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September 30, 2012

勇敢而孤單的馬丁路德

路德也許是許多基督徒心中的英雄人物。許多人從教會歷史課中了解到路德的一些缺點,不免感到震驚。其實上帝使用各種人來推動歷史前進,不在於人的品格和能力。下文内容主要取自《基督教神學思想史》,也參考了《歷史的軌跡》。

1483年路德出生於一個敬虔的基督徒家庭。據説他父親是個頑固暴躁的人,母親也要求嚴格。然而馬丁和他父親一樣,個性頑強,不顧父親的反對,宣誓成爲一名奧古斯丁修院的修道士。當時歐洲基督徒一般的信念是:雖然神有憐憫,差派祂兒子基督為這個世界的罪而死,但罪人也有責任奉行嚴厲的自省、行善、捨己、禱告、和其它敬虔的行爲來改變自己的靈魂。神願意饒恕人的罪過,但罪人必須努力履行自己力所能及的義務,真誠地痛改前非,並完全徹底地(向神父)懺悔,方能得救。路德在修道院過著最嚴格的禁欲生活,甚至超過院規的要求,還是被自己極度的罪惡感和失敗所壓,時常陷入最深的幽暗和失望中。

常聼路德告解的是Staupitz院長,他強調神的恩典和憐憫,可是路德只能勉強壓抑他對神恩典的懷疑,最後Staupitz院長派他去大學攻讀哲學、神學、和聖經,又打發他去羅馬出差。到羅馬出差本來使他有機會參拜使徒的神聖殿堂和教宗的宏偉教堂,沉浸在最神聖城市的基督教屬靈氣氛中,但路德見到的是極大的失望。在羅馬,他只看到污穢、墮落、褻瀆、爭吵、和靈性的冷漠。大名鼎鼎的羅馬竟落入這般慘境!

1512年路德得到神學博士學位,開始教授聖經研究課程。他揣摩深思“義人必因信得生”,心靈仍然受到神的慈愛和公義問題的痛苦煎熬:一位神怎能同時是慈愛又是公義的呢?保羅到底是什麽意思呢?最後路德明白過來:神的義對於罪人來説是被動接受的,仁慈憐憫的神借著它來接納我們,所以叫作“義人必因信得生”--稱義根本不是罪人努力的結果。這個發現使路德好開心,他立刻傳講這個信息,撰寫小冊子和論文,與當時人們對得救福音的標準詮釋形成鮮明對比。

1517年有個道明會的修士來出售贖罪券,口裏吆喝著“奉獻箱銅板叮噹一響,煉獄中另一靈魂就跳出來”,為羅馬教堂籌募資金。當時有很多人反對這個做法,但只有路德起來書寫了95條論點,釘在大教堂的大門上。其中除了對贖罪券的譴責,還有對當時教會倡導的許多流行信念與習俗的譴責。這件事使路德在幾個月之内就變成德國人民眼中的英雄,因爲他膽敢挑戰前來搜刮民財的羅馬外國勢力。有學者為教宗辯護出售贖罪券的權威,路德與他們辯論,撰寫改革教會和神學的論文。1520年教宗把路德逐出教會,但是路德自己的親王卻出面保護路德,讓他躲藏一年。之後路德用書籍信件繼續從事改教,歐洲所有人的眼光都集中在路德的身上,他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人們不是對路德愛之若狂,就是恨他入骨,歐洲一時分成了改革派與非改革派兩大陣營。

不過路德太愛爭辯。他認爲別人若不是完全贊同他,就是離開他變成敵人。教宗把他逐出教會之後,路德就盡情發洩他對梵蒂岡整個羅馬教廷的忿怒,把他們叫做擄去真教會的“巴比倫”,以及想要破壞神工作的“敵基督”。但是他最痛快淋漓的大罵是給其他改教家的,他們因爲聖禮的問題或順服國家的問題與路德有不同的意見。他們一個被罵作“神學豬”,另一個被輕蔑地稱作“宗教狂”。改革家慈運理不同意他所說的基督在主餐中“真實臨在”的信念,路德就肆無忌憚地寫道:“滾開罷,你這狂熱的蠢蛋!跟著你一文不值的觀念一道滾罷”!

這太可惜。路德認爲所有的新教基督徒要圍著他團結起來,不可為了芝麻小事四分五裂、自立門戶,然而慈運理和其他改教家並不認爲他們與路德閙分裂!事實上,慈運理認爲自己的神學研究結果與路德不謀而合。路德與他們的論戰讀起來卻好像他在四面受敵的處境,他的朋友們都不贊成他辯論時的態度,路德認爲別人有嚴重的教義錯誤,比教宗和教廷好不了多少。

用今天的心理治療的話說,他了解團結的重要性,但沒有團結人的關係技巧,這與他自幼的成長環境一定有關--沒有尊重不同意見的榜樣。路德也許有一大批從教義上支持他的朋友,卻不可能有他感到真誠可靠、可以推心置腹受聆聽的那一類朋友。別人公開地批評他的其它問題,比如他高舉聖經,卻大大攻擊其中的雅各書,認爲雅各書不應該列入正典;又比如他關於神的“黑暗面”的令人困惑的講論。--我不是要否定他所得到的啓示以及神如何在教會的歷史中使用了他,但我認爲沒有必要把他神化,來與別人得到的其它啓示相對立。聖靈在歷史中和各個文化中做工,遠遠超過祂所揀選使用的各個人物。

Friday, September 28, 2012

什麽是諾斯底主義?

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或譯為諾斯替、諾斯蒂、靈知、靈智等等)是基督教發展初期的一個異端。本文内容取自Roger E. Olson的《基督教神學思想史》一書。

諾斯底主義者並沒有統一的組織機構,而且信從者對許多事物的看法也意見紛紜,但他們都相信自己從基督得到了特別的高等靈性知識或智能,遠優於二世紀教會領袖和主教們所傳講與教導的真理。他們相信物質(包括身體在内)好像邪惡的牢籠,把人的良善靈魂拖累和困住。人的靈本質上是來自神,好像神的火花,卻住在身體的墳墓裏。如何得救呢?要獲得某種特別的知識,這知識不是每個基督徒都有。

所以,諾斯底主義者都有某種精英情結。他們説是耶穌把那些“真知識”親自口傳給門徒,而使徒們透過主教留傳下來的書信文字僅僅透露出“真知識”的蛛絲馬跡。其實呢,他們說諾斯底的福音信息遠遠超過“肉體”和“靈”爭戰之類的教導。那時有很多基督徒感到這種特殊真知識的信息很吸引人,比主教向普儸大衆所傳講的更屬靈、更高級、更好。二世紀的基督教領袖和思想家花了很大精力來研究與駁斥這個異端,並在這過程中開始建立正統的基督教教義,來對抗諾斯底主義的教導。

