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31, 2013

方濟各教宗:今年居首的故事

您猜在2013年所有的宗教消息中,哪些故事會被選為今年的十大新聞

不出所料,新的天主教教宗方濟各上任,是名符其實的第一大新聞,人們爭相夸贊這位原來的阿根廷的紅衣大主教Bergoglio,第一位拉丁美洲的教宗,第一位耶穌會當選的教宗,為教會帶來了新鮮、寬鬆的空氣。他選擇換了教宗的名號,不用傳統的本駕,而用方濟各Francis,是為紀念一位13世紀以接濟貧窮人著稱的聖徒。聖方濟各(Francis of Assisi)創辦了方濟會的修道院,當年要求大家都跟隨耶穌,與弟兄姐妹和眾人謙卑和睦相處,是天主教傳統中最受敬奉的聖徒之一。

方濟各教宗決定不住華麗的使徒宮教宗公寓,卻搬進了比較普通的梵蒂岡客房。他真的不擺架子,防彈車換為敞篷車,每次禮拜之前都花30分鐘開車進到人群中,向大家微笑、摸手、親吻祝福人家的嬰孩、回應向他打招呼的人。有一次一隊義工救火員遞給他一頂救火頭盔,他就戴在頭上,很酷!另一次他和一伙青少年在一起用手機自拍合影,哈哈!在洗腳節(Holy Thursday)那天,教宗為囚犯們洗腳,其中有兩位女性和兩位穆斯林!更令人驚奇的是,在77歲生日那天早晨,教宗邀請了4位無家可歸的流浪漢來和自己一同擘餅!有一次教宗當眾擁抱一個滿身瘤子、面部嚴重畸形的人,祝福他!這些事跡網上都有照片流傳,大大改變了基督教宗教領袖留給人的一貫嚴肅、高不可攀的印象。

上個月,方濟各教宗在信眾中看見一位坐輪椅的人,立即上前去擁抱他。那人事后告訴記者說,別人見到他都是害怕和驚奇的反應,教宗卻毫不猶豫地前來,二話不說就擁抱他,反倒讓他非常驚訝。他身上顫抖著,心裡感到大大的溫暖。有個高中生把這照片傳給班上同學看,引發討論說:好像耶穌摸長大麻風病的人,方濟各擁抱這個人,教宗真是我們每天應該如何活出福音的榜樣...

教宗近來有哪些動向呢?向同性戀的人說和解安撫的話;號召眾教會權力下放;號召扶持社會貧困階級!衷心願他下面的眾教會都因他興旺...

2013年的第二大宗教新聞是關乎前教宗本駕十六世,他是將近600年來首位主動辭退的教宗。第三大宗教新聞是同性戀平等結婚權利運動的推進。也許咱們不太服氣,這算什麼宗教新聞?不過,還是要以當時教會動員聯署上書時的理念為准吧,算為保守派信徒的一個失敗記錄?尤其在加州,恐怕人人都知道。

在我們這個世代如何作一個有影響力的基督徒呢?從今年的大事記中我們可以學到什麼呢?敞開心懷接納“異類”的人有影響力,躲進小樓自封正統不行,尤其是拒絕與現代科學對話,那就要在21世紀越來越走向邊緣化。

Sunday, December 29, 2013

舒適的神學框架

人大概都差不多,喜歡鑽進一個理念的框架,越狹窄就越舒服,哈哈!那在裡面的才叫做信心,外面的叫做沒有信心--我界定的。

Friday, December 27, 2013

同性戀運動會害死兒童?

昨天觀看一個視頻,一個女牧師告誡她的會友,同性戀者會把他們的朋友都變成同性戀,不要和他們做朋友,因為靈界的力量不可低估!真是胡扯。無獨有偶,今天收到一份匿名電郵,報告了幾條“News”,標題聳人聽聞:同性戀運動會害死兒童!內容包括一份調查研究,據說結論是:同性伴侶領養兒童危害較大。

為什麼呢?信中寫道:…以下是Regnerus博士的研究發現:
  • 同性戀家長戀童情況普遍:23%被女同性戀者領養的兒童表示, 曾經與家長或成年人有性接觸。親生父母養育的兒童只有2%表示有 這種經歷。…
  • 性病感染嚴重:超過20%被女同性戀者領養的兒童及25%被男同性戀者領養的兒童感染性病。正常家庭的兒童只有8%感染性病。
  • 自殺傾向令人震驚:24%被男同性戀者領養的兒童及12%被女同性戀者領養的兒童承認近期曾有自殺念頭。正常家庭以至單親家庭只有5%兒童曾有自殺念頭。…
科學報告哪裡有寫得這麼含糊不清的?我馬上會問:“曾經與家長或成年人有性接觸”,是包括了被領養以前和以后的事對嗎?你怎麼能就此得出結論是領養的家長戀童呢?“被領養的兒童感染性病”,是領養前就感染了性病還是領養后才感染?是和家長的性關係導致感染還是和性同伴?原因是哪些?“憂鬱和自殺念頭”是否和被同性戀領養有關?這些數據是否與異性戀領養比較過了?

