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ly 28, 2015

福音書和使徒所傳的「悔改」

當施洗約翰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他是甚麼意思呢?一種理解是他在號召眾人各自悔罪,準備接受神國到來的審判,另一種理解是他在呼籲神的百姓歸回到神面前。也許這兩種理解是並存的,不必互相排斥。今天從信望愛網站搜索了一下新約中的「悔改」,只有45節經文列出來,其中三分之二出現在福音書和使徒行傳中,另外10節出現在啟示錄,書信部份只出現了5次。

我這裡試簡單歸納一下「悔改」的用法,因為在福音派的神學中,悔改/悔罪幾乎是最重要的一步:無論動詞metanoeo是甚麼意思,據說沒有它就不是真的歸信。

的確,從啟示錄對這字的用法來看,悔改基本上是改變錯謬的言論或行為。但我們知道啟示錄是寫給基督徒的,不是召人歸主的書卷,所以無論其中是說某婦人「不悔改她的淫行」,或是說外邦人「不悔改自己手所做的…又不悔改他們那些兇殺、邪術、姦淫、偷竊的事」,都表示悔改代表悔罪。

現在看看福音書,除了約翰福音沒有提「悔改」,其它三卷福音書都大講「悔改」的信息。首先,施洗約翰在曠野傳悔改的洗禮,接著耶穌傳類似的悔改,但是把悔改描述為「信福音」。

馬可一章記著說:「約翰來了,在曠野施洗,傳悔改的洗禮,使罪得赦。」ASV忠實地把介詞into翻出來了:John…preached the baptism of repentance unto remission of sins,清楚說明罪得潔淨是因為接受了「悔改的洗禮」。為甚麼馬可把施洗約翰的洗禮叫作「悔改的洗禮」,接受這洗禮就能使罪得赦呢?他沒有多說,但路加福音三章寫了同一句話,接著詳細記下了約翰施洗時的悔改要求:「你們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雖然他很不客氣地把前來受洗的有些人叫作「毒蛇的種類」,他的聽眾顯然都是猶太人,因為他接著說:「不要自己心裡說,有亞伯拉罕為我們的祖宗。...」

所以,神的百姓應該在行動上有悔罪的果子。眾人還以為施洗約翰是彌賽亞王降臨了呢,大家紛紛問他應該怎樣做。「悔改」顯然是神的百姓進天國/神國的前提。然而我注意到,福音書的作者們沒有把施洗約翰傳的信息叫作「福音」。

當施洗約翰把耶穌介紹給眾人之後,耶穌開始傳道。他的信息乍聽似乎和施洗約翰相同,以叫人悔改為主要信息。馬可一章記著說:「神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這句話可以理解為悔改以後信福音,也可以把信福音理解為悔改的平行說明,因為中間的連詞kai有多重意思--耶穌有意把悔改和信福音連繫起來。

到第六章,耶穌差遣門徒兩個兩個地出去,馬可再次描寫說是「門徒就出去傳道,叫人悔改」。從前後文,耶穌關注人接待不接待、聽不聽這些門徒,「悔改」似乎是指信他們所傳的耶穌。因為這些門徒忙著替耶穌治病和趕鬼,顯然沒有傳任何必須從罪中悔改的信息。所以六章12節的「叫人悔改」,根據前後文,應是叫各處的猶太人信耶穌為彌賽亞。

再看看馬太和路加福音,裡面都記著說:耶穌在諸城中行了許多異能,那些城的人終不悔改,就在那時候責備他們說…在你們中間所行的異能,若行在推羅、西頓,他們早已披麻蒙灰悔改了。

這裡的「悔改」,很明顯又是指信耶穌是彌賽亞。不然耶穌行了許多異能,為甚麼人家就應該要悔改呢?神蹟會使人披麻蒙灰表示悔改,當然包括了悔罪的意思,但耶穌那些神蹟會使人悔罪,恐怕還是因為相信彌賽亞國度到來,這些猶太人都希望有份於神的國,所以回到神面前。

希伯來文的「轉回」suv 翻成希臘文時經常寫「悔改」。路加福音十五章,耶穌講了三個故事,都用悔改來表示一個罪人轉回到神面前,天上是如何地為他歡喜。一百只羊有一只失落又找回來,主人就和朋友鄰舍來一同慶祝,把那只找到的羊比喻為悔改/轉回的罪人;十塊錢失落一塊又找回也一樣,找回的那塊錢比喻為悔改/轉回的罪人。故事的重點不在於那隻羊或那塊錢認罪了,乃在於找回來了。

兩個兒子的故事很出名。我們通常都把注意力放在小兒子回頭,就想當然地說他悔改了。但你若瞭解文化背景,仔細看小兒子,他是談不上那個認罪意義上的悔改的,他只不過是轉回了。他雖然想好「得罪」的說詞,卻還是厚著臉皮要給父親當雇工,想賺取自己的未來。可父親還沒等他開口說話,就抱住他連連親了起來,詳細請讀不尋常的父親一文。

路加寫的使徒行傳也類似,雖然有的悔改可以理解為含有認罪的意思,有的明顯是指信耶穌。比如十九章,保羅解釋施洗約翰「悔改的洗」,說悔改的重點是信耶穌:「約翰所行的是悔改的洗,告訴百姓當信那在他以後要來的,就是耶穌。」又比如廿六章20節,「悔改歸向神」是一個整體的觀念,而「行事與悔改的心相稱」是跟著來的果效。

綜上所說,希臘文的「悔改」常常都是從希伯來文「轉回」翻譯過來的,翻譯過來之後就帶了更強的修改歸正的意味。但福音書作者和使徒們都是講希伯來話,所以理解「悔改」最好從希伯來字匯來理解:雖然帶有悔罪的意味,重點卻是神的百姓轉回事奉神。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