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31, 2012

昨天、今天、永遠的稱義

本文是N. T. Wright博士 Justification: Yesterday, Today, and Forever一文的引言部份,發表於Journal of the Evangelical Theological Society March 2011。

很感謝你們邀請我來參加這個會議,進一步討論關於稱義的岐見。我們多麽希望今天早晨能夠搞清楚一兩個重要的問題,看看近年來的分歧到底是在哪裏。也許你們還記得John Henry Newman,他講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話。在談論稱義問題的時候,他提到有兩种不同類型的分歧:有時候我們不同意的是字眼,有時候我們不同意的是事件。也就是說,有時我們純粹是用詞不同而已,當我們解釋開來的時候,就發現原來大家所說的是同樣的觀點;然而有的時候我們的分歧是事情的本質--儘管我們可能使用同樣的字眼,大家所指的卻是不同的東西。我懷疑在我們目前的辯論中,這兩樣的分歧都有,假如我們能夠至少澄清其中的某些問題就很不錯了。

也許你們會覺得我的標題反映出這場辯論沒完沒了,昨天、今天、也許永遠?儘管我也不怎麽樂觀,但我希望不是那種情況。這個標題有兩個目的。第一,提醒大家稱義是牢牢扎根在基督這位彌賽亞身上的,這位釘十字架和復活的主,祂昨天、今天、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主。希伯來十三8這句話也可以代表保羅對耶穌的觀點。關於稱義的要點是上帝論到耶穌這位彌賽亞,以及論到所有屬於這位彌賽亞的人。昨天耶穌死而復活的時候祂這樣說,今天在耶穌裏耶穌在天上為我們代禱的時候還是這樣說,而明天耶穌再來審判和拯救、完成他在地上建立天國大工的時候必然還是這樣說。所以,稱義的首要一點是牢牢建基在耶穌身上的。

第二點,我的標題指的是稱義的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態。我想我們現在都知道,保羅寫的“稱義”這個動詞,三種時態都有。他既能夠談論過去的已經稱義,又能夠談論一個不住稱義的現實,還能夠談論某種未來意義的稱義,甚至能夠三樣一起談。這決不是他寫得不嚴謹。他想的是末世式的思維:上帝已經透過耶穌這位彌賽亞行動了,祂現在還在不住地確認,凡信者已經稱義,叫他們常有把握,並且耶穌在祂的榮耀中再來的時候,上帝會再行動。神學家們常常講得救的三種時態,但不常講稱義的三種時態,或者是講得還不夠清楚。(雖然大家在口語中的用法經常混淆,但稱義與得救並非一碼事。)

首先我要澄清幾個前提。我發言的時間有限,不能面面俱到。這在學朮文章不成問題—我們都知道必須看注腳、用縮寫來簡略—然而在博客環境就有問題了。我們現在寫博客很不講倫理,特別是基督徒的博客。來聽一場講演或者參加年會,就把人家的論文當作那天博客文章的原材料,這很不健康。這就好像一個旅遊者,在某個新地方從來沒有住過,只是逛一逛,照幾張喜歡的相片,回家就把相片當作現實來宣傳了。把一些話抽離前後文,從中得出錯誤結論,然後攻擊人家並不持有的觀點,這樣不行。可惜這種情形太普遍了,越來越多的人這樣做。我有錄影帶,是人家在討論我的文章。其中有人在那裏說,持有某種觀點的人必定持有另一種觀點,然後就批判我,說我持有另一種觀點。由於我並不持有他們所批判的另一種觀點,自然把這些議論看為很沒有學識、很不友好的表現。

常常有人說我對人家的批評不回應,那些批評很多一一都列舉出來的話你會覺得很沉悶,但我希望今天至少能夠提到其中幾項。當然,有時不管我怎麽做都不對;我不為自己辯護呢?那叫做我不理睬。我為自己辯護呢?那叫做我採取防衛(being defensive)!我希望今天在座想要尋找Tom Wright異端例證的人,仔細聼好我實際上所說的話,而不是像有些人,想當然地猜測我實際上必定是如何想的。擧個例子,就好像Newman先生說的,有時候神學家們解經的時候用同一個字眼表達不同的意思(好稀奇呀),我們必須搞清楚,某人使用一個詞的時候他是什麽意思,而不是忙著假定人家是按自己所熟悉的意思來使用那個詞。

(若有興趣知道保羅新觀/舊觀辯論的細節,請看下面幾篇文章。這是同一篇講演為增加可讀性分開的.
1. Introduction: 昨天、今天、永遠的稱義(本文)
2. First two preliminary considerations: 聖經至上還是傳統主義?
3. Next two preliminary considerations: 聖經的Big Story與字面解經
4. Justification in context: 保羅:稱義了就可以一起吃飯!
5. The language of justification: 稱義即進入聖約的關係
6. Exegesis and exposition: 稱義新觀:亞伯拉罕之約實現
7. Synthesis and system part 1: 稱義的將來時態:神人合作?
8. Synthesis and system part 2: 古老的信仰:新鮮的視角

Friday, December 28, 2012

父神兒子的證據

但凡認爲自己有人格、有價值的人都願意説話有根據,不願意信口開河。我們基督徒常常想要告訴人自己是神的兒女,但是誰能為我們作見證,證實我們所說的話不是假、大、空話呢?今天我默想聖經中的另一段話,回味無窮。

約翰福音五章31-37:我若為自己作見證,我的見證就不真。另有一位給我作見證,我也知道他給我作的見證是真的。你們曾差人到約翰那裡,他為真理作過見證。其實,我所受的見證不是從人來的;然而,我說這些話,為要叫你們得救。約翰是點著的明燈,你們情願暫時喜歡他的光。但我有比約翰更大的見證;因為父交給我要我成就的事,就是我所做的事,這便見證我是父所差來的。差我來的父也為我作過見證。…

上面這段話是耶穌自己說的。他很介意他人的見證。他的十二個門徒是重要的見證人,觀察和見證他的教導、作爲、品性、和愛憎。耶穌在游走各城各鄉傳道的時候,衆人都在觀察,看他是不是那位上帝差來拯救子民的彌賽亞。那時能夠為耶穌作見證的人可以說是成千上萬,也可以說是寥寥無幾。耶穌將上帝稱爲“父”,聲稱他所做的事情都是按照父神心意做的,這個話隨便從誰的口中出來,人都不會輕易相信。所以見證非常重要。

我還記得有一次我為一張交通罰單為自己爭辯,請一個證人到庭,來證明我所說的是真。可是證人宣讀的證詞沒有交給法官,那個法官下庭以後仍然判警察有理,判我無理。我因爲沒有提前要求作聽證記錄,失去了後來上訴可用的法官無理的證據,耿耿於懷。--有證據能夠拿出來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耶穌指出施洗約翰是他的見證,因爲他見證耶穌是從神那裏差來的。施洗約翰是大家所信服的一個人,耶穌說他是一盞點著的明燈,誰也不敢否認他見證的有效性。

但是,施洗約翰並非耶穌的唯一見證,耶穌擧出他所做的事爲證據。誰都知道耶穌行很多神跡,教導很多天國的道理,即使是他的敵人勢力那麽強大也無法否認。這個證據到處都拿得出來,多少人來求耶穌醫病趕鬼、結果都讚美傳揚他的名呢!

然而耶穌最大的證人是父神。上帝親自把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指給耶穌看,讓耶穌也“照樣”做那些事:施仁慈憐憫給人啦,饒恕人過犯啦,和不三不四的人在一起吃飯,是令人側目的接納姿態,令那些人感激涕零,並吸引了一大群他們那樣的狐朋狗黨。我想法利賽人和文士們為什麽不服氣?他們大概是認爲上帝凴祂的聖潔、完美,不會這麽沒有原則,隨便和這種人混在一起。你被地位高尚的人邀請一起吃飯,就會覺得面上有光,甚至事後可以吹噓一番;如果是你所瞧不起的人邀請呢?你就會覺得你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不想奉陪,對不對?從主耶穌的所作所爲,我們知道上帝來尋找我們回家的心腸是何等真切。

我前次分享過約翰福音一章的默想心得,道成肉身的耶穌是父神的準確代表,所以根據福音書對耶穌的記載和描述,我們知道父神的屬性最突出的就是仁慈饒恕,希望我們人與祂有份,並且得到醫治和智慧。越是孤苦無助來投靠祂,就越得眷顧。沒有聰明智慧的,祂賜下智慧,老實忠厚的,祂保守平安,中國人常說老天有眼是一點都不虛的。上帝為耶穌作見證,讓他口中所出的話語都落實結果,人人都看出那份自由、同在、同心的關係,並且這關係是給人效法的,可羡慕,可稱道,可思索。

我不由想到,上帝給一切在祂兒子裏面的人賞賜是大的,我們如果有信心就效法基督。不是效法他行神跡,而是效法他的父子關係。這是值得我們一生去學習、了解、開發的大事。今天我堅定了一個決心:從我身邊的人際關係做起,我要努力效法耶穌。願主幫助我!

