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31, 2024

白人視而不見的種族現象

Peggy McIntosh是一位女權主義學者、反種族主義教育家。她曾將白人特權描述為「一個看不見的無重量背包,裡面裝有特殊規定、地圖、護照、密碼本、簽證、衣服、工具和空白支票」。

換句話,白人通常在生活中沒有意識到自己膚色所提供的所有的領先優勢、資源和機會。他們不會認識到這些優勢是不勞而獲的,除非有人指出來。即使指出來,有些白人還會試圖否認自己有甚麼特權。

應該指出,白人單單承認他/她白人特權是不夠的,但承認是採取行動的必要一步。白人可以用這一特權,來幫助廢除對黑人群體和其他有色人種壓迫的制度。有些話白人經常說,這些話無意中凸顯了他們的特權。本文內容是根據《赫芬頓郵報》的報導文章:6 Things White People Say That Highlight Their Privilege

1. 「糾正種族主義問題不是我的責任,因為我不是種族主義者。」這話的意思是(體制架構性的)種族主義不傷害我個人(因我處於特權地位),所以我不需要參與反對種族主義的鬥爭。但白人需要挺身而出,做有色人種的盟友,利用自己的特權來行善。Michelle Saahene是‌From Privilege to Progress機構的聯合創始人,她告訴《赫芬頓郵報》的記者:

「每個人都需要採取行動,指出種族主義行為,成為解決種族問題的人。...能夠只談論種族卻從未經歷過它的害處是一種特權;能夠選擇不談論或不承認它也是一種特權。...因為有色人種也希望生活在一個膚色不至於影響所受待遇,並且從不談論種族的世界,但種族主義的真實存在的使他們不得不談論,以在一個不考慮他們自由的環境裡生存下去,這個環境在白人的沉默支持下繼續存在下去不改變。」

2. 「我不留意膚色。」意思想表明我沒有偏見。但是心理學家Erlanger Turner說得不錯,「除非我們視力有問題,否則都會看到種族差異。」拒絕承認別人的膚色,等於拒絕承認他們因種族而遇到的掙扎和歧視。

Turner在Pepperdine大學研究種族和民族心理健康。他說對於大多數白人來說,他們有幸在社會中獲得許多有色人種無法獲得的好處。例如密西根州的白人持槍進入州政府大樓抗議,沒有受到任何傷害。而黑人進行和平抗議,警察卻用橡皮子彈射擊他們。

3. 「如果你沒有做任何違法的事情,就不用擔心警察。」白人對執法人員的看法和互動方式,與黑人和拉丁裔人相比截然不同。黑人在進行日常活動時被警察射殺:Botham Jean在客廳裡吃冰淇淋,Breonna Taylor睡在床上,Atatiana Jefferson正在和她的侄子玩電子遊戲...而白人絕不會遇到這種事。

警察因輕微違法行為或沒有明顯原因而過度攔截、搜查和逮捕黑人的事件常常發生,即使是很小的事件都可能升級為致命的暴力(尤其在南方腹地那幾個州),而白人從未感受到這種警務政策帶來的威脅。

4. 「我不想在社交媒體上發表關於(譴責)種族主義的內容,因為我怕遇到強烈反對。」如果是擔心親友在Instagram上取消關注,或針對「黑人性命重要(BLM)」信息在FB留下「所有人的性命都很重要(ALM)」,於是不敢發言,Saahene說那是「自己的舒適至上」,甚至重於人性。「不必冒險與他人疏遠,這是一種特權。」

5. 「我沒有白人特權。」有些白人認為自己並不富有,或因為自己努力工作,或者因為自己的生活有很多掙扎,當他們聽到「白人特權」時並不真正理解它。但白人特權並不意味著所有白人都過著迷人的生活,「它只意味著你的膚色不是你的人生或職業障礙之一」。

家庭治療師Abigail Makepeace特別研究創傷婚姻。她說對白人來說,忽略自己因為白人身分而得到的好處,只能說明他們實際上是多麼健忘,而且享有特權。「僅僅假定一個人沒有從體制性的特權中受益,就說明他們可能沒有從本質上意識到種族問題。...無知表明這人無意中受到體制的保護,但那是有色人種從未有的奢侈。」

6. 「我不知道甚麼時候該和孩子們談論種族問題。」這是白人媽媽最常見的擔憂之一。這話本身表明,白人父母可以等候「正確」的時間與孩子談論種族歧視;然而,有色人種的父母一般必須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告訴他們這些。反種族主義教育工作者Myisha T. Hill說:

「白人不願讓孩子受到種族主義現實的影響,這直接源於他們自己的白人特權。黑人、棕色人種、原住民、亞洲人、太平洋島民、有色人種,都無法遮蔽自己孩子免受種族主義的侵害。我們的生存能力取決於從孩子很小就不斷地與他們進行這些令人心碎的對話--告訴孩子為什麼不可與白人孩子有同樣的行為,以及若被警察攔下該怎麼辦等等--因為我們的安全從來得不到保障。」

Friday, March 29, 2024

美國住房危機的來歷

經濟學家Andy Serwer在《市場觀察》撰文,描述美國的住房危機原原本本--他說這是多年來釀成的。下面是他文章的大意。

紐約州曾經有個「房租太他媽的高」黨,你聽說過嗎?The Rent is Too Damn High Party創始人James McMillan競選過兩次紐約市長,一次紐約州長,甚至競選過美國總統。Serwer說McMillan雖然沒有勝選,他還是挺成功的,因為他抱怨房租太高屬於事實,也被流行文化接受,成為很多節目的素材之一。

現在看McMillan更加正確了。30年前他認為房租太高,今天也太高。總之,即使美國的住房問題還沒有達到危機程度,也差不多了。我們面前的這一趨勢不知為何沒有引起注意。一方面,《紐約時報》每週都報道房租難以負擔或全國無家可歸者等問題,另一方面,這些還沒有引起包括總統在內的政治家的太多關注。也許是因為受衝擊最大的人都處於國家經濟的低端。

數字不說謊。St. Louis聯邦儲備銀行的數據顯示,自1984年以來,美國城市地區的租金漲幅超過通貨膨漲率一倍,比家庭收入的增長快了兩倍,而住房成本的飆升速度更快。

在過去二十年裡,新房屋的數量基本跟不上人口的增長,2008-2009年的金融危機加劇了這一差距。《USA Facts》這樣描述:「大蕭條之前,新增人口與房屋建設的比例大約為2:1,也就是說,每建造一棟新房屋,就會增加兩口人。2007年後,房屋建設數量下降了50%還多,人口增加比例上升到5:1。在2011年,美國房屋建造數量達到了過去20年來的最低點--那年建造了48.3萬套房屋。」

不算湊巧,那年美國的住房情況,是房子太少,造價太高的房子租金太高。Redfin地產公司的數據顯示,1月份的房屋平均成本比前一年同期增加了5%,達到$402,343美元。相對而言,無論是租房還是買房,人們用來支付房費的錢少了。

Brookings學會高級研究員Jenny Schuetz著書《Fixer-Upper: How to Repair America’s Broken Housing Systems》,指出四方面的主要挑戰。首先是住房短缺--專家說住房短缺問題正在惡化,目前已短缺了近400萬套住房。Scheutz說,這是因為繁瑣的分區法(zoning laws)和建築工人的缺乏。

其次是現存房屋的老化--先前建造的房屋的平均使用壽命為40年。第三是低收入美國人的負擔能力--兩個引人注目的統計數據說明了這個問題:最貧窮的20%家庭將收入的一半以上用於住房,目前已有創紀錄的65.3萬名美國人沒有住房。

