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November 9, 2015

歷代誌的簡介

歷代誌在希伯來聖經中排在最後一卷。文士們把它分為上下兩卷,原因和撒母耳與列王記一樣:內容太長了。歷代誌是一部複雜的、用歷史來講神學的作品,從始祖亞當一直寫到波斯王古列(Cyrus或翻為居魯士)公元前538年發出詔命,允許猶太人回耶路撒冷重建聖殿。

猶太人傳統上認為歷代誌的作者與以斯拉、尼希米是同一位作者,因為歷代誌最後兩節經文正是以斯拉記的開場白,銜接得很好。不過,近年來經仔細研究,聖經學者大多認為歷代記是另一位作者寫的。雖然寫作時間差不多,大概在主前四世紀(波斯帝國時期)寫成,因而用的語言差不多,但歷代誌的神學觀點相當不同。

舉例來說,以斯拉/尼希米對於與異族通婚的問題特別不妥協,而歷代誌在家譜部分提到娶外族女子都一帶而過,好像沒有甚麼問題。另外,歷代誌提到「以色列人」或「以色列的神」,是包括了所有的以色列後裔的,而以斯拉/尼希米單說從巴比倫歸回的民眾--回來的列在名單上,其餘的無論在哪裡寄居,似乎就不算神的子民了。那些沒有被擄、一直住耶路撒冷的餘民似乎也沒有參與建殿。

歷代誌雖然有個別部份看出有後來的編輯添加痕跡,主體上是由一個人或一夥思想很接近的人寫成。除了前面有九章的族譜,多數學者相信歷代誌基本上是撒母耳記和列王記歷史的重寫,作者對內容有篩選,以新的視角來展示舊資料的新意義。作者似乎參考了其它版本的列王故事,因為有的情節和LXX希臘譯本的記載相似,或和死海古卷中抄本上的話一致,是MT版本所沒有的。

多數學者認為歷代誌的文字是晚期的希伯來文(LBH),即被擄後的希伯來文,而撒母耳/列王記採用的是經典的希伯來文(CBH),即被擄前的希伯來文。但是參考當時的口傳文化,文字風格也未必就反映出時代。好比現在咱們的書籍印刷文字,即使是同一批讀者,難道和互聯網上的社交言談文字一樣嗎?

不過,撒母耳和列王記列為希伯來聖經中的「前先知書」,而歷代誌列卻列為「聖卷」,這至少反映出在確定正典的時候,猶太人認為歷代誌的權威性不那麼高,原因很可能是知道它成書比較晚。

歷代誌的主題重點是圍繞著聖殿和聖殿敬拜,強調大衛和所羅門的建殿歷史功勞,但不強調大衛王朝對百姓的統治。這符合第二聖殿時期以色列的宗教政治景況,需要號召以色列百姓恢復統一的宗教敬拜的生活。

從神學方面看,歷代誌的賞善罰惡觀念特別突出,要勉勵百姓選擇敬畏以色列自己的神。敬畏神的好行為帶來財富、長壽、兒女等等,比如作者詳細描寫了瑪拿西王悔改轉變的故事,可能是為了解釋他為何能夠作王那麼長久。如果連歷史上最糟糕的王都得到了神的恩典,何況以色列百姓,趕快回頭敬拜主吧,好得神的眷顧!

不過,既然盼望神施恩眷顧和拯救來到,歷代誌作者對於重建大衛王朝,迎接彌賽亞王是甚麼觀點呢?卷中沒有直接提,也許是怕冒犯了當時的霸權波斯帝國。大量的篇幅描寫大衛和所羅門所造的第一聖殿,還有神和大衛所立的約,通卷經常提到全體的「以色列和猶大」,很有末世南北團結、作神百姓的決心和態度,卻不提彌賽亞。稍微有點怪,但可看到作者的用心良苦。

本文內容參考了The Jewish Study Bible對歷代誌的介紹。

1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