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30, 2023

戰勝「軍力強大的」俄國

俄國有多種型號的坦克和大批量的裝甲車,它有著不可否認的軍兵數量優勢,從表面上看,俄國應該在戰場上摧毀烏克蘭的坦克部隊。然而,這個超級大國一年多以來苦苦掙扎,犯了一個又一個錯誤,以致於裝備和戰役損失非常驚人。而在未來幾個月內,西方支援的坦克將要湧入烏克蘭,將俄烏競爭的環境平衡一下。

從戰爭剛開始,坦克戰就引起了國際關注:烏軍使用俄軍廢棄的坦克來反擊,奪回了Kharkiv;今年早些時候,俄軍對Vuhledar最大規模的坦克戰圍攻居然失敗;而目前的Bakhmut坦克戰殘酷僵局尚未分出勝負。

美國海軍陸戰隊退役上校、戰略國際研究中心安全項目高級顧問Mark Cancian告訴記者說,裝甲車在戰場上的威力有三重:機動性、火力、和掩護,它為士兵同時提供移動和射擊的能力。

但是坦克的實用性只是戰鬥的一部分。海軍分析中心的俄羅斯專家、前美國陸軍裝甲軍官Jeffrey Edmonds杰弗里埃德蒙茲說,有一項重要能力是對敵人的心理影響,叫作「震盪效應」。坦克戰是目前戰爭的一個重要方面,俄國正在恢復儲備以補充供應,而烏國則尋求進一步的援助。

俄國在這場戰爭中主要依賴四種不同型號的坦克:T-64、T-72、T-80和T-90。這些型號一脈相承,每一代都是上一代的更新版本,是蘇聯時代的產品。其中以T-72為主,有比較現代化的裝備更新。坦克越新,戰鬥力就越強。

在冷戰期間,俄國人非常依賴T-72,無數次更新和翻新它,讓這一型號的性能與T-80相當,甚至以為比T-80還優秀。但軍事專家一般認為T-72不如T-80或T-90成功可靠,他們認為後面兩個型號才是俄國最先進的坦克。

根據Edmonds的說法,俄國的坦克設計是從二戰中吸取教訓的產物,因此這些坦克往往比西方坦克體積小和重量輕,而且離地面很近,這使得它們比較難被擊中。然而與北約的重型裝甲車相比,它們的戰鬥力也不夠強大。

根據國際戰略研究所的幾份報告,俄軍開戰時部署了大約3,000輛坦克--幾乎是烏國當時坦克數量的兩倍。而烏軍的坦克部隊完全靠T-64和T-72,與俄軍用的坦克類型相同--別忘了,俄烏曾經同屬蘇聯。但這些坦克的俄軍規格,特別是T-72,可能比烏軍的先進,因為烏克蘭多年來沒甚麼理由要更新坦克。

但Edmonds說:「坦克系統的殺傷力不僅取決於坦克和機組人員,還取決於它進入戰場和利用戰場環境的能力,以及與戰鬥力的其它部分相配合。」我們看到俄軍未能有效利用他們的武器。

俄軍在正確使用其坦克和維護它們方面都很掙扎。國際戰略研究所和開源情報分析平台Oryx在2月份更新了他們估算的數字,令人震驚:自開戰以來,俄羅斯已經失去了大約一半的作戰坦克--超過1,500輛坦克,對俄國的T-72和T-80庫存造成了特別嚴重的打擊,估計已經消耗了總共庫存的三分之二。

看來俄軍沒有把坦克作為聯合作戰團隊的一部分來使用。有效坦克戰的一個關鍵部分,是將裝甲車輛與步兵、空中支援、高射砲和工程師串聯並用。這種戰術叫作聯合兵種。最早的功能失調表現,是在開戰幾周內,俄軍派出一隊未受保護的坦克直接進入Bucha的埋伏。今年早些時候,俄軍在Vuhledar重複了同樣的錯誤,導致100多輛坦克損失。

如果俄軍使用聯合兵種,他們可能會在坦克前面派一支步兵,為坦克清理地形並偵察可能的攻擊點。但這種凝聚配合需要訓練,而且需要大量訓練,Cancian和Edmonds說,這對俄軍特別困難,他們基本上是邊做邊學的。我們沒想到他們的戰術訓練水平這麼低。

由於俄軍傷亡人數超過22萬,他們士兵之間的凝聚配合力不太可能改善。22萬是驚人的數目,無疑加劇了軍隊內部已經存在的人員配備問題。俄軍不僅人手太少無法提供適當的步兵支援,軍隊似乎也缺人來操作剩餘的坦克。今年早些時候,烏軍在Vuhledar戰役俘虜了一名俄國軍醫,他有醫學背景,但需要他駕駛坦克。

俄軍一再犯錯,代價高昂,俄國只好從倉庫中取出舊坦克,包括T-62、T-55和T-54,其中有的可以追溯到1940年代。Edmonds說,這些陳舊的替代品速度比較慢,而且缺乏現代坦克的火力;它們雖然還能夠殺傷,但一般不如更新後的同類產品。

與此同時,烏克蘭已經從敵人手中繳獲了幾輛先進的T-72、T-80 甚至T-90,這也是俄軍供應枯竭的原因之一。儘管烏國自己也損失了450-700輛坦克,烏軍似乎比較擅長在戰術層面操作他們的坦克,他們具有比較大的靈活性和主動性。

在Zelensky總統不斷的懇求下,烏克蘭終於在今年早些時候從幾個西方國家獲得了期待已久的坦克援助承諾。美國答應在未來幾個月內向烏克蘭運送31輛M1A1坦克;英國準備派出14輛挑戰者2坦克;德國將提供14輛豹2坦克;其他幾個歐洲國家也表示要從他們所擁有的德製豹2坦克軍團中派遣。

Cancian說,這批西方坦克擁有比俄國T-72好的裝甲和火控能力。根據Edmonds的說法,這三種型號的坦克本質上等同,都比俄國坦克大,而且由於配備了先進的裝甲,相當耐用。這些坦克何時抵達,或它們在烏克蘭未來的攻勢中能夠起甚麼作用,尚不清楚。

最近幾週,隨著Bakhmut消耗戰的激烈進行,坦克的使用率很低,因為坦克需要在空曠地區衝,無法在巷戰環境中施展。Edmonds認為,坦克入場有助於改變目前的戰爭狀態。

備受期待的烏克蘭春季或夏季攻勢可能會試圖突破和打亂俄軍防線,這一目標將得到坦克部隊的援助。不過,進入的西方坦克數量還不到150部,也許不會改變戰爭趨勢。Cancian預測,這些坦克作為反攻的一部分足以讓烏軍執行「一次漂亮的」攻擊。俄軍的舊坦克數量很大,他們保留了蘇聯時期的好幾千戰爭機器,但西方的這批坦克為將來提供額外的設備援助奠定了基礎。

Cancian說,這種走一步、看一步的戰爭援助對於持久戰是有效的。--或許烏克蘭這一次漂亮的攻擊就勝了俄羅斯呢。(本文內容是根據一篇《商務內幕報》文章翻譯的。)

Monday, March 27, 2023

書介:《美國統治》

昨天看見油管上一名作者接受訪談。Jared Yates Sexton寫的《American Rule: How a Nation Conquered the World but Failed Its People》是2020年出版的,副標題的意思是--美國作為一個國家,怎麼會征服了世界卻辜負了自己的人民呢?

我打算從圖書團借來看看。在亞馬遜網站找到這本書,讀者評價挺不錯的,422位寫書評的人,有83%給它5顆星的最高評級。人們說這本書令人大開眼界,從美國歷史的真實面貌中看到,原來我們總是告訴自己一個並不真實的歷史神話--好像美國主要是歐洲基督徒移民和平建立的,好像黑奴的經濟貢獻幾乎為零等等--我曾經寫過美國中小學歷史教科書中的造英雄和抹殺歷史教訓現象,反映出這個題材。

亞馬遜網站列出出版商的介紹:近年來美國迎來了一場歷史回顧。隨著猖獗的政治腐敗、嚴重的不平等和暴力偏見浮現,許多人面臨著兩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我們是怎麼來到這個地步的?我們要如何往前走?

