Friday, July 30, 2010

信任你的孩子:放手讓他們選擇

“You are not acting like a 媽媽--”,我聽見我女兒在廚房大聲說。我剛剛走進房間,這句話立刻提起我的注意。我趕快回到廚房看看是怎麽囘事。原來我們吃完飯坐在那裏聊天的時候,我女兒忽然看見一顆螺絲釘從天降下,掉在桌子下面的地磚上。那時我先生不在,我們母女三人經過一番調查,發現是固定桌面和鋼桌腿的釘子有一顆鬆動,自己掉下來了。把釘子固定回到原位不是隨手就能夠做的,我於是沒有做什麽就離開了。

我的女兒很不滿意,螺絲釘還在地上啊。We need to do something about it。撿起來把它釘回原處?或者暫時收在什麽地方?我女兒認爲媽媽應該處理這件事情。她真是不錯的,從小就會注意這些細節。一、兩嵗時候我把她背在背上出去,她若掉了一只鞋子,或掉了手上拿的任何東西一定示意讓我知道。現在,她已經19嵗,我習慣了她會關照這類細節,所以對她發現的釘子沒有做任何處置。我以爲她會把它揀起來放在儲藏室裏,我家廚房有個儲藏室,專門放些亂七八糟的工具啊,小東西的。

我有個缺點,就是常常假定自己知道的事情人家也一定知道。實際上我女兒並不知道這顆釘子應該收在什麽地方,我也從來沒有指點過孩子們哪些東西應該放在什麽地方。我總是假定她們已經看見,所以一定知道。是我不好。我當時為孩子作的示範是:把螺絲釘撿起來,隨手放在儲藏室的某層架子上,一大堆雜物之間。其實如果是我女兒把那釘子隨便塞在什麽地方,我下次到哪裏去找那個釘子啊?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立刻找到合適的工具,把釘子恢復原位。我不記得當時有什麽別的要緊事情嘛。我第二天自己把釘子釘囘原位的時候,心裏就後悔失去一個作示範的機會。

幾年前開始,我已經用示範的方式教我的女兒做一些飯菜,而且她們會按照各種recipe 烤制甜點,在烤食方面比我還強。現在凡是只有她們想吃,我和我先生都不大想吃的東西,比如cheese soup,pizza,hamburger helper之類的食物,我都已經為她們作過示範。與其說我不想做兩樣飯菜,所以你不准吃這個,不如請她們自己預備。想想嘛,不光是我有我的工作,不願意多花功夫在做飯上,孩子漸漸長大,母親也應該逐漸可以離開那個一味伺候的角色啦。現在我有事在外不能按時回來煮飯的時候,偶爾也享受一下我女兒的烹調手藝,不知有多開心。倒不是因爲食物本身怎麽色香味俱全,而是一種說不出來的作爲母親的欣慰。

關於管制孩子們睡覺的時間,大約兩年前我就開始放手了。小女兒15嵗以前,我要求她11點鐘上牀睡覺,她總是說功課還沒有做完,或其它藉口。我說你怎麽一邊和朋友聊天,一邊做功課?她有時說是為了討論功課。有幾次我還用強硬的手段切斷過她的互聯網。後來我晚上熬不過,就算了,禱告神叫她第二天能夠feel the difference,我先去睡,第二天再問她是幾點鐘上的牀。還好,她一般是12點鐘左右,很少晚過12點半的。

我的兩個孩子有個很大的優點,早上起床不必我再三地叫。她們自己會上好鬧鐘,我醒起來經常是因爲聼見她們已經起來了。這份信任我也不記得是從什麽時候開始的,或許是她們小學三、四年級吧,我相信她們自己不願意上學遲到。我記得我小的時候,爸爸就是這樣對付我的:當我媽媽為我早晨不按時起床生氣的時候,我爸爸就說,不要緊的,讓她遲到幾次她就會知道了。嗨,你要是指不上人家叫你,你只好自己關照啦。現在的孩子遲到了不能直接到教室去,必須由家長陪著到辦公室去領一個遲到的條子,然後把條子交給第一堂課的科任老師。孩子們根本不喜歡找這份麻煩,所以他們都會有足夠的責任感,無需作媽媽的為此生氣。讓孩子自己選擇多省心!

Dr. Eckman說,要培養一個人成爲值得信任,你需要先信任這個人。信任是你能夠給予一個人的最大嘉獎,是白白的禮物。所以神希望我們信任祂,把心裏話向祂傾訴,而不是只講好聽的話,把懷疑和擔心藏起來,好像對某些你不能太信任的人,你覺得不得不做的那樣。神在我們還軟弱的時候就信任我們,把傳揚祂愛的大使命這樣重要的工作交給我們。所以我們應該學會信任我們的年輕人,一群嘴上沒毛、辦事不牢的人。把汽車鑰匙交給他們,也把許多的選擇、包括生活方式和信仰的抉擇從他們十幾嵗的時候就開始逐步交給他們。讓他們長大,成爲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的人。每次當你有什麽不放心的時候就叮嚀,但是選擇的權利已經在他們手裏!

Thursday, July 29, 2010

信徒生命轉變:靠著注視主的榮光

Below is a passage I translated from our Greek textbook by William D. Mounce. It explains an exgetical insight on II Cor. 3:18, which has present adverbial participles.

基督徒經驗的核心事件是生命的轉變:從我們的本性,借著神的恩典,變得合乎神的心意。講述這個轉變最清楚的經文是哥林多後書3章18節,合和版聖經翻譯是:我們眾人既然敞著臉得以看見(注視)主的榮光,好像從鏡子裡返照,就變成主的形狀(形象),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這變化是由主的靈來的)。我比較喜歡RSV的翻譯:And we all, with unveiled face, beholding the glory of the Lord, are being changed into his likeness from one degree of glory to another; for this comes from the Lord who is the Spirit.

這節經文的核心部分是一個進行分詞mirroring upon,啓示出基督徒成長和成熟的秘密。保羅說不信的人在讀聖經的時候心裏面好像蒙著一塊帕子(林後3:15),然而在信徒的心裏那塊帕子卻揭去了(14,16節)。他們可以看見聖經中所啓示的神,因而生命不斷被轉變爲基督的形象,從一個層次的榮耀進入另一個層次的榮耀,很奇妙。

這神聖轉變的奧秘在於那個從動詞“照鏡子”變化而來的連續進行分詞,這個分詞的意思是仰望(to gaze upon)或者注視(to contemplate)。按照分詞結構的翻譯規則,這句子可以讀成“通過一直仰望注視主那榮光,我們都不斷地被改變,逐漸成爲基督的形象”。We all are being changed into the image of Christ by beholding the glory of the Lord.

