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y 31, 2021

過分使用地下水資源的害處

加州中部平原San Joaquin谷有一個農耕城鎮Corcoran。他們遇到一個大問題,肉眼幾乎看不出來,但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利用衛星技術一目了然:Corcoran正在下沉。

在過去的14年中,由於地表河流渠道的水不敷用,農夫抽取大量的地下水來澆灌,Corcoran有些地方下沉了11英尺半,相當於一層樓那麼高。美國地質調查局的專家說,這是全美國下沉最快的地區之一。

Corcoran有7.47平方英里的市區和21,960名居民,它每年都会下沉一点,各地方的下沉速度從几英寸到將近两英尺不等。房屋、建筑物或道路倒沒有倒塌,但它嚴重影響了城鎮的地貌和居民的錢包。卫星数据显示,未来19年内它會再下沉6至11英尺。

市內飲用水井的保護套已被壓碎,洪水氾濫區也改變,堤霸不得不以$1000万美元的成本重建,居民的財產税在三年内每年增加$200。對一個中線收入$40,000的地方來說,這很昂貴。

Corcoran的情形在其他地方也有。德州的休士頓和附近地區從19世紀就開始下沉了,亞利桑那州、路州、新澤西州都要對付這個問題。其他國家也有地區,像墨西哥城、威尼斯每年下沉0.07英吋。

但Corcoran的下沉情況嚴重,因為這是個農業重鎮,水就是力量,沒有人願意批評那些提供就業的農作公司,其他問題反正是不明顯的。所有人都感到對解決下沉問題無能為力,要麼你搬走?

Corcoran周圍地形好像農田平原中的一個60英里方圓的大碗,中央的Corcoran正在緩慢成為一個好像下水道一樣的巨大天坑。幫助發現這個大碗存在的是Jay Famiglietti,一位曾是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的資深科學家,現在負責加拿大一間水文安全研究院的工作。他早在2009年就從衛星雷達觀察到Corcoran西部下沉30多英吋,發出警告,因為很多水電基礎設施受到破壞的危險很大,有的已經破壞了。

Corcoran灌溉區必須安裝三個提升站來抽水。本來水單單藉著重力就可以流動,下沉卻引起抽出來的水匯集而不是流動,他們必須提高水位才能把水送出去。農夫們在10年內花了$120萬來修建這些提升站。

下沉的土地將城內四口飲用水井的保護套壓碎。保險公司花錢鑽了兩座新井,但市政要花$60萬重新鑽另外兩座井,最後還是賦稅人掏錢。有一個水壩1983年建造時有195英尺高,到2017年只剩下188英尺,只好花了$1000萬美元重新修。負責修霸的總監對記者說,居民除了要付增加的物業稅單,有些居民還不得不開始購買防洪保險。

有一家環境和基礎設施工程公司檢查下沉對附近經過的高速鐵路線的影響,發現下沉改變地形很厲害,三個洪水氾濫區看上去匯合。他們的報告說,發大水時16英尺深的水足以淹沒Corcoran和附近小鎮,鐵路恰好從鎮東邊沿經過無妨。工程師們報告了加州有關部門,但沒有人追蹤下沉造成的基礎設施的壞損,也沒有人理會他們的報告。

Corcoran周圍的土地關乎農業和經濟。大約30%的勞動力是做與農業相關的工作,城中的貧困人口超過30%。有好幾家大公司在經營農作物、棉花、開心果、石榴、杏仁、乳製品等等產品。這些公司在Corcoran周圍從腳下肥沃的土壤中打井抽水,數量有好幾百,沒有人能計算每年抽取的地下水有多少,加州不要求公司報告這個經營資訊。

Boswell是該區最突出農業經營公司,從1921年創建,至今已是$20億美元的跨國企業,在當地大名鼎鼎,為本郡家庭提供穩定的就業,幫助興建當地高中的足球體育館等等。他們在這一區經營的水井最多,有82口,井也鑽得最深,每口井有1000-1200英尺、或2000-2500英尺之深。第二多的是Vander Eyk奶製品公司,有47口井,但其中只有10口井是1000英尺或更深的井。

2015和2016年,Boswell居然賣水給附近的Fresno郡,引起不滿。他們把河渠中的水賣掉,自然要靠抽地下水來灌溉。不過大地下沉大家都有責任,每個農夫、每個鎮都在抽水用,都對下沉做了貢獻,所有的交易都有加州供水管理的批准。

今年根據預測,加州又是一個大旱之年。這會讓Corcoran下沉得更多。加州在1960年代建造了一個引水、儲水工程項目,把水從北方輸送到中部和南部的乾裂土地上。那些水很多是來自Sacramento-SJ三角洲,由於擔心魚類生存,本來就不允許輸送太多的水。在目前的旱情下,中部的農民已經得知,今年的輸水量只有往年合同分配量的5%。這就是說,農民可能需要抽取更多的地下水。上次在2012到2016年的乾旱期間,加州中部的Corcoran平原下沉很快。

加州的立法委員聽見這情況,就通過一條法律,想要阻止大地下沉的問題。「可持續地下水管理法」要求抽水和下水在2040年之前達到平衡。加州水資源管理部門主任Karla Nemeth說,過度抽取地下水對於Corcoran的影響是個問題,要仔細看看。

他說,「Corcoran的困境絕對是對地下水資源不加管理造成的典型後果,加州這樣下去不行,現在終於有了地下水管理法令。」

本文內容取自倡導環保的Grist網站文章:The Central California town that keeps sinking

Saturday, May 29, 2021

礦石燃料能源的末日臨近?

