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24, 2025

信徒沒有「被提」?

聽說TikTok(社交媒體)上「信徒被提」的盼望在某些圈子裡最近又熱起來,因為有人預算出耶穌將在2025年9月23日從天而降,把上帝的教會從世界上提去。其餘留下來的人將要經受大災難等等。

今天已經過了9月23日,我們沒有聽說任何人(被提)從世界上消失,估計很多人都會很失望。我9年前仔細研究了希臘文「被提」那個字harpazo,讀了一些聖經學者的解釋分析,相信教會被提這個概念是錯的,您可以參考我的筆記。現在,我想牧師們又到了不得不對那些失望的人做解釋和鼓勵的時刻了。

與其相信所有人(沒有被提)都是因為信仰不真,或都是「稗子」,我建議您換一個角度,重新認識自己的信仰。加拿大的聖公會牧師Ed Trevors今天就做了這樣的工作,我把他在一個網上教會信息的大意寫下來給您看看。

Trevors牧師說,輕描淡寫講,這個教會被提論是錯的,而說重些,那是個謊言--傳這個論調的假先知,他們的桌子應該被掀翻。你在甚麼時候應該掀翻別人的桌子?當有人利用他人的信仰來對付別人,來從中獲利時--假先知就是這樣做--耶穌掀翻他們的桌子,我們跟隨耶穌的人也到了這樣做的時候。

所有昨天沒有被提,今天還留下來的人,你從此不要再理會那些假先知一切的信息了。不再信任那些油管頻道節目製作人,他們不是為你我服務,他們的意圖和目的乃是尋求點擊量、按讚、評論、和金錢。只要散佈恐懼和擔心,就會擊中很多信徒的心,無論是出於好意還是幼稚不成熟,他們協助傳播這些令人擔心的信息。

聖經中的上帝常常警告假先知/假師傅的出現,而且對他們特別嚴厲,說他們要受重重的刑罰。為甚麼?因為他們是出於自己的私慾,迷惑選民的信心,引人進入異端邪說。利用上帝的名迷惑和引人走歪,這是個大問題,因為損壞了上帝的名聲。

任何時候你們聽見「見主的話臨到我」,或「上帝對我說」,或「我得到異夢」,說這樣、那樣的事會發生,「這是末世到了」...信徒的信心就被震撼,非信徒就開始藐視你的上帝,這很危險,因為我們與人分享福音的使命就要受到影響。無論是那人從未聽過福音,還是有所風聞,他們看到信徒的膽怯憂慮,看到奉耶穌基督名的算命預告不應驗,就不再聽你說其它了。

他們會說,我們聽過那些,是假的,你為甚麼又來騙人呢?多謝了,就像那個一直喊「狼來了」的男孩,再喊就不靈光了,因為他成了一個不可靠的消息來源。無論你是哪派的基督徒,人們(特別是非基督徒)不再相信你所傳的信息,因為你的名也被玷汙了。

基督徒特別需要反駁所有的憎恨信息,我們特別需要展示與他人不同的愛心、理解、願意犧牲自己利益的行動,而不是製造聳人聽聞的節目,從中牟利。

Monday, September 22, 2025

新聞:承認巴勒斯坦國

彭博社報導,加拿大、英聯邦、澳大利亞正式承認巴勒斯坦為一個主權國家。採取這個立場之後,他們就從外交政策上與許多歐洲盟友一致。

除了這三個國家,還有法國、比利時、葡萄牙和馬爾他也打算承認。

在上面的世界地圖中,粉紅色地區的國家承認巴以兩國,淺藍色地區(包括美國)只承認以色列,而深藍色地區的國家只承認巴勒斯坦。

The Canadian and Australia governments announced the move in separate statements on Sunday, calling it a “co-ordinated international effort” toward a two-state solution. Prime Minister Keir Starmer subsequently announced the UK was joining in the effort in a video statement.

“While Canada is under no illusions that this recognition is a panacea, this recognition is firmly aligned with the principles of self-determination and fundamental human rights reflected in the United Nations Charter, and the consistent policy of Canada for generations,” according to the statement by Prime Minister Mark Carney’s office.

Starmer, Carney and Australian Prime Minister Anthony Albanese are following through on pledges made previously to join allies including France in recognizing Palestine. Others are also expected to take the step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meetings in New York starting this week, joining 147 of 193 member states that have already granted Palestinian statehood.

