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29, 2015

六色彩虹旗和禱告

星期五,美國最高法院以5比4的投票結果裁定,聯邦憲法保護同性結婚的權利。也就是說,那些在某些州合法登記的男女同性婚姻,在其他州必須得到承認。一些人紛紛掛起了六色彩虹旗符號,來表示支持和慶祝,天主教會還沒有反應,新教有些領袖則很快出面譴責。

彩虹旗到底是甚麼意思呢?我查了一下維基百科,他們介紹如下:

現在最通用的彩虹旗包括紅、橙、黃、綠、藍和紫色。這旗一般是水平悬起,通常是红色在最上面,与從天上看到的彩虹色序相同。

同志運動第一次舉彩虹旗,是在1978年6月25日舊金山的Gay Pride大游行。創作此旗的是舊金山藝術家吉爾伯特‧貝克。他用手工染色做成,一共八個顏色,分別是亮粉紅、紅、橙、黃、綠、青綠、靛青和紫羅蘭。後來他們決定把亮粉紅去掉,把天藍和紫藍換成混合的中間色的品藍,直到現在,這就是正宗的彩虹六色。這些彩虹旗顏色的意義,根據維基百科的說明,列舉如下:

紅色:熱情、生命力。橘黃:醫治、希望。黃色:陽光。綠色:健康、自然。品藍:寧靜、和諧。紫羅蘭:精神、智慧。

這些顏色的意義並非同志運動(LGBT群體)發明出來的,乃有深厚的文化/哲學根基。世界各地用顏色所象徵的意思有所差別,但總體來說是互相採納的。彩虹在聖經中代表了上帝的應許,祂說「我把虹放在雲彩中,這就可作我與地立約的記號了...」

英文的維基百科給出了歷史上各地的一些運動,都曾拿彩虹旗代表提倡和平、合作等等的意思。也許LGBT用它來作旗號,正是取用了這些意義?我們應該為他們禱告,按照這些顏色為他們祈求。

星期天我們教會的敬拜結束時,誦讀一段差遣的禱告詞我覺得很好:相信耶穌的安慰、醫治、憐憫、友情、擦乾人的眼淚,表示效法和行動的決心。

Go now to where you find friends and neighbors, as well as family and strangers. We will share that never-ending love of the Healer of all.
Go now, with that faith which dares to touch the outcast, with hearts that break for the pain of others. We wil share the compassion of the Friend of the broken.
Go now, carrying word and wonder to a weary world, waiting in silence for the songs of hope to sing to all creation. We will follow the Dryer of tears wherever we are led.

Friday, June 26, 2015

歌曲分享:你鼓舞了我

這首歌是唱給主耶穌的。或者,我們每一個受過祂安慰的人能夠效法他,給需要的人帶來安慰和鼓勵?



When I am down and, oh, my soul, so weary;
當我低落的時候,啊,我的心靈,感到多麼疲倦
When troubles come and my heart burdened be;
當遇困難時,我的心背負著重擔
Then I am still and wait here in the silence,
那時,我在寧靜中屹然等待,
Until you come and sit awhile with me.
直到你的到來,並與我小坐片刻。

(chorus x2) You raise me up, so I can stand on mountains;
你鼓舞了我,所以我能站在群山之上
You raise me up to walk on stormy seas;
你鼓舞了我,讓我能走過暴風雨的海洋
I am strong when I am on your shoulders;
當我靠在你的肩上時,我是堅強的
You raise me up to more than I can be.
你鼓舞了我,讓我能超越自己

There is no life - no life without its hunger;
沒有人的生活是事事滿足的
Each restless heart beats so imperfectly;
每顆心跳躍不安,很少感受完美,
But when you come and I am filled with wonder,
可是當你到來,讓我感到何等奇妙,
Sometimes, I think I glimpse eternity.
有時,我想我窺見了永恆!

(chorus)You raise me up, so I can stand on the mountains; 你鼓舞了我...

Thursday, June 25, 2015

個人得救不該和尋求社會公義衝突

美國的南部和中西部地區幾個州號稱「聖經地帶」(Bible Belt),因為保守的基督徒居多。本文摘譯自旅居者雜誌7月號,ReImagining The Bible Belt,因為近來連連發生種族衝突和流血事件。上週白人青年Dylann Roof闖進一黑人教會的查經小組槍殺9人,是其中一件,所以這篇文章談這些地帶的種族主義問題

如果你是個關心社會公義的基督徒,你肯定關注德州(Texas),因為有人說,德州是美國聖經地帶最大的州,有2600萬人口,全美第二。德州超過一半的人口每月去教會至少兩次。如果單單數算福音派 的信徒人數,沒有一個州能超過德州。很多基督教的媒體公司、教會機構、和有影響力的超大型教會都以德州為基地,堪稱福音派政治勢力的主力軍所在。

2005年,德州的白人正式成為少於一半人口的族裔,也就是傳統上佔「少數民族」的有色人種,在總數上超過了白人。這就產生了一個文化變遷的轉機,因著信心,德州以後會不會在公眾生活中讓打工族和有色人種成為重點的服務對象呢?