誠實地審視過去——以及歷史是如何被掩蓋的——是找到答案的唯一途徑。從建國伊始,當權的美國人就虐待和征服其他族裔,而美國獨特善良的神話既助長了這種不公正,又掩蓋了世代的真相。在《美國統治》這本書中,深入的研究與令人驚嘆的故事相結合,Sexton深刻探討了把我們帶到目前這個地步的過程--每個成長和變革時代--揭示出美國人的重要基本神話只是個想像。

《美國統治》是一本激勵人心、直截了當、令人難忘的書,講述了這個國家一直以來的真實樣式,並挑戰我們開闢一條新的道路。

下面書評是最新寫的幾個帖子,括號中是我的小結/評論。

December 10, 2022 5星 Serves a valuable purpose: There is not a lot new or revealing here for those who have read deeply into American history. But it’s a worthwhile read, particularly for those whose reading has been more casual. We didn’t get where we are by accident or “out of the blue.” Sexton pulls together a lot of strands to help make sense of the dystopia of the last several years. To be sure, Sexton sometimes takes an overly cynical or unbalanced view. For example, he highlights Lincoln’s letter to Greeley in August 1862 to support his point that Lincoln was morally indifferent to slavery. Lincoln was not, although he recognized the constitutional and legal restraints on his power. Lincoln in the Greeley letter was trying to prepare public opinion for the 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 which he had already drafted but not announced. He knew it would be unpopular with many in the generally racist North, so he had to frame it as a narrow measure aimed at saving the Union. Another example is Sexton’s discussion of the decision to drop the atomic bombs on Japan in 1945. Sexton seems to argue that a “demonstration” should have preceded the bombings, ignoring the arguments of many historians that (a) it was by no means certain that a demonstration would be a success, (b) there was a very limited number of atomic bombs available in those early days, and (c) there was no guarantee that even a successful demonstration would have convinced Japan to surrender. But such reservations aside, he's on the mark in explaining today’s pathological and traitorous Republican Party. Although dark, this book serves a valuable purpose in exposing what Sexton calls the “Noble Lie” of traditional American history.
(這位讀者並不同意作者的每個觀點,比如對林肯的評價--他的蓄奴立場屬於溫和派?那只是政治家的說詞,林肯希望爭取廣大不反對蓄奴的北方白人支持,所以把國家統一擺在首位。但總的說來,美國歷史的傳統講法的確是「高尚的謊言」,揭露出來是很有價值的。)

July 6, 2021 2星 Overambitious and Overreaching: I really wanted to like this book. When I first heard about it I thought it sounded like something right up my alley. I read it very intermittently and honestly found myself annoyed at times with the conclusions or at the very least wanting to agree but unconvinced with the argument outlined. I feel as though the author really lacks historical context on a lot of these issues and events, or missed an opportunity to come to a conclusion by choosing the wrong angle and intentionally works historical events into his already-decided-upon narrative, particularly as those events become further removed from the present. I think the author takes a lot of his own conclusions for granted, and needless rhetorical flourishes betray any pretense of objectivity.
(這位讀者覺得作者假裝客觀,其實是先入為主,從錯誤的視角看問題。)

Debunking the "American Myth" is a noble enough pursuit, but by the time I finished reading I found myself wanting more but not in a good way, wanting what I thought I was getting. For example, lambasting Madison for setting up a system of government that favored the upper-crust, one of the main causes of the renewed Constitutional Convention, according to Unruly Republic, was actually an excess of Democracy. Too many impoverished farmers placing demands on their local and state legislatures to print more money, leading to rampant inflation and a federal government powerless to deal with a failing national economy. That and given most of the population was illiterate, I can't really blame Madison and the other founders for concentrating power in the hands of the elites at the time, regardless of how it impacted the present, because how could they have known? They were reacting in a way that their situation demanded of them. And yes, undeniably the protection of slavery played a role in the shaping of the new government and that is deplorable, but the author doesn't really examine the debate around the issue, the Founders that spoke out against slavery and who is to blame for its ultimate and thankfully temporary triumph.
(比如作者抨擊Madison總統建立一個有利於上層階級的政府體系,保護奴隸制,可當時大多數人是文盲,只會要求政府印鈔票解決經濟問題,怎能怪總統?作者本該圍繞奴隸制問題辯論,他沒有。)

The author could have talked about the earliest abolitionists, how there have always been people speaking out against the evils of slavery up until the Civil War, how whites permitted and encouraged the abuses of slavery despite what more courageous individuals were arguing publicly. The author could have talked about the eradication of the US indigenous and American expansion into the West, the specific policies toward the indigenous and correspondence between generals, senators and the executive that shaped our genocidal behavior, the friends of the US indigenous speaking out as loudly as the abolitionists, again proving we always knew what we were doing was wrong, but you won't find any of that here.
(作者本可以談論南北戰爭之前的那些公開主張廢奴的人士,談清除原住民和向西擴張的抗議和信件,來說明當時政府明知很多做法是錯的,可他沒有。)

Talk about the specific goons and companies behind the 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 the through line of American history being the gradual reinforcement of the lesson that expansionism means profit and profit should be protected at all costs. Like I said, the closer the author gets to the modern era the less equivocal I feel, but I think an entire book could be written on the creation and the management of Ronald Reagan and how that opened the door to our current mess. Also, not to give away too much, I found it ended on a very dour note, not much in the way of advocating actual solutions or making me feel like things can improve. Just a vague call to action that doesn't address the obstacle that 90% of the world would rather just chase fame, but I digress. If it's everyone's responsibility, it's no one's responsibility.
(擴張主義帶來利潤,不惜一切代價保護利潤是個教訓,世界上90%的人寧願追逐名利,而作者沒有提出甚麼解決或改善方案,只有一個模糊的行動號召。)

All in all, I did pull a few interesting historical anecdotes to follow up on out of this book and enjoyed the Reagan-onward stuff, but feel that the author too-transparently worked our history into a "eat-the-elites" narrative that says more about our time than about theirs. History is a complex subject and shouldn't be treated as anything but. (歷史複雜,不只是「精英主宰」的故事。)

June 29, 2022 5星 History Repeats: History repeats when education fails because the natural human reaction is positive and uplifting when the truth is known. Democracy only succeeds with an informed populace. Real history 'American Rule' has to be taught in our schools such that myth is given no chance to perpetuate. (教育失敗讓歷史重演,了解事實歷史才會進步。)

November 24, 2021 5星 Powerful: I buy copies to send to friends. Profound revisionist history of particular value at this time in US history. Fascinating and gripping. You will learn things you haven’t known before starting with the factors, forces, agendas that influenced the shape of the Constitution. When was the last time you could not put down a history book?
(買幾本送給朋友,讀這樣的歷史對當今具有特殊價值。)

October 24, 2020 5星 Worth the read: This book is contains a lot of referenced quotes and contains a lot of information concerning American History that my education system did not cover (NC high school or college). American History had always presented highlights of people, locations, court cases, and war strategies. They rarely discussed the social events occurring that influenced the people, locations, court cases, or battles. This book uses quotes from influencers to help the reader understand the social views that helped shape America into the country is is today. Don't take other peoples opinion on leaders, read their statements (in this book) and form your own opinion for yourself. This book does an excellent job communicating many contradicting statements in the conversation about the "American Values". Excellent read.
(美國歷史很少討論影響人物、地點、法庭案件或戰役的社會事件。這本書引用歷史人物的話來幫助讀者理解這個國家目前一些社會觀點的來歷,值得一讀。)

Friday, March 24, 2023

詩歌:主是我的知心朋友

這首詩歌是我所能夠見證的。我是1986年復活節信主的,感謝加拿大的基督徒和教會。



多年以後,我的信心從天真火熱變得成熟和剛強。

Wednesday, March 22, 2023

運用批判性思維技巧的障礙

在舊書攤上發現一本關於批判性思維的大學教科書,是2010年出版的,覺得挺有趣。其實critical thinking意思是對讀到、聽到的話進行質疑、比較、用理性判斷的一個習慣和過程,未必是一味地持反對(批判)態度。你如果長大的過程中被人看為「有主見」,那很可能就是在學習和操練批判性思維的技巧。

本文說說妨礙你從事批判性思維的障礙,取自上述教科書的第2章。這本書對批判性思維的定義:通過理性標準來系統地評估或制定信念與陳述句。這就是說,批判性思維涉及幾個因素,缺一不可:這個過程必須有系統性;必須是真正的評估或制定;必須用理性標準。

你看出來沒有?我們很多時候、為各種原因有意無意不去做嚴謹的理性評估就決定表示附和相信。或者你可以說,和別人保持不同的見解是不愉快甚至難過的,不如「隨和」一些。對嗎?這就是批判性思維的障礙,特別是和家人親友相處的時候。

不過在你閱讀一篇報刊文章,聽一篇講道,看社交媒體上的有趣傳聞,應該刻意操練使用批判性思維來判斷其真確性。學會發覺自己的思維錯誤或不合理的地方,學會不受情緒煽動或放棄某種固執態度,學習客觀了解和看待問題的多個方面,才能夠讓批判性思維成為可能。若想學會這三樣,你需要有清醒的認識,去操練,你還需要受到某種驅動力--看到對自己、對社區、對他人的必要性和益處等等。