原來轉變--越來越好像基督的形象,是仰望注視他榮耀的不可避免的結果!所以我們花時間不斷地注視神的榮耀,就越來越像我們的主,好像神家裏的人,思想和情感改變,受到同樣愛的動力支配。由於這是個現在分詞,所以注視的動作是連續不斷的,是不停的仰望/注目帶來那生命轉變的果效。並且,普通的動詞“轉變”也隨著不停的注視而持續地發生(are being changed)。看來我們注視主的榮光有多少,生命逐漸被轉變就有多少,兩者密切交織在一起。

怎樣注視主的榮光呢?我以前寫過一篇博文,供你參考:什麽是神的榮耀?神的榮耀就是祂那合一契通的接納和喜愛!所以祂的榮耀令人渴望。注視祂的榮光要靠信心住在基督裏(use your mental power to choose remaining/being part of Him),集中心思去了解和體會那愛,或許是你從未體會過的接納和親熱,或許需要透過團契來彼此試著實習那樣的愛,以此為生活中最大的事情,put it into a schedule to seek Him。所以我們要多多注視主的慈愛榮光(不是注視自己的行爲表現),就逐漸被改變成爲基督的樣式。

Wednesday, July 28, 2010

請你接受神的愛!

有個姐妹,我從北京回來以後就一直和她保持聯絡。這位姐妹曾經很有愛心地長期照顧一個患癌症的朋友,傳福音給那人,然後保持聯絡,扶持幫助那人有堅固的信心,直到那人安息主懷。我真是欽佩她。可是她長期痛苦地感到自己還沒有得救!她明白和接受一切因信稱義的道理,也毫無懼怕地接受神在自己身上的旨意。但是由於她生長的家庭環境從來沒有讓她感受到被親愛,所以她總是覺得自己並沒有被神揀選。

我解釋神對她的喜悅時,她一直不敢相信。不過她開始相信我真地關心她。於是我擧自己與她的關係為例,挑戰她說,現在我對你很親,神也對你很親,你要用信心接受這個觀念。你要和神建立一份感覺很親近的關係,好像我們兩個正在越來越親近一樣。這位姐妹說,讀這樣一封充滿情誼的信本身就真的是一個挑戰!我渴望這樣的關係,可是我每次聽到這樣的話總是會顧左右而言他,裝作沒注意!好吧,現在我接受挑戰,暫且相信你的感受是真,可是神對我...,這不讓人覺得虛幻嗎?

爲了説服這位姐妹相信,讓她確知天父喜愛她,我檢查了自己喜愛她的原因。我們一般不會为自己的感受尋找原因,但爲了這位我新結識的姐妹的缘故,我思考了一下自己爲什麽會喜愛她。我找到好幾條理由,告訴她說:

1. 我肯定是受了聖靈的感動。聖靈就是耶穌的靈,也叫做真理的靈,是天父差遣來到我們生命當中幫助我們的。我喜歡你,我看見你的面孔表情就开心,因爲我感覺到神特别愛你。一份特殊的情意,他喜歡你,祂也感動了我。你如果和某人很親,你不難體會那人在某種情况下的心情。我和神挺親的,所以我現在體會到祂對你的情意。

2. 你那飢渴慕義的心,透過你提出來的問题一覽無餘。你甚至為之痛苦,好像一個飢餓的婴孩在哇哇大哭。你没有做過母親,不知你是否能完全體會這份情意,這份希望能立即帮助你的心情?

3. 我從遠道而來,我不知道在中國會遇到誰,也不知道我做的事情能夠得到多少支持。我們在大學里講學不能直接傳福音,遇到你和其他幾個有需要的人,令我能確認來到中國的意義,熱情大增,你不知道我有多麽感恩。

4. 我是喜歡學習的人。用家庭背景詮釋一個人遇到的種種人際關係方面的難处,是我近幾年學到的新知識,我已經發現用它咨询很有效。你的個案幫助我自己的學習,是天父的恩賜!讓我們倆一起學吧。

5. 我看到其他姐妹很關心你和愛你,邀請你來到這個團契的聚會。

6. 艾博士遇到你非常高興,他根本没有想到你在中國竟然讀了他的兩本書,並且正在試圖和他聯係!都是天父的奇妙安排,不是吗?祂精心策劃了你們的奇遇。

我告訴這個親愛的姐妹說:“天父和你很親,這個一點都不虚幻,實在得很!你的健康反應應該是天天感恩的心態啊”。

這個朋友正在按部就班地學習艾克曼博士那部《成爲合神心意》靈命塑造的課本,定期把她的想法告訴我。她如果表示說,“我讀了某一部份,都明白、都接受,可是那只是知識啊,還没有回答、醫治、安慰到我的問題啊!”我就大概知道她卡在哪裏了,可以回答並把補充資料寄給她。好在我們現在是好朋友,分享的機會很多。她現在已經知道自己癥結所在,所以她尋找自己需要的答案,而我手上有不少資源能幫助她。沒有什麽比服侍飢渴的人更加令人欣慰的了。

Tuesday, July 27, 2010

關心靈魂從何入手?

提到關心靈魂,我們可能馬上會想到對那個靈魂講述福音道理。其實,關心自己的靈魂主要是關注自己的情緒,而關心他人的靈魂主要也是了解和幫助別人情緒上的需要,比如孤單、懼怕、焦慮、仇恨、傷痛等等,把聖靈釋放人的福音帶給他。

有的人可能不喜歡情緒這東西。我們人爲什麽有情緒呢?雖然情緒讓我們在生活中會喜愛自己的孩子,但也會讓人發脾氣、驚恐、擔心、和悲哀等等。聖經說我們是按照神的形象受造,奇妙可畏:人體是個會走動的一包化學和電子活動,而人内心和頭腦中是一大堆情感、欲望、和想象力!我們外面會做事情,而裏面會感覺事情,這是神的奇妙創造,是有血有肉、神的某些特質的表達!Dr. Eckman説得不錯,好好琢磨一下我們自己,你就開始認識神是怎樣的神。

先前我寫過一篇博文,研究聖經到底怎樣講論人的靈、魂、體,我說我分不清楚靈和魂的區別。現在我又仔細查考了一下,看看靈和魂到底有什麽區別沒有。

神不僅有思想、有旨意,也有情感。聖經裏說神是靈,比如約翰福音4章24節說的,神是靈(God is Spirit)。由於這節希臘文中的“靈”沒有定冠詞,説明“靈”是表語,強調一個特性quality。靈常常翻譯成“心”。聖經裏又說神有個魂,中文常常把魂那個字也翻譯為“心”。因爲神有感受,所以聖經描述祂有個叫作“心”的東西。

