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29, 2018

Daniel Amen:改變大腦、改變生命

Daniel G. Amen是精神科醫生,1989年創立了Amen診所,出版多本暢銷書。他用大腦掃描圖像比較的辦法,來說明食物營養和鍛鍊等等因素能夠幫助大腦健康起來。

吃營養食物,給你的大腦它所需要的健康,你就比較快樂,比較明智,比較有創意等等。而你的大腦若是不健康就反過來,你的不良決定和行為會加速你的大腦衰老過程。上帝的創造奇妙!

我們常說,信耶穌基督,得到新的生命。我覺得信心是改變大腦的,與上帝有聯結是有助於恢復健康的,而思想狹隘和僵化是不明智的。

Saturday, April 28, 2018

Alzheimer's病理研究

一個星期以前,我寫下了老年癡呆症的早期症狀。繼續閱讀Dale Bredesen醫生寫出的病理研究,總結如下:

一、老年癡呆症的發病,是大腦遇到三類問題的保護性反應:身體的炎症反應、缺乏一定的營養素、以及環境和飲食中的毒素。這三類問題引起大腦中過多的APP(澱粉樣前體蛋白)受體被剪為四段,其中包括澱粉樣蛋白B。澱粉樣蛋白B讓神經網絡縮小規模,破壞記憶突觸和神經元。如果APP受體被剪為兩段,就滋養和維繫大腦的記憶神經突觸。

二、大腦需要不斷地重新組織記憶突觸,將不需要的記憶突觸破壞掉,而維持和生成新的突觸。老年癡呆症就是大腦失衡,破壞的突觸大大超過新生的突觸。這種失衡是因為從APP剪下太多的四段分子,而剪下的兩段分子數量不夠。

三、生活至少有36個不利因素,會影響到你的APP被剪成破壞性的四段,而不是剪成促生的兩段。若想要生老年癡呆症,就儘量多供應這36個因素。

四、若想要預防老年癡呆症,就盡量減少生活在這36個不利因素的影響之下。

五、為甚麼99%的治療藥物試驗結果都發現無效?因為那些藥物的靶點,都只是針對36個因素中的一個因素。就好像一個房屋有36處漏雨的地方,你只修補其中一處是不夠的。

六、如果一個人的大腦已經因老年癡呆症開始退化,可以用評估遺傳生物化學的方法,然後檢查受到36個生活因素中哪些不利因素的影響最大。

七、逆轉老年癡呆症,可以根據遺傳生物化學的檢查結果,針對找到的不利因素來調整生活。

下面是Bredesen關於逆轉老年癡呆症的講演:

Thursday, April 26, 2018

衝擊過奴隸制的福音運動

閱讀維基百科上的「第二次大覺醒」看不出來,但Lisa Sharon Haper記了下面這段歷史。我翻譯過來,標題是:分裂的福音運動。

基督教的第二次大覺醒橫掃美國,正是在南方的「棉花王國」口號盛行的時期。(「棉花王國」是當時南方聯盟國為了維護奴隸制,用來主张與北方分离可行性的一個策略。7個生產棉花的州組成了南方聯盟國,而另外8個奴隸州因為不生產棉花,仍然留在合眾國。)

當時歐美對棉花的需求量增大,人們能夠用機械方式把棉花籽比較快地從棉花中分離開來,可是正趕上當時廢棄跨大西洋的奴隸貿易。一方面棉花摘取和加工需要大批奴隸,另一方面非洲人不再運到美國。沒有免費勞動力怎麼辦?奴隸主們開始畜養自己的奴隸。美國的奴隸人口從1790年的70萬,1860年增加到將近400萬。

第二次大覺醒的領袖Charles Finney在19世紀廣傳悔改的福音,在講壇呼召人來到台前,宣告自己順服神的國。而且,神國的公民忠於神的國,順從神的治理,要超過順從人的治理,包括社會上、法律上、和奴隸的經濟制度。

那時,男女都到前面認罪,從個人的罪裡悔改,也為隨從體制罪惡認罪。當大家擦去悔改的眼淚時,Finney就把筆塞在眾人手裡,邀請他們報名參加廢奴運動。這就是19世紀的福音派基督徒的首次出現,後來的歷史學家把19世紀福音運動的特點歸納為四條:

第一是決志出黑暗、入光明,順服神的國。第二是號召行動,把一切的原則或教義變成生活實際。第三是以聖經為最高權威,字字句句是真理。第四是以耶穌死在十字架上贖罪為信仰的核心,十字架的大能讓人從罪和死進入生命。

那時,美國北方的工業化也產生了新的不人道奴役現象。有一位浸信會牧師Walter Rauschenbusch目睹了工業革命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對人們生活的衝擊影響:很多原來的農民進入紐約的工業區,住在貧民區的男人、女人、兒童,很多是他的第二日耳曼浸信會的會友,在很糟的條件下做很長時間的工,生病的、營養不良的、死掉,都很平常。

Rauschenbusch牧師發覺教會失去了「神的國度」的焦點,開始呼喚教會起來,認識自己縱容把邪惡作合理化解釋的罪。因為人們說,窮人是因為他們自己選擇的,或是因為他們缺乏品格的力量,Rauschenbusch不同意這種看法。--造成幾百萬人貧窮辛苦的是社會問題,不是個人問題,必須進行社會改革才能解決。

沒有人願意生活在貧困條件下,正如Rauschenbusch的很多會友所見證,是壓迫剝削的體制造成的,不是品格有問題。基督徒要解決不公平的問題,號召教會回到聖經,因為聖經中有很多話指責社會不公義問題,對於貧困、壓迫、治理有教導。

Rauschenbusch的號召惹怒了一批人,基要主義的信徒起來,宣布Rauschenbusch牧師是攪渾了福音信息。他們說福音只有一個信息,就是基督釘在十字架上,為我們每個人的罪付出了贖價。這個爭執發生在白人教會的內部。

從1908年到1920年,跟隨Rauschenbusch的一派被稱為「社會福音運動」,後來加了「自由派教會」的標籤。而保守的基要主義運動,則以Cyrus Scofield為代表,出版了一本著名的Scofield聖經。

到1940年代,基要主義運動裡的一部分人起來,放棄過分狹窄的基要主義,希望能夠團結不同神學立場的派別,重新稱自己為「福音派」。但他們並沒有回到19世紀那個參與社會的福音的運動,呼喚人既從個人的罪中悔改,又改革社會結構的罪惡,而是堅持了嚴格的基要主義,單強調從個人的不完美中悔改,強調個人得救。

這場爭執的結果,在整個20世紀,「自由派」基本上不願採用「基要派」的論調去強調個人敬虔、個人與神的親密關係。而歷史上的美國白人教會,有很多的站在保守立場,反對任何主張公平的體制改革呼聲,另一些卻與歷史上的黑人教會團結,或與工會團結反對剝削勞工,爭取婦女權益等等。

Tuesday, April 24, 2018

南方聯盟國錢幣上的奴隸

閱讀黑人寫手Lisa Sharon Haper的書,很震撼。或者說,歷史很震撼,她被歷史震撼了。上次讀了她寫的一篇文章,介紹美國的黨派和種族主義的糾結歷史,你可以參考。

這次是寫她參觀馬丁路德金中心紀念館,在亞特蘭大。她注意到紀念館的牆上掛有一排畫,這些畫在她看來很不尋常。而每幅畫的旁邊都裱著一張紙幣--原來這些畫都曾經印在美國19世紀中葉(南北戰爭之前)南方聯盟國發行的紙幣上。(順便說明一下,那些紙幣承諾了在戰爭勝利、南方獨立後所值的錢,但後來南方聯盟打敗,紙幣自然就不值錢了。)

Haper注意到紀念館牆上那些畫,有幾十張,所描繪的各不同,但都是一些快樂的奴隸!他們在棉花田園裡做工,一個黑人搬一大筐美好的棉花,一個黑人全家大小在一起摘棉花等等,好開心,而且他們穿鞋!

那個年代黑奴一般不穿鞋。有一首黑人靈歌唱,All of God’s children got shoes,你搜索,就發現黑人很多喜歡唱他們有鞋穿,有鞋就代表有尊嚴!在19世紀,白人有自由搞運動、提倡各種思想,宣告獨立,設立憲法保證他們的平等權利,而且他們穿鞋。黑人基督徒唱「神的兒女都有鞋」是一種反抗,也是彼此提醒,雖然奴隸主和社會不承認,大家卻實際上都是神的兒女,在神的國裡你我都有鞋子!