可惜人口變化不會自動帶來文化的轉變。聖經地帶有特別的歷史傳統,它深深塑造了所有德州基督徒,包括非裔和西班牙裔的自我觀,即白人優越,其他的有色人種需要學習和改造的觀點。

多數南方各州,包括德州,福音派基督徒的主要形式帶有深深的白人至上主義印記。在三K黨盛行的時期,很多白人基督徒把私刑當作捍衛他們白人文明的合法防衛。在1920年代,Fort Worth有個基要主義萬人大型教會的牧師和三K黨保持密切關係,甚至邀請他們的頭目來教會帶領禱告和教導。

在1950和60年代,當時美南浸信會最大堂會的牧師起來反對黑人的民權運動,斥責至高法院判決種族隔離為違憲的決定。據歷史學家的記載,Criswell牧師在南卡州的立法院前面大喊,「讓他們混合吧,讓他們穿著骯髒衣服坐在那裏發表他們的漂亮講演吧,他們不過是一幫異教徒,蠢頭。」

種族隔離和基督信仰本來有矛盾,主張隔離主義的信徒發展了一套神學來為自己辯護。他們說,如果基督教是關乎拯救個人的靈魂,那麼對付罪性的問題最重要,為世上不公義的事而鬥爭就不屬靈,轉移了對「福音」的注意力。基督徒只需要活出正直的個人生活就好,在自己的隔離區域內沒問題。他們認為聖經中只有個人罪惡,沒有體系罪惡這碼事。

這樣的觀點讓白人基督徒可以充耳不聞當代的先知性呼籲信息。像馬丁路德金牧師爭取黑人民權的呼籲,抵制公車上的種族隔離,只要強調個人得救,就可以把這些提倡平等民權的信息排斥掉。他們在白人至上的福音派傳統中雖接受了種族混合,卻仍然堅持個人得救的神學防衛,說「種族主義是個人的罪」。

這樣的神學和聲張社會公義的先知性信息屢屢衝突。在取消奴隸制度的鬥爭中、南北戰爭後的黑人自由民法律地位問題上、以及持續進行的黑人民權運動中,這一白人福音派強調「個人得救」的傳統總是個阻力。美國黑人基督徒很有創意地另外建構一套神學,來確立他們自己的人性尊嚴,熱切尋求主持公義的神。

這樣看來,奴隸主們的「個人得救」神學對罪性高談闊論,不能幫助受壓迫、被歧視的貧窮人階級,那稱為「解放神學」的聖經理解才是醫治和安慰。黑人並不否認個人罪惡的問題,但是不公正的體制首先貶低了人性,剝奪了人得自由和尊嚴,為隔離和岐視開脫,才是藐視上帝的創造,抗拒了「彼此相愛」的命令。

Tuesday, June 23, 2015

賴特:別把好消息變成壞消息

賴特博士在Simply Good News一書中描繪了咱們是如何把新約中的好消息變成壞消息的。為了對慕道朋友解釋基督信仰到底是甚麼,教會中大多數人會介紹一套宗教道德體系,講述如何「得救」。

大家都不是把福音當作一個消息來報告。四卷福音書本來是報告消息的:如此這般事件發生了,所以萬事都不再相同。可是現在當人談論福音時,我們不是告訴人怎樣成為基督徒,就是解釋「基督為我們的罪死了」是甚麼意思,再不然就是講說如何確保日後上天堂。

我們解釋的福音大多可以簡化為:你是罪人,本來該死,但耶穌為你死了,你只要信祂,最後就能上天堂。這個福音還可以進一步簡化為「耶穌承受了我的刑罰」,前提是:我本來應該受刑罰,但耶穌替我受過了,所以我就能自由了。若有人傳福音不講這個,他/她就被指責為沒有講福音,賴特博士自然也被指責過。