教科書的作者Lewis Vaughn進一步解釋說,清醒認識,就是了解怎樣是良好的批判性思維,怎樣是草率馬虎的思維。知道了以後,要注意操練如何利用批判性思維的技巧來避免陷阱。

批判性思維的障礙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我們自己的習慣性思維方式讓我們順隨別人,另一類是我們對某些事的看法。這兩類障礙雖然有時是重疊的--我們的看法決定我們的思維方式或反過來--但第一類屬於心理因素--擔心懼怕啦、願望啦、生活決心啦--我們受這些東西驅動,第二類來自我們所接受的某些哲學概念和信念等等。下面就詳細說說這兩類障礙,目的是希望學生有認識並願意操練。

先說第一類障礙,可以總結為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一句話只要符合自己的利益、對自己有好處、或讓自己有面子就接受,管它是否事實。沒有人願意面對批評、貶低和被指錯,人們難免要把明擺著的事文過飾非一下,甚至把一件事套在自己頭上(叫作個人化)來生氣反駁。比如聽見人議論大陸人在國外愛佔小便宜或遭到襲擊,你氣呼呼地反駁是否只為了捍衛自己的身分或面子呢?你只要指出那不代表你的或典型的海外華人體驗就好。

人的大腦還會過濾信息,只聽見和看見自己所明白和已經接受的解釋,似乎不斷為自己的觀念找到印證,而有意無意地忽略其它可能要修改自己觀念的重要細節。你需要有意識地尋找不符合自己看法的證據和解釋,來克服這種心理傾向。

還有一個心理障礙是樂意隨大流的心理:準確講是隨從自己周圍(在社會環境中未必數量很多)的同伴。我們喜歡與別人一樣,為的是得到接納,或在一個群體中得到尊敬,結果我們感受到「同儕壓力」,甚至有時身不由己。還有的時候,我們對自己的群體有優越感,而對其他與自己不同的人有偏見。宗教信仰啦,政黨啦,屬於某一代人或某個階級啦等等,都會引起我們待人處事時的盲點和不客觀態度。

批判性思維要求人獨立思考,而不是隨波逐流。因為來自同伴的壓力與純粹為自己利益雖然不太一樣,仍然會產生同樣的一廂情願、將不合理的看法合理化、自欺欺人的效果。有了小集團內部的彼此共勉,人們更容易生成思想狹隘、抗拒改變、無充分理由的貶斥、固執不願自省的反理性偏見。

下面說說第二類障礙,就是幫助你理解人生和世界的哲學觀念出了毛病。這裡需要介紹三個我們平時不太熟悉的名詞:主觀相對主義;社會相對主義;懷疑論。

主觀相對主義是表達了主觀謬誤:有人相信一件事,那件事對於他/她來說就是真的。換句話,一件事真不真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批判性思維的目的是判斷一件事(或描述這件事的話)是不是客觀上真確,所以接受主觀相對主義就妨礙了批判性思維。但一件事客觀上是否真確,與人信不信它是沒有關係的。

主觀相對主義顯然不正確,所以有些人把它加以修正,變成社會相對主義:真理不靠個人信不信,但靠一個社會群組的輿論接受--比如一件事對華人可能是真的,而對美國白人不真。這有些像相對主義,還加了平等主義的味道,很多人願意接受。不過很多哲學家覺得,主觀相對主義如何妨礙你進行批判性思維,社會相對主義基本上一樣--它反對你從不同族群/階級的視角認識事物。

懷疑論算是拒不接受現實的另一種方式,他們把事實真相與100%的確定性聯系起來:你的知識只要有一絲一毫的不確定就不算真,比如天在下雨,或狗有斑點,月亮成分不是奶酪等等,都能夠提出疑問。我們有很多時候需要承認有些事情是不確定的,甚至可能會判斷錯,但總是質疑和不接受別人的一般性結論卻未必合理。

既然是教科書,每課後面有些習題,我抄兩題放在這裡給你思考:1. 你能夠回想自己過去曾經因為利益、面子、或群組壓力而相信某些事情,後來發現搞錯的例子嗎?那件事結果怎樣?如果你當時使用了批判性思維會有甚麼不同的結論?2. 你能夠回想起他人的上述例子嗎?結果如何?

Monday, March 20, 2023

言論自由和§230

國會現在辯論對《通信規範法》第230條款(§230)的調整,但我們應該牢記「敵人也有一票」這一格言。先不說別的,硅谷科技公司一直忘記,新的技術服務會被人故意濫用,華盛頓特區制定政策也一樣,政策出台後常發現必須調整。§230需要調整,免得真正的危險分子--恐怖分子、侵害兒童者、仇恨團體等等--不受法律追究。

網上的傷害有時會以非常嚴重的方式表現出來。但我們的政策需要區分廣泛但危害並不嚴重的錯誤信息,和不那麼流行但帶來恐怖主義和仇恨犯罪嚴重問題的發言,不然會把使事情搞得更糟。Brookings研究院的院士Brian Fishman撰文就是為了做出區分,他說調整政策應牢記下面三個核心思想。

首先,恐怖分子和仇恨組織濫用互聯網是40年以來一直存在的,他們帶來的危害很難歸咎於幾個系統設計特徵。事實上,不管你政策怎麼改,總有極端分子能夠適應、變通、鑽空子。恐怖主義和仇恨不是數字通信的故意設計的特徵,但平台被壞人利用做壞事是個很難避免的問題,所有負責任的媒體平台都應這樣對待恐怖分子和仇恨團體。

其次,公司為確保自己平台安全所做的工作(業內稱為「信任和安全」)非常複雜,通常涉及對恐怖分子和仇恨組織的限制。通常政府因為不可干涉言論自由因而很難限制誰,而由公司來做就比較得力。公司在自己平台上做一切的「信任和安全」工作都在§230條款的保護之下,這基本上就是我們所體驗到的社交平台。

然而,由於社交平台如何做「信任和安全」工作常常在公眾眼裡缺乏透明度,人們常常做出錯誤解釋。關於打擊線上的恐怖主義和暴力極端主義問題,社交平台是這幾年在政府壓力下才開始應付的,而且做得很不完美,每次失敗都會被人當作政策需要改變的證據,希望能夠更有效地打擊仇恨和暴力。

第三,調整§230會引起增加訴訟的危險。在美國,白人至上主義者提起這類訴訟通常會根據現有的§230遭到駁回。相比之下,意大利的一個新法西斯組織成功起訴了Meta(前身為 Facebook),Meta現在面臨向新法西斯組織支付罰款的命令。允許對平台採取民事訴訟救助受害者,激勵平台更積極地監管不當行為有一定道理,但如果無意中支持了仇恨團體就很危險。

第230條款有兩個基本規定。第一個是平台不必對用戶製作的內容承擔責任;第二個是保護平台調節內容的能力。該法律還包括了重要例外,是為能夠執行聯邦刑法、知識產權法、有關性交易的州級法律及聯邦民事案件。

關於如何修改§230有各種建議。有的要增加平台掌控非法內容的責任,有的說應該根據實際危害允許起訴,還有的提議把整個條款都廢止。其實很多人搞不清楚§230條到底是保護還是限制了言論自由。

憲法第一修正案保護的是私人和私人企業的言論表達自由,不容政府干涉。他們如果限制、刪除某些內容,或推廣其它內容,政府不得干涉。在沒有設立§230條款之前,網絡媒體平台作為私營企業可能要負責審核內容(正如一切的報刊論壇出版社)。但1996年的通訊規範法規定,網絡媒體平台不是出版公司,所以不必審核內容--如果有人堅持要放色情有害內容,網絡平台不用管。現在很多人希望修改§230條款來增加言論自由,但搞不好是適得其反的。

有人說,臉書上極端主義和其它危害橫行,是因為平台的廣告商業模式。那些相對比較新的功能,不僅包括廣告,還包括針對目標用戶的推薦引擎,有證據表明這些特徵存在問題,使錯誤信息流行得更快等等。但研究發現實際情況更陰險,網絡極端主義比這些新功能早,而互聯網的「賺錢第一」主導思想是最根本的問題。

互聯網真實「原罪」在於它的創始人、贊助者和技術開發者太天真。技術進步和數字連接一定會帶來好結果,這種想法是基於互聯網能夠使人擺脫國家專橫的權力。1996年有人宣布政府對網絡空間的居民「沒有道義上的統治權,也不擁有任何我們所擔心的執法方式」,所以可能是個比較「人道」的世界。那一年§230成為法律,而美國白人至上主義使用第一代通訊工具Bulletin Boards已有十多年。

有個非政府非營利的機構Anti-Defamation League,專門強調人權法,在1996年記錄了一系列在美國運營的反猶太主義和白人至上主義網站。到1998年,他們發現超過一半的美國政府認定的外國恐怖組織(FTO)擁有網站。2004年4月,互聯網監控公司SurfControl聲稱發現了將近11,000個鼓吹仇恨或支持暴力的網站。