南方聯盟國(Confederate States of America)知道,貨幣會發行到全世界,在沒有電視和社交網的年代裡,貨幣上的圖畫就是宣傳了。我們不知情的人看見黑人穿衣穿鞋做工,不會奇怪,但是Haper一看就覺得不對勁。

馬丁路德金中心還展覽了一些南方聯盟國脫離合眾國的條例。密西西比州寫下了脫離Union的理由:「我們的立場是徹底認同奴隸制—它是世界的最大物質利益…打擊奴隸制就是打擊商業和文明社會。」--難怪他們要把奴隸印在錢上,對他們來說,奴隸就是金錢,損失奴隸就是損失金錢,就無法維持原來的生活。

這些當年堅持「奴隸制文明」的南方各州,屬於美國號稱為「聖經地帶」的地方。人們宣稱他們相信耶穌,相信十字架的救贖大能。可是,Haper反問道:他們怎麼能夠相信聖經和被稱為義,又堅持奴役別人呢?奇怪。

Sunday, April 22, 2018

2018地球日

有不少基督徒不關心環境保護問題,他們覺得上帝會負責。可是上帝明明把地球交給人治理了呀!罪過。今天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據說今年的主題是終結塑膠污染,我不知道怎麼終結,塑料用品太多了。--以後再也不買塑料碗碟、盆子、和塑料飯盒了!



地球日是美國領頭發起的,現在有192個國家響應這個環境保護的運動。不過現在美國不領先了,川普總統把環境保護的一些政策取消一部分--他以為自然的經濟發展會推動環保?那就等著你我都不買某些塑料了。希望中國能夠在環保大業上領先!

Thursday, April 19, 2018

癡呆症的早期症狀

都說老年癡呆症沒有辦法治,只能減緩它的發展速度。今天讀一本書,是Dale Bredesen醫生寫的,介紹說這病是可以逆轉的,尤其在病發的初期,大多數患者還不知道自己大腦已出問題時。我在這裡作一點筆記,你若有興趣可以自己找他的書來看。

老年癡呆症Dementia有不同種類:Alzheimer’s是Dementia的一種。但是Bresesen醫生說,老年癡呆症主要是一些人的大腦受到了三種威脅而有的自然反應:一個威脅是身體的炎症或炎症反應;另一個是大腦缺乏了某些營養素、激素;再就是環境和飲食中接觸到各種毒素。若想要治療或逆轉癡呆症,首先要調整生活,消除這三樣威脅。

有一位患者的父親死於老年癡呆症,才40歲就發現自己掉進了Alzheimer’s黑洞,後來她採用Bresesen醫生的治療計劃,恢復得很好。於是她能夠對照正常,寫出以下的患病時症狀感受。
  1. 感到很難辨認或記住面孔。起初她還以為自己只不過是疲勞,或是某種學習障礙。
  2. 感到頭腦不清楚,特別是過了下午3、4點鐘,即使沒有做動腦筋的事也好像忽然不行了。想要輔導孩子作功課,或讀點甚麼,都覺得累壞了。
  3. 無法參與小組談話,特別是談話內容不是自己的領域,比較複雜或有爭議性時。每次想要評論甚麼時必須先在頭腦中反覆誦念,免得說錯或忘記要說的內容,很辛苦。
  4. 記不住讀過或聽過的內容。她在超市想不起孩子要吃的是哪一種壽司;讀到後面一段就不記得前面一段,需要再看,讀書變成吃力的事。她原來是非常喜歡閱讀的,結果閱讀沒有了樂趣。
  5. 說話的詞彙量減少。她總是想不起合適的字眼來表達,只好用簡單的常用詞來代替。比如她想不起來「持之以恆」這樣的詞,只好說某人「不斷地堅持做」某事;或想不起「系統化的方法」,只好描述為「做某事按照應該的步驟」。
  6. 混淆字彙。有時叫錯孩子的名字還不說,想要叫院裡的狗子,卻叫了鍋中正在炒的菜。
  7. 打字速度降低。她覺得思維的速度好像變慢了,變模糊了,似乎信號從大腦到指尖的傳遞必須經過黏稠的蜜糖一樣。
  8. 對於開車找路增加了焦慮。駕駛汽車需要看車子的位置、其他車輛的移動,還需要理解信號燈的意思、判斷行人移動的速度等等,這些讓她感到壓力特別大,勉強駕駛。
  9. 很難記住該做的事項,或者先前約好會面的時間地點。她到處貼字條提醒自己當天該做的事,利用谷歌日歷鬧鐘,很緊張害怕還是會忘掉甚麼。
  10. 很容易從睡眠中醒來,醒來後很難重新入睡,有時好幾個鐘頭睡不著。她說每天夜裡都會醒很多次。
  11. 喝咖啡或茶不再起到提神的作用。
  12. 原來掌握得很好的外文,不再能夠講了。
你如果發現自己有幾樣症狀,別擔心,可以去作一項基因檢測,從ApoE4來斷定自己患晚期Alzheimer's的風險。感謝上帝創造的奇妙,和感謝醫學人員不倦的研究發現,現在這是可以防治的!