The Canadian prime minister won election earlier this year on a pledge to strengthen ties with European partners and reduce Canada’s security and economic dependence on the US. When Carney vowed to recognize Palestine in July, Trump said it would threaten Canada’s ability to reach a trade deal with his country.

Carney said at the time that the recognition was predicated on the Palestinian Authority’s commitment to reforms, including that elections be held in 2026 without the involvement of Hamas and that the state be demilitarized. The Palestinian Authority has provided those direct commitments to Canada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his office noted on Sunday. 加拿大表示,承認巴勒斯坦的前提是巴國致力於改革:2026年舉行選舉,哈馬斯不參選,以及巴勒斯坦實現非軍事化。

Israeli Prime Minister Benjamin Netanyahu has reacted with fury to the plans to recognize Palestine, arguing that it “rewards Hamas’s monstrous terrorism” and “punishes its victims,” and warning that a “jihadist state on Israel’s border” will pose a grave threat. Recognition harms efforts to achieve a ceasefire in Gaza and a framework for the release of hostages, Israel has said.

Ahead of the announcements, Netanyahu said on Sunday Israel will have to fight both at the UN and in all other arenas against the false propaganda against the country, and reiterated that call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Palestinian state that will endanger its existence and reward terrorism. 以色列內塔尼亞胡總理說哈瑪斯是恐怖主義(政府),還說國際上針對以色列有很多虛假宣傳。

Developments — including the accelerated building of settlements in the West Bank and East Jerusalem, violence against Palestinians, the humanitarian disaster in Gaza as well as the Oct. 7 terrorist attack committed by Hamas — have severely undermined the potential for a two-state solution, Carney’s office said. Carney總理說目前的以巴局勢(加沙地帶飢荒和轟炸)嚴重破壞了「以巴兩國解決方案」的可能性。

Canada’s recognition in no way detracts from the nation’s unwavering support for Israel’s security, which can only be guaranteed in the long term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peace agreement, according to the statement. 加拿大承認巴勒斯坦決時不會削弱對以色列安全的堅定支持。

Starmer said on Sunday his government believes the situation has worsened significantly in recent weeks and that the situation in Gaza is “utterly intolerable.” Israel is moving ahead with a long-threatened ground operation into the heart of Gaza City after weeks of air strikes. 英國認為以色列對目前糟糕局勢有重大責任。

Britain’s demands on Hamas remain even as it presses ahead with recognizing a Palestinian state. The government is calling for the group, which is proscribed as a terrorist organization by the UK, US and EU, to release all hostages, sign on to a ceasefire, disarm and accept they will play no part in the government of Gaza. It also expects to take further action to sanction senior figures in the Hamas leadership in coming weeks. 英國在推動承認巴勒斯坦國的同時,依然要求哈馬斯釋放所有人質、簽署停火協議、解除武裝、並承諾不參與加薩政府事務。

“In the face of the growing horror in the Middle East, we are acting to keep alive the possibility of peace and a two-state solution,” Starmer said.

While Britain has been expected to make the move as Israel hasn’t met conditions imposed by Starmer in July, officials waited until after Trump’s recent state visit to avoid a political clash. The US president said Thursday that he has a “disagreement” with Starmer over the policy, but didn’t urge the prime minister to reconsider. 英國尚未對以色列採取行動,美國總統與英國首相有「不同意見」。

Diplomats behind the scenes have been working to limit the fallout with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A Canadian official briefing reporters said the government has had “many exchanges” with the US in recent weeks and the policy is “well understood” by the Americans. The person also emphasized that Canada and the US share the same overall objective of peace in the Middle East.

French President Emmanuel Macron has led the way on the plan to recognize Palestinian statehood. France and Saudi Arabia are set to co-chair a conference on a two-state solution in New York on Monday, where Carney is expected to speak. Still, the decisions by Japan and Germany not to recognize the state has dealt a blow to the effort. 日本和德國決定不承認巴國。

The UN’s role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two-state solution can be traced back to a 1947 General Assembly vote for the creation of two states, one Jewish and one Arab, in what was then the British Mandate of Palestine. Subsequent decades of conflict in the region led to the Oslo Peace Accords — a process started in the early 1990s to create a framework for mutual recognition between Israel and the 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 that grew into a plan for a Palestinian state.《Oslo和平協議》始於1990年代初,要建立以色列和巴解組織相互承認的框架,後來發展成巴勒斯坦國計劃。

Netanyahu himself accepted the state in a 2009 speech in Israel, and in 2011 told the US Congress that the Palestinian state needed to be “big enough to be viable, independent and prosperous.”

