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31, 2019

參加又一個畢業典禮的隨想

女兒從南加州視光學院畢業,以第一名的成績坐在主席台上,並代表畢業生致詞。回想四年前入學時的白大褂儀式,時間過得真是飛快。三年上課和觀摩,第四年在各診所實習,無數的考試,仔細精確的計算,同學之間有不少往事的笑料。現在總算受訓結束,下面該真正進入服務人群的行列啦。

畢業生中有很多亞裔和黑人面孔,反映出人口和需要,願上帝幫助這些年輕的醫師。聽那位校長說,現代醫學發展已經讓醫生能夠從眼底檢查看出身體的重大疾病,所以現在的畢業生已經不只是為人檢查眼疾、配眼鏡和矯正視力而已,乃有更大的責任。據說optometrist 負責大部分的眼疾治療,只有需要手術時才介紹給ophthalmologist。

每次別人問我女兒在哪一所學校,我總是答不上來,因為那所大學取名於一位1904年創校先驅 Marshall B. Ketchum 博士的名字,我讀不出來。這人起初是要教學生怎樣為人配眼鏡,但他決心讓這個學校利用最先進的眼科領域技術標準來服務人群,為學生、病患、社區負責到底。難怪校方告訴畢業的學生這裡是個「家」,聲稱你可以隨時回來探討行診時所遇到的問題。

顯然,有不少畢業生不光自己從事驗光醫服務,還把自己的子女帶進這個領域。在畢業典禮上,有不少學生是由他們的父輩甚至祖輩來為自己戴上畢業方巾的,教務長逐一唱名,說出他們的閱歷和頭銜。我看出學校是努力培養了學生的自豪與敬業意識的,作為人體保健行業的專科人員來說,這很要緊。

MBK大學於2013年成立,增加了藥劑學專業,還提供其他一些成人教育課程,以及博士後研究的項目機會。當這些畢業的年輕人隨著「加冕頌歌」跨進禮堂時,我由衷地為他們高興和祝福。不僅僅是將來生計不成問題而已,更希望他們把自己今天的誓言放在心上,人生的目的不只是為自己,乃是以服務他人為己任。

Tuesday, May 28, 2019

聖經翻譯帶來的誤解

今天看見一位牧師列出幾條錯誤的聖經原文翻譯,讓人知道翻譯者的神學如何影響了他的翻譯。我在這裡記下來:

保羅在羅馬書16章問候了很多人,其中有一名女使徒猶尼亞。譯者感到「在使徒中有名望的」人不可能是女性,於是把她的名字改成聽來是男性,至少不是那麼明顯是女人!還有的譯者想像她與列在前面的那位使徒是夫妻,是使徒帶夫人出行而已。這個例子很多人都知道。

另一個例子在提摩太前書3章,保羅講論教會執事的資格,有句話多數版本翻成「同樣,他們的妻子也」必須也必須莊重,不說閒話,有節制,凡事忠心,好像在談論對執事的妻子有何要求。可是原文中說的不是妻子,而是一般的婦女,和合本修訂為「女執事」比較合適--保羅說女執事的資格與男執事相同。

還有一個例子在哥林多前書14章,婦女在教會中要閉口不言,不准她們說話...正如律法所說的,甚至「婦女在會中說話是可恥的」等等。問題是律法中從來沒有說不准婦女說話,保羅怎能這樣說呢?問題在於翻譯。原文句中有一個「甚麼呀?!」大多數版本都忽略沒有翻出來。保羅意思是諷刺挖苦和表示不同意,他接下去說:

難道上帝的話是從你們出來的嗎?難道是單臨到你們的嗎?若有人自以為是先知,或是屬靈的,就應該知道,我所寫給你們的是主的命令。若有不理會的,別人也不必理會他。...