諾斯底主義的基本信念是:“這個宇宙無可救藥,我們應該棄絕它”。諾斯底主義不僅説受造物的内在固有邪惡,也針對個人提出靈性解答:一種脫離這個無法挽救的邪惡環境(包括身體在内),回到靈魂真正家鄉的救恩。對於這個救恩的細節,二世紀諾斯底主義者的看法彼此有很大的歧異,但他們有五個主要的特徵是彼此相似的。

首先,他們相信一位完全超越、屬靈的神,祂遠離非他所造之墮落的物質宇宙。物質宇宙是由一位邪惡或瘋狂的較小神祗(造物主)創造的。

第二,人類是與神相同的靈質火花,由於某種緣故陷在物質身體裏面,身體好像是個希望能逃出去的墳墓。

第三,諾斯底主義者都同意,人類的“墮落”導致罪與邪惡,也就是墮落成爲物質。創造和墮落是同時發生的。只要靈陷在物質身體與實體裏面,就會受制於罪,而罪的起因是對自己的真正本性與來源無知。

第四,諾斯底主義共有的信仰特徵是他們對於救恩的看法。所有諾斯底主義者都同意,救恩就是逃離物質存在的束縛,返回靈魂的家。救恩之道是由偉大的聖靈,也就是神所發起的,要將所有失散的微小靈質收回。神差遣祂本身散發出的光輝,也就是一位靈性的救贖者,從純靈到純物質穿越層層實體,降臨來教導一些神聖的靈性火花,認識他們的真實身份與本源。他們一旦覺醒,就能夠開始走上回家之路。救恩是借著知識,即自我認識而實現的。

最後,所有的諾斯底主義者都認爲自己是基督徒,把耶穌當作帶來天上信息的媒介,即“基督”。但他們都否認神降世成爲人、身體又死而復活的觀念。他們認爲基督只是看起來好像是人的樣式,其實不是人,乃是神。道成肉身的信仰不屬靈,因爲把物質和靈攪在一起,違反了真智慧。不過,這些諾斯底主義者認爲耶穌很特殊,被神所差來的基督使用,比如耶穌的聲帶喉舌被基督用來教導。他們大多認爲這位天上來的救贖者(基督),在耶穌受約翰洗的時候進入他的身體,而在耶穌死於十字架上之前離開了他。

爲什麽諾斯底主義會興起來呢?有的學者認爲是埃及的基督徒受到印度宗教的影響,另有人強調它是基督教與羅馬帝國各種神秘宗教的混合的產物,還有人認爲是希臘哲學文化本來就有貶抑物質存在、高抬靈性的強烈傾向,諾斯底主義是這種傾向的極端形式。我們可能永遠無法肯定地知道答案。

我們應該得到什麽歷史的功課呢?我想,把靈魂和肉體對立起來,只重視“屬靈”事物,過分貶低/否定我們軟弱的“肉體”,或忽略人的“屬世”需要,貌似追求高尚,其實把生命轉變的職事架空啦,很難説不是諾斯底主義的餘毒。

Tuesday, September 25, 2012

創造和救贖的目的:共享生命

以弗所書一章3-8節:願頌讚歸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神!他在基督裡曾賜給我們天上各樣屬靈的福氣:就如神從創立世界以前,在基督裡揀選了我們,使我們在他面前成 為聖潔,無有瑕疵;又因愛我們,就按著自己的意旨所喜悅的,預定我們藉著耶穌基督得兒子的名分,使他榮耀的恩典得著稱讚;這恩典是他在愛子裡所賜給我們 的。我們藉這愛子的血得蒙救贖,過犯得以赦免,乃是照祂豐富的恩典。這恩典是神用諸般智慧聰明,充充足足賞給我們的...

我曾寫過一篇默想兒子名分的文章,試圖從圖畫上建立合乎聖經的父神觀念。在這段經文裏面,保羅特別希望能把天父和神子對我們的愛描述出來,好讓我們能衷心地爆發出自己熱情的頌讚。句中的成爲聖潔、沒有瑕疵是神的目的,也是個已然—未然的過程。說是已然,因爲凡歸屬於神的都是祂所分別為聖的。我們通常只把聖潔和行爲完美聯係起來,但聖經中的聖潔,從摩西五經到新約書信,主要意思都是屬於神。沒有瑕疵的説法多少讓我們有些納悶,咱們誰沒有瑕疵呢?但我相信神要我們追求的是圓滿的關係,不是自己的行爲。因爲神有豐富的恩典饒恕過犯,祂一定會幫助我們逐漸明白祂的心意,看見盲點、改善溝通、發揚友愛,這個過程現在已經賞給我們了。

下面文章譯自Dr. Kruger關於Trinitarian神的簡述一文,是新出版的通俗神學書《The Shack Revisited》中的一段。多麽美好無比的三一神,我們是照著祂的形象樣式造的。

從亙古,神就不是孤單獨居的神,乃是父、子、聖靈在一個無限團結、密切契通的榮耀關係中。在這個神聖的圈子裏,沒有空虛,也沒有憂鬱煩惱、擔心懼怕、或不安全感。三一神的生命是自願親近和諧的共舞,是熱情洋溢的甘心捨己和以對方為中心的愛,是彼此喜悅。這生命是美善的,是仁義、獨特的,是充滿讚歌、喜樂、福祉、平安的。父子聖靈這樣的愛,以致這種合一契通的精神,孕育了宇宙和其中的人類。

三一神在祂奇異豐富的愛中,定意敞開這個圈子來和我們人共享這三一神的生命。令人震撼!這是神創造世界和人類的唯一永恒不變的目的。祂對人沒有別的旨意,沒有第二個計劃,沒有其它不可告人的議程。在創世之前,父子聖靈就把愛傾注在我們身上,計劃把我們帶來與祂分享、認識、經歷奇妙的三一生命的本身。於是宇宙就形成了,人類就造出來了,亞當和夏娃就有了神子耶穌基督後來也有的機會,讓神收納我們的夢想得以實現。

在創世之前,父神就決定聖子必須跨越神與人之間一切的鴻溝,與我們建立一份真實牢靠的融洽關係。父神預定了耶穌作中保,三一神的生命在他裏面,透過他進入人間,人就被提升,來分享那生命。

亞當夏娃背叛神的時候,混亂和不幸進入神所造的世界。但是父子聖靈從未放棄過祂對人的夢想,倒是將黑暗和罪奇妙地織進祂降世為人的織錦中。當神的兒子成爲人的時候,當他忍受人的惱怒、以及忍受人那不可思議的無知時,當他捨命在我們手中受死時,他就與墮落的人建立起一種真實牢靠的關係,是在我們最糟糕的時候建立起來的。同時他也為我們帶來了聖父和聖靈。是耶穌親自借著死,且死在憤憤不平的人手裏,在我們的人間地獄中支搭起三一神的帳幕,從而使父子聖靈與破碎、孤單、有罪的人可以聯合--收納我們成爲神的兒女。