Monday, December 24, 2012

始祖犯罪:上帝怎樣處置?

聖誕夜崇拜,牧師讀了這段經文,思考一下始祖犯罪的問題很好。

創世記三章9-24節:耶和華神呼喚那人,對他說:你在哪裡?他說:我在園中聽見你的聲音,我就害怕;因為我赤身露體,我便藏了。耶和華說:誰告訴你赤身露體呢?莫非你吃了我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樹上的果子嗎?那人說:你所賜給我、與我同居的女人,她把那樹上的果子給我,我就吃了。耶和華神對女人說:你做的是甚麼事呢?女人說:那蛇引誘我,我就吃了。耶和華神對蛇說:你既做了這事,就必受咒詛,比一切的牲畜野獸更甚。你必用肚子行走,終身吃土。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為仇;你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也彼此為仇。女人的後裔要傷你的頭;你要傷他的腳跟。又對女人說:我必多多加增你懷胎的苦楚;你生產兒女必多受苦楚。你必戀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轄你。又對亞當說:你既聽從妻子的話,吃了我所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樹上的果子,地必為你的緣故受咒詛;你必終身勞苦才能從地裡得吃的。地必給你長出荊棘和蒺藜來;你也要吃田間的菜蔬。你必汗流滿面才得糊口,直到你歸了土,因為你是從土而出的。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耶和華神便打發他出伊甸園去,耕種他所自出之土。於是把他趕出去了…

我們看到,從9節到13節,上帝都是在問話,不是定罪或審判。難道上帝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情,需要詢問嗎?祂當然知道,可亞當大概稀里糊塗,不知是怎樣落到這個地步的,需要教育一下。祂首先問亞當“你在哪裏”?亞當立即誠實說出他害怕躲藏,以及原因。上帝又就著他所說的原因追問,“誰告訴你赤身露體”?羞恥感這個東西是吃禁果以後才有的,假如亞當笨到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上帝也一定借這句問話提醒了:莫非你吃了禁果?亞當只好承認,但他沒有立即認錯,他為自己吃禁果找了一個理由:“是你給我的女人” 先有錯的,是她拿禁果給我。既然如此,第三句問夏娃“你做的是什麽事”?意思說你是怎麽搞的,會想到去摘禁果吃。祂要夏娃反省一下爲什麽,結果夏娃回顧了過程,不講希望“如神有智慧”這個真實原因。

下面兩節經文是上帝對那條蛇的懲罰/咒詛:首先是用肚子行走,其次是和女人的後裔為仇。“你的頭”與“他的腳根”露出天機:哪裏是地上眾多蛇的後裔與眾多的女人後裔為仇?上帝的話中有話,亞當夏娃未必聼明白了。而基督徒現在都明白,神的兒子已經為我們克敵制勝了!整個地逆轉了始祖犯罪帶來的問題...您相信嗎?

16節是上帝給女人的懲罰,一共包括兩樣:一是生産兒女要多受苦楚,二是夫妻關係緊張。戀慕丈夫聼起來還不壞,但是背負一個很重的情感包袱,很辛苦。其中缺乏的是安全感,恐怕更缺乏信任。她的丈夫恐怕從來不知道,他必須加倍地努力,才能夠贏得妻子的完全信任,而且稍不注意就會又把關係搞砸。受丈夫管轄是個明顯的懲罰,的確有的婦女形容自己的婚後生活好像地獄,其他人境遇沒有那麽糟糕,但能夠說她結婚以後的生活好像進了天堂的恐怕也不多。有些幸運的頭幾個月甚至一、兩年或許以爲自己結婚是進了天堂,可是一輩子下來能夠白頭偕老的恐怕都知道,生活中需要多少擔待和饒恕呀!沒有一點自我犧牲精神的話,婚姻是不會持久的。

17-19節是上帝給男人的懲罰,總共包括了兩樣:一是要終生辛苦勞力,賺取飯食,不再有許多現成的果實讓你可以伸手採來;二是必歸於塵土。“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這句話意思是“你必須下地獄”嗎?我覺得似乎不像。上帝特意提说“你本是塵土”,可見塵土的含義不是地獄,歸於塵土也不代表你必須下地獄,歸於塵土即身體的死亡。

本段聖經沒有提及上帝對亞當發怒。也許您會說上帝不可能不發怒,比如從14節到19節,上帝是吼叫著說出那些預言的。你認爲如何?聖經沒有如此形容,摩西豈不是解釋得清清楚楚,得罪了神的人身體不能永遠活著?與“歸於塵土”是前後呼應著的。人脫離與上帝的信任關係,落到自己所締結的網中,彼此攻擊傷害,這還不夠淒慘嗎?而上帝任憑人爲所欲爲的智慧,我們不盡明白。與神隔絕的苦楚本身就已經夠嗆啦,不必去地獄。

Friday, December 21, 2012

轉發:一些諺語的英文翻譯

愛屋及鳥 Love me, love my dog.
百聞不如一見 Seeing is believing.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worse off than some, better off than many; to fall short of the best, but be better than the worst
笨鳥先飛 A slow sparrow should make an early start.
不眠之夜 white night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not pleased by external gains, not saddened by personal losses
不遺餘力 spare no effort; go all out; do one's best
不打不成交 No discord, no concord.
拆東墻补西墻 rob Peter to pay Paul
辭舊迎新 bid farewell to the old and usher in the new; ring out the old year and ring in the new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try first to make their mistake sound less serious and then to reduce it to nothing at all
大開眼界 open one's eyes; broaden one's horizon; be an eye-opener
國泰民安 The country flourishes and people live in peace
過猶不及 going too far is as bad as not going far enough; beyond is as wrong as falling short; too much is as bad as too little
功夫不負有心人 Everything comes to him who waits.
好了傷疤忘了疼 once on shore, one prays no more
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 Good news never goes beyond the gate, while bad news spread far and wide.
和气生財 Harmony brings wealth
活到老,學到老 One is never too old to learn.
既往不咎 let bygones be bygones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Gold can't be pure and man can't be perfect.
金玉滿堂 Treasures fill the home
腳踏實地 be down-to-earth
腳踩两隻船 sit on the fence
君子之交淡如水 the friendship between gentlemen is as pure as crystal; a hedge between keeps friendship green
老生常談,陳詞濫調 cut and dried, cliché
禮尚往來 Courtesy calls for reciprocity.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燒 Where there is life, there is hope.
馬到成功 achieve immediate victory; win instant success
名利雙收 gain in both fame and wealth
茅塞頓開 be suddenly enlightened
没有規矩不成方圓 Nothing can be accomplished without norms or standards.
每逢佳節倍思親 On festive occasions, more than ever, one thinks of one's dear ones far away; It is on the festival occasions when one misses his dear most.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The planning lies with man, the outcome with Heaven;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弄巧成拙 be too smart by half; Cunning outwits itself.
拿手好戯 masterpiece
賠了夫人又折兵 throw good money after bad
抛磚引玉 a modest spur to induce others to come forward with valuable contributions; throw a sprat to catch a whale
破釜沉舟 cut off all means of retreat; burn one‘s own way of retreat and be determined to fight to the end
搶得先機 take the preemptive opportunities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 If you have no hand you can't make a fist; One can't 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a thousand-mile journey begins with the first step--the highest eminence is to be gained step by step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Past experience, if not forgotten, is a guide for the future.
前人栽樹,後人乘凉 One generation plants the trees in whose shade another generation rests; One sows and another reaps.
前怕狼,後怕虎 fear the wolf in front and the tiger behind/ hesitate in doing something
強龍難壓地頭蛇 Even a dragon (from the outside) finds it hard to control a snake in its old haunt - Powerful outsiders can hardly afford to neglect local bullies.
強強聯手 win-win co-operation
瑞雪兆豐年 A timely snow promises a good harvest
人之初,性本善 Man's nature at birth is good.
人逢喜事精神爽 Joy puts heart into a man.
人海戰術 huge-crowd strategy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世外桃源 a fictitious land of peace away from the turmoil of the world;
死而後已 until my heart stops beating

(更多請見輕舟的博客。)