本文內容取自《沙龍》媒體的新聞評論"Climate tipping point?" 論到能源和氣候行動,5月26日不尋常。 這一天幾個超級碳排放的跨國礦石燃料公司打輸了一場官司,投資這些石油公司的股東控告他們拒絕在生產和銷售過程中減碳。其實Chevron已經承諾在2030年以前減碳20%,但這遠遠不夠--他們需要在這9年內減碳45%才能夠達到巴黎協定設定的目標。荷蘭一個法庭告訴Shell必須按照股東的要求辦理。

最大的新聞是ExxonMobil的股東們拒絕了公司的幾位董事會成員候選人,他們選一名批評Exxon公司高管的人,因為否認氣候變化是不行的。他們第二大的股東BlackRock對公司4名在位候選人中的3位投了否決票,事情就這樣成了。

不光是石油公司,天然氣和煤碳工業也遭到打擊。現在世界上最大的煤碳出口國是印尼,他們煤碳公司長久以來主導國家的能源政策。最近印尼宣布不再允許建立新的火電站了,他們的能源部門要向可更新能源的方向發展了。 這對煤碳和石油業都是個壞消息,因為印尼目前所依賴的5200座柴油電站,總發電量2000兆瓦,都要在2030年以前更換為可再生發電。

這些事件挫敗了石油和天然氣工業的不減碳邏輯。他們的邏輯大致上是說:

沒錯,氣候變化是個實際問題,部分原因是石油和天然氣產業的二氧化碳排放。
沒錯,世界會逐步地,在幾十年內,越來越少地依賴甚至淘汰石油和天然氣。
不過這些燃料滿足我們的能源需要的相當部分,甚至會持續到2050年以後。
我們這些能源公司需要新的清潔能源作補充,而我們加CCS這類新技術就好。
總而言之,世界缺了礦石燃料不行。

5月26日的股東要求和法庭判決顯示,世界已不再相信這套說法。更糟糕的是,石油工業的顧客不再非依賴燃油和汽油賴滿足他們的能源需要不可了。福特汽車公司的網站宣佈生產自己的電動版本的F-150小卡車--一個很受大眾歡迎的品牌--口號是「對汽油說再見」。他們還同時宣布要在2030年之前賣40%的電動車輛,加入了趕超中國人和與通用汽車公司、大眾汽車、特斯拉電動車競爭的行列。

依靠石油的運輸業市場很嚴峻。有一項新的研究發現,自從2015年以來,電動車輛的銷售煤年增加41%。照這個趨勢,到2040年所有的小型載人車輛都會由電子驅動,而不是燃油驅動。電動車輛的購買和保養、使用要變得比燃油車輛還便宜。這個事實也在這一天顯露出來。

燃油工業迫切希望他們還有好幾十年的主導能源地位,他們據此的經營規劃好像沙上建立碉堡,潮水一漲就衝掉了。那些繼續投資在石油公司的人會看到,這些公司把錢浪費在尋找新的油田上,卻忽略人為的氣候變化即將造成令人後悔的自然災害的證據。

在一個快速萎縮的石油市場中,新的油田無法和現有的廉價波斯灣與俄國石油競爭,投資在這些石油公司的股東會看到他們的金錢泡了湯,就好像五、六年前決定投在煤碳公司一樣愚蠢和倒霉。

如果說某一天可以定為氣候政策的轉折點,5月26日就是這樣一天。

Thursday, May 27, 2021

教會是「活石」的奧秘

默想彼得前書2章4-10節,我用新譯本。

4-5節:主是活石,雖然被人棄絕,卻是神所揀選所珍貴的;你們到他面前來,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為靈宮,作聖潔的祭司,藉著耶穌基督獻上蒙神悅納的靈祭。

6節:因為經上記著:「看哪,我在錫安放了一塊石頭,就是所揀選所珍貴的房角石,信靠他的人,必不致失望。」

7-10節:所以這石頭,對你們信的人是寶貴的,但對那不信的人,卻是「建築工人所棄的石頭,成了房角的主要石頭。」它又「作了絆腳的石頭,使人跌倒的磐石。」他們跌倒是因為不順從這道,他們這樣是必然的。然而你們是蒙揀選的族類,是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民,是屬神的子民,為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你們從前不是子民,現在卻是神的子民;從前未蒙憐恤,現在卻蒙了憐恤。」

這段經文似乎反復提到某種石頭典故,我又查閱了一下解經書,結果記在這裡。

首先,猶太教傳統喜歡說在磐石上建造聖殿,還喜歡用「角石」代表受揀選作奠定基準的石頭;他們盼望上帝終將回到錫安(即耶路撒冷)並永遠住在聖殿。彼得在這裡所談的建造「靈宮」,a spiritual house,意指一個迎接上帝回來的新聖殿,因為聖殿又稱God's House。

其次,希伯來文的「石頭」eben那個字和「兒子」ben很像,只差一個字母。耶穌講道曾利用這個文字遊戲--難怪馬可12章那個殺害園主兒子的比喻忽然引出丟棄房角石的經文,就是這裡第7節所引用的。

第三,猶太人都知道上帝應許大衛的兒子要在耶路撒冷建造聖殿,而且這個兒子實際是上帝自己的兒子,你可以仔細看看撒母耳記下7章。而且按照彼得所引述的先知以賽亞預言(第6節經上的話),耶和華所揀選的珍貴石頭顯然不是荒山上的一塊普通石頭,而是一位要來的王。以賽亞28章16節:「主耶和華如此說:看哪,我在錫安放一塊石頭作為根基,是衡量的石頭,是寶貴的房角石,穩固的根基;信靠他的人必不致驚恐。」

這些聽來有些複雜,好幾條應許聯繫交織在一起,但你只需要抓住重點就好:上帝應許派祂兒子來,又應許在地上建造一個House,祂要來永遠住在其中。彼得意思說耶穌基督就是這殿(靈宮)的基準角石,上帝所安放的,而且教會(信徒是活石群體)已經開始在其上被建造了。他呼籲我們信靠耶穌基督這塊穩固的基石。

這和我從前所理解的上帝在天上建造聖殿,信徒將來都要進去的觀念很不相同呢!原來祂要在地上建造一個屬靈的聖殿,好來住在我們中間。怪不得約翰說「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的榮光,希臘文字面直譯是「在我們中間支搭會幕住下」。談到作上帝的祭司,當然是在地上而不是在天上,因為祭司是辦理神與人之間事務的,比如獻祭,地上才需要。

關於基督信仰是信徒的基石,卻成了不信之人的絆腳石,我幾年前曾經詳細查考過一次,你可以參考我的筆記。彼得這裡所說「不信」的人應該是指猶太教徒--他們拒絕信耶穌是彌賽亞,不順從這道,所以把他釘十字架--他們被基督耶穌絆倒了。

我特別注意到,彼得寫給眾數「你們信的人」,說他們是蒙揀選的族類,然而他們並不是許多位祭司。5節那句翻成「作聖潔祭司」的短語,原文直譯是「進入聖潔的祭司」--祭司是單數的。或許你可以理解成進入祭司職分或祭司體制,但我覺得最大的可能,是彼得在描述整個屬神百姓,這個特殊群體的社會見證角色和目標:要向世人展示上帝的作為,傳揚上帝饒恕、洗淨、拯救的美德。