今天,互聯網顯然存在著無數的危險。這些極端分子把互聯網承諾的去中心化、相對安全的通信視為一種工具,將遙遠社區拉入政府控制之外的凝聚力運動。他們還希望把這些極端主義運動跨國輸出,特別是讓加拿大的白人至上分子得到美國的宣傳資料,因為那些種族主義材料在加拿大遭禁,在美國卻受到第一修正案(公民言論自由)的保護。互聯網的使用為極端分子,比如國際聖戰分子,提供了聯絡能力。

網絡空間為人們帶來好處沒錯。通商和自由交流、教育機會倍增,利用數字的無政府主義通訊做好事的人比利用它作惡的人多。然而各種暴力極端分子和組織也在那裡操作,宣傳他們的意識形態。他們現在轉向臉書、推特和油管,因為容易訪問、簡單、實用和可靠。如果有人要對他們的惡意行為採取行動,就必須是平台本身,而傳統的國家安全機構因為需要保護公民的言論自由,在這些平台受到諸多限制。

然而這些社交平台對這類責任的反應特別慢,他們有禮貌地參加了國家反恐機構的簡報會,然後並沒有投資在處理網上恐怖主義材料的問題。直到2015年,ISIS大力在歐美煽動暴力,政治領導人也施加壓力,他們才開始改變做法。

極端分子還玩弄名號,讓搜索引擎找不到關於他們的歷史紀錄,這就把網絡對危害的監視能力都繞過去了,結果人們對社交媒體的批評越來越多。去年4月有一位心理學家Jonathan Haidt在《大西洋報》發表文章,說社交媒體是當代民主萎靡不振的核心,但他所彙編的數字危害只是2014年社交媒體以後的研究資料。事實上,一切的極端主義分子利用數字通訊的危害始於互聯網的使用,而不是只是社交媒體。社交媒體上的某些功能,比如按讚和轉發,能夠增加信息傳播速度,發明這個功能的人們大概沒想過對壞消息傳播應該負的責任。

大型社交媒體平台最終確實將大量資金投入了反恐,他們的努力極大地影響了網上的極端主義活動,但並沒有完全消除那些活動。信任和安全工作團隊仍在爭奪資源。現在網絡暴力極端主義的持續存在讓很多人相信,政府需要加強干預,來迫使平台公司採取比較激進的行動。但同時我們要知道,政府監管機構意圖彌補社交平台防禦漏洞,可能無意中會破壞迄今為止所取得的成功。

為了減少網絡謠言和暴力煽動,Fishman博士提出幾條基本的必要步驟。一是清楚定義大眾所希望禁止的「害處」有哪些,比如「恐怖主義」。二是評估群體、個人等等是否符合所定義的「害處」,建立評估的優先次序和流程,以及收集信息。三是定義怎樣叫作違規,怎樣叫作不違規。比如Meta禁止稱讚和支持「Tier 1」危險組織。這等於全面禁止了除新聞報導、批評和一般性討論之外的所有內容。

四是確定必須尋找的indicator,就是相關的詞彙、暗示、符號標誌、核心口號、領導人名字等等。社交平台還需要詳細指定用戶或網絡違反規則操作,比如發布極端信息和冒充等等。最後,社交平台必須確定如果用戶或內容違規要怎樣處理。刪除或降級?負面表現積分?

再好的政策也可能有識別不充分或政策沒有及時更新的時候。比如Meta的首席執行官Mark Zuckerberg雖然在社交平台上廣泛禁止反猶太主義和仇恨言論,可是他2018年決定允許否認猶太大屠殺的言論,因為他不知道否認大屠殺是現代有組織的反猶太主義的核心與共同因素--這個錯誤到2020年才得到修正。

§230條款把定義「恐怖主義」的任務留給各個社交媒體平台,然而歐洲國家正在把這權力的一部分拉回到政府手中,允許政府在最少的司法監督下下令刪除某些言論。美國政府不能強迫公司禁止甚麼沒有法律禁止或制裁的群體,所以科技公司打擊恐怖主義和謠言仇恨的動力是否會減少呢?這是值得思考的。建議你閱讀Brian Fishman博士的文章

Friday, March 17, 2023

上演專制主義腳本?

我曾寫過一篇關於共和黨人的反民主趨勢問題,有人稱之「法西斯主義」,但也有人不同意。下面這段視頻舉例對這個現象做了說明。

《大西洋報》記者Barton Gellman介紹了亞利桑那州的一位共和黨選舉官員的事:他正面臨性命威脅,又因反對那些否認選舉結果的MAGA人士而被冷落和趕出共和黨的競選圈子。Ruth Ben-Ghiat教授向MSNBC媒體的Ali Velshi解釋:這說明共和黨現在有個專制原則,就是「把撒謊、腐敗和暴力作為一種政治手段」。(當然不是所有的共和黨人都已淪為如此,但各州都有跡象表明這是個潮流。)



A:Barton您生動描寫過各州的這類故事,在喬治亞、密西根、賓州、亞利桑那都有普普通通的共和黨人,他們只是做自己的本職工作--管理選舉。
B:是的,我要尋找這些人報道他們。比如在亞利桑那,這位連續做了兩屆選舉工作的Bill Gates現在多少面臨著被共和黨人「開除」的危險--他在2024年希望連任,他本人並不想成為民主黨人,可是他自己的黨已經不給他空間,現在看來連初選都沒有機會。
A:亞利桑那的一些共和黨人在2022中期選舉似乎拒絕投票支持那些否認選舉結果的候選人,反而投給民主黨候選人,看來還好。
B:可是你看看他們提名的那些候選人,每個都否認選舉,比看誰更極端,太糟。那個Kari Lake是少數落選不認輸的州長候選人,學川普的樣子假稱自己實際勝選,是現在的合法州長,製造有大規模舞弊的謠言,裝樣打官司,很多人居然相信她。

A:他們這樣做當然是錯誤的。Ruth教授您寫道他們這一套的背後是專制主義,誰不同意我黨的方針就請辭?
R:是的很可惜,這件事再次證明,共和黨作為一個政黨正在走向專制。對其他人來說,專制就是接受撒謊、腐敗、暴力作為可接受的政治手段。當一個政黨成為專制時,你必須注意誰離開或失去地位,以及誰進去。我們看到的是像Chenny和Bill Gates這樣的共和黨人離開,他們遇到恐嚇,不能進入初選等等。而進來的是罪犯、極端暴力分子、騙子,那些願意接受黨派立場的人,比如(亞利桑那去年落選州務卿的)Mark Finchem--這就把黨逐漸轉變,成為願意接受專制原則的政黨。我們現在到處看得到這種例子。

A:這星期我們報道CPAC(保守派政治行動年度大會),川普有一句話值得一提。他告訴那些支持他的人說「我是你們的retribution」,我不確定那是甚麼意思。但他似乎把別人不敢說的話說出來了,如果他當選總統,那麼政策無關緊要,左翼右翼無所謂,他要報復。
R:是的,這和墨索里尼說義大利需要一個起來報復的人很像--所以他宣布獨裁。這種把國家當作受了害,把調查犯罪當作莫須有,決意甚至不惜用暴力把國家帶回來某種正途的獨裁鐵腕手段,是100年來的專制主義腳本。另一件令人恐怖的是,川普同時還說「我是你們的justice」,這種把公義人格化的講法,讓人想起他把自己置於法律之上,曾經吹噓即使他在大街上殺人都不會被治罪,因為他可以說制定甚麼法律就制定甚麼法律--地道的獨裁行為。

也許在很多基督徒頭腦中,上帝是搞專制而不是搞民主的大君王。你可以思考這件很有意思的事:耶穌國度是徵求全民平等共融共存呢?還是壓制一部份族群不聽他們的聲音?我們在現在世代中如何效法耶穌?