Thursday, December 20, 2012

稱義:成爲上帝立約的子民

我已經寫過好幾篇關於什麽是“稱義”的心得。現在的學者一般都同意,大數的掃羅是一個熱心律法的法利賽人,徹頭徹尾的嚴謹猶太教思想,不惜用暴力手段迎來一個嚴格遵守上帝律法的地上國度。Wright博士說,這個掃羅對某種永恒的救恩系統,管它是行爲稱義還是別的什麽,都沒有興趣,他一心要上帝把以色列從外邦和異教敵人手中救贖回來,因爲上帝已經立約答應過的。如果說掃羅受到自由開放的希臘文化熏陶,不如說他信主後變得開明。

簡單說來,保羅講的是猶太人聼得懂的話。他談論“稱義”是指被上帝接納為立約的子民,行爲固然要相稱,對彌賽亞的信心更是重要,未信主的同胞們也聼得懂。有人爭論羅馬書的主題,說你如果認爲1-4章是重點,那麽全書強調的是稱義,如果認爲5-8章是重點,那麽羅馬書強調的就是在基督裏。哪裏分得了那麽清楚?Wright博士指出,在加拉太書中,這兩個主題完全混合在一起。請看第三章24-29節:

律法是我們訓蒙的師傅(was our overseer),引我們到基督那裡,使我們因信稱義。但這因信得救的理既然來到,我們從此就不在師傅的手下了。所以,你們因信基督耶穌都是神的兒子。你們受洗歸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並不分猶太人、希臘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穌裡都成為一了。你們既屬乎基督,就是亞伯拉罕的後裔,是照著應許承受產業的了。

這段話與其說是教你如何成爲基督徒,不如說是告訴你怎知一個人是否聖約之家的成員:歸信基督,在神的兒子裡。一家人可以在同一張桌子上吃飯,無論你種族、地位如何。若是講論神的義歸算給我們,保羅在林前一30有話說:“你們得在基督耶穌裡是本乎神,神又使他(耶穌)成為我們的智慧、公義、聖潔、救贖”。所以不應單單講稱義,基督的智慧、聖潔、救贖都一齊歸給我們,救恩的内涵比稱義豐富多了,所有美善值得擁有的東西都隨著信入基督而有。是不是呢?

腓立比書三章有一大段話談論因信稱義的問題:…得以在他(基督)裡面,不是有自己因律法而得的義,乃是有信基督的義,就是因信神而來的義。…(請讀2-11節。)Wright博士說,這是一段講論如何在神的約裏有份的説辭。所謂“自己因律法而得的義”是指什麽呢?不是良好道德或靠善行證明自己有資格, 保羅那“無可指摘的律法上的義” 乃是指前面那幾句話所提到的:生來的猶太人,肉體上有割禮的立約記號,屬於為上帝熱心逼迫教會的宗派等等,正統猶太教的聖約局内成員!不過保羅說,這些榮幸比起認識主耶穌來都不算什麽了,從信神/基督而來的義纔是至寶。從信心而來的義,就是因信被接納為與上帝的聖約有份(status of covenant membership),得到神子民的地位。這是完全徹底的恩典,不能用行爲賺取。信耶穌是主的信心好像是一個名牌,人就知道你有這個地位。

信福音就是信耶穌降臨為世界的王。Wright博士說羅馬書一章3-4節總結了福音的内容:“論到上帝的兒子─我主耶穌基督。按肉體說,是從大衛後裔生的;按聖善的靈說,因從死裡復活,以大能顯明是神的兒子”。而16-17節總結了福音的果效:“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臘人。因為神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至於信。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說,猶太人一向希望靠自己的行爲進天堂,而福音把因信稱義的得救方法顯明出來,乃是說一切相信的人都是上帝子民(聖約的成員)。

Tuesday, December 18, 2012

替代刑罰救贖論的較真

前兩天在網上遇到一個朋友談論上帝的高標準問題,不禁想要就這個聖經中沒有明寫的事再歸納一下。上帝有一個無人能夠達到的標準,爲此所有人都已經被定罪,這是替代刑罰論的最重要前提。但這個前提是找不到支持經文的。有人說摩西十誡不算上帝那達不到的標準嗎?不算,因爲上帝並不是根據百姓是否守全了摩西律法來確定是否揀選他們,或判他們下地獄。我們都知道上帝對亞伯拉罕的缺點錯誤是非常包容的。

替代刑罰的救贖論絕非唯一的救贖論。我曾介紹過幾種主要的救贖理論。從網上搜索的結果有點衆説紛紜的感覺,有人說這個理論是初代最流行,有的說那個理論纔是。總之,耶穌為我們死是獻上自己爲贖罪祭物,是為潔淨和悅納,而不是受刑替死。本文譯自基督教福音派神學的百科網站

定義:替代刑罰的救贖論是指基督代替罪人死在十字架上的教義。上帝把我們的罪過都算在基督的頭上,而他在十字架上替我們承受了本來應該是我們自己所受的懲罰。死亡本是罪孽的完整代價,而耶穌的死滿足了公義上帝的忿怒,上帝就能夠饒恕罪人,同時又能夠不妥協祂自己的聖潔標準。

代罰理論(Penal-Substitution Theory)的來歷:是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家們將十二世紀安瑟倫的滿足說加以擴展來的。安瑟倫試圖解釋基督救贖工作如何使父神的榮耀得到滿足,以及必要性等等,而改革家們覺得只提父神的榮耀,不提祂的聖潔和公義審判是不夠的,於是把“滿足說” 進一步發揮成商務交換式的替代:我們的罪過算在基督頭上,而基督的義行歸算在我們頭上。這種觀點不單說基督是為人死,而且是承擔了人的罪過替他們受懲罰而死,人因而從律法的要求中得到釋放:律法的公義和上帝的聖潔被這個替換滿足了。

有關的經文支持:耶和華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他身上(賽五三6);他擔當多人的罪,又為罪犯代求(賽五三12);神設立耶穌作挽回祭,是憑著耶穌的血(羅三25);神使那無罪(無罪:原文是不知罪)的,替我們成為罪,好叫我們在他裡面成為神的義(林後五21);基督既為我們成了咒詛,就贖出我們脫離律法的咒詛;因為經上記著:凡掛在木頭上都是被咒詛的(加三13);律法既是將來美事的影兒,不是本物的真像,總不能藉著每年常獻一樣的祭物叫那近前來的人得以完全。若不然,獻祭的事豈不早已止住了嗎?因為禮拜的人,良心既被潔淨,就不再覺得有罪了。但這些祭物是叫人每年想起罪來;因為公牛和山羊的血,斷不能除罪(來十1-4)。(你可以點擊鏈接閲讀我寫的研經默想心得。)

用法庭詞彙來描述救贖,這對許多人來説是現代神學中的一個大問題,然而有人說這是聖經中所使用的主要救贖形象。相比之下,那些持治理救贖論立場的人不僅反對救贖的法庭式論證,也否定救贖的替代意義。他們認爲基督的死不是替罪人受懲罰,乃是把懲罰替換為愛。

到底什麽是“挽回祭”?人們用這個祭來代表上帝憎惡人的罪過,特派基督來作我們的替罪羊,以便上帝施恩饒恕我們的代名詞。有關的經文包括羅三20-26,四25,五16-18。總而言之,挽回祭的形象清楚表明了我們有罪,以及必須受審的嚴重後果。(然而,摩西在頒布獻祭禮儀時,從來沒有提過滿足上帝的憤怒這種目的。)

代罰論影響一些其它教義的解釋:主張代罰理論的神學家將此當作基督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一切救贖工作的重點。比如,我們說耶穌在十字架上為我們付了贖价(ramson),就是因爲他替我們受懲罰;我們說十字架是我們的榜樣,基督徒應該受到我們主的激勵,作出自我犧牲,就是因爲主在十字架上與我們認同,替我們罪人受了刑罰;我們說十字架是我們的勝利,基督的死而復活真實地戰勝了罪惡、陰間、死亡,就是因爲我們與神的兒子聯合,而我們之所以能夠與祂聯合,當然是罪已經對付過了,只有基督為我們擔罪替罰,這件事才有可能;我們說十字架是神與世人合好的途徑,不將他們的過犯算到他們頭上,就是因爲基督透過受死將我們的罪除掉了,以致上帝可以悅納我們。

批評的意見:值得留意的是,即使是那些最擁護倡導PST(替代刑罰說)的神學家,像J. I. Packer和James Denney,他們也有些重要的批評意見和警告。
  • Packer反對任何企圖用人所知道的司法懲罰模式來形容描述PST。他建議不要做機械式的解釋,只要當作一個宣講的神學就好。
  • Denney反對將PST僅僅當作法庭司法,因爲那樣的描述太冷酷了。他寫道:教導一個法律司法的救贖論教義是最要命的,沒有什麽別的東西我希望我能夠更加完全徹底地去加以非難。
他們說上面這些話不是為了抨擊PST,乃是為了使這個理論的描述不至於太生硬粗糙。

