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20, 2016

Eucharist:聖餐的意義

前次我在介紹天主教信仰傳統的時候提過彌撒,即我們新教稱為「禮拜」的感恩祭(Eucharist)。這每一次感恩祭的高潮就是:同領基督的身體,同領祂的血。這到底是甚麼意思呢?天主教的理解是最傳統的,我曾介紹一首美妙的聖詩,唱出了對「同領」基督的感恩。到底怎樣同領?有三種不同的解釋。

對於很多信徒來說,這個聖禮可能很像是變魔術:一位受敬重的聖職人員,即priest祭司(中文翻「神父」),咕咕噥噥說一串拉丁文,就把普通的麵包塊和飲料變成了實際的基督身體,領受的人再次得到避邪式的保護,罪得到潔淨,神得到滿足,神父祝福的禱告有著特別的功效和能力,正義的力量起來掌控,眾人皆大歡喜。

當然,你如果問天主教的神學家,這個理解不太準確,但從中世紀到今天,很多普通信徒都以為如此,這比異教的某些迷信似乎沒有強多少吧?

到了十六世紀宗教改革的時候,這種神學整個受到挑戰。改革派中有一派比較極端的,決意拒絕任何帶有異教魔術成分的神學解釋,堅持否定一切羅馬教廷關於祭司/神父權柄的教導,於是有了聖餐的「紀念說」:瑞士改革家把這聖禮僅僅當作象徵記號,提醒「基督為我們的罪死了」這一歷史事實。他們堅持說,思想這一事實所得到的屬靈益處,比起你原先吃聖餐麵包得到的益處是一樣的。

華人教會很少注重禮儀傳統,所以絕大多數都教導聖餐的「紀念說」。賴特博士挖苦說,真的,你默想而吃餅,總比不默想而吃好多了。

除了「變質說」和「紀念說」,還有一種折衷的解釋,叫作「合質說」。透過耶穌基督的死而復活,我們擘開面包來分享基督的身體,紀念祂,好像耶穌的門徒在最後的晚餐,而耶穌的臨在是真實的,不只是用餅和酒來作象徵而已。

賴特博士似乎比較贊同這種解釋,他說這有些像猶太人紀念逾越節的聖禮拜餐,說「就在這一夜,神帶領我們出了埃及」,於是用餐的人模擬古時的以色列百姓。他說在聖禮的世界中,過去和現在是合一的,而且這禮儀還指向未來。以色列盼望一個未來的解放,賴特說基督徒是主在基督裡的新創造,耶穌捨了自己給我們吃喝,而我們應該盼望的是,未來在新的世代中與主合一。

更多細節的解釋,請參考賴特的Surprised By Hope一書273-275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