給的鏈接按進去,原來News並非新聞,乃是《國度復興報》網站去年七月份的一個簡短報道。美國德州大學副教授Mark Regnerus是這項調查研究的負責人,所以從網上搜索一下,Mark Regnerus和他的Family Structure Study結果馬上出來。原來自從去年六月Regnerus的那項調查公開之后,引起軒然大波。有人大作文章,引起許多批評攻擊。

記者紛紛對Mark Regnerus進行訪談,你可以上網查看,仔細閱讀卻發現那些結論並非他本人得出。他說如果得到機會自己來寫的話,他會慎用那些標簽,什麼leisbian mother或者gay father呀?調查對象都是年輕一代的人,他們只是曾經觀察/猜測父親或母親的行為,沒有人知道那些父母是否同性戀--問題不是那樣問的--恐怕很少有人對自己的兒女提說自己的不尋常“性取向”,那個年代可不像現在。所以調查的焦點在於兒女是否知道父母的某些浪漫關係,以及家庭關係的穩定性。至於父母的同性關係對子女有怎樣的影響,收集到的數據遠不能說明某些人試圖利用它來說明的東西。

這些人怎麼不怕得罪傷害別人呢?我回信給這位不知名的傳郵人物說,請問您是誰啊?這標題太誇大啦!“23%被女同性戀者領養的兒童表示, 曾經與家長或成年人有性接觸。親生父母養育的兒童只有2%表示有這種經歷”。這樣的話毫無意義:兒童被自己的父母性侵犯,才會更需要被其他人領養吧?你不能替他做出“同性伴侶領養兒童,危害比異性戀領養大”的結論。請仔細閱讀一下Regnerus博士的訪談報導吧,看看Regnerus自己是如何說明的。

Thursday, December 26, 2013

救恩從猶太人出來

按照取代主義(supersessionism)的觀點,以色列在神的計劃中的角色已經完全被基督教會完全取代了,新約已經把上帝在舊約中的應許作廢了,基督教會已經得到了上帝所有的應許,猶太人已經不再是選民了。這樣的世界觀,按照Sam Alexander的說法,也許在某種神秘主義的意義上可以說得通,但是在道德倫理上其實是說不通的,已經造成很大的禍害,基督徒應該擺脫這種自高自大的斷言。

我們讀到羅馬書11章,論猶太人不信那一大段話,“以色列人所求的,他們沒有得著。惟有蒙揀選的人得著了;其餘的就成了頑梗不化的”,橄欖枝子因為不信被折下來,等等,保羅想要說明猶太人不信,是否上帝的計劃就失敗了。而我們讀約翰福音,裡面寫了不少“猶太人”如何不信,所以那卷書在歷史上就多次被用來証明,迫害猶太人是正確的。

這是一件世世代代造成深刻創傷的事,每次講“福音”,必講猶太人的不信。每次講耶穌釘十字架,演耶穌受難的電影,就有人燒猶太會堂,是否總是巧合?基督徒和猶太教徒的關係不好不是偶然的。早期基督徒受逼迫,猶太人是陪著的,甚至損失更大。聖殿被毀時死了100多萬猶太人。後來四世紀康士坦丁建立基督教為羅馬國教時,發布了不少反猶太教的律法;七世紀在西班牙,所有拒絕受洗加入基督教的猶太人都必須離境,或宣告為奴隸,所有的7歲以上猶太兒童都必須接受基督教教育;十一世紀德國第一次十字軍戰役開始,一萬多猶太人遭到屠殺,與回教並列為敵人;十二世紀初要求猶太人為殺害基督耶穌認罪悔改,否則就趕出法蘭德斯(現在的比利時部份地區);世紀末英國爆發迫害猶太人浪潮,他們的房屋被燒,人口被殺,財物被王家沒收。十五世紀聖方濟會的修士Capistrano勸服波蘭王收回猶太人的公民權;1492年30萬猶太人因為拒絕受洗加入羅馬教會,被迫身無分文地離開西班牙,很多人遷入穆斯林國家土耳其,在那裡反倒被寬容受歡迎,然后葡萄牙的國王也做類似的事,結果20萬猶太人不願受洗而離開!十八世紀末,俄羅斯要求每個猶太人必須服兵役25年,結果許多猶太人離開;廿世紀希特勒的納粹德國開始迫害猶太人,一共屠殺了600萬。

所以,基督徒迫害猶太人超過1000年,歷史冤仇太久。我們大可以說這些都是和我們無關的歷史,但今天基督徒和猶太教徒關係不好,他們帶著過去的傷痛,我們有一份責任。怎樣能夠和好與得到饒恕呢?首先,Alexander說我們應該承認集體的罪,把他們當作上帝的仇敵,而不是把他們當作傳給我們信心、讓我們理解上帝的族裔,這是罪。基督教的傳開是猶太教的一個改革運動來的,他們需要改革,和我們基督教運動需要改革一樣!

馬丁路德說了不少反猶的言論,當時影響深遠,什麼猶太人是說謊者和吸血鬼啊,猶太會堂是撒旦的賊窩,他們是個咒詛、是敗類啊等等,都是從對一些經文的錯誤理解來的。我們現在可以開始拆除某些錯誤的神學了。聖經本身沒有說猶太人是基督徒的敵人,但歷史上我們對保羅思想的理解是扭曲的。羅馬書11章保羅是為他同胞的命運焦急,而我們用他的想法來攻擊猶太人是很荒唐的。

保羅有個難題。他知道上帝和他的選民猶太人立約,透過他們把上帝的恩典帶給世上萬國。他知道上帝是信實守約的,要與自己的子民同在,使他們成為完全。然后他遇見了復活的基督,全心地相信上帝是透過基督來實現這個同在。可惜保羅的許多同胞都不認為耶穌是彌賽亞,不相信耶穌是上帝向世人啟示祂自己的途徑,於是保羅必須解釋,這整批的人難道都被上帝撇棄了?如果上帝對以色列民沒有恩慈,憑什麼祂會對我們有恩慈呢?這是保羅試圖回答的難題:上帝的應許可靠嗎?