But he and Israel have moved firmly away from that conviction over the past dozen years, arguing that the Palestinians aren’t willing to accept Israel as a Jewish state and that they’ve increased their embrace of Hamas, which is backed by Iran and seeks Israel’s destruction. Israel has also become more religious and right-wing, building Jewish settlements throughout the West Bank, pushing a viable Palestinian state further away. 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地帶建立猶太人居住區,離承認他們是獨立國家越來越遠了。

Friday, September 19, 2025

他所宣傳的不是福音

上星期一位有名的年輕宣傳川普主義的人Charlie Kirk,在一所大學集會時被人槍殺。這件事激起人們的強烈反響--在震驚之中,有人幸災樂禍,有人尊他為英勇的基督徒精兵,還有很極右人士從他的死得到政治復仇動力,因為認定槍手是瘋狂的極左人士(尚無證據)。

我對Kirk了解不多--但我不認為他是基督(辯論)精兵。順便說一句,每當看到他和別人「辯論」時的打斷、岔題、然後扣帽子打棍子的蠻橫風格,就不想繼續聽他。

有一位演員名叫Peter Coyote,是出名的導演、編劇、作家,有很多電影作品。他把Kirk的政治主張做了簡單回顧,認為值得否定。下面是他對Kirk之死和人們反應的反應,我翻成中文。括號中的字是我為說明而添加的。


我想明確地指出,Charlie Kirk不應該因為他所宣揚的(錯誤)立場而受死或挨槍。然而,我們不要粉飾這位年輕人的立場和主張,也不要粉飾他所追求的目標(醜惡反動願景)--他用個人魅力和聰明致力於助選、籌款和宣講,(是白人的基督教國家主義,不是基督教信仰或福音。)

Kirk在2020年代成為基督教民族主義的突出倡導人,他呼籲結束政教分離,聲稱「若沒有(白人)基督徒人口,就不可能有自由」。他倡導「七山授權」,(就是)推動基督徒從七個關鍵領域接管社會--這不是一個佛教徒、穆斯林、其他宗派的新教徒和天主教徒都(平等)受到尊重的美國。

在婦女的墮胎(與大月份自然流產護理)方面:他將這一醫療處置描說成「謀殺」,主張定為非法,連強姦(致孕)甚至幼女也不例外。他曾說(安全)墮胎比猶太大屠殺還糟,很多人(特別是婦女)都不認同這些觀點。

Kirk是憲法第二修正案的堅定捍衛者,堅稱為了維護擁有槍支的權利,每年有些人死於槍擊是「值得的」犧牲。因為他認為,解決槍枝暴力問題的良方就是增加民眾的武裝和在配備學校武裝警衛--這恐怕是軍火工業(對他)的遊說,毫無證據。

關於LGBTQ+權利與性別角色:他反對同性戀和跨性人的權利,稱自認為跨性是一種「精神疾病」,敦促年輕的保守派人士拒絕所謂的「性別角色意識形態」,鼓勵學生舉報(不同意他)觀點的教授、教師、教育機構工作人員、或朋友。

關於種族與民權:Kirk批判推動民權立法和馬丁路德金等重要歷史人物,稱馬丁路德金「糟糕透頂」。他認為1960年代的《民權法案》是個錯誤,助長了針對黑人和穆斯林的分岐和種族主義言論,得罪一大批人,包括《民權法案》的最大受益者婦女。(他指著黑人總統夫人、黑人大法官、黑人國會代表、黑人電視女主持人說,她們「do not have the brain processing power to be taken seriously. You have to go steal a white person's slot...」)

Kirk宣揚的東西還有「(美國種族)大替換」陰謀論、新冠防疫假消息--反口罩和反疫苗強制令等等、建議大規模監禁以解決住房危機、提倡公開直播死刑處決,甚至讓兒童觀看。