當然,既然住在外鄉,「你們信的人」一定也包括了教會中非猶太人歸信基督的人。彼得特意引用了先知何西阿的話,「你們從前不是子民,現在卻是神的子民;從前未蒙憐恤,現在卻蒙了憐恤」,來說明上帝這些美德--祂憐恤和接納萬民,讓外邦的罪人成為自己的立約百姓(馬丁路德的話叫作「稱義」,我有不少學習筆記你可以點擊鏈接看看)。

我們作為非猶太人歸信真神的基督徒,今天應該思考的最重要問題是:我們應該如何在自己的社會中見證主的作為和美德,讓世人從我們身上看見主的樂意憐恤、饒恕、拯救的屬性?我們如果只關心自己死後進天堂,兩耳不聞世界上的不公義和欺壓事件,那還算是聖靈做工的殿堂麼?更不要說出來作屬神的祭司了。

Monday, May 24, 2021

乾旱之年積極防野火

由於冬季雨水不足,加州的山林野地的植被在2021年特別乾燥,預計將是大旱之年。我祈禱像去年發生的那種乾雷電風暴今年不再發生,但一點把握都沒有。

現在所能夠做的還有積極防火。加州參議員Mike McGuire正在努力準備,迎戰又一個大火之年,他在市政廳開會發佈政府計劃消息和答問,舉行防火研討論壇等等。

星期一,McGuire主持一個遠程視訊會議,把加州加強防火的步驟告訴西海岸保護區的負責部門,其中包括州政府投資20億美金加強防火滅火(比年初預算增加了一倍),要雇用更多的消防隊員,改進緊急通訊服務設施等等措施。

這筆政府撥款中至少有$3.8億要用在防範,比如植被管理。加州有兩片林區估計大約有1.2億死樹、或正在死去的樹木,需要清除。政府要與社區合作,來砍掉灌木,建立防護隔離地帶,以保護居民住區。除此之外,錢要撥給各地政府的消防部門,總共大概相當於$2.8億。

加州林區防火大隊CalFire今年還打算在各地增加1200名季節性消防隊員,比去年多了好幾十人。McGuire說CalFire正在更新空中消防隊,把越戰時代的直升飛機換成現代的Sikorsky黑鷹直升機,把海岸警衛隊退役下來的七架運輸機加入消防大隊,還要與附近其他州的消防大隊簽訂互相支援的協議。

在會議中,McGuire和西海岸保護區的首席長官Mary Small回答了聽眾遞交上來的問題。一位居民詢問手機電訊服務的改進問題,因為每次火災都可能發生信號不穩定、難以聯絡的問題。McGuire回答說,加州立了新的法規,要求所有的電訊公司都為特定的手機信號塔提供72小時的後備電力。也就是說,如果由於火災危險切斷電源,手機仍然有信號。他還說座機電話到時也要建立類似的規條。

另一位居民詢問志願者如何能夠協助自己的社區積極防火,Small建議與當地政府或土地管理部門聯絡,了解做義工的機會。其他的預防措施還包括號召大家7月4日不要放煙火等等。

本文內容根據本地媒體的報導翻譯成中文,有關的更多消息可參考CBS的報導

Saturday, May 22, 2021

基督徒相信陰謀論怎麼辦?

去年有一位牧師撰文,說到基督徒容易相信陰謀論的原因,但我記得那位牧師沒有繼續在牧會。那些在職的牧師呢?似乎沒有甚麼聲音來大膽糾正,或者做點分辨真假新聞的教育,以至於很多基督徒去參加反對選舉結果的甚麼「耶利哥」遊行,或者在今年1月6日被川普煽動去闖國會。

基督教會應該正視陰謀論的害處了。對我來說,那些相信陰謀論的基督徒明明是把政治偶像搬進了他們心中敬拜神的聖殿--直到現在。新一期的《Sojourners》雜誌有人採訪那些試圖與陰謀論搏鬥、保護自己會友的牧師,有的從2015年就發覺那些社交媒體的花邊傳聞進入教會,有的在2020年才注意到被不少會友所接受的陰謀論,還相信BLM運動反映出來的示威遊行是某個恐怖分子所組織的活動等等。

Gelatt和Mannes牧師把陰謀論和教會中的川普主義叫作新的異端。甚麼是川普主義?美國白人的民粹主義與民族主義情緒混合變種產生的效忠川普、拋棄傳統的保守主義價值觀原則的現象。川普的治理風格帶有一個人說了算的專制味道,類似於當年希特勒上台搞法西斯主義--這也是川普主義的一部份。

有一項調查問卷發現,27%的白人福音派完全/大致相信匿名者Q的陰謀論--說川普起來是要與左翼政客的國際戀童癖販賣兒童集團作鬥爭等等。相信與不信的人在小組裡面起衝突,因為Q的陰謀論成功煽動了憤怒、擔心、懼怕,人們相信「政府要封鎖消息,來監控我們,奪去我們的武器」之類的末日幻想小說。這就造成了教會內部的分裂,只要你不同意陰謀論或無法證實的小道消息,原本是弟兄姊妹的人就成了避免溝通、互不信任的陌路人。

有一位精神科醫生Bandy X. Lee感到川普的精神狀態要影響到美國的國家安全,她與同事們特別討論了川普的公共表現,並且出版一本書來報告專家討論結果。

她認為美國日益不平等的現象與集體心理狀況惡化有聯繫。支持川普的人中有些人不僅是對川普的品格和政策不那麼介意,還有個脫離了現實的頭腦。Detachment from reality是診斷folie a plusieurs(法文病名意思是群瘋)的一個症狀--健康人聽取另一人的心理妄想內容聽多了就受到感染。公共部門、監獄、街道幫派,到處都有滿有權柄的頭頭患有這種心理紊亂而影響別人的現象。Lee醫生看見川普與聚會群眾的互動方式,立刻感到有問題。

很多基督徒相信上帝使用川普,所以特別認為他發出的號召帶有權威,是神的心意。儘管有500多位有影響力的福音派領袖今年2月發表公開信譴責「激進的基督教民族主義」,譴責利用基督的名搞暴力和極端主義,很多人不理會。福音派歷來有「反智」傾向,喜歡跟隨有號召力的領袖,成為川普主義好土壤。