最後,高房價和高房貸利率使得年輕的首次購房者無法購買。較高的利率讓那些本來可能換較昂貴房子的人不動,因為他們的貸款利率已鎖定在30年低息3%。

值得注意的是,英國、荷蘭和整個歐洲的住房短缺也很普遍,原因和美國類似。上個月,Scheutz在一個聯合的經濟小組委員會上作證,題為「重建美國夢:增加經濟適用住房供應」的聽證會上作證,她把主要責任歸咎於糟糕的分區法:

「美國的住房短缺不僅僅是市場力量的結果。 美國各地政府採取的政策讓很難蓋造更多的房屋,分區法和建築規範等政策100多年來,規定哪些地點可以建造何種結構等等,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法律變得越來越複雜,限制越來越多。」

Scheutz說,獨門獨戶區是最有問題的分區做法之一,美國城市和郊區超過四分之三的土地專門為獨戶住宅保留,也就是說,在那裏建造排屋、多戶住宅和大小公寓樓都屬違法。雖然過去幾十年來這類限制並沒有抑制住房增長,因為市政區域仍有可用空間,但那些地方現在已經被建造了。

「另一個問題是開發過程變得更加困難,為了獲得建造新居民區或新公寓樓的許可,開發商必須走在社區前面,提出計劃,收集反饋並獲得冗長的環境審查。」

另外,現有的(獨戶)居民通常不贊成在他們的區域加蓋住房或改變社區。很多規則要求嚴格,而且給已住在社區中的人賦予了很大的權力,使得在那些城區加蓋住房變得非常困難。

買房和租房難帶來旺盛的需求和緊張的供應,這給投資房屋建築的人帶來持久的繁榮。過去十年,幾乎所有主要住宅建築商的股票表現都勝過一般市場。考慮到所有這些根深蒂固的宏觀因素,從長遠來看這一行業持續強勁也就不足為奇了。

Scheutz指出,有些藍色城市像Minneapolis和Portland,以及蒙大拿州和佛州等紅色州的分區改革開始取得進展,但進展緩慢。「我們的住房短缺已經醞釀了40年,我們的分區法存在的時間更久,扭轉這種局面需要一些時間。分區改革會在五到十年內產生更多住房,但這並不是個快速、簡單、容易的方案。」(藍色代表民主黨當政,紅色代表共和黨當政。)

Serwer先生這篇文章沒有談到氣候變化對房屋建造的影響:大片地區將成為不宜居住,那些地區的人民必須搬遷,因而徹底改變房屋市場的形勢。

Wednesday, March 27, 2024

心理學:謙卑的好處

你見過的謙卑是甚麼樣子的?我對謙卑的描述,簡單說來就是思想開放,必要時願意修正自己原來可能不太正確或不夠全面的想法。

本文內容取自專家信息網站The Conversation的一個每周訪談節目,受訪者是一位研究謙卑概念的心理學家,密西根的Daryl Van Tongeren教授。

對於Van Tongeren教授來說,保持永遠正確是個「艱鉅任務」。他解釋說,如果我們對自己能夠承認認知能力有限,和別人交往時能承認自己的認知能力有限,那麼我們與人互動的方式就不必過度提防,對於建立比較健康的人際關係有幫助。

Van Tongeren教授說,如果一個人理智上是謙卑的,思想就會足夠開放,在看見充分證據時願意修改自己的信念。他自己在二十多歲時遭遇到一次家庭悲劇,不得不重新思考上帝慈愛的問題。一個人的信心堅定不移是有好處的,但若造成強加於人、對別人不寬容就不好了。



關於這個研究課題,除了上面這個20分鐘的訪談,The Conversation已有一系列的文章,你可以參考。

我不知道你的感受,能夠自由地承認自己誤會了甚麼人(群),不了解甚麼事(物),願意耐心聽聽別人的不同看法是否有道理,是一種很釋放的感覺。你又不是哪門子的最高領導,何必假裝自己甚麼都一貫正確呢?一副莫大的沉重負擔。

詩篇25篇9節:祂必按公平引領謙卑人,將祂的道教訓他們。--為甚麼只引領謙卑人?因為他們不至於固執,假定自己已有最正確的答案、已走對了路,有理由必須繼續堅持下去,根本不再需要受到任何的引導。

Monday, March 25, 2024

這兩年的高溫紀錄連創

本文最初發表於《今日美國》:2024年的高溫記錄令人困惑,科學家們感到震驚

進入2024年不到三個月,眼看2023年的地球創紀錄高溫軌跡正在延續,一系列新的天氣記錄被打破,包括氣溫升高、海洋變暖和潮汐升高。連續九個月,每個月都創下新的高溫紀錄,這讓世界氣象組織(WMO)和科學家對氣溫感到擔憂,他們尋找原因來解釋為什麼會這樣。

WMO上星期二發布了2023年度報告,秘書長Celeste Saulo說他們正在「向世界拉響紅色警報」:「儘管目前狀況只是暫時的,我們從未如此接近《巴黎協定》關於氣候變遷的1.5°C下限。」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報告稱,今年一月和二月分別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月份。根據歐盟的哥白尼氣候變遷服務中心數據,2月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的平均氣溫已經高出3.186華氏度(1.77攝氏度)。截至2月的12個月內,全球平均氣溫也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比1991-2020年的30年平均氣溫高出1.2度以上,比工業化前平均氣溫高出1.56攝氏度。

《巴黎協定》所設定的1.5攝氏度全球升溫閾值是針對長期、一貫的平均值,不是某月份或某年份的測量結果,然而目前狀況仍然值得警惕。聯合國秘書長António Guterres說:「所有主要指標都拉響了警笛,不僅是有些紀錄名列榜首,而且變化正在加速。」

有些天氣記錄被打破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氣溫升高的比例,或新記錄大幅打破先前記錄的程度。例如西雅圖國家氣象局的數據顯示,上週末華盛頓州的一個氣象站每日最高氣溫達到80華氏度,比之前的記錄高出16度。

海水溫度也創新高,氣候中心科學副總裁Andrew Pershing說「我們只是被動跟蹤,現在還不太清楚到底是什麼原因推動了這情形,海洋中出現這麼大的信號,令人擔憂。...我們預計海洋會變暖,但這實在太重大了。」

緬因州氣候Reanalyzer用NOAA數據分析計算,得到3月10日,全球日平均海面溫度短暫躍升至70.16華氏度的新紀錄高點。邁阿密大學一個海洋、大氣和地球研究院的高級研究員Brain McNoldy說:「我們持續打破海洋熱量記錄已經一年多了。」根據氣候模型預測,未來幾個月北大西洋的海洋溫度「看起來可能」會持續高於正常水平。

大西洋海域是大多數主要颶風生發的地區,今年溫度異常高。根據NOAA的數據,今年前兩個月該區的水溫比上個世紀的平均水溫高了將近3度,比2010年創下的紀錄高出整整1度。鑑於太平洋地區今年可能出現La Nina現象以及海水溫度升高,這對於6月1日開始的大西洋颶風季來說不是個好兆頭。

今年中西北部的暖冬引人注目,主要是暖化的程度巨大。Puershing博士說:「如果你在五大湖周圍長大,或在威斯康辛州和明尼蘇達州那種冰天雪地環境中長大,那麼今年無論是在心理上還是經濟上,情形完全改變。」

根據NOAA的報告,到2月底結束的三個月冬季氣象,是全球和美國本土有史以來最溫暖的冬天;八個州(愛荷華、密西根、明尼蘇達、新罕州、紐約州、北達科他、佛蒙特和威斯康辛州)經歷了有史以來最溫暖的冬天;在2月11日,五大湖的冰覆蓋率達到2.7%的歷史最低點;另外26個州也經歷了十大最暖冬季以及最暖的二月之一。