有些人把魂當作存在神裏面、或人裏面的某种實質。可是魂也許只是一個心理觀察和描述詞彙,未必是一種實質。擧幾個魂的例子。耶利米書15章1節,主說:…我的“心”也不顧惜這百姓…。以賽亞書1章14節主說:你們的月朔和節期,我“心”裡恨惡,我都以為麻煩;我擔當,便不耐煩。42章1節:看哪,我的僕人─我所扶持所揀選、“心”裡所喜悅的!然而我們都知道神,並沒有身體,因而沒有一個“心”。與其說神有魂,不如說這只是人的描述語言,來理解神有思想和自我意識,以及祂有情感、欲望這件事。

因爲我們是按照神的形象受造,所以我們也有情緒、有思想。我們是神性的模擬,有靈、有魂。神的位格彼此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所以祂造男造女,才能反映出父子靈之間彼此感知和溝通的關係特質。其實創2:7說人是活的魂(living soul),中文翻譯為有靈的活人。聖經裏的靈和魂區別不大,靈是人的生命,魂也是人的生命。例如,我將我的靈交在你手裡(詩31:5),或者,耶和華應允以利亞的話,孩子的魂仍入他的身體,他就活了(王上17:21-22)。其實魂乾脆就是整個人,例如箴言13:4中的懶惰人、殷勤人,原文字面是懶惰的魂和殷勤的魂。

我查考希伯來文和希臘文“靈”的用法,發現它和“魂”類似,都與思考、理解、意願、情感、敬拜神等等相關。下面列出舊約和新約一些經文中“靈”和“魂”的用法,由於中文聖經把靈和魂大多翻譯成“心”,我特意把原來的“靈”或“魂”字寫出來。

靈知道:林前2:11除了在人裡頭的靈,誰知道人的事;像這樣,除了神的靈,也沒有人知道神的事。

魂知道:徒15:24有幾個人從我們這裡出去,用言語攪擾你們,惑亂你們的魂。書23:14你們是一心一意(in all your hearts and in all your souls)的知道,耶和華─你們神所應許賜福與你們的話沒有一句落空。

靈思想:伯20:3我已聽見那羞辱我,責備我的話;我的理性的靈(the spirit of my understanding)叫我回答。弗4:23將你們心思的靈( the spirit of your mind)改換一新。

魂思想:箴23:7他的魂怎樣思量,他為人就是怎樣。

靈作決定:民5:26以色列的神激動亞述王普勒和亞述王提革拉毗尼色的心(stirred up the spirit of…),他們就…(把以色列人擄去外邦)。徒19:21保羅靈裡定意經過了馬其頓、亞該亞,就往耶路撒冷去…

魂作決定:詩57:1因為我的魂投靠你。我要投靠在你翅膀的蔭下,等到災害過去。弗6:6要像基督的僕人,從魂裡遵行神的旨意。腓1:27知道你們同有一個心志(一個靈一個魂),站立得穩,為所信的福音齊心努力。

靈有欲望:可14:38你們的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林前5:3我身子雖不在你們那裡,靈卻在你們那裡,好像我親自與你們同在。

魂有欲望:傳6:2-3人蒙神賜他資財、豐富、尊榮,以致他魂裡所願的一樣都不缺,…他的年日甚多,魂裡卻不得滿享福樂。詩63:1-2我的魂切慕你。我在聖所中曾如此瞻仰你,為要見你的能力和你的榮耀。

靈有情感:可8:12耶穌靈裡深深的歎息,說:這世代為甚麼求神蹟呢?約11:33(耶穌)就靈裡悲歎,又甚憂愁。徒17:16(保羅)看見滿城都是偶像,就靈裏着急。

魂有情感:詩35:9-12我的魂必靠耶和華快樂,靠他的救恩高興。…他們向我以惡報善,使我的靈魂孤苦。約12:27我現在魂裡憂愁,我說甚麼才好呢?父啊,…。

靈敬拜神:羅1:9我…用心靈所事奉的神,可以見證我…

魂敬拜神:詩25:1耶和華啊,我的魂仰望你。詩84:2我的魂羨慕渴想耶和華的院宇;我的心腸,我的肉體向永生神呼籲。太22:37你要盡心、盡性(魂)、盡意愛主─你的神。

靈與神溝通:林前14:2那說方言的,原不是對人說,乃是對神說,因為沒有人聽出來。然而,他在心靈裡卻是講說各樣的奧祕。林前14:14-16…我的靈禱告,…用靈祝謝…

魂與神溝通:詩62:1-5我的魂默默無聲,專等候神。…我的魂哪,你當默默無聲,專等候神…

看來,靈和魂的功用我是分不出來啦。我覺得這兩個字好像可以互換使用。只有一點可以肯定,人是按照神的榮耀形象所造,所以除了理性思維、意志和判斷力以外,我們還有情感。心理學家說人的情感告訴我們很多事情,只是我們必須留心。聖靈是留意我們情感、向我們的情感作工的神,假如我們關心人的靈魂,那麽我們也應該學會留意彼此的情感。

Sunday, July 25, 2010

罪的行為、罪性、及罪的狀態

我正在挖掘聖經寶藏,研究舊約和新約裏的“救贖”atonement觀念。關於罪,我原先的認識是罪分爲罪性和罪行兩個觀念。罪的行為在英文裏大多是眾數的sins,而人的罪性(某种自然傾向)在希臘原文和英文裏體現為單數的sin。這個區別在中文裏體現不出來。我閲讀希臘文的約翰一書時(thanks to Dr. Hung)忽然有個新的理解:罪(大多是單數)還可能是指人不適合來到神面前的一種狀況?

約一1:7:我們若在光明中行(即我們與神有敞開的溝通交流),如同他在光明中(耶穌與父總是同心,分享一切的意念和情感),就彼此相交(fellowship/communion with one another是結果),他兒子耶穌的血也洗淨我們一切的罪(單數的sin)。按希臘文法,罪如果是指我們的錯誤行爲,那麽它的數格應與眾數的“我們”一致才對?可這裡罪是單數,所以應該不是錯誤行爲。但這裡你也不能理解為洗淨我們一切的罪性吧?我認爲這句話可以理解為罪的後果:耶穌的血除去(洗淨)一切攔阻我們、讓我們不適合來到他面前的狀態(sin)。

這裡洗淨all sin與彼此相交,都是關係向神敞開相交的結果。凴1節經文不好得出結論,還要看看其它。約翰一書中一共有16節經文提到罪,其中4節經文是動詞“犯罪”。動詞一定是行爲。讓我們仔細看看名詞的“罪”。