在耶穌的生死之間,聖靈進入人的痛苦無知之中,在我們破碎的内心世界把耶穌啓示出來。聖靈使我們能夠按自己的本相來見他,從耶穌眼中看世界,和他一起知道他的父。聖靈帶領我們認識耶穌,讓我們能夠親身經歷耶穌自己和父的關係,得以自由地生活在聖天父擁抱接納聖子的光景裏。當聖靈在我們心中做工的時候,神吩咐我們與主耶穌站在一起,對付自己的黑暗和偏見,一步一步地學習信任祂,並改變我們自己。當我們受聖靈的恩膏好像基督,好像他與父的聯結同心,有他的屬天把握、自由、和喜樂,聖靈的能力就開始塑造我們。祂不是消除我們的個性,而是説服、釋放出我們自己的獨特人格。聖靈熱心要把祂對耶穌的恩膏全面地按我們各人的情況施加給我們,不僅改變我們個人,更是改變我們和父的關係,改變我們彼此的關係,以及改變和整個受造物的關係,直到全宇宙成爲活的聖禮--與三一神共舞。

Saturday, September 22, 2012

除舊更新的阻力

更新價值觀和調整人生目的理念永遠是個神跡,因爲在人生的道路上,先入爲主是我們慣常的做法。但是主似乎要求我們不斷地更新建造,逐漸成爲基督的樣式:他與父神關係如何,我們也當效法如何。

希伯來書八章1-6節:我們所講的事,其中第一要緊的,就是我們有這樣的大祭司,已經坐在天上至大者寶座的右邊,在聖所,就是真帳幕裡,作執事;這帳幕是主所支的,不是人所支的。凡大祭司都是為獻禮物和祭物設立的,所以這位大祭司也必須有所獻的。他若在地上,必不得為祭司,因為已經有照律法獻禮物的祭司。他們供奉的事本是天上事的形狀和影像,正如摩西將要造帳幕的時候,蒙神警戒他說:“你要謹慎,作各樣的物件都要照著在山上指示你的樣式”。如今耶穌所得的職任是更美的,正如他作更美之約的中保;這約原是憑更美之應許立的。

基督徒都知道,摩西所支的帳幕,所羅門所造、約西亞所修的聖殿,以及後來以斯拉重造、大希律王重修的聖殿,都是天上真帳幕的影子。現在我們外邦信主的人不覺得這有什麽,今天我默想的時候參考了Wright博士寫的背景資料,才省悟到當年猶太人基督徒遭受到的是何等的政治和宗教壓力。在耶穌和他們徒的時代,猶太教認定耶路撒冷的聖殿就是上帝住在他們中間的象徵,誰污穢聖殿、貶低聖殿、說它即將結束它的功用,就是挑戰他們的價值觀,都會遭到猛烈的攻擊,甚至可以使用暴力。

問題是那時的人一聼見某個現實世界的東西(比如聖殿)和天上的東西有聯係,馬上會想到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喜歡用的二元論對照。柏拉圖的哲學把這個空間、時間中一切的物質東西看作天上理想世界中的一個拙劣影子。可是希伯來書和其它聖經書卷中講論地上、天上卻不是那個意思。我們說耶穌作爲一個真正的人升到天上,是和柏拉圖思想決不相容的。Wright博士說,新約聖經中的“天上”不單單是個“屬靈”的、非物質的地方,乃是神的地方、神的領域,與我們的地上世界是以各種方式聯結交織在一起的。更複雜的是,以色列人相信耶路撒冷的聖殿是天上的神與地上的人會合的地方,所以進入聖殿,特別是進入其中的至聖所,就是進入天上。

現在我們說耶穌為我們進入天上真實的至聖所,爲此,希伯來書的作者很小心地解釋,聖殿/會幕是天上實體的影子,因爲經上說摩西的會幕是按照神在西奈山上所指示他的樣式建造的。現在呢,耶穌這位天上真正的大祭司和地上的猶太人祭司們對照,就好像地上暫時的會幕/聖殿和天上真實的來對照,舊的約和新的約來對照,神所應許的和現在耶穌所建立的來對照。Wright博士說這對於猶太教思想根深蒂固的人來説是個嚴重的挑戰。好像告訴一個沒有見過足球場比賽的小孩子,那種兩人用手玩的足球遊戲只是模擬,不是真正的球賽,猶太教的祭司、聖殿服侍人員、律法師、長老都自認為終生為上帝而活,他們一生以教導人敬拜真神為最高價值,這一切怎能忽然因爲耶穌到來而成爲“廢舊”呢?

當然希伯來書的作者不直接用“廢舊”那麽冒犯的詞,但“真的”、“新的”、“天上的”、“更美的”意味很明顯,他們猶太人大概會感覺自己一生所擁戴、所執著追求、甚至靠著養生的崇高偉大信仰,好像都被這個新發展出來的“異端邪説”否定啦,這已不是單純的神學分歧,乃已經上升為嚴重的政治問題,觸犯一個階級/群體的既有價值感、信念、和經濟利益。聖殿只是天上真帳幕的影子?多叛逆!希伯來書寫作的時候聖殿還在,但住在耶路撒冷聖殿周圍的猶太人已經感受到威脅。除了基督信仰帶來的被取代、被忽略的威脅,還有羅馬帝國的異教偶像崇拜的壓力。後來爆發的猶太起義戰爭使耶路撒冷遭到無情的圍困,最後淪陷,連聖殿一同被毀,正如耶穌所預言過的。

什麽叫作“一次獻祭,便叫那得以成聖的人永遠完全”(來十章)?當然不是在耶路撒冷的聖殿獻祭,而是透過信基督獻上的祭。這信心是舊的聖殿好,新的真實聖殿更好。舊的祭司好,新的祭司更好。舊約好,新約更好,是應驗了主早已應許的。我們現在有信心,相信耶穌所帶給我們的,比我們人生中所熱切追求的其它東西更好嗎?