Wednesday, March 15, 2023

改進記憶力的大腦鍛練

2019年有一項20萬成年人參加的調查研究,發現生活方式比較健康的人在八年內患癡呆症的可能性比較小,即使他們有遺傳上的癡呆症風險。2020年的另一項研究得出類似的結論,但除了一般的健康習慣,還發現某些活動可以增強腦力和防止認知能力下降,或稱大腦鍛練。下面10項鍛練項目對改進記憶力有益,取自一篇生活品牌評估網站Good Housekeeping文章,我翻成中文介紹給大家。

第一項是體育鍛練。鍛練增加流向大腦的血液,降低中風、高血壓和糖尿病(發生記憶問題的三個危險因素)的風險,降低身體炎症反應和氧化反應(這也與癡呆症有關)。2023年有人對將近1,300名65歲及以上女士的調查發現,每天每進行31分鐘中等到劇烈的鍛練,患癡呆症的風險會降低21%。2022年有人分析得出結論,經常參加步行、跑步、游泳、騎自行車、跳舞、瑜伽、運動或健身器材的人患癡呆症的風險比不參加的人低了17%。

第二項是參加某種需要和別人一起來玩的比賽或娛樂運動。這種運動需要你做出快速判斷和決定(我的隊友在哪裡?我應該跑快些嗎?現在用哪種戰略比較好?)並有機會與他人交往。這是很棒的全腦活動。

第三項是社會交往活動。與其他人在一起對大腦非常有益:你必須看別人的表情和非語言交流,然後做出判斷。別人講一個故事,你在回憶和思考那個話題,想到一個相關的故事可講,然後分享。你要使用語言、視覺、聽覺,大腦的所有這些部分都在參與和整合信息。若不能親自見面,打電話給某人也帶來一些腦力刺激。人類彼此交往是上帝的設計。

第四項是做一些基本算數。儘量少用計算器,或者操練心算。事實上,有一項研究發現,連續六個月每天都完成基礎算數和閱讀問題的老年人能夠提高心算速度。

第五項是學習一門新語言。了解兩種語言可以讓你與以前可能沒有交流過的人聯繫,讓旅行更輕鬆,並支持健康的大腦。2020年有一項數據分析,發現會說雙語的人比只會說一種語言的人患癡呆症的年齡要晚。學外語聽起來需要挺大的決心,但現在有不錯的語言學習APPs來幫助入門--有些完全免費。

第六項是玩數字遊戲、填字遊戲、拚圖遊戲。這些遊戲調動大腦的不同部分,有的鍛練邏輯能力(位於大腦前額),有的增加字彙存儲量和鍛練語言思考能力(左腦),拼圖遊戲鍛練視覺和空間感知能力(右腦)。

第七項是彈奏樂器。彈奏音樂需要你在短時間內將觸覺、記憶和聽覺結合起來。有一項研究甚至發現,參加過鋼琴課的60歲以上老人,在六個月之後測試記得過往事件的能力和注意力,得分高於沒有參加過鋼琴課的人。

第八項是默想。默想幫助人降低焦慮。有一項研究發現,引導患有輕度認知障礙的人連續六個月每天做30分鐘的冥想,顯示關鍵大腦區域的退化速度比沒有這樣做的人慢。帶領人冥想的APPs很多,你可以參考其他用戶的評論選用。

第九項是預備和製作飯食小點湯品等等。這類活動幫助你使用多種感官--嗅覺、味覺、視覺、手感、聲音,可能還需要嘗試用不同的食材,做一些計劃安排等等。最後,你品嘗自己的勞動成果,這些還綜合起來幫助記憶。

第十項是睡覺。也許你不覺得這是一種大腦鍛練,但高質量的睡眠對於大腦發揮最佳功能至關重要。根據一項研究分析,睡眠有助於「改善記憶力、調節新陳代謝和減少精神疲勞」,即使打瞌睡大腦也在忙於排除毒素和自我調整。所以你每天都需要7小時以上的高質睡眠,不然遇到腦霧等問題就不要驚訝。

說到底,現在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讓大腦參與活動很重要。請記住,大腦與身體中幾乎所有其他系統一起工作--心臟不健康會影響大腦供氧,因為大腦是全身需要氧氣最多的器官;腎臟功能不佳會影響血液中的毒素過濾;胃腸道不健康會影響大腦保健所必要的微量元素吸收等等。所以你如果想要保護上帝給你的大腦,最好注意全身的健康。

Monday, March 13, 2023

銀行倒閉的恐慌

一家銀行倒閉比通貨膨漲還可怕,因為恐怕引起連鎖反應。硅谷銀行(SVB)星期五倒閉了,或說被聯邦監管機構FDIC接管,引起股市大跌。但是《時代周刊》的一篇評論很快指出,這次事故的起因似乎是缺了一項重要的規章,那項規章是在川普總統當政時期砍掉的,因此只是一些高風險銀行的偶發事件,可能不會引起金融海嘯。

SVB是全美國排行20名以內的大銀行,截至去年年底擁有$2000億以上的資產,用戶主要是科技和保健初創公司。這家銀行的主要策略是購買國債,為客戶提供穩定的低利息存款服務。在國債利息穩定的情況下這本來不成問題,可是利率變動就會帶來風險。

怎樣管理高借債經營的風險呢?汲取2007-2008年的金融危機教訓,美聯儲要求所有$500億以上資產的銀行必須保持一定數量的現金,還必須定期提交「壓力測試」的結果,目的是看危機時刻銀行的資本是否能夠承受得住。這是奧巴馬簽署的法令。

但是到了2018年,川普簽署另一項法令,允許資產在$2500億以下的銀行免交「壓力測試」報告,而那項法令的主要推手就是SVB的首席執行官Greg Becker。當時Becker先生花了大約$50萬美元,極力遊說國會成功,讓他們相信像硅谷銀行這樣的金融機構,其活動和商業模式屬於低風險。嗯,買長期債券平時屬於低風險,通貨膨漲時期就不同了。下面這段視頻解釋得挺清楚。



SVB在四年內存款增長了4倍,而且97%的(初創資金)儲戶存款超過FDIC所保證的$25萬金額,這大大增加了風險,監管機構為甚麼沒有及時看到呢?國會同意為SVB這樣的銀行砍掉Dodd-Frank法令所要求的銀行壓力測試,可能削弱了它對付金融風險的能力,但這次可能還有其它因素,比如有人說是美聯儲提息太快,還有人說SVB把存款人的短期存款投資在長期債券等等,原因值得檢討。

銀行最怕的是所有顧客一齊要提款--一種公眾對銀行失去信心的跡象。這次隨著果斷的FDIC政府接管,希望存款客戶能儘快恢復信心,而不是相信事態將要惡化。但其它與SVB營運類似的高風險金融機構仍然危險。(FDIC有些像聯邦的銀行保險基金,所有的銀行都出資,遇到危難時能夠得到一定保障。)

Saturday, March 11, 2023

關於公海管理的世界條約

本文內容是根據專家資料網站Rutgers大學人類生態法律Cymie Payne教授的介紹文章:The high seas are supposed to belong to everyone以及媒體報導。

人類住在陸地,可能會感到驚訝,海洋實際上才是我們星球上最大的生物空間。然而很大一部分海洋基本上沒有得到管理。這個巨大的全球共同資源,是一項新條約的重點,就是「國家管轄外生物多樣性」(BBNJ)協議,聯合國這個月剛通過。

聯合國成員國15年來一直在談判公海的管理規則,包括那些遠離海岸的海床和上空。公海覆蓋了將近一半的地表,相當於64%的海洋。根據國際法,所有國家都享有公海,享有平等的航行、捕魚和進行科學研究的權利。可是到目前為止,只有少數國家利用了這些機會。BBNJ協議旨在通過制定規則,更公平地分享科學發現新成果,來幫助更多國家參與。這包括為發展中國家提供研究資金和技術轉讓。

加入該條約的國家必須確保他們適當評估和減輕其管轄公海中的船隻或飛機對環境的影響,這對於去除塑料這樣的活動尤其重要。一旦有60個以上的國家批准了該協議(這可能需要三年或更長時間),就有可能在公海建立海洋保護區(MPA),這對保護那裡獨特的生態系統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Sargasso海是北大西洋洋流環繞的漂浮海藻藏聚的地方,讓無數稀有物種在那裏繁殖棲息。設立MPA可以限制這些地方的活動,幫助海洋生物抵御氣候變化、海水酸化、污染和捕獵。

但即使有了這項新的BBNJ條約,所有想要參與公海共享和保護的國家仍有障礙。加入新協議的國家需要與現有的國際機構合作,例如監管航運的國際海事組織(IMO)和區域的漁業管理組織。在進行磋商與合作時,各國還需要平衡這項承諾與根據其他協議承諾。在執行國際條約時,政府內部也會相互抵觸。例如,一個部門可能對IMO的溫室氣體污染法規感到不滿,而另一機構可能主張在其它方面採取更嚴格的氣候變化措施。

新條約還要解決一個關鍵要素,就是發達國家從從公海採集的樣本中獲取科學知識和商業產品,獲益能力大大超過其他國家的問題。40多年前,在談判海洋法公約時,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國家管轄外區域的海底礦產上。當時工業化國家擁有勘探並最終開採這些礦物的技術,而發展中國家沒有。當時各國一致認為這些資源是「人類共同遺產」的一部分,成立了國際海底管理局來管理開發這些資源的共享。

公海中的極端條件孕育了豐富多樣的生命存活策略,從在深海熱水噴口中繁殖的細菌,到在南極洲外嚴寒中繁衍的冰魚(如圖片所示),這些生命形式的基因中攜帶著潛在的有價值信息,稱為海洋遺傳資源。

