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ne 10, 2016

天主教的大公信仰

今天看見另一位基督徒Albert Little寫文章,說他為甚麼從新教歸向大公教會,就是中文翻為「天主教」的那個基督教最大的宗派。他提到十六世紀宗教改革開始的時期,法國有位聖徒名叫Francis de Sales,寫書傳道,到處向人解釋大公教會的信仰,成功帶領不少新教徒回到大公教會。Little引用這人的話說,「你如果知道大公教會實際所教導的內容,就不會離開了。」

果然是嗎?我現在知道馬丁路德當初改革的時候,並沒有想要離開大公教會另立山頭。那麼後來擁護改革的信徒離開都是因為誤解?下面是幾條我們當代信徒的確有誤解的地方。

首先,天主教徒並沒有敬拜瑪麗亞。我們以為他們除了敬拜耶穌,同時也敬拜瑪麗亞。實際上,她是受到「敬奉」,而不是敬拜。這兩樣有甚麼不同呢?因為瑪麗亞在救恩歷史上地位特殊,所以基督教會在前面1500年中,都請瑪麗亞為我們禱告。這是傳統,聖經根據就是約翰福音第二章,在耶穌行第一件神蹟之前,瑪利亞在那裡替婚宴的主人家向耶穌代求。

所以當天主教徒說他們「向瑪麗亞」禱告時,意思不是說瑪麗亞會應允禱告,而是說她會替人向耶穌代求。在基督教傳統中,「信徒相通」是另外一個相關的重要信念,就是活人死人、古今中外的所有信徒,都是和基督聯結為一,都在靈裡相通的,而且我們相信死了的信徒比較靠近主耶穌。

其次也是同樣道理,天主教徒不是敬拜聖徒,他們只是相信眾位聖徒能夠在天上為他們代求。這個相信死人能夠為活人代求的傳統,從最早的基督教會就有。連我在母親過世以後,都會很直覺地相信她在天上會繼續為我們代求!

我們第三個對天主教的誤解是關於「聖餐」。我們中文把communion翻譯成「聖餐」,完全失去同領主的身體、主的寶血的意味,只剩以吃來「記念主為我捨身」。天主教卻完全按照聖經字面來理解這個禮儀:「這是我的身體…這是我立約的血…」。1500年的教會傳統,馬丁路德改革時並沒有企圖改變對這禮儀的理解。我們把這個傳統理解稱為「變質說」,就是相信祝謝過的聖餐餅和杯,每一塊、每一滴都真的變成了基督的身體和血,並且在信徒領這餅和杯的時候,基督真實地臨在和祝福他們。

我們自然看不見那餅和杯真正變了,化學分析很可能表明沒有變,但信心是不憑眼見的,不是嗎?神的靈我們從來都沒有看見是甚麼形狀,但我們堅信祂時常臨在。天主教對聖餐禮儀這樣的理解有甚麼聖經根據呢?耶穌在伯利恆出生後放在馬槽裡,一個餵養的器具,因為祂的降世為人真的是天上的嗎哪,是給我們吃了真正能夠(靈裡)飽足的。

我們福音派那麼重視接受耶穌為主,人家天主教每次作禮拜都體驗這一接受耶穌恩典的奇妙過程。真是踏破鐵鞋無處覓,得來全不費工夫!

可能是因為我們不強調信徒相通的觀念,在天主教神學中,彌撒的全體合一觀念我們也不強調。天主教把整個的禮拜過程稱為彌撒,彌撒是拉丁文的「感恩祭」,英文叫Eucharist。彌撒包括了唱詩、禱告、講道、奉獻、祝禱、領聖體(即聖餐)、祝福。

由於耶穌的十字架犧牲是一次為所有人最後成就的,他只死一次,所以天主教的彌撒是被理解為:天下所有古今未來的信徒和天使一同,重新體驗這「同領」基督,共慶勝利的過程。我們新教對作禮拜和領聖餐的理解,也算是紀念,但是少了這個重要的普世大公教會合一的觀念。有一次我聽見一位牧師講道,說天主教的聖禮每次都把耶穌重釘十字架,現在看是亂講!

另外,天主教的「神父」,在英文中是priest,即祭司。我們看電影,看見天主教信徒認罪/告解要到神父那裡去,就不以為然--我直接就可以向耶穌禱告了,為甚麼需要通過神父?但是在天主教的神學裡,神父是替基督行動的人。餅和杯是耶穌所祝福的,神父祝福那餅和杯。在施洗禮儀中、在禱告中、在摸油醫治禮儀中,神父替耶穌祝福眾信徒。你不必頭腦中想像的確有耶穌來同在,神父就在這些聚會中站在祂的位置。

神父們可以這樣做的聖經根據就是,耶穌曾給了祂的門徒/使徒權柄,去赦罪、去祝福、去使萬民作主的門徒等等。所以當神父(祭司)對一個前來告解(即認罪)的信徒說「你的罪赦了」,那就是真的赦了,因為他有那權柄。神給了信徒一個真實有形的教會,讓信徒可以真實地來體驗這些屬靈的真理,不是很好嗎?或許中文就是應該說「祭司」,而不是說「神父」。

1 comment:

  1. >天主教把整個的禮拜過程稱為彌撒,彌撒是拉丁文的「感恩祭」,英文叫

    小小更正:
    Eucharist是聖體, 祝聖後的餅酒
    彌撒是拉丁文是Missale Romanum, 英文是 Roman Missal, or Holy Mass
    彌撒是音譯, 感恩祭是意譯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