川普家人如此喜愛Kirk不是巧合,因為川普並非所有美國人的總統--他明說自己不代表民主黨人。比如:
  • 2025年6月14日,明州議員Melissa Hortman和她丈夫在家中被殺,川普既沒有降半旗致哀,也沒有致電州長表示哀悼。難道民主黨人的死亡比共和黨人的死亡不重要?同一天,另一位民主黨州參議員John Hoffman和他的妻子遭槍擊住院,川普沒有致電慰問。
  • 調查發現,槍手是MAGA極端分子Vance Luther Boelter,他的「目標名單」包括一些民主黨政客和墮胎(與流產護理)醫生,屬於「目標明確的政治暴力」。(但川普總統不批評他。)
  • Kirk不斷利用自己的平台--廣播、播客和校園活動--來塑造MAGA運動,也就是反對主流的共和思想體制與自由主義趨勢,而勉強人接受(推翻一切的)民粹主義說詞。總統喜歡他,因為他為川普主義事業做出了貢獻。

總而言之,Kirk的立場一貫極端、極具爭議、並且毫無保留地宣揚民粹主義。他倡導一種基督教化、民族主義化和反動的美國社會願景(即American Comeback),以媒體為主來傳播這場激烈戰鬥的進行。

我為他的去世感到悲哀,也感到他的妻子和孩子遭受了巨大損失,但我並不懷念他的離去。

他所提出的美國願景與開國元勳們的願景背道而馳,也與這個國家多元而富有創造力的融合理念背道而馳。美國的(各族)融合將所有種族和各種歷史背景的(優秀)人群聯結在一起,是全球任何其它國家都無法比擬的。但我們若以仇恨來拒絕將「其他人」視為美國的一部分,就會(走向)自我毀滅。我們應該扼殺的,是自己的偏執、自以為是、自以為比所有人都優越的莫須有榮耀。這才是我們真正該做的工作。

(您如果懷疑Kirk發表過上面這些觀點,請用英文搜索互聯網或閱讀事實核查網站的分析。我不知道他如何能夠把這些非福音觀點摻在福音信息裡--不,Kirk傳的是白人基督教國家主義,不是福音。)

Wednesday, September 17, 2025

詩歌:我要向高山舉目

唱詩篇121篇有很多詩篇版本。我從油管上找到一個中文的,在《讚美之泉》詩歌集中,15年前就有人喜歡,特別把它放在網上分享。



基督徒每當遇到很多難處時,常常會對詩篇121篇感到有共鳴,因此能夠從這首詩歌受到鼓勵。

1 我要向山舉目,我的幫助從何而來?
2 我的幫助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
3 祂不叫你的腳搖動,保護你的必不打盹!
4 保護以色列的必不打盹,也不睡覺。
5 保護你的是耶和華,耶和華在你右邊蔭庇你。
6 白日,太陽必不傷你;夜間,月亮也不害你。
7 耶和華要保護你,免受一切的災害,祂要保護你的性命。
8 你出你入,耶和華要保護你,從今時直到永遠。

這首詩中單數的「你」是指以色列,從第3節和第4節的重複句知道。單數的「我」可以是指以色列,也可以是上帝百姓個人,因為論到「性命」或「出入」,一般不是講一個集體。

看來,以色列百姓看待自己的身分,與自己的民族群體融合得很好--他們牢記自己屬於耶和華(上帝)。這與大陸華人是否有些類似?

Monday, September 15, 2025

DC增強警力的成績

在過去一個月裡,川普總統命令數千名地方警察、聯邦警員和身穿迷彩服的軍人,進入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從最貧困的地區到最繁忙的商業街,據說成功降低了犯罪率,收繳了街頭非法槍枝等等。但具體的逮捕對象、逮捕方式、地點和原因都沒有報告。

這次「打擊犯罪」到底拘捕了甚麼人呢?《華盛頓郵報》的記者決定調查一番。他們從地方和聯邦法院收集到1273份起訴文件,繪製拘捕事件的地圖,進行分析。看來,警方的策略是no crime too small,追捕非法槍支等等,引發了社區抗議。

1273起逮捕中有470起有聯邦警員參與,發生在華盛頓所有八個城區,但集中在最貧窮、白人最少、犯罪率最高的街區。然而,有許多拘捕還是發生在總統和遊客容易看到的低犯罪率地區:National Mall、白宮外圍和Union Station交通總站。哥倫比亞特區(DC)是不到70平方英里的一小塊地方,犯罪率從去年1月到上週為止如圖所示。顏色較深的區域犯罪率較高,而那些黑點是涉及聯邦警員的拘捕事件。