Sunday, April 15, 2018

本地長老會代表會議的觀察

聖荷西地區的長老會(PCUSA)每年5次召集各教會的代表開會議事。這個宗派在灣區的地方教會大約有三十多個,昨天開會聚集。本文內容並不包括所有的議程內容,比如財務報告,據說去年的投資回報率大約是6%,比錢存銀行好多了。

This was my first time attending a Presbytery meeting. Pastor forwarded the link for meeting “docket” two day ahead, there was also a new resource document available, and so I scan through them. It had a summary of “Reform Theology” in it, interesting. -- I hope this is one of the subjects to solicit comments and feedbacks, not a top down faith reference, because some of those theories are actually outdated. Pastor Lindsay later assured me it is, as a new section of resource. I really think this is a sign of healthy church body – always reforming according to the Word of God!

The Presbytery met at Cornerstone Church on Saturday morning. After a welcoming word from pastor of that church, there is a worship service, totally modern style music, immediately brought people’s spirit alive. There were many seniors in the crowd; I suspect that not everybody enjoyed this style of singing. The most relevant part of this worship is Rev. Joe Sohn’s sermon, on building a “disciple making church”.

PC(USA) congregations are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declining membership. Rev. Joe said we are not making disciples as we should. We focus on attendance, building, and cash, but we are not telling new visitors what the good news of Christ is. When visitors come into our church, how long will it take for them to hear Jesus’ died and resurrected for them to have new life with God, and be invited to participate? How long for them to experience Jesus’ life changing power with us? We need to make plan to intentionally build relationship and share life with new visitors, Rev. Joe said.

Cornerstone Church tried Alpha course, which runs in format of small group, where non-believers are invited to explore the Christian faith, ask questions and share their point of view. After a year’s Alpha course, they recently have one person ready to be baptized. I cannot help but think we Foothill small groups are a great potential for people to build relationship, share life, learn from Bible, and make disciples.

There was an action item in this meeting, for the Presbytery to validate a female candidate Molly Logan’s ministry and examine her for ordination. She is taking a position in Stanford University, to minister in a multi-faith campus to students. During the examination, she was asked about how she understands “sanctification”. She basically seemed saying, this is a process; I am a mess but okay to continue to serve. I don’t think that was a good answer, but I am not sure if the person who asked knows a better answer, or anybody care what the answer was. One person objected to ordain her, but I didn't understand what the issue was. Any way the motion carried, and I am really happy for Molly.

There is a church made a motion about prevent gun violence. They suggested we concur with a Maryland church “overture”, to post signs such as “No Guns in God’s House” on buildings, watch films that made aware of gun violence, open conversation in nation-wide communities, to help enact sensible steps for gun violence prevention. I see a church body that is in action to be relevant to public life.

In the meeting I learnt that San Jose Presbytery declared itself a “Sanctuary Presbytery”. Director of PACT (People Acting in Community Together) Akemi Flynn shared what happens to undocumented immigrants in our neighborhood: a working person with no criminal record would be targeted to arrest and deportation, separate from his family, if he/she doesn’t have immigration document. Peace and Justice Task Force of San Jose Presbytery sponsored a lunch talk, to explore how to respond. How individuals small groups and church congregations can take resources back to educate church community. (However I didn’t find them.)