教會有甚麼辦法引導會眾離開川普主義邪門歪道?有人著書提出五大策略。第一是除掉各種懼怕,陰謀論和川普主義就是利用基督徒特有的懼怕來煽動,懼怕撒旦害人得逞等等。第二是教導一些聖經知識和媒體知識。學點批判性思維的技巧,學會辨認消息的真假可信程度,在錯誤解經出現時了解錯謬在哪裡。

第三是操練有知識的對話,以擺脫沒有意識到的思想束縛。作者Hassan說,尊重和有耐心地談論大家都同意的異端教派是個好辦法。比如談論中國共產黨的洗腦,或者談妓院老闆如何在拉皮條和販賣人口時給受害者灌輸「自願作惡」的想法,於是這些人就塑造出一種非黑即白的簡單化思維方式。「你依靠我就要服從我--不要有自己的想法」,這是異端的基準做法,人們了解之後就可能開始反思。知識對話的前設是:你我都是有理性知識的人,也許我被洗腦了,也許你被洗腦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第四是請人做見證,起到教育作用。比如請那些性奴隸和勞工販賣的受害者,或那些離開異端教派的人,來談談他們所受到的強迫虐待關係是甚麼樣子。這樣會友就可以了解到人的建設性影響力在甚麼時候可以轉變為破壞性的力量,甚至可以做培訓,積極促進使人從被洗腦中得釋放的工作。

第五是利用講台大力駁斥基督教支配主義、(白人的)民族主義、和「成功神學」的福音,因為這些理念和耶穌所講的神國福音剛好相反。「在任何事上,你們希望別人怎樣對待你們,你們也應當怎樣對待別人。要知道,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教導。」這樣的教導每個基督徒都應該牢記在心。我們該採取的是仁愛、合作、共同努力態度,而不是威權主義所推行利用的大眾分化、厭惡排外、擔心懼怕心理。

關於上述這些離開川普主義的策略細節,你可以閱讀Hassen寫的《The Cult of Trump》。有些牧師已經在採用這些策略,他們極力把「美國思維」擴展為「神國度思維」,或者開始教導聖經的「公義」觀。你若有機會,就要從愛心出發說誠實話,指出迷惑人的異端式虛假論調。

Thursday, May 20, 2021

好像出生的嬰孩一樣成長

(新譯本)彼得前書1章22-25節上:你們既因順從真理,潔淨了自己的心靈(或譯生命得了潔淨),以致能真誠地愛弟兄,就應當從清潔的心裡彼此切實相愛,你們得了重生,並不是由於能壞的種子,卻是由於不能朽壞的,就是藉著神永活長存的道。因為「所有的人盡都如草,他們的榮美,都像草上的花;草必枯乾,花必凋謝,唯有主的道,永遠長存。」

1章25節下-2章3節:所傳給你們的福音就是這道。所以要除去一切惡毒、一切詭詐、虛偽、嫉妒和一切毀謗的話,像初生嬰孩愛慕那純淨的靈奶,好叫你們靠它長大(進入救恩);因為你們已經體驗過主是美善的。

首先,我注意到1章22節中的「自己」是中文譯者加的,也許覺得這樣意思才通順一些。其實不加也很好,只要把原文中的「靈魂」理解成「生命」就可以了:你們的生命因著順從真理得了潔淨!後面接著談論弟兄之間彼此相愛和新的生命流露,文脈順暢,再恰當不過。

翻譯出「自己」的味道,大概是受到西方個人主義神學的有色眼鏡影響。查看英文譯本,是的,他們好像所有的版本都寫著your souls--一下子就把彼得整段話要求群體交往有新方式,變成了要求他們反省個人行為。甚至反省行為也省去--很多基督徒可能會想「我已是基督徒」,而不想「我怎樣是順從真理」。

其次談談彼此切實相愛是重生的證據。主耶穌親自說了,門徒之間彼此相愛是一條「新的命令」: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約翰13章)。原來是神的道有這個力量,祂永活長存,祂就是基督。

你還記得父神如何使我們得到重生嗎?彼得前面剛剛說了,祂是藉著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藉著這個方式--給我們新的生命,凡信耶穌的就成為新的百姓。這裡說信徒因著順從真理被聖靈潔淨了(或稱歸神為聖了),是同一個意思。

彼得引了詩篇中的一段話,提到只有主的道是永遠長存的,然後歸納說「所傳給你們的福音就是這道」。彼得這段話提醒了我,福音是甚麼道?是改換生活,進入神的百姓群體的生命之道。下面緊接要談新的生活樣式了,編輯聖經章節的文士也許不該從這裡截斷下文,另起一章,讓後面那句話的「所以」聽來沒頭沒腦。

除去一切惡毒、一切詭詐、虛偽、嫉妒和一切毀謗的話,這裡講的是人人可以看見的人際關係行為,不是藏在你心裡的某個抽象意念。再說一次,猶太人和華人很相似,注重具體表現出來的關係,不談虛無縹緲的「個人品格」。

也就是說,作為神百姓的教會群體,是一個見證耶穌復活生命力,除掉黑暗的群體。我們的頭腦也許要擺脫關於個人意志力量的哲學眼鏡,用心來修理罪進入世界以後造成的破損--就是那被社會體系所接受的不公平現象。

你能舉出一些大家接受不公平現象的例子嗎?問問美國的黑人教會就知道了,他們會立即為你列出一長串惡毒、詭詐、虛偽和毀謗的例子。嫉妒也不少--每次提到金錢補贖或照顧黑人入學、招工機會,我立即看見社交媒體上有一大批人,包括華人基督徒,跳出來表示嫉妒,因為他們堅持偏見--你業績不良不是因為過往沒有機會,乃是因為你的族裔品質本來不佳!

我們敢於信靠「純淨的靈奶」甩掉偏見而成長嗎?這並不容易。但我們如果體驗過主恩的美善,就可以去掉不少個人為自己盤算的焦慮。你如果能側重群體和修復人際關係的集體努力就更好了,一同協商修改某個不公道的政策/傳統,不怎麼要求個人有勇氣和意志力。

順告,「進入救恩」那個希臘短語在有些晚期聖經手抄本中被刪除了。有的英譯本翻成grow up in your salvation("your"是添加的),有的版本grow up into salvation,原文意思不是很清楚。學者說從語法上看翻成「進入救恩」比翻成「在救恩中成長」自然。當然,如果譯者/抄者是加爾文派,就會反對把這句話理解成「進入救恩」,免得讓人以為可以靠自己的行為得救。--這是一個譯者以自己的神學來指導翻譯的例子。

Monday, May 17, 2021

北美的流浪人士與社會福利

Why there are still so many beggars on the streets of Toronto given the "proud" s ocial welfare in Canada? Answered in 2017 by Alex Wong, a Canadian. 本文將無家流浪人士等同於乞丐,但我這兩年瞭解到,我們北加州有不少無家人士住在自己的車裡,有份工作,並不乞討。文中所分析的舊金山homeless人數大概沒有包括這些無家人士。

So the question given was: Why there are still so many beggars on the streets of Toronto given the "proud" social welfare in Canada?