「彌賽亞為我們的罪死了」在聖經中真的很重要,無數的人為此深受感動,從而歸信耶穌。不過賴特說,這麼重要的一句話常常被放在錯誤的場合來理解。就好像考古學家從各地挖出不少珍貴的文物、雕像,就猜測構思出一個情境故事,來把這些古物放在一起,來幫助人了解這些東西當時的可能用途,以及雕像人物可能正在做的事。可惜這樣的構思很難是準確的。

「耶穌為我們的罪死了」,這句話放在替代受罰的情境故事裡,賴特說,就告訴人有這樣一位神,祂對人的罪很憤怒,祂也有權力、有責任要懲罰所有的人,把人放在永恆的地獄中受苦。可是這位神又決定把這怒氣發洩在一個完全無辜的人身上,就是祂自己的兒子!結果祂的忿怒得到了滿足,我們就不必面對可怕的永刑了。只要相信這個故事,我們就安全得救了。

不少教會很強調這個重構的故事,在講章、詩歌、和書籍裡重複地說,倒也不完全是錯,但嚴重地誤導人。基督的確為人的罪死了,但根本不是這個情境。當初期的基督徒傳好消息的時候,他們傳的是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了,得勝作王作主了。而且,神明明是因為愛世人做了這件事,不是出於恨他們的罪而做了這件事。

賴特博士說,人們被這個誤解的故事感動而信主,當然遠比「讓我們吃吃喝喝搶銀行」好,可是因此而產生的懼怕憤怒父神情結日後恐怕難得解開。他說這對於日後需要教導鼓勵別人信心生活的人尤其是個問題。--被他說中了,教會中凡能夠有效輔導別人的領袖,都無法拿出這套救贖體系來安慰勉勵受困擾的弟兄姊妹。

有人說,羅馬書一章不是提到上帝對不虔不義者的忿怒嗎?後面才說基督為我們的罪死了—這不正說明我們理解對了嗎?其實,保羅顯然把神的忿怒放在扭曲神的創造,特別是扭曲人性、抵擋真理方面,神必須put things right,即修復正義。賴特指出,保羅在羅馬書五章用「愛」的框架來描述神的方法,而不是用「忿怒」的框架:「因我們還軟弱的時候…在我們還作罪人…作仇敵的時候,藉著神兒子的死,得與神和好…也藉著他以神為樂。」

保羅用的是舊約到神面前要先獻祭潔淨自己的形象,而摩西從未提過獻祭是替代受刑,或要平息神的忿怒。我們卻自以為是地把另外的故事框架塞給保羅。

另外,保羅還花了不少篇幅解釋亞伯拉罕之約被耶穌實現了。由於我們堅持把「被算為義」僅僅理解為個人的赦罪,而不是按創世記故事的前後文理解為與亞伯拉罕的後裔立約,我們看不見羅馬書第四章的「因信稱義」是在講耶穌基督實現了神的應許!

「稱義」即收納為立約百姓,賴特曾經就此著書和發表講演,許多人不服氣。所以,「耶穌被交給人,是為我們的過犯;復活,是為叫我們稱義」,對很多人是一句莫名其妙的話:不是耶穌的死叫我稱義嗎?為甚麼保羅說是他的復活叫我稱義!Hello,耶穌若沒有復活作王,亞伯拉罕之約就沒有實現,咱們成為神的百姓/兒女就無從談起。想要離開神的創造/修復工作,離開亞伯拉罕之約來談外邦人「得救」,這不正確。賴特說,神並沒有透過耶穌另外搞一套救贖體系,是我們把「耶穌為我們的罪死了」放進一個錯誤的框架中來理解。

Saturday, June 20, 2015

傳統家庭的價值觀:平等

甚麼是「傳統家庭」?不同的人恐怕有不同的回答。我們華人教會頭一次聽見這個名詞,是在反對立法容許同性婚姻關係的時候,所以對我們來說,「一男一女」結婚就是「傳統的家庭」。但是這並不準確,因為對美國人來說,沒有孩子的家庭似乎不是「家庭」。他們所說的raise a family就是專指生兒育女,家裡人丁越來越多這件事。並非所有「傳統」的東西都值得堅持,我們需要檢查其中包含的價值觀是甚麼,比如印度和中東男人娶小女孩為妻的風俗,我們覺得不顧女方生理健康,是一味維護男權的。

我們相信上帝的心意是要我們學習建立單一的男女忠貞關係,因為現代的心理學家也發現,這樣的家庭結構為全家大小提供最大的安全感。聖經說,上帝起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只造了一對男女,然後吩咐他們生養眾多,遍滿地面。這不是說明上帝制定了「一男一女」生兒育女的婚姻制度嗎?