哥白尼中心主任Carlo Buontempo說:「儘管連年創紀錄的二月高溫看起來引人注目,但實際上並不令人驚訝。」美國48個州迎來了有史以來第三個最暖的2月,平均氣溫41.1度,比20世紀平均氣溫高出7.2度(美國2月平均氣溫本來是37.6華氏度)。根據NOAA,2月全球平均海洋溫度比上世紀高了1.8度,比2016年創下的2月高溫異常記錄還高出近0.4度。

科學家們仍然不完全理解為什麼氣溫比預期的要高那麼多。NASA氣候科學家Gavin Schmidt本週在《自然》雜誌上的一篇評論文章中寫道:「沒有哪一年比2023年更讓氣候科學家的預測能力顯得更糟,讓人羞愧和擔憂。」

Schmidt說,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是造成溫度增長的一部分原因。去年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持續增加,天文台觀測到一年平均CO2濃度達到百萬分之 421.08。2月份,今年這個數字是424.55ppm,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個ppm還多。

另外一些因素可能也起了作用,包括El Niño(東太平洋升溫階段)、2022年1月Tonga海底火山爆發的持續影響、太陽活動增加等。但Schmidt說這些並不能完全解釋氣溫飆升,他呼籲加快和改善數據收集,來幫助回答全球升溫超預期的問題。

總的說來,自從衛星開始提供地球氣候系統的全面觀測以來,2023年的溫度異常突然出現,揭示了前所未有的知識差距。...如果這種異常現像到八月(基於之前El Nino事件的合理預期)還沒有穩定下來,那麼世界將進入未知領域。Schmidt寫道:「我們需要儘快找到答案,為什麼2023年可能是過去 10萬年來最熱的一年?」他說NASA新的衛星觀測系統PACE Mission預計將於今年稍後開始提供數據,這些數據將會非常寶貴。

地球冰川和海冰的數量驟減,在過去四年裡,北美西部的冰川嚴重融化,速度比2000年至2019年期間測到的速度高出五倍,估計損失了2020年冰川總量的9%,科學家們很擔憂。WMO秘書長Saulo說,「氣候變遷不僅涉及氣溫。2023年我們目睹前所未有的海洋變暖、冰川退縮和南極海冰消失,值得特別關注。」

Friday, March 22, 2024

父女之間的政治對話

這是在愛荷華州的一個集會上,一個Woke(也許應該翻成「醒悟」)女兒(D)和她支持川普的父親(F)因觀點不同發生了口角。年輕的記者Adam Mockler主持了一次激烈的採訪,看看他們各自如何捍衛自己的信念。



D:我覺得太困惑了,我很想問問你這個關於醒悟的問題,為甚麼世界上的任何人會不想要醒悟,比如你為甚麼不想知道別的人、別的事物--他們是甚麼人、他們愛甚麼人、他們為甚麼和我們不同等等。我意思人生在世就是如此--我的孩子有很多朋友,有的有兩位媽媽或兩位爸爸--你知道,世界就是這個樣子的嘛。
M:首先讓我們搞清楚甚麼是Woke好嗎?您認為Woke是甚麼意思?然後回答她的問題,您為甚麼不喜歡醒悟?
F:Woke就是人們反對既定的規章或權威...
M:您是這樣想嗎?按您的定義,您是醒悟的。因為您說政府的規章和權威把川普治罪--您同意那些法庭啊,美國制度啊,把川普整得夠嗆--所以按您的定義,您反對那些規章權威和建制,是醒悟的嘍?
F:我一點都不反建制。不過人們如果真的醒悟,就應該看看邊境問題...

M:我現在採訪父女二人,一位是在愛荷華州長大的共和黨人,一位住在思想開放的加州,我要在他們之間調停一場小小的辯論,確保對話健康有益。
D:我們要好好爭辯,不至於生氣發怒。

M:進入共和黨初選,請問你們對哪位競選人最興奮?為甚麼?
F:川普。他做總統四年很棒,很完美。
D:他不完美。我補充一下,他受到那麼多刑事指控,還有侵犯和毀謗婦女...
M:是的,您聽說對他同謀詐騙美國(人民)的指控了吧?您的想法?
F:我不信那些指控。
M:不信?您認為彭斯他的副總統在說謊,他那些內閣成員和他手下所有的機構都在說謊? F:我想彭斯在說謊吧...

M:您不認為川普引起分裂嗎?發推給自己的「敵人」起超綽號等等。
F:那是幽默。
D:可傷害別人感情既不好笑也不真確。作為總統不該那樣講話。我記得小的時候寫作文,說我長大要當總統,那是開玩笑。現在川普絕對把總統當作了兒戲,把製造分裂當成玩笑。我們本來都是景仰總統,可他亂講墨西哥人都是強姦犯等等...
M:你如果聽拜登講演,他說他不是共和黨人或民主黨人的總統,而是所有美國人的總統。
F:拜登說他要解決邊境問題,可是他沒有解決甚麼。他派了(副總統)賀錦麗去,她會解決甚麼問題?她甚麼也不行。
D:可你看川普雇用的手下,不久就把這個解雇、把那個解雇,換班都來不及...
M:如果川普雇用了15個人,後來都需要更換,有的受到刑事起訴或遭到拘捕,豈不也反映他的判斷失誤嗎?
F:雇錯人的情況經常有,有的人本來就不該得到那個職位,川普能大膽解雇不稱職的人很好。
D:可他每次發現別人不向他唯唯諾諾就解雇,那些人有道德是非觀念,不幫他說假話,我不明白你為甚麼會欣賞他,不過不要緊,我們可以彼此同意有不同的觀點,繼續彼此相愛。--這裡有一半的人跨性,我不在意...

M:讓我們轉個話題。請問您是否認為美國的成年垮性人應該得到肯定性別角色(GA)的護理?
F:應該,青少年也應該由他們的家長來決定是否得到GA護理。政府現在甚麼都管是不對的。
D:這方面我們意見是一致的!您是否也同意,政府不應該管我懷孕分娩的護理?F:當然不該管。
M:假如父母雙雙帶著他們16歲的孩子去看醫生,大家都同意GA護理是降低孩子焦慮的最好療法,您不反對...聽說荷爾蒙療法(改變相貌)一般需要好幾年。政府插進來說不許你的孩子接受治療,就好像生癌不許接受化療一樣,很沒有道理。
F:那叫做「社會主義」,甚麼都是政府插手。
D:同意,這是我愛我爸爸的理由之一。他愛我到一個程度,相信我應該自主決定我的一切人生大事,相信人應該能夠自由決定自己的社會角色而不必裝假。我是逐漸遇見不同的人就學到,但我知道在您長大的年代,與眾人不同的都掩藏。感謝上帝,現在的小孩子發覺自己與別人的期待不合就講出來,不必因孤獨而自殺,
F:周遭的人也知道那不是孩子自己的故意選擇。不過我不同意給小孩子做手術...
D:從來沒有人給小孩子做手術,請拿出名字來。
M:說到底,每位美國公民,包括同性戀和對自己性別角色感到焦慮的孩子,都應該能努力提高生活品質。您如果關心生活品質,對同性戀等等人士不是應該放寬,免得他們紛紛去尋死嗎?
F:人如果6歲改變性別,尋死還不是唯一的問題...
D:爸爸,他們不是改變性別,這就是「醒悟」的一部份。要知道,世界上沒有人認為小孩子應該做手術改變甚麼,我們只是認為應該聆聽小孩子,讓他們講自己的感受,因為他們知道我們的愛護和接納,無論他們是甚麼性別狀況,我們都能夠在家裡安全地談論怎麼辦的問題。
F:Woke不單是這個。D:我在各方面都很醒悟。F:沒有,比如邊境問題。