Well, let me rephrase it to: Why are there beggars in Toronto? This is a more neutral question that I can actually answer because I don’t know what you count as “so many” and I don’t know what you count as “proud social welfare”. Those are normative statements where I have no idea where your value system stands. What if you, to you, even one beggar is “so many” and even one cent given to those who are in need is “proud social welfare”?

Firstly, we can look at the kind of spending Toronto does on housing assistance. From the Toronto city budget you see that the spending is $650 million a year. I’ll judge the number of beggars by the number of homeless in Toronto: 9636 according to one source, 5700 according to another source.

The population of Toronto core is about 2.6 million. So the rate of homelessness is about 219 per 10 thousand to 371 per 10 thousand.

Now, first I’m going to try answer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we have enough social welfare per person in Toronto by comparing it to other cities in North America. So, let’s go with a sanctuary city like San Francisco.

San Francisco spends $241 million on the homeless and has about 6700 homeless. The population of San Francisco is about 864k.

But let’s also grab data for an American city in cold weather for good measure. So let’s also look at New York City. It has a population of 8.55 million, 59k homeless, 1.29 billion was spent on homelessness (according to the Department of Homeless Services).

Let’s put all this together: Toronto spending on homelessness per capita: $250. Its homeless rate: 219–371 per 10 thousand. San Francisco spending on homelessness per capita: $278. Its homeless rate: 779 per 10 thousand. New York City spending on homelessness per capita: $151. Its homeless rate: 690 per 10 thousand.

Well, firstly, it would seem that NYC is far more efficient than SF in combating homelessness. This is likely due to the cold weather pushing people from warm cities to shift to cold cities if possible.

Secondly, it would appear that Toronto does in fact spend more than our example American city in cold weather. It’s 60% more (or 40% more depending on which you use as your baseline). However, there is a far larger percentage drop in homelessness in Toronto for that price increase (even with the largest homelessness estimate in Toronto).

So, it would appear Toronto does not, in fact, spend that much more in social spending than say a leftist enclave like San Francisco. It appears to spend slightly less. But, we do appear to be substantially more efficient with our tax dollars than our American counterparts.

My conclusion therefore is that we do not have a social welfare to be proud in its scope but proud about its efficiency. Considering how little we spend, we should expect lots of homelessness unless we believe ourselves somehow magically far superior than Americans in dealing with the same problem with same or less money.

Saturday, May 15, 2021

清潔能源vs.可再生能源

這兩個名詞我也曾經搞混。今天看見科技消息網站GISMODO的一篇文章介紹的挺好,於是在這裡介紹一下。原文請看:The Fight to Define What ‘Clean’ Energy Means

生活需要取暖、製冷、交通運輸、生產,這些都需要能源,但是生產和使用能源總是伴隨著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我們現在談論趕緊開始減少這些排放,希望在一個期限之內達到全部使用零碳能源。因為大氣層中的CO2成分越來越多,造成了全球人為的氣候變暖。

拜登總統曾提出「清潔電力標準」(CES)和各種立法來削減碳排放,但650個倡導環保的組織卻寫公開信給國會,要求不用CES標準,而另外採用一個「可再生電力標準」(RES)。

CES和RES的區別是甚麼呢?簡單說,CES是設立一個污染環境的標準,任何情況下只要沒有超過所訂的標準,就叫做清潔能源。而RES是立法要求在2030年之前,全部更換目前污染環境的能源,單單允許利用可再生能源發電,就是風力、太陽能、地熱發電。

CES的關鍵問題是由誰來制定標準,以及根據甚麼來制定標準。有各種建議,比如2021年的「清潔未來法」提出要求每兆瓦小時的發電,碳排放相當量不超過0.82公噸。按這個標準,燒煤的火電能源不合格,絕大多數煤氣能源卻合格。

現在市場變更,美國的火力發電站競爭不過,已經衰退。天然氣比煤清潔了好多,但開採和燃燒使用時仍然排放出大量的溫室氣體,現在是美國第一號碳排大王。而且現在有個新技術,叫做碳捕獲,只要煤氣生產廠家安裝一套碳捕獲/碳封存(CCS)設備,就可以把排放的溫室氣體量降下來。

有人反對CCS技術,說它即使能夠提高CES標準,還是在變相地給礦石燃料碳排放開綠燈。而且,你沒有辦法從採用CCS逐漸向可再生能源發展過渡。不過大家都同意,若想達到巴黎協定訂下的全球升溫不超過1.5C的目標,我們恐怕還是需要一定的CCS技術。

CCS設施的造價昂貴,而且它不解決煤氣生產時排放甲烷和其它溫室氣體的問題。反對CES的人說,採用CCS等於鼓勵石油和天然氣行業繼續發展。那美國是否可能在未來100%更換為可再生能源呢?看樣子不容易,更不要說RES了。從政策上看,由於有人頑固反對全換可再生能源,使用CCS允許石油和天然氣工業繼續生存發展的政策,可能比較容易在國會通過。

對於主張RES的人來說,這讓步太多了。在油田氣田業這些汙染環境的地區附近,居民大多是生活條件受到忽略的少數族裔,氣候變化受到衝擊的首先一批人。他們覺得改換能源非常必要,大聲疾呼立即開展對話。

主張CES和主張RES的人需要協商。CES是不完美的捷徑,但日後進一步更新沒有著落,令人擔心。如果國會只有這一次機會,那麼一定要做好。

Thursday, May 13, 2021

上帝救贖祂的百姓目的為何?