記者關注的重點是分析川普所派兵力進駐後的戰績,就是那470個涉及聯邦警員的法庭紀錄。結果發現:
  • 最多的指控是非法持有槍枝,大約占了聯邦拘捕的四分之一--警員在汽車內、腰帶間和一個兒童背包中找到槍枝。
  • 大約每七個案件中有一個涉及車內、公園內或路邊,找到打開蓋子的酒瓶,說明人們在室外喝酒。有二十起案件涉及公開吸食大麻,(然而,DC允許人持有少量大麻。)
  • 每八個案件中有一個關乎攻擊警察或拒捕。有20起案件除了指控襲擊或拒捕,沒有其它罪名。拒捕行為包括對聯邦警員大喊大叫和吐口水,甚至有個人向聯邦警員扔三明治,鏡頭曾被廣泛報導傳播。
  • 每十二個逮捕案件中有一個涉及輕微指控,例如在公共場所吸食大麻、逃票以及無照駕駛等交通違規行為。
  • 被拘捕的絕大多數是年輕男性黑人。多年來,DC警方逮捕的大多數都是黑人。
  • 將近一半的黑人是在DC暴力犯罪率最高的區域被拘捕,而11%的黑人在犯罪率最低的區域被拘捕。

另外,幾百名涉嫌非法入境的人--他們不必有犯罪行為也被ICE拘留。根據白宮的統計,ICE一個多月以來在DC逮捕了超過940多名移民,據稱約佔所有逮捕人數的41%,這些案件記者更難追蹤。青少年的拘捕數據,記者也不能查看,因為法律規定是保密的。

上述分析不包括因家庭暴力而被拘捕的人(這些記錄記者不能從網上查閱),也不包括有法庭逮捕令的案件(聯邦警員執行了幾十起逮捕令),逮捕已經被控謀殺或販毒的人,還有一些比較常見的失誤,例如錯過開庭日期。

這些逮捕的方式大多是:留意非暴力犯罪的嫌疑人--他們以雙重停車、停車牌過期以及天黑後仍留在Northeast公園為由進行搜查。如果車窗顏色過深或瀰漫大麻味煙霧也會攔截。

總統的警力增援在城市街頭運作,人們的解讀不一。市長看到執法進步,但也夾雜著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地方法官看到權利被踐踏;提倡加強警力的人看到有效的街頭禁槍;抗議群眾則認為聯邦政府過度干預,對解決犯罪的根本原因收效甚微;總統則看到一座城市被拯救,或許還得到一份可在全國複製的藍圖。

對比數據,兇殺的確比去年同期(8月7日至9月4日)減少了一半還多,沒收的非法槍枝也增加了,從231件到266件。市長Muriel E. Bowser配合總統,命令地方警員無限期地配合聯邦警員,警察工會的主席也說聯邦警力有幫助,DC居民也有人表示贊同。

但在一些槍枝暴力危險最高的社區,居民常呼籲改善街道安全,卻表示這種聯邦干預沒有必要。57歲第八區的社區專員Randell Strickland說:「他們只是在推遲和轉移犯罪,而沒有真正從根本上減少犯罪。只有社會和經濟條件改善才能做到治安改善。」他的觀點與Brookings專家的意見一致,他同時還是預防槍枝暴力非營利組織的董事會成員。

他說:「年輕人(現在)感到更不安全了,因為他們認為憑藉年齡、膚色,自己就已經成了目標...這就誇大了一個已經存在的問題,讓人更加緊張。」有些人鼓勵年輕人待在家裡以避免惹上麻煩。

Saturday, September 13, 2025

Meta AI有政治偏見?

我曾介紹過大型語言模型(LLM) AI。它對網上已有內容的歸納總結能力很好,能夠回答你進一步的問題並提供消息來源。我主要接觸的是Meta AI,最近發現它不斷發展,但智能似乎並不是越來越高。LLM其實不能、也不會「理解」任何東西,也不具備我們所了解的意義上任何「智能」。但這些LLM AI對幾乎整個互聯網有強大的機率計算能力。

我的結論是不要過分相信AI,它有時提供明顯錯誤的答案,尤其是與政治有關的內容。莫非AI傾向於接受右翼觀點?我在這裡記下一個例子。注意,AI會繼續更新,我昨天看到的Llama4版本提供了錯誤答案,未必等於下一個版本它仍有同樣問題。

我昨天在網上看見一人發表評論,他列舉好幾個美國近期發生的政治暴力事件,說大多數這類事件都是右翼極端分子針對左翼施行的,而左翼對右翼的很少。我於是想問問Meta AI,這個說法是否真確?或許它能夠列出更加完整的這類事件。