原來前面那些不准婦女在教會發言等等,是引用了哥林多人前一封來信中的問話,很多似乎是從猶太法典塔木德中來的。保羅是要表達自己的不同意。

Saturday, May 25, 2019

如何與非基督徒談信仰

論到愛人如己或愛鄰舍,很多人腦中出現愛的對象,都是與自己同一族裔、性情或社會地位看上去和自己差不多的陌生人。當然,即使如此,提起信仰話題也不是那麼容易。

聽說有人在街頭傳福音,拿個卡片或硬幣遞給路人,其上印著「你在哪裡度過永生?」意思是要對方思考天堂地獄和死後歸宿問題。據說最大的愛心表現就是擔心別人死後會下地獄。不消說,這方法很笨。

我在神學院讀書時,有位教授來給我們講羅馬書。他建議我們不要問別人「你重生得救了沒有」這類問題。當然,對方也許不懂甚麼是「重生得救」,所以我大多問的是「你信耶穌嗎?」可在大多數場合,這樣的問話一般不適合作為開場白。

其實按我的經驗,你頭腦中越想要向對方傳「福音」,你談論基督徒信仰的機會恐怕就越小。為甚麼呢?因為你可能就不耐心聽對方的興趣話題,以為那是浪費時間,於是你們的對話就無法深入。另外,你越認為對方是局外人,你比他/她懂得多,就越沒有機會作你的偉大講演。

想想你頭腦中的張力:要麼你受到他們不良行為的影響,要麼你起來指證和傳道給他們,或你為了傳福音假裝是他們的朋友,實際並不關心他們的需要--這類關係大家都不愉快。那麼現在應該如何呢?恐怕要改變一下原則:不再分教內教外,問「決志」了沒有,只要一味地愛人如己。

Brian McLaren牧師舉了個例子:基督徒甲在中學教科學課程,帶領學生們做一個天文項目獲獎,某個學生的家長表示很感激老師的付出,基督徒甲於是自然地提到天文觀察最讓他感受到上帝臨在。話題既然到此,那位家長立即問「你是不是重生的基督徒?」因為她從小在教會長大,現在希望重新親近神,但不想作個「重生的」基督徒。

重生本身是沒有問題的,耶穌說跟隨他的人生命會被翻轉更新。但出於某些原因,用「重生」這個字來描述基督徒現在讓人想起的是愛論斷、狹隘、自大、偏執的宗教狂。重生的體驗是豐富的,並不是一個皮毛口號的「決志」禱告定歸宿而已。實際上,「你願意跟我來教會嗎」倒是個比「你決志禱告過沒有」更重要的問題。

換句話,當你知道某人希望更多地知道關於神的事,立即抓住機會向他傳某個「福音」不是最重要,因為你對「福音」理解恐怕已經不準確--福音並不是一套「接受」個人救主或「因信稱義」的步驟--那套步驟對於現代人好用,而對後現代的人來說,一般來說已不能引人歸主。

堅持現代觀念、拒絕後現代思潮的人要注意,耶穌或耶穌的門徒從來沒有宣講過「接受基督作個人救主」的福音,那個「四個屬靈原則」是幾十年前才出來的現代福音推廣工具--西方律法啦,步驟啦,簡單圖示啦,最後促請人作決志禱告。

那麼甚麼是福音呢?在羅馬帝國壓迫時代談上帝國度降臨很妥貼,現在與其講西方現代抽象概念,三一神論或絕對道德等等,耶穌所傳的天國其實已經降臨在人間,不是某個死後的去處。我們領人來到教會,鼓勵他們體驗基督徒的群體聯結,來參與我們的大使命宣教活動,進行信仰生活的對話,上帝自然會帶領。

上帝的國度也許有現在的語言:上帝的企業?上帝的網絡?上帝的互聯機制?或者你也可以強調上帝的家?上帝的故事?上帝的探索旅程?或上帝的音樂?生活實際中到處都有上帝的創造、上帝的好主意、上帝的藝術作品等等,只要保持對話,你總有機會談論上帝的恩典赦罪、基督的救贖。

對話是彼此勉勵更認識上帝的關鍵,不斷地溝通信念讓人不斷地開發我們每日神觀的多個面向--這樣的福音傳播沒有帶領數算多少人歸主的壓力。

Thursday, May 23, 2019

歌曲:我們年輕人有顆火熱的心

早年間的一首革命歌曲今天在腦中迴蕩。語境變遷,當年中國的無產階級針對資本階級革命,因為暴力專制,終因不得民心而失敗。最近思考關於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是非,明白民主比“主義”重要,社會文明進步比墨守成規舊習好。