D:我已經說過,邊境問題總是存在,不會消失,有人需要逃離犯罪團夥等等。
F:可是這些移民(到美國來)犯罪。
D:但你看那些大規模槍擊案大多是年輕本地白人罪犯。
M:數據告訴我們,移民的犯罪率遠低於本土生的公民犯罪率。他們希望到美國來謀生,過比較好的日子。也許我們應該問:是否應該儘量讓人比較容易地得到合法簽證進來?
F:是的,合法入境比較好,但你看到現在每天幾千人非法入境。
M:川普的政策是讓人很難合法入境,比如不讓他們帶來美國或在這裡出生的孩子(DACA)得到合法身分,正如您所看到的。D:那些可憐的孩子並沒有過錯。
M:抱歉,咱們現在是二對一。F:抱歉,我不知道你說的那些情況。

M:你爸爸支持川普,你感覺如何?
D:我愛爸爸,他是越戰老兵,屬於老一輩人,我尊重他,我們能夠冷靜地同意持不同觀點。每次爭辯我都要求他列舉事實,可是除了觀點意見,川普把經濟搞得不錯之類,我很少得到事實。
M:深入一層,假如你站在爸爸的立場,你會如何捍衛支持川普(的正確性)?
D:我有幾位共和黨朋友,我嘗試開放胸懷聆聽,所以我發覺他們很荒唐。不過也許是因為經濟原因他們支持川普。
M:您能夠站在女兒的立場想想她為甚麼討厭川普嗎?
F:我不是婦女,沒有看到她所看到的東西。川普經濟好,拜登處理邊境問題很糟...不過她有的觀點我了解是甚麼原因。
D:我嘗試了解支持川普的人,不過他們簡直像個邪教。FBI花那麼久調查川普,很多證人提供很多罪證,報告出來他們硬是不信,只信川普一人,無論他說甚麼。
M:川普內閣和手下的人作證,還有那些法庭案件調查審判的結果,甚至他的律師都證明他說假話,這些還不能說服您,他們可能有道理嗎?
F:那都是些個人,有權利告他們的老闆。
M:甚麼樣的證據能夠改變您的想法,相信川普是說假話騙了您呢?
F:還是需要法庭判定。...

Wednesday, March 20, 2024

為捍衛選舉權而鬥爭

我曾介紹過南方貧困人法律中心(SPLC)的工作,反對極端主義,反對政治暴力等等。你可以查看他們的網站,最近他們報告了關於保護選舉權方面的工作,披露那些限制某些人參與投票的南方腹地各州法律,都是去年新制定的。

在密西西比州,無法親自投票的病殘人員現在不可隨意拜託朋友替他提交選票,否則會受到刑事處罰。他們只能請選舉官員、郵局工作人員、家人或同住照顧自己的人去替他們把選票送到投票站。

在阿肯色州、印第安納州、堪薩斯州去年都立法,不准選舉官員把分發選票給所有人,他們必須等候選民來函申請,要求寄送選票時,才可以查核選民名單和寄出。

在北卡羅來納州和南達科他州,現在不准為投票安全而設立專門的選票投遞箱了。

內布拉斯加州現在要求所有打算郵寄選票的人,若(不開車)沒有駕駛執照,就要在申請寄送選票時,以及在提交選票時,同時交上另外的有照片身份證件影印件。許多人沒有自家的打印/影印機,於是申請選票和寄送選票就憑空增加了麻煩和障礙。

根據南方貧困人法律中心的報告,美國至少有14個州在2023年制定了對投票進行某種限制的政策。他們與各州當地組織合作,發起各種民事訴訟來反對剝奪選民投票/計票權利的政策。比如佛州用操控選區劃分的方式來分散黑人選民,減少他們的民選代表,訴訟之後去年開始使用新的比較公平的重劃選區。

另一個例子是臭名昭著的喬州SB202,據說是為了保證選舉安全(不容違法投票)而設,荒唐地規定不准給排長隊投票的人送水送食物,要求在選票信封上填寫生日(忘記的就拒絕計票)等等,SPLC立即協助一家黑人教會提訴,目前這一新法令暫被一個聯邦法庭阻止,不得在2024大選之前實施。

Monday, March 18, 2024

糾正法官的無法行為

看來,法官職位如果落到某些人手裡,就會變成無法無天的黨派工具。本文內容取自Slate雜誌的報導文章:John Roberts Just Dropped the Hammer on Rogue, Lawless Trump Judges

十多年來,保守派都會尋找一位能對自己做出有利裁決的極右翼法官提訴,來整治司法部門。更糟的是,有幾位共和黨任命的法官喜歡發布施行全國的裁決--阻礙聯邦政府運作啦,破壞民主過程啦,將決定權轉移到少數法學家/法官手中--那些法官不是民選的。

美國司法大會(The Judicial Conference of the U.S.)是為聯邦法院制定政策的機構,他們這幾天終於打擊了這種玩忽法治的把戲,宣布一項新規則,所有案件的法官必須隨機分配,不可讓原告自行挑選法官。

不消說,這項新政策在右翼派系中得到的反應都很憤怒。下面是Slate Plus雜誌法律專欄記者Dahlia Lithwick與Mark Joseph Stern(法學)博士在談論這條新政策。

Dahlia Lithwick: 很難想像司法大會會有甚麼大新聞,不過他們最近確實宣布了一項新政策,要遏制人在提訴時選擇法官。大會想告訴人:「嘿,你不能每次提交案件時都跑去德州找Matthew Kacsmaryk法官」。您能說說這條新政策嗎?

Mark Joseph Stern:我們收到了司法大會的新聞稿,宣布該政策大綱。根據這條新政策,當有人向聯邦地區法院提起訴訟,挑戰某種聯邦政策時,如果它尋求某種全國性禁令或政策挑戰,則必須隨機分派給該地區的法官。你的訴訟不可策略性地找到某位能讓你獲勝的聯邦法官,就是原告能找到順利勝訴的地方。

這叫做修補Matthew Kacsmaryk漏洞。Kacsmaryk是德州Amarillo市的一位法官,任何反LGBTQ、反墮胎、反移民的原告在他那裡都會告贏。德州和路州還有幾位法官也和他差不多,都是川普任命的。而且德州的專利訴訟也有同樣的問題,申請專利的那幫人多年來都知道哪一位法官好說話--這顯然不對頭。

最高法院的首席大法官John Roberts曾在一個年度報告中提出這個問題,今年他和另一位中級巡迴上訴法庭的法官Jeffrey Sutton在司法大會上終於錘定了。Sutton法官對於那種隨便波及全國的禁令也表示過非常不滿,這項新政策等於告訴那些肆無忌憚的地方法官:好了,你們不能一直這樣下去了,我們正在修補這個漏洞。

Lithwick:Sutton實際上認為這件事「關乎全國禁令」。這是過去十年的一個新的發展,也許是在過去的兩三屆政府中,某地裁決能變成全國禁令的現象成了氣候。」要知道,這項新政策實際上並不能阻止單一法官發布全國性禁令,而只會讓這種事的發生變得比較困難。藉著隨機派送案件,避免案件直接送到像Kacsmaryk這樣的法官手裡。但案件最終仍可能被隨機分派給Kacsmaryk。

Stern:是的,令人擔憂。如果一個案件被隨機分派給Kacsmaryk審斷,他仍然可以搞惡作劇。他會毫不猶豫地與客戶原告共謀,按照他們的希望,不理會憲法而做任何裁決。所以,最終的解決方案是結束這種單一法官按黨派意願為所欲為的趨勢。一個黨派無論是在參議院獲得了51票多數,或是他們有上帝情結,決定做「美國之王」,都不應該有這種獨斷專行的機會。

但在國會或最高法院介入阻止之前,那些影響全國的禁令會繼續存在。我認為現在最高法院的三位自由派大法官顯然還不願在這裡下定論,但讓這些地方獨斷的東西在聯邦法律或憲法中肯定沒有依據。