Wednesday, September 19, 2012

讓我們來栽種公義、收割慈愛

何西阿書十章12-13節:你們要為自己栽種公義,(就能)收割慈愛。現今正是尋求耶和華的時候;你們要開墾荒地,等祂臨到,使公義如雨降在你們身上。你們耕種的是奸惡,收割的是罪孽,吃的是謊話的果子。…

我立即注意到這節經文中“公義”的用法:它與慈愛相提並論,差不多是因果的關係。上帝吩咐我們栽種公義,好像撒種一樣,又吩咐我們收割慈愛,這兩樣當然不是分開的不同吩咐。此處的公義雖然與等候神有關係,卻肯定不是從神而來的某種宣告給人的東西,也不是懲罰罪惡的意思,因爲我們都知道,懲罰無法“收割”慈愛的果子。相比之下,以色列神的子民耕種的是奸惡行爲,收割的是罪孽環境,吃的是虛假裝相的果子。

有的翻譯把公義當作修飾栽種的副詞,結果那句話意思就要理解成用正確合宜的方法栽種,可是後面平行的慈愛呢?總不能用來修飾收割吧。用慈愛的方式收割?呵呵,農作物大概不是公義和慈愛的對象,以色列民受到的責備大概也不是他們用奸惡的方式耕種田地,或用罪孽的方法收割果實。我相信神要求百姓做他們能夠做到的事情:不是要求他們個個行爲完美無瑕,而是團結友愛、在衝突中彼此善待、以公平和正直的原則互相交往。我相信這是“神的形象”的基本内容。至於開墾荒地等候神,盼望祂的公義如雨降臨,當然不能理解為盼望神來懲罰每個人的罪惡,倒是祂的恩典充沛的最美注腳:神所界定的公義是人人渴望的、能夠在關係環境中享有的一種被對待的方式。人人需要神的公義,好像莊稼盼望雨水。

林肯在南北嚴峻對峙時,在他的美國總統就職典禮裡,把爭論時表現得文明和大方得體稱爲發揚 “天性裏的更好天使”。面對目前基督教各宗派彼此否認、美國的政治環境充滿敵意的情形下,八月份有些不同宗派的基督教領袖聯合簽署了一份“更好天使”的宣言(Better Angels Statement),倡導不同意見的文明溝通,以和為貴。一共十八位聯署者,來自美國極保守和極開放的教會和組織,了不起!可惜華人教會無人出面。以下是陳國棟博士翻譯的宣言中文,討論的全文請看他的專欄文章

一,作為國民的宗教領袖,我們願意建立文明的榜樣,在我們個別的影響範圍裡,努力達到以下目標:
  1. 以身作則,面對與我們立場相異的人時,仍發表文明的言論,並且尊重對方。
  2. 當面對與我們意見不合的人時,我們一方面會禮貌地尊重別人持有不同意見,另一方面卻不會讓自己堅持的信念、價值和原則受到妥協。
  3. 在談論有爭議的問題時,拒絕使用陳腔濫調、把對方貼標籤、或把別人放進我們早已設定的框架內。
  4. 在建立和發展相互關係時,會確保我們各自深信的立場可以在過程中得以公開,有機會被別人了解和尊重。
二,我們同意以下的「復和承諾」:我們是不同基督教傳統裡的宗教領袖,在一些重要的宗教和政治觀點上,我們持有不同的──有時更是相反的──意見。雖然我們在一些課題上沒有共識,我們卻關心美國政治裡的極端對立正帶來破壞。我們確認某些事情上的分歧並不應該令我們在所有事情上走向極端。我們相信,在我們出現分歧的地方,我們仍要表現出對對方的關懷和尊重。我們相信我們蒙召要復和,以及推動關係修複。我們將會盡我們最大的努力,在我們分歧之處尋求諒解和尊重,並且找出一些我們可以互相尊重和共同合作的範圍。

三,我們同意要展開多項工作,影響教友、傳媒和整個社會,邁向文明。

四,我們同意為對方祈禱,也為不同政見的領袖祈禱。

大家以爲如何?這是我們可以栽種的公義,更是“愛”的最起碼的表現對嗎?沒有這些,誰喜歡聼教義空談呢?我們如果希望受到公平和公義的對待,自己就需要為他人提供這樣的待遇。這是很困難的事情嗎?對於習慣了不健康關係環境的人來説可能比較難,因爲沒有體驗過健康的人際關係

Monday, September 17, 2012

保羅到阿拉伯去領受的啓示

by N. T. Wright(原發表於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Vol. 115, page 683-692。)

多數解經書都說,我們不知道保羅爲什麽到阿拉伯去,或者他在那裏做了什麽。我們連他拜訪的是哪一個“阿拉伯”都不知道。

加拉太書一章11節到二章21節是保羅書信中的一段不尋常的長篇自述,其中他提到去阿拉伯,好像這事與他在大馬士革的奇異經歷,包括兩次到訪耶路撒冷都很有關係一樣,要説明自己所傳的福音不是從人別領受的,乃是耶穌基督啓示來的(一12)。

接下去的一段話特別重要。保羅首先講述了自己是猶太教徒,為祖宗傳下來的信仰曾經多麽熱心,以及曾怎樣極力逼迫殘害神的教會(一13-14,參見腓三5-6),然後說:

然而,那把我從母腹裡分別出來、又施恩召我的神,既然樂意將他兒子啟示在我心裡,叫我把他傳在外邦人中,我就沒有與屬血氣的人商量,也沒有上耶路撒冷去見那些比我先作使徒的,惟獨往阿拉伯去,後又回到大馬士革(一15-17)。

爲什麽要到阿拉伯去呢?有人猜想是一段獨處冥想的時期,預備向外邦人宣教;還有人猜想他到阿拉伯是第一次嘗試向外邦人傳福音。到底他說的是哪一個阿拉伯,什麽時候去的呢?沒有一個好答案。多數學者都同意,保羅這句話的重點是說他沒有到耶路撒冷去。但是提阿拉伯仍然是個謎,我現在提出一個對此謎的解釋。

保羅在14節暗示,他在信主之前屬於“為律法熱心”的一派教徒。這份熱心使他不僅熱心地學習和禱告,而且不惜使用暴力行動。查考聖經和歷史,這種熱心在猶太教中根源很長,有時也翻譯成忌邪的心。最出名的是非尼哈,在民數記廿五章7-13節暫短地露出榮耀,他聽見神的吩咐就起來干預,在衆人面前殺了一個帶摩押女子到他弟兄那裏去的以色列男子。M. Hengel詳細地説明過,非尼哈的熱心成爲以色列後裔的榜樣--像兩約之間的瑪喀比革命,就是為了猶太教即將被異教強行取代的問題而起。另外一位為主熱心的著名人物是以利亞。他起來殺巴力先知的原因也很明顯--他們帶領以色列人拜異教。非尼哈和以利亞在大衆意識中,尤其是第一世紀的猶太教傳統中,是非常熱心忌邪的,甚至在好幾個典故中互換角色。

以利亞說:“我為耶和華─萬軍之神大發熱心;因為以色列人背棄了你的約,毀壞了你的壇,用刀殺了你的先知”(王上十九14),殺巴力先知正是他的熱心報復。但是當亞哈和耶洗別威脅他的時候,他就跑到神的山,就是何烈山,顯然想要甩手不干了。在那裏,他遇到地震、風、與火,但耶和華卻不在其中,最後他終于聽見微小的聲音問他爲什麽在那裏。於是我們看到,偉大的熱心已變成巨大的失望:“只剩下我一個人,他們還要尋索我的命”。神回答他說:

你從曠野回去大馬士革。到了那裡,就要膏哈薛作亞蘭王,又膏寧示的孫子耶戶作以色列王,並膏亞伯‧米何拉人沙法的兒子以利沙作先知接續你。將來躲避哈薛之刀的,必被耶戶所殺;躲避耶戶之刀的,必被以利沙所殺。但我在以色列人中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未曾與巴力親嘴的(王上十九15-18)。

這與加拉太書有什麽關係呢?