真的,社會主義不必和集體“公有”制聯繫起來。新的科技突破帶來新的罪行侵害,體制必須調整,中國美國恐怕都是如此。我忽然發覺,把革命歌詞稍加修改,進步歌曲還是可以唱的。

我們年輕人有顆火熱的心
進步時代當尖兵
哪裡有困難 哪裡有我們
赤膽忠心為人民
不怕千難萬險
不怕山高海深
高舉進步的大旗
巨浪滾滾永不息 永不息
迎著福音光 意志更堅定
勇敢邁步向前進

我們年輕人有顆火熱的心
要為真理來鬥爭
愛憎最分明 敢於擔重任
奮發圖強求進步
反對種族主義
支援正義鬥爭
高舉進步的大旗
巨浪滾滾永不息 永不息
我們心連心 我們團結緊
勝利邁步向前進

當然我把反對帝國主義改成了反對種族主義,因為當年中國人眼中的帝國主義就是強大國家擴張政治影響力,難道中國現在也成了帝國主義,值得反對不成?

Monday, May 20, 2019

凡同性行為不都是同性「戀」

本文内容取自McNeill神父研究報告同性戀教義的書。

大多數人都能夠從事同性和異性行動,而與他們自己的心理性取向無關。許多同性戀者結婚並生孩子,經常是為隱瞞自己的性取向。

公開的同性行為與永久性的同性戀心理狀態之間沒有必要的聯繫。很多人都經歷過同性行為,但他們主要的性傾向並不是同性的,而是異性的。

因此,一個人有同性行為不等於他的狀態是同性戀。異性戀的人沉迷於同性行為是不道德的,他們往往表面上與真正的同性戀者相同,但並不是沉迷於愛的表達。

Kensey教授是20世紀人類性學領域的奠基人。根據Kensey的說法,多達37%的男人經歷過同性行為,其中大多數似乎只是一種短暫的實驗,並沒有影響後來調整為異性戀取向。

還有許多其他形式的偶然性同性戀行為,可稱為情境性的,並不表示真正的同性戀心理狀況。例如在監獄或海上等等與女性隔離的狀態下,許多人會採取同性行為。然而大多數人通常會在退出隔離狀況後放棄同性行為,恢復異性戀取向。

還有其它條件性的同性行為,例如異性戀的人偶爾會出於好奇而參與同性行為,或乾脆作為性放縱的一種方式。也有異性戀者在遇到某些創傷事件或患了精神紊亂之後採取同性行為;他們在治癒後就恢復原來的異性戀傾向。

雖然上述人都有一些同性行為的經歷,但他們都不是“真正的”同性戀者。今天我們想用同性戀這個詞來指個人的主要心理狀態,而不只是指偶爾的行為。 同性戀心理輔導師Bailey將同性戀定義為一種情緒特徵,是對同性他人的情感和與性慾取向的情形。”另一位輔導同性戀者的John Cavanaugh評論道,“同性戀是一種思維和感受的方式,而不僅僅是一種行為或演戲,接受這一點很重要。同性行為本身並不是同性戀的證據”。有位同性戀作家Christopher Isherwood闡明了認定自己是同性戀者的主觀規範:“當你心裡愛上另一個男人時,你才初次知道自己是同性戀。”

無論是聖經還是基督教傳統都不考慮同性戀的思想和感情,兩者都只關注同性戀的行為。然而,同性戀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心理狀態。

真正的同性戀狀況是自己無法決定的事,它本身在道德上中立性的。然而,就與異性戀者一樣,同性戀要在特定的性行為中找到表達,其性道德是要受到判斷的。

對於性行為,我們必須區分天生和變態。變態者不是真正的同性戀者;相反,他是一個從事同性戀行為的異性戀者,或者是從事異性戀行為的同性戀者。如此看來,聖經所嚴責的似乎是變態的或暴力的同性行為。

Friday, May 17, 2019

天主教的同性研究

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天主教就開始了對同性行為教導的反思。大概是他們有懺悔禮,人要先在神父面前認罪得神寬恕,才可以參加聖祭禮拜。於是,那些聆聽懺悔的神父有很多機會輔導、鼓勵、幫助同性戀的天主教徒。他們感到教會對同性戀者的教導亟需重新評估。