基督徒似乎習慣了從個人得救角度來讀聖經,今天我從群體信仰角度來默想(中標譯本)彼得前書1章10-21節。彼得這信是寫給眾數讀者「你們」的,按照第1節,他們分散寄居在猶大以外的羅馬帝國各省。

這段經文談論救恩,是接續前面一句話,說「靈魂得救」是基督信仰的果效。既然談「靈魂」,我們就以為一定是在談論信徒個人了,不是說人有靈魂和身體,死亡時靈魂離開身體嗎?但是,彼得這一大段話明明是在談論活的盼望和當下如何生活,而不是談死後的盼望。「靈魂」那個字psuche常常也可以翻成「生命」或「性命」的,比如耶穌教導「不要為生命憂慮吃甚麼,喝甚麼...」,或者「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不要理解為「為靈魂憂慮」或「救自己靈魂」意思才通順。

10-12節:關於這救恩,那些預言你們要得著這恩典的先知,曾經尋求過,詳細查考過。他們查考了自己裡面基督之靈,當他預言有關基督的苦難和此後的榮耀時,究竟指明的是什麼時候、或什麼樣的情況。他們蒙了啟示,知道所服事的這一切,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你們。如今,這些事藉著從天上派來的聖靈,通過那些向你們傳福音的人,傳講給了你們;對於這些事,天使們也渴望能詳細察看。

13-17節:因此,你們要約束自己的意念,要謹慎,要把盼望完全寄託在耶穌基督顯現時帶給你們的恩典上。做為順從的兒女,不可效法你們原先愚昧無知時的那些慾望;相反,正如召喚你們的那一位是聖潔的,你們在一切行為上也當成為聖潔的,因為經上記著:「你們當成為聖潔的,因為我是聖潔的。」

18-21節:你們既然稱不偏待人、只按每個人的行為施行審判的那一位為父,就應當懷著敬畏的心,過你們寄居的日子,因為你們知道,你們被救贖脫離祖先所傳下來的虛妄行為,不是憑著會朽壞的東西,如銀子或金子,而是憑著那像羔羊一樣毫無瑕疵、毫無玷污的基督寶血。基督在創世以前就已經被神預先知道,又在這末後的時代為你們的緣故顯明出來。藉著基督,你們信靠那使他從死人中復活、又賜他榮耀的神,以致你們的信仰和盼望也都在於神。

首先我注意到第10-12節提到,得救是舊約先知多次預言過的事。他們裡面有「基督之靈」,引導他們詳細查考過關於基督受苦難和得榮耀的情況,將神的啟示傳開。這讓我想起路加記載的,耶穌在復活後曾向兩位走遠路的門徒顯示,從摩西和所有的先知開始,向他們解釋舊約中一切關於自己受害和進入榮耀的話,因為他倆憂愁,以為耶穌釘十字架使他們的彌賽亞(基督)希望破滅,卻不知道耶穌已復活。彼得在此告訴我們,了解神的啟示是靠聖靈,從天上派來的,讓傳道人能解明神救贖奧秘的那一位,並把福音傳開來。相信聖靈希望我們也用心詳細查考。

下面幾節告訴我們,福音的重點是要我們歸耶和華為聖,過與其他人不同的聖潔生活--在一切行為上「成為聖潔」。但凡改變行為,非要靠群體力量,無法靠自己。我想修道院就是這樣一個群體環境,大家同心尋求親近神的心意,集體生活無形中就互相敦促。做基督徒何曾不是如此,加入一個教會的團契生活,彼此在禱告、讚美、互相饒恕、奉獻力量上效法領袖,耳濡目染,是行為和習慣轉變的最快方式。

彼得特別提到約束意念,就是「原先愚昧無知時的那些慾望」,單純盼望耶穌基督降臨時要帶來的恩典。甚麼慾望?大概是貪圖財富地位享受和人的榮耀誇讚之類,如果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就屬於愚昧無知了。

上述這些慾望恐怕都是社會體制和民俗風氣所認為理當的東西,彼得在此提醒我們,神的百姓卻應該不同(分別為聖),在一切行為上不單要為自己謀利益,還要以神的慈愛和公平公義彰顯為念--神的慈愛和公平公義就是神的恩典。神使基督(我們的彌賽亞王)耶穌從死人中復活,又賜他榮耀,這也是我們的信仰和盼望,歸入基督的群體,有神的榮耀。

彼得在這裡把父神描述為「不偏待人、只按每個人的行為施行審判」,這就基本上確認了我們的一個普世價值觀--無論你的宗教信仰是甚麼。彼得似乎假定每位讀者都同意這樣描述父神--一位有公平公義屬性、審判不偏待的神。他說你們如果敬拜這位神,那就要懷著敬畏祂的心生活(作為神的百姓,效法祂的公平治理,彰顯祂的公義和仁慈)。

為甚麼呢,因為我們已經被救贖了(或譯得釋放了,were ransomed / redeemed),意思是已被買回了,並且不是用金銀買回的,乃是用基督耶穌的寶血。神學家們曾經辯論「誰付贖價給誰」的問題:說是上帝付給魔鬼呢,好像魔鬼和上帝平起平坐,上帝居然需要談判交易。說基督付給上帝呢,好像耶穌把我們從上帝手裡救出,耶穌是英雄,上帝成了兇神惡煞--但啟示錄5章明明說被殺的羔羊把人買回來歸給父神,不是把他們從父神手裡贖出來。我記得辯論的結果,是確信「救贖/買回」這個字側重的是人得到自由新生這件事,不必按字面理解為買賣成交,正如以色列百姓被救贖離開埃及時沒有交易。所以,現中譯本的翻譯很得體--從祖傳的敗壞中釋放出來。

我再次看到,從群體視角省察自己的意念,就重新回到改造體制和社會文化、力圖建立社會公義的群體使命,而不是軟弱無力地袖手旁觀,說「讓主自己去行動吧,我沒有力量參與」。你認為呢?你確定教會的集體使命不包括改造社會和救贖人類墮落文化與體制?先知阿摩司說「惟願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這和當今的教會有關係嗎?為甚麼?