大數的掃羅在信主之前是個對律法“熱心”的法利賽人。我在別處提出過,這表示他屬於煞買學派。煞買學派看到權威人士制裁不利的時候就會大發熱心,擅自治罪。這位在猶太教中,“比本國許多同齡的人更有長進”的保羅,研究猶太教的律法和學問,毫無疑問熟悉非尼哈/以利亞的傳統,即看到以色列面對危機的時候,敢于隨從瑪喀比,效法非尼哈/以利亞,以“熱心”為唯一的正確反應。我不是說掃羅參加了奮銳黨,雖然他很可能會同情那個選擇走暴力路綫的奮銳黨,對付賣國叛教的猶太人。然而他這等身份地位的人可以自然地選擇引經據典、遵循聖經榜樣來行動,並相信以色列的神定會站在自己一邊。看來這正是保羅的風格。

掃羅看自己按照非尼哈或以利亞的榜樣行事。他的熱心使他不惜使用暴力來反對民25章那些連累猶太人遭瘟疫的人,或王上18章那些拜巴力的人,他“極力逼迫殘害神的教會”。但是當他在大馬士革的路上遇到啓示的攔阻時,他做了以利亞所做的事,到西奈山去。在保羅時代,“阿拉伯”是個很含糊的地方,可以指巴勒斯坦南部和東部的廣大區域。但我們確知的是,對保羅來説“阿拉伯”是西奈山的所在地。真的,搜索整個新約,“阿拉伯”這個字只出現兩次,保羅在加拉太書四章25節把西奈山稱爲“阿拉伯的西奈山”。大數的掃羅後來回到大馬士革,正如以利亞在王上十九15節被吩咐的,“你回去,從曠野往大馬士革去”。萬一你覺得這還不夠巧合,我們再請你注意保羅如何用“先知”詞彙描述他的蒙召:那把我從母腹裡分別出來的…,和以賽亞、耶利米很相似是嗎?雖然聖經上沒有提過以利亞的出生或蒙召,保羅無疑得到先知啓示。

如果是這樣,掃羅當然不是到阿拉伯去傳福音。他很可能在做一個熱心的先知遇到難題會做的事:回到源頭去向神辭職。或者做一個新近受命先知會做的事,抱怨(好像摩西、耶利米、或其他人)他不能夠承擔所托等等。甚至他可能會聽到微小的聲音,當然不是承諾原先的熱心多麽需要堅持,乃是改變方向:熱心原是好的,但現在要為新的王報佳音。從這一點開始,掃羅就和以利亞很不相同了。

大數的掃羅經過大馬士革路上的基督顯現,熱心的方式並非教會完成傳福音使命的那種熱心,但還是有相似的地方。在他逼迫教會的時候,王上十八章的以利亞是掃羅心中向神熱心的榜樣。在他遇見耶穌大光的時候,王上十九章的以利亞又是他的榜樣,一個全新的現實使他對自己一生熱心的目標和使命不得不重新省察。

...掃羅逼迫新生教會的理由變得明晰起來,它不只是初期信徒跟隨一個釘十字架的彌賽亞,好像對神很褻瀆,它更是,特別是猶太基督徒,背離聖殿,放棄律法,對猶太教傳統徹底的離經叛道。好像非尼哈時代的曠野百姓,又好像以利亞時代的拜巴力者,或像瑪喀比革命期間奪去猶太宗教信仰的敵人,耶穌對他們來説號稱承擔了聖殿和律法的角色,他是人們認識永生神的地方,所以是最糟糕的猶太教叛徒。掃羅看他們沒有比拜巴力的人好,所以作爲一個熱心的煞買派分子,他的神聖使命就是把基督徒根除消滅。...

非尼哈/以利亞的傳統對早期猶太人有某種救贖的神學涵義,可能影響了保羅等人。我們看到,非尼哈殺死罪人的行動在各種猶太拉比的信仰傳統内都被解釋為有救贖的意義,因他的熱心“消轉了神向以色列民的怒氣”。以利亞殺巴力先知也是同樣,拉比文學將之解釋為免去神的忿怒報應。他們相信這樣的熱心忌邪是為主,對付罪惡,從而免去神的百姓受罰。可是對於保羅來説,不是熱心忌邪英雄擊敗異教徒,耶穌死在異教徒的手裏纔是一次性地擊敗了罪惡。 “基督照我們父神的旨意,為我們的罪捨己,要救我們脫離這罪惡的世代”(加一4)。原先想用“熱心”來解決的問題,十字架纔是答案。釘十字架又復活的彌賽亞親自攔阻了熱心的掃羅,然後送他回到西奈山,好像他所崇敬的以利亞,使他省悟過來,自己盲目所戰的已經贏取,而實際上自己是越戰越輸的。

我所提出的這一榮耀的吊詭結論,有著典型的保羅味道,這本身也可以看作支持整個假設的額外理由。

本文作了摘錄。英文原稿請閲:http://ntwrightpage.com/ PAUL, ARABIA, AND ELIJAH (GALATIANS 1:17)一文。

Friday, September 14, 2012

教宗制度的來歷

羅馬大公教的Papacy可以翻譯成教皇制度,或者教宗權,反正與羅馬教會主教那個職位有關。本文譯寫自Mark A. Noll的教會歷史Turning Points一書第五章。

教宗制度到底是怎麽發展起來的?甚至羅馬教宗曾一度為羅馬皇帝加冕!解釋這段歷史很難達到完全客觀。羅馬大公教(Roman Catholics)把羅馬教區的主教看作神所指定的獨特使徒責任承傳;東方正統教(The Orthodox)把羅馬教區看為初期教會的幾個重要教區之一,而其主教是當時重要的教父之一;新教的各派(Protestants)則一致地不承認羅馬大公教的説法。

按照天主教的一份正式名單,彼得是第一位羅馬主教,傳到第四任的那一位叫做革利免。這位革利免根據現在考察的結果,似乎並不是保羅在腓立比書四章3節提到的那位革利免,但是這位革利免大約在96 AD寫了一封革利免書信寄給哥林多教會,在眾教會中廣爲傳閲,可能因爲當時的人都以爲他就是使徒保羅所認識的那位革利免。這是羅馬的主教影響力增高的第一件事。

接下去在第二世紀教會中出現各種異端,每次請羅馬的主教參與協調討論,都能有效地辯駁和作出定論。到第二世紀末,在制定一個統一的復活節日期問題上,羅馬的主教Victor發揮了很大的影響力。復活節是當時教會生活的最重大禮儀慶典,大家自然敬重這位羅馬主教。