這位耶穌會的John J. McNeill神父是最早從事研究和報告的人之一,他寫了文章、報告、書籍送達羅馬教廷,最後終於獲得允准出版他多年的心血彙集。

傳統上,教會對男同性戀者的輔導有兩個方向:勸他轉變為異性戀,或者勸他禁慾。這兩樣方法效果都很糟,不能幫助當事人。對於同性戀來說,要想親近神就要割斷一切嘗試去建立個人親密關係的機會,不然同性行為就是免談的罪惡。

McNeill指出,信徒之間對同性問題諱莫如深的做法允許偏見與懼怕橫行,常常導致嚴重的逼迫與不公。我們需要新的方法,來糾正同性戀者遇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侮辱,強調他們也是基督之愛所救贖的兒女,如此代替因成見和誤解而來的無情、自義的傳統做法。

1976年1月,天主教首次發表宣言,改善關於同性戀教義的官方教導。但這宣言不是呈現研究資料和證據,只是權威性地要求人用愛心接納同性戀者。換句話,同性戀雖仍然是罪,或是一種病態,宣言卻肯定了需要重新反思有關的神學和實際操練。

重新評估神學亟需新的聖經研究方法,就是解經必須看前後文脈,看歷史和當時文化。耶魯大學有一位歷史學教授John Boswell不斷地嘲笑異教徒的生育崇拜,對瞭解所多瑪和蛾摩拉故事很有亮光--那故事的重點不在於同性行為。

人類科學有新的重要發現,我們的同性戀神學必須參考,比如心理學、精神學、社會學、人類學、文化比較研究。這些學科對我們過去做法的前設提出質疑。

另外,與傳統的一些假設相反,在社會中實際上有不少健康、調整良好、富有成效的人,是生活在穩定快樂的同性關係中。

關於性道德,怎樣是善?怎樣是惡?McNeill神父建議:你如何評判異性之間關係的態度行為,也該用同樣標準評判同性之間的關係:凡是負責、尊重、有愛情、彼此造就的關係,就是道德高尚,而剝削利用、不負責任、沒有尊重、破壞任何一方的實際利益,就是不道德的關係。

Wednesday, May 15, 2019

關於異族不通婚的解經和應用

我發現美國有些地方挺保守落後的。比如喬治亞州,據報導,他們那裡有個小城,不過2000人口而已,市長不肯僱用一名黑人作員工,理由是“因為他是黑人,本城還沒有預備好僱用黑人”。為什麼沒有預備好?因為全城人口幾乎全是白人!

那位黑人大概有位白人太太。於是有人批評這位市長搞種族主義,但是有位市議員為她辯護,告訴記者“我是個基督徒,我的基督信仰是不搞異族通婚。” 他繼續說,“我自幼長大就知道異族通婚不對。我有黑人朋友,我僱用黑人做工,但我在電視上一看見黑人和白人相愛結婚,就立時火冒三丈,因為基督徒不該那樣生活。”

這人的意思大概是指在舊約中,上帝不准以色列自己的選民與外族人通婚的指示。諸如申命記7章:

“當耶和華-你的上帝把他們(迦南地7個外族國家)交給你,你擊殺他們的時候,你要完全消滅他們,不可與他們立約,也不可憐惜他們。不可與他們結親;不可將你的女兒嫁給他的兒子,也不可叫你的兒子娶他的女兒;因為他必使你兒子轉離不跟從主,去事奉別神,以致耶和華的怒氣向你們發作,就速速地將你們滅絕。”

搞不清楚中西部保守派基督徒的解經和應用原則,他們研究過“完全消滅”或“滅絕淨盡”的意思嗎?怎麼可以讀上句不顧下句!況且那些黑人大都是基督徒,怎會使你兒女去事奉別神?建議你進入他們的教會,觀摩他們的熱情敬拜,同感一靈。

順便提一下,翻成“完全消滅”的那個希伯來動詞charam,意思有三個:禁止、永獻給神、滅絶。按照當時的文化,征服敵人、把俘虜獻上神的祭壇、是最高形式的敬拜。按照典章,永獻歸給神的人或牲畜或地都不可賣、也不可贖,總之任何人不得從中獲益—於是滅絶俘虜是最方便的做法。

