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rch 21, 2012

比喻的靈意解釋問題

靈意解經又叫作寓意解經。前次我在神學的形象表達和概念表達一文中介紹過,中東文化的語言表達和中華文化類似,不是堆積許多抽象概念,然後用比喻或例證來解釋那些概念,而是以形象化的比喻為主,來介紹我們所不知道的觀念。本文内容取自Walter Wink教授的《Transforming Bible Study》一書的附錄二,專門講關於對聖經比喻的理解。

比喻好像小小的精致鑽石,有許多稜角,處處都反射出生活中某個層次的真實亮光。比喻不是圖解,不是用來支持、拓展、或説明某個基本概念的工具。因爲這些比喻根本不是某種理念,它們也無法縮減成爲神學上的陳述句。耶穌講的許多比喻好像是通往未知世界的一個珠寶大門,我們從這些比喻看不透門後的景色,但是其上諸光的折射讓我們經過時不至於完全錯過去。

使用比喻常常是即興式的。人看見某事物就忽然得到聯想和啓發,並且留下深刻印象。生活中可用的比喻是靈活而沒有窮盡的。聖經中的比喻正是某些無法言喻的事物的一瞥,天國的必然行動深藏其中,從耶穌的比喻中滲透出來。比喻中含有的現實能量就是使種子發芽、麵酵發麵的那股能量,潛力無窮。

寓意化的解經在十九世紀末開始遭到反對。爲什麽呢?它用一連串的等號把神學意思加在比喻的各個細節上。比如在十個童女的比喻中,新郎=耶穌,他的延遲=盼望他再來的時期,婚筵=天國,關門=最後的審判,聰明的童女=真正的信徒,愚笨的童女=信心冷淡退後的人,等等。這些等號是有問題的,因爲不同的人可能用不同的神學等號,一個比喻所能夠教導的東西豈不是任人發揮?

但是說整個比喻只表達了一個中心的意思也不對,後來的聖經學者幾乎都使用這個前設,即一個比喻單單指向一個意思,直到近年來才開始改變。把耶穌的每個比喻都縮減成為只有一個重點,讓它只是解釋某個比較初步原始的神學意思,這種做法大大降低了含在比喻中的趣味。我們失去的是那份藝術的完整性,那種我們無法用任何其它方式去了解的東西,那種能夠煥發我們從未有過的經歷、省悟到從未感知的世界的能力。

把一個比喻故事寓意化/靈意是什麽呢?就是想要用簡單化的語言來解釋複雜的東西或現象(reductionism)。你把一些字面的細節不適當地注入某些象徵性意義,比如把好撒瑪利亞人比喻中的驢子、客店、或耶利哥城都引進某種深奧的含義,這就是寓意化。要麽用理智主義把正確、標準的意義賦予一個形象比喻故事,故事人物就失去了一切細膩的情緒感受;要麽把寓言的教訓勉強應用在一個不合情理的場合。寓意解經看上去巧妙,其實讓人反胃,不再細細去體會其中的意境。

寓言故事本身和比喻一樣,是一種文學手法,但根本不是一種文學體裁。寓言是表達意義的一種手段,是講述出來的擴展隱喻,像浪子的故事、深更半夜來叩門的朋友、不饒恕同伴的僕人,都是寓言故事。這些故事攜帶著上帝作王的真實奧秘,直接了當地為讀者/聼者解釋出來。

耶穌講的比喻是處在已知和未知之間的位置,正當的解釋透過這些比喻逼著人面對未知的世界,而寓意化的解釋把人帶囘到安全的已知世界。我們用正當的解釋去感受各種象徵性的符號,看有什麽我們從前不知道的新東西可以發現,而我們用寓意化的解釋把各種象徵性的符號同已知的東西划等號,用神學語句來重述比喻。正當的解釋讓我們聆聽在比喻之外聼不到的聲音,寓意化的解釋卻把教訓強加在比喻上,告訴我們這比喻一定是某個意思。總的說來,寓意化是一種管轄的態度,讓經文滿足自己已有的知識,是顯眼或不顯眼的自大,是解經的完結。

聆聽一個比喻必須讓自己進入那個世界,知道其中有些事是自己不了解的,不要抱著一種“我已經知道那個比喻的教訓”的態度。每個人走進那個世界的時候,由於各自的需要和情形不同,很可能得到全然不同的領受,比如在撒種的比喻中,你不應該說“我的體會比你的體會正確”。讓我們除掉理性主義解經的鎖鏈,默想的時候到比喻故事中去開發一番,從新的角度去張開耳朵聆聽、去嘗試模仿的可能性。

2 comments:

  1. 最後一段的敘述我很有啟發,沒錯,我們不應該"這一定有標準答案"的角度來看待福音,天國的奧祕是不能用人的角度來理解,就如同我們不能看見神的面一樣
    正統神學常常高舉理性解經,將聖經化成一連串的神學命題,並且打擊士來馬赫他強調非理性解經且具主觀性的自由神學,現在想想好像自由神學也並非全然錯誤,裡面還是有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

    ReplyDelete
    Replies
    1. 同意您的話。對什麽東西全面否定或全面肯定只怕都是偏差。

      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