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31, 2011

靈裏的自由:除去帕子

我們都聽說,摩西向百姓傳上帝的典章律例時臉上發光,說完了話就用帕子蒙上臉。今天接著思考廢舊更新的問題,仔細看了有關的經文,參考各種解釋,省悟到帕子代表的是不自由、不敞開,耶穌的靈來除去律法的舊帕子。

哥林多後書3章12-17節:我們既有這樣的盼望,就大膽講說,不像摩西將帕子蒙在臉上,叫以色列人不能定睛看到那將廢者的結局。但他們的心地剛硬,直到今日誦讀舊約的時候,這帕子還沒有揭去。這帕子在基督裡已經廢去了。然而直到今日,每逢誦讀摩西書的時候,帕子還在他們心上。但他們的心幾時歸向主,帕子就幾時除去了。主就是那靈;主的靈在那裡,那裡就得以自由。

保羅這裡所說的盼望是指因信稱義的榮耀,見前一段聖經的默想筆記“廢舊與更新”。

中文和合本的翻譯“那將廢者的結局”令人費解。摩西將帕子蒙在臉上,叫以色列百姓不能定睛看的是什麽呢?是一個結局。什麽結局呢?摩西臉上所反射的上帝的榮光是要漸漸退去的,這個結果摩西不要百姓看到,他們只要牢記上帝律法的榮光就好。什麽“將廢者”,與7節的“漸漸退去”和11節“廢掉的”是一模一樣字根的現在被動分詞(我在前面那篇文章說了,意思是being done away),指正在退位的律法!新譯本好多了,把“將廢者”翻譯解釋成“那暫短的榮光”。

在摩西的時代,上帝頒佈祂榮耀的律法,百姓看見摩西面上所反射的耶和華榮光,就對藉他所頒佈的律法典章肅然起敬。到了耶穌的時代,耶穌把所有的律法歸納為兩條:愛主和愛人,原因很簡單,上帝天父就是如此愛他們的。到了保羅的時代,有心地剛硬的人拒絕相信耶穌的天國降臨地上的福音,保羅說他們讀舊約的時候沒有揭去摩西臉上的帕子。他們不肯相信律法的功用正在being done away,在救恩歷史中漸漸因著人們的信心而退下舞臺,交給基督的靈。所以保羅說:“但他們的心幾時歸向主,帕子就幾時除去了”。

17節:主就是那靈;主的靈在那裡,那裡就得以自由。這句話呼應前面,完成一個交叉對偶結構。(12節中的“大膽”,希臘文的字面就是敞著臉,説話直截了當的意思。)

聖靈稱義的職事—大膽講説
    摩西將帕子蒙在臉上
        他們心地剛硬,直到今日誦讀舊約時,這帕子還沒有揭去
            這帕子在基督裡已經廢去了
        直到今日,每逢誦讀摩西書的時候,帕子還在他們心上
    他們的心幾時歸向主,帕子就幾時除去。
主就是聖靈—主的靈使人自由

關於“主就是聖靈”,不是哲學上的“基督=聖靈”。歡迎參考9月份寫的三一論和信徒生活有何關係一文。保羅這裡講的是實際生活:人與人之間躲躲藏藏、喬裝打扮、拐彎抹角都是因爲害怕遭到拒絕,害怕的人沒有自由。對神也是一樣。無論是害怕違犯律法遭到懲罰,還是害怕別人不喜歡而撇棄拒絕,主的靈使人自由。誦讀摩西律法是猶太人宗教信仰的形象寫照,沒有人能夠說猶太教的特點是自由,但保羅相信真正的出埃及已經發生在基督裏。自由地與神交往、與人交往是神國度的特徵,耶穌來到世上已經向我們啓示出來了。

保羅的意思說,你們哥林多人哪,永生的神藉著聖靈在你們心裏作工,我是你們的使徒,我們在基督裏可以彼此敞著臉説話,直截了當,不必彼此蒙上帕子把上帝的榮光擋起來,因爲我們都注視/反射主的榮光,逐漸變得像主。我們一同敬拜的主就是聖靈,祂在哪裏,哪裏就有自由。千萬不要搞錯,你們已經是自由的人,我和你們一起享受那榮耀的自由,因爲是在基督裏。

我們今天基督徒的信仰生活是否都感到自由敞開呢?恐怕有好多人不那麽感覺。我建議凡感到自由的要為這些人迫切禱告。他們若是不感到自由釋放,總是擔心有人不高興,周遭其他人就有責任。基督的靈樂意為我們營造一個健康、自由的成長環境,我們若是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就必把弟兄姐妹的自由釋放感受看為重要。我們要留心除去新的律法主義帕子。

願我們每個人在新的一年裏都能夠體驗更豐盛的在基督裏的自由!

Thursday, December 29, 2011

廢舊與更新

上帝的啓示是漸進的。祂透過先知向人講話必定是當時的人可以明白和接受的。我曾寫過一篇文章,提到“聖戰”的觀念並不是摩西的新發明,而是以色列民早已從鄰國文化接受的根深蒂固觀念。同樣,摩西律法的定罪與獻贖罪祭也是以色列百姓對照列國的文化和宗教可以明白的,上帝按照人所能接受的程度發出指令,為神兒子降世為人鋪路,好將萬事徹底更新。

哥林多後書3章7-11節:那用字刻在石頭上屬死的職事尚且有榮光,甚至以色列人因摩西面上的榮光,不能定睛看他的臉;這榮光原是漸漸退去的,何況那屬靈的職事豈不更有榮光嗎?若是定罪的職事有榮光,那稱義的職事榮光就越發大了。那從前有榮光的,因這極大的榮光就算不得有榮光了;若那廢掉的有榮光,這長存的就更有榮光了。

用字刻在石頭上的是指摩西從西奈山下來時拿的兩塊石版,上帝用指頭親自在上面寫了十誡。當時摩西不知道自己的面皮因上帝和他說話就發了光,以色列衆人看見都有些怕(出埃及記34章)。這裡保羅用石版上的字泛指上帝藉摩西頒佈的律法。爲什麽把舊約的摩西律法叫做“屬死的職事”呢?因爲保羅時代的人都明白,一般沒有人能夠守全律法,不是犯這樣,就是犯那樣。律法只能叫人知道自己是達不到一個標準的,必須獻贖罪祭才能來到上帝面前。律法的這個功用/職事讓人看到自己與上帝隔絕的狀態,稱爲罪。而在聖經中,凡與上帝隔絕就叫作死。所以,保羅把這“屬死”的職事又稱爲定罪的職事。

這律法的職事有榮光,因爲它使摩西的臉上發光。但它是“漸漸退去”的,英文KJV翻譯成to be done away(要廢掉),RSV翻譯成fading(漸漸淡去),BBE乾脆解釋成這榮耀was only for a time(是一時的),Wright博士翻譯成set aside(置之一旁)。無論怎樣翻譯,要描述的是同一幅畫面:律法終歸要退位給聖靈的工作。保羅在這裡解釋說,舊約的律法有榮光,但比起聖靈賜人生命的榮光來説差遠了。因此,律法從前有榮光,現在卻因爲聖靈極大的榮光而黯然失色,好像被廢掉了一樣,因爲不能長存。有了太陽,誰還需要燭光呢?蠟燭盡可以永遠燃燒,卻不能用來為陽光下的人們照明。

保羅在他那個時代恐怕算是個激進分子,竟敢說這樣的話。恪守傳統的法利賽人肯定對他群起而攻之,可惜他們手中的職事是律法的職事,並沒有更大的榮耀,聖靈的榮耀長存下來,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保羅的信件收進聖經正典。這使我想到在我們這個時代,激進與革新也不常受歡迎,我們似乎喜歡用“保守”來代表正確。比如關於女人講道的問題(或者讓她們作教會領袖的問題),又比如女人蒙頭的問題,“保守”的信徒幾乎否認新約書卷是上帝在歷史中寫給某個文化環境的人,大概是希望證明自己比其他人更忠心吧。

沒錯上帝的律法誡命永垂不朽,所以翻譯成廢掉不如翻譯成置之一旁。我相信如果有人著書立論,駁斥廢掉或置之一旁的話,也會受到不少基督徒擁護。但保羅是承認摩西律法的榮耀的,他從來沒有否認那廢掉的職事有榮光。即使我們能避免提那個“廢”字,也無法否認發展更新中關於廢舊的含義。我們今天應該注目在更大的榮耀上,就是上帝/聖靈因信稱義的職事。律法把人引到基督面前,基督已經來到,只是人們每日還不習慣作兒女,因爲這是要求有信心的。在道德培養造就方面,責罰的力量並沒有眷愛關係的力量大,只是許多人不敢完全相信。上帝所更新的心靈,能力/榮耀遠遠超過律法字句所定規的,信不來只好堅持用蠟燭照明。然而上帝的更新和重建並不總是按照我們人的意願的。

Tuesday, December 27, 2011

關於推薦信和能力

哥林多後書3章1-6節,和合本的翻譯不知道爲什麽,讀起來好像只與保羅有關,與我無關:我們豈是又舉薦自己嗎?豈像別人用人的薦信給你們或用你們的薦信給人嗎?你們就是我們的薦信,寫在我們的心裡,被眾人所知道所念誦的。你們明顯是基督的信,藉著我們修成的。不是用墨寫的,乃是用永生神的靈寫的;不是寫在石版上,乃是寫在心版上。我們因基督,所以在神面前才有這樣的信心。並不是我們憑自己能承擔甚麼事;我們所能承擔的,乃是出於神。他叫我們能承當這新約的執事,不是憑著字句,乃是憑著精意;因為那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或作:聖靈)是叫人活。

RSV的翻譯仔細對比起來,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卻藉著聖靈直接對我說了話: Are we beginning to commend ourselves again? Or do we need, as some do, letters of recommendation to you, or from you? You yourselves are our letter of recommendation, written on your hearts, to be known and read by all men; and you show that you are a letter from Christ delivered by us, written not with ink but with the Spirit of the living God, not on tablets of stone but on tablets of human hearts. Such is the confidence that we have through Christ toward God. Not that we are competent of ourselves to claim anything as coming from us; our competence is from God, who has made us competent to be ministers of a new covenant, not in a written code but in the Spirit; for the written code kills, but the Spirit gives life. 因爲我正在尋求合適的服事工場,這段話既論到推薦信,又論到工作的能力。(由於種種原因,現在並沒有人給我寫推薦信。)

嘗試將RSV的英文翻譯成現代中文:難道我們又開始表揚我們自己了嗎?我們當然不像其他人,需要拿別人寫的推薦信給你們,也不需要你們給我們寫推薦信,因爲你們本身就是我們(最好)的推薦信,寫在我們的心裏,所有的人都知道、都讀(這推薦信)。你們表明你們就是基督借我們(送達)的推薦信,這信不是用筆墨寫的,乃是用又真又活的上帝的靈寫的;不是寫在石版上,乃是寫在人的心版上。這就是我們透過基督向上帝的信心:不是我們自己有什麽能力,我們的能力乃是出於上帝,祂使我們有能力成爲新約的執事,不是按著(律法規條的)字句,乃是凴著靈。因爲(規條的)字句讓人死,而聖靈讓人活。

誰能說推薦信不重要呢?自我表揚總是分量不足,我就希望有人正式給我推薦。保羅說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就是他的推薦信,因爲他們是聖靈與保羅同工栽培的結果--帶領信主、愛他們、教導培訓他們,他們也許還不完美,但他們之所以成爲今天的人,證明是保羅下了功夫。其實不是保羅自己有什麽能力將人轉變,乃是上帝的靈在人的心版上寫字!這樣説來,我可能也有一些類似的推薦信。隱隱約約有好些面孔,似乎都是我曾經下了功夫的人,他們都在哪裏呢?大概是地位不夠高,呵呵!不過,這些日子陸陸續續總有人來告訴我,說我的博客文章對他們有啓發。很好。能夠幫助一個人都是好的!上帝/聖靈的恩賜。

這就是我透過基督向上帝的信心:不是我自己有什麽能力,我的能力乃是出於上帝。聖靈去做祂的工吧,我單單汲取自己所需要的營養。規條讓人死,而聖靈讓人活。保羅的話說得太好啦,我可以安心。事實上,所有在尋找工場的上帝僕人、使女都應該安心。我不是說人的推薦就不重要了,但主今天給了我一個最好的安慰。按照規條也許我有諸多不合人意的地方,但聖靈親自給人盼望、醫治、鼓勵。

求主使我們能夠不靠規條、只靠聖靈服事!

Monday, December 26, 2011

Vista Antispyware 2012

這是個Crimeware。昨天傍晚我正在網上讀一篇文章,忽然我的browser(IE瀏覽器)全部被關閉了。當我試圖重新打開時,Vista 2012已經劫持了我的電腦,不由分説開始掃描和報告,說發現感染了多少病毒,給我幾個選項:刪除在各文件夾發現的衆多病毒文件;從網上某處購買Vista 2012的防監視軟件;或者忽略這一切,繼續瀏覽。對這個類似我所使用的其它防毒軟件報告的報告,我有些懷疑,於是我按下第三個選項,看忽略這一切會如何。結果nothing happened,那個按鍵 doesn’t work!也就是說,我必須購買這個不知從哪裏跑來、毛遂自薦的產品。我電腦的屏幕上某處標明,這個橫行霸道在我電腦中運行、不允許我上網的軟件是個沒有註冊的版本。奇怪,我電腦上的防毒軟件怎麽沒有發現和報警呢?

我很生氣,立即用家裏另外一台電腦上網搜尋這個Vista 2012,從資料中知道我所閲讀的只是一些假報告,並且找到許多如何刪除這個傢伙的步驟指示。為了除掉這個Vista 2012,你必須從網上下載另外一個軟件。這年頭雖然免費,你也不想隨便從任何地方下載東西,免得帶來點別的什麽。我先生說生産Norton防毒/防監測軟件的Symantec公司應該是安全的,於是我決定按照他們網站提供的步驟,下載Norton Power Eraser(NPE)。NPE是專門用來除掉那些不知何時進入你的電腦、產生假報告的程序。這些common misleading applications 還包括 System Tool, MS Removal Tool, Best Malware Protection, Vista Total Security 2011, and Windows Repair Tool等等,看名稱好像都是要保護你的電腦操作系統。詳見How to run the free Norton Power Eraser tool 移除 Vista Antispyware, Win 7 Antispyware, XP Antispyware, and other misleading applications。

頭一步是執行 msconfig,把我的電腦設置成safe mode,然後重新啓動。Vista 2012這傢伙不容我啓動我電腦上的任何可執行的用戶程序,所以我必須按browse鍵,從C:/Windows/System32文件夾找到msconfig,按右鍵選start來啓動(open不成)。我的操作系統是Windows Vista,在啓動tab選項Safe boot和Network,點擊OK。然後重新啓動,我就可以上網了。

第二步是下載NPE以及執行,很簡單:按Download Now,選存貯。然後找到下載的NPE.exe,仍然要按右鍵選start啓動。開始有個Licence Agreement,你必須表示同意,然後按動scan,還要include Rootkit,才開始掃描,其間有什麽指示你就跟隨好了,直到完畢。

第三步再執行msconfig一次,把電腦重新設置回到normal mode再啓動。過程與第一步類似,不選Safe boot,點擊OK,然後重新啓動,那個討厭的“Vista Antispyware 2012”假報告就不再出現了。但是還有個遺留問題:無論你想要啓動什麽程序,你的電腦好像都不知道你要做什麽。要打開微軟office的Word或者Power Point?總是得到一個信息問你用什麽程序來開,它好像只會下載不會Run一樣。看來是Registry已經被那個Vista 2012傢伙搞亂了。

恢復Registry比較容易,我先生說用Recovery就可以了。於是在電腦中找到Recovery Manager,按右鍵start。第一頁上寫著“This program helps you to recover your factory shipped computer programs and drivers should you experience a system failure or instability”。不行,我買了電腦以後還裝了其它軟件,不能統統不要了。再一看下面有個“Advanced options”鍵,按下去有個Microsoft System Restore選項,接下去有前面好幾天的日子給你選,看你希望把電腦恢復到哪一天的狀況。感謝主!這個電腦是否每天都自動留下一個可供恢復的狀態點我不知道,但前面四天每天都留下了一個Restore point。哪天都好,我選了前天,然後按“Next”,10分鐘系統就都恢復了,之後再重新啓動一次,全部運作正常。今天我的防毒軟件報警一次:有個報假警報的病毒被成功封鎖了。

Crimeware的中文翻譯叫做“犯罪軟件”,從它恐嚇與強迫我“購買”假軟件來看,實屬網上的經濟犯罪。其它種類的Crimeware還包括監測你的鍵盤活動以竊取你的網上用戶名和通行字;將用戶對信用網站的瀏覽redirect到竊賊掌控的假網站,騙取金錢;等你登入你的銀行帳號,隨後將你的錢取光等等。

編制犯罪軟件的是什麽人?他們有聰明才智卻道德淪喪,爲什麽會進入這個行當?凡做這事的恐怕都要隱瞞親朋好友,不敢給他們知道。他們走在黑暗中,真面目永遠不敢見光...

Sunday, December 25, 2011

基督的香氣

兩千多年前的一個嬰孩降世與我們有什麽關係呢?大有關係。借著這個嬰孩,神的國度降臨到地上,光照進黑暗。約翰說: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約翰福音1章9節)。照亮了又怎樣?人不再一樣了。有的人死了,有的人活了,不僅貢獻社會更有生命力,還到處去傳揚上帝愛世人的福音。

幾十年以後使徒保羅寫道:感謝神!常帥領我們在基督裡誇勝,並藉著我們在各處顯揚那因認識基督而有的香氣。因為我們在神面前,無論在得救的人身上或滅亡的人身上,都有基督馨香之氣。在這等人,就作了死的香氣叫他死;在那等人,就作了活的香氣叫他活。這事誰能當得起呢?我們不像那許多人,為利混亂神的道;乃是由於誠實,由於神(sent from God),在神面前憑著基督講道(哥林多後書2章14-17節)。

我以前讀這段聖經是不大注意前後文的連貫意思的,只注意到保羅誇勝的情懷,想象他是個英雄,而且他把功勞歸在基督身上。今天我仔細看看前文,發現保羅受患難苦楚,被壓太重,力不能勝,甚至連活命的指望都絕了;難過痛苦,多多流淚,心裏不安(had no rest)。保羅解釋“我們既多受基督的苦楚,就靠基督多得安慰”(林後1:5),然後才說父神率領他們在基督裏誇勝這段話。

今年我遭遇到一些困難,壓力重重,後來不得不從一個宣教工場退出。退出來以後倒是舒了口氣,好像放下一副重擔,但是心裏還是很失望和難過。我沒有遇到保羅那“連活命的指望都絕了”的情形,但是對於難過痛苦多多流淚卻深有體會。在夏天的幾個月裏,沒有人能夠安慰我,因爲沒有合適的人可以傾訴。我禁食禱告了好幾天,聖靈給我深刻的安慰,讓我在等候其它的服事機會時大有平安。這使我讀保羅這段在基督裡誇勝的話時,略略可以體會他的意思。我們生活中的痛苦、掙扎、不定因素、懷疑、甚至失望,不能說是與基督的苦楚無關,所以,我們也要像保羅,靠基督多得安慰!

前不久我開始和一位姐妹在一起研讀歌羅西書,議論裏面有一句話,說保羅要在他“肉身上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歌羅西書1章24節)。當時我忽然明白過來,這句話不是說基督受難還不完全,或者他做的工作還不完全,乃是說他的身體(教會)要繼續和他一同受苦難,直到上帝救世人的使命圓滿完成。因爲當我們與基督/聖靈一同向世界見證上帝的愛時,其中必然有克服困難和戰勝痛苦的過程。也許沒有苦難就看不出榮耀吧。我們各人受的苦難都不同,這人身體不好,那人丈夫不信,另一人生活很艱難,還有人必須和怪僻的人共事,…大家都有同一位榮耀的基督,教會的弟兄姐妹由於認識基督,作爲基督的身體,正在補滿他其餘的患難,把上帝的信實和慈愛身體力行地傳出去,直到世界的末了。

基督陪伴我們走過痛苦、走過死蔭的幽谷、走過失望的地帶…。當我們回首才發現,上帝因爲我們認識基督,到處都散發了香氣。我們手上因爲拿了基督的香,香氣就彌漫了整個同在的帳幕,透過基督使徒們的生活和患難彌漫到世界各個角落。Wright博士說,當人們和基督徒在一起的時候,他們應該能感受到上帝的同在。基督徒本人未必意識到,好像保羅僅僅知道他們被壓太重,力不能勝,幾乎毀滅,可他回首才看出這些經歷都與基督的馨香有關,基督的捨命體現在使徒們的身上。

爲什麽基督的香氣也會叫一些人死呢?就是那些看見使徒們受患難就搖頭、認爲毫無意義的人。他們會嘲笑說,誰需要這樣的神?我們要一帆風順、作人人羡慕的英雄,我們從頭到尾不要吃苦和遇見困難,多謝啦,我們對這福音沒有興趣。這就是使徒們向他們作了死的香氣。對另外一些人來説,他們從使徒們所受的患難看到生命的深度,看到一種力量,看到一種實際,就被吸引。透過我們的受苦、瀕死、及奇跡般的生還,人們看到不尋常的愛的力量。這就是使徒們向他們作了活的香氣叫他們活,完全不同的價值觀。

上帝的愛在基督裏向人傾注,保羅深知他蒙召就是體現上帝這傾注的愛。一個曾經積極迫害教會的人,成爲軟弱、受苦、擔憂的使徒,到處去傳這福音。天天面對阻力、困難、不確定明天如何、不知道今天該怎麽辦,保羅等於說,我蒙召受遣,作基督的代理/執事,作基督身體中的一分子,本不是我能夠做什麽,但神的恩典是一定夠我用的。這就是基督的香氣,從信徒身上散發出來。

最後那句話,講道“出於神和在神面前”意思是不靠自己,靠基督的靈。後面接下來的第3章更多解釋了“並不是我們憑自己能承擔甚麼事;我們所能承擔的,乃是出於神”。感謝主的靈,今天叫我明白這些道理,並且香氣不是我們自己的工作!

我禱告天父,讓基督的香氣能藉著我散發出來。我所能夠做的很有限,好像一枚棋子在祂手中很安心。我能夠學習。…您想過沒有,作爲一個基督徒如何可能有基督的香氣啊?兩千多年前的那個聖嬰早已得了榮耀,這榮耀直到今天還在藉著你我影響世界。

Thursday, December 22, 2011

了解耶穌是認識神的必要途徑

我曾經寫過一篇認識神主要不是透過哲學途徑,本文算是姐妹篇吧,意在聖誕節之際引起思考。基督信仰的核心在於:信徒所敬拜的上帝是透過拿撒勒人耶穌認識的。我們必須追尋耶穌的歷史蹤跡,從那些福音故事中認識他。我們必須不斷地回顧,那時候的耶穌是怎樣一個人,他周圍的問題是什麽,以及他講解的那些比喻強調什麽重點。

比如耶穌講的那個浪子回頭的故事,向聽者描述了一位很不尋常的父親,對那位遵守一切律法的浪子哥哥也有著意味深長的教訓,我們很多時候恐怕是把這個故事簡化了:“啊,是講上帝的愛,當然祂愛我們”,可你若是仔細看故事的文化環境,就知道上帝的愛是很震撼的,根本不是理所當然。

我們不是第一世紀的猶太人,沒有被羅馬大軍侵略,不關心付稅給羅馬皇帝的問題,所以我們讀福音書的時候傾向於把耶穌當作超越時空的神格,把他講的信息當作抽象的、一般化的真理。坦白說,這些抽象的道理第一次聼也許很新鮮,第二次就感到沉悶了。你試著教過兒童主日學嗎?孩子們最不耐煩聼抽象的道理。

關於上帝的真理都是透過耶穌的那些相當個人化的故事和信息顯明出來的。基督徒不僅僅要在耶穌身上看見上帝,也要在他身上認識上帝,與祂交往,愛這位耶穌所顯明的上帝。你沒有辦法去愛一個抽象的東西,甚至無法喜歡那個抽象的“愛”。愛的最深刻細膩的含義一定是很個人化的。認識在耶穌裏面的那位上帝是很個人化的體驗,你發現那個愛如何傳遞給你,又借著你傳遞開來,都是聖靈的奇妙工作。所以,我們越了解耶穌,就會越受聖靈感動要把上帝的愛展示給世人。

約翰福音20章21-22節:耶穌又對他們(門徒)說:願你們平安!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說了這話,就向他們吹一口氣,說:你們受聖靈!你們赦免誰的罪,誰的罪就赦免了;你們留下誰的罪,誰的罪就留下了。

上帝要透過這些門徒來赦免世人的罪!非同小可。這事誰能擔當得起?耶穌降世為人的故事不僅僅是他在歷史上做過的事,還涉及到現在對我們的呼召。在聖靈的能力之下,我們要向全世界代表耶穌的臨在!真是令人又高興又擔憂啊。所以我們蒙召背起十字架,向全世界作耶穌(基督徒),我們的日子交織著喜樂和憂愁,正如耶穌在地上的時候。保羅的書信中見證了,我們每個讀者都受到挑戰,整個教會都要跟隨耶穌的模式。

Wednesday, December 21, 2011

從普世同慶談教會合一

時值聖誕佳節來臨,歌唱救主降生的音樂是慶祝這個節日的一大特色,其中一首著名的聖詩就是《普天歡慶》:普世歡騰救主降臨,大地接他為王。惟願眾心預备地方,諸天萬物歌唱…

這首歌描繪出的是一幅歸向基督、萬衆合一的圖畫。我默想以弗所書4章的一段經文,越發體會合一是上帝的心意: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身體只有一個,聖靈只有一個,正如你們蒙召同有一個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神,就是眾人的父,超乎眾人之上,貫乎眾人之中,也住在眾人之內。…

什麽是“蒙召”呢?就是說上帝要在地上作王了,祂召我們來擁戴祂為王,這王就是祂兒子基督。這基督的國度不像我們所知道的世上的政府,乃是上帝那充滿信實和恩慈的家。“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就是在這個家庭中生活比較具體的期望。合而爲一絕不僅僅是外表一團和氣而已,更是用心良苦的彼此寬容擔待,沒有起碼的信任是無法做到的。父子聖靈是合一的神,簡而言之祂要我們和平共處、竭力達到心靈的合一,這對保羅來説至關重要!

Wright博士指出,現代的基督徒恐怕很難理解教會合一當年對於保羅要緊到什麽程度。我們早已習慣了基督教在世界上各類的宗派。東正教、羅馬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不說,十六世紀宗教改革以後一下子出現十幾種不同的教會生活,到了十九、二十世紀幾千個不同的宗派如雨後春筍而起。大家同信一個大公信條(使徒信經、或尼西亞信經),可自己宗派的傳統和習慣常常重要到一個程度,人們幾乎不認爲其它宗派的信徒也是基督徒,各自以爲持有最純正的基督信仰,完全分不清什麽是異端、什麽只是宗派的不同。對一些敬拜方式與我們自己不同的宗派,我們本來應該好好了解大家信仰的共同點,求同存異,結果我們反而拿著放大鏡尋找不同的見解,以批駁貶低他人意見為捍衛真理。

無論我們對不同的宗派持什麽立場和態度,我們無法假裝說這不重要,主耶穌不介意我們的態度,或保羅沒有強調同心合一。除非我們積極維護團結、有意培養合一的觀念、竭力克服和摧毀破壞合一的圍牆、用弟兄式的寬容接納來消除歧見帶來的隔閡,我們根本看不出是跟隨同一位主,接受同一份信仰,受洗歸入一個基督,敬拜同一位上帝,號稱是同一家人的人。讓我們從狹隘的宗派主義悔改,以主耶穌所掛記的合一為念吧!從亙古到永遠,耶和華是一。按照上帝形象所造的人哪,祂列爲最高價值的,我們豈可置之不理呢?