看看Kacsmaryk做的裁決吧,要將墮胎藥物從所有50個州的每家藥房和醫生辦公室撤下,簡直就是國王等級的囂張。這個裁決將如此大的權力從國會、行政部門、人民手中奪去,轉移到Amarillo這地方一個法官的手中(最高法院及時暫停了那條禁令的實施)。

Lithwick:想想看,有些聯邦法官能上Fox廣播電台抱怨司法大會的新政策,現在這都變得很正常了。

Stern:是呢,所有最糟糕的人都對此大發雷霆。特別是美國第五巡迴上訴法院,他們審查並維持了許多Kacsmaryk之流的禁令原判。川普任命的法官James Ho抱怨,Edith Jones法官抱怨,德州一家法學院的教授Josh Blackman對此發表了多篇咆哮。他們中間沒有一人能夠對現行制度漏洞提出任何稍微合理的辯護,只能抱怨司法大會涉嫌越權和制定政策。

然而國會成立了司法大會來為法院制定政策!大會正在做它應該做的事情。這從最低限度能夠削弱這種完全令人髮指、無法無天的挑選法官行為。

Lithwick:連共和黨的政客都參與了對這次司法大會的猛烈抨擊。

Stern:參議院少數黨領袖Mitch McConnell在參議院發表了反對這一新政策的長篇大論,說是「非強迫的錯誤」,鼓勵地區法院藐視司法大會的權威並忽視新政策。他實際上向全國每個地方法院的首席法官發了一封信,由共和黨參議員John Cornyn和Thom Tillis聯署,鼓勵他們忽視這項新政策--基本上說那是非法的。

所以,我們看到共和黨人要求法院藐視美國首席大法官和他的最高法律權威。 我們可能會在第三條中看到接受該政策的法官和不接受該政策的法官之間的戰內分支。也許我們會看到接受這條新政策和不接受的法官之間相爭。

John Roberts將收到大量來自下級法院同事的仇恨郵件,但他知道這些法官正在提出最愚蠢法律論點。也許他和Brett Kavanaugh、Amy Coney Barrett面對那些荒謬、脆弱的法律推理已經厭倦了,還不如幼兒園小孩提出的爭辯。該換頻道的時候到了吧?

下面是Stern博士就這個問題接受一家媒體訪談,介紹這個問題。

Friday, March 15, 2024

怎樣能降低犯罪率?

美國各地的選民最近投票,贊成了一波打擊犯罪的新政策/舉措,說明全國許多政客相信比較嚴格的法律會有助於解決犯罪問題。從路州到加州,政客們都表示他們願意讓居民街道更安全,所以紛紛加強刑事處罰、賦予警察更多權力。

根據蓋洛普的民意調查,58%的美國人現在認為美國在打擊犯罪方面不夠嚴厲,幾年前只有41%的人這麼認為。甚至舊金山這樣的自由派飛地,也逆轉了他們幾年前在George Floyd警察謀殺黑人案後通過的刑事司法改革。

專家們多年來研究「嚴厲打擊犯罪」的法律,發現它能夠增加入獄人數,但幾乎沒有證據表明這些法律能有效威懾犯罪行為,部分原因是大多數人在犯罪時並沒有考慮自己的行為會受到怎樣的懲罰。

倡導囚犯假釋組織伊州Parole的聯合創始人Shari Stone-Mediatore教授說,嚴厲打擊犯罪的法律試圖用羞辱犯罪者來解決問題,而沒有解決犯罪的根本原因。大規模監禁擾亂家庭和社區,並且衝擊有色人種比較嚴重。他說「這不是解決吸毒或失業等社會問題的有效方法」。

由於已經進行了廣泛的刑事司法改革,最近的新法律大概不像過去的一些打擊犯罪政策那麼極端,不會回到以前的狀態。無黨派智囊團Council on Criminal Justice首席執行官說,最近通過的許多嚴厲打擊犯罪法律實際上是取消一些最具爭議的改革,「而不是完全拒絕那些比較平衡的政策」。

也許政客們提出「恢復法律與秩序」,是藉著人們對犯罪率的關注來競選。William & Mary法學院教授Jeffrey Bellin說,美國犯罪率的上下波動取決於無數因素。

COVID-19大流行初期,數據顯示全國犯罪率上升,現在大多已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或更低。FBI的犯罪報告顯示,2022年的謀殺和非過失殺人案件減少了6.1%,強姦案減少了5.4%,嚴重攻擊案減少1.1%。

然而搶劫案卻增加了1.3%。2022年的財產犯罪整體成長7.1%,其中車輛竊盜增幅高達10.9%。劫車事件比2021年增加了8.1%,其中包括引起傷害的劫車。Bellin說:「新冠病毒大流行對整個系統造成瞭如此大的衝擊,造成了各種扭曲,不僅影響了人們的行為模式」,還影響了社區治安的執行方式。」

路州是近年來全國兇殺率最高的州之一。他們剛剛在一次特別會議上推翻了先前的司法改革努力,然而路州的犯罪率也遵循全國趨勢--病毒大流行期間上升,現在回落等等。

路州州長Jeff Landry和參議員John Kennedy都是共和黨人,他們在《今日美國》發表的一篇評論文章說,「犯罪分子猖獗,而我們的執法人員士氣低落是空前的。...透過這次特別會議,路易斯安那州立法機構恢復了法律和秩序,讓犯罪分子意識到他們會因自己的罪行受懲罰。」

他們通過的立法包括:將犯罪的17歲青少年視為成年人,更嚴厲地處罰劫車行為,以及用吸引兒童(形狀、顏色、味道、包裝等等)的方式分發毒品,要處以至少25年的監禁。

在加州舊金山,選民投票通過了兩項提案,這些提案給予警方更大的餘地追捕車輛中的嫌疑人,擴大無人機和監視器的使用,並要求福利受益者接受戒毒治療。在華盛頓特區,市議會批准了公共安全措施,包括建立「無毒品區」,來打擊與毒品有關的遊蕩行為。

俄勒岡州三年前是全國第一個將大麻除罪化,現在政界人士恢復了對持有某些毒品的刑事處罰。

打擊犯罪的政策的對象往往是低階犯罪,民選官員選擇對犯罪行為實施更嚴厲的刑罰,從而導致刑期更長、入獄人數更多--希望這樣能讓人遠離犯罪,或阻止其他人犯罪。

Stone-Mediatore說:「在這個國家,嚴厲打擊犯罪是處理社會問題的一種思考方式。從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一項又一項的研究表明它不起作用。」Bellin說:「一個很好的例子是美國的禁毒戰,從1970年代開始,因毒品犯罪而入獄的人數急劇增加,而這並沒有減少毒品的供應或吸毒的人數。」

他說,因為嚴厲打擊犯罪的法律通常針對的是警方比較容易偵查的犯罪(例如吸毒品),而不是人們最關心的犯罪類型(例如性暴力和謀殺)。在考慮嚴厲打擊犯罪的法律會產生什麼影響時,我們真正想要做的是對抓捕的人嚴厲打擊。

要想預防犯罪,研究表明,需要讓人們相信他們會被抓住。因為人們很在意是否會被抓到,並且常常感到自己不會被抓到。而增加刑期的法律本身並不能阻止他們,因為傾向於犯罪的人可能不知道有甚麼新的刑罰。

美國司法部的下屬機構,司法研究所在2016年做了大量研究分析,發現:藉著讓人知道犯罪會被抓獲,能夠比較有效地阻止犯罪;坐牢不能有效遏止犯罪,反而讓人在監獄中學到更有效的犯罪策略;假定死刑能夠阻止殺人是沒有數據能夠證明的。

總而言之,減少謀殺等暴力犯罪的方法是擴大執法部門調查和起訴重罪的能力,而不是專門調查販毒等等低級犯罪。Bellin說:「如果犯罪可能被逮捕,那麼人犯罪的可能性就較小。」一個人犯罪不犯罪與處罰的嚴厲程度無關。