有人說代罰理論並不是初代教會所相信的救贖論。Gustav Aullen在他的Christus Victor那本書裏說,PST並非從理解聖經字句得來。他說早期教父的救贖論主要模式是基督勝過罪惡、死亡、魔鬼,現在稱爲基督得勝的救贖論。絕大多數的福音派神學家,比如John Stott,雖然把代罰理論放在首位,都承認聖經也用其它各種方式解釋救贖,代罰只是其中一種。還有其他一些福音派的神學家乾脆承認基督得勝的救贖論更重要,因爲救贖不止於對付人的罪而已,更是上帝贏囘了整個宇宙。Gregory Boyd牧師在God at War一書中寫道:我不是說代罰這個理論有什麽錯誤…我要講的是,上帝的救贖遠遠不止這個。如果救贖遠遠不止於對付罪惡,那我們使用“代罰”(penal substitution)來作概括性的字眼就不夠恰當,甚至誤導人,至少代罰二字沒有提供足夠的信息來説明我們實際上所信的救贖。

反對的人認爲代罰是司法上很不公正的做法。就懲罰罪過來説,允許讓無辜的人來代替罪人受刑,沒有一個公正的司法系統能夠接受。批判PST最傑出的人物Peter Abelard將此看為安瑟倫代罰原則的先天固有問題。意大利十七世紀的神學家Faustus Socinus指責PST的觀念為不合理性、不連貫、不道德、以及不可能。他說寬恕人不能和得到滿意划等號,把對罪惡的刑罰轉移到另一無辜者身上也稱不上是公正。

Saturday, December 15, 2012

癌症康復之路:克服恐懼

以下摘自一位癌症患者的《重生手記》,有個朋友昨天寄給我。

...於是我開始為自己尋找康復之路。我在一次手術中切除了左肺的惡性腫瘤,但是我一直沒有接受手術切除腦瘤的治療方案。我拒絶了一些“抗癌特效藥”,也拒絶了化療和放療。術後出院時,我甚至連一片藥也沒帶回家。當我意識到腫瘤治療領域存在一些致命的弊端後,我開始嘗試用一些純自然的方法恢復自己的體能,而不是急於用藥物圍剿自己體內殘存的癌細胞。這些方法也許在醫生看來什麼都不是,至少算不上醫學意義上的治療,卻寄託着我生的希望。

令人驚訝的是,我並沒有像醫生預見的那樣迅速走向死亡。事實上,我能感覺到死神離我越來越遠。如今已經五年過去了,我仍然活着,而且越來越像個健康人。我甚至有餘力去關注癌症治療領域裡的是非成敗,結果竟發現了一些驚人的事實。這些事實完全不符合我們大多數人對於癌症的瞭解,卻能印證我個人的體驗。

儘管大多數人都相信只有早期癌症患者才有可能治癒,我卻始終期待有一種途徑能給所有癌症患者帶來希望。

有一段時間,我對自己的治療前景感到很絶望,因為我瞭解到一些令人沮喪的情況。過去30年,癌症患者的數量以每年3%~5%的速度增加着。“癌症就是絶症”“確診癌症等於宣判死刑”,已是民眾中普遍的看法。專家們不斷地警告我們,“癌症成為人類第一位的致死原因”。2012年,全世界死於癌症的人有可能超過1000萬。而且,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癌症的發病人數和死亡人數還將大幅度增加。

這局面對於我的信心是個相當大的打擊。但也就在我最絶望的日子裡,我認識的一些美國人不約而同地告訴我,癌症不是絶症,而只是一種慢性病。他們說,在美國,大多數人都是這樣來看待癌症的。

我對這種說法將信將疑,於是試圖考證它是否有根據。結果發現,美國的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在最近10年裡第一次被遏制,轉而呈現下降趨勢。癌症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即醫學上所謂“治癒率”,提高到81%。如今美國癌症患者的平均存活時間已經達到11年,並不比一些慢性病患者的更短。換一種方式來設想,癌症患者的感覺,可能真的類似於得了心臟病或者是糖尿病。

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的結果,世界衛生組織才能公開宣佈,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預防,三分之一可以根治,三分之一經過治療可以長期生存。

一些研究機構還進一步證明,癌症患者中有一部分人能夠不治而愈。即便我們對“不治而愈”的觀點持有最謹慎的態度,僅僅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也可以認為,幾乎所有癌症患者都是有希望的。

我們要麼根本就不會患上癌症,要麼可以治癒,要麼可以長時間地與癌共處。

我第一次知道這些事實的時候,感到非常意外,因為這與我自己對癌症的認識是如此不同,與我們國家的癌症治療現狀也是大相逕庭。我似乎看到大洋彼岸出現的一線曙光,然而它距離我們那麼遙遠,就像在一條又長又黑的隧道盡頭的一盞燈燭。

在我們的國家,癌症患者面臨的情況相當糟糕。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在三年內死去,能夠活過五年的只有20%左右(根據不同的報告,我國腫瘤病人的“五年存活率”在10%~30%)。這不僅大大低於美國,也低於世界平均水平。

我明白癌症治療仍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對自己的求生機會不敢有更多奢望,但我還是忍不住想像,有沒有可能讓我們國家癌症患者的“五年存活率”達到世界平均水平呢?如果能,那麼,在那些死去的癌症患者中間,每五人中就會有一人不至於死去。進而設想,如果我們的“五年存活率”達到美國的平均水平,那麼每五個死去的人中間,就會有三人活下來。

用已經公佈的“世界平均水平”和“美國平均水平”做參照,我可以大致推算出,在我們國家每年死去的大約200萬癌症患者中,有30萬~100萬人本來不至於死去,至少能活得更長些。可惜他們最終沒能做到!

這是一個驚人的事實,它深深地震撼了我,也給我帶來困惑。我仔細揣摩這種情形,不斷地問自己:為什麼我們國家的癌症患者會更少地存活、更多更快地死去?是我們這些癌症患者諱疾忌醫嗎?或者是特別捨不得花錢?是我們國家癌症治療技術特別落後嗎?是我們缺少好醫生嗎?是我們沒有特效藥嗎?是我們獨有的中西醫結合徹底失敗,因而讓患者更短命嗎?是種族遺傳基因讓我們中國人特別禁不起癌細胞的折騰嗎?...

接下來的幾年裡,我開始蒐集有關癌症治療的資料,並且把這些信息與癌症患者的高死亡率聯繫起來加以思考。有一天,我看到一些資料,在所有死亡的癌症患者中,三分之一是被嚇死的,三分之一是治死的,只有三分之一是真正因病而死。有不少人用這一組數字來概括當今中國的情形,包括一些長期致力於癌症治療的醫學專家。這表明它不是圈裡人的信口開河,更不是外行們的以訛傳訛。

我最初看到這消息時,認為它只是一個大致估計,並非嚴謹的臨床檢驗統計。儘管如此,我還是把更多注意力集中到所謂“治死”之說,於是我看到了更加讓人難以置信的事實。一些醫學專家相當精確地指出,“用藥不當”大範圍地存在着。其中一位認定,“目前癌症病人符合規範用藥者僅為20%”。另外一位則指出,“有90%以上的癌症患者沒有得到良好的治療方案”。這些數字令我震驚,癌症患者中竟有如此多的人不是死於自己的疾病,而是死於自己的恐懼和不正確的治療。

看起來,我們最大的不幸不在於遭遇癌細胞的侵襲,而在於我們被中國式的癌症觀念包圍着,同時還接受着中國式的癌症治療。這種醫療環境正在造就一個悖論:醫學越是發達,越是剝奪患者的主動性和判斷力,越是造成病人的恐懼和錯誤。我們恐懼,是因為我們無知。我們不瞭解癌症,不知道癌症其實並非絶症,只不過是一種慢性病。我們不瞭解自己的機體,很容易過低地估計自己身體的自我修復能力,卻過高估計藥物的能力,不知道那些所謂“特效藥”有可能正是致命的殺手。

我們會犯錯誤,除了因為我們恐懼,還因為我們過分相信醫生,不知道即使是最權威最有經驗的醫生也會犯錯誤。事實上,醫生不僅會犯專業性的錯誤,還經常會犯常識性的錯誤。然而他們最大的錯誤,是從來不會把自己的錯誤告訴患者,只一味地對患者講述自己的成功病例。