Thursday, April 12, 2018

中國的「社會信用體制」創新

聽說這個新東西了嗎?我是看見美國人驚恐地喊叫,說中國政府要全面控制老百姓了,不由好奇,就從網站搜索看了一下。從社交網上能看到的東西來說,中國的信用風氣現在的確太差,誰能想出好辦法來改善都是好事。

根據維基百科,這個想要在2020年在全國建立起來的社會信用體系分成4個方面: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如此高大上的目標,如何著手呢?從每個人的行為出發,建立一套打分的體制。

你行為正直,多做好事,信用分數就會高,做壞事,分數就掉下去,分數高有獎賞、分數低有懲罰,而且利用現代科學的大數據互聯網!從2015年開始,已經有8個大公司開始試行這個信用系統,包括阿里巴巴旗下的螞蟻金融服務集團,騰訊。用甚麼打分呢?芝麻信用是螞蟻金服專門發明的產品。

比如在上海有個誠信app,從2016年就開始用面孔識別軟件來瀏覽政府記錄,為用戶打分。我猜想有了這個app,政府官員和前往辦事的人彼此都會表現好些吧。再比如網上購物,商家欺詐和遞交假貨,或買主不誠實付帳,都有紀錄,要被扣分,這不是很有約束力的妙招嗎?你所有的商業行為都被記錄,並反映在你的社會信用分數中!

這套體系只能在中國本國通用,不能出口。哈哈!中國人本來就沒什麼隱私的觀念,讓我們拭目以待,看看這方法是否好用吧。背後的文化理念:主要是環境--而不是個人決定--支配人的行為。當然,這並不排斥個人決定因素...

Monday, April 9, 2018

女兒去到遙遠的非洲

女兒讀完了四年醫學院,接下去還要作幾年住院醫。在舉行畢業典禮之前,她決定利用這個空檔去非洲一個月,參加贊比亞一間醫院的服務。原來,她的醫學院和贊比亞那家醫院是同屬一個教會宗派,有長期合作支持的關係,我放心了一半。要知道,她是自己前往,沒有別人同行的!

我擔心她的手機出了美國恐怕是不能用,再三吩咐一路要用微信聯絡,照片文字送到家裡的群。她需要換兩次飛機,機場大概會有wifi吧?女兒說贊比亞當地的醫院新近安裝了wifi網絡,哦,真要感謝主!這說明我們是可以保持聯絡的。

星期六出發,到洛杉磯乘坐半夜的飛機,在候機室發了短信報平安。早晨到紐約轉飛機,當地時間已經是中午了。休息吃了東西上飛機,在飛機上發短信,說那架飛機是運載600的巨大飛機,乘務員給每人發了毯子、襪子、和小用品,準備飛15個鐘頭。

第二天,從贊比亞發了短信來,到了Mwami醫院!可是路上因為第二架飛機遲了,差一點沒趕上第三架飛機,結果行李沒跟上來。她除了自己的行李,還有一箱的醫療器械,是學校送給醫院的!機場人員說,行李不會丟,第二天應該會到。可是這個機場不在贊比亞,她必須領取兩次進入贊比亞的簽證,為的是回來取行李時可以重新入境!

從機場到目的地是兩個多小時的車程,而那裏的汽油好貴,回去取一趟行李,連同簽證費必須多花$180美元,還不知道航空公司賠償不賠償。真是糟心!切切禱告,希望能夠順利把行李找回來…

既然到了贊比亞,通一下微信視頻,看看女兒住的地方吧。順利叫通了,女婿也上來了,很高興。女兒給我們看了她住的地方,房間裡空空蕩蕩。她說網絡是不穩定的,有上下水,但洗澡沒有熱水,而且因為箱子沒到,必須借穿別人的衣服。

後來她描述了當地的景色,說那裏有點像幾年前她看過的中國城鎮,紅磚房屋看起來有些單薄。從機場開車過來,一路上都是農村,小塊的農田和住家,偶爾經過一些比較熱鬧的地方,有商店。沿途看見好多的小孩子,顯然給我女兒很深的印象。她特別提到因為膚色和當地人不同,所以那些小孩子都特別注意看她。

她所服務的醫院有兩位菲律賓來的長駐醫生,一位是外科,另一位是婦產科。當地人大多學了一些英文,而且大多是基督徒!