讀Wright博士的通俗易懂解經書(即那個for everyone 系列)很受啓發。我發現他的書可以作爲每天靈修默想的參考資料,裏面亮光多多。本文參閲了The prison letters那一本。

Monday, December 19, 2011

耶穌基督的福音信息

福音到底是什麽呢?耶穌來到世上到底帶來了什麽好消息?有許多人以爲,基督的福音就是讓人知道以後進天堂的途徑。從前我們都以爲好人進天堂、壞人下地獄,現在聼說信的人一定進天堂,不信的下地獄,所以信耶穌就為我們解決了死後如何的懸念。其實這並不是聖經告訴我們的福音。根據聖經記載,耶穌降世為人,帶領了12個門徒,周遊各城各鄉,醫病趕鬼,駁斥猶太教人士的誤解,主要傳講的並不是死後如何進天堂的事,乃是上帝對祂百姓的眷顧和愛。

耶穌稱上帝為“天上的父”。他說上帝不僅是他的父,也是我們所有人的父,只是我們需要相信和接受上帝是父親這個新觀念。這位天父愛世人到一個地步,祂打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兒子--基督,來向人顯明上帝是怎樣的一位父親:祂是大慈大悲、顧念兒女各樣需要、引導他們走正路的神。這位天父不是那種除了提供物質需要,對其它都漠不關心的父親,乃是耐心按你所能理解、接受的程度來逐漸引導,並且做出示範的那種父親。

我們人很多時候並不了解自己的真正需要。比如我們對世界沒有安全感的時候,常常以爲只要賺多一些財富,爭取到重要一些的社會地位就會萬事大吉。可惜無數的事實證明那些東西並不會帶來多少安全感。有錢的人照樣害憂鬱症,有勢的人照樣缺少可信托的朋友,人人希望證明自己有價值,甚至採用各種卑劣的手段,結果還是很不滿意。恐怕稍有人生閲歷的人都能夠擧出不少例子,説明這世界上一切的東西都無法取代愛心聯結、共同治理世界、造福他人所帶來的滿足。

聖經告訴我們,上帝創造了人類,本意是要人與祂有密切的聯結感,生活在祂愛的光中。沒有想到,人從一開始就選擇脫離了與上帝的關係,世世代代不再認識、信任祂。上帝是愛的源頭,與祂隔絕的結果,不僅失去了對世界的安全感,必須彼此防範,而且失落了愛的關係藝術,連維持長久良好的人際關係都有了嚴重問題,人與人之間詞不達意,彼此誤解,隔閡重重。聖經把人們之間的這種關係狀態叫做罪,是上帝非常不喜悅的。

上帝為了修理、恢復祂造人的目的,必須先除去我們與祂之間的隔閡,重新建立信任的關係。祂用揀選和立約的辦法,借著一個猶太民族把祝福帶給萬邦,宣告上帝的信實、慈愛、以及饒恕過犯,凡相信神兒子耶穌的人都得以與祂和好。不止和好,更是收納為自家親生兒女:進入一個新的環境--上帝的家,建立一份新的與神、與人關係,樹立新的價值觀,立即開始一個新的生活,學習新的人際關係技巧,追求一個新的目標—在人間傳遞上帝的愛,達到一個同心合一、按上帝心意治理世界的境界。

只有造物主知道祂創造人的目的和價值。當我們人從上帝面前失落以後,我們就不再知道自己的價值了。很多人用盡心機證明自己,甚至傷害他人不擇手段。但是,聖經上說人的價值重大,男女平等,可你若是不回到造你的主面前,就永遠搞不清楚人生在世的價值意義究竟何在。現在,唯一能夠使我們回到上帝面前、重新建立關係的就是信心:信祂差遣了神子基督降世為人,為的是向世人顯明上帝給我們的是何等的慈愛,使我們得稱為神的兒女。聖經上說我們真是祂的兒女,但我們必須時時刻刻相信和牢記這個領尊貴兒女歸家的情義。

有不少人感到這是難以置信的:上帝凴什麽愛祂所創造的人,甚至待他們好像自己兒女?特別是一些從來沒有經歷過自己父親慈愛、耐心、引導、示範的人,想都想不出那種無條件接納、愛惜的情誼是怎樣的感受。在這個罪惡泛濫的世界上,許多人對於找到真正的愛都失去了信心,心變得剛硬、冷漠起來,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別人。我們常用發怒、説虛假的話、冷淡、和掩藏心思感受的辦法來保護自己。但是聖經說,各人用愛心對鄰舍說誠實話才是上帝原本的設計。不消說,心態的轉變是學習新的溝通技巧的基礎,上帝希望我們能夠轉變過來。基督耶穌曾經在十字架上流血捨命,就是按照上帝的心意來除去人與上帝的隔閡,使我們可以借著神兒子回到上帝面前,重新呼喚祂為阿爸父!

我們所信的上帝是公義的。公義的意思不單單是祂賞善罰惡,更是祂信實與自己的子民立約,向他們施慈愛恩惠,幫助他們戰勝敵人的攻擊,永不離棄他們的意思。凡願意回頭信靠上帝的人,祂就稱他們為“義”,因爲他們看重和上帝的關係,也看重上帝的心意,上帝說他們是義人。

你願意給上帝一個機會,成爲祂的兒女,讓祂來重新培育你嗎?只要你願意,上帝應許和你同在。不僅在你遇到困難的時候會幫助你,還會給你一片生活的“新大陸”:找到新的方向,建立“在基督裏”的價值感,得到新的使命去幫助你周圍其他的人,給你機會經歷新式的人際關係和友情,等等,使你成爲真正享受人生意義、目的的人。最重要的,這個新生命是上帝所賜福、有永恒價值、有神那特別寬容和愛的生命,你永遠不會後悔得到這個新生命。無數的基督徒都能見證信主以後品嘗主恩滋味的經歷,我希望你能夠遇到這樣一位信徒,親口告訴你他/她蒙主引導施恩的種種經歷。信主以後或許你的一切困難仍在,但是你不再孤單,得到理解支持的人生感受是非常不同的。你可以求上帝,使你能夠找到一間合適你的教會,上帝的其他兒女一定很樂意在各方面幫助你。

綜上所述,華人的福音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要點:一、創造人類的上帝是愛;二、人由於選擇不信任上帝,導致世世代代不再認識祂,愛的源頭切斷了。人類從上帝面前失落,導致彼此傷害得罪,人際關係崩潰,聖經上稱這個狀態為不潔/罪的問題;三、上帝希望讓我們重新信任祂。祂差遣聖子耶穌基督來到世上,在十字架上捨命,成爲我們的“贖罪祭”,為消除罪與不潔帶來的障礙,我們從此可以借著基督來到上帝面前,與祂和好;四、我們需要排除一些信任的障礙,接受耶穌為我們的主,天父為我們的父,成爲上帝的兒女,從此用信心常常住在基督裏,並且也竭力地互相團結和好。

有好多人喜歡一個幾步曲變成一個信徒的過程。信耶穌並不是經過一個什麽儀式那麽簡單的事,這個信仰要求你每天使用你信心的想象力,用心去與父神對話,相信祂的能力和慈愛,住在一個新的叫做“在基督裏”的家庭環境中。如果你一定要幾個步驟來開始走這條道路的話,那麽就一是相信上帝愛世人,二是了解世界不信的現狀,三是明白基督打破現狀的救贖工作,四是反省和對付自己信不來的地方,尋求幫助。我相信前三步都好説,這最後一步卻是個一生的過程。願上帝透過基督厚厚賜福與凡願意信靠祂的人,使你能夠天天經歷祂的信實和美善!

我曾寫了耶穌降世帶來的挑戰一文,説明神的國降臨在地上對人有很大的挑戰。那麽我們想要向未信的朋友解釋福音的時候,怎樣能夠向他們作一個簡短的介紹,吸引他們來接受上帝為父、基督為主呢?以上是我所採用的解釋途徑,供您參考。

Saturday, December 17, 2011

手鍾獨奏:神啊你真偉大!

阿潘叔叔傳給我看這個人的手鐘獨奏,真棒!



每个手鐘擺放什麽位置是要精心設計的。這個人演奏得自己也其樂無窮...

下面這個手鐘四重奏也很棒:Handel的彌賽亞哈利路亞大合唱曲。



静夜忽闻铃铛声,摇奏圣乐响铮铮;曲来恰逢巧时节,举世欢腾庆降生。--阿潘--

Thursday, December 15, 2011

耶穌饒恕與重新信任彼得

我們都知道,彼得這個人雖然是貼近耶穌的三個門徒之一,在12個門徒中算是個領袖,辦事説話卻是有些莽撞的。耶穌被捕時他竟然大膽地跟了去,結果搞得因爲害怕受牽連,三次堅決否認自己認識主。彼得對此事非常懊惱,路加記載他出去痛哭了一場(路22:62)。

耶穌復活的時候最先是向幾個婦女顯現的---他怎麽不安排彼得、約翰、雅各向大家報告有關的重大消息呢?呵呵,誰叫他們不起早先到耶穌墳墓去啊!彼得聽説耶穌的尸身不見了,就趕緊跑去看是怎麽一囘事。他和約翰看到耶穌的裹尸布和褁頭巾原封不動留在那裏,心裏不知是否會想起耶穌關於三天從死裏復活的話。約翰記載說,彼得不明白聖經裏有關於基督必要從死裏復活的話。

我們可以肯定,彼得心裏一定不是滋味、忐忑不安。主復活固然太好啦,可他還會來找自己嗎?主耶穌雖然早就預知,他是否會饒恕自己到一個地步,仍把自己當作親近隨同,再將重要事情托付?彼得在復活的耶穌面前實在是面上無光啊。耶穌復活以後一天晚上向門徒顯現,彼得和其他門徒是在一起的。耶穌談論平安,提說差遣,沒有特別和彼得說什麽。天知道主耶穌要差遣他們做什麽,彼得在其中是什麽角色?

彼得爲什麽想起和另外幾人去打魚呢?我猜想他們面面相覷,不知下一步該做什麽。彼得的舊業是在加利利湖上打魚,他畢竟還是有家要養的人,或許他作好思想準備也是應該的,把這幾年跟隨耶穌的生活告一段落?想想三次說自己不認識主的事情,多尷尬嘛。即使主耶穌不咎既往,別的門徒都不知道,小約翰還是知道的。回去打魚雖然難免有人譏笑,說你三年跟隨彌賽亞豈不是一場空?但老老實實回去,安分守己地賺點錢、打點魚什麽的也沒有什麽不好。沒想到,好幾個人要和他在一起。大家想法恐怕都差不多:主耶穌不在身邊,咱們這批人有什麽能耐?準備好令主失望吧。退一步說,打算賺口飯吃也沒有什麽不好。

可是約翰記載說,他們那一夜並沒有打著甚麼。第一場“戰役”很挫敗不是?彼得為首。大家又累又餓,只好準備空手回家休息吃飯了,這時主耶穌卻來找彼得了。他不是劈頭說“誰叫你們跑到這裡來打漁”,而是說“小子,你們有吃的沒有”?明知故問。為的是告訴他們,謀生的確很重要,復活的主必定親自關照。

一夜沒有打到什麽,早晨遵耶穌的建議,把網撒在船的右邊,魚竟多得拉不上來了!這顯然是個神跡,讓門徒認出是主耶穌的作爲,因爲當年曾經有過一次類似的事件。路加記載說,主耶穌用許多魚,幾乎把網裂開的魚,來呼召彼得和他的同伴們來跟隨自己(路5:4-11)。這次無疑是重復的呼召:不要回去打漁。

另外一個神跡:他們上了岸,就看見那裏有炭火,上面有魚又有餅。主耶穌不是說:“不勞你們費力,我一手供應”,倒要他們把剛剛打到的魚拿幾條來。這實在是個接納的姿態,對彼得來説很重要。如果主耶穌對整夜辛苦無功的人表示一點點嘲笑,或者對他們拉上來的網連理睬都不理睬,那麽彼得就知道自己又做錯一件事,把整網的魚丟棄是應該的。因爲他們去打漁當然不是為主,要跟隨主還應該顧那些魚嗎?可喜的是,我們的主不定罪,不糾察過犯,也不提過高的要求命令,只有饒恕。他說:“你們來吃早飯”(約21:12)。

雖然打漁這件事被主接納,彼得日後如何還是沒有着落。炭火是可以勾起彼得一些記憶的,他三次不認主都發生在炭火邊,彼得恨不得能把那件該死的事忘掉。主耶穌知道。他要為彼得纏裹一下:吃完早飯,主耶穌和彼得離開其他人,大概是在附近散步,作一些個別的交談。當下耶穌三次給彼得機會,説出他是愛耶穌的。三次耶穌要他去“餵養/牧養我的羊”。指示得清清楚楚:不要再打漁了,改行作牧人---牧養我的小羊,重任托付給你!這樣的饒恕何其徹底,勝過一切口頭的“你的罪赦了”。

主耶穌的饒恕是這樣的:明確表示恢復信任,再次將重任交托!他不僅僅是免去定罪,也不僅僅是塗抹舊賬,好像我們通常所想的心裏有數,口中不再提說而已。他的饒恕乃是真正徹底的,恢復信任夥伴關係的那種饒恕。在比較健康的家庭人際關係中,這樣的饒恕是很普通的,不然不叫作真正的饒恕。可惜很多人從來沒有經歷過這樣的饒恕,想象不出來這種饒恕的存在。他們用掩藏心思、避免溝通來代替饒恕,内心其實是堪稱耿耿於懷。不溝通是因爲不信任,不信任怎麽會有饒恕?

有一次我們在一個蒙恩成長小組的領袖培訓中,討論原諒之後是否一定有信任的恢復?也許是由於大家頭腦中想到的大多是不加溝通的單方面饒恕,自然很難達到信任的恢復,於是大家同意,饒恕未必恢復信任。可從耶穌饒恕彼得看來,饒恕是恢復信任的。我應該看看耶穌饒恕其他人的情境,看看恢復信任是否一個饒恕的必要結果。我認為在有機會、有可能的情況下不能恢復信任,那不叫作真正的饒恕。現在大多數教會的做法,都是把犯錯誤或婚姻不完美的牧師、傳道人撤換,而不能實行真正的饒恕,即在充分溝通、大家滿意的條件下恢復信任,重新托付以重任。其實,只怕所有的人都心知肚明,一切減少了信任的所謂“饒恕”都是虛的。我曾寫過一篇饒恕的過程需有所溝通,提出除非再無機會,沒有溝通是很難饒恕的,溝通才是我們饒恕他人最大的挑戰,歡迎參考。

上帝饒恕我們,把我們當作祂可信任的尊貴兒女,把傳遞祂愛的大使命托付給我們,這是耶穌向我們顯明出來的。祂要求我們彼此饒恕,甚至包括饒恕仇敵,我的理解是不要隨意把得罪過我們的人當作仇敵。假如某人真的謀殺/殘害了你的一個親屬之類,欠你一大筆,你更不必無條件地饒恕那人。你需要的是學著把眼目移開,將那件傷害放下來,把精力投入更有意義的事情上。你如果有經文或例證説明饒恕不必溝通和恢復信任,歡迎提出來仔細學習。

Tuesday, December 13, 2011

效法神:最好的服事和敬拜

假如你的教會中有初信的人來找你,表示說他/她願意一生服事和敬拜主,問你應該怎樣做,你怎麽回答?首先,你要為這人澄清“服事”和“敬拜”的概念,不要想當然以爲對方已經知道。目前教會中對服事和敬拜這兩個詞的用法是很狹窄的。人們大多以爲敬拜就是到教會來參加做禮拜,而服事主,也叫作事奉主,就是信主一段時間以後在教會裏得到一個被認可的什麽位置,比如作招待來歡迎新人啊,或到詩班唱詩等等,人家邀請你來做的才叫做“服事”。所以人家來問說,我願意參加教會的“服事”,我可以做點什麽?你大概就會看看有什麽“崗位”是他/她可以參與的。

但是按照聖經,事奉是不需要人家給你一個崗位的。約翰福音6章28-29節:眾人問他(耶穌)說:我們當行甚麼,才算做神的工呢?耶穌回答說:信神所差來的,這就是做神的工。耶穌的回答要求我們領會什麽叫作“信”,因爲信就是做神的工。大多數人以爲信就是頭腦中的一個活動,別人根本看不見你的信念。其實細想,人的信念是可以看見的,無數的蛛絲馬跡把你的信念流露出來。

我喜歡拿教育子女為例子。健康的辦法是相信孩子在你的培育教導下會成長、會進步。他/她雖然可能一次再次犯錯,你卻知道你的話卻已經被聽見、被理解了。你相信你的孩子有作抉擇的權利。不止一次我聽到人說,你不知道我那孩子,你若是不盯著決不會自覺做出什麽正確抉擇的。是那樣?那麽人家上了大學你怎麽繼續去盯著呢?你不盯著人家就一定去吸毒或濫交?你也許以爲你很愛你那不成器的孩子,為他/她辛苦操勞,包括一天到晚盯著行爲,隨時耳提面命,但你那對他/她既不信任也不欣賞的信念卻清楚地、無數次地刻畫出來。相信不少人都遇到過這種老闆吧?他雖然口裏不說“你不值得信任”,你也對此清清楚楚,你的工作表現即使不錯也失去了勝任愉快的感受。

在神的家裏卻不應該這樣,因爲上帝用健康的辦法培育我們。以弗所書5章1-2節:你們該效法神,好像蒙慈愛的兒女一樣。也要憑愛心行事,正如基督愛我們,為我們捨了自己,當作馨香的供物和祭物,獻與神。默想這兩句話,我看到人應該怎樣事奉神(奉獻自己的時間、精力等等給上帝):你如果相信神是愛,那麽就效法基督,像他那樣凴愛心行事,除掉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方式。愛與自私絕對是互相衝突的兩股動力,我們蒙召要效法基督,效法他與父神之間的信任和愛,也效法他的捨己。廣義的敬拜和服事事一種生活和思維方式。

好了,下一次有人請問你如何能夠開始事奉神,不要告訴他/她好好禱告求神帶領之類令人困惑的話,好像上帝可能不歡迎、不開路一樣,而要熱情地說,“效法神的愛,按你所信、所認識神的慈悲,去凴愛心待人”!見證神在你身上的恩典,效法基督的愛是最好的服事,無需等著什麽人給你一個事奉的崗位。你今天就主動去關心愛護一、兩個需要支持、幫助的人。眾教會如果每個會友都能夠每週花半小時(在作禮拜和團契聚會之外),照顧/問候那些需要幫助支持的人,那麽整個教會在社區豈不是好像嚴冬的一團火爐一樣暖人心懷?

Saturday, December 10, 2011

耶穌降世帶來的挑戰

教義很重要,但是從歷史上耶穌門徒的眼光來認識耶穌的教導更加重要。本文内容取自Wright博士的新書Simply Jesus第十一章,A New Kind of Revolution。

首先,你不能假定耶穌是來教導人們“如何進天堂”,那根本不對。他不是來告訴人們說,上帝在天上,死後你們可以離開地上和祂同在。他乃是來告訴人們說,上帝現在開始要在地上作王掌權啦,你們要禱告這件事的實現,你們要從我做的事上認出記號,神的國真的正在降臨,並且當我完成我的工作時,神的國就要成爲現實。

馬太福音中所說“天國”不是死後才去、稱爲天堂的地方。在耶穌那個時候,說“天國”就等於説“神的國”。天國不是某個遙遠的地方,而是當下掌管地上所有事物的地方,你可以理解為一個屬靈的地方。

其次,主耶穌不是來搞革命、推翻羅馬政府、從而建立自己國度的。雖然曾有猶太人搞革命,使用“神的國”作口號,談論神親自作王,也教導嚴格的律法,主耶穌卻不將自己與當時猶太人的王希律作比較,也沒有主張窮人打倒富人。另外,耶穌也不是說“算了搞什麽革命,還是進天堂吧”。他雖然說人家打你時不要抵擋,意思卻是不要從事通常意義上的革命抵抗運動,否則那些希望抓他把柄治罪的人早就成功了。耶穌也不是提倡某種聰明哲理,讓你能夠勇敢地生活在當今邪惡的世界裏,好像他的門徒可以脫離生活實際、笑談這世上一切的愚蠢和失敗似的,他反倒教導他們“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他不是教他們超越世界,乃是培訓他們從世上領人進入神國的意識--正如革命家馬克思所說的,不是理解世界,而是轉變世界。

第三點最重要。我們不要很快得出結論,說耶穌來了就是為了“證明他的神性”,或要讓人知道他是三一神的第二位--“神的兒子”。沒錯耶穌看他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傳道、醫病、趕鬼,看他本人的身體是指向聖殿、安息日、和上帝的創造本身,也就是說,論到第一世紀猶太人所拜的上帝,耶穌明白自己是這位上帝的化身,自己所做的事情是上帝要做的事情等等。但人們說這些是證明了基督的“神性”時,大多不太清楚他們所謂的“神”是怎樣的一位神。不是泛神論的神或是自然神吧?十八世紀好多基督徒感到耶穌證明出來的差不多就是自然神的“神性”。他們相信上帝在天堂,差遣自己的第二位格“聖子”來證明他的神性,好讓人敬拜他,被他所拯救,好與他一同回到天堂。不對。我再強調一次,歷史上第一世紀的基督信仰最重要的成分,不是要人們將來進入天堂裏的天國,而是要禱告神的國降臨在地上,從此祂在地上掌權如同在天上一樣。

耶穌醫病、趕鬼等等神跡如果只是爲了證明自己的神性,那麽其他人也有神跡醫病的恩賜怎麽講?並非所有神跡醫病的人都是神,否則我們就有很多神啦。另外,找到耶穌是神的正確答案,傳福音的任務並沒有結束:上帝來作王了沒有?彌賽亞來了嗎?祂怎樣幫助/救拔我們?這纔是猶太人最關注的問題。現在很多護教的論證僅僅集中在兩個問題上:第一,耶穌行了這些事?是的。第二,那説明什麽?他是神!萬事大吉,護教家贏。

然而,馬太、馬可、路加、和約翰會把護教家叫回來說,還沒有完啊,福音並非“原來耶穌是神”而已,乃是上帝如何在地上成爲王,如同在天上作王。耶穌是以色列人的神,很好,但假如你想象他來到地上是爲了救人將來進到一個叫做“天堂”的地方,或者想象他來就是為了證明聖經是真實可信的(應該是反過來的證明),那你只是想要證明自己所信的是對的,卻逃避了上帝給你的挑戰:祂要在地上作王掌權,你在其中有個角色要填!耶穌降世為人給世人這個挑戰,而逃避這個挑戰的人絕不僅僅是懷疑和不信基督是神的人。

假如正如耶穌所說,時候到了,又假如耶穌耶穌行事爲人好像他就是聖殿,指向上帝輝煌無比的重建,他的門徒該怎麽樣呢?假如上帝的新造(神的國)進入了世界,這新造會如何衝擊世上現存的腐敗、邪惡、死亡的強大勢力呢?

你看出來我們的神學觀念對我們信心生活的巨大影響了嗎。Wright博士挑戰我們重新省察自己所信的,你所了解的符合聖經所啓示的嗎?上帝要我們僅僅以日後進天堂為念嗎?基督給我們的挑戰是今生今世的轉變:上帝的愛絕對轉變我們今生孤單奮鬥的信念,我們怎麽回應祂?

Thursday, December 8, 2011

轉發:《青春》by Samual Ullman

青春,並非人生旅程的一段時光,也並非粉頰紅唇和體魄的矯健。它是心靈中的一種狀態,是頭腦中的一個意志,是理性想象的能力,是情感上的一股活力,是生命深泉的一縷朝气。

青春,意味著願意放棄安逸去闖蕩生活,意味著超越羞澀、怯懦和欲望的膽識與氣質。而60歲的男人可能比20歲的小夥子更多地擁有這種膽識與氣質。沒有人僅僅因為時光的流逝而變得衰老,我們放棄理想才開始變老。

歲月可以在皮膚上留下皺紋,卻無法為靈魂刻上一絲痕跡。憂慮、恐懼、缺乏自信才使人佝僂於時間塵埃之中。

無論是60歲還是16歲,每個人都會被未來所吸引,都會對人生競爭中的歡樂懷著孩子般無窮無盡的渴望。在你我心靈的深處,同樣有一架天綫,只要它不停地從人群中,從無限的時間中接受美好、希望、歡欣、勇氣和力量的信息,你我就永遠年輕。一旦這天綫坍塌,你的心便會被玩世不恭和悲觀失望的寒冷酷雪所覆蓋,你便衰老了——即使你只有20歲。但如果這天綫始終矗立在你心中,捕捉著每個樂觀向上的電波,你便有希望超過年輕的90歲。

英文原文:Youth is not a time of life; it is a state of mind; it is not a matter of rosy cheeks, red lips and supple knees; it is a matter of the will, a quality of the imagination, a vigor of the emotions; it is the freshness of the deep springs of life.

Youth means a temperamental predominance of courage over timidity of the appetite, for adventure over the love of ease. This often exists in a man of sixty more than a boy of twenty. Nobody grows old merely by a number of years. We grow old by deserting our ideals.

Years may wrinkle the skin, but to give up enthusiasm wrinkles the soul. Worry, fear, self-distrust bows the heart and turns the spirit back to dust.

Whether sixty or sixteen, there is in every human being's heart the lure of wonder, the unfailing child-like appetite of what's next, and the joy of the game of living. In the center of your heart and my heart there is a wireless station; so long as it receives messages of beauty, hope, cheer, courage and power from men and from the infinite, so long are you young.

When the aerials are down, and your spirit is covered with snows of cynicism and the ice of pessimism, then you are grown old, even at twenty , but as long as your aerials are up, to catch the waves of optimism, there is hope you may die young at eighty.

其它中文翻譯版本對照請看時光網夏茵梦的博客。Ullman 1840年生于德國,童年時移居美國。首次在美國發表的時候,曾在廣大讀者中引起轟動效應,成千上萬的讀者把它抄下來當作座右銘收藏,許多中老年人把它當作為安排後半生的精神支柱。據說美國的麥克阿瑟將軍在指揮整個太平洋戰爭期間,辦公桌上始終擺著裝有短文《青春》復印件的鏡框,文中的許多的詞句常被他在談話或開會作報告時引用。後來此文傳到日本,文章的觀點成為許多日本人生活哲學的基礎,他們甚至將此文裝在隨身帶的皮夾子裏,有空就讀一遍。著名的松下公司的創始人松下幸之助說:“多年來,《青春》始終是我的座右銘”。

Monday, December 5, 2011

我們對上帝的印象...

我們所信仰的上帝到底是怎樣一位上帝?祂有什麽品格特性呢?不管你信不信有上帝,“上帝”這個詞在你頭腦中恐怕都引起一些既定的看法。Marcus J. Bog博士說人對上帝的印象分爲三類:第一類認爲祂與我們沒有什麽關係,祂並不關心我們。第二類認爲上帝很嚴厲可怕,懲罰人。第三類認爲上帝有慈悲和恩典,愛我們。用非宗教的語言來説,這個問題是關於現實世界(reality)的描述:現實世界是怎樣的?充滿危險和傷害,或是豐富有趣、有挑戰又可以享受?或是談不上對人友好不友好?