時過境遷,再保守的基督徒大概都不會相信屠殺俘虜是最高形式的敬拜了,而主張把他們變成基督徒歸給主是最佳的征服,於是所有的黑奴都歸了主。可是,白人弟兄在16世紀繼續剝削壓榨歸了主的黑奴?就再怎麼解也不合乎聖經了!(美國白人後來立法規定黑人歸主後不必改變社會地位。)

再看看耶穌的啟示。跟隨耶穌的人如果禁止異族通婚,這樣的種族主義恐怕與效法耶穌格格不入。耶穌教導愛“仇敵”呢,愛人如己!他講的那位有憐憫仁慈的好撒瑪利亞人是一個異族人士,是當時猶太人討厭瞧不起的!

耶穌的門徒很快就明白到,上帝國度的福音是給所有人的,“上帝不偏待人”。保羅說,“不分猶太人或希臘人,作奴僕的或自由人,男的或女的,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穌裡都成為一體了。”何況現在的黑人已不再是奴僕了,感謝幾代基督徒的努力結果!當下,你若掛記效法基督,就必接受反對種族主義的理念。

不消說,當今附近大都市的人都出來譴責那關閉自守的小市鎮。後來在市議會開會時要求他們下台,說這樣的種族主義態度應該受譴責。

這樣的解經只一個例子,說明盲目應用當年的聖經教導現今可能釀成種族衝突和暴力。另一個我能想到的例子是關於同性行為的聖經禁止,由於文化完全改變,無法盲目應用在上帝所創造的某些兒女身上。

本文内容大多取自Patheos論壇的文章--Yes, Interracial Marriage IS Un-Biblical

Sunday, May 12, 2019

19世紀來到美國的穆斯林奴隷

Omar ibn Said生在非洲西部的塞內加爾,37歲時被抓來美國南卡州作奴隷。1810年他從主人那裡逃跑,可是當他在一個鎮子停下來禱告時,就又被抓捕,然後被賣給一個漫畫出版商作奴隷,直到1864年死。

大約有20%抓來美國的非洲奴隷是穆斯林,Said是其中一名穆斯林。他又是有錢和受過高等教育的伊斯蘭學者,曾在他哥哥和其他穆斯林領袖的門下學過。所以他用阿拉伯文寫了自傳,有15頁之多。

這份自傳寫於1831年,是我們所知的唯一存留的奴隷寫的文獻,2017年在一家拍賣行發現,現在已經數字化並發表在國會圖書館的網站

這份自傳改變了很多美國人對非洲奴隷的瞭解--他們很多人敬拜一神,有些人很有文化!

“Omar Ibn Said生平”文集包括了42張阿拉伯和英文的原稿,還有另一位從巴拿馬來的西非奴隷寫的阿拉伯文字。1860年,廢奴主義者Theodore Dwight把這個文集收在一起。他創立美國人種協會,想要教育美國人關於穆斯林和西非文化的知識。

這個文集在私人收藏家之間幾度轉手,最後來到美國國會圖書館,進入公共領域。

研究人員說,阿拉伯文的寫作特別有價值,因為奴隷寫英文的時候會有人觀看、修編、指手劃腳、或因為寫負面東西而受懲罰,但寫阿拉伯文就沒有這些問題,寫出來的東西會比較真實。

雖然Said說他在1821年歸入基督教信仰,學者們說他恐怕還是穆斯林。他的文字中包含了伊斯蘭教的禱告。他的自傳也以引用可蘭經開場。

Said的最後一段手稿標題是“主禱文”,基本上是複述可蘭經中的一章,講伊斯蘭的最終得勝。有一位教授著書說,Said是最著名的非洲穆斯林奴隷,他留下的文字表現出在異國他鄉環境中堅持討伐罪孽(jihad)的掙扎。

Friday, May 10, 2019

幽默:威脅地球的新抗真毒株

本文談的是環境氣候變化的危急情況。譯自一篇幽默網站的文章,英文原載於《紐約人》期刊的幽默專欄。

一項發人深省的新研究報告稱,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一種強大的新抗真毒株人,威脅到地球維持生命的能力。 這項由明尼蘇達大學進行的研究確定,此種毒力使人對幾乎任何形式的可驗證知識都具抵抗力,以致科學家們不知如何對付它們。

