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3, 2018

改變對無家人士的成見

近來比較關注無家人士的問題。也許因為灣區的氣候好,也許是因為我們這裏住房太貴了,據說我們這裏是美國無家人口第二多的城市。解決無家可歸人士問題的第一步,是消除隔閡,慢慢認識了解他們。

我自己從來沒有和街上遇到的無家人士搭過話,但我認識一位朋友,東家住幾天,西家住幾天,白天開Uber車載人,晚上有時在車裏睡覺。外表看上去也還瀟灑,到處拍照分享,但我懷疑他是無家可歸—和妻子關係不好嘛。

很多無家可歸的人,外表其實是看不出來的—乘公車,逛街走路,買杯咖啡坐下來喝,或許也知道哪裏可以吃到免費午餐,但他/她晚上沒地方睡覺。其實幫助這些人離開窘況可能並不難:他/她只要身體相對健康(拜托,千萬別生病),需要的是有比較固定的吃飯地方,比較安全的睡覺和存放个人物品的地方,有個手機電話並方便上網,就有找到工作和脫離困境的希望。

誰都可能成為無家。下面這個人變成無家,開始是因為工作過分努力,忽略了婚姻關系,妻子離婚,接下去遇到一連串的問題。--這人感到有了手機和電腦聯網,改變無家的希望就大大增加了。


最近發現聯邦政府免費給低收入人士智能手機用,你只要有資格接受政府的某些低收入補助計劃,就可以使用LifeLine計劃免費上網查詢信息,並與各種為無家人士提供資源的機構聯絡。

下面這位小康家庭人士原來是寫電視節目的,他從失業開始出問題,最後有兩年時間成為無家可歸。他分享了其中好幾方面的體驗:戰勝每個黑夜,習慣了饑餓感,還有貧窮不必自卑,以及認識自己的力量等等—他絕不去吸毒犯罪—我們不要以為無家人士的等次都那麽低。


有一位目前住在紐約街頭的殘疾婦女,一個完全不該淪落街頭的人,坦然對著鏡頭分享她的經歷。她建議大家觀看《Time Out of Mind》那部電影(恍如隔世),來了解無家人士,消除成見和誤解--故事的主人公一直試圖對人否認自己是無家人士。


我還發現有人用心扶助無家人士,極力想要鼓勵他們,給他們信心,相信自己的命運可以改變。下面這個女孩通過在無家人士中組織跑步俱樂部來幫助他們--她16歲那年父親因為賭癮離婚,所以她每天跑步路過一個無家可歸人士的收容所時,想到自己所愛的父親也是無家可歸,就決定幫助他們。

無家人士不鍛煉、不跑步是我們的成見。其實他們和其他人一樣,也需要開發新事物,需要得到承認、表扬、欣賞、獎勵。通過跑步、被報道等等,他們可以改變對自己的成見,激發改變狀況的决心。

兩個月以前,報紙上報道了鄰城教會夜間開放停車場給無家但有車的人士停車--他們不能隨便停在街上或任何公共停車場,警察會來請他們離開。我分享這條消息給教會的弟兄姐妹,立即引起了極大的興趣,當然也有人擔心,包括擔心無家人士不遵守規定甚至作案。--當你不認識、不了解他們時,你的下意識偏見自然會占上風。

結論:任何人都可能成為無家可歸--婚姻失敗、失業和付不起房貸、生病不能工作等等。不要以為誰成為無家可歸大概是註定或故意的選擇,在一個住房昂貴的地區,他們都是沒有辦法的。誰都希望有個安全的窩,你有可信賴的朋友可以投靠,幫你度過難關是最萬幸的。教會能夠或願意伸手幫助,防止某些人成為無家可歸、或救他們脫離窘況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