保羅用橄欖樹來作比喻。這樹就是上帝和以色列人立的約,這是恩典的約,不是行為的約,好像我們過去所誤解的。猶太人都滿心知道上帝的約是恩典之約,遵守十誡不是救贖和立約的前提。不過有些猶太人,就是聖經裡描寫的那些法利賽人,似乎忘記這是恩典之約,反去尋求用遵守典章來賺取上帝的拯救。這不難理解,人都傾向於靠自己,事實上,大多數的基督徒現在也是採用法利賽人的方式來靠行為賺取上帝的同在,至少實際上如此。這些信徒表現得好像我們的上帝不是一位施恩的上帝,倒是一位你必須遵守祂的規矩,否則就要被整治的上帝。

可是保羅說,那些拒絕恩典的人會被上帝折下來。我們有個恩典之約是從原先的樹干長出來的,主要是外邦人的枝子。嫁接的枝子代表那些透過活躍信心生活來投靠上帝的人,上帝尋求敞開心懷表達上帝的愛、表達上帝的創意的人。這些是嫁接到恩典之約上的枝子。所以,外邦人進入上帝的恩典之約很重要,你決不能把他們拒之門外,正如你不能把整個猶太族群拒之門外一樣!上帝的應許必須成就在所有子民身上,所以保羅堅信,其余的猶太人必然會被重新接上。這樹干不是猶太人,也不是基督徒,而是上帝所賜的親近祂、表達上帝之愛的生命--基督。

(本文摘譯自Spiritual but Not Religious博客組文章,原文在這裡:Confessing Christianity’s Corporate Sin Against the Jewish People。)

Monday, December 23, 2013

以賽亞書中的福音

被新約書卷引用最多的書卷是詩篇,以賽亞書,和申命記。在死海古卷中,這幾卷書也是被引用最多的!因死海旁邊的昆蘭是第二聖殿時期(538 BC—AD 70)愛色尼派的大本營,他們也在盼望彌賽亞的到來。賽十33到十一10顯然是一段當時已經著名的關於以賽亞國度的預言,除了好幾卷昆蘭作品都解釋和應用這一段,那時的各種天啟文學作品(特點是用異夢、天使語言寫許多象征性的世界末日主題)和偽經作品,都充分展示了以賽亞這段經文的重要性。

另一段著名的以賽亞六章中令人敬畏的寶座和聖哉聖哉聖哉敬拜異像,也出現在各種啟示文學作品中。當然,究竟這一異像最早從哪裡來,是否來源於以賽亞書是有爭議的。以賽亞書中那四首“仆人之歌”被廣為引用,無論怎樣理解,替代受苦的角色在新約以前倒是從未歸給彌賽亞王。

馬可福音一開頭,“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正如先知以賽亞書上記著...預備主的道”等等,等於把整卷福音放在以賽亞書的框架中,好像在說,“福音的起頭...記在以賽亞書上”!然后他用主差遣以賽亞的話來來解釋那些看不懂,聽不明白的“外人”,用嘴唇尊敬心卻遠離主的經文來責備法利賽人的假冒為善,用賽五的葡萄園之歌來責備那些不尊重“園主”的園戶及其惡果。賽13和34中天上萬象的描述被馬可用來描寫耶穌關於末日的預言,還用萬民禱告的殿(賽五十六)變成賊窩(耶七)來說明耶穌在聖殿的行動。

馬太和路加有些共同的資料是馬可福音所沒有的,學者們稱為遺失的Q資料。Q資料引用賽26、29、和35合在一起的句子來說明,是耶穌把好信息傳給謙卑的人或窮人,正是賽61所預言的好消息。路加比馬太發揮得更完整,使徒行傳各章借傳福音的腓利、司提反、和保羅的布道信息來說明以賽亞書的話應驗,諸如“做外邦人的光,施行救恩直到地極”等等,末了還引賽六9-10,用在那些拒絕相信保羅傳道的人身上。

約翰也引用了百姓“耳朵發沉、眼睛昏迷”,恐怕“回轉過來便得醫治”,以及“在曠野預備主的道路”的話,還明確引用耶路撒冷的兒女“都要蒙主教訓”享平安(賽五十四13),來說明信耶穌得平安(約六45),還指出“我們所傳的有誰信呢?主的膀臂向誰顯露呢”(五十三1)應驗了。

保羅書信對以賽亞書的引用集中在羅馬書和哥林多書,特別是羅馬書九至十一章。比如:“若不是萬軍之耶和華給我們稍留餘種,我們早已像所多瑪、蛾摩拉的樣子了”,或者“我在錫安放一塊絆腳的石頭,跌人的磐石﹔信靠他的人必不至於羞愧”,--盡管保羅是混合引用以賽亞書八14-15與廿八16,前者是抵擋絆腳石,后者是安放寶貴的房角基石。還有“以色列人雖多如海沙,得救的不過是剩下的餘數”,“那報佳音,傳平安,報好信,傳救恩的,對錫安說:你的神作王了!這人的腳登山何等佳美”,“沒有尋找我的,我叫他們遇見﹔沒有訪問我的,我向他們顯現”,“必有一位救贖主來到錫安”等等,雖然不是逐字引述,還是傳神的。如此,保羅把以賽亞對於從被擄中得自由釋放的預言,全面應用在全地的猶太人、外邦人都在基督裡得到救贖/釋放。