凡眾數的罪(sins)基本上可以從上下文看出是指錯誤行爲。例如1:9,我們應該承認、主也必赦免的各種罪過,當然是行爲;或者耶穌為我們(所犯)的罪過作了挽回祭(2:2,4:10)。只有3:5有些令人不解:你們知道主曾顯現,是要除掉sins(意思應該是除掉眾人的諸多過犯);在他並沒有sin(罪性或與神隔絕的狀態)。可是什麽是除掉罪呢?大概不是除掉罪性。是除掉各種錯誤行爲?或是除掉那些錯誤行爲的果效?我認爲是後者。錯誤行爲的果效就是不宜來到神面前的一個狀態,可以用單數的罪表達,如同1:7-8的用法,但3:5是眾數的罪。

還有4處單數的罪是doing the sin,或sinning a sin(3:4,8,9; 5:16)。既然是及物動詞do或sin的賓語,顯然是一個行爲,中文都翻譯為犯罪。3:4凡犯罪的(whoever doing the sin),就是違背律法(作惡),違背律法就是the sin。罪有個定冠詞,所以是某個特定的罪。那罪就是違背律法。可是違背律法的事情是很多種、各式各樣的呀,所有的都包括在那特定的罪裏?在其它地方,違背律法這個名詞也翻譯成罪惡,或是不法。出我意外的是那個定冠詞,3:8說犯那個罪的人是出於魔鬼。所有的人都犯那個違背律法的罪嗎?很嚴重。或許the sin是指一個特定的不信/悖逆狀態。

其餘幾處提到單數的罪的經文列在下面。我們來看看sin是解釋為罪性好一些,還是解釋成不能近前來敬拜神的狀態好一些。

1:7他兒子耶穌的血也洗淨我們一切的罪(除去所有攔阻人近前來敬拜神的狀態)。
1:8我們若說自己無罪(沒有罪性或沒有攔阻的狀態,兩种解釋皆可),便是自欺,真理不在我們心裡了。
3:5你們知道主曾顯現,是要除掉(眾人的)罪(sins);在他並沒有罪(罪性或罪的攔阻狀態,兩种解釋皆可)。
5:16-17:人若看見弟兄犯了不至於死的罪(sinning a sin which is not towards death),就當為他祈求,神必將生命賜給他;有至於死的罪(罪性或罪的狀態sin towards death),我不說當為這(罪)祈求。凡不義的事都是sin,也有不至於死的sin。

由於5章16節提到看見,一定是行爲才會被看見。5章17節說凡不義的事都是罪,所以這處單數的罪是指不義的行爲。看來罪有至於死的,還有不至於死的。這不像是講罪性。但它或許可以理解為與神隔絕罪的狀態,因爲狀態可能有至於死和不至於死之分?罪行難道可以分爲嚴重和不嚴重,嚴重的連基督的血都不能贖它嗎?顯然不對,如果耶穌的血洗淨我們一切的罪(1:7),那就是說沒有一樣錯誤行爲是嚴重到不可免去其果效的地步。

(未完待續)

Thursday, July 22, 2010

情感:從信心到行爲的重要環節

關於基督徒信心和行爲的關係有很多辯論:這兩者是平行同等重要呢?還是哪一個比另一外個重要?這兩樣誰先誰後、哪是因哪誰果呢?主耶穌說,“你們若遵守我的命令,就常在我的愛裡,正如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常在祂的愛裡”(約15:10)。有的人可能把這句話理解為:“你們若遵守我的命令,我就愛你們”,就像我起初理解的。如果這樣,那麽后半句就要理解為“因爲我遵守我父的命令,所以祂愛我”。這樣的理解把神的愛變成了地地道道有條件的愛,與許多其它經節所表達的意思相反。比如“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顯然神的愛在先,人的信在後,而遵守神的命令不可能在信心之前。到底要遵守神的什麽命令呢?主耶穌說:“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這就是我的命令”(約15:12)。

所以,常常住在主的愛裏不單單等於被祂所愛而已。事實上,我們得救“進入父、子、靈那愛的圈子”,也不再單單是被神所愛。住在神的愛裏還意味著與父、子、靈常常溝通,或叫作“相交”(fellowship),被祂提醒和引導。主耶穌其實告訴我們說,我們若遵守他的命令,就常常和他有心連心的、愛的契通fellowship關係。住在主的愛裏這件事讓遵守祂的命令不孤單,反倒是個暖人心懷的過程,---有很多積極正面的情感在其中作驅動力!我們急需這些良好的情感去做任何事情,何況是執行“彼此相愛”的命令in many details!

按照Western神學院的生命塑造課教授艾克曼博士(Dr. David Eckman),屬靈生命成長的次序如圖所示(hierarchy of the heart)。在這個圖中,我們看到最高的因素是頭腦中無數自幼積累起來的圖畫,一言難盡地描繪出我們個人所認識的世界,以及自己在這個世界裏的情形。有的人想象人生好像一場接一場的考驗(比較困難),有的人想象人生好像學校(什麽都是學習),還有人想象人生只不過是玩遊戲而已,另一些人把人生想象成競爭和比賽,如此等等。這些關乎自己的人生圖畫掌控了我們的信念和人生哲學。當我們信耶穌的時候,我們希望改變自己過去很多的錯誤信念和人生哲學,用聖經的話語來造就自己。可惜我們不知道,我們的種種信念是受到過去經驗所限制的。我若從未體會過真正的、無條件的接納是怎樣滋味,就很難想象神會如何來器重和引導我。

比如注重表現過於注重人,用表現來賺取自己的社會價值和別人的愛,是在一個沒有神愛的世界裏形成的人生信念。我們可能無法想像不用行爲討他人喜悅還會繼續蒙愛。我們讀到聖經上說,耶穌不光為信祂的人死,也為所有不信祂的人死(比如約一2:2),有很多人不相信那節經文真是那個意思,太違反這世界功利主義的原則啦。加爾文主義的有限救贖論用某种方式論證說,耶穌只為信祂的人死,所以和合本的聖經把好幾處“所有人”翻譯成“萬人”或“衆人”(提前2:4,林後5:14-15)。沒有圖畫的文字很難改變我們頭腦中賺取的信念,所以我喜歡用父母對自己嬰孩的喜悅來描述神那無條件的揀選和愛,因爲在這幅畫裏的嬰孩毫無行爲表現可言。通常這個小嬰孩既不是最漂亮,又不是最聰明,也未必是最健康,更不知將來是否有出息,等等。可是你看看那些樂呵呵捧著孩子,怎麽看也看不夠的父母就知道什麽是神的愛了。