現在回過頭來,再看看中國專家說的“三個三分之一”,還有世界衛生組織說的“三個三分之一”。它們符合我個人的體驗,也解釋了我對周圍那些癌症患者的觀察結果。

讓我和家人吃驚的是,原來癌症患者求生的玄機如此簡單:只要我們不恐懼,不盲從,不走上錯誤的治療之路,我們就已經有66%的機會遠離死神。即使我們的腫瘤已經到了中晚期,也可以長期與癌共存。

(注:文中統計數字未經查核,不知道是哪些國家和區域的調查,僅供參考。)

Thursday, December 13, 2012

聖誕節:亨德爾的彌賽亞神曲

這星期天教會(Foothill長老會)的禮拜形式與平時不同,臺上坐了拉琴的、打鼓的、演唱的職業音樂家,還有大多由本教會詩班組成的好幾十人的合唱團。他們演唱了亨德爾的彌撒亞大合唱的第一部份,以及第二部份中那首有名的哈利路亞大合唱。真是棒極了,這樣的敬拜有一種難以言傳的氣氛,把人帶到那位愛我們、拯救我們的上帝面前。交響樂團離開以後我們仍有讀經、禱告、和唱詩,仍有彼此的問安,時間比平時拖長了20分鐘,可是大家都好喜樂。有位姐妹平時也有在主日獻唱,不過大多是與小組中其他人配合,這次她參與了其中的幾首獨唱,原來是很美的女高音!

亨德爾是18世紀的音樂家。彌賽亞曲的歌詞全部都是節選自聖經,是亨德爾的好朋友Charles Jennens編寫的。全曲分爲三部份。第一部份唱耶穌降臨的預言和他的誕生,第二部份唱的是基督救贖的信息,第三部份唱耶穌的復活得勝。我從網上找到歌詞内容,覺得應該介紹一下。這麽優秀的音樂敬拜作品,華人教會知道得太少啦。也許因爲唱詞是英文,而且引用的都是King James Version的聖經,很難翻譯出那種震撼的氣勢。

第一部份用的是主要是以賽亞書四十章。比如序曲之後的頭一首歌曲,是用1-3節寫成的:

Comfort ye my people:你們的神說:你們要安慰,安慰我的百姓。要對耶路撒冷說安慰的話,又向她宣告說,她爭戰的日子已滿了;她的罪孽赦免了;(她為自己的一切罪,從耶和華手中加倍受罰。)在曠野,有人聲喊著說:當預備耶和華的路,在沙漠地修平我們神的道。

括號中那句經文從歌詞中省略掉了,也許是因爲意思有點模糊,那句話的原文直譯其實是說,耶路撒冷已經從主手中加倍地領受過了。中文會說是苦盡甘來啦。

接下去唱第4-5節,每節經文都是一首歌,而第5節是大合唱:一切山窪都要填滿,大小山岡都要削平;高高低低的要改為平坦,崎崎嶇嶇的必成為平原。耶和華的榮耀必然顯現;凡有血氣的必一同看見;因為這是耶和華親口說的。

“凡有血氣的”英文是all flesh,即所有的“肉體”。中文翻譯很恰當是嗎?聖經中的肉體常常用來代表人的整個性命,沒有什麽不好。除了一同看見耶和華的榮耀,以賽亞還說所有的肉體都要去到神面前敬拜祂呢(六六23),所以我們不必一提起自己的血氣肉體就慚愧萬分,把它和“罪”划等號。這部份合唱的經文還有第9節:報好信息給錫安的啊,你要登高山;報好信息給耶路撒冷的啊,你要極力揚聲。揚聲不要懼怕,對猶大的城邑說:看哪,你們的神!以及11節:他必像牧人牧養自己的羊群、用膀臂聚集羊羔抱在懷中、慢慢引導那乳養小羊的。

我特別看看彌賽亞大合唱中有沒有歌唱代罰理論的題材。第五首到第七首歌唱的是瑪拉基書三章1-3節,第七首還是一個大合唱And he shall purify:萬軍之耶和華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我前面預備道路。你們所尋求的主必忽然進入他的殿;立約的使者,就是你們所仰慕的,快要來到。祂來的日子,誰能當得起呢?祂顯現的時候,誰能立得住呢?因為祂如煉金之人的火,…必潔淨利未人,…他們就憑公義獻供物給耶和華”。

乍看“誰能立得住”but who may abide,還以爲歌頌的是上帝必懲罰,在審判面前沒有一個人能站立得住,但實際整體上是讚美上帝必潔淨要事奉祂的人,他們就供獻合宜的祭物給耶和華。(“凴公義”是怎麽囘事好像已經被神學家們搞糊塗了,不是凴誰的好行爲獻祭!我認爲現中本翻譯得比較好。)上帝要潔淨你,你無法硬著頸項不受!

提到人的罪惡黑暗現況,有以賽亞書六十章1-3節:興起,發光!因為你的光已經來到!耶和華的榮耀發現照耀你。看哪,黑暗遮蓋大地,幽暗遮蓋萬民,耶和華卻要顯現照耀你;祂的榮耀要現在你身上。萬國要來就你的光,君王要來就你發現的光輝。

第二部份得救贖信息以約翰福音的“看哪,神的羔羊”起首,接著幾曲從以賽亞書五三章的僕人之歌取來,其間還加插了詩篇廿二篇中的兩句話:

他被藐視,被人厭棄;多受痛苦,常經憂患。…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耶和華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他身上。…因受欺壓和審判他被奪去.至於他同世的人、誰想他受鞭打、從活人之地被剪除、是因我百姓的罪過呢(賽五三3-8節)。

凡看見的都嗤笑我;他們撇嘴搖頭,說:他把自己交託耶和華,耶和華可以救他吧!耶和華既喜悅他,可以搭救他吧(詩廿二7-8)!辱罵傷破了我的心.我又滿了憂愁。我指望有人體恤、卻沒有一個。我指望有人安慰、卻找不著一個(詩六九20)。

當然,彌賽亞曲的歌詞把詩篇中所有第一人稱的“我”都改成了“他”,因爲我們不是在讀詩篇,而是在歌唱彌賽亞,這些話應驗在他的身上。“人打他的背、他任他們打。人拔他腮頰的鬍鬚、他由他們拔。人辱他吐他、他並不掩面”(賽五十6)。我曾寫過,耶穌是天父上帝為我們預備的羔羊,理解為除去我們罪孽的贖罪祭就好,不必把父神抹黑,好像耶穌是從父神手中把我們搶救出來一樣。耶穌降世的使命是把神的愛向世人顯明,以致人可以來敬拜父。以賽亞的僕人之歌突出了這一點,不是歌唱上帝的“義怒”被彌賽亞滿足,乃是強調彌賽亞王謙謙和和,為我們受人藐視、欺壓,甚至受到人的不公正審判,因爲上帝要借著他的受苦難,達到潔淨/除罪的目的,將走迷的羊帶囘家。

接著唱下去是雄偉的彌賽亞的降臨:眾城門哪、你們要抬起頭來.永久的門戶、你們要被舉起.那榮耀的王將要進來。榮耀的王是誰呢.就是有力有能的耶和華、在戰場上有能的耶和華。眾城門哪、你們要抬起頭來.永久的門戶、你們要把頭抬起.那榮耀的王將要進來。榮耀的王是誰呢.萬軍之耶和華、他是榮耀的王(詩廿四7-10)。還唱出了基督遇到的抵擋:(男低音)外邦為甚麼爭鬧、萬民為甚麼謀算虛妄的事。世上的君王一齊起來、臣宰一同商議、要敵擋耶和華、並他的受膏者。說:(合唱)我們要掙開他們的捆綁,脫去他們的繩索。(男高音)那坐在天上的必發笑;主必嗤笑他們。…你必用鐵杖打破他們;你必將他們如同窯匠的瓦器摔碎。

那個有名的哈利路亞大合唱是第二部份的最後一首歌,歌詞是從啓示錄摘取出來的。十九章6節約翰寫道,我聽見好像群眾的聲音,眾水的聲音,大雷的聲音,說…這些亨德爾都充分地用他宏偉的樂章表達出來了:“哈利路亞!因為主─我們的神、全能者作王了。…世上的國、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國。他要作王、直到永永遠遠。…萬王之王,萬主之主”。你注意到了嗎?The kingdoms of this world are become the kingdoms of our Lord,是現在我們就住在其中的,不是將來死後去的。當然,啓示錄的那些異象很難講時間,但至少18世紀彌賽亞曲的創作反映出當時的神學信念,即神的國度已經降臨在地上。

全曲歌詞的中英對照請看中文的維基百科

Wednesday, December 12, 2012

Cathy寫的詩:亞裔小老太婆

亞裔的小老太婆,我見你天天從我門前的人行道上走過,
你有一點駝背,一頭黑髮已經發白。
作爲一個亞裔小老太婆,你走得還挺快。

我將來會不會像你?我能活到你那麽大的歲數麽?
亞裔的小老太婆,你認爲如何?
你回顧人生的時候後悔嗎?