致哥林多人的書信也類似:論到智慧人的智慧,聰明人的聰明,就要引用賽廿九14,說明是比不上主的智慧﹔論到說方言,就引用賽廿八11,是外邦人的嘴唇和舌頭在頌贊主﹔論到以復活來吞滅死亡,當然是以賽亞有話,主“已經吞滅死亡直到永遠”(廿五8),就連“讓我們吃喝,因為明天就要死了”的沒有復活盼望,也是以賽亞的預言(廿二13),更不用說神吩咐光照在黑暗中的話,是加利利地的外邦百姓,他們原本是在黑暗中行走的,現在看見了耶穌基督的光,正如以賽亞所說。

希伯來書引用了不少舊約經文來論証耶穌的大祭司角色,大多不是以賽亞書,但作者使用了不少隱喻來影射以賽亞的信息。二13在引用以賽亞說:“我要倚賴他﹔又說:看哪,我與神所給我的兒女”(賽八17-18)。

其它書只有彼得前書引用先知以賽亞,方式和羅馬書差不多。啟示錄沒有直接引用,但賽六的寶座異像出現在約翰的異像中,那些描述彌賽亞的話,枝子啦,他開,無人能關﹔他關,無人能開的角色啦,是首先的又是末后的啦,保護子民不受飢渴烈日傷害啦,踹上帝烈怒的酒啦,都用在耶穌的頭上,還有新天新地。

總之,以賽亞書是基督福音的基礎。新約作者希望說明,從死裡復活的耶穌就是彌賽亞王!本書內容取自Isaiah In the New Testament一書。

Friday, December 20, 2013

過一個值得紀念的聖誕節

Amy Grant唱的聖誕節歌曲,沒有說教,不同的人會聯想到不同的事物。溫馨?惆悵?你的價值觀是甚麼?我們錯過了甚麼沒有?



Twinkling lights 閃閃聖誕燈光
A chill is in the air 一股清涼寒氣
And carols everywhere 處處聖誕音樂
Close your eyes, it's almost here 轉眼節日來臨
Candles and cards 燭光和卡片
And favorite movie scenes 喜愛的故事小景
The smell of evergreen 聖誕樹的氣味
As special as it's always been 總是那麼特別
And I have a dream or two (副歌)而我有一兩個理想
And maybe they will come true 也許會實現...

Setting our hopes on a big snow tonight 希望今晚下雪
We'll wake up to a world of white 明早醒來看見白茫茫的世界
It's gonna be a Christmas to remember 這是個值得紀念的聖誕節
Light up the fire, play some Nat King Cole 升壁爐篝火,放聖誕老歌
Always sentimental and don't you know that 總是觸動心懷,你不知...
It's gonna be a Christmas to remember 這是個值得紀念的聖誕節?

I know it's true 我知道這是真實的
Time doesn't stand still 時光不會停止
Many things can change 許多事情會改變
But we know some things never will 但我們知道有些東西絕不會變
The memories we share 在一起留下的記憶
The songs we always sing 我們經常同唱的歌
The mystery of life 生命的奧秘
The hopefulness this season brings 這季節帶來的盼望
And I have a dream or two (副歌)
And maybe they will come true

Setting our hopes on a big snow tonight
We'll wake up to a world of white
It's gonna be a Christmas to remember
Light up the fire, play some Nat King Cole
Always sentimental and don't you know that
It's gonna be a Christmas to remember

Tuesday, December 17, 2013

保羅所說的“舊人”是指甚麼?

經常聽見人們解釋信主后,信徒的內心有新人和舊人彼此相爭,我們要作選擇,讓新人贏並且成長壯大,把自己的舊人釘十字架,越來越死得透。這幅新舊人打架的圖畫是聖經給的嗎?好像與合乎經訓的信徒自我觀不合。我今天特別查閱“舊人”的前後文,要看保羅是用它指什麼。

搜索中文“舊人”,一共只有三節經文含有這個短語,其中兩處明顯是指行為,在以弗所書和歌羅西書。歌羅西書用的是過去時態:不要彼此說謊;因你們已經脫去舊人和舊人的行為,穿上了新人。這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像。所以保羅是把人的行為比喻作衣服,舊人是沒有歸主時穿的,新人是信主以后穿的。看來這兩套衣服不是互相打架的關係。

在以弗所書是一個吩咐:如果你們聽過他(基督)的道,領了他的教,學了他的真理,就要脫去你們從前行為上的舊人,這舊人是因私慾的迷惑漸漸變壞的;又要將你們的心志改換一新,並且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四21-24)。看來,穿哪套衣服是可常常選擇的,不然保羅就不必吩咐了。不過,他說了這舊人是怎麼來的,哈哈請注意,原罪論在這裡得不到支持,反而遭到駁斥:這舊人是因私慾的迷惑漸漸變壞的,不是生來的!