我先問,近年政治暴力的對象都有哪些?沒想到AI告訴我一個法國的監獄突襲事件,並且表示「很難列出明確的政治暴力對象名單」。它試圖告訴我政治暴力的定義是甚麼,它給出的定義是:為實現政治目標而施行的暴力。(然而它舉例時把政府對外戰爭和警察暴力都算成政治暴力。)

我抄寫題目,加上「美國」的範圍限制,它仍然只告訴我一件美國最近對委內瑞拉船隻襲擊的事件,造成船上11人全部遇難,並說「川普稱該船運載毒品」。那件事算是美國對外的「政治暴力」?

我再次抄寫題目,加上「國內」字樣,AI仍然把對委內瑞拉船隻的襲擊列給我,但增加了美國國內政治人物相關事件:Charlie Kirk美國保守派活動家,Turning Point USA的聯合創始人,2025年遭到槍擊。--卻沒有再列其他遇到暴力的政治人物。

Kirk遭槍擊屬於政治暴力?兇手還不知道是甚麼人,行兇動機還更是未知,很多共和黨議員和美國總統川普都是這個意見,一口咬定槍手是極左人士,或是有色人種,或是跨性人,或是非法移民... Meta AI居然接受這些人的猜測?

AI顯然不認為J6事件是政治暴力,也不認為加州議員裴洛西家裡遭人闖入,她剛好不在家,丈夫頭部卻被打傷那件事是政治暴力事件。還有明州有議員夫婦遭到槍殺,我問AI為甚麼不把這些人列為政治暴力的對象,AI居然回答:「根據最近的搜索結果,截至2025年9月12日,沒有發現他們被列為近期政治暴力對象的相關信息。」並且它仍然堅持把Kirk列為政治暴力的對象。

也許必須有人列出來,AI才會列?最近川普等人認定Kirk遭到政治暴力,顯然也算是有人列出來,所以AI看到這些報導,就列出Kirk。原來它分不清真假的,也許只知道有沒有人這麼說。裴洛西家被人闖入、議員夫婦遭槍殺、彭斯在J6受到「吊死」的威脅,AI不認為這些叫作政治暴力,因為它「沒有找到具體新聞」。但它同時承認在J6「騷亂期間,國會確實發生了暴力事件」--因為的確有人這樣形容,AI看見了?

於是我指出,裴洛西的先生被打傷...那人的動機是政治,裴洛西剛好不在家而已。AI能夠立即找到有關報導,承認說「DePape的動機確實是政治,而且目標是裴洛西...他的計劃是綁架並審問裴洛西...他有精神健康問題和濫用毒品的歷史。」AI終於承認Paul Pelosi遇襲事件「的確可以被視為」一起政治暴力事件。

回到Charlie Kirk事件,我對AI指出,根據你的定義,Kirk目前還無法確定為政治暴力對象。AI回答說:「...如果Kirk遭槍擊的動機是出於政治原因,那麼可以被視為政治暴力,截至目前,沒有具體信息表明槍手的動機是政治性的,按照之前的定義,無法確定是否為政治暴力。」

明尼蘇達州那兩位遇到槍擊的議員和家人呢?AI仍然找不到,我想是因為我問的是中文,而它從中文報導中找資料?我從Google搜索到名字,告訴AI是Melissa Hortman,AI立即找到了,列出事件詳情--在家中被一名偽裝成警察的人槍殺,...此事件被(人)描述為一起「無法言喻的政治暴力行為」。

於是我問:「你為甚麼不把這件事列為政治暴力?」答曰:「我之前沒有把...列為政治暴力,是因為我沒有足夠的信息確認這一事件。根據最新的信息,這件事可以被視為一起有政治背景的暴力事件。」然後補充說,Hortman曾任明州眾議院議長,具有明顯的政治身分等等,又承認她沒有其它明顯原因導致被謀殺。

槍手Vance Luther Boelter能把自己的車偽裝成警車,來路可能不小,後來調查找到甚麼政治背景嗎?我問AI。回答:他可能有政治動機,車內找到一筆記本,上面列出70個潛在目標,包括州長Tim Walz,提供墮胎服務的醫生,還有倡導和支持墮胎保健權利的人物。

只是「可能」有政治動機?我追問有甚麼根據說Boelter的動機不是政治嗎?AI回答說「證據表明動機是政治性的」等等,包括明州的聯邦參議員Amy Klobuchar曾經這麼說。

看來Meta AI有些笨,不如直接問Google,自己查看結果(現在Google會利用AI總結搜索結果)。Meta AI有時候會根據網上人們的說法,不問真假當作自己的結論,例如Kirk遇到「政治」暴力;而另一些時候只講「某人說這是政治暴力」,而不直接列在自己的結論中。

這是否偏見呢?要麼你都指出某人說某事是政治暴力,要麼你能夠認清真假,自己列出哪些是政治暴力。對嗎?