戴維斯勞格斯登說:“這些人似乎擁有接收和處理信息所需的一切能力,然而不知何故,他們已經發展出防衛機制,有意圖和有目的地使這些功能完全不工作。隨著事實真相的數量成倍增加,他們的抗體只是變得更加強大。” 勞格斯登是對這項研究做出貢獻的科學家之一。

雖然科學家對抗真體阻止人吸收數據資料的機制沒有清晰的認識,無法預防,但他們推論說,該毒株可能已發展到有能力攔截並丟棄聽覺神經向大腦傳遞信息的能力,勞格斯登說是“讓人類意識的正常功能完全失效。”

儘管勞格斯登重申了這項研究的灰暗評估,他還是保持了希望,未來這項人類威脅可能會得到緩解。他說:“我們的研究是非常初步的,但可能在進入一個没有食物、水、或氧氣的環境中時,他們會變得比較容易接受事實。”

Wednesday, May 8, 2019

關於穆斯林的齋月

穆斯林齋月是我們應該為他們禱告的一個月。本文內容取自patheos論壇的一篇文章,作者是密西根州立大學的一位穆斯林研究的教授。

為什麼穆斯林齋月稱為Ramadan?Ramadan是伊斯蘭陰曆的第九個月,有時這個月是29天,有時是30天,有些類似於中國的陰曆,每年落在不同的日期。比如今年的齋月從5月6日開始,而明年則從4月下旬開始。Ramadan在阿拉伯文意味著強烈的熱,形容齋月是炎熱夏季中的一個月。

齋月的意義是什麼?是一段禁食和增長靈性的時期,伊斯蘭教“五大支柱”之一。凡是身強力壯的穆斯林,都要每天從黎明到日落不吃、不喝、不從事性關係。很多穆斯林還增加禱告次數,特別是在晚上禱告,並嘗試背誦整部可蘭經。穆斯林普遍相信可蘭經是在齋月的最後10天啟示給先知穆罕默德的。

齋月禁食和增長靈性是什麼關係?可蘭經說信徒都要在這個月禁食,為的是能夠意識到神。人們容易把吃飯喝水當作生活的理所當然,沒有了飯和水時就會思想生活的目的,從而靠近創造和維繫萬有的主,這時若是作惡就會從實際上破壞禁食的目的--這與基督徒和猶太人的禁食差不多嘛,我們只是缺乏集體的禁食操練。很多穆斯林還說禁食讓他們感受貧困滋味,培養同情心。

在某些情況下無法禁食怎麼辦?有些人受到身體侷限,就免去禁食的義務,那些旅行的人也同樣,但要在齋月過後立即補上。有些人因生病或年邁根本不能禁食,他們若是經濟條件允許,就要為需要的人提供飯食,作為替代的齋月行動方案。

一個月之久的禁食有什麼重要性?目的是培養全年一定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穆斯林常在這段時期舉辦各種營會。除了體驗饑渴,信徒還常常要對付疲勞,因為要起很早在天亮前吃飯,晚上還有增加的禱告。特別是最後10天,據說這樣做得到的賞賜大大增加。

齋月完成有慶典嗎?齋月結束的那天標誌著伊斯蘭一個重要節期Eid al-Fitr開始,稱為“開齋節”。很多穆斯林在這天參加宗教敬拜,訪問親友,交換禮物。

穆斯林都學習用阿拉伯文禱告,他們咏唱的内容有人翻成英文,鏈接在這裡給你參考。

Monday, May 6, 2019

保羅不記得了?