現在的基督徒大多數人可能對上帝都不抱第一類印象。但是十七、十八世紀有一些基督徒思想家就是這樣想上帝的,叫作信仰一位自然神(deist),他們感到上帝創造了宇宙萬物以後就撒手不管了。大多數基督徒對上帝抱第二類或第三類印象,或是兩類的混合。

説來也許奇怪,我們基督徒總是談論神的愛,可是人們對於上帝的要求(信心上與行爲上的要求)認識得更加清楚。至少上帝的忿怒是要懼怕的吧?儘管祂愛我們,還是會刑罰人的。我們唱“耶穌愛我我知道”,我們聼“神是愛”的講道,我們背誦“神愛世人,甚至…”,然而上帝是頒佈道德律法的審判官,祂一定好像嚴厲的父母或公義的國王,在必要的時機(今生或死後)作出審判。上帝審判刑罰罪過的形象在天堂地獄的福音框架中是個核心元素。歷史上有好幾百年的時間,基督徒們一想到上帝就省察自己,我現在是否充分地be right with God?意思上帝今天衡量我時是否過得了關?或是祂會讓我面對地獄的火?你將在哪裏渡過永生是人生最重要的問題。

...還好上帝為我們提供了基督,讓我們可以逃避上帝的忿怒,因爲耶穌替我們擔當了死罪。這一福音還是不能夠消除上帝嚴厲可怕、你達不到祂要求的印象。在好多人心目中,上帝的律法被人排斥,祂好像失望的父母,又像一位忿怒的國王,或是一位遭到拒絕的情人,祂一定會懲罰那些沒有get it right的人。這是第二類的印象,導致一個以懼怕為基礎(fear based)的信心動力,你必須小心按照上帝的要求來做,免得被懲罰。昨天我聽見一篇道,説是人若是沒有了對上帝的敬畏(懼怕),就會什麽壞事都做得出來。我心裏想,是那樣的?好多人不信上帝也沒有那麽壞嘛,信上帝的故意傷害別人的也大有人在!我認爲愛(即便是人間的愛)也是一股巨大的能動力,被好多人忽略了。缺乏了人間的愛,一切的病態/罪都加倍地跑出來,讓人變得更不可愛。

認爲上帝嚴厲可怕、單單依靠懼怕能動力的人應該默想約翰一書4章18節,相信上帝的慈悲:愛裡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因為懼怕裡含著刑罰,懼怕的人在愛裡未得完全。我曾寫過一篇文章,指出曠野的以色列百姓不都是神的選民,基督徒無需將不信的人滅亡作爲自己的借鑑,因爲你有信心。

對上帝抱持第三類印象才是正統的。不僅聖經舊約新約反復提說上帝的信實慈愛,造物主也確實厚賜衆生,大有養育之恩。這導致一個感恩、願意多認識祂、多與祂交往的信心動力,而不是一味揣摩自己,服事縮手縮腳、生怕犯錯上帝不喜悅。我深信,沒有懼怕的人生才是真正自由的人生,合乎上帝的心意。基督救贖我們囘來,目的是要我們得到這樣的自由。

Friday, December 2, 2011

保羅對上帝的認識過程

在系統神學中,上帝的救贖論是一個主要的框架。我們研究人論,探討罪的性質、死亡、摩西律法的功用,上帝的恩典、以及耶穌的救贖之死等等,都是最重要的議題。我們探討保羅的這些議題,好像保羅是發明我們系統神學的人物,但是保羅也談論其它的重要議題,卻沒有收在系統神學的框架之内,比如基督的復活、以色列民在救贖中的歷史地位、甚至三一的上帝本身。這些難道都是救贖以外偶然的話題?我不是說系統神學中沒有三一論,可是那些論述談不上和其它的神學議題有多少聯係,而我們如果仔細閲讀以弗所書和歌羅西書就知道,保羅的三一論卻與末世論和教會論有非常密切的聯係。

保羅的三一論思想是從哪裏來的呢?顯然他原先只知道猶太教經典神學中的一神論。Wright博士說,初期的猶太人基督徒描寫他們的信仰,心中有兩大要素是絕不會忘記的:神、與神的子民,即一神論和揀選。看世界的情形,馬上有第三個要素隨之而來,叫做末後的日子—末世論:因爲假如只有一位上帝,而以色列是上帝的子民,那麽一定是什麽地方出了差錯。這位上帝怎麽實現祂對子民的應許呢?祂怎麽透過亞伯拉罕的後裔賜福世界上的萬民呢?

保羅並不是放棄他這個舊的神學框架,而是根據彌賽亞(基督)和聖靈的亮光來重新認識上帝。創造萬物、維繫万有的上帝是以色列的神,祂揀選,祂又審判,這是不變的。然而揀選的焦點原來是在受膏的耶穌身上,彌賽亞(基督)是上帝親自在十字架上啓示祂自己。保羅的基督論把上帝的故事和以色列的故事緊緊地綁在一起,而末世論也帶上了一層獨特的基督徒的顔色:長久盼望的事終于到來,而現在是個具備已然—未然特徵的時代。由於造物主的信實,末世的應許確保要來到,已經由耶穌彌賽亞顯明出來,而聖靈的能力將推動世界、推動教會進入未來、成就一切的應許。

我想Wright博士從保羅的歷史文化環境出發,來解讀他的生平和他書信中的神學思想是不錯的。保羅在大馬色城外被復活的耶穌光照以後,一定用暫新的視角重新閲讀以色列人的聖經,從而得到新的啓示。不要說保羅遇見耶和華的大榮光,就連我理解到父、子、聖靈之間有那真實、密切、同心合作、彼此榮耀的關係之後,讀起聖經來許多字句描述都給我出其不意的啓示亮光。你想保羅信主以後讀舊約,僅僅是看見其中有很多預表?他一定把耶穌的復活當作上帝故事出其不意的高潮,並看見自己在其中的角色。

保羅書信中有不少辯論和駁斥,你想他會是在攻擊猶太教?不可能。Wright博士指出,保羅作爲一個典型的猶太人,從來沒有把自己刻畫成猶太教的叛逆分子。他相信自己繼續事奉敬拜猶太人的神,繼續相信律法和先知的每一句話,攻擊的是異教信仰的那些拜偶像、行淫亂等等行徑。我想這是他敢于在猶太人的會堂宣講福音的原因。上帝、上帝的子民、上帝的末世計劃,他都能根據聖經,圍繞耶穌和聖靈的工作給猶太人一個新的理念vision。猶太人對異教徒帝國的一切批判,保羅都從基督徒角度加以改編。

保羅在各地傳福音、建立教會、教導和寫信的内容,就是這些重新認識過的真理本身:神所揀選的子民是有信心接受基督為主的人,我們已經進入一個上帝所預言的末世階段,就是一個教會群體在其中有重要角色的時期,願聖靈按祂的大能力推進!人都蒙召來認識上帝,愛這位早已認識和愛他的造物主,透過分享基督的心以及聖靈的新鮮洞見,人又蒙召要愛其他人,將上帝的愛傳遞出去,使多人歸回上帝的家,合為一體,達成救贖。

綜上所述,保羅的神學絕不僅僅停留在個人得救,他的着眼點是神以祂的信實揀選了亞伯拉罕,與他立約、救贖萬民的計劃透過基督耶穌實現,而聖靈藉著教會將上帝愛世人的福音傳遞開來。

若要曉得保羅如何從猶太教的一神揀選觀,轉變為基督教三一論的救贖觀,且聼下回分解。你若是讀英文沒有問題,建議你去看N.T. Wright博士的Paul in Fresh Perspective一書,Rethinking God那一章。

Thursday, December 1, 2011

轉發:常理先生的訃聞

以下訃聞據説登載在英國泰晤士報,算是一個美國的社會政治幽默,絕妙!一位朋友電郵轉給我,我想其中有的地方難免誇張,不過下面是我嘗試翻譯的中文。網上英文版很多,請參閲The Death of Common Sense -- Obituary。也歡迎提供翻譯方面的評論!

今天,我們來悼念一位親愛的老朋友,常理先生的離去。我們認識常理先生許多年了,沒有一個人知道他的實際年齡,因爲他的出生記錄很久以前就在官僚主義的繁瑣手續中失落了。我們將會永遠懷念他給我們的許多寶貴功課,比如説:
  • 知道什麽時候該尋找自己的歸宿;
  • 知道爲什麽早起的鳥兒覓得食;
  • 知道人生不總是公平;
  • 知道自己或許也有錯。
常理先生一生實踐簡單可靠的財政管理原則:不花賺不到手的錢,財務由成年人經管。

當一些出於好意卻高高在上的法令定下來後,常理先生的健康狀況就開始急劇下降。不良的報告包括:一個6嵗的男孩因爲和同班的同學親嘴而被指控性騷擾;青少年因爲在午餐後使用漱口液(内含酒精)而被勒令停學;一位教師因爲處罰一個調皮搗蛋學生被解職…

當家長們攻擊教師沒有管教好孩子們時,常理先生愈發敗退--教育這些頑皮孩子本來是家長的責任。一旦學校指示孩子懷孕打胎不必經過家長知道,而塗抹防曬油卻必須經過家長同意,常理先生的情形更是每況愈下。

就在教會變成企業、而罪犯得到的待遇比他們所害的人還優惠時,常理先生開始失去活下去的願望。

當小偷來訪你家,你不能為自己防衛、反倒可能被小偷告你襲擊他時,常理先生遭到進一步的打擊。

常理先生終于放棄了生存的願望,緣由是一個婦女竟然不知道熱咖啡是滾燙的。她將咖啡灑在腿上,頓時得到一大筆賠償。

常理先生臨終時,身邊還有他的父母真實先生和信任太太,他的妻子斟酌夫人,他的女兒責任姑娘,以及他的兒子理智先生。

常理先生留下四位異父同母的兄弟:

吾有權利先生
吾即刻要先生
責怪他人先生
吾已吃虧先生

參加葬禮的人數不多,因爲知道他去世的人很少。如果您仍然記念他,請傳遞此信,否則加入大多數人請便。

Tuesday, November 29, 2011

以弗所書:上帝旨意的奧秘是什麽?

以弗所書起初有一大段頌讚歸給父神的話。3-14節其實是長長的一句話,結構複雜,但内容主要是“願頌讚歸給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神”。其中許多子句都是用來互相修飾的,比如描寫父神說祂賜福氣。什麽福氣呢?揀選啦,預定我們得兒子名分啦,榮耀的莫大恩典。這恩典又進一步描寫為愛子流血救贖,以及赦罪,還形容為按父神預定的美意充充足足給我們,目的是叫我們知道祂的旨意的奧秘。到底什麽奧秘呢?後面那句話,10節解釋説明上帝所要達到的最終果效:天地萬物都在基督裏同歸於一,也就是達到/恢復某种全然的和諧,其中當然包括我們被贖的子民。

以弗所書1章8-10節:…這恩典是神…照祂自己所預定的美意,叫我們知道祂旨意的奧祕,要照所安排的,在日期滿足的時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裡面同歸於一,我們也在祂(基督)裏面得了/成了基業…

同歸於一是怎麽囘事?RSV是to unite all things,萬物聯結。KJV是gather together in one all things,匯集萬有如一。我的理解就是,宇宙萬物達到一個圓滿和諧的狀態,是造物主原本的計劃,是被亞當夏娃破壞了的那個計劃。救贖的最終目的難道不該是恢復這個圓滿和諧狀態嗎?既然説到宇宙萬物,首先就包括了我們人,我們在基督裏面得了基業,或者成了上帝的基業(就和諧聯結那幅畫來説,兩種説法沒有太大差別),意思上帝擁有我們,我們在上帝的國中有份。

關於同歸於一,它在歌羅西書中的平行解釋也是達到和好:父喜歡叫一切的丰盛在他(基督)裏面居住。既然藉著他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便藉著他叫萬有,無論是地上的、天上的,都與自己和好了(西一19-20)。Wright博士指出,歌羅西這段經文與前面幾節(15-18節)一起構成一個詩歌體裁,愛子是那不能看見之神的像...萬有都是靠祂造的...萬有也靠祂而立。祂也是教會全體之首。祂是元始,是從死裡首先復生的...可以和詩篇19篇媲美。兩詩都可分爲前後兩部,前面歌頌創造,後面歌頌耶和华的培育和救贖。保羅有意用“愛子”替换過耶和華的名,並且用太初元始in the beginning,表現出創造的神與立約救贖的神就是基督耶穌。

保羅自從遇見天上的大光自稱“我就是你所迫害的耶穌”,反思再三,對於耶穌的神性毫無懷疑,並且確認自己有責任把這個信息清楚傳揚出去:神在基督耶穌裏按自己的形象再造了人,使祂的創造再次達到完美!

如果彼此聯結、主裏合一這麽重要,那麽各人得救就還不夠。我不相信基督徒彼此攻擊、各自捍衛自己所理解的“真理”是上帝的心意。團結合一、互相聆聽是要慢慢學的,用信心進入新的家庭/環境、親近父神、建立新的人際關係、住在新的榮耀裏,實現新的角色、執行上帝打發你去的新使命--傳遞祂的包容和愛,這才合乎上帝的心意,稱得上是我們得救的目的,即所說的“同歸於一”。不是說個人得救不重要,基礎沒有的話,什麽聯結感都建立不起來,但上帝旨意的奧秘是達到從信心而來的愛的聯結/合一,因爲那才像造我們的主。父、子、聖靈同心協作的關係可參考父、子、聖靈:三位一體一文。

Saturday, November 26, 2011

保羅神學的新解釋和新辯論

我發現閲讀書評是了解當代各家學説的捷徑之一。John Piper博士寫了一本書,The Future of Justification,反駁N.T. Wright博士對保羅神學新的詮釋。

Wright是當代世界有名的新約聖經學者,英國教會的Durham主教,提出保羅神學的fresh perspective。Wright博士的新觀點包括對稱義的討論,他認爲教會歷史上從奧古斯丁起就把稱義的問題搞偏了,至少是對保羅有誤解,之後一直都未糾正過來。如果有人說500年來教會將某個教義搞錯,那麽教會領袖自然是很警惕--說這話的是誰?假如Wright博士新的解經框架及其對稱義的理解被眾教會接受,那麽新教關於稱義的教義就被更改,問題嚴重。John Piper牧師也是個聖經學者,特寫此書作爲回應,意在提醒所有的基督徒,對於聖經的“新”解釋要格外小心,務必持守合乎聖經的“稱義”觀。

從The Future of Justification上市以來,在亞馬遜網站上先後有34個人為John Piper的書寫了書評。其中有7個人為John Piper 這本書打了5顆星的優良評價,而有10個人打了1顆星的不良評價,平均是3顆星。我仔細閲讀了前面幾篇,記錄如下。

第一個人爲Piper博士打了5星滿分:This book may stretch you, but to be stretched is sometimes a good idea!標題的意思是讀這本書也許讓你費些力氣,不過費力有時也不錯。他不否認Wright博士在福音派信徒中很受歡迎,尤其是關於耶穌復活方面的研究,説服力很強。不過呢,他說Wright博士用自己的聲望把另外的重要東西偷換了概念,把人引偏,其中包括了稱義這麽基本的觀念。當上帝大法官不定我們罪的時候,祂是否算我們有了道德上所要求的義呢?也就是說,我們在基督裏有了神的義嗎?我們一貫都相信是,但Wright博士回答“否”。什麽impart與impute之爭(天主教認爲是impart,改革家認爲是impute),Wright博士認爲都是沒有用對名詞,令人昏頭昏腦。假如你非用法庭詞彙不可,那麽法官用他的權力歸算/判處某人爲義,與法官自己的義毫無關係,他不可能、也沒有辦法把自己的義給他所判處的人,“公義”不是一個物質、氣體或什麽東西能夠在庭上傳遞給人。這位讀者深感吃驚,他說“I believe Piper has shown how very wrong Wright is”。小心啊!

第二個人也提到Piper這本書太專業,很難讀,但他決定不像其他一些人只給3星,他為Piper博士打了4星的評論:Compelling theological argument against N. T. Wright。 他說Piper引言寫得好,列舉Wright在許多正統教義上的優秀研究成果,像童女生子啊,同性戀啊,聖經無誤啊,基督的神性與復活啊等等,避免對Wright主教作任何人身攻擊。Piper認爲Wright雖然還談不上是傳另外一個福音,可他的解經與結論也夠誤導人的啦。這位讀者用Piper引言中提出的問題來介紹全書:

福音難道不是關乎如何得救?(5章)稱義難道不是成爲基督徒的途徑?(6章)稱義難道不是福音的主要内容?(6章)我們難道不是因爲相信稱義而被稱義?(5章)神將自己的義歸算給人的説法難道完全不對?(8章)第一世紀的猶太教難道不是自以爲義的律法主義?(9-10章)神的義就是祂立約的信實而已?(11章)

Piper博士對Wright博士的批評主要是什麽呢?基本是說他對於“義”的定義膚淺、狹窄、不完全--信實的上帝與人立約、並要求祂的子民必須也有誠信,這“義”與我們心目中固有的理解(行爲完全)相去甚遠,這不是很大的錯誤嗎?Piper寫了6個附錄來解釋聖經中的幾段關於稱義的經文,但是不建議一般信徒投入時間來讀這本書,他說連牧師也不必讀--除非自己的教會有人受了Wright博士的迷惑。那麽這書是給誰寫的呢?給那些自己沒有仔細查考Wright博士的錯誤、受了迷惑的人。他們應該接受Piper博士的禮物,因爲這塊硬饃饃值得啃。

第三個人給Piper博士這本書只打了1顆星的分數:Wright is right。他總結說,11章外加6個附錄,都是為了將Wright關於稱義方面的論點的短缺之處揭開來看。本書意在警告所有的基督徒,一切的饒恕、赦罪、被上帝接納,都不是我們自己的任何功勞,乃是基於基督的義。Piper說得對,保羅所說的稱義決不僅僅限於宣告一個人隸屬上帝盟約,他對於林後5章21節的解釋也滿有説服力的,在基督裏神的義的確成了我們的義,腓立比書3章9節“因信神而來的義”是平行的經文。 不過這這本書的缺點也很嚴重。總歸説來本書是為傳統教義辯護。有説服力的解經太少,大多依賴confessionalism(暫且容我翻譯成認信主義),意思是根據已有的教義批評Wright博士的解經。

他說Piper牧師從牧養角度而來的擔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Wright博士的稱義神學有他說的那麽恐怖和悲劇嗎?這位讀者認爲給出實打實鑿新鮮解經亮光的還是Wright。Piper希望平息Wright博士引起的疑問困惑,但是沒有一點神學基礎的平信徒是讀不懂這本書的。除非用顯微鏡去挖掘那些注腳,大家的困惑還在。本書有個最大的缺點,幾乎是個恐懼症--任何新鮮的思想、看法對於Piper來説都注定是個懷疑對象,所以他囑咐我們要留意檢查自己喜新厭舊的傾向,用“古老的智慧”來檢驗新的聖經解釋。很同意,但是“古老的智慧”也包括本世紀的智慧。Wright博士說得正對,我們讀聖經要想新的思想,大膽在生活言行中試驗真理。這位讀者建議Piper再看看馬太福音13章52節:凡文士受教作天國的門徒,就像一個家主從他庫裡拿出新舊的東西來。對於新的東西,適當的反應不應該是懷疑,而應該是認真考察聖經,看看所說道理的對還是不對(使徒行傳17章11節)。

另一個人打2星的低分:Wright博士的解經和講演都很棒,難免影響越來越多的人,可能會友拿了Wright博士的書來問Piper“您認爲這人怎樣”?於是Piper需要寫這本書。Piper的立論是,基督的義與他完美的順服歸算給信他的人。他認爲Wright相信上帝因著基督做成的工作稱信者為義、把我們算為家人、勝過罪惡權勢,這還是不夠的。這位讀者說,你要是不知道Wright,讀了本書以後可能會想,這些有什麽好說的?或者可能認爲Wright是異端,全看你的改革宗神學立場有多堅定了。

Thursday, November 24, 2011

感恩節的詩篇:詩篇第100篇

普天下當向耶和華歡呼!你們當樂意事奉耶和華,當來向他歌唱!你們當曉得耶和華是神!我們是他造的,也是屬他的;我們是他的民,也是他草場的羊。當稱謝進入他的門;當讚美進入他的院。當感謝他,稱頌他的名!因為耶和華本為善。他的慈愛存到永遠;他的信實直到萬代。

普天下的人都該樂意敬拜造我們的主,當來向祂歌頌!因爲只有祂是那位獨一無二的上帝!祂不僅創造了我們,也時時眷顧我們,好像牧人時時眷顧他的羊一樣。由於常常受眷顧,又由於上帝的良善、慈愛、和信實是萬古不變的,我們“當稱謝進入祂的門,當讚美進入祂的院”,意思是常常去到祂的面前,表示感恩和頌讚。

假如某人常常眷顧和仁慈善待你,你難道不表示感謝?對上帝更是這樣!祂永恒不變的慈愛和信實表現祂赦免過犯、把基督耶穌給我們,叫我們可以回家。我們如果天天和上帝交談幾句,等候觀看祂的作爲,就會常常品嘗主恩,知道祂是美善,正如大衛所唱的,投靠他的人有福了(詩篇34篇8節)!

Tuesday, November 22, 2011

對福音的不同描述

聖經中給我們的福音好像一幅圖畫。你知道,讓人看圖説話來描述説明一幅畫,則每個人描述所用的語言都不盡相同。大家忽略不同的細節,或強調不同的重點。下面文章摘譯自尹烈牧師的文章A Call to Reform

我和許多基督徒一樣,從小長大都知道福音是關乎信耶穌、得永生。今天最常見的救贖論模式是替代刑罰的說法。這個理論用法庭詞彙來解釋救贖,強調罪的嚴重性:上帝是法官,人類受審。人違背了上帝的律法,很嚴重的問題,必須死,但是大法官又愛人類。如果直接赦免人的悖逆呢?那就削弱了死罪後果的嚴重性。所以,赦罪的條件必須是贖罪(atonement),既提供赦罪的條件,同時又維持了上帝的道德管理秩序。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成就了這一要求,所以當我們接受基督為救主時,我們的罪就得到赦免。基督代替我們犧牲,承當了我們的刑罰,而我們則被“宣告為義”。

這種解釋福音的辦法回答了十六世紀信徒的問題,對於指導二十一世紀我們的靈命追求卻不夠。替代刑罰所關注的是“有罪”還是“無罪”,也就是“得救”還是“沒有得救”的問題,把天堂或地獄的思想強加給信徒,救人進天堂成爲福音派信徒傳福音最大的動力。這樣的思想產生出一大批偉大的佈道家。尋找未得救的人,傳福音給他們的動人故事很多。約翰候伯牧師是泰坦尼克號上的一位乘客,那這條號稱“不沉的方舟”巨輪沉下海之後,候伯在冰水裏從一個人游到另外一個人,問同一個問題“你得救了嗎”,意在凍死之前帶領多一個靈魂進入神的國度。替代刑罰的觀念使人能夠有力量應對危機,能夠使站在死亡邊緣的人立即得救。不過,在沒有危機的日常生活中,信徒就缺乏持續的動力了。回頭說說我們前面提到的法庭,囚犯被宣告為義,那麽他走出法庭之後又怎麽樣呢?替代刑罰說從來沒有這個問題的答案。

這麽樣看福音還有個問題:福音僅僅是我們進天堂的方法。福音和堅忍的教義一起,讓人感到一旦進了福音的大門,就不再需要進門時的那把鑰匙了,只剩下一件事可做,即把鑰匙交給下一個人。Tony Campolo說他年輕時參加一個福音佈道大會,那位講員說到世界的情況多麽糟糕,而信了耶穌以後情形會變得多麽好等等。他說耶穌好像是個司令,而信徒好像基督的大軍,他們一起就要改變世界。Campolo聼見這個信息就很興奮,他問講員自己應該做什麽。他被告知信徒很像招兵的士官,他們要帶領更多的人來參加上帝的大軍。然後,那些人也成爲招兵的人,招收更多的人。Campolo很快就得出結論說,我們都是招兵的士官,真正改變世界的工作根本還沒有開始。

這樣的福音著眼點放在耶穌的釘十字架之死,卻使耶穌生平所做的其它事情都忽略了。這種神學的座右銘是“耶穌降生就是為了十字架的死”。而他的生平、事奉、以及接觸和改變他人的生活,統統成爲沒有必要。假如耶穌十六嵗釘十字架也不會有什麽問題。所以,不僅耶穌的生平被忽略,那位撒瑪利亞井邊的婦人、那位爬上桑樹的撒該,那位用眼淚和頭髮洗耶穌腳的女人、那位長大麻風的、瞎眼的、聾子、啞巴,還有那位差點被用石頭打死的女人,都沒有意義了。如果我們看世界只有一條底綫,就是將來進“天堂”還是“地獄”,那麽我們“進來以後”豈不是就不需要福音了麽?

這樣看來,我相信救贖論會尋找一個不同的模式,或是一個補充的模式。這個模式要把福音和我們的生活更像基督連接起來。我所能夠想到的例子是希臘東正教的神學。他們對得救的觀念不是側重基督釘十字架,而是三一論的教義。他們看父子聖靈在永恒裏密切聯結並和諧共舞,上帝世世代代不住地邀請我們加入這個共舞。而罪就是離開了這個共舞,與其隨著恩典和尊敬的秩序行動,人破壞了其中的優美和韻律。結果耶穌進入他所創造的世界,來重新恢復節奏和美感的秩序。

亞他那修是四世紀一個主教,曾講過一個有力的故事來説明福音的拯救:從前有一個良善仁慈的國王。在他所治理的一個遙遠城市裏,有人利用他們所享受的自由來做壞事。由於犯罪這些悖逆的人害怕有一天國王會來懲罰他們,於是他們製造輿論,大家一同憎恨國王。他們説服了全城的人跟隨他們宣告獨立,脫離國王的管理。既隨心所欲做壞事,各種罪行就泛濫—強暴、逼人為奴、謀殺、強奸…全城生活很快陷入絕望境地。國王知道以後很爲難,他應該派軍隊去鎮壓呢?還是任憑他們這樣下去?兩種做法都是毀滅。這位智慧的王出其不意,做了一件前所未有的事—脫下皇袍,穿上流浪漢的衣服來到城中,住在不起眼的地方修起家具和瓷器。人們被他的良善所吸引,尊敬他,有事沒事都到他那裏去。他告訴大家:那些悖逆的人把他們愚弄了,真正的國王恩慈行善,就像自己這樣這般。人們一個個開始跟隨他的榜樣,很快就有幾百人跟隨。他的影響成爲一個運動,全城的人最後都後悔,可是又不敢回到國王那裏,以爲他一定會為他們的罪行刑罰他們。但是這位裝扮成工匠的國王告訴他們一個好消息:他就是國王,他愛大家,歡迎他們回到他的國度。這就是希臘東正教的福音。

Sunday, November 20, 2011

轉發:外國人眼中的中國人

以下取自土豆網視頻《十分鈡讓你看懂中國》,向外國人介紹滿典型的中國文化/環境。

...

中國人不會公開批評、忽視、或取笑他人,即便是開玩笑。

點評個人的成績表現時,也是先強調優點,再講不足。

中國人可能會問你的私事,或者觀察評論你的年齡、收入、信仰、和外貌。別往心裏去!