可我們仔細看聖經,創世記故事並沒有提「結婚」這個字眼,沒有象徵性的禮儀或慶祝的婚筵。聖經似乎比較注重記載生養後代,不怎麼記載家庭結構。論到「娶妻」,最早(史前)亞當的七世孫拉麥娶了兩個妻;亞伯拉罕娶了兩個妻,那個神祕的女人基土拉給亞伯拉罕生了一串孩子,米甸是其中一個;雅各娶了姊妹二人,那是舅舅玩的花招,但姊妹兩人都把自己的使女給丈夫作妾,很難說「一男多女」不是迦南風俗的反映。我們能夠假定那些沒有提到的各代人物都只娶一個妻子嗎?

也許神沒有責備亞伯拉罕、大衛娶多位妻子的行徑,是因為民俗傳統,時機不到。我們知道神對百姓總是講他們所能夠明白的信息。但耶和華神把撒瑪利亞和耶路撒冷都比喻為女子,對以西結先知說「她們都歸於我,生了兒女…」(結廿三4),批評她們都不忠貞。這話是否支持了「一男多女」制度的合法性?你可以這樣爭辯的:上帝對於娶兩個太太這樣的事毫無異議。

所以基督徒在斷言上帝「設立」了一男一女婚姻「制度」,認定為「傳統婚姻」時,也許應該小心考察人類歷史,看看一男一女制度的緣起是從何時何地。我們擁護一男一女制度的原因,恐怕不是因為聖經中提倡了,乃是別的因素。我所能看到的是婦女、兒童的利益得到保障,沒有這個經濟上、法律上、道義上的制度保護,「人人平等」就無從談起,因為按照舊的傳統,受害的總是婦女和孩童。

從平等權益的著眼點看,也許「一男一女」並非最重要的因素。但這樣一來,基督徒是否應該對「同志」應該多些同情?他們若擁有正式的遺產權、撫養權等等,是否也會受鼓勵減少濫交?我們能夠想像沒有婚姻制度的男女關係嗎?你可以稱其為「自然的」,但一定不會是「一男一女」。...

你如果問一個典型的北美成年白人基督徒,甚麼是「傳統家庭」,他/她可能還會給你描繪出一幅經濟上達到小康的中產階級家庭:丈夫在外工作賺錢養家,他有責任保護家人安全,決定家庭的搬遷、購置家產、兒女婚娶等等大事,而妻子在家生養兒女,也許還操持一些家庭副業來幫補家用。LaCelle-Peterson教授指出,這是美國工業革命以後才建立起來的家庭結構。之前90%人口從事農牧業,還不是全家人都待在家裡,大小都參與力所能及的工作勞力嗎?男人是拿谷物到市場去賣,而女人則拿奶油等等產品去賣!

總之,我們從起初的創造看到男女平等的原則,但這個原則並沒有反映在聖經時代的文化中。如果已經反映出來,我們可能就不需要繼續搞除舊更新、改造社會的工作了。如果我們這些人得贖的目的僅僅是為了死後進天堂,我們也不需要在這世界搞甚麼解放奴隸、反腐敗之類的運動。

我贊成把基督徒的大使命理解為包括了文化使命,即帶著神的形象,在聖靈的幫助下申張神的公義、除舊更新、積極推動社會改造、掃蕩腐敗的心靈和社會角落!

Wednesday, June 17, 2015

說說教會衰退的問題

這個話題可能不受歡迎,但教會衰退在美國是個現實。華盛頓郵報發表了一篇貝勒大學兩位歷史教授,Thomas S. Kidd 和 Barry Hankins的文章,題目是「美南浸信會衰退的三個原因」。

德州的貝勒大學(Baylor University)是美南浸信會(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最大的基督教學府。比起其它幾個新教的主流宗派--遁道會、長老會、聖公會等等,美南浸信會的衰退目前還不太明顯,不過也已出現了嚴重的警號。根據SBC宗派內的一份調查報告,2013至2014年之間,SBC流失了20萬成員,是一個世紀以來流失最多的年頭。

2015年的美南大會反映出這個嚴重情況。兩位教授的文章根據三個原因,提出三條建議,探討逆轉這個衰退的可能性。我在此分享一下,未必是因為贊成作者提出的解決方法,乃希望北美的華人教會有所思考借鑒。

第一個衰退的原因是大家似乎停止了「傳福音」。不是說沒有開佈道大會,而是很少的人作個人佈道。絕大多數的人都相信傳福音、作見證很重要,可是據說大概只有四分之一的人曾經嘗試用日常的話來見證福音信息。