255年,羅馬主教Stephen在和迦太基的主教Cyprian辯論時,引用馬太福音十六章18節“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來為自己超群的權威辯護,要求對方服從。

在康士坦丁大帝把基督教會合法化之後,有一位羅馬主教Damasus,在位期間(366-384)企圖正式把羅馬主教的優越地位定下來。他還授意自己的樞機耶柔米編譯一本拉丁文的標準聖經,這本聖經成爲許多世紀以來天主教一直使用的版本。

至此我們看到,四世紀的羅馬教會已經很顯然地在基督教會中處於中心地位,這與羅馬處於政治上的中心地位大有關係。作爲帝國的第一城,無論從象徵意義上還是從實用意義上,羅馬都是個擧足重輕的城市。甚至康士坦丁大帝遷都到東部的康士坦丁堡以後,羅馬的教會還是與羅馬的政治權力和經濟活動一樣受到關注。特別是當後來越來越多次,帝國的政治代表未能維持這城的尊嚴時,這城的主教能夠出面干預,甚至轉危爲安。

從教會内部發展來看,使徒行傳的結尾是保羅到達羅馬,羅馬書是保羅神學最完整成熟的表達,教牧書信似乎反映出較晚的羅馬基督教會發展,啓示錄也似乎隱約對羅馬有所指(比如從海中上來的那七個十角頭的獸)?羅馬是彼得和保羅(在64-67尼祿皇帝年間)殉道的地方…這一切都使羅馬教會成爲倍受重視、日後富裕慷慨、大有影響力的教會。

並非所有歷任的羅馬教會主教都出色,有的甚至在教義上走偏,但是其中大多還是稱職的,有的很了不起。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在迦克墩會議作出重要貢獻的利奧一世,和修道士出身的貴格利一世。利奧一世寫了基督位格的教義聲明,反對把基督的人性理解為被他的神性淹沒,同時也成功地得到皇帝詔令,將羅馬教會的地位提升至西方教會之首,他也引用了太十六18,主張把教會的屬靈權柄集中給羅馬主教。在政治上,利奧一世兩次成功地説服了前來攻打羅馬的蠻夷軍隊從原路回轉,使羅馬百姓免於戰爭的殘酷燒殺擄掠。

利奧一世後面的那位羅馬主教,Gelasius 把教宗權進一步擴展,定義教會權柄,詳細論述神創造了兩種治理世界的權柄,而屬靈權柄高於屬世權柄的理論。他所論述的政教關係理論對於日後興起的歐洲社會模式是個顯著貢獻。這是在第五世紀末,而真正把教宗權推向高峰的是一個世紀以後的貴格利一世(Gregory the Great)。

貴格利是羅馬貴族,建了好幾個修道院,自己也成爲一個信德賢明的修道院院長。羅馬主教曾差派他代表教會出使康士坦丁堡與皇帝交涉,後來升到主教席位,是一位政績顯要的大主教。他不僅督察當時羅馬的抵抗蠻夷倫巴第人入侵,在皇帝面前代表羅馬商議複雜的事務,改革了教會的財政管理,重組了西方教會各教區的地域和責任,還熱心研究經文,無所畏懼地改革敬拜禮儀。還有,他那可敬的修道士生活在西方使修道的理念大大推行開來。

貴格利一世關於主教責任的著作強調關照心靈是所有牧者最重要的活動。他提倡在教會中使用音樂,以致人現在還用他的名來命名聖詩詠唱的調式:Gregorian Chant。貴格利一世的講道特別能夠用福音安慰受動亂災害之苦的人,這還不說,他對教會的宣教策略作出不尋常的調整,遺派宣教士至西歐及北歐各地設立教會,使英國各地的主教都直接向羅馬的主教彙報和接受命令,如此大大推進了羅馬教宗權的擴展。這都是第六世紀末、第七世紀初的事情。

公元664在英國召開的Whitby會議確定,英倫三島的Celtic教會都跟從羅馬教會的年曆,這就擴大了羅馬的司法管轄權。751AD那年,羅馬主教Zachary支持了矮子丕平當選法王,取代墨洛溫王朝。三年以後,主教Stephen二世親自為丕平加冕,那是第一次教宗為國王加冕。法王自然對羅馬主教尊敬有加,請教宗管理他領域的教會,也交代繼承人維護教宗權柄。所以公元800年聖誕節那天,教宗為丕平的兒子查理曼加冕是有先例的,只是那一次查理曼大帝並沒有思想準備,使教宗權柄突顯出來。

Tuesday, September 11, 2012

Antoniano小合唱團:加油耶穌

時值9-11事件十一周年紀念,我還記得那年在上班的路上聽到收音機中廣播時的震撼。到公司的停車場,我遇到另外一人,問他what happened,答曰不知道是怎麽一囘事。當時簡直不敢相信,和平/平安這個東西一天之間就可以失去。

想到前些日子一個朋友寄給我看的這個意大利教會的兒童合唱團表演錄影,決定分享。唱歌的孩子們是在和平的環境下,他們每天向主祈禱,給耶穌加油,相信他的愛有能力做許多工作,甚至改變世界。那位指揮孩子們唱歌的教師令我特別敬佩,她顯然是位很喜愛那些孩子們的人。

請點擊這個鏈接觀看這些可愛的孩子們歌唱。)

每天晚上當我在小床上祈禱,
想著那個從天上往下看的那一位,
我們在地上生活中所有的痛苦,
每一滴落下的眼淚都會升到天上。
你告訴我一個小孩永遠不能做的事,
怎麽可能指望一個這麽小的孩子去做?
我想只要有愛就可以做很多事情。
比如安慰一點耶穌,
加油耶穌,你不要擔心,
如果從天上看這個世界不美好,
有了你的愛就可以夢想,
就可以擁有一點天堂--在這下面,
可以擁有一點天堂,即使在這下面,可以擁有一點天堂。

當我在作晨禱,為爸爸和妹妹祈禱,
為在旁邊一直支持我的媽媽祈禱,
她朝我笑,她給我巨大的幸福。
然後我想所有那些孩子,
他們不像我一樣幸福,沒有受到關愛,艱難地成長,
所有這一切對耶穌來説都非常痛苦。
加油耶穌,你不要擔心,
如果從天上看這個世界不美好,
有了你的愛就可以夢想,
就可以在這下面擁有一點天堂。

很重要一個小孩的祈禱,
很重要因爲在他的心裏有美好,
這份美好給主一個微笑,
這份美好可以拯救世界。
加油耶穌,你不要擔心,
如果從天上看這個世界不美好,
有了你的愛就可以夢想,
就可以擁有一點天堂--在這下面,
可以擁有一點天堂,即使在這下面。(x2)