好,信心會讓人的行爲改變,因爲是信心讓人體會到神的愛。愛是行爲轉變的重要驅動力。愛是情感,所以從信心到行爲之間的重要環節是情感。你很難讓人越過情感動力達到行爲的改變,因爲我們發現攔阻我們做正確事情的因素,一成不變地是不良情緒和心境。我們必須拿著放大鏡仔細查看在情感層面出現的問題,看它受哪些因素支配。

我們的人生哲學和理念受到記憶中無數的經歷和圖畫影響,這些理念直接掌控我們的人際關係。艾克曼博士擧例說,一個人認爲世界基本上是友好的,同另一人認爲世界充滿了危險相比,在處世爲人方面就會大不相同。一個很容易對別人採取信任和友好的態度,另一個卻感到需要處處提防別人,保護自己。後者的人際關係隔閡重重,可能到處容易出紕漏,前者卻好像走到天涯海角都能交上真誠可靠的朋友。在建立與神的關係方面,由於眼不能見,只能靠頭腦中已知的圖畫想象出來,前者就感到比較容易體會,而後者恐怕傾向于天天猜疑:神到底對我怎樣?祂是否會懲罰我?這些影響人際關係的因素直接反映在人們的情緒裏。

人的情緒受到與他人關係很大影響。也就是說,一個人與周圍人的關係越好,情緒就會越好。平安、喜樂、仁愛反映出信徒對某些重要人情關係的滿足。人的情緒越積極,越希望追求高尚美善的事,越不覺得需要去尋找另外的不正當樂趣,沉溺癮疾,放縱私欲,傷害他人。調查分析發現,美國吸毒以致成癮的人大多有個不快樂的家庭環境,而家庭和睦快樂、從家裏得到支持理解的人比較不愛去沾染毒品,或者比較容易擺脫毒品的纏繞(http://www.hopelinks.net/addiction/family)。福音戒毒的成功率比較高,也許支持和理解就是關鍵哩。

總而言之,信徒行爲表現是屬靈生命成長的次序的最後一個環節,我們首先應該留意的是頭腦中那幅關於神的愛的圖畫:祂如何愛我?神的愛若是沒有清晰的圖畫,其實是很難建立真實的信心的。其次,不良行爲後面永遠有不良情緒作祟,改變行爲的關鍵是注意情感因素,這個中間環節不可忽略。我們可以借助信心,讓良好的人際關係和與神的關係發揮主導情緒的功用,結出好的果子來。

Tuesday, July 20, 2010

聖靈的工作與我們的情緒

説到信徒的靈性,我們自然會很快想到有聖靈果子的種種表現。可是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這個聖靈的果子所描述的品質全部都在情緒的層面上。肯定有不少人沒有注意情緒,只注意到行爲,因爲描述聖靈果子表現的這些名詞在我們頭腦中,十有八九是和某些生活圖畫聯係著的,我們很容易注意到這些圖畫中的行爲部份。比如仁愛,我不知道你頭腦中的圖畫是什麽,但我會聯想到親朋好友之間主動、熱情的幫忙,送個需要的東西啦什麽的。不過,畫中的笑臉和熱心纔是“仁愛”不可少的成份。那種被要求不得不做的事,即使我盡心做得很好,也算不得是我的仁愛。比如在公司裏被老闆要求完成指定的任務。或許有工作狂的確上班比下班開心,可這人果真是出於仁愛來工作?

加拉太書5章22-25節: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這樣的事沒有律法禁止。凡屬基督耶穌的人,是已經把肉體連肉體的邪情私慾同釘在十字架上了。我們若是靠聖靈得生,就當靠聖靈行事。

現在我們逐一看看聖靈做工帶給人的情感。喜樂:基督信仰最吸引非信徒的東西可能莫過於基督徒的喜樂。由於與神有和睦的關係,安全感油然而生,與人打交道也順暢多了。這樣的和睦生活豈能不帶來喜樂和滿足?或許我們很多信徒尚未在所有的人際關係上達到圓滿,可是有天父同情體恤,能夠在主内取得一批人的理解和支持,這事本身就使生活令人很滿足、有喜樂。不是嗎?有的人信主時由於過去的創傷無法信任,同任何人(包括主内弟兄姐妹)關係“太近”時都會感到不自在,他們學會忽略自己的痛苦情感和尋找樂趣,然而非關係得醫治,他們不能體會真正的喜樂。所以,喜樂並不單單是一張笑眯眯的臉,更有對人情和關係的滿意。

聖靈的果子還是一種内在的平安,或叫做平和的心境。這主要靠安全感帶來。焦慮、爭競、懷疑都是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引起惱怒不滿的導火綫,讓人失去平安。一個人爲他兒子滿足于SAT統考分數平平,寧願花時間和朋友們出去玩耍,不願再復習補考而發火,原來只是怕他將來考不進好大學,找不到好工作。但人的安全感實在不能靠他人的完美無瑕帶來,只能從信靠上帝而來。

忍耐必是心裏有盼望的結果。有盼望是個奇妙的感覺。我的孩子小的時候,説話有好幾個音發不清楚,到好幾嵗了夜裏還尿牀,我幾乎開始不耐煩。可是我每次為孩子禱告的時候心裏就很有盼望,心安理得地知道孩子正在一天天長大,所以什麽都可以忍耐。恩慈(gentleness或kindness)也是最友善的溝通姿態,no harsh words to hurt。凡自以爲了不起,或覺得別人虧欠自己的人是決沒有這個品質的。良善是希望能對別人有幫助。信實是爲人忠誠可靠,令與他/她交往的人感到信任和放心。溫柔是内心平和的記號,沒有怒氣和不滿的種種鋒芒。節制是美好的動機和道德目標明確的結果。這些品質雖説有外在的表現,它們更是人内在動力的自然流溢。

所以你如果關心聖靈的工作,與其單單盯著別人或自己的行爲,不如檢查情緒感受。我有幾個朋友是心理/家庭治療師,他們聼當事人或家屬主述的時候,總是要他們形容描述出自己的感受。你很沮喪嗎?你希望…嗎?你對…失望嗎?有人知道你…嗎?你生氣時怎麽辦呢?你覺得…不關心這件事?…使你很難過?你擔心…?我在禱告時常感到神就是這樣和我交談的,這大概不止我一個人如此吧?可是在基督徒的團契裏,我們很少聽到彼此之間有這樣的詢問。因爲恐怕很多人對這樣的問話特別不自在。其實這些關於情緒的詢問表達出彼此最深切的關心和愛護,我們應該練習使用這樣的語言來交談。

所以,從聖靈的果子來看,聖靈的工作似乎全部都反映在信徒内心情感的層面,我們應該重視自己和別人的情緒,過於重視行爲。保羅說把肉體連肉體的邪情私慾釘在十字架上,顯然不是一個行為,而是指内心的情緒態度的轉變。我們可以從情感上省查,看自己追求的是什麽?擔心的是什麽?捨不得的是什麽?請聖靈在每件小事上幫助我們。

Saturday, July 17, 2010

基督徒真正的“自我”是誰?