本文內容轉自《USA Today》報導:A new wave of 'tough-on-crime' laws

Wednesday, March 13, 2024

如何增進自身心理健康

本文轉自《紐約時報》健康專欄文章,列出10條小貼士

自從新冠疫情肆虐以來,幾年的隔離和茫然讓人們明白,保護自己的心理健康很重要。現在,人們比較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了,也明白必須採取行動來保護心理健康。幸運的是,有一些事每個人都可以常做,來保護自己的心理健康,而不必等候出問題才找醫生。

1. 嘗試一個有效方式來提高睡眠質量。充足的睡眠是保證心理健康的要務之一。如果你難以入睡或睡眠質量不高,研究發現,失眠認知行為療法(CBT-I)可以起到睡眠藥一樣的短期效果,長期效果則更佳。CBT-I教人各種放鬆的方式,例如深呼吸和冥想,以及合理期待睡著等等,你可以找醫生問。這裡列出一些睡眠醫學專家,你可以找一位離你近的來指導你。

2. 知道如何判斷你的焦慮是否病態。偶爾感到焦慮是正常的,焦慮到什麼程度就算是過度呢?如果你開始注意到擔心和恐懼持續存在,那就是一個信號,說明你需要一些幫助了。其它需要注意的跡象包括坐立不安、恐懼悲觀、心率加快、出汗、顫抖和注意力不集中。

3. 阻斷憂慮的惡性循環。控制憂慮有一些簡單的方法,首先是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轉移注意力可以幫助你擺脫所有讓你感到壓力的事情。比如試著玩字謎遊戲,或聽音樂,留意歌曲裡的歌詞等等。另一些時候你可以不壓制焦慮--設置計時器,給自己10到30分鐘的時間用於胡思亂想,時間一到,就立刻放下。

4. 操練「清理五樣」。生活在混亂之中會讓你感覺更糟,要整理。處理五類主要的家務事:垃圾、碗碟、洗衣、有地方放的東西,和沒有地方放的東西--一次清理一點,把居住空間盡量清理到大面上過得去。

5. 心存感恩。感恩是一種積極情緒,當你承認生活中有美好的事物,有其他人或有上帝(你若相信的話)幫助你實現這種美好時,就會產生感恩。專家說,要想真正從感恩中獲益,重要的是要盡量表達出來。這可能包括寫感謝信或在日記中列出你生活中積極的事情。向朋友、戀人甚至同事表示感謝也能增進關係。

6. 樂觀面對衰老。心態對健康非常重要,甚至可以延長壽命。有項經典研究發現,對衰老持樂觀態度的人比持消極看法的人多活七年半。把注意力轉移到年老的好處上,例如比較能夠看得開的情緒健康。也要尋找老年人榜樣:那些保持活躍、參與社區活動的人,或者那些令你欽佩的人。

7. 參與藝術活動。許多人都知道,藝術可以讓心理健康一些,但不一定會實際去學唱歌繪畫作詩。專家說,你不必有天賦才去搞這些活動,最簡單的減少焦慮的辦法之一,就是給一些複雜的幾何圖案塗色。

8. 每天尋找一點令人驚嘆的事物。在室外走一走,留心觀察一些平時沒有注意到的現象,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官上。好奇心會幫助人鎮靜神經,減少發炎、甚至培養出社區意識。

9. 遠離科技一下。科技用得太多會讓人覺得注意力變得難以集中。研究發現在過去的20年裡,我們在每件事上花費的時間,從原先的兩分半鐘平均縮減到47秒。你可以為自己設置15分鐘的計時器,然後把手機放成靜音。15分鐘之後花1、2分鐘查看一下手機,之後再設置15分鐘靜音...你的目標是讓自己不看手機的時間越來越長。

10. 做深呼吸。要讓身心平靜下來,最簡單快捷的一個方法是做一次緩慢的深呼吸。這深呼吸有助於激活人的副交感神經系統--以抵消壓力反應--並降低血壓和調節心率。「4-4-8呼吸」對紓解恐懼和焦慮尤為有效,也就是吸氣數到四,屏住呼吸數到四,然後呼氣數到八。

Monday, March 11, 2024

美好的聖靈在教會



這首聖詩旨在勉勵信徒,記住聖靈在我們身上的工作,是塑造人去效法耶穌的仁慈、寬容、饒恕精神,藉著虛心學習操練來克服自己的偏見、自大、懶惰、自私等等習慣。

美好聖靈在這裡,我知道這是主的靈
每張面孔表達關愛,我知道他們都感受到主臨在
美好的聖靈,美好的天上鴿子
請停留在這裡,用你的愛充滿我們
為了這些祝福,讓我們的心靈充滿讚美
當我們離開這裡時,無疑我們已得到復興...

Friday, March 8, 2024

東西文化的比較

我曾應邀在一所大學給學生解釋東西文化看待福音的方式不同,一個我感到非常引人入勝的話題。今天看見另一人列舉東西文化的區別,不禁想要記下來。這個Brad Vaughn原來的筆名是Jackson Wu,曾在中國一間地下神學院搞教學和研究,多年來我滿喜歡他寫的東西。

Vaughn說西方人跑到東方去,必須從側重個人價值的社會,轉變視角成為看重群體地位歸屬,遇到很多意外的挑戰。文化差別主要表現在11個方面:

1. 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差別:西方強調個人的成就、權利和自由等等。東方把家庭、社區等等自己所歸屬的群體排在優先。這種從「我」到「我們」的轉變,需要個人調整自己的個人界限,開始考慮更大的利益。

2. 對權利與責任看法的差別:個人的自主/決定可以也應該受到他人的限制或決定。西方人討厭承擔社會義務,用各種理由來證明自己正當,他們哀嘆集體思維、制度濫用、邪教等等,而讚揚創造力、多樣性,反對隨大流。

3. 直接溝通和間接溝通的差別:東方文化是溝通藝術的大師。使用非語言暗示,和解讀字裡行間是他們必備的技巧,不善於這類技巧的人總會吃虧。這挑戰了那些習慣於西方直接和明確交流的人。

4. 不同的時間觀念:西方對時間的看法是線性的,其中有很多時間表、最後期限和未來目標。而東方看時間比較具週期循環輪替性,關注當下。 這種差異容易導致彼此誤解,無論是商務會議還是社交聚集,方式和規範都需要互相了解。

5. 人際關係中的級別觀點:東方文化通常強調尊重長輩、權威人物和社會階級制度。 這種尊重以多種方式呈現,包括語言上的細微差別,與主張平等的西方人相比差別很大。

6. 對待傳統的態度:傳統和歷史在東方社會中至關重要,每人都指望別人循規蹈矩。而西方人面向未來,對他們來說,探索這些根深蒂固的習俗和禮儀,雖可以增加見識,也會帶來困惑。

7. 對獨立自主的看法:西方常常強調獨立自主和自力更生,而東方強調相互依存、合作的集體利益。這兩種看法不同會影響人際關係、工作動力和個人志向。

8. 教學方式的差異:西方學生習慣於討論互動式課堂,他們經常發現東方教師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很多東西,不鼓勵提出難題或其它視為挑戰教師尊嚴的行為。東西方學生在一起經常需要進行學習方式和課堂互動的調整。

9. 整體思維與分析思維的差別:東方的整體思維模式注重關係、背景和整體和諧。相比之下,西方分析思維傾向於將情況分解為單獨的元素。因而在解決問題的方法上,東方和西方造成潛在差異。

10. 開放與隱私態度的差異:西方注重個人空間和隱私權,東方則看重開放,不欣賞任何自己所不理解的神秘舉止。

11. 關於「自我」的概念:東方人靈活的、相互關聯的自我觀(到甚麼山、唱甚麼歌),對於習慣於比較僵化和個人主義理解的西方人來說,可能有啟發性。這能夠影響到西方人的自我意識和人際關係,而東方人則發現效法西方人的個人能動性有時很有好處。