傳福音是多方面的,從植建新的堂會,到按照信仰來養育孩子,因為下一代人承傳上一代人的信仰特別重要。調查發現,常常是新的會友,其中包括在教會長大的孩子受洗,代替了流失的會友,以至於總人數變化不大的現象。我想華人教會的情形恐怕也差不多。那麼父母都學會給孩子解釋信仰是否就行了呢?很多華人教會沒有大學生或職業青年的事工,也沒有隔代同堂的見證聚會,恐怕就是教會衰退的兆頭。教會不做,父母到哪裡去找資源來餵養家裡的小羊?

我半年前寫過一篇介紹後現代思想的文章。我們這一代人屬於用現代思想考慮問題的人,一套足夠說服我們的福音神學,對下一代未必管用。所以,Clayton博士提議我們調整神學,來滿足後現代人完全不同的需要,我認為有道理。神學問題關乎下面一個衰退原因。

美南浸信會的父母們如果堅持延用屬靈四原則來傳福音給下一代:你有罪,必須解決被上帝赦免的問題你才會得救--我覺得這個高度個人化的福音版本恐怕已經不靈光,因為孩子一動腦筋,就會問出很多我們答不上來的問題,其中包括為甚麼如果沒有耶穌的死,上帝就不會饒恕我?以及我的信如何能幫忙祂解決赦罪的問題等等,呵呵!

第二個教會衰退的原因,兩位教授觀察美國歷史,發現嚴重衰退的另外幾個大的主流宗派,都在神學上嚴重妥協了。甚麼是正統的福音呢?強調聖經的可信性,認識人類犯罪的嚴重現實、神的公義、以及祂透過耶穌基督的死而復活帶來的拯救。1980-90年代有過一場Conservative Resurgence(保守派東山再起)運動,使人重新注目信仰的正統性問題,幫助教會一度逆轉了衰退潮流。

現在許多SBC教會每主日傳講的信息,父母所能夠見證的,兩位教授說,無非是作道德主義醫治的自然神。福音變成了「我對天堂有盼望」的信條:我是(有正義的)美國人,我的良善超過我的問題,神愛祂所有的兒女。這哪裡是福音呢?結論是堅持正統的神學很重要。--我很贊同,關鍵是「正統」的定義。不再宣講加爾文的「全然敗壞論」,不是稀釋了歷史的福音信息,堅持基要主義恐怕也不是復興的路逕。

不過,把當代的美國政治、文化與基督信仰分開是必要的,不然久而久之,福音難免被這些東西稀釋--這就是兩位教授所列舉的教會衰退第三個原因。SBC教會經常鼓勵會友支持右派保守的共和黨候選人,認為對活出信仰有幫助。這是否把福音政治化了?墮胎問題、同性單一婚姻關係合法權益問題、進化論教育的問題… 似乎福音信仰都提供了明確的政治立場。但是,果真如此嗎?抑或是持守某個解經立場帶來了問題?

比如那個「反同」的議題,若有人提出以西結書廿三章,作為聖經支持一男多女的證據,堅持「反同」婚姻立法的人用甚麼話來回答呢?

Monday, June 15, 2015

關於行為的衣裳

歌羅西書三章10節:(你們已經)穿上了新人。這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像。

我曾寫過默想以弗所書和歌羅西書這段教導的筆記:用愛心說誠實話。艾克曼博士把脫去舊人、穿上新人解釋為自我觀(Identity)轉變的結果,並且我們要學習和操練自我觀察的人際關係技巧,不要繼續把自己舊的行為或情緒感受當作自己的identity

Moen博士說,時裝是現代的發明。古時的人穿衣是沒有選擇的,因為人的穿著是由社會地位、收入、職業等等來決定的,人一看就知道你是何許人等。

所以,保羅用衣裳來比喻和描述新人:穿上新的衣裳代表我們人品的更換。因為希伯來思想是把人的外在表現當作內在品格的表達,所以我更換行為是因為我的身分改變了。

現代的情形不同了,人們外表可能穿著很高級,企圖行騙的人更加不會從穿著顯露出來。--靈性的世界也同樣,我可以在一段時間內假裝是基督徒。

被聖靈充滿、表裡如一的行為卻是不容易模仿的。保羅給我們列出衣料的成分: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你來裁剪製作自己的顏色樣式。

你無法一次買齊所有優秀穿著。Moen博士說必須慢慢努力,耐心等待時機來收藏所需要的料子。在此,表裡如一是最重要的,有了它,神會給你機會,在不同的時候自然得到各種適當的衣飾,不必多花氣力。

上面的內容取自Moen博士的原文默想日誌2008年4月28日。

Thursday, June 11, 2015

耶和華期待著要施恩給你

以賽亞書卅章18節:耶和華必然等候,要施恩給你們;必然興起,好憐憫你們。因為耶和華是公平的神;凡等候他的都是有福的!