你為兒女擔心嗎?你的丈夫還在嗎?
如果在的話,他爲何不與你同走?
亞裔小老太婆,你孤單嗎?有人愛你嗎?

一轉眼當我像你一樣時,我的日子會如何?
我會天天沿著人行道走路嗎?那時的世界會是怎樣?
謝謝你亞裔的小老太婆,教我人生的洞見。

當我活到你那歲數的時候,
生活的種種擔心掛慮都不再那麽要緊。
我希望我到你那時候,回顧往事能夠看到:

我的一生對他人有所裨益;我希望充滿我人生的,
是比較多的愛,比較少的恨;比較多的喜樂,比較少的苦毒;
比較多的自由,比較少地受消極情緒捆綁

親愛的亞裔的小老太婆,
也許有一天我能認識你,
繼續走吧,願神賜福給你!

(Cathy是一個朋友,她很了不起。她用網綕記下艱難的人生功課,我從她學到很多。這首詩使人深思、生出洞見。)

Monday, December 10, 2012

轉發:國内教育與美國教育的比較

當我牽着10歲的兒子登上中國東方航空公司飛往美國洛杉磯的班機時,心中就充滿了疑惑:我不知道在孩子這麼小的年齡就把他帶到美國去,是不是一個失策?一位朋友的勸告還響在耳邊:最少應該讓孩子在中國接受完基礎教育再到美國,因為中國的基礎教育是最完整、最系統的。多少專家也認為,美國的高等教育很出色,而基礎教育絶對不如中國紮實。

直到我把兒子送進了那所離公寓不遠的美國小學的時候,內心的憂慮終於得到證實: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學校啊!學生可以在課堂上放聲大笑,每天在學校最少讓學生玩兩個小時,下午不到3點就放學回家,最讓我開眼的是兒子根本沒有教科書!那個金髮碧眼的女教師弗絲女士看了我兒子帶去的中國小學四年級的數學課本後,溫文爾雅地說:我可以告訴你,6年級以前,他的數學是不用再學了!面對她那雙充滿笑意的藍眼睛,我就像挨了一悶棍。一時間,真是懷疑把兒子帶到美國來是不是幹了一生中最蠢的一件事。

日子一天天過去,看著兒子每天背着空空的書包興高采烈地去上學,我的心就覺得沉甸甸的。在中國,他從一年級開始,書包就滿滿的、沉沉的,從一年級到四年級,他換了三個書包,一個比一個大,讓人感到知識的重量在增加。而在美國,書包裡沒了負擔,孩子精神上就更鬆快了,這能叫上學嗎?一個學期過去了,把兒子叫到面前,問他美國學校給他最深的印象是什麼,他笑着送給了我一個字正腔圓的答案:自由!這兩個字像磚頭一樣拍在我的腦門上。

此時,真是一片深情懷念中國的教育,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為什麼中國孩子老是能在國際上拿奧林匹克學習競賽的金牌。不過,事已至此,總不能再把他送回國去呀?也只有聽天由命了。

不知不覺一年過去了,兒子的英語長進不少,放學之後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圖書館,不時就背回一大書包的書來。問他一次借這麼多書幹什麼,他一邊看著那些借來的書一邊打着計算機,頭也不抬地說:作業。

作業?我忍不住湊過去看,兒子打在計算機屏幕上的標題是:《中國的昨天和今天》。這是一個小學生的作業?這樣天大的題目,即便是博士,敢去做嗎?於是嚴聲厲色地問兒子這是誰的主意,兒子坦然相告:老師說美國是移民(微博)國家,讓每個同學寫一篇介紹自己祖先生活的國度的文章。要求概括這個國家的歷史、地理、文化,分析它與美國的不同,說明自己的看法。

我一時語噎:真不知道讓一個10歲的孩子去運作這樣一個連成年人也未必能幹的工程,會是一種什麼結果?偌大一個中國,它的地理和文化,它的歷史和現狀,一個10歲的孩子能說得清麼?我只覺得一個10歲的孩子如果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弄這些大而無當的東西,以後恐怕是連吃飯的本事也沒有了。

過了幾天,兒子完成了這篇作業。沒想到,打印出的是一本20多頁的小冊子。從九曲黃河到象形文字,從絲綢之路到五星紅旗……熱熱鬧鬧。我沒讚揚,也沒評判,因為我自己有點發懵,一是我看到兒子把這篇文章分出了章與節,二是在文章最後列出了參考書目。我想,這是我讀研究生之後才使用的寫作論文的方式,那時,我30歲。

不久,兒子的另一個作業又來了。這次是《我怎麼看人類文化》!如果說上次的作業還有邊際可循,那這次真可謂是不着邊際了。

兒子猛不丁地冒出一句:餃子是文化嗎? 餃子?文化?我一時竟不知該如何回答。為了不誤後代,我只好和兒子一起查閲權威的工具書。真是沒少下功夫,我們總算完成了從抽象到具體又從具體到抽象的反反覆覆的折騰,兒子又是幾個晚上坐在計算機前煞有介事地做文章。我看他那專心致志的樣子,不禁心中苦笑,一個小學生,怎樣去理解文化這個內涵無限豐富而外延又無法確定的概念呢?但願我這個虎頭虎腦、從來就對吃興趣無窮的兒子,別只是在餃子、包子上大作文章。 在美國教育中已經變得無拘無束的兒子,很快就把文章做出來了,這次打印出來的是10頁,又是自己設計的封面,文章後面又列着那一本一本的參考書。

他洋洋得意地對我說:你說什麼是文化?其實特簡單就是人創造出來讓人享受的一切。那自信的樣子,似乎他發現了別人沒能發現的真理。後來,孩子把老師看過的作業帶回來,上面有老師的批語:我佈置本次作業的初衷是讓孩子們開闊眼界,活躍思維,而讀他們作業的結果,往往是我進入了我希望孩子們進入的境界。

沒有評價,既未說對,也沒說不對。問兒子這批語是什麼意思,兒子說,老師沒為我們驕傲,但是她為我們震驚。

是不是?兒子反問我。我無言以對。心中始終疑疑惑惑:弗絲老師希望他們進入什麼境界?

兒子6年級快結束的時候,老師留給他們的作業是一串關於二次大戰的問題。你認為誰對這場戰爭負有責任?你認為納粹德國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如果你是杜魯門總統的高級顧問,你將對美國投放原子彈持什麼意見?你是否認為當時只有投放原子彈一個辦法去結束戰爭?你認為今天避免戰爭的最好辦法是什麼?...

如果是兩年前,見到這種問題,我肯定會抱怨:這哪是作業,這分明是競選參議員的前期訓練!而此時,我開始對美國的小學教育方式有了一些理解。老師正是在是通過這些設問,向孩子們傳輸一種人道主義的價值觀,引導孩子們去關注人類的命運,引導孩子們學習高屋建瓴地思考重大問題的方法。這些問題在課堂上都沒有標準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們用一生去尋索。

看著12歲的兒子為完成這些作業興緻勃勃地看書查資料的樣子,我不禁想起當年我學二戰史的情景:按照年代、事件死記硬背,書中的結論,有些明知迂腐也當成聖經去記,不然,怎麼通過考試去奔光明前程呢?此時我在想,我們在追求知識的過程中,重複前人的結論往往大大多於自己的思考。而沒有自己的思考,就難有新的創造。

兒子小學畢業的時候,已經能夠熟練地在圖書館利用計算機和縮微膠片系統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種文字和圖象資料了。有一天我們倆為獅子和豹的覓食習性爭論起來,第二天,他就從圖書館借來了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拍攝的介紹這兩種動物的錄影帶,拉著我一邊看,一邊討論。孩子面對他不懂的東西,已經知道到哪裡去尋找答案了。

兒子的變化促使我重新去審視美國的小學教育。我發現,美國的小學雖然沒有在課堂上對孩子們進行大量的知識灌輸,但是,他們想方設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園外那個無邊無際的知識的海洋,他們要讓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時間和空間都是他們學習的課堂;他們沒有讓孩子們去死記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們煞費苦心地告訴孩子們怎樣去思考問題,教給孩子們面對陌生領域尋找答案的方法;他們從不用考試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盡全力去肯定孩子們的一切努力,去讚揚孩子們自己思考的一切結論,去保護和激勵孩子們所有的創造慾望和嘗試。