總之,東西方文化觀點之間的轉變/借鑒並不是個快速過程,乃是一個自我發現、學習和成長的旅程。同時,以開放的心態和思想接受差異可以帶來深刻的轉變。

Wednesday, March 6, 2024

Originalism騙局的暴露

美國很多法官/律師聲稱自己對法律的解釋是按照Originalism(原典主義)原則,就是遵循那些法律在當初設立時的理解方式或意圖來解釋。舉例:憲法第14修正案第3條款的設立,目的是不容叛亂謀反派的南方邦聯將領重回政治選舉舞台,所以現在要確定這一條款是否可以用來把川普摒棄在選票之外,按照原典主義,答案顯然是應該摒棄。

可惜現在的美國最高法院(SCOTUS)九位大法官不想把川普從各州選票上刪除,於是那些本來號稱堅持原典主義的大法官,都在這次裁決時放棄了所謂的原典主義。消息報道出來,引起轟動。你如果搜索新聞,標題有「最高法院在...案中讓川普得勝」、「SCOTUS裁決後川普留在科羅拉多州選票上」、「SCOTUS判Colorado不可禁止川普競選」等等,連右翼媒體評論都稱SCOTUS是「黨派法院」。

現在的SCOTUS是(由共和黨總統任命的)右翼佔多數,他們決定推翻科羅拉多州將川普從選票中剔除的裁決,恐怕不只是因為川普屬於右翼,倒可能是因為不想陷入一個尷尬的政治境地--讓人以為是他們在決定選舉。但這事可能會進一步削弱公眾對法院的信任和支持,促使國會採取行動限制法院的權力。支持川普的人現在不斷地對法務人員做出暴力威脅。

這一裁決規定各州無權取消聯邦職位候選人的資格,這很荒謬和具破壞性。但大法官們為了避免川普改寫歷史,既沒有宣布1月6日不是暴亂,也沒有宣布川普沒有參與叛亂,更沒有認定總統職位不是美國「官員」。他們認定的是,允許各州自行執法會導致選民、政黨的選舉行為在各州以不同時間、不同方式改動,甚至在就職典禮之後發生,帶來混亂(想像某州不准某人競選,另一州不准另一人競選等,而「暴亂」尚無確切的定義)。大法官們寫道,「憲法沒有要求我們忍受這種混亂。」

據說大法官的原典主義哲學能阻止他們根據個人喜好來決定案件。但在這種情況下,正如保守派法律學者William Baude和Michael Stokes Paulsen去年所寫的,原典主義者比較喜歡的解釋棱鏡--按修正案的純文本、當時理解方式、制定者意圖來解釋--可能會導致川普被取消資格,顯然這些大法官不喜歡這個結果。

憲法文本會迫使他們做一些他們不想做、或認為不是個好主意的事情--大法官們不想讓川普退出選票,所以他們沒有這麼做。這還不說,為了阻止國會在選舉後試圖取消川普資格(不太可能發生),他們說國會必須明確取消個別叛亂分子的資格,儘管憲法文本中並沒有這項要求的依據。

即使你同意大多數大法官的觀點,認為這是個明智的政治決定,它也不是「原典」決定,而是憑空捏造出來的--在這樣做的過程中,大法官們基本上完全廢除了該條款。正如三位民主黨任命的大法官所指出的,「儘管聯邦法庭實施第3條款絕不存在問題,法庭大多數卻宣布了關於如何執行該條款的新規則。」

關於此案你需要知道的是,除了裁決部分一致外,它與最近許多其他所謂「原典主義」佔上風的大案裁決沒有什麼不同,無論題目是墮胎權、槍支、投票權, 或者是其它東西,保守派大法官佔多數,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

但他們聲稱堅持的原典主義只不過是在任何特定情況下達到他們想要結果的框架。當他們認為簡單地解讀第十四修正案第三條款會導致混亂或不利結果時,他們不僅忽視它,而且實質上以法定方式修改憲法。

Amy Coney Barrett大法官似乎是共和黨任命法官中唯一拒絕如此重寫第十四修正案的人。她單獨撰文,似乎在敦促媒體不要講大法官們是在搞政治而不是在搞法律。她寫道:「(SCOTUS)在總統選舉的動盪季節解決了一個充滿政治色彩的問題,有關的報道應降低而不是升高全國情緒...就目前而言,我們的分歧遠不如團結要緊:所有九位法官都同意本案的裁決結果--這是美國人最終應該了解的信息。」

不對,美國人應該從這個案件中領悟到的是:當Samuel Alito大法官說「我確實認為憲法有某種意義,而且這種意義不會改變」時,他意思是憲法會改變,以表達他想要的意思。當Neil Gorsuch大法官說「假設原典主義確實導致你在這個那個案件中碰巧不喜歡的結果,那又怎樣」時,我們應該認識到,若能避免,他是絕對不允許不喜歡的結果出現的。我們還應該明白,當Barrett說憲法「不隨著時間而改變,我也不能更新它,或將自己的政策觀點融入其中」時,她並沒有說實話,但她不希望你指出她的虛假。

這個案件揭示出,大法官們所實行的原典主義實際上是一種欺詐:原典主義是一個用來證明保守派某些裁決合理的框架。美國人應該牢記,下次大法官們援引原典主義,要將他們自己嚴格有選擇的自由願景強加給公眾時,他們是在要求公眾保持感激的沉默。

你如果搜索互聯網,很多法學專家發表對最高法院這一裁決的批評。本文參閱了《大西洋報》文章:The Supreme Court Once Again Reveals the Fraud of Originalism

Monday, March 4, 2024

人造衛星留下的金屬微塵

當一顆人造衛星作廢之後,它一定會掉回地面。一般來說,這些太空飛行物在殞落時會燒得一干二淨,不會對地面上、海洋中的任何設施造成危險。

但根據《商務內幕》報道,最近科學家發現,這些太空飛行物在大氣層中燃燒時,在平流層留下了金屬顆粒。這些顆粒是否影響了氣候?它們引發的彩色雲會否破壞了臭氧層?答案是危險和令人焦慮。

現在平流層附近漂浮的顆粒物中,大約有10%來自航空航天工業。專家告訴《商業內幕》,一個風險是這些新粒子可能會形成極地平流層雲--一種壯觀的彩色雲,會破壞臭氧層。

負責監測粒子的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化學實驗室的科學家Daniel Murphy告訴BI記者:「這很好地展示了對平流層進行基礎研究的重要性。...我們完全沒有預料到這種現象出現,也不完全理解這種現象及其含意。」

現在發現,平流層中的這些顆粒會改變臭氧層。還記得臭氧層嗎?在1980年代左右,科學家了解到「臭氧層」的存在。包含在平流層中的臭氧層能夠保護地球上的人免受太陽紫外線的輻射,很重要。當科學家發現氯氟烴(CFC制冷劑)不受控地進入大氣層,造成兩極上的臭氧層大洞,發出警報時,新聞經常報導。

1987年有個全球協議,規定各工業國都要設立計劃,逐步淘汰那些有害的制冷劑。於是臭氧層漸漸恢復,但是至今並未完全消失。2023年9月,南極上空的臭氧層洞忽然擴大,然後又迅速恢復。科學家確定那是2022年Hunga Tonga火山噴發,許多金屬顆粒進入大氣層的緣故。

所以密切注意平流層中的粒子很重要。這些奈米顆粒一般是從隕石撞擊地球來的,能夠大幅改變平流層的化學成分。因為小顆粒把金屬等等元素帶入平流層,能夠與其中自然存在的硫酸結合,產生能夠吸收水蒸氣的化學反應物,形成冰晶,又引發連鎖反應,生成彩色的極地平流層雲。