中國的朋友和家人之間也不會說“請”或“謝謝”,認爲沒有必要那麽客氣。

開會時,通常是資格最老的與會者發言,有問題也應該問他。

在中國,沉默並不意味著軟弱;通常,潛臺詞比明説的話更重要。

要想取得成功?你需要另外的思維方式。有位中國的歷史學教授總結說,中國人是這樣的:耿直卻又圓滑;坦誠卻又世故;多疑卻又容易上當;講實惠(甚至不擇手段)卻也講忠義;尚禮儀卻又缺少公德;主中庸卻又走極端;美節儉卻又喜排場;守傳統卻又趕時髦;知足常樂卻又夢想暴發;燒香算命卻又無宗教感。

這就是中國,矛盾複雜,很難歸納成一個模式。在這裡遇到的所有挑戰和冒險都是做生意的一部分,Be patient, and have fun!

Saturday, November 19, 2011

耶穌榜樣:你們當信服神

昨晚我們小組研經的時候讀到耶穌咒詛無花果樹的事情,引起有趣的討論。馬可福音11章:

他們(耶穌與12個門徒)從伯大尼出來,耶穌餓了。遠遠的看見一棵無花果樹,樹上有葉子,就往那裡去,或者在樹上可以找著甚麼。到了樹下,竟找不著甚麼,不過有葉子,因為不是收無花果的時候。耶穌就對樹說:從今以後,永沒有人吃你的果子。他的門徒也聽見了。

單單看這三句話是有些莫名其妙的,你可以問很多問題,比如耶穌爲什麽要咒詛那棵樹?明明不是收果子的時候嘛。我家後院有一棵無花果樹,每年冬天落葉,春天長葉子,夏天才開始結果子。初熟的無花果很多都不太甜,到九月份收最後果子的時候,樹葉已經開始發黃和脫落,但是收下來的果子很甜。耶穌上耶路撒冷過逾越節,逾越節的時候大概是三、四月份,葉子已經長得很茂盛,但還沒有果子,至少沒有能吃的果子。這棵樹按照上帝的設計恐怕是正常的。

不過,我看查經資料大全中《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給的背景註釋,有這麽一段:“在一般正常的情形下,無花果樹是在現代陽曆二月間開始結果,然後發芽長葉,至四、五月間即達綠蔭茂密的地步,每一個葉子下面都有一個果子,大多數果子須至六月間才成熟,不過也有些果子會早熟。本章經文所述時間,已經靠近逾越節,大約介乎陽曆三、四月之間。因此,按常理,那棵無花果樹是不該光有葉子而沒有果子的”。

Really?資料來源沒有註明,或許我從來沒有注意過光禿禿的樹枝上先長果子。明年我一定仔細留意房后那棵無花果樹是什麽時候開始出現果子。現在是晚秋,我特別到後院為我們家的無花果樹拍照,請大家看看不是收果季節的無花果樹---滿樹的葉子,沒有果子!馬可明明說因爲不是收果的季節,所以耶穌找不到什麽,偏偏有人不讀那句話,另外解釋成那棵無花樹的表現不好,它不應該一點果子都沒有。注重行爲不注重信心是我們人一貫的傳統了,讀起聖經難免戴一副有色眼鏡,然後說是聖經如此教導:表現不好遭到咒詛。其實真正的福音剛好和這個觀念相反:神子基督在我們道德最軟弱的時候,在我們正在犯罪的時候,在我們還與作仇敵的時候為我們死(羅馬書5章),正是要我們能夠信任父神。退一萬步說,如果那棵樹在該有果子的時候一個果子都找不到,只有葉子,那一定是天父上帝的特殊作爲,説不定是為教導門徒而事先設立的特殊道具。

這段無花果樹被咒詛的故事並沒有講完。耶穌那天進聖殿把做買賣的人趕出去,第二天囘來才接著說這棵樹的教訓。在馬太福音裏就沒有潔淨聖殿的“插曲”,因爲馬太不是按照時間次序來寫書的:那無花果樹立刻就枯乾了,並不排除他們第二天就看見連根都枯乾了的樹。(希望您不會固執地爭辯30秒以内、或2小時以内樹葉完全幹透才叫做“立刻”,我認爲馬太是說樹立刻開始迅速地枯乾起來。)我家的果樹有時整枝斷掉,斷枝上的果子和葉子絕不是馬上變化,縂要幾天以後才能看出已經枯乾,而其上的果子還能繼續逐漸成熟呢,何況整棵樹的枯乾,通常許久才能看出來!

當門徒稀奇詢問那棵無花果樹怎麽會枯乾的時候,耶穌立即提出關於信心的教訓:你們當信服神。我實在告訴你們,無論何人對這座山說:你挪開此地,投在海裡!他若心裡不疑惑,只信他所說的必成,就必給他成了。所以我告訴你們,凡你們禱告祈求的,無論是甚麼,只要信是得著的,就必得著。---這個教訓的重心不在于耶穌想要顯示他的主權,乃在於他要我們有信心。

無花果樹,無花果樹!舊約的先知經常用它來象徵以色列神子民的國。上帝精心栽培它幾千年,祂兒子耶穌來了卻找不到其中的信心,多麽痛心!聖殿外院中擠滿了買賣祭牲的人,就是國中那些最敬虔的人,竟沒有人以爲對整個逾越節的敬拜活動有任何不妥。你還記得猶太教祭司長和民間的長老盤問耶穌的權柄嗎?沒有歡迎,只有懷疑和不服。以色列,以色列!你的敬虔盡人皆知,認識獨一的真神,萬國必因你得福,但是耶穌借用這棵樹宣告,“從今以後,永遠沒有人吃你的果子”!因爲耶和華說,我必從石頭中給亞伯拉罕興起有信心的子孫(馬太福音三章9節)。

耶穌的回答顯然是關乎有信心與父神親密聯結、禱告蒙垂聼。耶穌對於從石頭中興起亞伯拉罕的子孫顯然大有信心。他的生平和受難成功地扭轉了這樣一個歷史局面:猶太教及以色列的代表階級沒有信心來接受她所盼望的王--這無疑相當於把一座山挪開投在海里。對於耶穌的門徒來説,信心就是一切。使他們能夠承傳亞伯拉罕之約的東西是什麽呢?不是種族、不是出身,而是對造物主上帝的信心,相信祂是大慈大悲、赦免過犯、忠實可靠、樂意眷顧、把好東西給兒女的父親,而耶穌正是我們依賴上帝的榜樣。

Wednesday, November 16, 2011

傳歌羅西書中的福音

歌羅西書和以弗所書對福音的描述完全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一個克服黑暗勢力、擴展上帝愛的國度的角度。

我以前常常以爲,傳福音的時候必須要先讓人知道自己有罪,知罪是最重要的福音預工。所以我每次希望把“整全的”福音傳給人的時候,就必須提人有罪這個事實。我自己的孩子小的時候想要信主作基督徒的時候,我就告訴她們,每個人都有“不乖”的時候,去做錯事,耶穌卻愛我們和饒恕我們,要我們接受祂為主,然後教我們作有愛心的人。我兩個女兒那時候一個六嵗,一個四嵗,我忘記給她們擧的“不乖”的例子是什麽了,可是當時她倆正在為爸爸對媽媽大吼大叫地説話、然後跺腳出去感到很害怕,又為我難過。她們看出信耶穌比不信好,希望成爲基督徒,就是因爲我沒有提高嗓門和我先生針鋒相對。

現在想來,我給她們解釋福音的時候實在是避重就輕。人裏面有罪是個看不見、摸不着的抽象概念,卻早已真實具體地展示在我們的人際交往上。我喜歡遠志明的解釋:你如果不知道什麽是“罪”,就去問問你的配偶,他/她一定立即清清楚楚地告訴你。無論我當時給孩子的解釋是如何蒼白無力,反正我很高興看到她們連連點頭,表示明白!我當時主要是給我的大女兒講,問她是不是真要接受耶穌為主,沒有想到我的小女兒爬在我膝蓋上,抱著我的脖子也堅決表示要接受主。---她才不要自己留在後面,與媽媽和姐姐不同!啊,親情的吸引力是多麽大的接受福音的動力!

在歌羅西書中,保羅盡心竭力,想要傳的福音是這樣的:父神叫我們能與眾聖徒在光明中同得基業(神的國度)。祂救了我們脫離黑暗的權勢,把我們遷到祂愛子的國裡;我們在愛子裡得蒙救贖,罪過得以赦免(1章12-14節)。福音爲什麽對人有這樣大的吸引力、到處增長呢?就是人人可以看出來、能體驗的愛心,這愛心是聖靈的工作,保羅稱爲“因聖靈所存的愛心”(1章8節)。我們華人教會每次為人施洗,你聼到的見證絕大多數都含有這個重要因素--我見到了基督徒如此這般的愛心,我也願意像他們一樣,我也要這份信心!

保羅描述他所追求的福音果效是方方面面的,其中包括:體會了神的恩惠就傳遞給周圍其他的人(1章6節);行事爲人對得起主(10節,請注意,罪實在不單單是個人的事);歡歡喜喜地忍耐寬容(11節,人際關係中最大的問題一向是缺乏信任,沒有寬容);因爲愛心而不怕患難勞苦(24節);勸誡、教導各人,要把人在基督裏完完全全地引到父神面前(28節)。

我不知道初期教會傳福音的時候是否都以指出對方的罪開始,從歌羅西書看似乎不是這樣。對於中國人來説,人人有過是不在話下的,但是特別提出來討論彼此的過犯,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很不禮貌的,尤其是對不那麽熟悉的人。對處於羅馬帝國的小亞細亞地區的歌羅西教會來説,他們雖然有諸多希臘文化的影響,有個人獨立自主、為自己行爲負責的觀念,卻難以擺脫亞洲人這種行爲必須受環境制約的感受。

我寫過一篇東方和西方文化的比較,歡迎參考。對於希臘拉丁文化的人來説,福音是能夠解決人的罪帶來的行爲和死亡的問題,雖然這對亞洲人來説也是福音,但是亞洲人看人際關係更加重要。因爲罪得到饒恕是比較抽象的,人得到接納卻是具體實在的。假如說罪得饒恕意思就是可以不判死刑,甚至可以釋放出監獄,那是不是仍然一輩子擡不起頭,顏面無光?那個福音恐怕不能吸引很多亞洲人。從歌羅西書來看,福音的傳法似乎並不是透過關於罪和義的説教,而是透過愛心的傳遞。人們之間彼此接納,因爲我們敬拜的是接納人的主!

總之,假如罪得饒恕意思是被神接納,進入一個嶄新的榮耀地位(愛子的國度),作兒女也好,稱義也好,人有了第二次機會受培育、作新人,還有一份偉大的事業等著你參與,有一個別人不能取代的重要位置,那才是值得大大傳揚的好消息。我們原來不能夠,是因爲有黑暗的權勢轄制,基督使我們脫離了,我想這福音是亞洲人的福音。

Sunday, November 13, 2011

得救與恆心信靠主

歌羅西書1章21節:你們從前與神隔絕,因著惡行,心裡與他為敵。

人到底是先有惡行、後與上帝為敵呢?還是反過來,先與上帝隔絕,後有惡行?這一節經文的中文翻譯似乎暗示惡行在先,與神的不良關係在後。但是你如果看希臘原文,惡行在時間次序上並非是先發生,也不是不良關係的原因。英文的翻譯比較好:RSV是And you, who once were estranged and hostile in mind, doing evil deeds. --行惡是描述為敵和疏遠狀況的分詞。BBE是And you, who in the past were cut off and at war with God in your minds through evil works. --行惡是與神隔絕、與祂為仇的手段。

保羅在這卷書裏是怎樣描述得救的呢?1章22節:但如今他藉著基督的肉身受死,叫你們與自己和好,都成了聖潔,沒有瑕疵,無可責備,把你們引到自己面前。

我看到這句話語法上都是過去式。一定有人會問,成聖怎麽會是過去式?我們不是被教導要努力成聖?--但是聖經中的“成聖”一般都是被動式,最好翻譯成被分別為聖。不是別人,而是上帝把我們分別為聖。努力成聖多少有些誤導:讓人以爲可以靠自己。努力的結果不是驕傲、就是洩氣。你看在這節經文中,不僅聖潔不是自己的努力,沒有瑕疵、無可責備也是上帝的工作。準確地說,是父神藉著基督向我們做的工作,我們信徒已經被耶穌引到天父面前了。基督已經完成了救贖大功,我們是否就無事可做了呢?下一節經文有答案。

1章23節:只要你們在所信的道上恆心,根基穩固,堅定不移,不至被引動失去(原離開)福音的盼望。這福音就是你們所聽過的,也是傳與普天下萬人(凡受造的)聽的,我保羅也作了這福音的執事。

我們要堅持信心。這可是一生的事情,在大事小事上學習信任上帝,可以是個很長的過程。我過去的文章中多次提到過,一個人的成長環境和生活經歷非常影響他/她信任人和信任上帝的能力。從健康的人際關係環境中出來的人本能地願意信任他人,直到發現對方有不值得信任之處。而在不甚健康的人際關係環境裏,人們習慣使用許多防衛,談不上多少信任,所以與天父交往時要和與其他人一樣,慢慢來增加信任。聖靈幫助人體會聖父聖子的情義,心靈逐漸得到安慰醫治。

看來我們傳福音不能操之過急。催促人家做一次“決志”禱告並不像我以前想的那樣靈驗,決定你進天堂地獄或什麽的,to be honest。除非那個禱告能夠讓人一次就學會恆心信靠主,堅定不移,不會再被引動離開福音的盼望。我們必須容許人家逐漸地、不斷地認識神

Tuesday, November 8, 2011

令人遺憾的猶大

約翰福音13章21-30節講的是在最後的晚餐,主耶穌預言自己將要被出賣:耶穌…心裏憂愁(was troubled),就明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你們中間有一個人要賣我了。

你想耶穌因什麽事憂愁?可能是害怕十字架的苦痛?可能是擔心父的計劃按期實現?憂愁這個字有時翻譯成愁煩,有時翻譯成驚慌,反正是很不好的内心感受。我想,耶穌在這個場合最有可能是為猶大難過。猶大坐席的位置就在耶穌的旁邊--他能夠伸手取餅蘸在盤子裏,然後遞給猶大,多麽一個親密朋友之間的動作!猶大是十二個門徒中管錢囊的,可見是受到了信任,儘管小約翰不止一次看見他從中取為私用(約十二6)。

我在逾越節服侍那篇博客文章中說過,耶穌也給猶大洗了腳,不知他當時感受如何,認爲理所當然(take for granted)?仔細想來,他心懷鬼胎,忙著盤算如何能把耶穌交給那些想要捉拿他的人,很可能是心不在焉的。三年緊密跟隨耶穌竟然沒有建立什麽情誼?真是麻木!我想猶大吃飯的時候,人在心不在,耶穌豈不曉得?耶穌講什麽道理他都不會聼進去的。所以耶穌憂愁,一來完全無法和這個人建立一份滿意的關係,二來知道這人正在走向滅亡。我相信戀愛/婚姻失敗是個非常痛苦失望的感覺,耶穌的憂愁一定非同小可。

你與心不在焉、顯然敷衍你的人打過交道沒有?我希望我能趕快從這樣的人面前離開。福音書多次記載一些細節,表明耶穌是個知道旁邊人心思的人。所以,猶大的心思狀態一定是個讓人無法忍受的狀態,不如對他說,“你所做的快做吧”。約翰所說“撒旦入了他(猶大)的心”,決不是其它福音書多有記載的被鬼附的情形。他完全是自願地被黑暗勢力利用了…真可惜。正如約翰一開頭所說的,“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這件事在猶大身上達到了高潮。30節說猶大立刻就出去了,消失在黑暗中。耶穌有好幾個比喻故事提到“外面的黑暗”,沒有一個人是主動要出去的,只有猶大。

席間另外有個“耶穌所愛的那個門徒”,剛好和猶大相反。他坐席的位置剛好在耶穌的另一邊,我們都相信他就是寫這卷福音書的約翰。約翰是個唯一大膽跟著捉拿耶穌的人群到大祭司那裏去的門徒,也是唯一在耶穌釘十字架時在場的門徒,他很可能是因爲年齡小,不被人當作一個威脅。他歡喜仰慕耶穌,耶穌特別喜歡他,其他門徒也沒有討厭或嫉妒他。彼得請這個門徒詢問大家都想問的問題:十二個門徒中間有一個人要賣耶穌?主是指著誰說的?於是這個門徒和耶穌交頭接耳,說起悄悄話:“主啊,是誰”?“我蘸一點餅給誰,就是誰”。我想小約翰眼看著猶大沒有表情的面孔,又站起來出去,當時一定想不出是怎麽囘事兒。他只知道一件事,就是猶大令耶穌心裏很憂愁。

Monday, November 7, 2011

耶穌在逾越節服侍人!

我們中間恐怕大多數人不怎麽拿耶穌親口説的這句話當真:他來果真不是要受人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太20:28)?我們若是留心,真地感受到了主的服侍,不知會有多感動!可惜這些知識大多僅僅存在頭腦裏而已。我們都知道,耶穌是逾越節的羔羊。在使徒約翰的筆下,耶穌清楚知道自己從父神那裏來到世上的目的。他詳細記載了耶穌在地上的最後三個逾越節:

第一次過逾越節之前,耶穌進聖殿去把做買賣的人趕出去。那時耶穌在耶路撒冷恐怕還不怎麽出名,於是被敬虔的宗教人士--祭司、文士、法利賽人質疑他的權柄:你父的殿??你顯什麽神跡給我們看?耶穌卻以他的身體為聖殿,宣告拆毀和三天重建的話(約翰福音2章)。

第二次預備過逾越節時,耶穌用五餅二魚喂飽“五千男人”,加上婦女和孩子們可能有上萬人。正當衆人擁戴他、希望逼他作王,好天天用神跡喂飽大家的時候,耶穌卻宣告自己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糧。他們必須吃人子的肉、喝人子的血得生命(約翰福音6章)。人子是神的羔羊嘛,逾越節的羔羊當然是給人吃的。

第三次約翰用了好幾章的篇幅,將耶穌預備上十字架的過程詳細記下。他出其不意地從逾越節晚餐前耶穌為門徒洗腳開始:逾越節以前,耶穌知道自己離世歸父的時候到了。他既然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約翰福音13章)。“離世歸父”可不是簡單的死了進天堂。約翰寫得清清楚楚,耶穌復活得到一個新的身體/生命,然後會見他的門徒40天,最後才回到天上父神那裏。耶穌牽挂他門徒的這種愛,從他給門徒洗腳開始,到釘十字架,可不是在他升天以後就結束了。神兒子回家是必須的,但他的使命是帶許多兒子回家,所以約翰說時候到了,耶穌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到底。

約翰沒有怎麽描述逾越節晚餐本身,可是他描述了洗腳。有的教會設立教會領袖給門徒洗腳的禮儀,就是根據耶穌“你們也當彼此洗腳”的吩咐。耶穌不是說,你看我從神而來竟然給你們洗腳!他乃是說,我不得不這樣服侍--我若不洗你們,你們就和我無份了,因爲我是父差遣來的。不知道主耶穌親自給猶大洗腳的時候,猶大有何感受,他不覺得親切、不被嫌棄、和受感動嗎?我年老的父親曾經住在我家三個月,我為他剪過一次腳趾甲。我看出他很受感動,連連道謝,因爲他剪不到自己的腳趾甲。

耶穌很謙卑地做僕人所做的事情,洗腳。這和腓立比書2章所描述的非常類似:耶穌放下神的榮耀,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卑微順服至死,保羅要我們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有其主必有其僕才對。耶穌實實在在地應許說,僕人不能大於主人,受差遣的人也不能大於差遣他的人。我們什麽時候能夠像主耶穌那樣謙卑忘我呢?不是擺出僕人領袖的資格,而是到世界需要我們、而我們也蒙召去服侍的崗位上,無論那個崗位是否起眼。十字架上被殺的逾越節羔羊希望我們照著祂的模式受差遣、服侍人、受苦、得獎賞和榮耀。

以上内容參考了Wright博士的通俗解經書《John for Everyone – Part Two》。

Saturday, November 5, 2011

N. T. Wright博士所遭到的批判

N. T. Wright是當代一位最重要的新約聖經學者,出版的書籍包括What St Paul Really Said 以及 Simply Christian。他是持比較保守的信仰立場的重要學術代表,既尊重聖經的權威性、教導大公信條(包括尼西亞信經、使徒信經)和其它傳統教義,又在文化和其它一些神學觀點(比如婦女講道和作領袖)上比一些福音派的教會領袖開放。在教導上,Wright博士主張把救恩論與教會論重新結合起來,他認爲新教(相對天主教和東正教而説的基督教)常常忽略了這兩者的密切聯係。我覺得這很重要,但他好像對教會“被提”是不以爲然的,我需要仔細讀一讀他的論証文章。

N. T. Wright受到不少傳統守舊派信徒的攻擊,所以他常常需要在一篇講演的開頭用一些時間作一些聲明,挺有意思。比如他說經常有些人聽見和抓住一些隻言片語,就得出一些顯然錯誤的結論,於是開始批判。那些人也許沒有功夫去細讀別人的全部解經説明,卻攻擊別人那並未所持有的立場,讓我想起張逸萍“博士”對我的批判。Wright博士觀看自己專著的公衆研討會錄像,就發現有人喜歡這樣作推論:你既然相信這個,那麽必然也相信那個--然後開始批評Wright博士並不相信的那個觀點。Wright博士認爲這種批判既沒有學術風度、又不寬厚友好(both unscholarly and uncharitable)。批判的言論有長長的一列,你如果不回應呢,你 are failing to respond,你如果回應呢,你 are being defensive,反正都不對。Wright說你如果今天願意審核我還有哪些異端邪説,最好仔細聼我實際說的話,不要胡亂猜測我心裏一定是怎麽想的。因爲一個詞在不同的場合很可能有不同的意思,你不能一聽見某個詞就假定它是你通常所理解的意思。

Wright博士這番話是Justification: Yesterday, Today, and Forever那篇文章裏的。容我擧個咱們最常見的例子:人常聽見“神的公義”就假定它是指神要懲罰罪。那你怎麽理解“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呢?必須忽略“神的公義”。事實上神若是懲罰祂子民的罪,就永遠沒有人能夠像詩篇所歌頌的那樣,為神的公義而歡呼啦。

Wright博士被有些人批判為“聖經嚴守主義”bibilicism,意思是說他拘泥聖經文字,忽略傳統(神學解釋)。這個批判來自保守的基要派信徒,讓人哭笑不得。路德和加爾文當初在宗教改革的時候不是主張聖經至上,可以挑戰傳統和教權?今天基督教難道不應該挖掘聖經文字,容許人的傳統説法受到質疑?卻有人用當時天主教堂對路德的官方批判態度來反對N. T. Wright,說 How dare you say something different from what we’ve believed all these centuries?Wright博士幽默地聲明,“我堅守宗教改革家們的信念,反對新的大公迫害,不管他們的傳統有多保守,都不可限制/要求我用人的傳統來解讀聖經”。

Wright博士強調,聖經是在一定時代寫給一定的人,回答一定的問題。聖經權威的教義就是:永生的神透過拿撒勒人耶穌、以色列人的彌賽亞進入人類歷史,為人的罪死了,又復活了,從而一次就完成了救贖(新的創造)。這個歷史的獨特性是不重復的。正如基督不必反復釘十字架,保羅和其他新約作者當時必須針對的問題並非都是後代人的關注和規範--比如我們現在就沒有諾斯底主義的干擾。所以,我們必須注意聖經當時的歷史背景,才能準確理解經文的用意。你不能撇開當時的情境挖出我們現在需要的答案。保羅的信件本身是改變生命、改變世界、轉變以色列事件的一個重要部分,所以我們必須嚴密觀察聖經所記下的歷史細節,不能以爲有權抽取這裡一點、那裏一滴的抽象字句,來符合自己的劇情。

Wright博士寫過一篇什麽是“成爲神的義”,說“神的義”在林後5章21節意思是:無罪的基督為我們成爲贖罪祭,而使徒保羅的宣教團隊在基督裏成爲神信實公義行動的使者。他說那句話並不是路德所說的那個偉大交換:基督替我們成爲罪人,我們得到基督的義(地位)-- No。你可以讀一讀那篇文章,我已經翻譯成中文,挺有意思。在耶穌時代,有個年輕的官問耶穌如何承受永生,他並不是問如何進天堂。而耶穌的回答也不像路德--他乃是說你要遵守誡命,還要去變賣所有的分掉,然後來成爲門徒。路德的問題來自中世紀的人對於神的恩典、公義的認識,所以他的回答是正確的。然而在談論恩典、公義時,十六世紀的神學家對這些詞的理解和用法,與第一世紀的新約作者,或者與當時希臘人的理解未必一樣。

有的人批判Wright博士做字義研究,然後把研究出來的意思強加在其餘的經文裏。還有人不滿Wright博士看全卷主題、看全段中心,然後在看出來的亮光之下解釋某句經文。比如林後5章21節的解經,Wright博士拒絕讓那一句話成爲孤立的救贖論陳述語句,因爲不合保羅時代的歷史文化環境。Wright博士說,我們不應該把自己的理解讀進聖經的字裏行間。不錯救贖論很重要,但是大多數的西方教會信徒—天主教徒或新教徒,自由派或福音派,都有個很大的、自己沒有意識到的前設,是馬太、馬可、路加、約翰、或保羅所沒有的前設。Wright博士要大家挑戰和檢查我們自己的前設,在歷史的亮光下辨認出來,說“啊,原來那部分是我們自己的解釋,不是聖經說的”。

造物主的救贖計劃,N. T. Wright是這樣描述的:人犯了罪,把神的計劃搞糟了,於是神呼召亞伯拉罕作爲來挽救人類問題的工具。後來以色列民叛逆了,又把神的計劃搞糟了,於是神差遣以色列國家的個人代表、耶穌彌賽亞來替亞當完成以色列的任務,亞當代表了所有世人。耶穌宣告神的國降臨,然後被釘了十字架,這是上帝對我們重重問題的解決方案。Wright博士認爲在整部聖經中,神與以色列人立約,就是為拯救亞當後裔、修復墮落的世界,這個big picture是新約作者們的神學前設。

沒有想到Wright博士被人指責為不重視亞當罪的問題。對於人的罪性問題不夠嚴厲,那不是成了危險的自由派嗎?他曾經是英國聖公會的Durham主教,你去問英國教會的人,他們一定不同意Wright牧師是自由派。Wright博士說亞當犯罪是個不小的問題呀,不然神花這麽多精力來修理什麽問題?但你如果忘了神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就像中世紀出來的神學家,那就只好另外解釋耶穌基督的救贖嘍,比如解釋成滿足一個公義的忿怒之類?Wright博士說那才是個歪曲了聖經的big picture。

有不少人可能感到傳統上越保守,信仰就越純正,真是未必如此。歡迎閲讀什麽是純正的基督信仰一文。

Wednesday, November 2, 2011

好爸爸的實錄點滴

今天看到第六碗《心靈雞湯》中有一篇紀念爸爸的文章,感到可以分享。作者Tom寫下了他永遠會記得的一些景象,比如他小的時候如何抓著爸爸的手指,被他引領著往前走;又比如如何與爸爸一起收聽收音機裏的高中籃球賽轉播,Tom在紙上寫下每個球員的名字,記下每個球員的得分,可是因爲年紀小,熬不到比賽結束就睡着了。第二天一早發現爸爸已經把他抱到床上,還幫他填上了球員最後的分數,把那張記分的紙頭放在他身邊。Tom永遠記得這個。

Tom還記得聖誕節期間放假在家裏,爸爸的工作是清早送麵包,他坐在卡車的地板上和爸爸一起去,麵包的香味和熱氣讓他感到很溫馨。高中的時候Tom迷上足球,爸爸總是來看他比賽。有一次爸爸因爲工作不能來觀看他的一場很重要的比賽,因爲比賽的地點和他送麵包的路途有3小時車程,他說他會聼收音機裏的轉播,但就在排隊準備開球的時候,Tom看見爸爸的麵包車開進了停車場,他及時趕來參加了!Tom的球隊也贏了那場州際球賽。他永遠也會記得這個。

我曾經在多篇文章中提過我爸爸如何對待我的往事,我也永遠會記得那些往事。我的外婆過世的時候,媽媽很難過,因爲她知道消息的時候晚了。半夜我聽見媽媽起來,站在窗前往外面看,我爸爸起來想要勸解安慰她,用閩南話說“何必這樣…”。我躲在被子裏哭了,其實當時我並不知道媽媽爲什麽難過,還以爲她生氣爸爸什麽事,但爸爸那時說不出什麽話是正常的,他如果講一篇大道理反倒是不體諒。

我爸爸是很民主、很文明的那種男人,允許妻子孩子發表意見,也說出他自己的意見,很少因爲意見不合發脾氣。這一點我回想起來特別感恩。我相信天父的愛就是這樣的:珍惜你的感情、喜好,愛護、引導你的志趣,相信你會不斷地成長和進步。歡迎閲讀我紀念爸爸的關懷引導那篇文章。

其實我先生也是和女兒關係很好的那種父親,只是他嗓門兒大了些。女兒上了大學,打起電話還和她們報告我們今晚作了什麽吃的,看看女兒吃的是什麽,哈哈!