(這人歸納得不錯。全文請閲讀廣東教育學院許錫良教授文章。)

Sunday, December 9, 2012

享受神的公平、公義治理

半年前我曾默想以賽亞書廿六章,論到我們基督徒見到審判二字要觀察前後文,不必對上帝的公義懼怕,反而應該加入為之歡喜快樂的行列,因爲我們如果仔細看前後文,就知道審判的意思在聖經中常常代表上帝的公平判斷,替受屈的無助的人申冤。現在我讀到一篇研究死海古卷的文章,討論以賽亞書廿六9節的翻譯,挺有意思。這節經文的和合本翻譯來自馬索拉文本(MT):…因為你在世上行審判的時候,地上的居民就學習公義。

審判一般使人聯想到的是刑罰罪惡,所以這句話乍看給人一個殺雞嚇猴的印象,有些難以置信。但是S. Talmon教授研究死海古卷(DS),對照馬索拉文本(MT)和其它古譯本作文本比較,其中有不少以賽亞書抄本。從整體來説,這兩個文本的最大區別是,DS沒有加注音系統,而MT的字母上下附近加插了不同形狀的點點畫畫,告訴我們如何發音。在這句經文中,兩個文本的字母都一樣,要不是MT中“居住”那個字的拼寫有毛病,本來可能不會引起研究人員的注意。可是與其它古譯本對照,就發現MT的理解和注音未必正確。

那個翻譯為“當…的時候” 的關係代名詞(標明發音為ka-asheir),MT顯然當作分詞,結果就翻譯成了我們看到的句子,for when thy judgements are in the earth, the inhabitants of the world learn righteousness。奇怪的是,古代各譯本對本句的同樣這些字母的意思顯然都摸不着頭腦--也許疑惑上帝施行審判怎會讓人學義呢?爲了文句通順,亞蘭文的譯本平白加了一個動詞,而希臘文則把分詞翻譯成名詞,即把“當…的時候”讀成漏掉一個不發音字母א的另外一個字。

Talmon教授說,既然DS沒有注音符號,我們可以假定它有其它的注音方式,比如把發音標註成k’eisheir,意思是快樂或蒙福。以色列從利亞生的兒子亞設,意思就是“我有福”。結果,廿六9這句話就可以翻譯成:for as happiness are your statutes to the earth, the inhabitants of the world learned justice,意思是世人若稱頌你的法度(以你的公平典章為樂),地上的居民就學習公義。這樣的話完全配合賽廿六6-10其它語句的内容。

神的法度為遵守的人帶來快樂,這個題材在以賽亞書中反復出現。賽卅18:因為耶和華是公平(公義)的神;凡等候他的都是有福的!賽五六2:謹守安息日而不干犯,禁止己手而不作惡;如此行、如此持守的人便為有福。詩篇中也有不少,例如詩一O六3:凡遵守公平、常行公義的,這人便為有福!翻譯成審判的那個名詞mispat有第二個意思,即公平、公正、或公義。我懷疑有時候它錯誤地被翻譯成刑罰人的那個“審判”,叫人對經文的意思摸不着頭腦,更不要提好多人把神的公義理解為祂懲罰罪惡。比如以賽亞書廿六章8節:耶和華啊,我們在你行“審判”的路上等候你;我們心裡所羨慕的是你的名,就是你那可記念的名。--與其說神的子民等候盼望神的“審判”,不如說他們盼望神來公平治理。

如果神的審判/公平、公義與人的快樂有福密切相關,那麽反過來,“你們這使公平變為茵蔯、將公義丟棄於地的”(阿摩司書五章7節),必定哀愁痛苦不對嗎?這更説明如此理解是正確合理的,比MT文本的標註還好。儘管一般來説SD古卷抄本模糊不清的地方比MT多了很多,它卻允許我們跳出MT注音的框框,有時為句子找到更合理的解釋。

Thursday, December 6, 2012

歸信耶穌必須先悔罪嗎?

“悔改”那個字μετανοεω(發音metanoeo),不知爲何在約翰福音書中一次都沒有出現。字典對metanoeo的解釋是改變心思,change one’s mind。一個人怎樣叫做悔改呢?換句話說,當耶穌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他的期望是什麽呢?馬可用了“信福音”來描述悔改。他說耶穌是這樣傳神的福音:“日期滿了,神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一14-15)!

究竟怎樣知道一個人是否悔改了呢?馬太說:耶穌在諸城中行了許多異能,那些城的人終不悔改(十一20),意思好像是那些人不肯來聼道和信從耶穌,或者他們表示對耶穌所行的神跡和他所傳的信息不感興趣,無動於衷,沒有任何表示。因爲在後面那句話裏,耶穌說他的神跡如果是行在推羅和西頓那些外邦人之城,那些人早已“披麻蒙灰”地悔改啦。所以,悔改是個有所表示、人家能夠看見的姿態。另外,耶穌把尼尼微人聽見約拿信息的反應也稱爲悔改(十二41),我想那是最典型的悔改姿態了。還記得約拿故事嗎?尼尼微人全城不吃不喝、披麻蒙灰,連他們的牲畜牛羊都參與了刻苦禁食的姿態。看來,表示對罪惡懊悔,向上帝乞求施恩饒恕、免去刑罰,是相信上帝和悔改的重要含義。

那麽約翰為什麽沒有提悔改呢?我們知道約翰傳的福音重點是:上帝召人信祂兒子,信而接待基督的人就蒙上帝賜下神的生命(永生),成爲神家裏的兒女。我們都假定,信一定是包括了悔改的,不過約翰給我們看到,信心有很多層次,或者可以說是一個過程,而且上帝呼召在先,信心在後,其中未必包含了明顯的為罪懊悔、祈求饒恕的因素,至少不是立即的。

耶穌最初的兩個門徒是施洗約翰介紹的。他們聼見師傅約翰說,“看哪,這是神的羔羊”,就跟從了耶穌。當然約翰傳的是悔改的洗禮,使罪得赦(可一4),所以我們可以假定這兩位門徒的罪的問題已經對付過了。接下來,安得烈領自己的哥哥西門彼得去見耶穌,告訴他耶穌就是彌賽亞,彼得很可能是半信半疑。耶穌見面立刻能夠說出他是誰的兒子,彼得未必認爲這是神跡,焉知他兄弟安得烈沒有告訴過耶穌這個資料呢?他們在迦拿的娶親筵席上觀察耶穌:耶穌做了一件美事,在酒用盡的時候幫助新郎把六缸的水變成了酒,於是門徒看見某種神的榮耀,就信他了。至此彼得還沒有悔改吧?耶穌有沒有在路上和門徒談論悔罪的事我們不曉得,但我猜想如果談了的話約翰大概會寫下來。我們只知道,主耶穌確實接納了彼得為自己的門徒,而且彼得後來的確有機會承認自己有罪。

耶穌在井旁遇到的那位無名的撒瑪利亞婦人呢?不錯耶穌得到機會提說她的罪過:你已經有五個丈夫,你現在有的並不是你的丈夫。你這話是真的…可是這位婦人的反應?不是求饒恕,而是轉移話題!談談作禮拜的地點什麽的,甚至談談要來的彌賽亞。她算是悔改了嗎?用那把尺量我看她是不合格的。她一點都沒有忘記耶穌所提的那些令人難堪的罪過,進城去向衆人作見證就用“這個人無所不知”來邀請參觀,可是她既沒有向主認罪,也沒有祈求赦免。

所以你認爲耶穌不接納這位婦人?哪的話,耶穌對整個事件表示相當滿意,對門徒說,“我有食物吃,是你們不知道的…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來者的旨意,做成祂的工”。後面那件神跡也沒有悔改的因素:耶穌將大臣的兒子救活僅僅是因爲他求,約翰沒有講他兒子生病是什麽原因,(該不是犯罪受罰吧?)而且他和全家對彌賽亞的信心是在知道耶穌醫好兒子之後(約四53)。我不是說信主不必悔改,但是就傳福音的方法來説,聖經給我們看到例子,無須揪住認罪的表面形式不放,堅持從一條胡同裏面走過去。