本節經文中的來希伯動詞「等候」chakah表達了一種很期待的狀態,有些像小孩子期待聖誕節的到來,或者如同你期待某個假期。你知道嗎?神非常期待有機會施恩給你。

如果神有主權,祂很想把平安給你,那麼有甚麼障礙,使我們不能得到平安呢?--那些對神也有期待的人有福了!

我們常以為我們的信心,就是裡面有把握、有確據的感覺,決定我們是否得到神的拯救(見希11章的翻譯)。結果很失望,因為自己達不到那個心理狀態。信心的程度不是我們自己能決定的,我們必須求神來幫助自己的小信。對嗎?

既然神的行動不取決於我們的情緒感受,我們不需要一個增強信心的藥丸。我們倒是需要chakah(期待)神,好像他期待我們一樣,神就必定施恩。

你希望神對你施恩嗎?那你就要問自己:你願意為神做任何事來討祂喜悅嗎?

本文內容取自Moen博士的原文默想日誌,2008年4月27日。

Tuesday, June 9, 2015

新約:以色列永不會被拋棄

不知道為甚麼,我們很多基督徒都相信一個神學上的「取代論」。我剛信主就聽說了,並且也對別人道聽途說,說上帝拋棄了以色列,揀選了教會。理由是以色列沒有好好遵守神的道,言外之意基督徒遵守得比較好,或基督替我們完美地遵守了。真是這樣嗎?

先不說那個耶穌代罰又代義的教義是否講得通,上帝是否果然這麼堅持律法主義--我有另外的文章記下一些研究筆記駁斥代罰理論(PST)--本文主要是仔細看耶利米31章所描寫的新約,發現上帝明明說祂在任何情況下絕不會拋棄以色列。

短短3句話,重復了4次「耶和華如此說」,是個小小的交差對偶結構。中心要突出的重點是:耶和華用祂的名來保證,絕不會拋棄以色列的後裔!馬索拉版本寫的是:

35 那使太陽白日發光,使星月有定例,黑夜發亮,又攪動大海,使海中波浪匉訇的
(日月晝夜有定例,神有作為)
      萬軍之耶和華是他的名。他如此說:(耶和華的名)
      36 這些定例若能在我面前廢掉,以色列的後裔也就在我面前斷絕,永遠不再成國
37 若能量度上天,尋察下地的根基,我就因以色列後裔一切所行的棄絕他們。
(天地我們無法測量,神不會離棄)

以色列後裔長存,如同天地日月的定例不廢,耶和華是如此保證的。

而在LXX希臘文譯本中,37節是排在35-36節的前面。這可以看為另外一個交差對偶結構:決不棄絕--大有能力的神,耶和華是祂的名--永不棄絕。

37 即或能高升上天,耶和華說,即或能低沉下地的根基,我也不因以色列後裔一切所行的棄絕他們。這是耶和華說的。
      35 那使太陽白日發光,使星月黑夜發亮,又使海咆哮,...萬軍之耶和華是祂的名
36 這些定例若能在我面前廢掉,以色列的後裔也就在我面前斷絕,永遠不再成國。這是耶和華說的。

你認為怎麼樣?不要再堅持取代論了吧。我再重複一次,希伯來書九章那段「舊的歸於無有」的說詞恐怕被我們完全誤解:那裡是說舊的「條例」要歸於無有,不是說舊的「約」要歸於無有!

Saturday, June 6, 2015

柴玲應為她的六四言行表示懺悔

紀念六四,我花了三個多小時從頭到尾看了天安門影片,很感慨,覺得裡面對歷史的評價總結還不錯,可惜中共到現在還不能容納這樣的結論。



柴玲在其中沒有扮演好的角色,搧動激進情緒,爭權奪利,最後竟然被發現是希望用別人血流成河的結果來喚醒民眾,然後她可以出來號召推翻政府?她本應承認自己當年對建設「民主自由」天真幼稚又有私心,可是她後來到2014年都沒有悔改,反倒表示饒恕中共,上演一齣「見證饒恕力量」的蹩腳戲,最後還把遠志明的名字拉出來,想證明自己真的饒恕過強姦犯。柴玲的公開臉書上至今還口口聲聲地罵「共匪」,甚麼饒恕呀,繼續演戲!