我還是擔心那兩件行李:機場真的會來電話通知行李到達嗎?你的電話又不好用,人家怎麼聯繫你?是否應該打電話過去問,萬一遺失,你托運行李時買了保險嗎?偏偏她的網絡不穩定,或是數據流量那兩天用完了,聯繫不上。

我半夜睡不著覺,就起來搜索贊比亞關於醫院方面的新聞。恰巧那天有一家醫院被政府關閉了,關閉的理由據我看有些荒唐,該不會是我女兒去的那個醫院吧?再搜索一下圖片,那家醫院規模好大,有一處說他們有200名醫護員工呢—哦,那肯定不是了。

第二天一早短信問我女婿,你這兩天有聯繫嗎?你們學校有人能聯絡贊比亞嗎?他在女兒同一家醫學院讀博士。短信回來說,有聯繫,網絡不好,可以從Facebook上私信,今天要去取行李。哦,禱告主一切順利,沒有別的問題。

女兒取了行李回來,上網看見我送的新聞鏈接,大笑,趕快告訴我她那間醫院的全名。她買了一個便宜電話,是不能用網絡的,自己的電話抹掉重裝也不行,手機搞壞了,回來需要換手機了。不過,最重要的是,行李找回來了!

花了一個星期追查行李,搞電話,買食物,還沒有開始提供甚麼醫療服務呢。女兒說,當地人很熱情友好。每個人都不擔心會打擾別人做事,每個人見到每個人都問長問短,都會為別人的雞毛蒜皮小事放下手中的事,幫你跑個腿打個零雜甚麼的。

我女兒提說電話不工作的事,每個聽見的人都想要幫你修好,用他們的手機給電話營運商打電話報告故障等等。她乘坐的車子兩次在路上拋錨,司機下車隨便叫人,說誰能幫忙找個鉗子,兩次都立即有人在5分鐘之內從附近家裡取了來給你用。這文化風氣和我們這裡反差太大了,難道因為這一區的人是基督徒?未必。

所有那些小孩子,我女兒說,每次見到她就揮手叫喊,因為她是「白」人。車子拋錨,那些孩子們就過來圍觀我女兒,她就用本地話和他們問好,和他們握手,孩子們為此高興得不得了。我女兒說,「哈,我在這裡變成明星了。」

Friday, April 6, 2018

美國黨派和種族主義

自從川普上台,執政的共和黨領袖對白人至上主義的容忍似乎變明顯了。不過今天看見一位黑人基督徒領袖,Lisa Sharon Haper,撰文簡單介紹了一下兩黨歷史,覺得有幫助,趕快翻成中文記下來。美國的共和黨人和民主黨人,歷史上都深受白人至上的影響,這並不是川普的功勞。

早年間積極主張白人至上、維護奴隸制的主要是南方各州,林肯的共和黨是1854年在北方成立的,意在反對南方的奴隸制度擴張到新領域。當時的民主黨基地在南方,是維護現狀、捍衛國家體制的角色(當年還有其它的政黨,後來都解體沒有存留下來)。

共和黨和民主黨逐漸演變為南北戰爭對立的雙方:林肯的共和黨是Union合眾軍,南方的民主黨是Confederacy南方聯邦軍。林肯的合眾軍打贏了那場戰爭,戰後的頭幾年重建美國的勢力江山—廢除了246年的古老經濟動力奴隸制,廢除種族決定公民權的作法,擴大選舉權給不分種族的所有男子。

原先是奴隸的非裔在美國大大興旺起來,全國當時大約有2000黑人當選各級政府官員,最高的當選了副州長,有好幾位贏得美國元老院的席位。可是合眾軍一撤出南方各州,這些當選的黑人就不見蹤影了。

接下去的20年,南方民主黨通過一系列的法律、社會、政治鬥爭,重新在南方建立白人和男人至上主義制度。他們在原來奴隸主的種植園建立了勞務償債法,然後降低黑人的犯罪標準,他們一犯罪就用服勞務的辦法被迫免費做工。從1877年到1950年,先後有4千多黑人在南方各州被私刑處死,而中西部地區的白人用暴力殺戮黑人男女和孩童,罪行大多都沒有受到懲罰。

