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5, 2017

轉發:教會的「友善交流會」

今天看見信望愛網站的一篇文章,是台灣的清華大學教授王道維所寫,介紹在完全接納和積極反對之間,還有第三條路,就是舉行「友善交流座談會」。教會實在應該在激烈的衝突中,出於關懷,創造和解與聆聽的空間。可惜很多基督徒對於同性戀人士的困難嗤之以鼻,加以斥責完事,根本談不上用愛心為他們禱告。

文章比較中肯,本文只摘引王教授個人的省思部分,全文請看信望愛網站的《神學與生活》專欄文章。綜合起來,面對面地認識那些非異性戀人士和其他邊緣人士很重要,可以避免在辯論中樹立錯誤的假想形象,用鋒牙利齒傷害你並不了解的人


基於筆者與大多數讀者都是一般傳統教會背景,以下就分享以此角度切入的個人心得與體悟。這當然無法代表交流會中其他人的看法,但或許可供未來相關討論時的參考:

1. 建立個人友誼:同志並不只是個議題,更是上帝所創造並基督所愛的人,所以我們不能只堅持某些神學理念而不關懷其處境。目前檯面上推動同志權益的組織或訴求雖然不一定能代表多數沉默隱藏的同志族群,但是教會牧長或信徒領袖如果沒有與同志有個人性的友誼交流,卻更可能在相關的討論上產生錯誤的想像或解讀。

2. 加強重視邊緣:傳統教會在強調婚姻價值與家庭優先的重要性時,需要更細膩地注意到「非典型家庭」(如單身、離婚、失婚、陸配外配等)的需要。畢竟其在社會上的比例已不再只是少數。對這些族群的關懷可以協助以中產階級為主的教會對同志有更大的包容性,也為可能的同志牧養創造出更多的友善空間。

3. 擴大主流力量:雙方都需要更多聆聽對方溫和派中美善的聲音,不能只是因為對單一議題的不同意見而全盤否定對方。例如,在目前沒有任何法律保障下,同志教會中的基督徒能委身於穩定的一對一伴侶關係已經相當不易,應該是傳統教會更多尊重體諒的對象。同理,反對同性婚姻的陣營中也有許多基督徒願意關懷包容同志的需要,只是更憂心社會道德風氣因個人主義的衝撞而瓦解。如果我們能因信仰而強化社會主流的道德力量,必能削弱極端訴求所帶來的傷害,建立一個較為健康的多元社會,為信仰的傳播預備更好的保護。

4. 尋求合一見證:「合一」不是「齊一」,必然包括若干差異。不同的教會在同志議題上雖然可能有不同的表述或實踐方式,但仍都是建立在共同的基要信仰與獨一的救恩之上,彼此的共同處應遠大於相異處。因此我們應該尋求跨教會間更多有效的溝通與了解,而非只有批評論斷或不相往來。畢竟在基督徒仍屬絕對少數的台灣社會,我們實在沒有分裂的本錢。反之,若能在其他事工上(如佈道宣教、信徒造就、社區關懷等)有更多的連結,會讓基督教會更展現出「信仰認同超越性別認同」的整體格局,也讓更多同志朋友能在不同的牧養方式中認識救主基督。

5. 跨越世代溝通:教會目前所面對的並不只是外在的挑戰,可能更多會來自內部青年世代的質疑,畢竟後者成長在一個社會與校園風氣更為開放的時代。所以我們應以更開放的心態聆聽年輕世代的感受,一起面對來自社會的挑戰。若能處理得當,這反而會培育出更能面對未來社會的的下一代屬靈領袖,為教會帶來復新的契機。

6. 建立對話平台:神學院的老師與專業基督徒應在推動教會與社會的對話上扮演更積極的角色,但也這需要教會牧長的支持,鼓勵一般信徒多加了解(而非誤信轉傳可能是錯誤的訊息)。類似友善交流座談會的模式也可以應用於其他具有爭議性的議題(如政治僵局、所得分配或教育改革等),作為基督教會在這多元社會中實踐公共參與的機制之一。

7. 發展公共神學:未來教會整體所承受的挑戰絕非只有同志相關的議題,會有更多來自世俗價值觀的各方面挑戰。華人基督徒該如何跨出教會來面對多元社會的現實,是需要公共神學的長期發展才能逐漸落實。如果只是把社會變遷妖魔化或以為成立政黨就能解決,我們反而會把信仰封閉於高牆之內,失去見證福音的能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