Tuesday, November 1, 2011

嚴厲的上帝、慈愛的基督?

我們基督徒中有一大批的人腦海中對於三一的神都有這個印象:父神嚴厲,而耶穌基督慈愛、體諒、饒恕、拯救。這個印象是經不起擺在桌面上檢查的,因爲明顯不符合神學上的三一論。三一論中的“父子同質同榮”是個很抽象的説法,好多人不大明白它究竟是什麽意思,咱們可能都和耶穌的門徒腓力差不多。

約翰福音十四章8-10節:腓力對(耶穌)說:求主將父顯給我們看,我們就知足了。耶穌對他說:腓力,我與你們同在這樣長久,你還不認識我麼?人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你怎麼說將父顯給我們看呢?我在父裡面,父在我裡面,你不信嗎?我對你們所說的話,不是憑著自己說的,乃是住在我裡面的父做他自己的事。

耶穌在這裡解釋的就是父子同質同榮。我們必須把對父神錯誤印象糾正過來:你相信耶穌對你有多麽慈愛體諒,那實際上是聖父的意思,祂透過祂兒子做事。不是神子耶穌凴著自己來愛你,乃是他把天父愛你彰顯出來。聖靈也作工希望你能夠信服天父那忠實可靠的愛。我們之所以有這個錯誤印象,原因恐怕是不自覺地把自己父親的形象投射到天父啦。父親與自己疏遠,或者心目中最良好的男性尊長對自己如何,天父對自己恐怕就是那樣啦。--這個解釋是根據輔導學的家庭系統理論(family system theory)。

十八世紀的美國神學家愛德華玆(Jonathan Edwards 1703-1758)對於父神有非常矛盾的認識。在Sinners in the Hands of an Angry God那篇講章裏,他寫道:“上帝忿怒的弓已經張起,箭在弦上待發,公義將箭頭對準你的心,上帝拉弓不為別的,純屬祂樂意。一位忿怒的上帝,根本沒有義務答應你此刻不射出那支箭來,讓那箭飲你的血”。在他的另外一篇講章Christian Graces Concatenated Together裏,愛德華玆卻寫道:“使徒(約翰)告訴我們神是愛。由於神是無限的,所以祂是愛的無限源頭。又由於祂是充分的,所以祂愛的源頭豐富洋溢出來,永不枯竭。而神的愛是是永遠不變的,祂是永恒愛的源頭”。(這兩段話的英文原文見Boxter’s On Going Thoughts。)

愛德華玆極大地推動了美國的第一次基督教大覺醒運動。但你看得出他用哲學推理的語言來解釋神的愛,遠遠沒有他解釋神的忿怒時用的圖畫語言來的強烈有力。你相信一個人會對你又愛又恨(恨鉄不成鋼)?從比較健康的家庭環境出來的人大概都不會買這個賬,他們聽説“打是親、罵是愛”這類話都會以爲是開無奈的玩笑,寧願不要這種“愛”。我曾寫過一篇“何以維持不健康的人際關係”,談到心理學研究發現,不健康的家庭關係培養出低落的自我價值感,什麽委屈都能忍。你恨我?我不能介意,一家人嘛。但是在健康的家庭人際關係中,怨恨是必須透過溝通或行動姿態來消除的,否則就把愛排斥掉啦。

話説回來,相信上帝又愛我、又恨我的人都知道自己有罪,他們對上帝的愛體驗很有限,稍微遇到困難就會猜疑上帝了。從牧養照顧的角度看,這種缺乏安全感的羊是很難真正長得肥壯的。好像驚弓之鳥,他們需要愛的安慰和醫治,而不是恐嚇。這就是我希望這個錯誤神觀能夠得到糾正的原因。

Monday, October 31, 2011

耶穌談論罪奴得釋放

我曾經翻譯過一篇文章,討論基督徒到底是已經罪得釋放還是仍受捆綁的問題。討論那個問題是因爲有的基督徒根據羅馬書第7章辯論,說基督徒仍然受罪性的捆綁:“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他們不肯讀下一句:“感謝神,靠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就能脫離了”。如果基督徒仍然必須受罪的捆綁,那福音還有意義嗎?

今天我默想耶穌親口說的話:“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所有犯罪的就是罪的奴僕。奴僕不能永遠住在家裡;兒子是永遠住在家裡。所以天父的兒子若叫你們自由,你們就真自由了”(約8:34-36)。耶穌是回答那些好像願意信他、自認是亞伯拉罕的子孫、卻感到從來沒有作過別人的奴僕的猶太人。他到底是什麽意思呢?福音的大能到底表現在什麽上面呢?

“所有犯罪的就是罪的奴僕”,這句話的希臘原文直譯是:every one that doing the sin, he is the slave of the sin,意思一切不住地犯罪的人就是罪性的奴僕.,因爲其中的現在分詞含有連續不停的意思,the sinning ones。耶穌說總是犯罪的人不永遠住在家裏,只是偶爾來家裏作客,只有兒子(the Son)永遠住在家裏。神的兒子永遠住在神的家裏和我們有什麽關係?祂要把我們帶囘祂的家,讓我們永遠住在那裏!既然奴僕不永遠住在家裡,耶穌只有一個辦法:把我們釋放,叫我們自由,不再作罪的奴僕。--但是,這需要你我的信心。

信心的關鍵在於改變自我觀,自我觀其實就是身份(Identity)。保羅在羅馬書裏用了希臘羅馬文化時代的高級知識分子語言,論證信主以後自我觀的轉變,看自己向神活,向罪性死云云。用中國人能夠明白的大白話說,就是基督徒必須相信自己是從裏到外換了一個人:原來是市井小民,現在被國王接納為皇家尊貴兒女,天天不能再閒逛惹事,倒要在與人交往時改掉一切惡習,預備、學習好繼承管理王族產業。人若不能從心底改變自我觀,相信神的兒子已經釋放我們自由,行事爲人就不可能感受到自由。我們每個基督徒都相信自己是真自由了?願你感受到這個自由!

Saturday, October 29, 2011

家庭聚會:愛的見證記錄

我上星期六參加了一個基督徒的家庭聚會。基督徒常常舉辦和參加這類聚會,也許習以爲常,可是對於初初接觸福音的人來説,這可是獨具一格的。我覺得應該稍微描寫一下。

我先生因爲平時不怎麽參與教會的活動,所以女主人打來電話,要親自邀請他。我的先生覺得有些奇怪,“你告訴她我沒有時間就行啦,我又不認識他們”。我才不要包辦代替,勞駕你親自說幾句話,他們會接納,也算是個初次交往。在我的熱情鼓勵下,我先生只好接過電話,客客氣氣地聊了幾句,説明自己不能參加的原因。我很感恩,像這種不信的配偶,我們每次都應該有其他弟兄姐妹來邀請的。別人邀請和配偶邀請是不同的,他們一次謝絕,兩次不來,多幾次一定會來的。

我們聚會的内容是在某人家裏包餃子和互相認識。凡能開放家庭,請一大幫大人小孩到家裏去聚會的,當然都是很熱心的基督徒。因爲小孩子常常會把食物或飲料弄在乾淨漂亮的地毯上,大人也會偶爾打翻茶水,把果仁果皮之類的東西掉在地上,所以聚會之後主人通常都要收撿半天,又擦又洗。不消說,包餃子要提前和好面,預備好餃子餡。為了恐怕有人口味不同或對什麽東西過敏,他們預備了三種餃子餡:有蝦米和沒有蝦米的韭菜餡、還有白菜餡。

我因爲要送先生到另外一個餐會,所以遲到了。我找到他們家的時候餃子已經快要包完了。夠熱鬧的,一、兩個人趕皮,其他人圍著桌子一邊包,一邊彼此聊天。小孩子們圍在電視面前,有幾個感到插不上手的大人也在那裏,還有另外的人坐在沙發上促膝深談。有人專門煮餃子,有人燒湯,有人端水果上桌、拿餐巾紙什麽的,不亦樂乎。其實有不少人另外帶了食物來,吃的東西豐富得很。

終于,所有和好的麵糰都包成了餃子,剩下一些餡不知道怎麽辦,有人建議明天主人家自己烙餡餅,哈哈。長老説明這是迎接新人的聚會,逐一請所有新人共六、七個作了自我介紹,然後禱告謝飯。大家開始取用食物,從十來個盤盤碗碗中選自己喜歡吃的,當然中間包括三大盤不同口味的餃子,然後自己找個座位,和朋友們坐下來一邊談笑、一邊享用。吃飽了還有各種切好的水果,我從臺灣人學會在菠蘿上撒些話梅甜粉料,吃起來別有風味。

吃過飯大家圍坐一圈開始唱歌,然後彼此作自我介紹。每個人必須介紹六件關於自己的事,其中至少有一件事必須是真的。而大家根據平日了解如果聽見某人說了假的事,或者純屬猜測,都可以大叫“假的”,引起哄堂大笑。然後有機會解釋真實情況如何。一位姐妹剛剛說她平時都是聼從老公,立刻被大叫是“假的”--故意開她的玩笑。其實有些人說不出來什麽假的東西,有個姐妹剛剛參加了一個10人的短宣隊,她說成11人就成了假的了。一圈輪流分享過來,大家彼此知道了不少平時的逸事,比如一位弟兄會縫鈕扣,另一位弟兄小時候曾經作模特兒,上過電視等等。

會中有一位姐妹剛剛失去親愛父親,心情很不好,被一位親屬勸了來吃餃子和散散心。她聼了大家樂盈盈的分享禁不住也跟著笑。她感到很溫馨。師母在末了的時候也沒有忘記為她禱告,願她得到平安有安慰。另一位姐妹剛剛決定要回到國内去,並且短期内不打算再來,不消說大家齊心為她前面道路禱告,願主按她所需要的來帶領和醫治她,或許有一天把她帶回來也未可知。

最精彩的是一位姐妹講她信主經過,以及信主以後遇到生病等等,神如何奇妙地回答了她内心的祈求,病得醫治!她現在回到教會熱心得很,又參加短宣隊,又帶領一個區域的小組聚會,都是因爲親身經歷到上帝的慈愛和信實。甚願我們中間好幾位尚未決定信主的朋友聼了以後受到啓發和感動,也願意來跟隨主!上帝的靈在我們中間運行,引發有意義的思考和信仰的討論,大家也彼此放在心上,互相代禱。這樣的團契豈不吸引人來認識基督!

神兒子關於“人人都犯了罪”的教導

如果說父神饒恕我們是因爲耶穌受難,祂的公義得到滿足,那麽耶穌仁慈饒恕我們是凴什麽呢?我發現耶穌比一切的人都更加樂意饒恕—比一切尋求嚴格遵守上帝律法的人都更加仁慈。在約翰福音第8章,一開始記載了敬虔宗教人士想要用石頭打死一個婦人的故事,結尾卻發現原來那些人是想要用石頭打死耶穌。

約翰福音8章1-11節:清早又回到殿裡。眾百姓都到他那裡去,他就坐下,教訓他們。文士和法利賽人帶著一個行淫時被拿的婦人來,叫她站在當中,就對耶穌說:夫子,這婦人是正行淫之時被拿的。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們把這樣的婦人用石頭打死。你說該把她怎麼樣呢?他們說這話,乃試探耶穌,要得著告他的把柄。耶穌卻彎著腰,用指頭在地上畫字。他們還是不住的問他,耶穌就直起腰來,對他們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於是又彎著腰,用指頭在地上畫字。他們聽見這話,就從老到少,一個一個的都出去了,只剩下耶穌一人,還有那婦人仍然站在當中。耶穌就直起腰來,對她說:婦人,那些人在那裡呢?沒有人定你的罪嗎?她說:主啊,沒有。耶穌說: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從此不要再犯罪了!

文士和法利賽人爲耶穌設了一個陷阱。他們大概猜得到,只要這個婦人一哀求,耶穌就會告訴這個婦人她的罪赦免了。那就等於教導人別理會摩西律法!那些道德高超的宗教人士利用這個犯罪的婦人來攻擊耶穌,你可以想得到當時氣氛的緊張。

耶穌在地上畫字,沒有人知道他畫什麽字,他也許在思考?再三追問,最後耶穌回答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我想所有的聽衆都會很驚訝,不得不想自己是否沒有罪,可以先拿石頭打那個淫婦?耶穌並沒有說摩西律法不對,他意思是說你們對於罪過這麽認真,難道沒有看見自己也有罪過?結果那些人一個個都明白過來,走開了。這件事當然不是說淫亂沒有關係,因爲耶穌最後對這個婦人說:“去吧,今後不要再犯罪了”。如果她被神兒子免了死罪,日後就必須重新做人才相稱,否則就是不知道領了莫大的恩典。耶穌當時實在是替這個婦人頂了人家的矛頭評判。

也許我們應該稀奇,耶穌那麽容易饒恕罪人,他和他們一起吃飯的時候問他們的罪嗎?耶穌凴什麽饒恕我們和愛我們?耶穌的門徒都見證他的憐憫之心。父神也是這麽容易饒恕嗎?我們最好是回答:對,耶穌來施恩憐憫正是父的意思,他與父神是同心合一的。聖經上說他是神榮耀所發的光輝,是神本體的真像(希伯來書1章3節)。約翰在他的福音書裏不斷地回答一個問題:耶穌到底是不是彌賽亞—那位真正的君王?神和祂的兒子到底是有什麽樣的特質?如果說上帝對人的行爲不完美(sins)很忿怒,至少耶穌不是這樣表達出來的。(請閱“上帝為怎樣的事發怒”一文。)

總而言之,基督耶穌關於“人人都犯了罪”的教導是什麽呢?是上帝無條件的饒恕和規勸:去吧,今後不要再犯罪了。正如約翰所見證的,耶穌是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惡的,天父將祂賜給世人,好將我們帶囘家…希望你現在了解,人非得信耶穌不可,因爲祂對你太好啦!你最好不要對不起祂的美意。

Friday, October 28, 2011

尋求逐漸地、不斷地認識神

認識神是個一生的過程,不是一次事件。好比你認識另外一個人,打一次照面,互相知道了身份和名字,甚至說了話,那未必叫做認識。我家附近超市的那個收銀員,我們常常打交道還是不能叫做認識。

自古以來人就不可救藥地尋求和敬拜鬼神。人的永恒感、自我存在的價值觀、是非概念,都不由自主地與神明有關系。雖然人尋求神並不能證明就是有神,但是偉大的英國基督徒哲學家C.S.Lewis說得好,雖然人的饑餓感不能證明有食物存在,或馬上就有食物充饑,但可以顯示出人有吃的基本需要和能力。人的靈性裏的饑渴也一樣強有力地顯示出有某種超乎我們之上的東西存在,是能夠滿足人所需要的。古時聖徒Augustine曾經禱告說:“神啊,你為自己創造了我們,主耶和華啊,我們的心靈不得安息,直到我們找到了你。”我們顯然活在世上並不滿足於吃飽穿暖或今生的成就。

這種尋找人生意義的過程是世人一生所從事的最重要事情,其它沒有一個問題比這個需要更顯著,並且你對這個問題的答案確定你的人生方向。如果你得出沒有神的結論,你就不會去尋求與他建立關系,你就要把你的人生建造在神靈以外的原則上,你不會去尋求神的心意和按他的心意安排生活次序,或遵守服從你所了解的神。你全都得靠你自己。另一方面,如果你確定神是存在並且創造了你,你就會極力想了解他對你的創造設計,從他知道你是誰,他為什麽造你,以及他對你有什麽供應和期望。

到底是否有神的問題?神有怎樣的特性?他關注人的事麽?我們能認識他麽?我們每個人都能通過閲讀聖經和彼此討論,與真理更靠近一步。

有的時候人對神的事情沒有興趣是因為他們所聽說和想象中的神並不值得去認識。由於各種原因,我們對神的屬性和個性都有不同的概念,這些概念大多與我們小的時候雙親和師長的教導有關。還有,我們看待我們父母方式也可能大大影響我們看神的方式。父母如何待我們往往使我們不自覺地假設神也如何待我們。你若知道神是有位格的一位神而不是某種勢力,就不免照著我們所知道的人的樣式去想象和決定是否要與神交往。有人把神想成一位慈愛的老公公,也有人把神想成一位嚴厲的警察,只是糾察人的紀律和錯誤,還有人把神想成是某種宇宙的機械師,專門在人生出現問題而呼求時幫你修理解決。聖經上說的神到底是什麽樣的呢?我們真的願意放棄自己的先入為主的可能不大對頭的概念麽?

聖經告訴我們,神是聖天父、聖子(道)、聖靈。信神並不止於承認有一位至高無上者,如果我們對神的觀念太離譜,就會落入聖經上稱之為拜偶像的危險,也就是拜一位我們自己想象出來的神,而不是拜那位按照自己形象造了人的神。聖經上所說的信是建立與神交往對話的關係,凡事向祂咨詢的信,因此知道父、子、聖靈是怎樣的一位神非常重要,而辨認自己的錯誤成見是認識神的最重要一步。

Wednesday, October 26, 2011

摩西擧蛇--不是為定罪

我發現咱們基督徒念聖經一點都不仔細。今天我把最熟悉的經文拿出來又仔細看看。約翰福音3章14-15節:摩西在曠野怎樣舉蛇,人子也必照樣被舉起來,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

摩西在曠野擧蛇的故事來自舊約聖經民數記21章。那時百姓向神和摩西發怨言,對於出埃及這件事表示不滿。於是耶和華讓毒蛇進入百姓中間,蛇就咬死了許多人。後來百姓到摩西那裏認罪,說我們錯了,求你禱告耶和華趕走這些蛇。耶和華並沒有趕走那些蛇,卻吩咐摩西造一條銅蛇掛在杆子上,請被蛇咬了的人來望這銅蛇,一望就不會死了。主耶穌意思說,摩西怎樣在曠野把蛇掛在杆子上,讓被蛇咬傷的百姓免去死亡,他自己也要照樣被掛在十字架上,叫一切信他的都不至於滅亡、反得永生。

我猜想曠野本來就有很多毒蛇,只是在百姓還沒有發怨言之前,耶和華保守他們不被咬傷。在百姓得罪了上帝以後,耶和華撤去百姓周圍的圍護,那些毒蛇就開始害人了。銅蛇的作用好像解毒偏方,百姓仍然可能被咬,卻不致于死。這令我想到人的罪,人若不攻擊抵擋上帝,祂可以保守護衛我們不至於受害。我聼見很多人受洗時都作見證說,我發現上帝對我很好,所以我願意信靠祂。但人若直接咒駡上帝或拜偶像等等,任何事情都能出錯,堪稱被蛇咬到。摩西擧銅蛇的救法象徵著耶穌釘十字架的救法,凡願意相信摩西的話來望這銅蛇的就得救。柱子上的蛇如今就代表醫治,在西方不少醫療組織都用銅蛇記號。掛在杆子上的銅蛇指向基督的救贖,我的理解並非被釘的耶穌好像毒蛇攻擊過人,也不是蛇本身對百姓得醫治有什麽功勞,乃是那個形象類似於基督犧牲的形象:十字架要把人子舉起來,上帝要讓他如此得榮耀,使願意相信者得救。如果我們願意對付罪/不潔帶來的與上帝的隔閡,接受恩典與神和好,就要仰望十字架。

約翰福音3章16-17節: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因為神差他的兒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經定了,因為他不信神獨生子的名。

我過去根本沒有注意“不是要定世人的罪”那句話,因爲我總是先入爲主地以爲,上帝的聖潔使祂定我們的罪,不然基督爲什麽需要釘十字架?我又不仔細看上帝為什麽定罪不信的人---約翰明明說是因爲“不信神獨生子的名”,我卻以爲是因爲人原本有其它的罪。不信神獨生子的名(字面not believing into the only son of God),意思是指猶太人拒絕歸信彌賽亞,而非一般不知道、不盼望、因而沒有機會信的人。

我這些錯誤印象是起初向我傳福音的人留給我的,--我禱告接受主、尚未讀聖經的時候就知道了。我們用屬靈四律傳福音就是有這個問題,過分簡化天國的福音,以偏代全,忽略其它的重要信息。現在仔細想來,神的羔羊除罪無需理解為上帝定罪我們,因爲上帝實實在在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祂兒子得救/回家,是十足的不計行爲的接納姿態。人其它的罪惡當然要對付,虧欠他人、虧欠上帝都是大問題,但若是指望從信耶穌以外的方法來得上帝饒恕,那就沒有救藥啦。至於基督為什麽必須釘十字架,歡迎閲讀神的羔羊來到世上的目的那篇文章。

Monday, October 24, 2011

他們的喜酒用完了--這與你我何幹?

約翰福音第2章記載,耶穌的母親首先發現,在所參加的婚宴上,主人的喜酒用完了。她顯得很着急,為這事去找耶穌。她可不是一般的客人,她大大方方地指使人家的佣人呢。她兒子耶穌帶了好幾個新近跟隨的門徒來赴宴…她感到她兒子耶穌有能力、也應該出頭幫忙的時候到了。事實證明馬利亞的判斷和溝通能力都相當不錯,焉知不是聖靈的引導?經過協商,耶穌幫助窘迫的家庭解圍,大家歡喜享用上等好酒,耶穌在門徒眼前第一次顯出他那恩惠、仁慈、用愛心成全人的榮耀。

我說是經過了協商,因爲起初耶穌似乎表示他的時候還沒有到。“婦人,我與你有甚麼相干?…”。這句猶太人的慣用語,在希臘原文裏只有四個字,直譯:What me and you?意思必須看上下文而定。有時候是請您甭管我事的意思,而不是說咱們二人沒有關係。比如馬太、馬可、路加多次記載污鬼對耶穌說“我與你有什麽相干”的話。然而,在士師記11章12節,耶弗他卻用這個短語來詢問緣由,意思是你凴什麽(來攪擾我)?聖經學者N.T. Wright和黃迦勒牧師都把耶穌這句話翻譯成“這與我、與你有什麽相干”?what’s that got to do with you and me?意思咱們現在是否不必管這件事。這和接下去的“我的時候還沒有到”連得很好。

我們知道耶穌説這話並非動用上帝的主權宣告祂的時候還沒有到,或者對母親表示一個很確定的不同意,皆因2章4節前面是個問句,而後面2章11節是個肯定的陳述句:這是耶穌所行的頭一件神蹟,是在加利利的迦拿行的,顯出他的榮耀來;他的門徒就信他了。如果“這與我、與你有什麽相干”是個真正的問句,要聼對方答案,而不是我們通常所想的反問句,指望著對方給一個否定的答案,那麽後面跟著的那句話,“我的時候還沒有到”,本來是解釋這句問話的緣由,意思就是協商討論了。好像說,我們一定要干預這件事嗎?還不到時候吧?--我覺得這樣理解更加合理。

如果耶穌的母親不迫切,或不認爲必要,門徒也沒有想要觀看彌賽亞遇到這情形會如何反應,那麽就算是耶穌的時候還沒有到。耶穌母親的反應?聽憑主人家蒙羞、新人變成話柄萬萬不行!對於辦喜事的人家來説,這是個糟糕透頂的失誤。可是馬利亞大概對於耶穌善解人意的個性已經有足夠的了解,她不由分説分派了佣人聽從耶穌。如果他實在不肯做什麽,so be it,事情不會變得更糟,請求是耶穌母親為迦拿那家人力所能及的。

順便說一句,耶穌稱母親為“婦人”,這樣稱呼在當時人的習慣用法上並沒有不尊敬的味道,根據上下文該翻譯為“母親”才合適。新譯本和現中譯本就翻譯成母親。有的解經把耶穌說的這句話解釋成:耶穌拒絕肉身的母親地位,她竟想越權指揮神子的行動怎麽行?宣告“我的時候還沒有到”!結果後來還是行了第一個神跡,證明出自己的神性。這個解釋把耶穌描述得自相矛盾、前後不一致、以自我為中心,而不是愛。我曾寫過一篇神的榮耀就是祂的慈愛,耶穌的第一件神跡顯出他的榮耀,那榮耀不是別的,正是一份彎下腰照顧卑微、成人之美的那種慈愛。

耶穌拯救了誰?那個辦喜事的人家。他們的罪過就是沒有計劃好筵席,以致對客人(包括耶穌)招待不周。這實在不是什麽大事,可是後果極其嚴重,丟面子到了極點。多虧耶穌的母親代求,也多虧耶穌施恩,否則豈不是落下一生的笑柄?在幾個門徒的眼裏,這彌賽亞君王和其他的王可真是太不一樣了--他善解人意,而不是興師問罪,指揮別人圍著自己團團轉。除了水變酒是個意外的事,這恐怕也是個不小的意外哩。

我們如果遇到這種事情恐怕都不會有這麽大的同情關注。耶穌,以及他裏面的父神,卻顯然不輕看任何人為任何事向祂發出的呼求。不用説耶穌的母親求情,那家人家恐怕早就心裏面叫苦連天了,父豈不知道!