在Kirk殺手被拘捕、身分(並非極左人士)暴光後,我再問AI:「現在還是看不出來Tyler Robinson的政治動機吧?」它這次學乖一點了,不貿然判斷殺手的動機,而回答說,The investigation is on going. Please check news outlets for the latest information。

Wednesday, September 10, 2025

公民教育:了解政府運作



根據公共廣播服務(PBS)的報導,美國人的公民知識水平一般來說很差。很多成年人和大學生搞不清楚政府是如何運作的。

比如你問「政府權力分為哪三個分支?」很多人答不全。正確答案是總統權力;國會(分為參議院和眾議院)權力;法律的解釋和執行權力。

又比如你問「最高法院有幾位大法官?」也有很多人搞錯。正確答案是九位。再問「你的參議員叫甚麼名字?」答不上來的人更多。

美國人年年參加投票,選總統或選代表自己的國會議員,怎麼會不知道這些呢?這有點像你天天使用手機,甚麼都靠它,卻不太知道手機是怎樣運作的。美國人天天和政府打交道,納稅或駕駛都必須按政府章法,卻沒有更多的人了解政府運作。這是為甚麼?

PBS一位有心加強公民教育的記者Ben Sheehan,他訪問專家,製作一套節目「Civics Made Easy」

他說根據賓州大學2024年的一項調查,美國大多數成年人只能說出憲法第一修正案所保障多種自由中的一種。另外,只有一半的人知道當下掌控參議院和眾議院的多數派是哪個黨。至於兒童的公民知識,最近一項8年級學生測驗發現,只有22%的學生熟悉公民知識。自從這個測驗開始實施,25年來結果都差不多。

若想解決這個問題,人們需要先知道,到底甚麼是公民知識?這是一門學習政府如何在所有各層面上運作,並了解我們如何影響這些運作的知識,包括所有各群體如何一同協商,來解決一些共同問題,既有資訊,又加上行動。

公民教育要求人們了解美國的一些創始文件,諸如獨立宣言、美國憲法、人權法案的內容。撰寫這些文件的人當時希望所有人都明白這些文件--華盛頓總統甚至提出開辦一所全國性的大學來教導全民,但國會沒有這樣做。而現在,聯邦政府花很少的錢教關於公民的知識。美國只有7個州要求學生在高中畢業前至少學一年公民或政府知識課程。

實際上,二戰之後美國有一段時期注重公民教育,到處設立公民課、美國政府課、美國歷史課、民主基礎課。然而到了1970年代,這些課程漸漸消失。在第21世紀,有No Child Left Behind政策、Common Core教育倡議、Every Student Succeeds教育法案,敦促美國學校把語文算數放在所有其它科目之上,結果學生們沒有掌握政治協商的工具,讓政府發揮正常功用--所有的人都參與政治遊戲,但沒有人閱讀規則,搞不懂為甚麼每一步都那麼困難。

現在怎麼辦?有一些非牟利機構出來,比如iCivics或Generation Citizen等等,推動學校把公民教育提到比較高的優先次序。Sheehan先生採訪了一位專家Donna Phillips博士,她是Center for Civic Education的主任。

Sheehan:你們如何讓孩子們對公民這個課題有興趣?
Phillips:孩子們需要看到這個話題很有用,不光對我們自己有用,還對社區中一切重要的事情都有用。
S:我想說說公民課的政治黨派問題。您認為不同的黨派或意識形態理念對於「公民」會有不同的理解嗎?
P:政治差異本身並不是壞事。它只不過是一場持續不停的辯論而已,辯論甚麼是共同利益,以及用甚麼方法來達到共同利益。教師必須能夠和學生進行政治對話,而這些對話不必是黨派性的,我們只需要對基本歷史有共識。
S:我聽說這是我們最初開始搞公共教育的理由之一。
P:按照傑斐遜總統,免費的公共教育對於維繫民主很重要。威權主義政府搞公民教育很容易:你只要學習規矩是如此這般,不要違犯就好,你沒有機會做出改變,也不必積極參與。但民主政府要求活躍的公民參與,冷漠的公民讓民主不工作。
S:那麼我們為甚麼不教公民課?國父們會很悲傷。P:是的,他們會極其悲傷。