一個人不管是不是基督徒,都會不知不覺地按照一定方式看待自己。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心裏都有一幅關乎自己的圖畫,是我們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家人、朋友、或尊長為我們描繪的,這個叫作identity,也就是自我觀。我們沒有信主前的這個自我觀可能是滿真實的,也可能是相當扭曲的,完全不是真正的自己。

我第一次發現有的人自我觀不對頭,是在一個我帶領信主的女孩子身上。這人長相不錯,看上去很健美,愛笑,對人很溫和。可是我發現這人不知爲什麽自卑得要命,不肯到任何人多的地方參加聚會,也不希望別人認識她。當時我費了些唇舌,想讓她相信自己實際上是多麽可愛,她並不反駁我,只是微笑著稍稍搖頭。我那時為很多人拼命禱告,有好幾位熱心做學生工作的基督徒領袖陪伴我一起禱告,因爲對這些敞開心扉聼我分享福音,然後就欣然相信的人,我多麽希望他們信主後能立即經歷到神的大愛。可惜我眼巴巴地看著很多人都流失了,他們的心裏各種的難處和創傷在“決志”信主後沒有很快得到化解,我當時也沒有能力對他們每個人作有效的後續跟進和栽培。比如這個女孩,到我離開那個城市時,沒有看見她回到教會。

很多人幼年、童年、少年時期在責駡中成長,不認識真正的自己。到成年以後,才開始從他人口中逐漸認識真正的自己,即裏面那個寶貴的、有特別優點長處、無以取代的人。在理想的情況下,一個人決志信主時,自我觀應該立即開始一個轉變的過程,開始從神的眼裏了解自己。

我自己初“決志”的時候,並不指望自己有什麽改變,連上帝是否真正存在都不能肯定。那時我的心態是:如果這位號稱是信實慈愛的上帝真正存在,那麽我就要祂來引領我;但我暗想,試驗的結果也可能證明祂並不存在啊,那麽我就會抛棄自己的“決志”之詞。事實上,決志後起初的幾天我每次的禱告都這樣開始:上帝啊,如果你真的存在,…。我清楚記得我第一個發自内心的禱告是在“決志”之後立即作的,内容是這樣的:上帝啊,如果你真的存在,就求你讓我在生活中實實在在地常常看到你的作爲,不然,我可不希望一天到晚要靠想象才知道你的存在。第二天一早,我對自己說,如果真有上帝,那麽我就是祂的兒女啦?--這是自我觀轉變的開始,看自己可能真有一個天上的父親。

由於我自己地上的父親是安慰、引導、和器重我的父親,有一位天父就意味著神會從天上安慰、引導、和器重我。我當時出國不久,感到自己是在一個很複雜的世界裏孤單闖蕩、需要小心保護自己的人,如果真有上帝,那我就不用再孤單了,我應該能知道自己的方向和道路。不出所料,天父每次都很快應允我的禱告,甚至在我心裏提醒這、提醒那,我很快就從風雨中孤單行駛的人生小船,轉變為進入港灣、有安全保障的小船,實在感到很開心!

現在回顧起來,基督徒必須看自己是受到父神時時看顧、引導的蒙愛兒女。這叫作向父神看自己是活的,向舊的人看自己是死的,有我們的舊人已和基督“同釘十字架”的説法為証。羅馬書6章6節英文BBE: Being conscious that our old man was put to death on the cross with him, so that the body of sin might be put away, and we might no longer be servants to sin. 其中的“同釘十字架”是過去被動式--不是命令句。

順便說一句,中文翻譯的“使罪身滅絕”令人費解,意思其實是使那個與神隔絕、連連犯罪的舊人(自我觀)作廢,就好像羅3:3中的“廢掉”:人的不信不能“廢掉”神的信實;或像羅7:2中的“脫離”:丈夫死時,妻子就“脫離”(廢)了她丈夫的律法/義務。

誰曾把我們與基督同釘十字架呢?是我們歸信基督的時候,就藉著洗禮歸入死,和他一同埋葬了。保羅用了一個反問句,意思羅馬教會的信徒人人都知道自己受洗歸入了基督的死。羅馬書6章4節中的“一同埋葬”也是過去被動式。所以 we were baptized/dip into His death!是我們的信心使我們的舊人死了,聖經說目的是叫我們有新生,好像復活的基督。中文翻譯的“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可能讓人誤解為新生單單是指行爲方面,但英文翻譯為walk in newness of life---英文的walk既包括了行事,也包括了内心的為人。所以新生的樣式是從裏到外的,不單單是行爲。我們歸入基督的死,目的是從裏到外整個人的徹底更新。内在的更新就是改用新的眼光看世界、看神、看自己在世界中的景況。

我在前一篇博文中說過,信主前我們大多注重表現,認爲愛是可以賺取的,自我的價值也可以努力賺取,甚至可以不擇手段,大大忽略關係,那麽信主後就必須改變這種價值觀,看見神在世界中和在自己生活中的作爲,看見自己受到神的珍視和引導。基督徒尋找、認識真正的自我需要在基督裏,因爲世界上再也沒有另外一個人,比天父更加了解、體恤你,更加樂意用有力的大手托住你,讓你在難處中經歷到内心十分的平安和滿足。

擧個例子,我的媽媽晚年的時候患癌12年,她最後幾年中與神的關係特別好,天父免去她的治療和疼痛,所以她雖然有些吃不好、睡不好,還是可以形容自己的年日為“安度晚年”,能夠享受家人待她如常人般地談笑和傾訴,能在禱告中求父看顧直到見祂的面那一天。媽媽享年79嵗,她安息主懷的時候沒有留下什麽遺憾,我們都深得安慰。最重要的是,媽媽深深享受天父的看顧,天天數算主的恩典,她絲毫不認爲那個蒙愛的身份是自己用表現賺取的,因爲她常常提說自己不夠屬靈。

自我觀的轉變關鍵是怎樣“看”:我們若是(看自己)與基督同死,就信必與他同活。因為知道基督既從死裡復活,就不再死,死也不再作他的主了。他死是向罪死了,只有一次;他活是向神活著。這樣,你們向罪也當看自己是死的;向神在基督耶穌裡,卻當看自己是活的(羅6:8-11)。基督徒真正的“自我”既包括了他/她信主前發現或沒有發現的優點和長處(strength),也包括了聖靈所給的新的恩賜,因爲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無一不是從天父那裏降下來的(雅1:17)。

