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19, 2011

耶穌的比喻:天國奧秘

馬太福音13章記載了很多耶穌所講的關於天國的比喻。D. A. Carson博士看出其中所有的比喻組成一個大的交叉對偶結構。希臘文的交叉對偶結構是一種文學結構,幫助人了解作者的中心思想和内容,因爲結構是用層層對稱的方式介紹作者要表達的内容,把最重要的主題放在中間。我仔細按照這個對偶結構研讀經文,不僅確認了這個交叉對偶結構的真實,而且對解釋其中一些難懂的部分很有幫助。請看:

3-9節:土壤的比喻—描繪教導工作的對象
    10-17節:門徒問,為什麽用比喻?
        18-23節:解釋土壤的比喻—眾人聽道的不同反應
            24-30節:稗子的比喻—好壞參雜
                31-32節:芥菜籽長大成樹的比喻--生長
                    33節:面酵藏在面裏的比喻—等待
                        34-35節:用比喻說話如先知所預言
                        36-43節:解釋稗子的比喻—必把壞的挑出來
                    44節:寶貝藏在地裏的比喻—等待買地
                45-46節:變賣一切買重價珠子的比喻--收取
            47-48節:撒網的比喻—好壞參雜
        49-50節:解釋撒網的比喻—從義人中挑出惡人
    51節:門徒明白了比喻
52節:文士受教作門徒的比喻—描繪教導的工人

如果從外層往内看,我首先注意到土壤的比喻和文士受教作門徒的比喻互相對應。52節說“凡文士受教作天國的門徒,就像一個家主從他庫裡拿出新舊的東西來”。以前我總是拿不準這句話是什麽意思,現在看看它爲什麽與土壤的比喻互相對應,終于明白了。一個人信主以前如果是文士或拉比,教導其他人律法,那麽他信主以後必然把摩西律法對照耶穌的教導,用天國的嶄新知識去看摩西律法,得到新的啓發。他教導人作天國門徒的時候,就把融會貫通的新舊知識都拿出來。保羅是一個文士受教作天國門徒的典型例子,他知道猶太人沒有耶穌時追求遵守律法的困難,當他作了天國的門徒以後,就知道改變identity(自我觀)的重要性。羅馬書第6章和第8章用大幅篇章解釋信徒應該如何看自己、看世界、看神,而第7章則用了一大段來描繪信徒不改變identity所帶來的問題。

按照Strength Finder的測試,我有學習的恩賜。每次翻閲一本新的書,總會和過去學過、還留在頭腦中的知識相對照,看出新的知識或是補充、或是否認、或是舊知識的例證、或是總結了舊知識什麽的。我讀神學的時候關注人的轉變問題,卻不怎麽了解心理學(號稱行爲科學),其實也關注同樣的問題。後來學習了怎樣的心理是健康心理之後,再看神學著作就又有不同的亮光或比較。新的知識非常幫助我理解和應用舊的知識,至此我對於用神學理論幫助人體驗在基督裏的新生命最為興奮。

耶穌解釋土壤的比喻(18-23節)與他解釋撒網的比喻(49-50節)是對應的,爲什麽呢?因爲天國的福音傳播就有這樣特徵:各人反應不同,你未必一眼就能看出來誰真心、誰假意,但上帝知道,祂最終要把混在信徒群體中的惡人(作惡使人跌倒者)挑出來。接下去那一層稗子的比喻和撒網的比喻都是進一步描述這種好壞參雜的情形。

芥菜籽長大成樹的比喻(31-32節)和變賣一切買重價珠子的比喻(45-46節)互相對應,想要説明的事物一定是要麽平行,要麽相反。這兩個比喻都有些難以理解。芥菜籽長成大樹,一定是形容福音興旺發展的結果。而飛鳥來宿在它的枝上的比喻,意思就未必是好的啦。有人說主耶穌前面剛剛用飛鳥比喻過撒旦,所以這裡講天國的外表過度發展的結果,就引來魔鬼藏身其中,許多惡人惡事也隨著棲息在基督教的組織裏面。但也有人說天上飛鳥指外邦萬國,宿在枝上指萬國之民都有分於天國,可在其中得安息。按照大陸的人“一分爲二”的辯證説法,芥菜籽長成大樹可能是帶來好結果,同時也有壞結果。