Monday, May 10, 2021

半正常社交:疫苗禮節

本文內容取自《The Week》雜誌社最近的來信建議,值得分享。

越來越多的人打過了疫苗,大家都感到社交時不必那麼嚴謹地保持距離了。但是甚麼時候可以摘下口罩,甚麼時候可以共同進餐,還是不清楚。

根據CDC兩星期前的指導方針,已經全劑量接種疫苗的人在室外不再需要戴口罩,除非是人太多的地方。他們如果知道自己近距離接觸了新冠感染的人,也不需要隔離和檢疫,除非有症狀出現,不必參與常規的篩查檢測(包括測體溫等等)。他們可以在室內探訪其他全劑量接種的人,以及沒有接種但患Covid重症風險較低的人,包括兒童,無需戴口罩或保持距離。他們可以乘飛機旅行,無需在旅行前後自我隔離和檢疫,等等。

不過很多人好像驚弓之鳥,對這些指南很懷疑。畢竟,你在外面走路時不知道其他路人是否打過疫苗,或只打了第一劑。即使是熟人,你恐怕也不好問他/她的疫苗狀態,畢竟美國人還是很注重隱私的。

有人提議說,你如果率先透露自己的疫苗狀態,然後說「我希望你不介意我問...」,人們就會了解你詢問的原因(要看是否應該戴口罩等等)。你如果計劃一個聚會,就要一個一個提前問,確認知道每位客人是否打過預防針。不過,即使知道都打了疫苗,還是有人感到戴口罩才安心。

如果你已打過疫苗,沒打過疫苗的親友或成年兒女希望來訪,可以安排在戶外一起活動,或詢問他們周圍接觸的人都打過疫苗沒有。如果他們的工作接觸面比較廣,最好不要忙著安排室內聚集,反倒要鼓勵他們儘快打疫苗。

如果收到婚禮邀請,你不知道其他人是否都全劑量接種,回復說不參加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只是回復要及時,贈送賀禮與賀卡。舉辦婚禮要求來賓都戴口罩或打疫苗也完全合理,不必內疚。婚禮的客人完全也不必為這類要求起反感。畢竟,保護自己的健康和來賓的健康是一種義務。

無論在甚麼社交場合,這些規矩和原則總是不變的:要提前講清楚,要能夠靈活變通,要尊重其他人。

Saturday, May 8, 2021

當下流行的詐騙術

本文內容譯自AARP的4月份公告,告訴年長的人們如何應付層出不窮的現代詐騙術。願你不上當!我們這一代人似乎比較輕信,我們需要養成從網上搜索信息,辨識真偽的習慣,正如辨識各路新聞一樣。現在大家關心的熱門話題是新冠疫苗、線上購物,你要特別小心收到的各種電郵和短信。

由於COVID大流行,很多公司改在線上見面說話,使用ZOOM服務平台。第一種是ZOOM「釣魚」(Phising),騙子寄給你一個電郵,或短信,或從其它社交媒體途徑,好像是從某個ZOOM網址來的,告訴你點擊某個鏈接,因為你的帳號出了問題,或錯過了某個會議等等。你如果真的點擊那個鏈接,立即有惡意軟件下載,得到你的個人資料和密碼,去攻擊你的其它帳號。

有不少人打過COVID疫苗後把紀錄卡拍照放在社交媒體上,很傻。有了你的名字、生日、打針的地址等等資料,駭客就可以利用這些資料侵入你的銀行,得到在你名下的信用卡等等。這是第二種行騙術。

第三種騙術是設立假的購物網站,然後在線上放廣告吸引你注意。你點擊那些鏈接,看見物美價廉的商品,就決定購買,輸入你的信用卡資料,但你不絕會收到你以為已經買到的東西。

第四種騙術假裝名星發紅包。有些名星喜歡這麼做,這些騙子就效法他們的樣子,從電郵、短信、或社交媒體送一個通知給你,說你贏了錢,但你必須驗證你的帳號資料,還要先繳一點押金。

第五種是藉著新冠隔離居家帶來的孤單,發起戀愛交友攻勢。無論是你從線上參加禱告會、讀書會,或者是遊戲小組,騙子會尋求與你進一步結識,在WhatsApp或臉書私信聯絡,一段時間後就找到藉口向你要錢。不要自拍照片或錄影送給不認識的人,免得以任何形式被勒索。

第六種騙術是設法得到你的醫保卡資料。他們用電郵、電話、甚至上門,聲稱是聯邦醫保服務部門的人,要給你提供各種與新冠防疫有關的服務,條件是你願意「確認」你的醫保卡號碼。他們說要寄給你一個新的、據說是帶有微芯片的醫保卡,或者允準你付費後讓某個受益人提前打疫苗。

第七種騙術是利用現在智能手機常用的現金傳送App搞花樣。比如他們會搞一個假的「偶然錯誤」:先送給你幾百塊錢,你接受以後騙子就送一個短信說那是偶然錯誤,要求你把錢送回。但他那幾百塊錢是用一個偷來的轉帳卡,無須你送回也要從你的帳裡消失,而你「還給」騙子錢才是真正有效的操作。

第八種騙術是打電話來,說你的社保號碼被罪犯使用,比如被用來租車,車上發現毒品,你若不趕快送錢補救,就很快要被逮捕。他們可能會讓你去看某個執法機構的網站,辨識照片,然後給他們回電話送錢。這種騙術的對象恐怕大多是黑人社區,不少人都有親友被拘捕過。

第九種騙術是給你送手機短信,說你的網絡帳號、信用卡、銀行帳號、或你的網購出了問題,要求你點擊一個鏈接,然後提供個人資訊。你需要注意,手機短信送來的鏈接和電郵送的一樣,只要是不認識的人送來,一概不要隨便點擊。

Thursday, May 6, 2021

經濟學家思維的六項基本原則

經濟學是社會科學的一個分支,研究人的價值觀行為規律,特別是在生產、分配、消費、服務方面。今天看見一個課程網站提供一門有關經濟學家思維方式的課程,就點進去看看,果然有道理,值得分享,特別記在這裡。

第一項基本原則是獎賞有效。你若希望鼓勵某個行為,就用獎賞讓人們看見那個行為的經濟效益;你若直接或間接懲罰某種行為,那種行為就會減少。比如美國政府鼓勵人們貢獻慈善事業,他們給予慈善捐獻的人在年終報稅時得到好處--減免稅務。又比如借貸買房,你付出的債務利息可以減免稅務,這就鼓勵了人們買房。如果做廣告的費用可以讓公司少繳稅,那他們就不惜浪費紙張、運輸、郵遞費用,把垃圾郵件送到消費者家中。還有,提高煙酒營收的收稅律會讓一些人戒菸。改變稅收政策顯然影響人們的消費習慣。

第二項基本原則是沒有免費午餐,得到任何好處都必有代價。很多時候人們只看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便宜」,忘記自己的資源或時間有限,不是浪費了時間,就是失去機會做更有價值的事。比如有人請你免費看一場電影,但那個影片在你看來很悶,你其實失去寶貴時間去做對自己更有價值的事,比如看一部有趣的小說。

第三項基本原則是,凡事都有兩個方面--一個人的消費帶來別人的收入,大家都想要存錢在銀行就不會促進經濟的發展。金錢收在家裡很安全固然好,但會失去投資機會得到更高的回報。

第四項基本原則是永遠有偶然意外的事情發生,破壞所計劃的事情。檢查一個混亂情形的前因後果關係,有時看上去是完全不相干的因素湊巧存在。

第五項基本原則是萬事互相聯繫,有時候一件事會帶來預期外的後果。比如在交通路口安裝攝像機,自動抓拍闖紅燈的車輛,目的是減少交通意外,但某地施行結果卻增加了車輛追尾撞擊意外,因為司機用急煞車的方式防止自己進入路口受罰重款。

第六項基本原則是記住,凡事有因有果,沒有人能夠完全掌控努力的結果。比如你希望獎勵某個行為,全世界60億人各有不同的情境、不同的互動,結局如何完全無法預測。

我看經濟學家的思維挺有智慧,看問題視角比較寬闊。你說呢?