細想聖經中有些話,你恐怕要重新考慮神的“啟示”無誤真理的過程。第一次有人告訴我,聖經寫作過程要涉及編輯和訂正時,我吃了一驚,後來才瞭解到經文考證的大量資料支持這一事實,我必須糾正自己幼稚假想的“啟示”觀。保羅下面這段話乍看是前後矛盾--先斷言自己只給兩個人施過洗,然後立即補充還有一家人也是他施洗的,最後乾脆說不記得了。

林前1:12-16:你們各人說,我是保羅派的,我是亞波羅派的,我是磯法派的,我是基督派的。基督是分開的嗎?保羅為你們釘了十字架嗎?你們受洗是歸入保羅的名下嗎?我感謝神,除了基利司布和該猶以外,我沒有給你們任何人施過洗,所以你們沒有人可以說是受洗歸入我名下的。我也給司提法那一家的人施過洗;此外,有沒有給別人施過洗,我就不記得了。…

保羅在責備哥林多教會那些紛爭結派的人。他對那些聲稱自己是保羅派的人說,我沒有為你們釘過十字架啊,你們都是受洗歸入基督,不是歸入我的名下。還好我沒有給你們施洗,不然就算你們有了理由。

且慢,保羅旁邊站著司提法那,他是從哥林多教會來到保羅那裡,說不定也是這次準備帶信回哥林多的人。反正他在信尾和保羅一同問安的人,保羅說司提法那一家是他們在亞細亞最初帶領信主和為之施洗的人(16章15-17節)。

當保羅說他在哥林多除了給兩個人施洗之外,沒有給任何其他人施過洗時,司提法那在旁一定會提醒他,--你還為我施洗了啊!所有保羅糾正自己說,對了,我也給司提法那和他家的人施過洗。

恐怕還忘記了其他人,保羅最好再補充一句吧:此外有沒有給別人施過洗,我就不記得了。--總之,誰為你們施洗是不重要的!

上帝藉著聖經給人啟示。你若相信啟示過程好像聽寫一樣,人把所聽見的上帝聲音一字不差地寫下來,又一字不差地抄寫流傳下來,最後又一字不差地翻譯成我們所知道的英文或中文,那你就要失望了。

人不可能從頭到尾不聽錯、寫錯、翻錯。保羅說他不記得了,意思是那件事不重要。另外,路加絕不是坐在那裡迫切等著聽見上帝的聲音寫下來,乃是到處探訪福音的見證人,調查研究,按照事件發生的次序編寫甚至修改的。我們今天統稱為上帝的默示,要知道絕不能否認人在其中的大量努力。詳細請看福音派神學學會2013年對“聖經無誤”的討論簡介

Friday, May 3, 2019

“進步派”的基督教信仰

今天看見美南浸信神學院的院長撰文,駁斥“進步派”(左翼)的基督教。主要是因為有位聖光會的基督徒出來,用民主黨的平台競選總統。歷來共和黨人號稱是基督徒的政黨,民主黨人不太談信仰,所以大家以為基督徒都是政治上的“右翼”。現在出來一位“左翼”的基督徒知識分子Pete Buttigieg參加競選,真誠有禮地講社會公義和平等之道,聲稱是出於他的基督信仰,讓不少人耳目一新,當然也招來神學上的反駁。

我把Mohler博士的反駁記在這裡,評論一下。他當然不是把Buttigieg說得一無是處,而是尊敬他的學問、氣質、積極樂觀的態度等等,他要反駁的只是他的“進步派”神學—一方面自己是與男人結婚的同性戀,熱心提倡LGBTQ群體的家庭權益,還支持婦女決定墮胎的權利。

這樣一個人,卻常常提到上帝,見證上帝,展示出堅強而積極的信念。媒體都注意到了,他的信仰比他的性取向醒目得多!然而他一點都沒有把自己的信仰強加於人的味道,而且顯然Buttigieg提到信仰也不是為爭取基督徒的選票,不然他會根據聽眾來講嘛。

他的神學論證很簡單:上帝造我如此—性取向不是我能夠選擇,你如果對我不滿意,那就與造我的主爭辯吧。Mohler博士說這太不合乎聖經的正統教導了—上帝造男造女,而且舊約新約都嚴責同性行為!

然而,Buttigieg要求福音派基督徒“發展改進”對那些經文的理解,甚至重新定義兩性關係,因為有些東西演變了,有些文化處境過時了。—可道德方面的教導怎會過時呢!