而買賣人尋找好珠子,找到以後就變賣一切來買這珠子的比喻,解釋也是衆説紛紜。一種解釋說,福音是重價珠子,人找到以後就不顧代價地去買來。這個解釋有其它問題不說,和芥菜籽長成大樹的比喻似乎不相干。前後的比喻都是談天國/神在世界中的工作,到此卻忽然變成人努力尋找天國。另外一種解釋說,選民是重價的珠子,神為我們變賣一切,捨命去買回來。如果說芥菜籽長成的大樹出人意外,遇到重價的珠子也相當出人意外,是很大的事。這種解釋可以説明,先前人所看不明白的意外結果,在上帝不但不是意外,而且是祂的目的。救贖的奧秘是上帝的工作,祂使芥菜籽生長,也知道選民的價值,對他們作工栽培他們,末了要收穫他們。我贊成第二種解釋。

34-43節是整個交叉對偶結構的中心,說耶穌用比喻正如先知所言,“我要開口用比喻,把創世以來所隱藏的事發明出來”(詩78:2)。馬太用不少筆墨説明耶穌就是猶太人所盼望來的彌賽亞君王,經上所應許的終于應驗。創世以來所隱藏的事是什麽呢?就是36-43節那段解釋稗子的比喻想説明的:人子來到世上撒種,仇敵魔鬼也在世上撒種。稗子就是仇敵所種、一切叫人跌倒的和作惡的“惡者之子”,到末後收割的時候,要先把他們從神的國裏挑出來,留作燒火用,而義人(信靠神的人)卻要散發出光輝。我們通常所理解的末了時主的千禧年國度,正是耶穌所描述和解釋的天國奧秘的情形。

默想完這段經文我不禁想到,生活中如果遇到稗子(教會中作惡和使人跌倒的人),不必太灰心失望,主自有公道,末後終有水落石出的一天。感謝主!

2 comments:

  1. 謝謝分享。這真是一個超大號的平行對偶結構。D.A.Carson博士是我尊敬的福音派學者。他對啟示錄的詮釋是寓意性的而不是預言性的,我很喜歡。
    這裡這麽一理,我們又看出一個張力結構。稗子和撒網帶出審判,好像耶穌很冷酷,要“從義人中把惡人分別出來”。這兩個比喻如果從預定揀選論的角度,顯得冷酷無情,有一點不教而殺謂之虐的意思。因為這兩個比喻都沒有說明神希望人的轉化的慈心,好像接受就接受,沒接受就等著被審判,你自己看著辦。
    而這個缺憾就剛好被麵酵,芥菜籽,寶貝,重價珠子四個比喻補足了。仔細看,這四個比喻都在強調神的大能帶來的轉化。相信天國的價值觀的起初很少,看似起不了作用,但終究會讓全人類改變。吧一切都變賣來換取重價的寶貝,重點不在於這寶貝在世俗價值觀上抵得上所有家產,而是意味著價值觀的轉變。出這裡我們因該得到的是無比的盼望,也就是全人類都會被轉化為“麥子”這樣的盼望,因為那是神的心意,也是祂救贖計劃的本質。

    ReplyDelete
    Replies
    1. "這四個比喻都在強調神的大能帶來的轉化。相信天國的價值觀的起初很少,看似起不了作用,但終究會讓全人類改變。吧一切都變賣來換取重價的寶貝,重點不在於這寶貝在世俗價值觀上抵得上所有家產,而是意味著價值觀的轉變。出這裡我們因該得到的是無比的盼望,也就是全人類都會被轉化為“麥子”這樣的盼望,因為那是神的心意,也是祂救贖計劃的本質。"

      Agree with this.

      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