(順告,你若有興趣不斷地學習新鮮知識,可以常常訪問這個網站The Great Courses,尋找你有興趣的科目。無論你聽多少課程,只付$10-15美金月費。)

Monday, May 3, 2021

Hymn of Promise

這星期教會的線上敬拜唱這首優美的詩歌,一首上帝承諾、給我們盼望的詩歌。In the Bulb There is a Flower,我從網上找到,貼在這裡,希望對你也有鼓勵。



春光明媚,疫情收斂。很久沒有和朋友們一起出去了,爬山也好,聚餐也好。現在大多打了預防針,有一個盼望:也許真的很快就要恢復「正常」了。

Saturday, May 1, 2021

種族差異理論遇到反對的聲音

本文內容取自《Sojourners》雜誌文章,Why Nathan Catagena Teaches Critical Race Theory to Evangelicals? 關於種族差異理論(CRT)我上次寫了一篇簡介,你可以參考。

去年11月份,六所浸信會神學院的院長聯合發表聲明,說CRT與南美浸信大會的信仰告白有衝突。現在各州共和黨正在用類似的理由試圖禁止教育體系教導CRT。惠頓學院的倫理哲學教授Nathan Cartagena卻認為,把CRT當作反基督教是不對的。他在校內勸教提醒人們CRT,現在聽見反對的聲音。

Cartagena教授把CRT定義為:了解、抵制、思考種族主義和白人至上對美國法律體系和其它領域的影響。CRT幫助Cartagena教授了解自己作為少數族裔在白人學府的體驗,以及自己來自波多黎各的家庭所體驗的征服、殖民、剝削、壓迫。

Cartanena是個虔誠服事基督、一向努力鼓舞造就教會的人。當他最初申請惠頓學院教職的時候,他講了一篇關於介紹CRT的道,學生都熱情歡迎,他得到機會帶領一個閱讀小組。第二年他問校方是否可以開一門短課來教CRT,他得到了完全的允准。他在備課時受到聖靈提醒,使用一本討論CRT的參考書。

兩年前CRT還沒變成一個碰不得的話題,當時他認為教會深入思考這個歷史問題會有很多益處--耶穌時代和保羅時代都不是種族化的社會,歐洲帝國擴張怎麼會讓世界越來越種族化了呢?到了15世紀,人們都住在種族化的世界裡,教會在這個轉化過程中是甚麼角色呢?Cartanena打算寫一本書。

現在,CRT變成了一個碰不得的政治話題,特別是在白人福音派圈子裡,惠頓學院就是這樣一個圈子。Cartagena教授的學生們帶來一大堆關於CRT的錯誤觀念,這些錯誤觀念都是他們非常信任的屬靈長輩、那些帶領他們信主愛主的人說的--說CRT是魔鬼,是文化馬克思主義等等,好像你如果接受CRT就不是基督徒了--簡直就沒有討論餘地了。

這情形讓Cartagena的CRT教學比一、兩年前難多了。你怎樣幫助人從他自己的「柏拉圖種族化洞穴」裡挪出來,又不至於傷到他?有人建議「吃肉吐骨」,就是把CRT中刺痛白人的東西丟掉。但Cartagena教授擔心,為避免得罪某些專橫的人,我們就可以剝奪、宰割、吞噬所介紹的CRT歷史知識嗎?

Cartagena教授把CRT運動比作普普通通滋潤生命的水,幫助我們脫離殖民思想方式,基督幫助我們更清楚地看見神所創造的形象恩典,釀造出教會糾正自己歷史偏差的美酒。我們在這個種族化的世界裡作光作鹽,逐漸幫助世人辨認種族主義。願聖靈幫助我們的學生和我們的教會看見種族化的系統架構。

Cartagena教授禱告,求主告訴他如何用基督徒所熟悉明白的信仰傳統語言,讓大家了解和面對一段難堪的歷史和現實--這是CRT最為寶貴之處,幫助基督徒的靈命塑造,增進與神與人的關係。我們不要輕輕忽忽地矇騙眾人說「平安了平安了」,其實沒有平安。

對有些基督徒來說,特別是在白人世界,聽慣了過去那些報種族平安的信息,原來是有人在故意蒙蔽,簡直是受不了,但是舊約新約都有這種例證。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我們在不同的時期,到底有哪些神話、說法、觀念,讓人能夠促成和維持這些不公平狀況好幾個世紀?在1965年平權運動之前,是那些要愛護次等族裔,白人有負擔去做文明改造工作之類的想法。到現在沒那麼明顯了,但還是常反映出來的。

CRT思想家要求人們縱觀歷史,看到歷史在演變,白人至上的信念在不同時期表達形式不同。但因為這些信念是有體制支持的,就讓人不知不覺養成一定的種族主義習慣,或感受到一定的種族主義情緒。基督教神學在一段時期內都在解釋說明種族隔離的必要,後來有人挑戰那些信念是因為文化、歷史、語境改變了,於是帶來新的神學開拓。

人們如果想要了解CRT,不必非要買書訂報不可,可以訪問Cartagena教授的博客。但你如果是牧師、傳道人,那麼你有一個任務,為了愛你的鄰舍、愛你的會友,你要承認自己不大知道CRT。儘管這是個提不得的話題,你還是有責任去虛心了解和學習,不要隨便攻擊你所不了解的東西。

你如果邀請Cartagena教授這樣的CRT學者到你的教會講演,那你最好自己先做些功課,閱讀他們寫的東西。你必須有決心抵制白人至上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