Friday, October 21, 2011

週三晚間的禱告會

這篇文章是傳道人Paul Yin寫的,我只摘取了文章的一部份放在這裡。

如果你常常到各處傳道,嘗試講《好基督徒應該去禱告會》的這個題目肯定受歡迎,走下講臺時主任牧師和長老都過來和你握手贊許。假如你在教會是個平信徒領袖,希望得到大家的注意,就推動“復興”教會的禱告會吧,管保大家認爲你屬靈,下一次長老或執事提名肯定有你的份。

總的說來,我們都相信禱告是基督徒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它是神聖的,是塑造靈命的,它是每個基督徒都應該從事的屬靈操練。禱告是信徒來到神面前對付一些屬靈問題的時辰,不應該讓任何其它無關緊要的屬世雜務打擾。和作禮拜比較,人們來作禮拜可能出於各種不同的動機,人們來禱告卻是純粹的屬靈操練。所以,牧師們經常把週三晚間的禱告會看爲教會能力的來源。問題只有一樁--那個週間禱告會可能沉悶非常。

凴良心說,許多禱告會的確是可以讓你悶得要死的。問題出在哪裏?歷世歷代以來偉大的聖徒論説禱告,都記載到當中奇妙的經歷。祈禱應該是信徒十分享受的屬靈經歷才對。詩歌都唱“禱告良辰”(Sweet Hour of Prayer),爲什麽90%的會友感到禱告會是苦口的良葯而不願意吃呢?也就是說,禱告是對我有益,但過程卻不好受?大家不言而喻的結論通常是:不會是上帝有問題,因爲祂是完美的。既然神沒有問題,那當然是我自己有問題!我不願意來參加禮拜三的禱告會是因爲我不夠敬虔,一定是我追求得不夠,或是我愛神不夠,“好”基督徒就是那些參加禱告會的人。到後來我覺得相當有趣的是,星期三晚間的禱告會變成了某種苦行操練。

在Dan Brown寫的小説《達芬奇密碼》裏,那個從邪教來的壞神父身穿一件粗毛布衣裳,很不舒適,甚至刺痛皮膚,表示悔改或刻苦己心的贖罪,這個辦法在一些宗教圈子裏是屬靈操練的一種。我們的禱告會就變得有點像那個東西,讓你每個禮拜都忍受著操練一下,你就是好基督徒。

禱告會這麽不吸引人,教會的牧師們用各種“救亡措施”,試圖使他們禮拜三的禱告會復甦。在積極的方面,他們用作見證的辦法來宣傳,而在消極的方面,引進罪咎感,但更有意思的是附加節目。很多牧師都曉得,他們的會衆對於週間跑來祈禱的興趣不大,但大家還是有興趣去學習聖經的,所以便把禱告會變成了“查經禱告會”,覺得這樣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出席。另外一種辦法是先花一個鐘頭大家一起唱詩,然後分小組分享,最後用15分鐘禱告來結束。這些方法還是有些效用的,但“良藥苦口”的印象並沒有改變---苦口的葯被包了一層糖衣,叫你好吞一點就是。

你如果將禱告會和我們每個星期天的崇拜比較一下:我們有個詩班或者敬拜讚美團隊,他們上臺之前週間至少提前練習一、兩次。牧師呢,大概要花十二個小時預備他的講章。程序表是經過設計的,上面寫的每一項都經過思考和過濾。誰作招待都要事先排定,有的教會還必須經過一定的培訓。這還不說,整個禮堂是為敬拜而精心設計的!燈光、音響、冷氣/暖氣的溫度都預備好,要在敬拜的時候要發揮最佳效用。當人們走進禮堂的時候,會馬上意識到這是一個敬拜的場所,不是一個交頭接耳説話聊天的地方,他來是要敬拜神!那麽,我們是怎樣預備禱告會的呢?大概有16開的一頁紙,上面列舉了需要禱告的事項,就是這麽多啦!

你們各位希望禱告會人數增加的牧師、長老、和執事,當你覺得會友們都不重視禱告會的時候,可曾想過他們在你的行動上也知道,你心中對禮拜三晚間的禱告會有多重視吧?

(...禱告其實有許多種,歡迎閲讀Paul的英文全文About That Prayer Meeting。)

Thursday, October 20, 2011

上帝的榮光住在祂子民中間

上帝的榮光住在我們中間嗎?“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約翰福音1章14節)。這節經文說的是耶穌曾經從天上父神的懷抱降臨世界,帶著神的榮光住在人間。其中“住在我們中間”的那一個希臘動詞σκηνοω(發音Skenoo)“住”,並不是平常我們所知道的用來描述人住在房子裏的那個dwell,而是專門用來指神的榮光降臨在祂的帳幕,與祂子民同在的“住”。

我是如何知道的呢?從信望愛聖經資源網站搜索這個字在新約裏出現的用法,一共只有五處,都在約翰的著作裏。除了“道”住在我們中間,另外幾處都在啓示錄,都是描寫上帝及祂的天使。比如啓示錄7章15節,直譯是“那坐寶座的(父神)要住在他們之上”(和合本翻譯成“用帳幕覆庇他們”),而“寶座中的羔羊(聖子)必牧養他們,領他們到生命水的泉源”(7章17節)。這裡的“他們”是指那些從大患難中出來的人。還有啓示錄21章3節:看哪,上帝的帳幕在人間。他要與人同住(skenoo),他們要作他的子民。上帝要親自與他們同在(The God himself will be with them),作他們的上帝。

並且,skenoo這個字好像是從希伯來文 שכן 音譯過來的希臘字。出埃及記24章16節說:“耶和華的榮耀停於西奈山;雲彩遮蓋山六天,第七天他從雲中召摩西”。其中和合本常翻譯成“停留”的那個字 שכן發音就是shakan,意思其實是居住,民數記多次說雲彩在會幕上“停住”,都是這個字。出埃及記40章35節,摩西按上帝的指示造好會幕以後:摩西不能進會幕;因為雲彩停(shakan)在其上,並且耶和華的榮光充滿了帳幕。而出埃及記25章8節和29章45-46節都是耶和華親口對摩西說“我要住在他們(以色列民)中間”。

你如果在網上搜索Shekinah,會有很多關於耶和華榮光同在的條目列出來。Shekinah是猶太人的拉比沿用shakan發明出來的字,因爲耶和華降臨在地上,用能夠看見的云柱/火柱引導祂的百姓,所以猶太拉比著作中很經典地用Shekinah代表神榮耀同在的一個attribute(特性)。

約翰特別使用skenoo這個字來描述“道”,在他那個時代沒有人會錯過上帝同在的意思。猶太人不會錯過,希臘人/外邦人也知道---基督耶穌是父神降臨世界、彰顯出那看不見之神的榮光的明證,起初是施洗約翰作見證,後來是他所有的門徒作見證,最主要的,約翰要在這卷福音書裏就這件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事作詳細的見證!

Wednesday, October 19, 2011

救贖:有份於聖父子的親密

不少解經家指出,猶太人讀約翰福音1章1節的“太初有道”,一定會想起創世記1章1節的“起初神創造天地…”措辭。英文翻譯“In the beginning”也很明顯,讓人立即聯想到創世故事的開頭。約翰正是要讀者/聼者知道,他的書卷信息是關乎上帝和世界的故事,而不單是某時、某地、某人的故事。他要講的是造物主在祂所創造、所喜愛的世界中有了新的行動!那個從創世記開始的長長的故事,現在達到了高潮,成就了造物主原本的意圖。

“道”是由上帝的口中所出的話語。這“道”不是別的角色,乃是上帝實現祂目標的手段。在創世的時候,故事高潮是人按照上帝的形象被造,而在約翰福音,故事的高潮是一個人的到來---“道”成了“肉身”。N.T. Wright用人口中所說的話來解釋道和上帝的關係:你的話代表了你本人(的意圖),而話語的能力又在你本人之外,造就或拆毀其他的人。像“該走了”,或“你被解雇了”這類的話,都是改變局勢的話,人們聽見就必然有反應和行動的,我們記得這類果效深遠的話語。約翰的目的也許正是如此。上帝的話語立定在天,祂說有就有,命立就立,祂的話決不徒然返回!

但是約翰借用希臘哲學裏那個“道”(即話語)這個字,可不是說上帝是個哲理神。約翰福音1章1-18節本身是個整齊的交叉對偶結構,它以論述聖父聖子的親密關係開始和結尾,層層對稱,展示了道成肉身,上帝的榮耀住在我們中間所帶來的奇異結果。他說我們所親眼看見過的這個耶穌,就是從起初萬物都是藉著他造的那個“道”,神的兒子來傳上帝的恩典和真理,好棒的工程!可與起初的創造相對比。

生命和光是在這“道”裏面,這世界卻不接受。在創世記,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而現在神的兒子來了,又一次說“要有光”,於是把光帶進了祂新的創造裏面---這新的創造就是祂所救贖的民。約翰福音整卷書記載的,就是光照在黑暗裏,如何遭到法利賽人和文士、祭司拒絕的故事,只有領受的人嘗到上帝豐富的恩典和真理。

約翰福音序言的中心就是全卷書的主題,1章12節: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這是最令人興奮的---誰都可以成爲神的兒女,成爲新造,只要信。至於如何“信他的名”,約翰在後面有詳細説明。上帝導演的偉大戲劇---上帝和世界,耶穌和以色列,彰顯了那看不見之神的“道”的故事,直到今天還在尋找和邀請人,包括你和我來參與。約翰爲什麽仔細寫下聖父聖子的密切關係?因爲聖靈告訴他說,從亞當起我們都從中失落了。

Monday, October 17, 2011

轉發:究竟是中國富還是美國富?

這是國内一個朋友用電郵發給我的,他們專門收集了一些政府辦公樓的照片,加上幾張百姓的生活照:


Slide 1: 究竟中国富 还是美国富??!
Slide 2: 以下的大部分内容是最近网友间互相传播的, 我有一个老师理清女士刚从美国回来之后感触颇深,她对此项进一步修改完善了一下, 增加了部分在美国的见闻和一些资料, 特供网友交流思考。海澜文化加以发行传播。 海澜文化教育投资 ( 东莞 ) 有限公司 幻灯制作: 吴群学 修改配乐: 李树山 背景音乐: I See You

哪个是美国白宫? 美国国会大厦 这就是华盛顿最雄伟的建筑了! 美国白宫(White House) 这个著名白房子很普通!
美国白宫大门
闻名世界的哈佛商学院 位于波士顿郊区,这就是大门了!
美国德州Manor市政厅,不仔细看还以为是公共厕所。
再看看老美的市政厅..... 美国佛罗里达州宝石岛市政厅,这简直就是中国哪个村的村委会!
加州coachella市政厅....... 旁边的中餐馆好像都比它大!!!
德州orangecity市government这个还不错嘛,看着像中国某个暴发户的别墅,不知道宽带入户了没有?
印第安纳州Laporte市市政厅, 简直就象中国陕北的窑洞!!
伊阿华州Marion的市政厅,和北京五环外的平房差不多,要在北京的话早就被拆除了!
夏威夷的州government大楼,还不如美国很多停车场大,一点都不和当地优美景色相配!
华盛顿州newport市市政厅,哎 ~ 美国人看起来真是又穷又寒酸啊!
这个是北卡州的一个市政厅,还有一个穷的揭不开锅警察局(左) 都来市government挤一块地儿。
明尼苏达州 government,要不是有面国旗,还以为是个图书馆 ...
美国科罗拉多州市政厅,他们穷的要死,1907年的建筑用到现在 ...
缅因州拉莫尼市政厅,相当于中国的苏州大小,也太寒酸点,还不如江浙一带农民的小洋楼气派!
美国麻省government楼,很别致噢,规模也就象个小教堂 !
美国田纳西州拉菲特市市政厅, 怎么看都象个当地的汽车加油站!

Slide 20: 美国真穷!看咱中国!!有多牛!!!
河南焦作市委大楼,气势磅礴,环境优美,视野开阔!
湖北一个县的政府大楼!( 据说是挪用的三峡工程迁移老百姓的安置费 )
杭州余杭区的政府大楼 同样是国旗,咱们的五星红旗在照片里咋就这么小呢? 美国佬的星条旗在照片里咋就那么大呢?! 国旗高还是大楼高?
杭州拱墅的大楼和杭州的景色一样迷人,在这里面上班一定很惬意!
湖北兴山县政府大楼挺拔百米,看这气势!看看人家中西部山区县政府的大楼!
福建漳州市鱼峰区的政府大楼,这里真称的上“世外桃源”了!
河南长垣县政府大楼占地百亩,人均办公面积50平米 ... 不知道怎么搞的 ……
广东顺德地区的某政府大楼,广东年年缺电!
武汉江汉区政府大楼, 双子大楼,交相辉映
上海市浦东新区政府大楼.... 浦东的房价也是很贵的...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政府大楼,里面很豪华,面积也超大,对面的广场比天安门广场还要大,设计本身是五星级以上的酒店的,当时报中央的时候也说是盖酒店,可是后来就变成政府办公楼了?!
云南省昆明市的五华区区政府大楼位于昆明最繁华的地段,一面看象塔,一面看象帆,真够艺术的 ...
河南洛阳是个人均月收入不足千元的城市,看看灯火辉煌的政府大楼!
为了让公务员上班方便,为了洛阳的飞速发展,所以一定要给他们在政府大楼旁边建个公务员小区!
深圳市的政府办公楼,总造价21亿!里面装修一角,是不是超豪华啊~~ 中国最现代化的建筑之一:太阳能楼顶用的是太阳能,据说是为了节能,要节21亿估计要几百年!
中央电视台新大楼,位于北京地价最高的 CBD 黄金地段!
北京房山区政府大楼,这个算是个比较穷的区...门前竖立着“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

这就是他们为之服务的人民:看看中国真正的贫穷!
Slide 39: 孩子们为什么没有教室 ?!
Slide 40: 同样都是纳税人的钱,花在了什么地方? ? ! ! !

Slide 41: 美国的公务员和中国的公务员有什么不同?
Slide 42: 楼牛人也牛!!中国公务员也比美国牛!前呼后拥还有专人打伞!!
Slide 43: 布什刚下飞机,什么破伞,怎么也没人管, 这种事发生在中国,不知多少人要被撤职 …
Slide 44: 去迎接客人还需要给女士打伞! 这个总统有什么当头,还没中国的村支书威风吧?
Slide 45: 招待元首的最高礼遇!

Slide 46: 美国高楼大厦很少, 美国的环境比中国好很多。 位于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却不允许捕鱼?!目的是为了保护环境! 因此每年吸引了世界各地 700 万游客!
Slide 47: 美国的环境和老百姓!
Slide 48: 中国的环境越来越差!中国的垃圾越来越多,其中也有大量来自美国的垃圾!
Slide 49: 每一个中国人, 面对中国与美国的不同,你的感想如何呢?贫富差别?文化差别?观念差别?还是 · · · · · · ? The End

Friday, October 14, 2011

解經中的東方文化因素

我們都知道耶穌講了不少比喻,解釋那些比喻牽涉到文化差異的問題。有人覺得耶穌沒有講什麽神學,保羅纔是神學家。這是因爲我們頭腦中就是把神學當作一些高深的哲學理論概念,談論屬性或者給出道德命題等等。Bailey博士曾經指出,路加福音16章耶穌所講的三個比喻就是基督論的直接表達,請看基督救贖的大衆神學表達一文。聖經的文化背景比較接近中國的文化背景,尤其是舊約,而新約有一部份書卷是針對希腊羅馬文化背景的問題寫的,所以我們不必戴上西方文化的眼鏡來理解聖經的。(本文内容取材于Bailey博士的Peot & Peasant and Through Peasant Eyes。)

Bailey博士認爲所有的耶穌比喻裏面表達出來的神學/神觀,都是在歷史的特定時代講給特定文化、特定人群聼的。如果想要準確地了解,我們必須重新認識第一世紀的巴勒斯坦。巴勒斯坦地區基督徒看見他們自己的文化反映在那些比喻中,直接就能明白講者/作者的意圖,可教會的文化基地不再是巴勒斯坦時,聼者就難免把那些比喻看成是外國故事了。怎樣解決這個文化差異的問題呢?教會世世代代曾經用過的辦法包括寓意化、本地化、普遍化、接納讀者、以及灰心放棄,簡單介紹如下。

早期教會的神學家俄利根用寓意法(靈意法),將舊約新約經文的每個故事細節,統統解釋成在字面之外還象徵著一定其它意思或道德教訓,於是否定了文化在解經上有任何角色。用寓意解經的方法,幾乎任何比喻都可以引進任何教訓,被後來的聖經學者駁斥得體無完膚。

第二種方法是被大家不知不覺用的,叫作本地化(indigenize),就是假定第一世紀的人想法和自己一樣。比如在第一世紀的中東農村有人半夜叩他鄰居的門,那是什麽意思呢?大概和我們現在有鄰居來叩門一樣吧?這類的“合理假設”或“自然肯定”是未必正確的,因爲對美國人、英國人、德國人合理或自然的事情,對其它地方的人未必合理或自然。比如浪子回頭的故事,那位父親一聽見兒子說道歉的話,立即吩咐僕人去拿袍子、鞋子、和戒指來。可是Alfred Plummer的解經就要把這個故事解釋成二人回到家裏之後,父親吩咐僕人如此這般。爲什麽呢?因爲他想象一定是那位父親自己跑去迎接浪子,沒有僕人們跟著。他到哪裏去吩咐僕人呢?一定是回家以後再説嘍。不對,Bailey博士說,Plummer把自己的文化處境讀進了聖經,而中東的聼者自然會假定僕人們是跟著主人跑過去的。

第三種方法假定所有的文化基本上都差不多,叫做普遍化(universalize)。你想嘛,所有的人都明白父親、兒子、鄰居,所有的人都經歷過生離死別和患難等等,所以學習中東文化對於了解比喻並沒有什麽特別重要的地方。這倒也是,所有的人都有共同的人性,都有同樣的問題要解決,可是表達和討論這些問題的方式可能很不相同。普遍化就導致實際上的本地化,說所有的人都用同樣方式思考,意思其實是所有的人都和我用一樣的方式思考。

第四種方法接納讀者按照自己文化處境特點對經文作不同的解讀(existentialize),其實是把解經的討論轉移到釋經方法的討論。解經(exegesis)和釋經學(hermeneutics)有什麽不同呢?釋經學研究詮釋的理論,不僅看經文本身,還注意詮釋過程中人的主觀因素等等,而解經是實際的、具體的解釋。不是說釋經學不重要,可是在討論一段經文對現代人的意義之前,我們需要了解這經文對歷史上它的第一代讀者是什麽意義。

還有一個“放棄法”,認爲有些聖經根本無法解釋,有時間上的鴻溝嘛。我們怎麽會知道20個世紀以前巴勒斯坦農民的世界呢?太古老遙遠啦。耶穌和他的聽衆屬於東方文化。耶穌講那個不義管家的比喻到底是什麽意圖?從西方的是非觀來看怎麽也講不通。我們中國人倒是可以理解,人情關係和面子的重要性遠遠超過手段和錢財,那個管家的確聰明。說得實在些,如果有人能夠來幫你省一大筆錢的話,你難道不在那人遇到難處時接濟一下?

Bailey博士提出“東方解經”(Oriental exegesis),用三個工具來尋回解經中失落的東方文化的因素:一定要了解當時的文化---保守的中東農夫文化,看看耶穌的比喻在他們的場合裏是什麽意思;查看東方教會所翻譯的一些古老聖經版本,比如阿拉伯文的聖經;參考同比喻内容有關的其它古代文學作品。這三個工具要和其它的聖經研究工具一起使用,就為解經帶來文化的亮光。

Tuesday, October 11, 2011

上帝為怎樣的事發怒?

我們一向都聽説上帝對人的罪很憤怒。比如亞當夏娃違命吃了禁果,上帝憤怒地把他們趕出伊甸園。又比如在末後審判的時候,啓示錄說上帝忿怒向一切有罪的人發出來,將他們丟入火湖。可是仔細查看聖經,搜索關於上帝忿怒的描述,看前後文,似乎都是朝著悖逆耶和華、或拒絕接受神兒子愛心恩典拯救的人,而不是因爲人的道德不完美。聖經上什麽地方說過上帝的屬性使祂對人的罪很忿怒呢?歡迎提出經文來研討。我今天看了看摩西五經、福音書、和啓示錄,結果記在下面。這篇文章是接續神的羔羊到世上來的目的那一篇。

在創世記中,所有的發怒都是描寫人,不是描寫上帝。該隱發怒、以掃發怒、雅各發怒、他兒子們發怒殺了示劍全城的人,還有法老惱怒他的酒政和膳長。但是亞伯拉罕對耶和華的使者祈求“不要動怒”,給我們很深刻的印象---上帝會發怒。我仔細看亞當夏娃得罪上帝的故事,裏面沒有寫上帝發怒,至少沒有用這個詞。上帝吩咐亞當不要吃分辨善惡樹上的果子(創2:16)。你看,關係好的時候不用發命令,只要“吩咐”就行。亞當夏娃選擇信任蛇過於信任之後,神大概會傷心,祂說的那幾句話包括“你在哪裏”?“莫非你吃了我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樹上的果子嗎”?“你作的是甚麼事呢”?“你必受咒詛”是對蛇說的。“我必多多加增你懷胎的苦楚”和“你必終身勞苦”我們可以想象是憤怒吼叫而說的,但是和前面的詢問、後面又用皮子給他們做衣服穿的情形合不上。我曾寫過一篇“不負責任的亞當”,歡迎參考。

聖經中第一次記載上帝發怒,是耶和華向摩西發怒。當時摩西再三推託,不想去帶領以色列百姓。“主啊,你願意打發誰,就打發誰去吧”(出4:14)!你以爲如何?我看摩西悖逆的後果不嚴重嘛,他顯然得到了饒恕。後來摩西和以色列人向耶和華唱歌頌讚祂的作爲時,形容上帝“大發威嚴,推翻那些起來攻擊你的;你發出烈怒如火,燒滅他們像燒碎秸一樣”。我們看到上帝發烈怒,對象是埃及法老的軍兵車馬。上帝的百姓道德完美嗎?當然不。可是上帝為了亞伯拉罕的緣故揀選和拯救他們歸自己。

摩西在西乃山向百姓頒佈上帝的律法,精神是要大家彼此和睦相愛。其中有威脅的話:“不可苦待寡婦和孤兒;若是苦待他們一點,他們向我一哀求,我總要聽他們的哀聲,並要發烈怒,用刀殺你們,使你們的妻子為寡婦,兒女為孤兒”(出22:24)。此處上帝的怒氣是對著不聽從祂話、苦待他人的人,哀求的人卻受到袒護。上帝注重關係!這裡並沒有說哀求的人行爲必須完美,所以你我都有希望了,挨欺負的時候就去到上帝面前哀求祂!

上帝借著摩西向百姓頒佈的這些律法尚未傳達的時候,百姓已經把金牛犢造出來了,因爲他們見摩西遲延不下山。這時耶和華和摩西有一番對話,其中說“你且由著我,我要向他們發烈怒,將他們滅絕,使你的後裔成為大國”,說完以後容許摩西懇求請上帝轉意。“於是耶和華後悔,不把所說的禍降與他的百姓”(出32章)。第一,上帝忿怒的對象是接受了豐富恩典的悖逆百姓;第二上帝顯示出十足的恩慈。按祂至高的主權和能力,上帝是不必告訴摩西的,只要事後對摩西解釋一下就成了。因爲摩西下山走近百姓看見牛犢,又看見人跳舞就發烈怒了。他完全理解上帝的心情。經上記載這件上帝本來發怒卻沒有懲罰悖逆愚蠢百姓的事件,我們應該看到的是上帝顧念亞伯拉罕和他的子孫,看重所立的約,而不是祂的忿怒。摩西因此鄭重寫道:“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出34:6,民14:18)。我們傳講出埃及記32章這個著名故事的時候,要記得上帝“不輕易發怒”的教訓,不要反過來,用“我要向他們發烈怒”這句話來印證上帝愛發怒。事實上,所有上帝的這類警告(例如利26:28)都屬於引導勸誡,不説明上帝愛發怒。也許有些人只懂得發怒的語言,不發怒就不明白,--這是人類墮落的結果。

在利未記的各種獻祭的典章中,獻祭的目的從來沒有說是消除上帝對罪的忿怒,至少沒有明確這麽寫,詳細可以閲讀神的羔羊來到世上目的是什麽一文。在民數記“利未人要在法櫃帳幕的四圍安營,免得忿怒臨到以色列會眾”(民1:53),是指必須將耶和華分別為聖這件事。人不可隨意進到上帝面前、否則有危險的觀念,是當時的以色列民與鄰國的宗教文化相比較而能夠明白的,並非摩西的發明。請你參閲祭司袍上的鈴鐺一文,用“忿怒”來描述敬奉的違規事故是百姓所能夠明白的語言,但這並不是耶和華獨有的忿怒,古時近東其他神明都是如此---有罪/不潔的人必須遵循適當禮儀才能進到所拜之神明的面前。

民數記11章記載了好幾件耶和華向以色列百姓發怒的事件,不過我提請你注意,在曠野的這些人不都是神的選民。從第一次被數點的人中,只有兩個支派和利未人是神的選民,其他支派只有二十嵗以内的人是神的選民,其餘都悖逆,所以耶和華發誓他們不得進入迦南(民14:26-35)。我這樣說有申命記5章2-3節為証:“這約不是與我們列祖/父老們立的,乃是與我們今日在這裡存活之人立的”。(詳細分析請閲讀“在曠野的以色列民都是神的選民嗎”一文。)不少基督徒不分青紅皂白地接受關於曠野那些不信的百姓的經歷借鑑,以爲上帝可能也會對自己如此發怒,他們把事情搞混了。在這個亮光下看,16章“全會眾”為可拉事件發怨言,耶和華用瘟疫殺了14,700人,25章以色列人為了巴力毗珥和摩押女子行淫亂,耶和華用瘟疫殺了24,000人,上帝的怒氣一定都是向那些不屬於他子民的人發的。

民數記12章記載耶和華向亞倫和米利暗兄妹二人發怒而去,害米利暗長大麻風好幾天,関在營外。摩西、亞倫、米利暗都被上帝發怒過,最後都沒能進入迦南,可是他們還不屬於屍首倒閉曠野的那批人。上帝使用他們帶領百姓,也用“發怒”來指教他們。在16章,利未的子孫可拉和流便支派的兩個族長一起對摩西發怨言,耶和華向他們發怒。可是真正遭罰的好像只是流便支派的那兩個族長,耶和華使地開了口子,把他們和他們的家眷都吞下去了。這件事發生在流便支派的營地(民16:25),而可拉的後裔不僅還在,末後還繼續寫了不少頌讚詩歌,因爲他們是被揀選親近和服事耶和華的人。從摩西、亞倫的經歷來看,上帝向他們發怒並非是因爲他們的道德行爲有什麽其它的不完美,乃是為教訓百姓聽從信靠祂,同時也充分展示出上帝的恩慈。

我想說的是,上帝的憤怒是向那些經歷了祂的神奇拯救卻一再不滿,要離開摩西自立一個首領囘埃及的人(民14章),但他們二十嵗以内的兒女(出埃及以後一年第一次數點時)是上帝的選民,還有迦勒、約書亞所代表的兩個支派。神看顧祂的子民,卻在花了39年在曠野用各樣災禍將那些不屬祂的人逐漸除滅了,因爲他們不斷地悖逆。聖經上記著說,第二次數點百姓的時候,沒有一個從前抱怨的那些人還活著(民26章),十個支派中60嵗以上的人統統倒閉曠野!

