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February 26, 2014

彼得後書中的典故/隱喻

卡森博士研究彼得後書如何引用舊約,他說具有挑戰性,有好幾個原因。首先,我們不知道是彼得借用了猶大書,還是猶大借用了彼得後書,這兩卷書有相當多類似的話。現在大多數聖經學者都接受猶大書先寫成,彼得引用它不少。猶大書顯然引用了偽經中的一些說法,弄得大家傾向於在讀彼得後書時戴上猶大書的眼鏡,把彼得沒有寫的意思讀出來。

其次,彼得後書使用舊約的典故,無論是否受到猶大書的影響,難免讓人透過第二聖殿時期其它猶太文學作品的鏡片來研究,你很難不看那些文學作品而直接研究彼得如何引用舊約。另外,有些學者堅持說彼得後書根本沒有引用舊約,只用了其中的一些隱喻典故。雖有人認為三13中的“新天新地”算為引用,總的來說讀者不知道彼得指的是聖經中的哪一段話,更不知道他對那些話的解讀,所以卡森博士寫彼得後書引用舊約的commentary一定很難。彼得前書不同,所引用的經文,你可以去分析舊約中的段落和歷史場合意義,再看新約的前後文和當時的猶太教背景等等,引諭和典故可以一帶而過,然而對彼得後書就不能這樣了。

結果,卡森把二章4-8節中的三個典故一一作了全面的分析,15-16節巴蘭的典故,和22節中的俗語/箴言也仔細對照分析了。彼得還說“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似乎從詩九十4中的“千年如已過的昨日”那句來。但是詩篇講論上帝的永恆可靠,彼得似乎把它用在上帝對末日到來有多快的看法上,卡森說不像是引用。

三章11-13節:...等候并催促神的日子來到。在那日,天被火燒就銷化了,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鎔化。但我們照他的應許,盼望新天新地,有義居在其中。彼得說這話是為了結束一大段話,吩咐讀者期待主的日子到來。那些“故意忘記”神作為的人會遭到審判,但主耐心寬容是為人人有機會悔改。這裏包含了至少三個隱喻,一是主的日子,或神的日子,我剛剛讀了賴特博士關於“燒盡”的經文鑑別問題的介紹,您可以參考。

另外一個隱喻:彼得說他的讀者“仰望”等候那日子,同時他們又“努力促成”那日子的到來,中文和合本翻譯成“切切仰望”,沒有完全把意思翻譯出來。卡森指出,努力促成和居民是義人的話是來自以賽亞書六十章21-22節,那裡整章描述以色列的榮耀未來,最後神應許說,“我耶和華必按著定期速速作成這事”。所以照以賽亞,是神加速促成那日的到來,不是順服的民能夠促成的。不過我們至今似乎還是比較接受彼得的說法--如果我們努力傳播福音,會讓主早些再來吧?

還有一個隱喻是關於主的日子既帶來審判,又帶來得勝的復興:一方面是大火災把一切都燒掉,另一方面關於新天新地的應許,有義住在其中。卡森說彼得一定是想著神在以賽亞書六十五章17節的應許:我造新天新地;從前的事不再被記念,也不再追想。至於到了“那日”,大火如何能夠把義人送到新天新地,我們只好承認是個謎團,到時候才知道是怎麼回事,也許把大火看為某種屬靈冶煉的經歷是個比較合理的解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