Saturday, September 8, 2012

轉發:宇宙飛船登陸火星Video

8月6日,“好奇”號火星車成功登陸,目的是想要探測火星上曾否有過適宜生命存在的環境。幾十年來,人類一共向火星派出17個著陸器,只有7個安全著陸,每一個的成功程度有所區別。美國太空總署(NASA)新型的“好奇”號火星探測器是迄今第18次嘗試著陸。那是一個我們所不了解的另外一個世界,很危險。用火星探測計劃的主管Doug McCuistion的話說:火星會向你扔東西——沙塵暴、大氣密度和風等等。



這部短片需要特別的飛船設計才能拍攝得到。失敗的經歷對於下次再來也是很寶貴的。人類很頑強也很有智慧,但一切的過程和結果都是上帝的恩賜。

人類的首次機械登陸嘗試以失敗告終,當時蘇聯的“火星2號”著陸器因為制動火箭沒有點火而墜毀。1971年12月2日,“火星3號”繼這場災難發生幾天后到達火星,成為首次在火星的成功著陸——但是只維持了20多秒,之後就在佈滿塵埃的表面“宣告死亡”。在隨後的幾次任務中,蘇聯的探測器要麼墜毀,要麼在火星上徹底失蹤。然後,美國的“海盜”號火星著陸器成功登陸火星,這對於美國來說是個巨大的成功,它在建國200週年的時候進入了火星的軌道。

“海盜”號的任務包括一系列研究氣象、拍攝全景照片、甚至尋找微生物的實驗活動——事實上,圍繞這些結果的辯論現在仍在繼續。但是,就純粹的登陸事實來說,它是成功的。

“海盜”號登陸後的10年中都沒有探測器再去“拜訪”火星。1997年7月4日,NASA的“火星探路者”號著陸器攜帶“旅居者”號火星車在火星著陸,並且在表面四處開展活動,這令科學家和公眾頗為興奮。

2003年既有成功也有失敗——歐洲的“獵兔犬2”號火星著陸器從未與地球聯繫;但是,美國的“勇氣”號和“機遇”號火星車分別降落在火星的相反兩端。“機遇”號仍在超期服役,“勇氣”號的輪子則不幸陷入流沙無法脫身,之後其太陽能帆板也無法吸收到足量的陽光供發電之用。火星最終“戰勝”了“勇氣”號。

McCuistion說:“大多數時候,火星都贏了”,更多詳細情況可看美中新聞。您以爲如何,火星上可能有過適合生命存在的環境嗎?

Wednesday, September 5, 2012

在聖殿中那些群情激奮的人

這可不是什麽一小撮不明真相的群衆,時值五旬節,正是一大批虔誠的猶太人從各地來到耶路撒冷過節的時候,路加記載說他們被聳動了:“以色列人來幫助!這就是在各處教訓眾人糟踐我們百姓和律法,並這地方的。他又帶著希臘人進殿,污穢了這聖地”(使徒行傳廿一章28節)。---誰來污穢聖殿?好驚人!立即前往圍觀。根據路加的説法,“合城的百姓”都被驚動了,可見這事的嚴重性。

有人和保羅過不去。那就是保羅在亞細亞傳道的時候,那些拒不接受福音的猶太人。還記得以弗所的騷動嗎?那個銀匠挑起一場聚衆戲園鬧事的動亂,從此就有人策劃要害保羅。別有用心的人總會找到茬子下手,但是那些被聳動的人,那些捕風捉影、跟著起哄的人呢?恐怕是借機發洩一通而已。我怎麽知道?文化大革命的時期揪鬥“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權派”的時候,少數人也許是有備而來,大多數人的怒氣都不知道從哪裏來。我小學時的校長是我家鄰居,我也知道平時媽媽和她關係很好。一天我看別人揪住她的頭髮,對她又踢又按、要她低頭彎腰的時候,我看到她毫無表情的臉,不知道爲什麽就是覺得她態度不夠配合,於是誠心誠意地跟著呼口號“打倒”。現在想來當時的心理狀態多少有些奇怪。

後來我自己的父親被人扣上“特務”的帽子,胸前挂一塊牌子拉上街遊行。我一聼見別的小孩子喊著說我父親挨鬥了,立刻跑囘家関起門。我頭腦中出現我那平時受人敬重的父親被人揪著又踢又打、推搡著往前走的圖畫,心裏好痛。我愛我爸爸,但我記得我當時沒有哭,我盯著関好的門發呆。我不會憎恨那些跟著呼喊打倒他的人---被人聳動而激奮的人平時大概也稱不上是特別良善,但那些借機伸手傷害的人十足有他們自己的issues。

話説這些為聖殿熱心的猶太人,他們聽見風聲一起跑來,進入聖殿拿住保羅,把他拉到外面,並且立刻想把他殺死。也許他們正在找石頭要打這個聽説是污穢了聖殿的人,真是狂熱。那時聖殿的西北有個安東尼堡壘,是城内羅馬軍兵駐守的地方,居高臨下守望,必要時可以從兩道梯階直通聖殿的外院。這不是嗎,千伕長看見如此亂套,立即衝下來看,發現大家原來是圍住一個人揪打,其他人大聲喊叫,真是群情激奮。看來這個被人圍攻的傢伙一定是個惹禍的,立即上前拿住,吩咐用兩條鐵鏈捆上,審問他是什麽人,正在做什麽壞事。不料衆人的喊叫控告千伕長聼不清楚,或許這個希臘人不太聼得懂猶太人的亞蘭文,他立即命令羅馬兵丁先把保羅帶囘安東尼堡去。可是衆人擁擠不堪,不知是否想要攔阻保羅離開,那個窄窄的臺階變得寸步難移。最後,兵丁只得把保羅擡起來走,衆人跟在後面瘋狂地叫喊“除掉他”!

這一幕讓我想起耶穌被羅馬巡捕比拉多審問的時候,一夥猶太人也是在那裏對著耶穌瘋狂地喊“除掉他”,同樣的宗教激情:這個人在各處教導說猶太教結束了,子民、摩西律法、聖殿都不再算什麽,這還了得!不過我懷疑大多數人並不清楚自己為何那麽容易被聳動。

在進營樓之前,保羅忽然用字正腔圓的希臘文對千伕長說了一句話,使他吃一驚。什麽?你懂希臘話?你不是前幾年領頭作亂的那個埃及人?---恐怕他原以爲是那個埃及人趁著節期捲土重來了。保羅只要告訴這個千伕長他是生在大數城的猶太人就可以了。大數是當時的希臘和羅馬的學術和教育中心,號稱東西方文化的匯合處,名氣超過雅典和亞力山太。不消說,保羅得到發言的機會,敍述自己歸主的經過。他對自己的同胞講希伯來文,不吊洋腔,“…起來,求告他的名受洗,洗去你的罪。...”一番話說得我猜那些猶太人面面相覷。後來衆人怎樣又喧嚷起哄了呢?當保羅說到他在耶路撒冷的異象,主對他說:“你去吧,我要差你遠遠地往外邦人那裏去”。

這句話本身似乎並沒有什麽冒犯,但是從保羅口中出來,這個叫外邦人不必守摩西律法也可以成爲上帝子民的保羅,這個告訴各地猶太人可以和外邦人一起吃飯的保羅…叛國猶奸,他什麽都不必說都要令衆人火冒三丈啦。我有些稀奇的是他前面那些見證的話竟沒有冒犯大家:“主啊你是誰?--我就是你所逼迫的拿撒勒人耶穌”,然後口口聲聲稱那大光耶穌為主,提說大馬士革出名的猶太基督徒亞拿尼亞---他稱耶穌為“那位義者”(徒廿二14),這一切都沒有使他那些猶太人聽衆發怒起鬨,莫非他們都是基督徒?至少有一大部分?

