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y 28, 2020

得到集體的智慧

最近在網上聽一門課,講論「行為經濟學」-- Behavioral Economics,其實是研究大眾心理,如何引導他們做出對自己、對大家都有益的決定。其中有一課特別談眾人的智慧—人數越多,越多的不同背景經歷,集體協商作出的決定越接近最佳。我把內容記在這裡。

眾人的判斷能力和決定綜合起來一般比少數聰明人判斷出來的強。當然有時候大眾也會一起走偏,這方面有不少研究。

100年前有位社會學家在牲畜市場展示一頭牛,邀請路人猜測那牛的重量,800人參與了,把自己猜的數字寫下。結果這800人所猜數值的中位數(或叫作中值)1207磅,相當接近牛的實際重量1198磅,只差9磅。假如你對牛根本沒經驗,看看前面800人所估的,取中位數當作自己的數字,就會比很多農夫屠戶都強。

這個現象就是「眾人智慧」現象。很多人高估,很多人低估,很少人能估得準確,取眾人估的中值一般會比較準確。或許你以為取大家估值的平均數會更準,沒有,因為有些情況下人們所估計的差了十倍百倍,大大增加了平均值的誤差。或者你會想幾位專家的估值總會強些,也沒有。

眾人智慧的主要原因恐怕還在於人群的「多樣性」--意思是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來判斷處理同樣的問題,甚至不同性格、不同溝通方式都會給出不同的答案。解決任何問題都需要足夠多的不同視角,自然會得出較佳的答案。

有時候,人們互相影響,在別人尚未想好時就說出自己的意見,反而會降低多樣性的優勢。假如人看見一位所敬重的人如此估計,有些人恐怕就會把自己的意見收起來,盡量附和了。假如是皇帝在旁盯著你,不指望你有另外的意見呢?你就可能受到某種偏見的影響。

研究發現,完全不知情的人反倒容易打破某種偏見。有時候眾人都犯同一種判斷錯誤,必須有外人為他們指出來。當人們沒有聽見不同聲音時,他們對自己的判斷總是信心十足,即使是錯誤偏見也滿有把握。

另一個現象是:人們通常覺得有把握的人是正確的,所以就相信,但實際上有把握未必表示有準確性。我們對自己的意見也常常如此,一旦覺得自己是正確的,就固執到底,不肯再聽別人的意見。這些都不利於得到集體智慧。

很多時候,我們作決定時,有很多機會收集和參考別人提供的資料。據說人們聽取別人意見之後,平均只接受25%。咱們會把別人的意見和自己的意見對比,如果一致就接受,不一致就傾向於忽略。只有一小部分人願意全部接受勸告。

這讓我想起美國的政體,本來有很好的多樣優勢,可惜不少人不動腦,或大力把自己的觀點灌輸給人。左翼和右翼,看見同一件事,得到不同結論,讓自己的意見越來越堅定,卻無法說服別人。在做判斷一件事時,怎樣得到集體的智慧呢?Huettel博士建議我們在頭腦中模擬一個「二人集體」,讓自己多問幾個問題,由第二人來代表你所聽見的不同的意見,來一同作判斷。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