換句話說,我們若不能看(信)自己已經與基督同死,把舊的自我觀作廢,就無法經歷和感受天父對自己兒女的理解、憐恤、和支持,在祂的愛裏扎根建基,就不能體會祂那使人復活得新生的大能。有不少人誤以爲基督徒新的自我觀應該是看自己為無法改變的的罪人,好像只有這樣才能更加感恩。這很片面。不錯罪咎感可以是人行爲的驅動力,讓人改變,但我相信罪咎感不是最佳的驅動力。蒙愛與感恩的驅動力更大,這我是從個人體驗裏了解到的,並且有很多聖經經文的支持。看自己的敗壞無法改變豈不是令人很失望和氣餒?如果這樣,怎樣理解我們是按神的“尊貴”形象受造?關於基督裏“新造的人”的應許無從說起了。

也許這是另一個研經的好題目。

Thursday, July 15, 2010

注重表現過於注重人:錯誤的價值觀

我在北京參加一個朋友家裏的團契小組活動。他們要我談談背負太多人生重擔、太少喜樂的問題。有辦法改變這種狀態嗎?我為這些弟兄姐妹禱告的時候,主告訴我說,需要談談錯誤的價值觀—注重表現的問題。

價值觀是人自己未必意識到的東西,是個人透過它看待世界、感受世界的一組哲學前設(assumptions),極大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品質。我越來越注意到,注重別人(子女)的表現,過於注重人家内心的情感世界,不光和這人搞不好關係,也給自己很大的壓力。難道我們信了主的人不應該得到新的價值觀,也得到釋放的喜樂嗎?當然!可是發生轉變的關鍵在於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並且願意轉變。

艾克曼博士說,人若能意識到過往的錯誤並願意改變時,80%的問題就解決了。因爲據説80%的人,不是沒有意識到問題(比如不知道自己不會同情、理解和安慰別人),就是意識到問題之後感到很不自在,被尷尬、自卑、無價值感、罪咎感壓頭,因而採取否認、掩藏等等防衛方法,拒絕調整、改變自己,有的人甚至崩潰(自殺、憂鬱)。一般來講,年齡越增加,人在出問題的時候越傾向于認爲自己不可能改變(俗話是老頑固)。但是心理健康的人無論年齡如何,總是認爲自己必要的時候是可以做出調整和改變的。

基督徒發現自己信主多年仍然帶著錯誤的價值觀來生活,可能是件讓人感覺很不自在的事情。可惜這是一件事實。如果我們信主前注重表現,認爲愛是可以賺取的,自我的價值也可以努力賺取,甚至可以不擇手段,那麽相比之下人際關係或與神的關係就是受忽略的,不會把與神的關係當作自己最大的財寶。這個情形如果不在信主之後逐漸改變過來,就會成爲體驗經歷神、靈命越來越成熟的主要障礙,原來背負的人生重擔變成了新的、努力賺取神的接納的重擔,注重表現的錯誤價值觀原封不動地搬入了新的信仰生活。

注重表現過於注重人,比如一味要求學習分數,不關心孩子感受到的精神壓力,或者對大孩子用強令的言辭,把他/她當作小孩子一樣不信任,雖然動機可能是愛,其實是缺乏愛心,大開得罪之門,惹兒女的氣。一個朋友告訴我,他認爲他24嵗的兒子不成器,因爲這孩子的長處本來是理工科學和技術,應該找科技方面的工作,但他偏偏要找商業方面的工作,好高騖遠,不自量力。我說你為什麽不選擇信任你的兒子啊?和他作好朋友,實事求是地誇獎鼓勵他。爲什麽不准許他按他自己的想法四處開發、探險一番?我相信年輕人一般都有能力找到發揮自己優點長處的職業道路,你的積極支持和信任才能幫助他長大成熟。

我這樣說是因爲我不擔心我的女兒好高騖遠,不自量力:大不了是走一條路不通,只好選擇另一條路嘛,失敗之間一定學到重要的人生功課。另外一個朋友對17嵗兒子沉溺電子遊戲很痛心,和她談話時發現兒子和父母的關係在情感上很疏遠。表面上是因爲電子遊戲本身,其實是多年來積存了内心遭到冷漠的痛苦。我很感嘆,一個人自己心裏沒有陽光,怎麽能為周圍的人帶來溫暖和安慰呢?我鼓勵她先從父神那裏尋求得安慰,因爲這位姐妹新近受了洗,她需要用信心接受父神對自己的珍愛,不要先為表現焦慮,倒要安下心來。

注重表現過於注重人内心的感受,實質上是給人重擔,沒有愛心。我還記得有一次和爸爸談論學習成績,我每每在做功課時能夠幫助別的同學們明白老師所講解過的内容,没有哪樣學不會的東西,可我的分數在班上總不是最好,能上90分就很高興了。爸爸安慰我說,“不要緊的,分數並不代表一個人的工作能力,很多人考試成績很好,工作表現卻很一般”。這給我很大鼓勵和信心,讓我不會因爲學習成績不那麽優秀而懷疑自己的價值。事實上,我十幾嵗時爸爸曾說我做事情有恒心,將來無論做什麽都一定做得好。類似這樣的評價印在我心,深感蒙愛。肯定的話語是五种“愛的語言”之一,我想我爸爸用這方式給了我不少愛,因爲這是我主要的“愛的語言”。

另外四種愛的語言有:肢體的友善接觸、單獨在一起相處、服務性的勞作、和送禮物。Gary Chapman說表達愛的時候,最好使用對方主要的愛的語言來表達。不要只在孩子表現好的時候才表達出愛心:你若是能學會在他成績和表現不那麽好的時候,還是明確表明你的愛心不減,關心他是否有失望情緒,那纔是真正的安慰和健康的愛哩!