加爾文主義的“全然敗壞論”說,人的腐敗本性都“透過一般生育方法遺傳”給亞當夏娃的后裔。這宣言是17世紀的產物,當時遺傳學尚未發展,現在只好更正,但人生來敗壞、不能行善的教義卻已經在人們頭腦中生根,於是出現了信主后“新我”和“老我”相爭的說法。但全然敗壞論在聖經中是找不到根據的,在實際生活中也不能得到印証,因為凡行為科學觀察到的都是環境塑造人的行為。罪惡的環境塑造出各種不健康的人際關係,聖經上都稱之為“罪”。

保羅還在羅馬書六章提到舊人,目的是解釋與基督同死同活的聯合:我們的舊人和基督同釘十字架,使罪身滅絕,叫我們不再作罪的奴僕,因為已死的人是脫離了罪。這裡的舊人已死的說法也是過去式:在我們受洗歸入基督的時候,已經就歸入他的死了。這可不像有些人所理解的,需要天天把自己釘十字架。只有不相信自己已經與基督聯合的人,才會感到上帝並不悅納自己,而自己應該死掉。在健康快樂的家庭裏,孩子再生病、再不好,也沒有一個父母希望他死掉。我相信神的家應該是這樣一個家。

至於那個“使罪身滅絕”,中文翻譯得不好,罪身在這句子結構裡是舊人的平行描述,我認為“使罪身滅絕”應該翻譯成“使舊人作廢”。“舊人”是我們看自己的一種方式,而保羅要基督徒改變自我觀,看自己為新人。新人才是基督徒真正的“自我”,但接受這點需要信心。只有相信自己已經是住在神家中的新人,才會選擇穿上新人的衣服吧。

你是相信自己的舊人不死呢?還是相信舊人已經和基督同釘十字架?這會影響你的行為。因為你的行為一般是和你的自我觀相稱的。與神兒子聯合成為新人的自我觀會幫助你成長,所以我們可以每天求父,讓祂來幫助我們相信自己是神家中尊貴有福的兒女!

Monday, December 16, 2013

聖經人名中的“巴力”

我們恐怕都已經知道,猶太教的文士在抄寫聖經時是非常慎重的,連不清楚、不明白的地方都照抄下來,加上注解。不過,從各種古抄本的對照來看,似乎早期的抄本(公元100年以前)没有這樣鄭重。死海古卷的聖經有公元前250年抄寫的,也有公元100年抄寫的,從字母拼寫方式不同已經能夠判斷出文本抄寫的時代,和公元9-10世紀留下來的馬索拉文本(MT)相比較,有一些差異。

有一些差異似乎是故意引進的,比如早期的人名中很流行含有巴力(一個迦南神)字樣,到了寫作晚期,文士可能覺得這是崇拜巴力的遺跡,就在抄寫時改掉,要麼刪除,要麼把巴力寫成波設(boshet),意思是可恥的(shame)。

在王上十八19和25,我們讀到以利亞的故事中有“巴力的先知”,但是七十士譯本中寫的是可恥的先知,說明翻譯的人對巴力的反感,在耶十一13我們也讀到可恥的巴力。

現在仔細看人名中的“巴力”,如果我們仔細對照撒母耳記的馬索拉版本和歷代志,就發現歷代志保留了早期人名中的“巴力”元素,而撒母耳記則基本上改過來了。

第一個例子,根據士師記,基甸的別名是耶路巴力(六32,七1),在八、九兩章,都直接稱呼他耶路巴力,而不再提“基甸”。在撒母耳記中,摩西追憶往事的時候還用耶路巴力這個名字(見撒上十二11),可是在撒下十一21,作者借約押的口提說耶路巴力的時候,就把他的名字改為耶路波設了。LXX翻譯成希臘文的時候(大約公元前三世紀)還是耶路巴力,而在亞蘭文口語譯本和拉丁文譯本中(公元五世紀底翻譯)都已經改為耶路波設。

第二個例子,掃羅有第四個兒子,名字按照歷代志上是伊施巴力(見八33和九39),而撒下十四49卻沒有把伊施巴力列出來。撒下2-4章講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作王、直到被殺的事件,說明他確實有第四個兒子,但是名字早已改為伊施波設,找到的死海古卷撒母耳記殘卷都寫伊施波設。

還有約拿單的一個兒子,按照歷代志的記錄,兩次寫著名字叫作米利巴力(8-9章),可是撒下所有提到他的地方都寫著米非波設(4、9、19、21章)。

另一個例子是大衛的勇士之一,軍長的統領,一次殺敵800人。按照MT版本,這位勇士的名字叫約設波設(撒下廿三8)。可是有一些希臘文抄本的音譯卻是約斯巴力或約設巴力,另一些希臘抄本寫的反映出拼寫不正確的“約設波設”的發音。在歷代志十一11,巴力的名出現在這人的名字裡,Ishbaal,只不過中文翻譯成雅朔班是看不出來的。歷代志說他殺敵300人,難道抄寫撒母耳記的MT文士除了改掉巴力,還擴大了他殺敵的人數不成?