她「信主」後一點都沒有悔改,一如既往地使用了同樣的政治手腕,虛張聲勢,削尖腦袋在美國政壇上出頭露面,不惜摧毀別人名義、工作、事業。她在2007年假意起訴天安門製片組,意在拖垮那家非牟利機構,因為影片把她的真面目暴露出來。若說那次提訴是沒信主時開始的,2010年柴玲信主後對此表示後悔了嗎?沒有。自己的聲譽毀壞當然不甘心,她不願讓舊事過去,變成新人。

她在自己的網站介紹自己是「1989年天安門廣場運動中重要的學生領袖,之後被提名為年度魅力女人,並兩次成為諾貝爾和平獎的侯選人。」被提名和作候選人有甚麼了不起呢?有錢去找幾個不太瞭解她、卻願意吹捧的人就可以提了,又沒有成功!她就是在乎這種虛張聲勢的名稱。

一、柴玲的確沒有悔改,只在演戲。您如果認為她可能悔改了,請舉出她關於六四行為的悔改言論作證。

二、她被遠志明性侵的說詞很可能是演戲的一部份,如果您認為這不可能,請不要被這個問題激怒,歡迎舉證,告訴我您為甚麼相信柴玲的指控

柴玲應該首先為自己的六四言行表示懺悔,然後為一系列後來發表的虛假言論道歉,最後再說說被遠志明「性侵」是怎麼回事,否則她應該摘下「基督徒」的貴冠,從此停止在教會攪渾水。請弟兄姊妹為她的真正悔改而禱告!

Thursday, June 4, 2015

反對女人牧養/教導不合聖經

我曾經研究過關於女人講道/說預言的教導,主要是提前二章那段話。今天我看見Ben Witherington博士寫的一篇文章,Why Argument against Women in Ministry Aren’t Biblical,反駁女人不能作教會領袖的幾個主要理由,覺得他提供的資料很好,值得分享如下。

1) 女人不可作傳道人,因為在舊約中只有男人可以作祭司,為眾人獻祭等等。Ben指出這論點的根本問題:在新約中,使徒、先知、教師、傳福音的、長老、執事都不是新約的祭司。由於基督已獻上的一次性永遠的祭,新約中不再需要祭司來獻祭。從彼前二9,我們得到「信徒人人皆祭司」的說法,其中當然包括女人。如果在新約時代,基督是大祭司,我們對聖殿和獻祭都作了屬靈的理解,或說我們發現了其中的預表,那麼信徒的身體,或信徒的群體,是聖靈的殿,其中的各種服事就不能仍按照舊約的形狀,乃要有新的樣式。

2. 女人不可作傳道人,否則她們就作男人的「頭」了,包括作她們先生的頭。這就違反了新約所規定的家規。這個論點混誵了兩個次序:家庭中的次序和信徒群體中的次序也許在生活中有交叉之處,卻不應混誵。Ben似乎支持男女角色互補派,說在家庭中的確有家規,要求男人作「頭」,但他認為在當時的文化結構內,保羅和其他人是極力要促進轉變的,為邁向男女平等做了預工。

比如,在男人作頭的說詞中,保羅限制了男人的權力,要求他愛護妻子、兒女、奴隸,因為他們也是按神的形象所造。特別在腓利門書,保羅為一個奴隸求情:「不再是奴僕,乃是高過奴僕,是親愛的兄弟。」Ben說保羅是把福音的面酵藏在現存的人際關係中,來改變這些關係。

從以弗所書五章21節開始,保羅說信徒要「當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順服」,而妻子順服丈夫、丈夫愛妻子是一個例子,表明互相捨己和服務的價值觀。進一步說,我們應該牢記,教會中的領導結構不是按照性別,乃是按照聖靈的恩賜來的。信仰的大家庭和自己的小家庭不同,雖然在家裡男女有不同的角色,在教會裡確定領袖架構時,男女卻沒有區別。所以我們在保羅的信件中看到女教師、女傳福音佈道的、女先知、女執事、女使徒的名字,都不應該奇怪。

Ben說保羅並不是要拯救一個舊的男權主義體系,為它叫好。因為新約的受洗和性別無關,不像舊約割禮只在男人身上作記號。保羅特別說,在基督裡不分男女,正如不分猶太人外邦人、奴隸和自由人一樣。這個意義很重大。