Sunday, July 4, 2010

團契關懷是基督真實愛的體現

讀到舉目雜誌44期上一篇論傳福音策略的文章,作者說“僅僅有視角轉變是不夠的,真正的愛還意味著建立真實的關係:沒有真實愛的關係,沒有人會向我們敞開;沒有真實愛的關係,我們沒有辦法進入他者的內心;沒有真實愛的關係,任何的交流都會流於表面,都會難免自以為是”。我很贊同,幾年前我們團契問我,要不要在團契裏負責福音的工作,我一口答應。結果我很快就意識到,我如果不參與團契裡關懷的工作,是根本無法傳福音的。後來我和負責關懷的弟兄一起關懷,他說不定覺得我是越位哩。

想想看,你在團契裏傳福音,除了向那些新來到團契,從未聽過福音的人講基督的愛,你能不關心聽者的其它困難嗎?他為甚麼隔了兩週不來了?她的孩子適應了兒童班沒有?他們感到在這裡受到接納嗎?她/他曾經信了主,可是現在還有很多疑問,特別是不能持續地感受到神的愛的問題。我發現我希望能動員很多弟兄姊妹都來參與關懷新來訪的人。但我發現不少人,包括小組長,覺得關懷是關懷同工的責任,不是他/她的事情。怪不得團契無法把新人直接分到小組裏去!新人來到小組裏(每個小組的人數都很多),常常感到受冷落,或者聽不懂基督徒的“行話”,──這是北美洲大的教會團契特有的問題,即照顧不過來太多的人,因為很多人都覺得關懷不是自己的事情。

我個人認為解決的辦法是不讓每個小組的人數超過10到12人,超過就應該分出新的小組來。因為一個小組如果人數達到15-18人就達到一個“飽和”的狀態,聚會的人數不會繼續增加,你會開始看到組裏有人不覺得關懷新人是自己的本分。彼此缺乏關懷,人只在來到團契的時候互相打招呼,基督的愛從哪裡體現?教會的運作不可如此,教會需要每個人都感受愛,也去關懷週遭的人。這就是為甚麼有些教會決定採用小組教會的形式來運作。

幾年前我們的教會推行過一次標竿人生40天活動,興旺一時,因為好多人因為家庭小組的原因來到教會。可惜40天結束時,那些平常不來教會的人在教會裏發現自己失落了倍受關懷的“位置”(暫且叫做位置吧),於是逐漸都不再來。當時除了家庭團契有增加了幾個新的小組,其它團契都恢復原狀。兩個月以後,我注意到教會主日崇拜的總人數較標竿人生之前淨增長了50人左右,thanks to the new groups。

總之,我認為健康的教會有很多要素,人人彼此切實地互相關懷是其中之一。初信的人如果在教會裏不能感受到豐富的持續的愛,我們所傳的福音不就成了空洞的propaganda?誰還會熱心繼續去傳呢?

Thursday, July 1, 2010

彼此相交:共享屬天的喜樂

主内的彼此相交是一種有深度的心靈交往,應是個能帶來喜樂滿足的關係。我們每個基督徒團契都應該以高品質的情感、心思交流為目標,這個就是Trinitarian life,我曾經寫過一篇博文。現在教授要求我們閲讀約翰一書,我讀的時候就再次思考彼此相交的事情。我發現這裡有個交叉對偶結構,約翰以生命之道(基督耶穌)開始,以生命之道來的目的收尾,中間要突出的重點是“見證”和“傳”:

1節:論到從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我們所聽見、所看見的)
   2節:這生命已顯現出來,我們現在作見證,將這原與父同在的生命給你們
3-4節:我們將所看見、所聽見的傳給你們,使你們與我們相交(與神相交),喜樂充足。

約翰在此連連談論、中文翻譯成“相交”的那個名詞“koinonia”,英文翻譯為fellowship。在中文裏,koinonia這個字總是翻譯得好像動詞一樣,因爲中文裏沒有這樣一個抽象名詞。

6-7節:我們若說是與神相交(have fellowship with him),卻仍在黑暗裡行,就是說謊話,不行真理了。我們若在光明中行,如同神在光明中,就彼此相交,他兒子耶穌的血也洗淨我們一切的罪。

串珠註釋本指出,“相交”的原意是共同享有的意思,表示共享一些福氣、經歷、使命等等。我們現在常用“團契”來代表fellowship,但團契在我們的語境裏是個用法比較狹窄的名詞,意思沒有包括與聖父聖子的共享。它也是個比較新的名詞,所以聖經裏面沒有用“團契”來翻譯koinonia。

我搜索過信望愛網站,koinonia在新約裏出現在17節經文中。使徒行傳2章42節“the apostles' doctrine and fellowship”翻譯成“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精神相當接近我們現在所理解的“團契”。BBE在這節經文中對fellowship的翻譯是 united together,即聯合在一起。

在林前1章9節,call into the fellowship of his Son Jesus Christ our Lord翻譯成“被召與他兒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一同得份”。什麽是一同得份呢?BBE翻譯成“have been given a part with his Son, Jesus Christ our Lord”,也就是讓我們有份于基督,是聯合在一起、與基督共享某些東西的意思。林後8章4 節也類似,KJV“the fellowship of the ministering to the saints”,在RSV是“taking part in the relief of the saints”,BBE 是“have a part in this grace of…”,中文則翻譯成“在這供給聖徒的恩情上有份”。皆因爲合一而彼此有份。

Koinonia這個字也是communion,另一個中文很難表達的抽象名詞。林前10章16節“the communion of the blood of Christ”,中文很得體地翻譯成“同領基督的血”,而“the communion of the body of Christ”則翻譯成“同領基督的身體”,同樣表達出一種共享的精神。有時候我們說communion就是聖餐,所以你能了解到聖餐的意義就是在主裏的神聖聯合、分享基督。可惜不少教會,尤其是持聖餐“紀念說”的教會,信徒並沒有領會到communion的這一層神聖合一的意思,以致“聖餐”在他們心目中失去了與主聯通合一的祝福含義。

Koinonia還可以反映在經濟援助的層面上。除了林後8:4的在供給上有份,好幾處聖經都把這個字翻譯成捐款,就是作出貢獻之意。例如林後9章13節“多多地捐錢給他們”(the generosity of your contribution for them),來13章16節“捐輸”(to share/give),羅15章26節“湊出捐項”(make a certain contribution)。人若愛弟兄姐妹過於愛腰包裏的存款,那可是在基督裏真正聯合為一家人的明證。所以,我們鼓勵弟兄姐妹奉獻金錢的時候,應該談談the quality of our divine fellowship,談談我們與聖父和神子關係的質量。

綜上所述,koinonia的意思就是在基督裏聯合帶來的果效,彼此有份、互相貢獻,共享上帝那特有的生命。約翰告訴我們,這個生命的特徵是喜樂。

所以,約翰所說的“使你們與我們相交”,“我們與聖父聖子相交”,以及“彼此相交”,意思就是因爲聯合相通而有的與基督共享生命:“我們將所看見、所聽見的傳給你們,使你們與我們共享(相交)”,共享什麽呢?那個生命!那個與父並祂兒子從起初就共享的生命!我們乃是與聖父聖子的性情有份—Trinitarian life。深度的彼此相交是因爲我們與基督共享那與父的美好關係。

這是福音,也是“我們把這生命傳給你們”的一個目的,即使凡相信的人可以得到醫治,有充足的喜樂。願每個信徒都能真實地每天享受神!與神相交的質量實在是我們彼此相交的基礎。有些人向人示意自己與神的關係是多麽好,可是人際關係卻是疏遠甚至緊張,我很懷疑這些人與神關係的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