這些令人驚嘆的平流層雲,並非我們平時所知的在對流層中行成、會帶來降雨的雲,因為平流層比對流層乾燥得多。但這些雲與人造氣體混合時很可怕。雲層邊緣提供完美的條件,將有害的氯和溴化物轉化為活躍、能夠破壞臭氧層的形式。

Murphy和同事最近使用NASA WB-57高空研究飛機,攜帶靈敏的探測儀器,對阿拉斯加上空的平流層粒子狀況進行測量。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2023年10月刊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報告顯示,他們拾取的平流層硫酸顆粒中,大約有10%無法用自然原因解釋,也就是顯然不可能來自隕石。

他說,這些粒子含有「太多的鋁、太多的鋰、太多的其他元素」,其中尤其是鈮和鉿的存在令人驚訝。「我們並不是直接看到太空船,但是鋁和銅的組合,加上鈮和鉿,用於耐熱的高性能的合金,是我們航空航天工業的特色。」--這些金屬在落回到地面的過程中「蒸發」進入了平流層。

現在我們根本不知道這些新粒子會怎樣,但科學家們希望搞清楚這件事。它們或許會引發極地平流層雲。英國利茲大學大氣科學教授Martin Chipperfield告訴記者,「如果是這樣,短期內這可能會成為一個大問題。...目前預計臭氧空洞消失的時間大約在2060年,因為大氣中氯含量下降得非常非常緩慢。」

他說如果我們在未來幾十年內大幅增加空間碎片的燃燒量(每顆發射的衛星最終都要掉下來),那麼短期內臭氧層漏洞問題不會好轉,只會更糟。這些新粒子可能遷移到對流層,在那裡形成羽狀卷雲(這些羽狀卷雲保留大氣中的熱量),加劇氣候危機。

這些粒子也有可能造成其它的新現象,或是甚麼影響都不會有--科學家必須在實驗室裡做模擬實驗來驗證。Chipperfield教授說:「航太工業發展如此迅速,如果有甚麼不良影響,你寧願在工業增長之前就了解,而不是在已經出現問題之後才認識它。」科學家們現在意識到,我們知之甚少。

隨著發射成本的下降,到2030年,繞地球運行的衛星數量預計將從現在的大約8千顆增加到5萬顆以上,其中許多衛星的壽命預計很短。這樣算來,平均每小時就會有一顆衛星重新進入大氣層,估計在幾十年內,航天碎片金屬就可能佔平流層中顆粒的50%,這使得了解金屬顆粒作用的任務變得更緊迫。

Chipperfield教授說,太空船退役只是考量的一部分:「越來越多的小型衛星和旅遊業的火箭發射,這些火箭燒煤油或其它燃料,比如碘,排放進入大氣層,然後不久就從太空返回大氣層,燃燒而消亡。...我認為衛星的整個生命週期絕對值得關注,在大氣層中燒毀只是其中一部分。」

科學家們在認真考慮地球工程,對大氣進行修復,比如透過向平流層發送數十億硫酸顆粒,來幫助保護地球免受過多的太陽熱量。對Murphy來說,這表明,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類嘗試進入太空,我們不了解自己如何影響平流層,也不了解平流層的粒子成分,急需增加這方面的討論。

Saturday, March 2, 2024

轉發:華爾街日報談中國

本文內容取自《華爾街日報》最近的消息報道中國經濟的八大「痛點」

中國經濟正處於拐點。依賴大量基礎設施和房地產投資的舊經濟模式正在崩潰。經濟增長放緩,物價下跌,日本式滯漲(失業與通貨膨漲的總和)幽靈在空中盤旋。

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是怎麼陷入這種困境的?本文列舉中國經濟的病因以及未來若干年將要面臨的挑戰。

房地產經濟引擎熄火:房地產曾經佔到中國經濟年產出的約四分之一,這一長期繁榮的盛景在2020年戛然而止。由於擔心債務膨漲,中國政府劃出「三道紅線」,限制房地產開發商獲得寬鬆信貸的渠道。此外,新冠疫情期間日常生活和經濟活動受到的干擾也讓房地產行業雪上加霜,導致樓盤銷售、施工和投資急劇下滑。

消費者信心萎靡不振:房地產市場低迷加劇了消費者的悲觀情緒,他們對中國經濟未來的美好憧憬在新冠疫情期間曾經遭受重創,至今沒有恢復。過去中國人不惜背上沉重貸款也要買房,期待房價上漲能大賺一筆,現在房地產市場風雨飄搖,他們只好捂緊錢包。儘管2023年消費略有回升,但仍遠低於疫情前的水平。面對疲軟的消費需求,企業不願意投資和招聘,這從極高的青年失業率中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消費者價格通縮:消費和民營投資疲軟導致了通貨緊縮(商品和服務價格下降),與過去幾年困擾世界大部分地區的通貨膨漲形成鮮明對比。中國消費者價格幾個月來一直持平或下降,企業降價也持續一年有餘。

通貨緊縮使家庭和企業更難償還債務,讓支出和價格壓力進一步加重,這是一種難以擺脫的惡性循環,一般要靠大規模政府支出、降息和擴大經濟中的貨幣和信貸來補救。但中國官員不願開足馬力刺激經濟,可能是擔心房地產泡沫再次膨漲,進一步加重債務負擔。

債務是強弩之末:中國總體債務已擴大到GDP的300%以上(美國已高達253%),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地方政府債務。向開發商出售土地是地方財政的重要來源,但現在幾乎無人購買和開發,導致地方財政壓力與日俱增。相當的比重的債務是房地產公司。銀行業無論借給政府或房地產開發公司,都有很大的風險。面對經濟增長乏力、通貨緊縮和房地產市場動蕩,銀行的貸款損失可能增加,抑制銀行向經濟注入新貸款,進一步給經濟增長造成壓力。

勞動力人口減少:人口老化問題早就在醞釀之中,現在開始困擾中國經濟。雖然目前勞動人口數量仍然龐大,但快速推進城鎮化帶來的勞動力供應增長已基本耗盡。隨著出生人口減少,總體人口萎縮且趨於老齡化,勞動力和消費者群體將縮小。這些變化將使中國更難實現可持續的經濟增長。

外資撤離:隨著中國前景逐漸黯淡,外國投資者正在逃離。自從1998年有可比數據開始,工商業每個季度都有外資流入。但這種局面在2023年第三季度宣告結束,當時中國國際收支首次出現118億美元的直接投資淨流出,外國公司要麼清空離場,要麼停止中國利潤的再投資。股票和債券投資者也開始撤出中國金融市場。中國作為一個投資目的地,在外國投資者心中的光環已褪色,他們不再蜂擁而至,不能再追逐豐厚的回報和大量商機。

貿易壁壘提高:為尋求新的增長途徑,政府大舉投資工廠和新興產業,尤其是綠色科技。但由於國內需求不振,產品過剩嚴重,中國只能向海外尋找買家。最明顯的例子是汽車,包括電動汽車,中國已超過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車輛出口國,比亞迪(BYD)等公司主導全球不斷擴張的綠色交通工具市場。政府雄心勃勃,試圖通過加倍發展製造業和出口來振興中國經濟,但遭到強大阻力。尤其是美國和其他發達經濟體,正收緊對中國產品的進口限制。

經濟增長放緩:過去,中國可以通過增加政府支出,特別是基礎設施支出來應對經濟挫折。但如今中國對公路、鐵路和機場的需求已基本得到滿足,富有成效的項目寥寥無幾。對政府來說,另一個刺激經濟的辦法是向家庭提供更多補貼或稅收減免,但對高層官員來說,這種側重消費的辦法帶有西方政策的味道,屬於一種浪費。隨著越來越多的經濟挑戰,刺激經濟的選擇越來越少,未來幾年中國經濟增長注定比現在還要疲軟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