最后一個例子是大衛在耶路撒冷生的眾子之一,按照代上十四7,名字是比利雅大,不過在代上三8和撒下五16,他的名字卻寫成以利雅大。專家猜測其中“比利”有可能是從巴力轉音來的。

(以上資料取自Tov Emanuel博士的《希伯來聖經的文本比較》一書第三版,248頁列出的差異表格。)

Friday, December 13, 2013

警惕汽車保險詐騙案

有家提供保險服務的公司送來一封信,警告現在美國的汽車保險詐騙案件越來越多了,我讀后真的有些吃一驚。這恐怕是近年來的新鮮事,過去沒有聽過的。保險公司每年處理很多索賠案件,現在有些專家專門調查這些事故的真偽,據說超過一半的保險詐騙是汽車保險。有黑社會集團故意制造車禍,然后有人假裝受傷,用各種手段要求高額索賠。保險公司要求大家注意。

下面是幾種常用的方法。一種是突然插進你前面,然后猛踩煞車,造成你撞到他。然后他車上有其他乘客,都假裝受傷,向你的保險公司索賠。另一種是有雙道左轉彎的地方,你要特別注意,內轉彎不慎進入外道,遇到有心使壞的人就不讓開,而且故意撞你。還有一種情形是上高速公路的時候,你必須進入車流。你旁邊並行的車子司機向你招手,示意讓你走在前面,你信以為真往前去,結果他卻撞你。向警察提報告的時候,這人卻否認向你招過手,據說這種事情有時在停車場都會發生! 有時詐騙集團安排了撞車之后,就有人來找不幸被撞的人,或者給他打電話,請他找某個醫生去檢查,或者把車子拿到某個店去修理,甚至堅持使用某個律師,這些假服務都幫助他們自己提高索賠而已。而受害人的駕駛則被記過,保險費增高,甚至受傷殘廢,更不要說修車、報警、申報保險,訴訟和其它問題引起的許多精神壓力。

教訓?駕駛時要和前面的車輛保持一定距離;注意前面車流的剎車/減速信號;如果有撞車,數一數對方車裡的人數和聲稱受傷的人數;注意和記下對方那些人的行為;找人作見証,注意詐騙的可疑點;如果懷疑是詐騙,就要報告;找可靠的律師、醫生、修車店;保留詳細的醫療處置、修理、和法律資料;認証律師和醫生的業務資格証件。

願上帝保守你平安和給你有生活的智慧。不要問上帝為何不阻止貪心的人作惡,也許你有機會認識這樣的人,可以了解他們為甚麼損人害己。--有一點是確定的,人一旦缺乏自我價值感,就甚麼都做得出。他/她若能夠相信自己對世人、在上帝面前都是貴人,就會做出相稱的事。上帝一定樂意藉你我這樣的普通人,來轉變世界。

麻煩大家互相幫忙,彼此建立價值感,因為上帝的愛不是白說的。

Wednesday, December 11, 2013

聖徒:在基督裏有忠心

宗教改革以后的新教不大提聖徒,我們只承認大家都是基督徒,或信徒。

天主教列出無數的聖徒,不禁那些以服事眾人聞名的人死后列在其中,為主殉道者也有許多都列在其中,所以“聖徒”頭銜是信徒死后追認的榮譽。不過按照新約聖經,每個基督徒似乎都是聖徒,不必等到死後由別人來冊封。這一點,我們只要記住,聖的意思就是屬神,就不至於把聖徒和道德行為完美的人劃等號了。

我們每個基督徒都是聖徒,因為我們屬神。那些我們不太喜歡的人,他們如果屬神,也是聖徒!別不服氣。昨天我看見一個猶太基督徒解釋耶穌的話:“你們要完全,因為你們的天父是完全的”。他說耶穌不可能要求人完美,因為那是希臘的文化思想,把完美當作某種抽象和靜止的狀態來追求。他說耶穌其實是引用利未記十九2,“你們要聖潔,因為我耶和華─你們的神是聖潔的“,他說馬太用teleios那個希臘字來代表聖潔是不對的,那句話的意思應該是你們要良善,因為我是良善的。希臘人思考行為完美的問題,而希伯來人只問,我如何站在神面前?在希伯來文化中,沒錯神是超越我們理性的神,但祂更要求我們的生活反映出神的性情和神的同在。祂待人有仁慈有饒恕,所以我們也應當如此。祂信實,所以要求我們有忠誠!只有不屬於祂的人才不介意自己的行為。

以弗所書一章1節,保羅寫信給在以弗所的“聖徒”,不是寫給某些行為完美的人,而是在耶穌基督裡有忠心的人!有忠心那個字有時候也翻譯成有信心、可靠,這個字如果用來形容神,就叫作信實。我們如果是屬神的,就該對他有忠心,而且這忠心不是某種抽象的、看不見的品質,乃是反映在生活待人處事和言談方式中的。

你是聖徒嗎?人從你身上能看到神的性情嗎?你站在神面前的時候,能夠站得住,說“我盡量效法了基督”嗎?如果你能夠點頭,上帝的恩惠和平安顯然已經歸給你。很多時候我們過份注重別人的表現就不喜樂,過份注重自己的成就也不喜樂,因為我們以為上帝要求的就是我們完美,現在是消除誤解的時候了。相信父神的仁慈體恤,接納我們為他的兒女,我們也真是他的寶貴兒女,這是正確的自我觀問題,關乎我們的靈命成長,比相信祂的能力更重要!