我不願意接受那些想要把保羅打死的人是基督徒。我總是以爲他們是拒絕信耶穌是主,徹頭徹尾的猶太教徒。但仔細看看保羅的這段見證,他們聼的時候反應不是拒絕耶穌,倒是拒絕外邦人?我開始心生疑竇。...

Sunday, September 2, 2012

保羅晉見雅各長老

耶路撒冷教會的雅各是主耶穌的兄弟,與使徒彼得和約翰一同號稱為“教會的柱石”,這是保羅告訴我們的(加拉太書)。在使徒行傳廿一章,路加記載了保羅第三次宣教結束之後,到耶路撒冷去見雅各的經過。當時聖靈借很多人的口勸保羅不要去,但是保羅不知道爲什麽特別堅決,不聼勸。到了耶路撒冷第二天,保羅就去見雅各,路加記著說,“長老們也都在那裏”。

論到“長老們”,我相信與雅各在一起的是教會的長老,不是那些不信的猶太人會堂中的長老。路加說他們聼了保羅在各處傳教的報告,就“歸榮耀與神”。不過,接下去的一番話,路加沒有說是誰發言,我相信是雅各長老,卻不怎麽中聽:弟兄啊,你看猶太人中信主的有多少萬,並且都為律法熱心。他們聽見人說,你教訓一切在外邦的猶太人離棄摩西,對他們說,不要給孩子行割禮,也不要遵行條規。眾人必聽見你來了,這可怎麼辦呢?你就照著我們的話行吧﹗我們這裡有四個人,都有願在身。你帶他們去,與他們一同行潔淨的禮,替他們拿出規費,叫他們得以剃頭(開始離俗歸聖)。這樣,眾人就可知道,先前所聽見你的事都是虛的;並可知道,你自己為人,循規蹈矩,遵行律法。至於信主的外邦人,我們已經寫信擬定,叫他們謹忌那祭偶像之物,和血,並勒死的牲畜,與姦淫。…(廿一20-25)

Paul was in big trouble。當時猶太人中信主的有多少萬咱不知道,問題是他們不接納保羅,所以我們不會為那個數目興奮。因爲耶路撒冷教會的信徒“都為律法熱心”,所以雅各長老認爲保羅應該去證明自己仍然是個“循規蹈矩,遵行律法”的猶太人。這裡的張力太大了。無論保羅有什麽過錯,基督耶穌的寳血已經遮蓋所有的信徒的一切不是,保羅爲什麽還需要行潔淨的禮?如果保羅是外邦人,雅各就不會要求他行潔淨的禮,因爲耶路撒冷教會前次已經決定,外邦信徒無需受割禮或遵守其它的摩西律法,只要注意律法中的三條就好:不吃祭偶像的食物;不吃血;不姦淫。但保羅信主前是個認真的猶太教徒,抱歉,你必須仍然遵守一切的摩西律法條例!

除了是為遷就原來的文化習俗,也許還是為了怕遭到逼迫?我想不出福音上的目的和理由,反而想起希伯來書的種種警告。猶太信徒信耶穌是彌賽亞,並且很快要再來作王,但他們到底是信耶穌的血一次性地使人潔淨還是不信?保羅爲什麽需要證明自己仍然是猶太教徒?那多少萬的猶太信徒,想必個個發誓更好地遵守摩西律法,其中有人熱心地追隨保羅的宣教路綫,請信主的外邦人遵守摩西律法就不稀奇了,那就是保羅寫加拉太書的背景。總之,雅各長老語重心長,顯然給保羅施加了很大的壓力,請他放下在外邦所傳的自由和釋放的信息,悔改來到偉大神聖的摩西律法面前。如此主内的朋友!

那四個許願作拿細耳的人是否基督徒?路加沒有指明,但按情理大概都是基督徒,否則雅各長老更加沒有道理。咱們兩千年後的人不怕冒犯那時的權威人物,但也聼不到回答--他爲什麽要求保羅替那幾位信徒拿出禮儀的費用啊?莫非保羅是個大有錢人?或者他的過犯比較嚴重?在保羅書信裏,我們看到他到處為耶路撒冷教會募款,路加卻隻字未提那款,蹊蹺!保羅能夠和雅各爭辯嗎?顯然雅各是個必須服從的重要教會領袖。結果,保羅在聖殿遇到麻煩,被人誤解的時候,雅各沒有出面替他解釋,聖殿中的神職人員沒有人替他澄清,教會方面無人出頭為他作保。想想真是難過痛心,其他基督徒都平安無事,保羅卻完全孤立了…

他們抱怨保羅的是什麽呢?按雅各的話,是聽見人說他“教訓一切在外邦的猶太人離棄摩西,對他們說,不要給孩子行割禮,也不要遵行條規”。這其中有很大誤解。保羅曾經教訓信主的猶太人離棄摩西律法?我們知道他反對的是勉強外邦信徒。從他書信中勸説外邦信徒擔待猶太信徒的軟弱良心來看,至少摩西的食物禁忌還可以照常遵守,恐怕其它律法也同樣,不至於強硬禁止吧。難道雅各長老沒有責任聼清楚保羅的立場,與他達成某種共識?

那些被聳動的“衆人”無疑是道地的猶太教徒,其中有耶穌的信徒嗎?似乎沒有,至少路加沒有再提耶路撒冷的那多少萬信主的人。但且慢,為聖殿熱心的只有猶太教徒嗎?雅各說耶路撒冷的信徒也是為律法熱心哩。雅各和其他的教會領袖,以及那些猶太人基督徒,他們爲什麽絲毫沒有向保羅表達出主内一家的愛心呢?難道這不是教會歷史上一件深爲遺憾的事嗎?耶路撒冷教會是雅各長老牧養的,如果大家都“為律法熱心”好像當年的掃羅,那大概是雅各長老的功勞。

看看今天各種神學上的爭執,各派之間難得表達出主内一家的愛心,保羅的遭遇也許不稀奇。但我們傳的是神的愛,耶穌曾經專門為此禱告,聖靈卻仍然有許多說不出來的嘆息。神的教會啊,願你今天能夠汲取教訓,更多彰顯主那真實合一、彼此信任、敞開溝通、達到互相支持的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