3. 女人不可作傳道人,因為新約中有明文禁止。這裡,特別是很保守的新教宗派強調,林前十四章33-36節和提前二章8-15節,禁止女人在教會中教導和講道。Ben指出有些教會的規定很虛偽,諸如「女人可以在家裡教導和帶領查經,但不可以在教會的樓房中作教導」--Ben說新約時代根本沒有專門的教會樓房,他們都在家中聚會!還有更荒唐的:「女人必要時可以在宣教工場教導和講道,但回來美國就不可以。」完全沒有道理,也根本沒有聖經根據。

Ben簡單說明了上面提出的兩處經文,我過去曾分別寫過解經分析的文章,內容和結論與他所說的一樣,一處是談論聚會秩序的問題,婦女不明白的時候需要安靜,不要在那裡嘰嘰喳喳,要回家去問丈夫。他並不是不准許女人講道或發言,前面11章說過,她們只要蒙頭就好。另一處經文的背景是希羅時代盛行供奉異教的女祭司,賴特博士說她們在廟裡又教導、又醫病,受人尊敬。保羅吩咐女人信主後在教會中不可像她們一樣。女人要先學習,才能夠讓聖靈有作工的材料。Ben認為男人其實也同樣,要努力學習,講道才容易讓聖靈作工。

全文請讀Witherington博士的英文文章。  

Monday, June 1, 2015

先知書的寫作

Shaye J.D. Cohen博士把先知書的寫作分為三個時期:

一、亞述勢力時期,北國以色列在這期間亡國(721 BCE)。阿摩司與何西阿是最早的先知,都活躍在主前八世紀的北國,耶羅波安二世在位時期(786-746 BCE)。耶路撒冷的以賽亞稍晚,大約是主前八世紀末,對南國猶大的希西家王傳神的聖言。

二、巴比倫勢力時期,從主前七世紀下半葉到六世紀初,耶路撒冷和聖殿在這期間被毀(587 BCE)。耶利米在以色列地,以西結在巴比倫,分別傳神的聖言。

三、波斯勢力時期,主前六世紀中葉。波斯帝國於539 BCE征服了巴比倫,第二聖殿建成是在516 BCE。第二位以賽亞寫了40-66章。怎麼知道的呢?36-39章寫以賽亞和猶大王、亞述王的事跡,44-45章卻提波斯王居魯士的名字,稱讚他是耶和華所膏的王。我們都會猜想耶路撒冷的以賽亞能夠預言200年之後的歷史人物,可是Kugel博士指出,以賽亞對他當代的人提說未來的居魯士,不必說明他是誰,好像他是眾所周知的人物嗎?

聖經學者們提出,先知書最後收集、編寫、添加的資料可能是在波斯時期。怎麼知道呢?比如以賽亞書36-39章的歷史故事,大致和列王記下18-20章相同。串珠注釋本指出,這段歷史並沒有提新興的巴比倫帝國的威脅,也沒有提日後被擄及其歸回,放在這兒的目的可能就是要把前後兩部份的以賽亞書連接起來。

耶利米書可能也類似,50-51章的聖言宣告巴比倫受審判,以色列人要歸回,看上去好像預言,其實大概是寫在事後。因為根據耶利米書27-29章,耶利米反對假先知,又寫信給被擄的人,要他們作久居巴比倫的打算,所以不可能同時又寫出50-51章的內容,預言巴比倫將被毀滅。52章是從列王記取來的一段,耶路撒冷淪陷,聖殿被毀,百姓被擄的歷史,作為全卷結尾,可能想要說明耶利米的預言都已實現。

以西結書40-48章,詳細描寫新聖殿內外的樣式和規定,學者們認為也有可能是第二個聖殿建設時期寫的,即被擄歸回後添加的。在小先知書撒迦利亞和瑪拉基書的結尾,似乎也有添加的跡象。

指出這些編寫痕跡有甚麼好處呢?破除一些迷信。聖經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一本書,好像伊斯蘭教的可蘭經或摩門教的摩門經所宣稱的那麼神奇,乃是上帝使用許多不完美的人編寫的。但是這部「選集」本身又是神奇的,包含無數超越時空的借鑑和教導,其中的權威不在於它的字句無誤,乃在於上帝。正如賴特所說的:「上帝透過聖經來行使權柄」。聖經的「權威」離不開教會的信仰和傳統!

更多關於經文鑑別比較分析的資料,請查看聖經的文本鑑別比較博客。本文內容參考了Cohen博士的希伯來聖經介紹課程第18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