上面這些問題當然應該問。我們假定聖經的真理是永恆的,然而,我們不能假定自己對上帝啟示的理解是正確不可改變的。所以研究聖經的文化認知環境和文學體裁,能幫助我們發展和改進正確的解經,Buttigieg没說錯。

比如創世記寫上帝在第二天創造的那個raqiya,古人以為是天上某種固體的拱圓形蓋子,把上面的雨水擋住不落在地上。但近代科學發現,沒有什麼蓋子遮擋,不讓人飛上天空或進入宇宙,於是把raqiya翻成“空氣”--這可不是用科學發現去篡改聖經概念,而是反映出正確的解經原則。雖然古人不知道地球物理的“天空”,但上帝用當時人所能夠理解語言向人說話—他創造了天地!

同樣,上帝說他造男造女成為配偶,是當時人所明白的一般觀念。現代科學發現,那些非典型的性行為現象在幾乎所有的哺乳動物界都存在,很像是上帝的創造,所以簡單定罪同性戀行為似乎不合理。並且古代文化考察顯示出男同性行為的不平等和暴力特徵,值得反對,但現代西方文化不同。

Mohler博士反對把非典型異性戀的LGBTQ人士看為上帝的創造。一味持守古代世界觀會讓基督徒變成反對文明科學進步的勢力,可他也沒敢說那些性取向、性表達是人們有意作出的選擇。媒體對左翼基督徒信仰的報導與評論—那位民主黨的總統競選人竟用自己的同性婚姻來見證他與上帝的個人關係,真是新鮮的神學轉變!

那麼多人支持這位熱心的基督徒Buttigieg競選,基督徒左翼是否要有個大覺醒了?媒體議論紛紛。基督徒的信仰是否像他說的,勢必推動人類進步,而不是代表保守的勢力?

Mohler博士說,給與婦女決定墮胎的權利、容許男女以外的性別認定和性取向認定,這些並不是什麼新發現的進步派基督徒神學傳統。他們的立場根本沒有聖經根據,耶穌不會支持墮胎或同性婚姻。他們的基督教完全是建立適合現代人口味的新宗教。--我發現保守派總是喜歡說别人不是基督徒。

Mohler自然看不見自己的有色眼鏡--父權制下婦女意外懷孕所面對的困難和重擔,性取向與眾不同的人所遇到的不僅是生活問題,還有就業、接受服務時遇到的鄙視和欺負。聖經無數次說不欺負孤兒寡婦,以及上帝對欺壓那些弱勢者的憤怒,有人卻看不見自己堅持讓某些人作孤男寡女、不關心單親媽媽的冷酷,以及這類言行與基督信仰的衝突。

Mohler博士反倒批評Buttigieg的“解放神學”--他要爭取LGBTQ群體的徹底平等和解放,不再受歧視惡待。這些顯然都是受到天主教家庭背景和聖光會神學的影響,Mohler說他們用人的體驗代替了聖經的權威,把罪理解為多數欺壓少數,而不是個人幹犯聖潔上帝的律法。

他倒也沒說欺壓人的罪不是罪,或者解放神學的問題是什麼,也許他覺得扣上“解放神學”的大帽子就已經定為異端了。但是,只有美國的白人把強調基督徒社會公義責任的解放神學當作異端,拉丁美洲的基督徒、美國黑人基督徒、南非、巴勒斯坦、印度、南韓的基督徒都發展出自己版本的神學,來強調信徒的社會公義和責任。

Buttigieg說,正確理解的基督信仰自然產生政治上的進步,不理會社會公平公義、只顧個人日後進天堂的神學其實並不符合聖經。Mohler覺得這樣的講法可能很容易被公眾接納,但是要挾了正統符合聖經的基督信仰投降,需要正視。--我倒希望很多人因為這樣的思想开放神學而歸主!

Wednesday, May 1, 2019

復活節聖詩:因他活著



我們都習慣說:“耶穌為我而死”,但聖經說的是,耶穌“為我死而復活”--重點是他復活作王了,是“眾人就都死了”。

哥前15章1-3節:弟兄們,我如今把先前所傳給你們的福音,告訴你們知道。這福音你們也領受了,又靠著站立得住;並且你們若不是徒然相信,能以持守我所傳給你們的,就必因這福音得救。我當日所領受又傳給你們的,第一,就是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聖經所說,第三天復活了...

林後5章14-15節又有:一人既替眾人死,眾人就都死了。並且他替眾人死,是叫那些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活,乃為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

我五年前寫過一篇復活節默想的筆記,是關於“為我們的罪而死”是甚麼意思,供你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