有一次我和人辯論上帝的全能,我說假如一個人過高估計上帝的能力,卻低估了他的良善,好像那些相信雙重預定論的基督徒,另一人過高估計上帝的良善,卻低估上帝的能力,以為祂不能制止惡人行惡或愚人辦蠢事,將來站在上帝面前受審判的時候,上帝會宣告誰為義呢?我認為真正屬神的人對上帝有忠心,決不會低估上帝的良善。

Monday, December 9, 2013

Ken Davis的幽默:重要指示

乘坐飛機的時候,每個座位前面都有一份在緊急情況下應該如何做的重要指示卡,乘客登機以后就要被提醒去閱讀一遍。萬一飛機失事,坐在幾個緊急出口附近的乘客都必須起來,按照說明用力打開一個小門,所以航班都盡量安排年輕力壯的男乘客坐在那裡,叫做緊急出口排的座位exit row。大家一入座就要先閱讀一份重要指示,萬一發現自己不合適可以更換座位...

Ken一本正經地舉著一份指示卡,不知道是哪家航空公司印的,說:這玩意兒是誰寫的?我諸字念給你們聽,...你猜第一行寫著什麼?“如果你坐在緊急出口排,而你不能閱讀這張卡片的話...”,叫人都笑岔了氣--這指示卡還預備給不認字的人看?

Ken還接著發揮,...這得勞駕你們有的人互相轉告一下,因為有人不懂這有什麼好笑。--你如果不能讀這張卡片,你就不會讀“你不能閱讀這張卡片的話”!你決不會看到有人讀了指示卡就站起來找服務員,說“我需要更換座位,因為我不能讀這張卡片上的指示”!



不過,現在來美國旅游的中國人中恐怕有不認識英文的,對他們來說這卡的確設計得太笨,不能幫助他們在不懂英文的情況下應該如何。哈哈!對我們華人來說,美國人的現代電話廣告恐怕也是很愚蠢的,有人竟想出如何用電腦自動撥打這些電話,誰會理睬那些自動錄音的廣告啊?This is your credit card company...我一聽見就掛掉。

不過,我們有些牧者經過神學裝備以後,倒有些像坐在緊急出口排的位置,卻沒有讀懂重要指示的人。他們用自己頭腦中早已過時的資料來教導聖經或論斷別人是“新派”,而不會站起來說:我需要更換座位...

Saturday, December 7, 2013

如何為基督信仰辯護

有個印度教徒在網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她感覺自己和上帝有很好的聯結感,每時每刻都同在,可是有基督徒不相信她,對她宣告說上帝不認識她。結果Ambaa給了好幾條理由她為什麼搞不懂基督教,請您看看應該怎樣回答:

第一,她搞不清楚為什麼人做錯了事必須殺牲獻祭。(其實所有非猶太背景的基督徒也搞不清楚,中世紀發明的代罰/滿足理論企圖解釋這一點。)然后2000年前有個叫作耶穌的人被用最野蠻的方式殺害一次,以后人就不再需要獻祭了--為什麼你的上帝非要聞到血腥味才會饒恕呢?

第二,她覺得聖經就是一本古老的書,那些作者們各懷有不同的政治目的,他們大多也沒有親自遇見過耶穌,寫出來的東西怎麼就能被奉為最高權威?明明有不同的人把聖經解釋為不同的意思,有人用它傳播慈愛,可也有人用它為戰爭、仇恨、排斥找理由。信仰完全從一本書來,可是這書既不會澄清自己,也不會隨環境給你新的指示,這不會出問題嗎?

第三,因為耶穌已經被殺,所以上帝對所有承認耶穌十字架的人都能繞恕,不管你的行為如何都不會有嚴重后果,這很奇怪。

第四,慈愛和繞恕的上帝竟然定罪所有人的靈魂都下永遠的地獄,因為人沒有能按照他要求的來生活。然后為了避免下地獄,人都要來順服一個喜怒無常的上帝。結果,這位上帝給人的印象是小氣、幼稚、巧妙操控、消極對抗、好像一位很糟糕的家長。聲稱給人有自由意志,可是人果真運用這個自由意志就會下地獄?

Ambaa說真正的上帝不是這樣的。真正的上帝不需要我們給他什麼,因為他已經是完全的。他愛我們因為創造本身就是出於愛,並且由愛來維系。他不需要動物的血或者人的血獻祭才繞恕。Ambaa覺得自己在上帝面前並不像個頑皮孩子需要低頭認錯,而是像親愛的朋友一同過日子。全文在這裡,您可以參考。

看來她不理解的是那些把耶穌血淋淋的死當作信仰最重要部份的宗派,其實強調耶穌是復活的主才是正統的基督教信仰,可惜我翻看教科書尋找耶穌復活作王,這主題卻落在我們系統神學的框架之外!我們會覺得印度教很奇怪,沒有道理,可是人家從外面看,也會覺得基督教很奇怪,沒有道理。我曾經寫過一些研經筆記,質疑代罰理論,這理論把獻祭解釋為平息上帝忿怒,或祭牲代替人受刑罰,可是摩西五經從來沒有這樣介紹獻祭。我們都是見怪不怪的啦。

“耶穌為我們死”,是因為他的「血」從禮儀上潔淨我們歸耶和華為聖,而不是替我們承受上帝的刑罰。上帝的救贖遠遠不止是免去地獄刑罰,乃是給我們新的、可以信靠他而生活的未來。我會回答上面第一個問題說:摩西時代的殺牲獻祭不單是為罪過,其它任何非道德方面的不潔也需要獻祭。人不能隨自己的意來到神面前,這是當時以色列百姓已經明白的敬拜文化語言。鄰國諸神各有不同的獻祭潔淨規矩,不恭守就可能招致禍患,何況敬拜以色列至高的上帝。在新約中,耶穌打開一條人通往上帝的道路,方式和舊約獻祭類似。上帝的羔羊被殺,這在聖經中並沒有與罪受刑罰聯系在一起,代罰其實是誤解。

關於第二個問題,除了聖經,歷史上的教會有制定正典和解釋聖經的更高權威,關於聖經有不同的解釋,我們有使徒信經和尼西亞信經作參考,是教會大公會議所確立的正統信仰。第三個問題是針對某些宗派的“惟獨信心”的教義,我同意是容易誤導的,因為稱義的確有將來時態的用法,上帝審判是要看人的行為的。第四個問題完全是來自錯誤的加爾文神學,我已經發現找不到聖經根據。不瞞您說,我對這位印度教朋友的屬靈經歷很有興趣,願意多聽她分享哩!