在福音書裏,耶穌從來沒有直接說上帝對人的罪很忿怒,他來是要解決這個問題。不過在他講的兩個比喻裏提到主人/王的大怒。一個是馬太福音18章那個被主人免了一千萬銀子的人不肯免他同伴虧欠的十兩,“主人就大怒,把他交給掌刑的,等他還清了所欠的債”。“交給掌刑的”是什麽意思不太清楚,不過他被主人稱爲“惡”。耶穌說寓意就是“你們各人要從心裏饒恕你們的弟兄”,好像天父一樣。那個不肯免他同伴10兩銀子的人我們恐怕都難以理解:他是不相信自己真正被免了債還是什麽?似乎只有這一樣解釋。當然,有神學家說我們虧欠上帝很大一筆道德方面的債務,這個我現在發現有待探討,同意此命題的人歡迎您提出經文,我們來學習。

另外一個比喻是在馬太福音22章,路加記載了同一個故事(路14章),那些原來答應來參加兒子婚筵的人都找藉口不來,“拿住僕人,凌辱他們,把他們殺了。王就大怒,發兵除滅那些兇手,燒毀他們的城”。王代表了上帝,看來祂發怒的對象是那些拒絕天國的邀請、殺害他僕人的人。動怒之餘,就把恩典賜給一切願意接受的人!至於那些被邀請客人的道德,耶穌連提都沒有提。不過馬太說有個人與衆不同,不穿禮服,王問他爲什麽,那人無言可答,被丟在外邊的黑暗裏。有一種解釋說禮服代表人受到天國邀請以後的好行爲,我認爲根據不足,還不如說是穿戴一個新的身份(身份即自我觀,詳細解釋請參考上帝的恩典:被召的人多一文)。

馬太和路加都記載了施洗約翰對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說的一句話:“毒蛇的種類!誰指示你們逃避將來的忿怒呢”(太3:7,路3:7)?施洗約翰爲什麽對願意悔改受洗的人這麽不客氣?但“將來的忿怒”應該是指上帝在末日要施行的審判。耶穌也提過上帝末後報應的震怒(路21:22-23)。啓示錄中詳細描繪了上帝(坐寶座者和羔羊)在審判的日子,我仔細讀後有理由相信,祂所有的忿怒都指向有意追隨撒旦、抵擋殺害眾先知和眾聖徒的人---那些人絕非小小不然道德不完美者。

馬可記載了兩次耶穌惱怒:一次是對那些想要控告他醫治病人是犯安息日的人(3章5節),另一次是門徒阻止人帶小孩子來讓耶穌摸(10章14節),兩次都不是因爲人的道德不完美。耶穌這個完全代表天父上帝心意的人,在福音書作者的筆下並沒有常常地譴責人的罪惡,反倒接納他們,和他們一起用飯。只是他譴責法利賽人和文士,以及所有拒絕相信的人,毫不留情。

約翰福音是啓示父子聖靈奧秘最完全的一卷書,裏面只有一處提到上帝的忿怒:“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the unbelieving one)不得見永生,神的震怒常在他身上”(約3:36,詳見“不信從的罪”一文)。約翰寫得很清楚,在上帝全盤的救恩計劃裏,動力是祂的愛。我希望你好好看一下,似乎只是不信和拒絕祂的愛,而非隨便別的什麽罪,使上帝的震怒臨到人身上。

Monday, October 10, 2011

神照祂的恩典和我們的三重關係

上一篇文章我介紹了拉納爾的實用三一論(Econimic Trinity)。他主張說實用三一論就是内在本體的三一論,沒有另外一個抽象的、描述位格之間關係的形而上學的三一論,只有上帝藉聖經啓示出來的、救恩歷史所描繪的三一論。我們至少可以透過思考恩典的教義,來清楚證明這個原理。本篇仍然是從拉納爾(Karl Rahner)的Trinity那本書取材、翻譯。

父、子、聖靈與選民的關係是名符其實、我們可以經歷和描述的關係,而不是個專門架構起來、別處沒有的抽象關係。這個命題在神學上是自由、釋放而且是無法否認的,我們把它作爲我們的預設。現在,我們要來證明,這個神與人的關係是三重的、真實的,不是某種經院哲學式的巧辯:

父、子、聖靈各自以不同的風格特徵與人交流,白白地施恩典給人。這種神與人的三一式交流是上帝恩典的基礎,也是三一神在永恒裏的本來意願。神以祂自有永有的恩典(uncreated grace)“内住”在人的裏面,不僅理解為神的屬性向人溝通,更主要的是指一份自由的行動。人際之間怎樣如此交流溝通,父、子、聖靈之間也按照他們各自的獨特性如此與人進行交流。

假如父、或子、或聖靈和選民之間的交流並不是透過神的另外兩個位格來進行,乃是直接的交流,那麽就是説,神的每個位格在思想上都與同質同榮的另外兩位並不相同。父、子、聖靈與人的交流是同一個神以三個不同的存有作出自我表達。聖父將祂自己給我們作父親,與我們相交就好像與祂自己的兒子相交:用愛彼此歡迎和接納、互相吸引、互相歸回。聖靈叫我們能夠體會、理解這種愛的關係,明白自己成了愛的對象。

神用這父、子、聖靈的三重方式與我們交流,是白白的恩典關係,與三個位格之間的交流方式相同。神的自我表達可不是看人下菜碟--祂不是用另外的方式和人交流。祂的形象、樣式只能描述為恩典和愛。

反過來看,神的自我表達並不是透過祂無所不能的有效因果關係,間接地給人某種有限的受造現實而已。基督向我們啓示出來的是這樣一個絕對的奧秘:祂對人的自我表達是真正的自我表達,是以絕對的言辭作出絕對愛的委身。用因果關係的話說,神實在是在最嚴格的意義上把自己的恩典給人。

聖經的啓示告訴我們,神如此的自我表達有三重方位。神那至高的、不可理喻的、持續不停的自我表達原原本本地被接收,彰顯出神自己發出的真實。神意志的表達使人有愛的回應,而不是把這交流溝通降低到純粹的創造被造層次。

我們必須避免兩種誤解。一方面神這三重交流的自我表達不應該解釋為純粹的語言溝通流露,好像父、子、聖靈沒有區別一樣。在救恩歷史中,父子聖靈的區別是實實在在的。神自我表達的源頭,祂所表達出來的接納,並非毫無區別的字句。也就是說,基督徒信心生活所理解、聖經所見證、父神、道、和聖靈所見證的,都指向一個真實的區別 ,即爭辯退讓式的協商表達。另一方面救恩歷史展示出神的道和神的靈聯係是如此密切,其間的協商溝通絕不是創造-受造式的。受造式的交流其實表現不出神自己的交流。

我們所信的見證了實用三一神,神的自我表達是真正三重的。形態論是錯誤的,神在我們中間並非創造出中保或世界超級勢力來和我們交流--那基本上就是亞流主義,會廢掉真實的父、子、聖靈自我溝通,將基督的末世拯救降低為永遠有附帶條件的事情,與人的溝通也只剩下差派先知僕人、差派天使、或新柏拉圖認知式的自上而下的光照。神與我們的三重關係是按照基督的等次,父子聖靈如何交流,祂與我們就如何交流。

Saturday, October 8, 2011

神的羔羊來到世上目的是什麽?

施洗約翰說:看哪,神的羔羊,除去(或譯:背負)世人罪孽的!

這裡的罪是單數,所以應該是指罪的狀態---不宜進到神面前的狀態,詳細請讀罪的行爲、罪性、與罪的狀態一文。我曾經詳細解釋過αιρω那個字,是個多義字,既可以當作“除去”的意思,又可以當作“提起來”或“擧起來”的意思,詳細可以看“天父怎樣辦理不結果子的枝子”一文。我認爲在約翰福音1章29節,無論這個字理解為“除去”還是“拿起來/擔當”,都離不開舊約獻羔羊為祭的預表。施洗約翰不是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的不良行爲,恐怕也不是說除去世人的“罪性”,只能說除去一個不潔的狀態。

祭物可以除罪,意思是除去世人的一個不潔狀態,讓人可以被神悅納。那個不潔的狀態並非一定是犯了道德方面的罪過,一個人摸了不潔的物,無論是不潔的死獸,是不潔的死畜,是不潔的死蟲,或摸了別人的污穢,他卻不知道,就成了不潔,就有了罪。這樣的罪連同其它的大小過犯,獻了贖罪祭之後就除去了(利未記5章)。

按照利未記的典章,一年一度的贖罪日那天與平時的獻祭有所不同。那天以色列的會衆要取兩只公山羊,一只羊為大家獻為贖罪祭,把羊的血帶入幔子內,行贖罪之禮儀,另一只羊祭司要兩手按在羊頭上,承認以色列人諸般的罪孽過犯,把罪都歸在那羊的頭上,然後送到曠野去。這羊要“擔當”他們一切的罪孽,帶到無人之地(利未記16章)。

總的說來,神的羔羊意思是神自己為子民所預備的,要除去人的罪。後來的神學家把上帝對罪的忿怒加進來,可是從利未記的典章中我們是看不見上帝的忿怒的。所有的獻祭典章都沒有提到獻祭目的是消除上帝的忿怒。只有亞倫兩個兒子因爲獻凡火而死在耶和華面前的事件,可以解釋為上帝對他們的罪很忿怒,但聖經裏並沒有明確這樣說。“我在親近我的人中要顯為聖(I will be sanctified);在眾民面前,我要得榮耀”(利10章3節),摩西所傳耶和華就那件事所說的這話,應該理解為上帝必須被尊為聖,he is to be honored,or to be treated as sacred。換句話説,人不可隨意進到祂的面前,必須按照典章禮儀所規定的。

人不可隨意進到所拜之神的面前,這一點在摩西時代的中東文化和宗教中是很常見的要求。從埃及到迦南,人們朝拜各神要求不甚一樣,各有一套規矩禁忌,違反者招致禍患咒詛。以色列的百姓所敬拜的是真正的造物主,犯禁忌被擊殺幾乎可以説是許多百姓内心所預期的---他們只是在自己的文化處境之内,將自己所拜的神與其他的神相比較而已。試想,假如我對神的認識是祂越尊大和真實,我冒犯祂就越危險,對耶和華豈能隨意冒犯而不受罰呢?這和祂是不是個喜歡發怒的神一點都沒有關係。事實上摩西反復説明神不輕易發怒,祂重視救贖和挽回,要守約施慈愛直到千代。亞倫的兒子不幸干犯上帝致死,明確解釋了分別為聖的原則,是當時的百姓所能夠明白的,上帝忿怒反倒沒有說。可惜好多人不信上帝的寬厚仁慈。

所以,從中東的文化歷史來看,早先“罪”的概念和“惡”的概念是分開的,後來恐怕是到了希臘文化流行的時期這兩樣才合併起來,到了新約時代,人的罪大都指不良行爲,而且用眾數的罪(sins)來表達,中文是翻譯不出來的。但是我們看到羅馬書裏許多單數的罪(sin)最好理解為一個狀態,即利未記中所顯示出來的不宜來到神面前的那個狀態,耶穌為我們除去的就是那個罪的狀態,讓我們可以蒙上帝悅納。神的羔羊來到世上除去世人罪而不潔的狀態,宣告上帝悅納人的禧年到來。請看下列單數“罪”的用法,都表明不是行爲,而理解為狀態比較好。(人心裏面的狀態可以稱爲罪性。)

羅馬書3章9節:猶太人和希臘人都在罪惡之下。(大家都在一個狀態之下,不宜到神面前)

羅馬書3章20節:律法本是叫人知罪。(不是知道各種行爲,而是知道觸犯了上帝的規定這件事)

羅馬書5章12節:罪是從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從罪來的。(罪是單數,還帶了定冠詞,當然不是某個特定的罪行入了世界,恐怕也不是指罪性開始在人間遺傳下來,乃特指罪的狀態進入世界,即與神隔絕的狀態。)

羅馬書5章12節:沒有律法之先,罪已經在世上;但沒有律法,罪也不算罪。(單數的罪,沒有律法就不算罪的狀態。7章8節沒有律法罪是死的也相同)

羅馬書6章1-2節:我們可以仍在罪中、叫恩典顯多麼?斷乎不可!我們在罪上死了(過去式)的人豈可仍在罪中活著呢?(凡是人能夠在其中的只能理解為狀態;在罪上死也不是行爲,最好理解為已看自己向罪的狀態死了,10-11、18、22節同)

羅馬書6章7節:已死的人是脫離了罪。(死人是脫離了the sin,那個罪的狀態)

羅馬書6章12節:不要容罪在你們必死的身上作王。(擬人化的單數罪,不應理解為行爲,也可以理解為罪性。14、16、17、20節同)

羅馬書6章13節:肢體獻給罪作不義的器具。(肯定不是獻給罪的行爲作器具,此處也可理解為罪性)

羅馬書6章23節:罪(the sin)的工價乃是死。惟有神的恩賜,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裡,乃是永生。(此處罪是帶定冠詞的單數名詞,應理解為那個罪的狀態,而不是許多錯誤行爲。

羅馬書7章8節:罪(the sin)乘著機會…發動。(此處最好理解為罪性,不可能是指行爲)

羅馬書8章2節:(聖靈的律)使我脫離罪(the sin)和死的律。(不是脫離罪的行爲sins,乃是脫離罪性或罪態的律)

Wednesday, October 5, 2011

Cupertino的槍擊案嫌犯是怎麽囘事?

今天上午剛要陪我婆婆出去散步,接到一個電話是社區的警察打來的,其實是一部留話機通知挨家挨戶居民,有攜帶武器的人在附近某某街區徒步逃跑了,請大家注意防範,遇到就報警。我只聽見這人是個黑人,身高多少年齡多少我見到也不會看出來的。既然如此,我就把手機帶著,萬一碰見可疑的人就打911。出門東張西望,周圍太平無事,不過走到後面一條街的時候,竟然有個警察站在一部卡車前面,在打開的車頭蓋那裏對著他的對講機説話。

後來打開電子郵件時看到教會發來的通知“請注意門戶安全”,説是在Cupertino水泥廠發生了槍殺案,之後嫌犯逃到某某街區,與我在電話中聽到的信息一致。到吃完中飯的時候,我在網上看到地方報紙的頭條新聞,嫌犯殺死了3個人,傷害了7個人。照片上警察包圍了某個街區,正要上門搜查。最令人吃驚的是,這個嫌犯是個平時你絕對想不到會開槍殺人的人。

Shareef Allman 45嵗,曾在社區的電視臺製作“Real 2 Real”節目,是個大力主張非暴力解決衝突的調停者。電視臺的執行督導聽説Allman成爲警察目標以後表示難以置信。這個Allman還寫過一本書《奇異恩典》,目的是裝備婦女防範家庭暴力。他現身說法地見證說,“I'm a father and raised a daughter from birth, and growing up in that type of environment and seen men abuse women, I said I can do something as an individual to make a difference.” Allman的鄰居說他平時是個很開心隨和的人,大家怎麽也想不出是出了什麽問題,這人怎麽會好像忽然變成另外一人,開槍殺人。他作爲“Real 2 Real”節目主持人,常常訪談不同的人,鼓勵青少年彼此和睦。

我猜想Allman是患了憂鬱症。不要以爲憂鬱症患者都是到處告訴人自己很憂鬱,有一部分人的不良溝通模式就是假裝、逃避、和掩藏,他們在憂鬱症發作的時候仍若無其事一樣地工作,假裝一切都好,只有最了解的人看出這人許多的判斷失誤、緊張、易怒、閲讀能力下降、睡眠模式反常等等症狀。這些人決不把内心的焦慮告訴別人,反倒退縮和中斷溝通,可是細心的人會看出記憶力明顯下降,頻頻採用不良的溝通模式等等問題。別看Allman作節目主持人,可能在鏡頭前嘻嘻哈哈,打岔逗樂,他可能内心倍感孤單哩。

我曾經認識一個人正是這樣,外表看上去好端端的,用現身説法的方式教導別人憂鬱症的感受怎樣,以及如何辨認。他說很多患憂鬱症的人不知道自己是患了憂鬱症。可是輪到這人自己遇到壓力和危機時,卻不肯承認自己的種種壓力反應是因爲憂鬱症復發。他惟恐別人說“你教導健康心理的人怎麽自己會有憂鬱症呢”?忌疾諱醫,遲早有一天問題要暴露出來,因爲隱瞞是處理危機最笨的方法。我不知道Allman是否知道自己患了憂鬱症,他如果不知道就不會去找醫生治療,直到事發。他如果知道卻隱瞞自己的抑鬱,他就是害了自己。

憂鬱症的症狀包括:無法睡眠或睡得過多;身體總是疲倦,提不起精神;工作熱忱消失,原來有興趣有動力去做的事情失去動力、成爲一個負擔;容易忘記事情,甚至忘記重要的事情;增加或減少食欲,因而增加或減少體重;注意力不能集中,判斷失誤增加;閲讀理解能力下降;頻繁使用不良的溝通模式(在壓力下發怒、説謊、打岔、或冷淡和中止交流溝通);變得容易發怒或容易緊張;莫明其妙的頭疼、心跳、或其它不適;價值感低落;常常想著死亡的事,或有自殺念頭。請留意,至少25%的人在壓力下是不披露内心的,你只能從外觀察,勸他/她去看看醫生。請別把患憂鬱症當作沒有信心的表現,詳細歡迎閲讀基督徒與憂鬱症一文。

Tuesday, October 4, 2011

處於顯要高位該怎樣辦?

星期天在英文堂聼了一篇道,覺得很不錯,對我有鼓勵,決定寫下來分享。

經文是創世記41章的故事:約瑟為埃及法老解夢,被法老認出是“神的靈在他裏頭”,提拔為宰相。之後他努力工作,七年為法老積存糧食,荒年到來時仍然有糧,天下各地人民都來埃及糴糧。阮牧師歸納出幾點功課:

一是要認識能力、福分的源頭是來自上帝。約瑟會解夢,並且以此出名,他卻告訴法老“這不在乎我”,是神的啓示。這是很實事求是的, 並非故作謙虛。有些專長可以培養出來,但誰能說解夢的能力是學習或鍛煉出來的呢?即使是能夠培養鍛煉的專長,上帝若是不給機會或能力也不行。

二是要勤快做工。約瑟不是空領榮耀頭銜,乃是在上帝給的七年當中巡行埃及全地,安排糧食的積存保管,預備荒年到來。他把所有的才幹、智慧、精力都毫無保留地用上了,發揮出工作的潛力。

三是忘記過去、努力當前。從約瑟兩個兒子的名字我們可以知道,神讓他忘了一切的困苦,使他在受苦的地方昌盛。其實不是忘了,乃是饒恕和看淡,let go,把注意力放在神同在和經歷祂的恩典上。人如果住在自憐和苦毒中,豈能好好發揮自己的資質潛能、用心在工作上呢?人生遇到困難是平常的事,勝過困難的卻是得到人生的真智慧。

四是按照人的需要分糧給人。由於辛勤工作的結果,約瑟手上握有人家活命所需要的基本資源,到了時候,這些資源就成爲受歡迎的物品。糧食在不缺乏的時候隨便丟棄,不值什麽,在需要的時候就成爲比金銀更寶貴的東西,因爲其它物資都不能填飽肚子。一個人良好的品格在平時也許不受重視,到了關鍵時刻卻是頂天立地的因素,上帝一定讓那些平時看不見的東西顯露出來。

我想,處在顯要高位的人應該從約瑟學功課。注意別濫用人家的信任,別只為自己求好處而損害到他人的益處。因爲上帝記念的不僅僅是你,還有你周圍的人。

Sunday, October 2, 2011

大陸新移民須知

俗話説“到什麽山,唱什麽歌”,意思是來到一個新的環境就需要學習新的規矩,適應新的環境。前兩天在號角月報上看見一篇“寫給新移民父母與學子們”的文章,祝願新移民在美國落地生根、安居樂業,也奉勸大家在新的國家做個堂堂正正的公民。我馬上想到中美文化環境的不同,不妨把内容轉載如下。

文章提了七點勸告。一是誠誠實實在美國社會是首要的價值觀,好多事都不能用請客送禮走後門辦妥,學業功課千萬不可請人代作或上網抄襲,只能好好努力,靠真才實學成功。我想起一位青年團契的輔導曾經問我,有沒有為孩子考試不作弊禱告,因爲她輔導的學生都是移民,考試作弊似乎是很普通的試探。我的孩子是北美出生的,從幼兒園就開始接受教育,把誠實努力當作理所當然。我回答說從來沒有聼孩子們提起考試作弊的問題啊,再説北美的教育體制注重平時的作業,考試分數只佔很小的總成績百分比,得滿分或不及格都不會大幅度影響成績。回家問我女兒有沒有同學在考試的時候作弊,答曰不知道。她說每年統考的時候鄰座同學都發給不同的考題,怎麽可能抄襲呢?

二是美國的環境認定人人平等,總統下了班和平民百姓沒有兩樣,所以孩子們需要消除特權思想。據説美國駐華大使到北京上任,和美國副總統到北京的一家普通飯館吃炸醬麵,每人花15元人民幣,引起熱議,可是他們的做法對美國人來説很平常。我讀書的時候常常發現教授們平易近人,後來在公司就職又發現高層主管聽取實事求是的報告,凡事好商量。不消說,在教會裏各人都不怎麽報明自己的職稱,公司的大老闆和餐館跑堂的稱兄道弟,親熱有加。你走在大街上看,人人和氣有禮,從穿着一般也看不出高低貴賤來。換句話說你不必戴著面具和人打交道,人人平等是個時時體驗得到的實際。

三是明白在這裡言論自由,有法律保障。有意見就要講實話,直截了當,要有原則,說話態度要好,不必轉彎抹角。上次報紙上報道一位移民婦女起訴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首領DSK,說他在旅館裏對她進行性攻擊。但是在聽證的時候,陪審團發現這位旅館的服務生在報明自己身份時,有好處項無關緊要的事上說過假話,還在稅務上為減稅而虛報,連性攻擊事件的過程本身也講出不同的故事版本,她的可信度驟然降低,認爲是無法作證,檢察官經過一番調查只好撤訴。但是DSK後來是承認自己有道德失誤的。

四是要改變一味服從領導的恐懼心態,培養道德,學習獨立思考。美國人講究誠實、平等、人權、和愛心,中國傳統文化也有禮、義、廉、恥,父母要自己身體力行,並教導子女。這一條是因爲國内近年來缺乏這方面教育,社會風氣變得令人嘆息。現在到了一個不同的社會,有機會糾正過來,免得讓人笑話說中國人怎麽是這個樣子?剛出國的時候發現超級市場拿東西塞在口袋裏太方便了,上火車逃票也很方便,基督徒的話叫做“試探很大”。後來就聽説某中國訪問教授在偷竊時被人抓住,中國人也以逃火車票出了名。

五是大學生報到以後要儘快辦理醫療保險,了解保險的範圍。六是要遵守交通規則,比如遇到警察在後面要求你停車場時要立即合作。在美國汽車的名牌和人的地位沒有關聯,沒有人認爲開一輛名車有什麽特權。嘿,估計像我這樣有眼不識名牌車的恐怕有一大幫。國内現在私家車多起來,竟然不是這樣?七是了解一下基督教,讀一讀聖經,因爲基督信仰的理念是這裡立國立民的文化基礎。

記得前不久在網上讀到幾個中國人跑到美國國家檔案館找資料的經歷,因爲感到很震撼就寫了出來,對所受到的禮遇嘖嘖稱奇。那可是美國人的一貫作風,本地人會認爲是理所當然,高傲無禮倒會受到投訴。爲什麽呢?人人平等受造,彼此必須尊重,享受自由和權利的思想根深蒂固,是從基督教思想而來的文明。

Friday, September 30, 2011

上帝的恩典:被召的人多

我從馬太福音21-23章找到一個很大的交叉對偶結構,中心思想表達在22章那個天國邀請人赴兒子喜慶婚宴的比喻,描述了基督突破世上政治、宗教的重重攔阻,讓莫大的恩典臨到衆人,如下所示。

A. 21:1-10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先知耶稣进城
    B. 21:11-17洁净圣殿,趕出作買賣的人
        C. 21:18-22无花果树不结果子遭咒诅
            D. 21:23-32祭司长和长老不服耶稣的权柄
                E. 21:33-46凶恶佃户不纳给神的比喻教训
                    F. 22:1-14天国喜筵的比喻—恩典临到众人
                E'. 22:15-22纳税给羅馬皇帝的教训
            D'. 22:23-40法利赛和撒督该人试探耶稣的权柄
        C'. 22:41-45法利赛人不懂道成肉身被问倒
    B'. 23:13-38洁净上帝的家,法利赛人和文士有祸了
A'. 23:39將等候直到说“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

耶穌用一個比喻描繪出上帝莫大的恩典臨到世人的情形。馬太福音22章1-14節:耶穌又用比喻對他們說:天國好比一個王為他兒子擺設娶親的筵席,就打發僕人去,請那些被召的人來赴席,他們卻不肯來。王又打發別的僕人,說:“你們告訴那被召的人,我的筵席已經預備好了,牛和肥畜已經宰了,各樣都齊備,請你們來赴席”。那些人不理就走了;一個到自己田裡去;一個作買賣去;其餘的拿住僕人,凌辱他們,把他們殺了。王就大怒,發兵除滅那些兇手,燒毀他們的城。於是對僕人說:“喜筵已經齊備,只是所召的人不配。所以你們要往岔路口上去,凡遇見的,都召來赴席”。那些僕人就出去,到大路上,凡遇見的,不論善惡都召聚了來,筵席上就坐滿了客。王進來觀看賓客,見那裡有一個沒有穿禮服的,就對他說:“朋友,你到這裡來怎麼不穿禮服呢”?那人無言可答。於是王對使喚的人說:“捆起他的手腳來,把他丟在外邊的黑暗裡;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因為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

22章耶穌的這個比喻本身又是個較小的交叉對偶結構:

2-3節:請被召的人來赴席,他們卻不肯來
    4-7節:不理睬和抵擋,王的刑罰
        9-10節:所召的人不配,王的恩典臨到其他人
    11-13節:來赴席卻不穿禮服,王的刑罰
14節: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

在這個比喻裏,宴請和施恩的王肯定代表天父上帝。祂打發僕人去邀請“被召的人”來參與和享用天國(神的家)。誰被上帝打發呢?法利賽人當時肯定不了解,但救恩大事成就之後使徒們就發現,原來施洗約翰、眾先知、和耶穌自己都是被差遣來送邀請信息的,好像以賽亞所預言的仆人。馬太多次引用以賽亞書來表明先知的應驗,他也引用詩篇和摩西五經中的話來證明上帝應許的實現。

熟悉中東文化習俗的Bailey博士解釋說,傳統的中東村莊有人要設宴請客時怎麽做呢?他們是按照已經答應前來赴宴的人數來作計劃的:根據人數確定筵席規模,需要殺牛還是宰羊?到了日子就宰殺牲畜,預備好之後就打發仆人去叫:筵席已經預備好了,請來吧!