這項新協議為發展中國家,無論是沿海還是內陸,提供了從海洋遺傳資源中獲益的權利。然而我們沒有建立一個類似於為海底採礦設立的行政機構,相反,所有國家/地區的研究人員都能夠免費獲取樣本和數字序列信息和研究它們。目前,仍然是經濟強大富裕的先進國家可以獲得這些樣本。

另外還有一項世界條約《生物多樣性公約》是管轄公海以外其它地區的,會使DNA測序數據共享變得複雜。BBNJ協議想要建立一個財務機制,用來分享海洋遺傳資源的貨幣利益,儘管參與談判的專家仍在試圖分析確定它最終的樣式。

如果我們希望建立強大的海洋保護區,公平利用海洋遺傳資源,就必須迅速實施BBNJ協議。但它的生效要取決於每個國家如何解釋BBNJ條款,以及製定怎樣的程序規則。從許多角度看,艱苦的工作才剛剛開始。

儘管國家管轄以外的公海地區對大多數人來說都太偏遠,但它們為您提供呼吸的空氣、吃的食物並調節氣候。從海面到海底,整個海洋都有生物。確保公海造福於今天。造福子孫後代的每個人,將取決於下一階段實施這項歷史性條約的情況。

Wednesday, March 8, 2023

敢於不同意總統的政府律師

我對民主制度如何能勝過專制這樣的話題是很有興趣的。今天我要回顧一個歷史事件,看看在民主體制下,反民主、反平等政策如何可能遭到有力的抵制。時值國際婦女節,讓我們留意另外一位傑出的女律師。本文內容取自Dahlia Lithwick所著Lady Justice一書,您可以點擊鏈接閱讀(中文)書介。

你還記得川普剛剛上台簽署的一條行政命令嗎?在所有機場禁止七個穆斯林國家的移民和難民入境美國。那七個國家是:伊朗、伊拉克、利比亞、索馬利亞、蘇丹、敘利亞、也門。行政令標題「保護國家不准恐怖主義分子入境」,那個真正有恐怖分子來美國搞911事件的沙特阿拉伯倒沒有列在其中。

由於行政令起草得太匆忙,政府部門之間沒有適當協調,新的規定不僅沒有解釋為甚麼是這七個國家而不是別的國家,還把所有持學生簽證、訪問學者簽證、旅遊簽證和綠卡的人全部忽然擋在機場,一片混亂。然後川普在電視訪談中說明,今後美國要把接受基督徒難民放在優先。

當時的代理總檢察長是律師家族和衛理公會牧師家庭出身的女律師Sally Q. Yates。早期女律師即使得到法學資歷也沒人僱用,只能做男律師的秘書,Yates的祖母就是如此。Yates在1986年得到律師資格以後,頭一個案子是免費為一位非裔老太太做的,花了好幾年時間成功了。然後她希望進入政府打擊團夥犯罪的律師部門,人家擔心女律師不給力,把她分到打擊白領犯罪的部門。Yates進入法務部(DOJ)副檢察長職位時曾受到參議院的反覆考問,特別是對總統提出獨立司法意見的勇氣問題,沒想到川普一上台,她作為臨時代理的總檢察長,立刻面臨了真實考驗。

首先是總統任命了Michael Flynn作國家安全顧問,Yates立即知道美國面臨了嚴重的反間諜問題,她需要設法告誡總統。因為她知道Flynn在2020年底,奧巴馬為俄國干預美國大選而宣布制裁他們時,違法與俄國大使通電話(告訴他們別擔心),之後對FBI否認通話,然後副總統和白宮新聞秘書都公開以他的話為真,這就讓Flynn被俄國抓住了軟肋,日後可以敲詐。不過Yates的匯報沒有得到川普內閣的重視,川普總統接下來的穆斯林禁令也故意不問她的意見。Yates的助手看見新聞,她才查閱白宮文件得知行政令的內容。

禁令當晚,第一批訴訟案件就從各大機場紛紛到來。Yates緊急召集法務部律師電話會議,奉告大家先不忙回答記者總統令是否合憲的問題。Yates清楚看見兩個問題,首先這條禁令看起來是針對穆斯林,同時優待敘利亞的基督徒,這就違反了憲法第一修正案所規定的政府不偏向也不禁止任何宗教信仰的條款。其次那些持有合法簽證和永久居住權的人在缺乏正當法律程序的情況下忽然被剝奪了合法身分。

禁令既然已經生效,DOJ必須在72小時內表態。Yates要麼為這個禁令辯護,硬說它與宗教信仰無關(明顯與總統自己的公開言論相反),要麼辭職,讓其他律師去辯護。Yates知道辭職可以保持自己的清白,但她感到自己還有義務保持DOJ的公信力,也就是不容它出面說假話或違反信仰自由的原則。想當初確認時回答參議員的問題,「如果總統要求你做違法或違憲的事你會怎樣」,她回答的是「代表人民、不辭職、不同意」,現在考驗時刻臨到了。

憲法第一修正案的條款包括五項基本自由,按照次序首先是信仰自由、其次是言論表達自由、然後才有新聞自由、再就是聚會結社自由,最後是向政府請願的自由。這裡信仰自由是最首要的,包括兩個方面:政府不可以對宗教信仰採取任何立法行動,也不可禁止宗教信仰的自由表達。這裡對各路宗教是一律平等對待的,基督教某宗派沒有高於其它信仰(基督徒也許常常忘記)。

換句話,美國人信仰自由,但政府毫無干預他們信仰的自由。所以有人喜歡說美國建國時是基於「猶太-基督教」原則,並不符合憲法(高舉某宗教),也不符合國父主張政教分離的歷史。

Yates相信自己作為DOJ代理部長,不能辜負人民對這個職位的信任,有責任捍衛憲法和維護平等權利。於是她寫了一份聲明,宣布自己不相信總統的穆斯林禁令是明智或公正的,也無法信服那是合法的。最後說,「只要我一天還是代理總法務部長,法務部就一天不會為這個總統行政令辯護。」事實上,那些因為禁令引起的訴訟案件在每個聽審的聯邦法官面前都得到同樣的裁決。而Yates在辦公室只等了幾個小時,總統就派人送來了解職信--川普本來想用電郵通知她,不知為何,電郵彈回好幾次,他只好派人親手送信。

故事還沒有結束。幾個月以後,參議院的司法小組委員會要求Yates到國會就Michael Flynn的問題作證,其間提到了她反對川普穆斯林禁令的事。德州Ted Cruz議員問Yates是否知道一條關於移民和國籍的某某法律條款,其中寫著「無論何時總統若發現任何外國人或外國群體進入美國會損害美國利益,他可以宣告,在一段他認為必要的時期內,暫停辦理所有這些移民或非移民入境,或對於這些入境的外國人施加任何適當的限制」,Cruz很得意,居高臨下地問:「你同意這是很廣的法定授權嗎?」

Yates很有禮貌地聽著,然後回答說:「我同意,而且我很熟悉它,我還很熟悉您所讀的這條法令的一個附加條款,說沒有人可以在申請簽證時因為種族、國家、或出生地而受到優待或歧視。」這段聽證會錄影被媒體瘋傳開來,人人都知道Sally Yates拒絕為川普總統的非法行政命令辯護。

Sally Yates是川普政府初期反對總統行為的人。隨著時間推移,後來也有其他政府官員站出來反對總統意見和為此丟官的人,比如那個第二任DOJ總檢察長Bill Barr,但還是比我們希望的數量少多了。不少人很快習慣下來,見怪不怪。有幾位辭職的川普內閣成員,很少公開作證指出甚麼問題,倒很樂意去寫書立傳賺錢。

這位無所畏懼的女律師,不是抄手看熱鬧或私下抱怨,也不是把意見暗暗寫個備忘錄塞進機密檔案完事。她執行了法律章程和自己忠實於憲法、忠實於美國人民的就職誓言,成為人民司法公正的英雄。

Monday, March 6, 2023

鐵腕人物與美國企業界

上次我介紹過兩位政治學教授的一篇文章,指出我們當中許多人願意選強硬手段的領導人(鐵腕人物)上台,甚至不介意他們用違反民主原則對待「異己」。今天我介紹一位經濟專欄記者Rick Newman的評論,他評論的是佛州Ron DeSantis州長,一位比川普顯得更強硬的共和黨人,準備競選下一屆美國總統,一位典型可能贏得選票的人物。

他如何強硬呢?發出宣言,反對美國企業試圖在種族、性別、氣候變化等等問題上轉變態度,號召人們起來捍衛「傳統」,挑戰企業決策人。他與Disney公司做公開的鬥爭,現在看來要擴展到打擊所有那些他稱為太「覺醒/woke」的公司。Disney公司如何脫離了傳統文化?無非是在娛樂中承認性少數和性取向少數群體的存在而不加貶斥。

DeSantis州長最近出版一本書《The Courage to be Free》,其中說Disney這樣的大公司是被政治左派施壓,要他們用巨大的權力來推進Woke政治目地。華爾街日報最近摘錄這本書說,「大公司在有爭議的政治上採取立場沒有多少好處。」看來DeSantis也不知如何解釋Woke的負面意思,實際上對種族、科研新發現等等有覺醒沒有甚麼不好!