Thursday, December 5, 2013

笑料:還好有我們這派

下面這個漫畫取自新約教授McKnight的博客,畫的是一個宗派的加入會友學習班。介紹本宗派本教會的來歷一般是這種課程的一部份。偏偏這個宗派相信除了他們以外,別人都不是真正的基督徒。於是,講員指著那長長的教會歷史發展的末端介紹說,我們在這裡,...千年的解經謬誤終於得到糾正啦。

哈哈,太夸張!美國人的教會才介紹宗派歷史,華人教會也許會感到還是省略為妙。

凡相信自己是最正統的,大都批判天主教和東正教,無視人家佔了三分之二的基督徒人口和淵遠流長的傳統。但越是排斥別人的教會,往往越不會興旺起來的。

Tuesday, December 3, 2013

聖經為何反對同性戀行為?

假如你有個朋友有同性戀的掙扎,他/她會告訴你嗎?如果告訴了你,你會怎樣對待呢?批評?不再理睬?你怎樣表達你的基督之“愛”呢?前次我聽見兩位同性戀朋友作見證,她們異口同音地說,得到接納和愛護是促使轉變的最重要動力。實在說,女同性戀恐怕都差不多:和男性的關係很惡劣,無法信任他們,或者為了證明自己是女人,無知地被男人欺負。她們童年的不幸帶來深刻的無價值感,所以從來沒有想到要保護和珍惜自己。她們需要在新的環境中重新培育,這決不是批評同性戀行為是“罪”就能解決的。

論到同性戀,有些人以為聖經上已經明明白白地說了,沒有什麽好爭議的。--上帝說了,我相信,其它的甭談。不錯,聖經中有些段落的確很反對同性關係。不過我們是否也應該看看這些聖經的前後文的場合與當時的文化環境呢?聖經並不是一部律法條文或審判官可以參考的百科全書,聖經是上帝和人立約的指南:和以色列人立約,和教會立約。所以討論聖經反對同性戀,就應該討論聖約和當時的性觀念這兩樣主要背景。

首先,聖經提到同性行為(雖然不多)是在討論立約的行為規範。聖經中的基本道德行為要求並非:“這是律法,去執行吧”,而是“上帝救贖了這民,出於感恩,贖民的行為標誌應該如此這般”。上帝呼召亞伯蘭;和亞伯蘭立“約”;亞伯蘭成為亞伯拉罕;摩西律法是立約成員的行為要求。上帝是因為救贖了這民,所以才為他們頒布十誡,或叫做十條保證(Commitments),出埃及記20章和申命記。也就是說,救贖導致立約所要求的行為,其中包括利未記十八章:…不可與男人茍合,像與女人一樣;這本是可憎惡的。等等...

所以,新約教授Scot McKnight說,與上帝立約的關係是這條律法的場合。它不是某種從人的屬性和社會行為作出的哲學推理。基督徒的“道德倫理”不是思想家投票表決出來的,而是上帝的子民向立約的主表達忠誠的行為,這些行為完全是從上帝的靈和上帝的恩典而來。這些行為也不是以色列的憲法權利,或只是治理應許之地的規條而已。這些行為是得救的百姓被囑咐靠信心生活在群體中的責任。

其次,這條同性行為的律法適用於一般的性行為。那時的性觀念和現代西方的性觀念有很大差別,現代人把性主要看為樂趣,而在聖經中,性與婚姻、生孩子、養孩子、群體的信心都有解不開的關系。不談婚姻、不談生養孩子的性行為就成了純粹的感覺樂趣,基督徒越允許這些觀念的分離,就越沒有資格談任何形式的性道德。換句話,性行為天然地帶有責任:對個人、對配偶、對家庭、對社團的責任,統統拴在一起。讀聖經的律法而不看到這些責任就是不得要領。

如果性行為涉及婚姻和生養孩子的責任,那麽淫亂和離婚的律法就有道理了。淫亂和離婚不行,是因為把性行為和婚姻分離了,也把養育孩子和婚姻分離了。如此同性行為的問題正在這裏:我們若不接受性行為是為婚姻生養設立,樂趣只是隨帶的,而以為性行為單單是為樂趣,那對持有傳統信心的基督徒來說就不合法了。其實新約時代也一樣,“男和男行可羞恥的事”通常是在某些偶像崇拜的場合發生,所以是加倍的罪惡。

看來,把一切的摩西律法都解釋成上帝對所有人的要求是有問題的。只有從上帝領受恩典的人,才願意用行為來規範自己,表達出對和他立約的上帝的忠誠。我們無須用摩西律法作為定罪其他人的理由,反而是恩典才帶來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