1948年,受到世界人權運動的影響,一些政治活動分子支持Hubert Humphrey,在民主黨內倡導反對私刑的法律,提倡結束種族隔離和職場歧視,那年他贏得初選,修改了黨綱。但是南方的民主黨人起來造反,36位民主黨人自己組建新政黨,決心保護各州的種族隔離權利,以維持白人至上主義和種族歧視。

但是這些人沒有成功,後來重新加入了民主黨。不過到1964年民權法案通過時,他們又受不了,南方的元老院參議員大多投反對票。如果他們受不了民權法案,1965年的選舉權就更受不了,大批的南方民主黨人離開了民主黨。

當時,共和黨總統尼克松和其他的共和黨領袖接下去倒是花了10年功夫,招那些離開民主黨的南方人加入共和黨,當然不是大喊那些偏執的白人至上口號,乃是利用law and order(法律和秩序)的口號,來對付那些「犯法」的爭取民權的積極活動分子。

他們主張各州有自己的權力去反對/接受種族融合辦學制度,爭取貧困人民的福利,說是保護和捍衛人權,實際前設是白人有天賦的權利,接受基本教育啊,創業啊,得到法律幫助啊,沒有明提白人,但受惠人主要是白人。這些政治暗語只有某些人特別心領神會。

到1980年,很多南方白人遷移到中西部、西部、和北方,在共和黨內找到了家。1980年代,福音派基督徒首次顯示政治力量,把共和黨的里根總統選上台。而共和黨主張給富人和企業免稅,經濟好了大家一起受惠的經濟理論(trickle-down economics)。他們對於改進種族歧視等等社會公義問題毫無興趣。

Lisa Sharon Harper說,川普上台並沒有在共和黨產生新東西,只是讓這個政黨中的老舊白人至上議題脫穎而出,成為帶領公眾的力量。

Tuesday, April 3, 2018

聖週禮儀的反思

聖週是從棕枝主日開始,到復活節主日結束。我過去參加的華人教會都不怎麼記念聖週,所以沒有機會近距離觀察這些禮儀。現在的長老會讓我有機會參加這些傳統禮儀,並且反思。

我現在因為發現經典的代罰理論並不成立,所以對不少經典的救贖說詞都有新的理解。比如「耶穌為我的罪死了」,我不會想成是我本來該死,耶穌替我死,就免了我非去地獄不可。我會理解為耶穌為我流血,潔淨了我,使我可以近前敬拜主--潔淨和贖罪是同一個字。

聖週四是記念耶穌在最後的晚餐與門徒一起,先為門徒洗腳,再設立聖餐的日子。我們在餐桌上吃了簡單晚餐,然後開始閱讀有關經文,大多採用對話的形式,夾帶簡短的敘事解釋,唱Taize的禱告詩歌和聖詩,記念主耶穌。

關於代罰理論,只有一首聖詩中提到主耶穌to bear the dreadful curse for my soul,顯然不是來自聖經。上帝在伊甸園咒詛人「必死」或「歸回塵土」,理解成咒詛靈魂下地獄多可怕,但上帝並沒有對亞當、該隱、摩西、大衛等人提過地獄。舊約中的「陰間」是個人人死後都去的地方,亞伯拉罕也去。

星期五的受難節崇拜沒有晚餐,而是從室外的一堆火盆那裡開始,讀經、吟唱、認罪的詩詞、禱告等等交替,和聖週四類似。不過一開始有一個環節,是把從聖灰星期三開始,四旬期間每個星期天邀請大家在禱告中交給主的的字條,整個小木箱放在火上燒了。那些字條上寫著各種罪過、干擾、障礙、疾病的名稱。

幾個教會合辦的十字架苦路默想我沒有去參加,幾年前參加過一次。耶穌釘十字架的故事比較長,我們晚上從頭讀了。代罰理論透露在詩詞中,表示我們大家都因為各自罪的緣故,參與把耶穌釘了十字架。或者我們都好像彼得,都有不認耶穌為主的時刻。