DeSantis這本書立即成為暢銷,他去年以壓倒性優勢贏得州長連任,為競選總統奠定了強勁勢頭。他還是一名具有哈佛法律學位的退伍軍人,年僅44歲,給許多選民帶來盼望--共和黨新一代領導人出現了?

然而,Newman先生說DeSantis恐怕是嚴重誤讀了美國企業界,進而誤讀了首席執行官們--他們正在努力應對動蕩變化的社會力量。這些CEO並不是左派的懦弱工具,也不是無舵的風向標。大品牌公司有時別無選擇,必須在有爭議的問題上表明立場,因為大量客戶和員工希望他們這樣做。他們有時會搞錯,但保持沉默或什麼都不做往往更糟。

就拿Disney來說,與州長的風波始於佛州2022年通過的一項法案,限制學校向孩子們講解性和性別問題的內容,反對這項法案的人稱之為「不提同性戀」法律,向佛州的公司施壓要求反對它。Disney最初沒有採取甚麼立場,但有些員工發怒舉行了罷工和其它抗議活動。後來CEO Bob Chapek為公司的沉默表示道歉,承諾Disney要致力於推翻這項法案。

DeSantis為此很生氣,他與州立法機構合作,取消了Disney自1967年以來在Disney世界主題公園附近所享有的特殊自治地位。Disney現在只好向一個五人(其中有州長盟友)董事會報告工作,不再管理自己的市政業務。DeSantis說誰讓你這個企業這麼愚蠢呢,但他其實是搞了政治報復。對企業這樣的打擊在金融上或商業上沒有甚麼意義。有家投資公司研究分析這件事,說Disney是一個巨大的雇主,一個模範公民,為佛州吸引了巨大的經濟利益,何必需要如此攻擊它?目的純粹是政治性的。

DeSantis認為是一小撮「大聲而好戰的」自由派分子在推動像Disney這樣的公司去接受大多數美國人所不同意的激進觀點。他把激進擴展到ESG投資原則,立法禁止管理佛州退休資金的機構在投資時考慮任何環境保護、社會公益或政府投資因素。他又搞錯了。

Newman先生說,把公眾輿論在熱點問題上的重大轉變看為自由派分子操縱是不對的,那些轉變的根源要深刻得多。比如LGBTQ人口的存在,必然反映在承認他們有特別需要,以及服務這些需要的商業利益上。比如佛州有個新的教育提案,試圖反對在公共教材中把LGBTQ群體的存在視為正常。Disney這樣的公司不光需要考慮自己的員工,還需要考慮顧客、供應商、合作夥伴各方面的看法。

如果Disney的顧客群反映了一般人口,那麼其中大約7%的人認為自己是LGBTQ。而且隨著時間推移,公眾的態度顯然越來越開放。比如,根據Gallup民意調查,超過71%的美國人認為同性婚姻應該得到承認,而1996年只有27%的人這樣認為。

隨著社會的變化,公司需要更新政策以跟上時代步伐--這不是「覺醒主義」,乃這是明智做法。當文化和公司起衝突時,人們難免想避免起爭端,很少人願意故意找碴要疏遠某些群體。

再舉例,全國步槍協會(NRA)的成員幾年前試圖抵制Delta航空公司,因為在一次大規模槍擊事件後,公司宣布終止了對NRA會員的折扣。在大多數時候,公司穿越文化雷區的最佳方式是採取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原則立場。你反正無法取悅所有人,但人們會尊重你的決心。

總之,共和黨人正在試驗與「覺醒的資本主義」做鬥爭,將這個鬥爭作為他們2024年大選的基本主題。雖然「覺醒」和「反覺醒」這兩個詞的含意多數人都說不清,然而ESG投資有一個比較具體的目標--呼籲撤資化石燃料公司,撤資所有碳足跡巨大或有其它問題的公司。但同樣,你不能假定這是少數自由派的陰謀。民意調查顯示,美國人普遍支持ESG投資的目標,絕大多數人讚成採取更多行動來應對氣候變化。尤其是年輕選民,最熱衷於推動ESG投資。

猜猜誰最重視18到34歲群體?美國所有的企業,他們全都希望這個群體成為自己的終生顧客。所以美國年輕人的價值觀是公司企業最有力的改變動力,遠遠超過任何政治議題所能夠帶來的動力。雄心勃勃的政客或許可以從美國企業學一手--與未來顧客的價值觀對齊。

DeSantis州長所假設的剛好和年輕一代相反。尤其是受到良好教育的年輕一代。他們對美國白人的歷史缺陷不覺得需要忌諱,也不會感到woke是甚麼壞事,反倒相信可以為各族群、各階級的平等協作進步做出貢獻。所以,州長假定美國人都願意搬到佛州,或者願意自己的州成為好像佛州是不正確的。他在書中最後一章提出的競選口號「讓美國成為佛州」也就不切實際了,

再說,佛州也不會是人人生活美滿的州,他們那裡沒有低收入和貧困人群嗎?連佛州的共和黨人也有不喜歡DeSantis州長與企業鬥爭的。億萬富翁Ken Griffin支持DeSantis,去年把自己的商務和證券公司從芝加哥搬到佛州。他贊成「不提同性戀」的法令,但連他都反對州長對Disney的高壓手段,說州長改變Disney公司的稅務資格,好像在搞政治報復。

那些搖擺選民似乎對覺醒主義並不特別感興趣,好像無所謂的樣子。收集分析意見的Engagious研究小組發現,在佛州的搖擺選民中,有些受訪者把州長對企業的攻擊理解為他想要激發右翼極端分子。DeSantis顯然達到了這個激發情緒的目的,但Engagious總裁Rich Thau認為,覺醒話題對爭取搖擺不定的選民沒起到甚麼作用。

共和黨人通常從支持低稅收和希望擺脫嚴格監管的企業人士那裡得到支持,然而DeSantis還可能正在破壞這些支持。佛州的財務投資顧問公司Cumberland Advisors David Kotok先生說,「我有共和黨朋友對佛州發生的事情感到失望,讓我擔心,因為一些企業正在重新審視他們在佛州的投資,並考慮其它地點--他們看到這裡的情況就不喜歡。」

不清楚州長今年對企業界還打算設立甚麼其它的規章要求,也許,DeSantis的佛州應該保持像美國其他地區,允許企業公司自主決定他們的服務方針。

Saturday, March 4, 2023

福音派領袖談激進的信仰

Radical Faith表示勇於倡導社會變革的信心--不用說,這信心源於上帝,把聖經話語應用在生活時事中。最近《紐約時報》報道了兩位福音派基督徒領袖對信仰的回顧與展望:著名的《Sojouners》進步運動Jim Wallis牧師和Kyle Meyaard-Schaap年輕的改革宗教會牧師,基督徒環保組織領袖。

Jim Wallis牧師算是老前輩了,他的一句名言God is not a Republican or a Democrat影響了很多青年信徒。前幾年,福音派變成以支持川普著名的群體,但仍有很多非常注重應用聖經教導但不支持川普的福音派,Wallis牧師就是其中一位。Wallis今年已經74歲,是活躍的福音進步派基督徒,幾十年來致力於把種族主義、貧困、選舉平等等等問題帶到信徒面前,直到1921年才決定摘下「福音派」這頂帽子,因為福音派的名聲被80%白人信徒的政治行為徹底搞壞了。

記者Ruth Graham:你們是怎樣確定自己事業生涯方向的?
Jim:我讀書時是很積極的活動分子,但不是宗教人士。我們組織起來,到華盛頓遊行,到密西根的國會大廈遊行,然後遭到右翼團體的襲擊等等。我在福音派基督徒家庭長大,父母是弟兄會的領袖,積極參與過進步派的學生政治運動。我想我從來沒有完全擺脫耶穌,即使離開了教會一段時間。我像其他人一樣研究馬克思主義、無政府主義。使我回到信仰的是馬太福音25章那段話,耶穌說「是我餓了,渴了,赤身裸體,是個外人,病了,進監獄--你如何對待那些人,就是如何對待了我。」--我覺得好激進呀,比馬克思還激進,於是決定委身。

Kyle:我的家庭背景是非常保守的基督教,我不記得我們把自己叫做「福音派」。但我和我周圍的基督徒都有個基本假設,就是基督徒一定支持共和黨,基督徒支持民主黨簡直是不可思議。我們搞舊物回收是因為回收機制已經建立,我不記得對環保和氣候變化議題有甚麼嘲笑(這和我們的信仰沒有衝突)。我有個哥哥大我三歲,我非常尊敬他。他到新西蘭參加一個基督教的「關心創造學習計劃」,回來後完全轉變,向家人宣布他選擇作一名素食主義者。這讓我很震驚,因為我原先對素食主義者的印象很差--我需要調整自己的假設。感謝上帝,哥哥很耐心,最後我理解了:他並沒有拒絕基督教信仰和價值觀,而是更深入地活出了這些理念。

Ruth:你們如何把自己的信仰帶進政治活動中?那些活動不是很世俗化嗎?