新教認爲悔罪是最基本的,然而天主教和東正教卻把悔罪當作其次。他們為嬰兒施洗,強調進入上帝的聖約,有份於永生,那實在是真理的另外一個方面,不算錯謬。信而歸主是上帝的恩賜,信的結果早晚會來到悔罪那一步,但那恐怕不是必須的第一步,我們應該相信聖靈的工作,儘管歡喜接納那表示相信接受、願意來聼道的人爲弟兄姐妹。事實上,我相信罪得饒恕並非得救的最高目的,藉著耶穌歸屬上帝,作祂所喜愛的兒女才是最高的目的。

Monday, December 3, 2012

爭吵中的溝通

人際之間的適當溝通永遠是個挑戰。我們常講克服罪的問題,禱告啦,等待啦,甚至忍耐擔待啦,似乎都比實質性的溝通容易。我先生是那種説話嗓門很大的人,尤其是對自家的人,在我聼來總是好像在責駡和爭吵,很不習慣。因爲我自己的父母在家講話的方式從來不是那樣,所以我結婚以後常常感覺很不良。

最近這七、八年來,我有機會了解到一些心理輔導和健康溝通的常識,再加上神觀稍有調整,有意地擯棄了那種以爲上帝對我們要求很高,我們必須謹守自己、要求別人,也必須為上帝持守真理,甚至不惜得罪周遭的錯誤概念。上帝重視我們與鄰舍和主内弟兄姐妹的關係,以及與祂的關係,遠遠過於查究我們的罪過。因爲在祂來説,罪的問題我們只要有一點信心,是一個已經解決的問題,而我們應該恐懼戰兢的是小心建立和培育彼此的關係,竭力用信心去效法父、子、聖靈那樣的同心合一協作的關係。

所以我和我那位尚未信主的先生關係逐步好轉,特別是最近這幾個月來,我們的話題經常轉到“爲什麽又在爭吵”這個問題上。從我這方面來看,問題很明顯,但是不容易有機會清楚具體地為他指出來,而我先生則總是感到莫名其妙。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我們現在的溝通基本上是通暢的。以下是一個例子,趁我還記得趕快寫下來。下面的細節是有所省略的,每個...的部分至少含有兩個回合的往來,所以堪稱爭吵。或許你也可以鑑查診斷,看問題是出在哪裏,以及我們的問題是怎樣解決,達到雙方息怒的:

        那些肉沒有收在冷凍箱,現在必須燉了,不然就要壞啦,我來燉紅燒吧?
        好,這裡還有一些,我拿出來的,不然那一包太少了。
        我們只有兩個人,爲什麽一次非要燉那麽一大鍋?不能很快地吃完。
        …當然能很快吃完。你總是要和我爭吵,我和別人説話,別人從來不和我爭吵,人家都很尊重我。
        可你的問題就是不會尊重別人。你看,我並沒有想要和你爭什麽,燉多大一鍋的肉是很小的事,你就是容不得不同的意見。
        …(我先生說了一番話,一定是有力地駁斥了我,不過我上樓去了,真的沒有聽清楚,那鍋肉是他燉上的。過了一陣子,我在樓下包餃子。)
        我們添置的這書桌,孩子一定高興得死了。
        高興就高興唄,還什麽“死了”,你說話很難聼。
        你連中國話都聼不懂,我們都是這麽說話的。
        我家裏可不是這麽説話,很多中國人都不這麽説話。
        …你是很不懂事的人,吹毛求疵。
        (我一時想不出合適的話回答,於是耿耿於懷,繼續悶頭坐在那裏包我的餃子。忽然身後啪啦一聲,接著傳來惡狠狠的嘀咕聲。我可不想在這時回頭湊熱鬧,於是作出沒有聽見的樣子。)
        xxx,一罐油都打翻了!
        (啊,原來是這樣。本想不理睬,但又覺得不太好。)
        我不會為這種事罵你的。
        (我的腔調一定很冷漠。對了,我是在影射他平時對這類事的反應。我先生說了幾句話,我真的一點也不記得是什麽内容啦,反正是表示相當地不滿。)
        我不罵人也不對?
        我反正和你說不到一起去。
        (反省:也許我過分地表示漠不關心了?人家一定挺心疼那油的(他正在煎鍋貼)。…過了好一會兒,我包完了所有的餃子,站起來到爐臺那裏,看見他還在擦。)
        打掉了很多的油嗎?…人家和你説話都不理睬,這是很懂事的表現?
        (終于找到了報復的機會,哈哈!我先生根本不理睬,他正在忙著把煎好的一鍋盛在缽裏,順便塞一只在口中。)
        這鍋貼鹹淡怎麽樣?…嗯,還不錯…你現在煎鍋貼的手藝越來越好了。…還不理我?
        (我擡頭仔細看看他的臉色,鐵青著的。)
        還想著那罐打翻的油?算了吧,那真的沒有什麽關係。
        (我碰了碰我先生的胳膊肘兒,然後扭頭走了。還行,後來就沒有事了。)

原則上,健康的溝通是誠實地描述自己的感覺(用愛心說誠實話),而不是對不良感受自動地作出不良的反應。這需要慢慢操練。假如你曾經常見別人這麽做,比如你的父母有比較健康的溝通,這個操練就應該不算太難。

Saturday, December 1, 2012

太初有道,道就是耶穌

我一年前曾經默想約翰福音最開始的那18節經文,是一個工整的交叉對偶結構,我忘記是從哪一本英文的解經書抄來的。今天讀了Wright博士就這段話寫的靈修默想,再次感到有亮光,所以一定要寫下來。我發現靈感如果不及時寫出來,它很快就會變成遙遠模糊的記憶。

“太初有道”是約翰的筆法,特別提請那些熟悉舊約聖經的猶太人注意:這是一個新的創造故事!神在我們中間施行了大事,而耶穌在這第二次創造中有個重要的角色---他就是那上帝的道,成了肉身來住在我們中間,滿有上帝的榮光,是我們都看見和見證的!

猶太人但凡講論上帝和祂的臨在,總離不開五個方面。這位慈愛、永活、大有能力、在所造的世界中活躍行事的神,祂是靈(或祂的“氣”在運作,希伯來文是同一個字Ruah);祂與子民同在的時候顯出極大的榮光;祂教導子民;祂是智慧;以及祂是道(the Way)。在第一世紀,人人都知道希臘文化/哲學中的道logos,是個深含知識、秩序、原則的一個超然觀念。約翰在第一章的這18節經文裏用這個希臘字“道”,來表達他所相信的,就是大家所知道的那位拿撒勒人耶穌,他是上帝最準確完全的自我表達!上帝藉著耶穌住在祂的子民中間。並且約翰用了猶太人歌唱上帝智慧的詩歌來描述耶穌:

在耶和華造化的起頭,在太初創造萬物之先,就有了我…(箴八22-32)。這就是猶太人所熟悉的、創造宇宙萬物的神的智慧,他們絕不會錯過使徒約翰的信息:神的兒子耶穌就是那親自成爲肉身的道,創造的神曾經住在我們中間!他讓我們看見上帝的大榮光,這榮光不是物理上那刺人眼目的光,而是神將自己給祂的子民,叫人可以歸家的那份信實和慈愛。因爲耶穌實現了上帝透過摩西律法給人的計劃:祂要與人同在,作他們的神,永遠愛惜眷顧和保護他們。

約翰說:生命在他(基督耶穌)裡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生命和光都是後面章節將要展開的話題,現在最重要的命題是: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賜他們權柄作上帝的兒女。怎樣是信他的名呢?就是信他手所做的一切工,包括饒恕、醫治、釋放、接納、將水變酒式的賜福,以及傳神的國降臨、呼召人相信接受,信這一切都完全、充分地代表了上帝那守約施慈愛的恩典作爲。您相信嗎?有好多人相信上帝對人的要求很高,一般人都達不到,必定追究我們一切的過犯---我們從耶穌身上可沒有看見那種上帝的影子。

約翰說耶穌賜給信徒一個“權柄”作上帝的兒女,那個和合本翻譯成“權柄”的字其實最好翻譯為“能力”。我認爲英文翻譯成power好得多。權柄主要使人聯想到地位而已,好像我們在神面前可以挂名稱爲“兒女”,但約翰在這裡恐怕也是指能力,因爲接下去的那句話談論的是聖靈的生命力:“這等人不是從血氣生的,不是從情慾生的,也不是從人意生的,乃是從神生的”。

“父懷裏的獨生子”也是同樣,我們一般只是想到位置關係,但是Wright博士把這句話翻譯為: It is God the only Son, who is close to the Father’s heart, who has made him known. 對呀,密切的靈裏的靠近。這令我想到父、子、聖靈在永恒中的同心合一,恐怕我們在被罪污染的世界中難得見到的聯結,上帝要把我們帶囘到那個境界,不小的工程哩!願主加添給我們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