最勉強的部分是說,耶穌自己沒有十字架,祂背的是我們每個人的十字架,也就是全世界的罪,靜靜走到各各他。--主啊我寧願與十字架爭鬥,不願意背負它等等。這些象徵性語言意思不是很明顯,你想它在說甚麼,它就在說甚麼吧。就我個人的信仰體驗來看,從來沒有感覺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我和許多人一樣,是歡喜找到主的人。後來的屬靈掙扎也是,體驗感恩大大多於罪咎感。

對我來說,英文不是我的母語,我讀那詩的時候是不琢磨意思的。過後來琢磨,還是不太明白。比如描述這世界的罪惡,說十字架在我肩上很沉重,這是說我的罪惡很大呢?還是說我們都支撐著社會的罪惡體系,沒有去改革?

Sunday, April 1, 2018

Justified by Faith of Whom?

This article is basically translated/taken from my blog article: 關於信的神學爭議:屬格问题.

Genitive case of nouns/pronouns: to describe certain thing of certain quality (such as “love of God”), or describe certain thing that belong to certain subject (such as God’s love), Greek genitive case is used to indicate possession or close association. In New Testament Bible, there are situations where nouns of genitive case are used in conjunction, making the phrase’s meaning not clear. It somewhat like the phrase “love of God”, which could mean God’s love, or it could be understood as our love towards God. Both are good.

Genitive faith in Romans: chapter 1 and chapter 16, there are occurrences of exact the same “obedience faith” phrase, where “faith” is genitive, which can be “obedience of faith”, meaning out of faith you have obedience, or it can be “obedience to faith”, meaning Gospel faith is the subject of your obedience. In the contexts of both chapters, Paul stated that it was the purpose of his preaching to bring nations to faith; therefore it might be more possible that faith/belief is the subject (not object) of obedience.

Theological controversial caused by genitive faith: In 3:22 we read, “the righteousness of God through faith in Jesus Christ, to all those who have faith…”. But because genitive case of “faith”, “Jesus”, “Christ” here, it could also render “the righteousness of God through faith of Jesus Christ, to all those who have faith…”.

If Jesus Christ is the object of our faith, there seem to be a syntax or logic error, at least it doesn’t make sense in Chinese: how through the means of our having faith, this thing called “God’s righteousness”, whatever it is, be added to ourselves? It’s like saying my righteous action/faith makes me receiving more of righteousness from God. Isn’t this justification thing supposed to be God’s action?

By the way, “God’s righteousness” in Jewish context mainly refers to His historical actions of saving Israelites, as well as His faithfulness in dealing with His covenant people. “God’s righteousness” in the sense of gifting, makes more sense if it refers to His acceptance of people’s entering the covenant relationship with Him. – This can be expanded in another article, Professor N.T. Wright has expounded it the best.

Now back to genitive case of “Jesus Christ”, is this the object of OUR faith? Or is this the subject that owns the faith/faithfulness? Genitive case here interprets both ways. Because of the seemingly logical error I have pointed out to the former – that our faith could cause something added to ourselves, the latter actually makes better sense – that it is Jesus Christ’s faith/faithfulness makes us acceptable to God, that His works rendered believers as part of God’s covenant people – what we called “justification by God”.

In Romans 3:25-26, we have another case with genitive faith issue: ...whom(Jesus) God has set forth a mercy-seat, through faith in his blood, for showing forth of His righteousness, in respect of the passing by the sins that had taken place before, through the forbearance of God; for showing forth of His righteousness in the present time, so that He should be just, and justify him that is of the faith of Jesus. (Darby version, here “mercy-seat” translation is tricky, it is usually understood as a sin offering to God. But our attention is on “faith of Jesus”, some translations render as “faith in Jesus”, due to its genitive case.)

Again here “God’s righteousness” (covenant favors) is displayed by His justifying those who have faith in Jesus, or is it that the righteous God justifies people because of the faithfulness of Jesus? Both can be right, but one emphasizes God’s action in Jesus, the other more depends on people’s faith in Jesus.

Traditional Reformer translations since Martin Luther always use “faith in Jesus”, but now we know “faith of Jesus” is a valid reading too. Choice of the former is very much for the reasons of supporting a doctrine, rather than from contexts or linguistics.

Using this perspective, I had re-translated this passage of chapter 3.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