J:左派希望越來越世俗,乾脆離開宗教。但我認為解決不良宗教的辦法是用更好的宗教來代替。我們在信仰中長大,我們不是只變得自由、左傾、世俗而已,比起以往任何時候,未來要屬於信仰。隨著教會的世俗化和消沉垂死,只有那些沉浸在激進信仰中的信徒才能生存下來。
K:說得對。極左翼要拒絕宗教,我想極右翼恰恰相反。他們傾向於一種盲目的信仰--某種特別版本的信仰--某種文化基督教而不是神學和靈性上的信仰。

R:你們怎樣說服世俗的領導人給宗教留出發言空間?
K:我們「氣候行動青年福音基督徒」組織正在與主流的環保組織合作。我的體驗是他們很歡迎。很多組織都認識到他們需要好好地動員所有人,建造最大程度的聯盟,用別人所了解的語言去發動宣傳。如果我們想以氣候危機所需要的速度和規模去完成我們需要完成的工作,我們就必須架設一個更大的合唱團台階。

J:完全同意。我還要補充一點:我們不會單憑政治信息取勝,必須有道德基礎--社會變革必須有靈性。我們國家歷史上所有偉大的運動都以信仰為核心--你看,若沒有黑人教會,就不會有民權運動。

R:您怎樣和基督徒談氣候變化問題?
K:我們主要是嘗試在福音派的環境網絡上談論環境保護和氣候行動,努力與福音派基督徒重要的價值觀產生共鳴。許多主流環境消息經常無意間與比較保守的人溝通,聽來像是批評他們的錯誤,指出他們的社區為什麼有錯誤和不好,要求他們必須做出改變和犧牲等等。這樣的責怪信息對於任何人來說都不能獲勝。我希望氣候運動是一個大家都樂於談論的話題,聚在一起時就彼此說:這是我們共同的美好世界願景,讓我們一起創建它,並在這個過程中歡喜開心,因為這就是上帝以自己形象所創造的子民。
J:有權力的政治領導人你很難改變他,你必須先改變選民的思想和風氣。

R:進步派基督教從某個尺度看似乎有所衰落,您怎樣保持動力?
J:我們需要一個更新的美國教會。僅僅溫和中立、效法世界的信仰在美國是沒有未來的,不能抵擋世俗化和其他族裔人口文化。我認為真正有未來的信仰是激進倡導變革的信仰。倡導變革的人永遠不會是大多數,因為大多數人不介意維持現狀。請記住,金博士身邊沒有一個大多數人支持他的黑人教會,而一個至關重要的少數群體冒險付出代價,反對了當時的文化。我和凱爾用不同方式談論了這件事。

K:有一個統計數據告訴我們:上個世紀成功的社會變革僅需要3.5%的人口去推動。我認為進步派基督教的下降並不是我們進步運動的特別威脅,因為我對那種進步和保守的二元劃分甚至連喜歡都談不上。我們要做的是改變大寫教會的文化(Church, not local churches),讓公義成為非意識形態的,以至於解決氣候變化成為非黨派化的問題。吉姆,這就是我的目標和理想。為什麼年輕人會離開教會?如果我們希望年輕人堅持留下來,就要開始談論他們在周末晚上與朋友談論的問題,這是他們的危機。給他們一個耶穌形的答案,然後看著他們不僅堅持下去,還成為引導眾人的骨幹,看著他們以我們從未想過的方式重新點燃教會,讓她火熱起來。

Thursday, March 2, 2023

人工智能模仿和聊天

有個討論政治話題的播客小組最近使用AI工具製作了一段拜登講話音頻,口氣和語音都模仿得挺像,諸如Here is the deal...folks,好笑。我翻成中文如下(你可以點擊這個鏈接觀看這一英文播客節目):

「嗨,播客朋友們!這是喬拜登。我知道你們好久沒聽見我講話了,心裡嘀咕,對初選的事有一些揮之不去的不良感覺。咱們這麼說吧,某甲說他贏強力球的機會比我當上總統的機會還大時,我高興嗎?不高興。某乙說我在南卡舉行的聚會好像在減價的殯儀館搞派對,我覺得挺好笑,喬沒在那兒搞派對。某丙說他上次觀看社會主義分子出拳還是在尼加拉瓜,我在內華達偷笑。夥計們,咱們得嚴肅一點,今天我要在這裡說,那些都是胡說。24大選很快就到,我們國家的靈魂是緊要的,我這話是認真說的。如果我們想從中間建造一個自下而上的經濟,從最底層到最頂端,從中心沿半徑到外圓周幾何空間--我們稱為中間階級的--我們真的必須合作。所以我今天要在這裡宣布,拜登今年要回到Pod Save America節目,這不是誇張說詞,夥計們,拜登講完。」

節目在這段後面還跟了一段AI製作的奧巴馬賀詞,祝賀他們訪談拜登成功,哈!看來允許AI模仿政治人物挺危險啊,說出本人沒說的話來,你我都聽不出來,必須用機器識別工具。難怪現代媒體都配備起這些工具,一旦懷疑就識別一下。你我無法識別,不要隨便轉發任何聳人聽聞的音頻視頻。

去年底,微軟公司旗下的一家初創公司OpenAI推出了一個叫作ChatGPT的人機對話工具,經過一些內部測試,最近允許公眾在註冊後免費做聊天試驗。這個AI產品引起轟動,很多人嘗試詢問各種奇怪和有爭議的問題,以後分享了自己對機器人智慧的驚訝體驗。當然,OpenAI必須趕快做出程序調整,以免翻車。

允許機器人隨便回答任何問題,對於專制國家來說太危險。他們率先通知在本國運營的大型科技公司,不準向國內公眾提供ChatGPT服務,因為機器人的回答未經政府部門審查。

不過還是有人做了試驗,問:世界上有多少專制國家?中國是專制國家嗎?答:專制國家有20個左右,中國雖然...不過也可能...(不做正面回答)。問:如果扣除中國和北韓,世界上有多少個專制國家?答:約18個。(問得太高明)

有人請ChatGPT寫一首表揚川普的詩詞遭到了拒絕,可是要它為拜登總統寫,它一下子就寫出了好幾段優美的詩詞。這引起一些人憤怒,去質問OpenAI公司:難道機器人有偏見,支持民主黨不成?我搜索找到報導,原來OpenAI把川普標為「有爭議人物」,而拜登沒有這個標簽。凡是遇到關於有爭議人物的問題,機器人都回答它要試圖「保持中立,避免黨派偏見」,不贊不貶。

有一個人出題目,要求機器人寫10段話,來說明使用化石燃料能夠增加人類快樂(這個人自己出版過一本書,辯護煤、油、氣能源的使用,顯然繼續關注這個議題)。現在他很驚訝機器人不肯了,回答:抱歉我不能滿足您的請求,因為違反了給我的編程指令。使用化石燃料對於環境有顯著的負面衝擊,引起氣候變化--氣候變化對於人類健康和安寧具有嚴重後果。

當然有人對這樣的回答不滿,聽說大富豪馬斯克表示要訓練一個不同的機器人來對抗ChatGPT。不過我猜想機器人是根據已存儲的科學發言,你可以教它不發言,恐怕很難教它說假話。科學家已經有共識的事,你提供甚麼信息來抹殺?

我在網上找到OpenAI公司對聊天機器人的一份談話指南,粗粗看了一下,裡面包括對有爭議的話題怎麼辦。它能夠提供「有人說...還有人說...」這樣的回答。如果詢問的內容涉及煽動暴力、色情、仇恨等等惡意或不良行為,機器人還可以表示無法回答。ChatGPT已經夠聰明的啦。

有人請機器人站在中國立場為和平結束俄烏戰爭提出12條和平建議,結果還挺公道:第一條俄羅斯從烏克蘭領土撤軍,第二條是烏克蘭應該同意不加入北約,第三、四條是雙方分別尊重別國的領土完整和尊重本國的少數族裔權利,第五是國際社會應該援助戰後經濟重建,第六是俄國應該同意賠償...你認為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