看來我們需要搞公民教育。但我們有幾百萬成年人不懂這些東西,他們不在學校裡,但他們有權投票,如何對他們進行公民教育呢?Sheehan採訪了另一位專家Sharon McMahon,已在從事公民教育,效果不錯。她原來是公立學校教政府和法律的老師,現在社交媒體上有幾百萬人關注,都是對公民知識好奇的人。

S:我對您所做的工作特別關注很久了。請問您是怎樣讓那麼多人來關心公民和政府事務的?
M:有好幾個因素。其中一個因素是把事情說得簡單明瞭,但不是把他們當作11歲孩子來對待。另一個因素是熱情會激發人們,你對一件事的熱情是有感染力的。
S:您對於成人進行教育,與在課堂上教導孩子們有類似的地方嗎?
M:絕對類似,我天天使用課堂教學法。其中一個方法就是要他們思考,而不告訴他們思考甚麼。例如,與其說告訴你政客甲、乙、丙如何如何(我的觀點),我告訴你他們過往的作為。這些信息允許你自己得出明智的觀點。
S:在過去幾次選舉中,有9000萬美國人沒有參與投票。我對此耿耿於懷。
M:是的,我想是他們感到自己投的一票無關緊要。我們應該幫助他們了解,目前這套體制為甚麼會讓他們那樣想,為了改進這套體制,讓所有人感到自己的一票重要,他們必須參與投票。
S:您認為政府中是否有人因為某些既得利益,不希望人們知道政府實際的協商運作方式?
M:也許。政府中還有些人自己也不知道這些--連國會議員中都有人說不出政府權力的三個分支!

也許有人從未受教育人口受益,讓我們搞公民教育來挫敗他們的計劃。回想二戰後的那段公民教育黃金時期,沒有那段就沒有1960年代的普通公民起來,利用憲法第一修正案賦予他們的言論、示威、結社和請願自由,給國會和總統施加壓力,通過和簽署了民權法案、選舉法案,結束了種族歧視的Jim Crow法律,讓平等成為實際而不只在紙上。

從1961年到1971年,美國添加了四項憲法修正案。(而在接下來的半個世紀中,我們只添加了一項修正案。)這四個修正案都影響深遠,一個允許哥倫比亞特區的居民參加總統選舉;另一個禁止徵收選舉稅,等於不准剝奪窮人的選舉權;還修補了一些憲法漏洞,比如總統或副總統意外退位怎麼辦;保證參軍在外的18、19、20歲年輕人投票的權利。這些都是公民意識不滿現狀的抗爭結果。

除了憲法修正案,美國最高法院那時還做了好幾項重要裁決,包括確定隱私權、個人自由,還有每人一票、計票平等的觀念。公民教育與一個比較代表人民意願的政府有著直接關係。

所以,現在你我能夠做甚麼?首先是熟悉美國憲法,還有你所在的州的憲法。好好了解自己的權利。第二你要知道自己所居住地的各級政府官員,他們都是誰。要知道,他們為你工作,你是他們的「老闆」。

第三是關注當地的時事新聞,訂閱本州首府和本城的主要媒體,他們常常會報導你的立法委員代表、你的州長、和當地的高級法院消息。現在你可以從社交媒體上關注這些媒體。第四是你可以參與一個組織或群體,他們特別關注到某些影響了你的問題(比如環境)。他們通常比較了解能夠對哪些政客進行施壓、提議改善。

Thomas Jefferson總統有段著名的話:「我並不主張頻繁修改法律和憲法。但法律和憲法必須跟上人類文明的進步。隨著人類思想的不斷發展和進步,隨著新知識和新真理的發現,隨著人們的習俗和觀念的改變,以及社會環境的變化,各種制度也必須與時俱進。要求一個成年人仍穿童年的衣服,與要求文明社會永遠遵循野蠻祖先的陋習,其荒謬程度不相上下。」

用普通人的話說,隨著環境的變化和新的真理發現,我們的制度應該隨著改變,而我們自己,就是要以團隊協商精神來促進改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