猶太教的領袖、祭司長和法利賽人就好像那些答應了要來到天國赴宴的人,他們恭敬等候彌賽亞到來,可是耶穌到來的時候卻不信他。想想看,假如等候赴宴的客人坐在客廳談話,主人在廚房和餐廳預備好之後來邀請進去坐席,客人卻用不同的理由站起來離開!一個到自己田裡去;一個作買賣去,你有什麽感覺?這還不說,其餘的拿住僕人,淩辱他們,把他們殺了,是否很可氣?猶太的政治和宗教人士不信施洗約翰的信息,淩辱耶穌説他是靠鬼王趕鬼,最終把耶穌交在羅馬人手裏釘他十字架,耶穌的比喻描述相當準確。他說“王就大怒,發兵除滅那些兇手,燒毀他們的城”。這句話的意思很清楚,上帝要除滅那些抵擋天國福音、反對神兒子的邪惡營壘。他們建立宗教和政治勢力,卻與上帝無份。耶穌說他們不配,並不是說他們平日行爲不好,而是說他們與天國的主人無情無義、拒絕赴宴的邀請。

結果誰在岔路口被上帝的僕人遇見,邀請了來赴上帝兒子婚宴的筵席呢?我們這些外邦人。天國的主人烈怒之下大發恩典,差遣僕人到岔路口去,凡遇見的人都向他/她發出邀請來赴宴!如此,我們這些原來在岔路口的人,無論善惡都來到教會,各種人等都來到神的國中坐席,要享受祂的美好招待。

王進來查看,見有一個人不穿禮服。禮服是什麽呢?應該是我們所穿戴的基督。在聖經裏,“在基督裏”是個嶄新的自我觀(identity),而不僅僅是某種屬靈地位。(詳細請閲讀身份應該是自我觀一文。)不穿禮服的人就是不信自己是已經與神兒子聯合。一個人若是心裏不看自己是屬於神的新造的人,認為自己不可能改變,不可能從不快樂變為快樂、不可能脫離無價值感等等,就必然繼續穿著破舊的“老我”,行爲與舊的身份相稱而不是與新的身份相稱。將來被上帝追問的時候,耶穌說你會無言可答。上帝給你預備了因信稱義禮服,你卻不信自己真的與神和好了。你希望靠著自己的好行爲來賺得義名,賺得坐天國的筵席的資格,這就沒有穿上“在基督裏”的義袍。耶穌說王會吩咐人把不穿禮服的手腳捆起來,丟到外面的黑暗裏去。手腳捆起來就再也無法用表現賺取赴天國筵席的資格啦,結局就和那些拒絕赴宴的人一模一樣。

朋友,千萬要穿上信神兒子的禮服呀!只有基督能夠把我們帶到父的面前坐席。耶穌爲什麽說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呢?是不是在教會裏面,我們有不少人想要靠著好行爲來賺取或保持某種與神的好關係?那也太信不過了。好像你請我吃飯,我卻生怕你變卦把我趕走,一門心思地想各種辦法證明自己配吃這頓飯。你說我算是信任你嗎?讓我們信任基督、信任聖天父的慈愛吧,願聖靈幫助我們!

Wednesday, September 28, 2011

不輕易發怒的上帝

Darin Hufford寫了一本《The Misunderstood God》,列舉了不少基督徒對上帝的誤解。從網上搜索作者名字,他有個事工The Free Believer’s Network。以下是書中第10章關於憤怒的上帝那一部分摘譯而來。其它的誤解還包括上帝吹毛求庛、操縱人、嫉妒、高不可及、驕傲、愛攻擊、以自我為中心、翻舊賬、降災禍、定人的罪、情感疏遠、靠不住、對我們失望和漠不關心。

愛是不輕易發怒(not easily provoked to anger)。不僅不輕易發怒,事實上愛也不輕易發任何情緒。愛不是變化多端,乃是永不止息。你不會一下子從快樂滿足變成憤怒、憂鬱、或討厭,因爲愛是穩定和實在的情緒,並且不受別人的控制。

好多容易被孩子惹怒的父母常說那是因爲他們愛孩子。他們也惹孩子的氣。既然發怒證明了愛,於是乎有些人長大成了惹別人發怒的好手,他們以愛挑釁出名。我們的社會成了破碎的人彼此試驗愛心的社會,不僅相信愛是容易被惹怒變臉,而且我們以此為能動力。這有點像我們中國的“打是親,罵是愛”的觀念,不少婦女陷在一個挨欺負、受侮辱的男女關係裏,據説男人的行爲越瘋狂沒有自制,她們越感到被愛,簡直到了成癮的地步。有些受虐的婦女承認,她們故意提丈夫不開的那一壺,好得到那個不良反應,因爲那是她們唯一明白的“愛”。

我們看神也是透過這副眼鏡。我們向上帝發出挑戰,為要讓祂聼我們禱告。事實上很多基督徒好像覺得若不挑戰祂,上帝根本不會理睬。我們希望上帝好像可以用一個遙控器來控制的上帝,一按動某個按鈕祂就跳起來投入行動。好多人一輩子都在捉摸如何來操控神,比如在禱告中引用聖經,或者格外仁慈助人什麽的,好得到自己所想望的。

我們很多人都被教導上帝是位很容易被惹怒的神。祂好像一座火山等著爆發,一不小心就被觸動。我們把聖經中關於人在神面前不幸死亡的段落拿來,斷章取義作爲證據,然後拿著上帝憤怒的大棒子威脅一些膽敢停止聚會或想犯罪的人。這根棒子好像一片黑云,無論你走到哪裏都跟隨著你。

我們不但相信上帝是憤怒的,我們還依賴祂的憤怒,免得人走偏。不然誰還有動力追求聖潔呢?很多基督徒靠著懼怕上帝的刑罰來汲取克服壞習性的能力,你和他們講上帝的恩典信息時,他們頓感失去了動力源頭,唯恐下面不知做出什麽來。對上帝的懼怕成爲一片膠,把教會制度粘在一起。如果哪項事工以消除對神的懼怕為主要目標,常常不得支持。令人驚訝的是,不少信徒一聼見上帝的聖潔就害怕起來。

你一犯罪上帝就被觸怒,這是個非常錯誤的信息。然後很多人就是因爲這個懼怕而成爲信徒。我們讓基督信仰建立在懼怕地獄的基礎上,好像上帝給我們一份不敢拒絕的禮物:不回頭就燒死!假如今天基督徒忽然發現地獄的門已經關閉,有多少人還會選擇和神建立一份關係呢?有不少人要麽把上帝看為懷有敵意、愛發怒,要麽看祂很憂鬱。聖靈常為我們所做的錯事傷痛,為我們哭泣等等,我們說祂很敏感sensitive。

我們日常生活中描述兩种人很敏感。一個人如果很容易被觸犯叫作很敏感,你在這種人附近要小心翼翼;另外一種人對別人的需要很敏感,是和第一種人完全相反的敏感。可惜很多基督徒把聖靈的敏感描述為第一種---祂動不動就擔憂,我們暗暗承認自己不知道讓聖靈擔憂了多少次。

可是,聖靈的敏感是第二種敏感,祂對你的實際需要很敏感。祂無所不知,可是祂等候最恰當的時候用最恰當的語言向你發話。信不信由你,祂是很不容易受傷害的,因爲祂是高度穩健、有安全感的。你無法輕易地惹祂生氣或使祂悲傷,因爲愛是不輕易發怒。上帝不會利用你的工作、你的孩子、你的婚姻作爲工具來操控你,叫你表現得更佳的那個能力是來自關係。你的信心透過愛的關係來看就變得美麗,你與從前不再一樣,因爲是天父的掌上明珠。--弟兄們也一樣,要記得天父不是輕易發怒的那種父親,乃是耐心作示範的那種良父。

Sunday, September 25, 2011

饒恕的過程需有所溝通

我去年寫過一篇關於表達原諒和請求原諒的文章,其中列舉了希蠟文動詞αφιημι的聖經用法,指出饒恕是需要表達出來的,是涉及一個溝通的過程的。在饒恕的溝通過程中,我們必須耐心。我講的是在情感層面上的饒恕。

哥林多後書5章18-21節保羅解釋了他的新約職分,也是每個傳基督福音者的職分:他藉著基督使我們與他和好,又將勸人與他和好的職分賜給我們。這就是神在基督裡,叫世人與自己和好,不將他們的過犯歸到他們身上,並且將這和好的道理託付了我們。所以,我們作基督的使者,就好像神藉我們勸你們一般。我們替基督求你們與神和好。在英文中,勸人與他和好的職分是“the ministry of reconciliation”,和好的事工是什麽意思?很抽象。中文卻很明顯,勸人與神和好是一個努力,是個過程,是信徒一生的一個職分。

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神希望與我們和好,祂想要饒恕我們。但祂不是暗暗地自己不再計較我們對祂的態度完事,而是透過基督來勸我們。上帝極力用我們所能夠了解的語言來和人溝通,並且耐心等待我們的適當回應。溝通和勸在實現饒恕的事情上是非常必要的。我體會到這一點,是因爲在我成長的家庭裏,父母之間的不滿、溝通、和饒恕是家常便飯,不感到饒恕是什麽特別了不起的偉大壯舉。他倆是無話不談的夫婦,因爲某事不高興是會講出來的,但是照樣彼此在生活上照顧,幾天不説話的情形是沒有的。

由於我的家庭環境是屬於比較健康的那一類,過去常常以爲所有的人都知道如何饒恕--不過是個溝通而已嘛。保持溝通就代表饒恕,至少代表了願意饒恕的姿態。近來這一、二年才發現,很多人際關係不甚健康的人並不懂得如何饒恕,他們不是掩藏内心的不滿,假裝饒恕,保持某種不信任的疏遠和冷淡,就是不相信別人已經表達出來的饒恕,以爲別人是裝假或説謊,再不就是把對方道歉的話當做把柄抓住,作爲對方犯錯誤的證據。怪不得道歉對很多人那麽難,你若是以爲說抱歉就冒被人揪辮子、打棍子的危險,怎麽會願意道歉呢?

我們如果不知道自己常用這些人際關係的防衛,就不知道如何開始一個饒恕的過程,饒恕必須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之上:先相信溝通是會有效用的;再相信對方能夠聼得明白自己的話;又相信對方歡迎自己請求饒恕所解釋的,儘管未必立即表示接受,會提出反問等等,但相信溝通過程的本身是受歡迎的;最後相信對方的人格,他/她終有一天會作出和好的回應。詳細可閲讀請求饒恕的技巧那篇文章。

所以有的時候我們恐怕不是不能饒恕,而是強求在溝通中斷的情形下進行饒恕,也就是想跳過溝通環節達到饒恕。要麽自己暗暗地饒恕就好,用忽略所受傷害的辦法,要麽不想道歉卻指望別人饒恕,他/她是基督徒嘛,基督豈不是要求他的門徒無條件地彼此饒恕?上帝的饒恕豈不是無條件的?我們有義務效法上帝。---這樣的教導叫人感到難上加難,把重擔放在信徒的身上,讓他們擔當比別人更重的負擔,需要被饒恕的人倒是免了道歉的麻煩。但上帝要求我們認罪和彼此認罪,又要互相安慰(表示饒恕是最大的安慰),我認爲饒恕本身是一個過程,耶穌是說無論何時弟兄來請求饒恕,縂要饒恕他。他若是不表示需要饒恕,我們就要告訴他有虧欠,並等待能夠表示饒恕的機會。所以主的門徒必須願意無條件地開始這個溝通過程。

這一點是我和艾博士有分歧的地方。他教導大家每個人都要無條件地饒恕傷害、得罪過自己的人,不必等待溝通的過程,我認爲那樣的“饒恕”其實是很不實際、或者結果很不穩定的“饒恕”。我主張教導信徒面對溝通的挑戰,教他們請求饒恕這一快樂技巧。在溝通中面對面地誠實說出心裏感受,對於不少人來説是不習慣的,因爲至少有50%的人已經養成的防衛是逃避,他們寧願說假話或冷淡後退。

聖經裏有沒有無條件饒恕的例子?當然有,另外一個關於饒恕的字在中文裏常常翻譯成開恩。上帝擔待我們、開恩饒恕我們,而不是等著我們認罪和請求以後,我們也受規勸,彼此不要計算人家的惡。但是這種人際關係中的彼此擔待也是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的,否則饒恕的質量或程度是不如aphemi溝通所達成的饒恕的。我們需要信任上帝在人心中的工作,同時學會饒恕的溝通,很重要的人生技巧。焉知上帝不是要用你來幫助那位得罪你的弟兄呢?改變不良的溝通模式是我們走向靈命成熟的一項挑戰。

Friday, September 23, 2011

拉納爾的實用三一論:Economic Trinity

我們從神學院課堂上所了解的三一論是内在的三一論(Immanent Trinity)。它是從實體存在角度去了解神,也就是從神的形而上本質來描述父、子、聖靈的内在關係,很抽象的理念。而實用的三一論(Economic Trinity)從神在救贖歷史中的啓示來認識神,有實際意義,關乎神與人、人與神、人與人、人與世界的關係。

實用三一論強調神以關係為本體,即神的生命本質是愛,而人擁有神的形象,所以人生的目的、價值、意義完全在於與神的關係和與人的關係。詳細請參看維真神學院許志偉教授的文章位格與關係,他把實用的三一論叫作自啓的三一論。

上次我寫了“三一論和信徒有何關係”一文,介紹了天主教神學家Karl Rahner對内在三一論的不滿。以下是他對於上述兩種三一論的探討結論,他主張以實用的三一論來代替内在的三一論,提出一個等同公理:内在三一論即實用三一論。

把三一論的專題學問和其它神學專題學問分隔開來肯定不對頭。三一論和信徒一定有聯係。三一論是個與救恩有關的奧秘,不然的話決不會啓示給人。神學應該展示它爲何是個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奧秘。神學家必須指出每個教義專題若是沒有三一論就說不通。一旦我們忽略三一論和其它神學專題的永遠融匯契合關係,就會發現有些道理説不清楚,諸如爲什麽三一的奧秘對於我們就是救恩的奧秘?爲什麽一談到救恩就遇到神的三一性?論到其它神學專題,也應該是離不開三一論才對。

建立各個神學專題與三一論的聯係,把三一論表達為救恩的奧秘,讓這個命題成爲現實而不單單是個教義理論,可以用這一公式:實用的三一論就是内在的三一論,而内在的三一論就是實用的三一論

有了這個公理的幫助,我們希望能建立這樣一個三一論的系統:首先符合傳統教權約束的三一論教義;其次能比較自然地引用經文來説明救恩活動以及父、子、聖靈的角色,不再為聖經中沒有明確的“内在”三一論而尷尬;(連約翰福音序言部分的“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都不是内在三一論的陳述句。)最後它能幫助我們了解,在基督徒的信仰生活中,有三一神做工,而且是不可或缺的。

這樣的三一論體系若是建立起來就説明我們的公理是正確的:實用的三一論就是内在的三一論,沒有一個另外的形而上的内在三一論。當然這個證明不僅假定基督論是對的,而且恩典的教義也更清楚地解釋出來,---比如真正的恩典概念把恩典解釋為神在基督裏及在祂的靈裏的自我交流(self-communication),恩典不應縮減為一個神與其選民的純理性資料的“關係”,或一個單單抽象“施加”(appropriated)在聖子或聖靈的關係。對於接受恩典的人來説,恩典不是某種神隨意給你、使你成聖的“品質”。

這些都是假定的,然而爲了證明我們三一論教義的基本公理,我們必須趕快再説幾句。實用的(economic)三一論就是内在的三一論。這句話是一個界定我們信心的教義。耶穌不是泛泛而論的“神”,乃是聖子,神的第二位格,即神的道。他是人,而且只有他是真正的人。因此,至少有一個“使命”,一個來到世上者,一個救恩活動的實際,不是由上帝三個位格的任意一位來實現,乃是只有聖子勝任。我們不單單是談論這位聖子在世界上的事,而且是三一的神透過非聖子莫屬的作爲,在世界上行動引起有效因果關係事件。這人類救恩的歷史是聖子的歷史,不是聖靈或聖父的歷史。當然,聖子在創世之前就存在,這道太初就與父同在,並且參與了創造大工。

儘管我們承認神的“道”(聖子)有神人二性,這完全是三一神的作爲,道在救恩歷史中仍然是個獨特的角色。只有神的這一位格能夠向人表明出拯救。這就否定了一個錯誤的說法,即在救恩歷史活動中,沒有一件事不能籠統地說是三一神的作爲,或說成是父與聖靈位格的作爲也對。還有一個説法也是錯誤的:三一論對神的位格都作一般處理,只是談神性本身的内部情形時才談及每個位格如何。---那誰會感興趣啊?

拉納爾主張:三一論的教義與神的救恩歷史活動(economy of salvation)是幾乎區分不開的。我上次教主日學的時候教的就是這個實用三一論,好幾人告訴我很清楚,容易懂。請閲讀我去年寫的“父子聖靈的共同行動”一文。

Monday, September 19, 2011

耶穌的比喻:天國奧秘

馬太福音13章記載了很多耶穌所講的關於天國的比喻。D. A. Carson博士看出其中所有的比喻組成一個大的交叉對偶結構。希臘文的交叉對偶結構是一種文學結構,幫助人了解作者的中心思想和内容,因爲結構是用層層對稱的方式介紹作者要表達的内容,把最重要的主題放在中間。我仔細按照這個對偶結構研讀經文,不僅確認了這個交叉對偶結構的真實,而且對解釋其中一些難懂的部分很有幫助。請看:

3-9節:土壤的比喻—描繪教導工作的對象
    10-17節:門徒問,為什麽用比喻?
        18-23節:解釋土壤的比喻—眾人聽道的不同反應
            24-30節:稗子的比喻—好壞參雜
                31-32節:芥菜籽長大成樹的比喻--生長
                    33節:面酵藏在面裏的比喻—等待
                        34-35節:用比喻說話如先知所預言
                        36-43節:解釋稗子的比喻—必把壞的挑出來
                    44節:寶貝藏在地裏的比喻—等待買地
                45-46節:變賣一切買重價珠子的比喻--收取
            47-48節:撒網的比喻—好壞參雜
        49-50節:解釋撒網的比喻—從義人中挑出惡人
    51節:門徒明白了比喻
52節:文士受教作門徒的比喻—描繪教導的工人

如果從外層往内看,我首先注意到土壤的比喻和文士受教作門徒的比喻互相對應。52節說“凡文士受教作天國的門徒,就像一個家主從他庫裡拿出新舊的東西來”。以前我總是拿不準這句話是什麽意思,現在看看它爲什麽與土壤的比喻互相對應,終于明白了。一個人信主以前如果是文士或拉比,教導其他人律法,那麽他信主以後必然把摩西律法對照耶穌的教導,用天國的嶄新知識去看摩西律法,得到新的啓發。他教導人作天國門徒的時候,就把融會貫通的新舊知識都拿出來。保羅是一個文士受教作天國門徒的典型例子,他知道猶太人沒有耶穌時追求遵守律法的困難,當他作了天國的門徒以後,就知道改變identity(自我觀)的重要性。羅馬書第6章和第8章用大幅篇章解釋信徒應該如何看自己、看世界、看神,而第7章則用了一大段來描繪信徒不改變identity所帶來的問題。

按照Strength Finder的測試,我有學習的恩賜。每次翻閲一本新的書,總會和過去學過、還留在頭腦中的知識相對照,看出新的知識或是補充、或是否認、或是舊知識的例證、或是總結了舊知識什麽的。我讀神學的時候關注人的轉變問題,卻不怎麽了解心理學(號稱行爲科學),其實也關注同樣的問題。後來學習了怎樣的心理是健康心理之後,再看神學著作就又有不同的亮光或比較。新的知識非常幫助我理解和應用舊的知識,至此我對於用神學理論幫助人體驗在基督裏的新生命最為興奮。

耶穌解釋土壤的比喻(18-23節)與他解釋撒網的比喻(49-50節)是對應的,爲什麽呢?因爲天國的福音傳播就有這樣特徵:各人反應不同,你未必一眼就能看出來誰真心、誰假意,但上帝知道,祂最終要把混在信徒群體中的惡人(作惡使人跌倒者)挑出來。接下去那一層稗子的比喻和撒網的比喻都是進一步描述這種好壞參雜的情形。

芥菜籽長大成樹的比喻(31-32節)和變賣一切買重價珠子的比喻(45-46節)互相對應,想要説明的事物一定是要麽平行,要麽相反。這兩個比喻都有些難以理解。芥菜籽長成大樹,一定是形容福音興旺發展的結果。而飛鳥來宿在它的枝上的比喻,意思就未必是好的啦。有人說主耶穌前面剛剛用飛鳥比喻過撒旦,所以這裡講天國的外表過度發展的結果,就引來魔鬼藏身其中,許多惡人惡事也隨著棲息在基督教的組織裏面。但也有人說天上飛鳥指外邦萬國,宿在枝上指萬國之民都有分於天國,可在其中得安息。按照大陸的人“一分爲二”的辯證説法,芥菜籽長成大樹可能是帶來好結果,同時也有壞結果。

而買賣人尋找好珠子,找到以後就變賣一切來買這珠子的比喻,解釋也是衆説紛紜。一種解釋說,福音是重價珠子,人找到以後就不顧代價地去買來。這個解釋有其它問題不說,和芥菜籽長成大樹的比喻似乎不相干。前後的比喻都是談天國/神在世界中的工作,到此卻忽然變成人努力尋找天國。另外一種解釋說,選民是重價的珠子,神為我們變賣一切,捨命去買回來。如果說芥菜籽長成的大樹出人意外,遇到重價的珠子也相當出人意外,是很大的事。這種解釋可以説明,先前人所看不明白的意外結果,在上帝不但不是意外,而且是祂的目的。救贖的奧秘是上帝的工作,祂使芥菜籽生長,也知道選民的價值,對他們作工栽培他們,末了要收穫他們。我贊成第二種解釋。

34-43節是整個交叉對偶結構的中心,說耶穌用比喻正如先知所言,“我要開口用比喻,把創世以來所隱藏的事發明出來”(詩78:2)。馬太用不少筆墨説明耶穌就是猶太人所盼望來的彌賽亞君王,經上所應許的終于應驗。創世以來所隱藏的事是什麽呢?就是36-43節那段解釋稗子的比喻想説明的:人子來到世上撒種,仇敵魔鬼也在世上撒種。稗子就是仇敵所種、一切叫人跌倒的和作惡的“惡者之子”,到末後收割的時候,要先把他們從神的國裏挑出來,留作燒火用,而義人(信靠神的人)卻要散發出光輝。我們通常所理解的末了時主的千禧年國度,正是耶穌所描述和解釋的天國奧秘的情形。

默想完這段經文我不禁想到,生活中如果遇到稗子(教會中作惡和使人跌倒的人),不必太灰心失望,主自有公道,末後終有水落石出的一天。感謝主!

Sunday, September 18, 2011

原罪觀念和全然敗壞說的發展

原罪(original sin)的概念在聖經裏並沒有出現,它是怎麽發展起來的呢?有了原罪,自由意志好像都不怎麽真實了。王峙軍博士寫過一本比較基督教人論和中國人性論的書,詳細回顧了原罪概念的發展。以下是從他書裏摘下來的。

根據聖經,概括出“原罪”概念的邏輯起點,必定是創世記第三章始祖的墮落;但在新約中所記載的主耶穌教訓中,卻未見談及人類始祖在伊甸園的墮落,他也未曾對人的原罪有過某種暗示。原罪這一教義可以說主要地是從保羅書信中(羅馬書5章12-21節,哥林多前書15章)提取出來的。但神學家們對這些經文並非沒有不同的解釋。早期基督教教義史表明,由於神學家們的不同解釋,曾經導致了兩种主要傾向或思路:一種是東方(或稱希臘)教父的觀點,一種是西方(或稱拉丁)教父的觀點。

在早期教父所處的哲學環境中,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十分興盛。爲了反對諾斯底主義的罪論,希臘教父們強烈堅持人被造時是聖潔的、自由的、有道德能力的獨立自主個體(agent);但由於人錯誤地使用他的道德自由而犯了罪。希臘教父們對原罪說並未有同意的見解。

相反,拉丁教父們在考察人類本性時,是把目光集中在人的“原罪”上的。第一個“罪可以遺傳”的觀念是由神學家特土良(Tertullian160-240AD)表達出來的。特土良認爲靈魂也是物質,它像身體一樣可以由父親遺傳給孩子,孩子的靈魂來自于父親的靈魂。由此他指出,每個人最終都是來自始祖亞當,亞當因犯罪遭到污染的人性,也就自然通過身體與靈魂的遺傳,留給了他所有的後代。特土良的名言是“靈魂的遺傳即罪的遺傳”。

米蘭的安布魯斯(Ambrose of Milan 340-397AD)發展了特土良的原罪說。在他看來,罪不是一個行爲,而是一種狀態。這種敗壞的人性狀態,在人墮落是即告形成。安佈魯斯認爲在亞當的罪裏呈現出一種人性的驕傲。

真正把原罪說明晰化和系統化的,不能不首推奧古斯丁。除了啓示的光照和對前人思想的借助外,個人生命體驗是奧古斯丁建構原罪說的一根重要支柱。他的《懺悔錄》所記述的正是這樣一種生命過程:作爲罪人的他,如何在罪惡中經基督的救贖而進入神的恩典。所以罪與恩典的教義是奧古斯丁神學的兩個重要方面,他通過討論人的罪性回答人爲什麽需要恩典的問題。除了從創世記中,他也在聖經的詩篇51篇、約伯記和以弗所書2章3節找到了關於原罪的證據。羅馬書5章12節成了他把原罪教義系統化的基礎:罪是從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從罪來的;於是死就臨到眾人,因為眾人都犯了罪。

如果聖經的確幫助了奧古斯丁,那麽他的個人生活經驗及心靈體驗,就是原罪存在之真實性的一個内在證明。他承認自己從意志到罪性都是對亞當的模仿,這種深切體驗使奧古斯丁無法不得出這樣的結論:人性在亞當的罪中已全然敗壞,殘存的自由意志對克服敗壞無所助益,於是人類必須經由神的恩典方能得以救拔。

與奧古斯丁同時代的英國修士伯拉糾是原罪說的明確反對者。他認爲人來到世界上只是中性的,既沒有德行也沒有罪惡。418年的迦太基會議否定了伯拉糾的教義。整個的中世紀,重要的神學家們在對原罪的見解上,並沒有為奧古斯丁的理論增加更多的新東西,但提出“神存在的本體論證”而著稱的安瑟倫和阿奎那卻必須提到。

安瑟倫認爲作爲理性的受造物,人類有義務服從神的旨意。順服是一種債務,他把罪定義為人對順服神旨意的債務無力償付,由此形成了人對神的完全偏離。亞當用自由意志犯了不支付債務的罪,於是人類不支付債務的罪,若得不到抵償,就會為神的國度帶來混亂,這是神的名譽(the honor of God)所不允許的。有兩種可能性會使神的名譽不致損污,即贖罪(補償satisfaction)或懲罰(懲罰)。神採取了前者,而基督就是這行動的承擔者。原罪需要補償satisfaction,否則每個在原罪中出生的人都要被定罪。只有真正懺悔和受洗禮,原罪才能得到饒恕。

阿奎那同樣,把原罪看作是人對原初公義的缺乏。人正是在這種原初公義的狀態中被創造。阿奎那把原罪區分於本罪,本罪是指由於人的理性被原罪遮蔽以後所作出的選擇。安瑟倫和阿奎那都強調為嬰兒施洗的重要性,他們認爲帶有原罪的嬰孩在受洗前死去時不可進天國的,這個觀點在奧古斯丁那裏已被重視。但聖經中並沒有關於這個問題的明確教訓。

安瑟倫和阿奎那在看待人性或人的罪性等問題時都過多地使用了哲學,或哲學化的神學的目光。特別是阿奎那,當他試圖用亞理士多德精神去融合奧古斯丁的神學思想時,至少令人感到兩點缺憾:一是不能體現出信仰與生命體驗之間的密切關係(這並不是說阿奎那也一定要寫一部《懺悔錄》),二是在依靠啓示和執著於理性之間發生了矛盾。

馬丁路德的Augsburg信條是這樣規定原罪的:“自亞當墮落之後,凡循自然規律而生的人就生而有罪,就是不敬畏上帝,不信靠上帝,有屬肉體的嗜慾;這疾病,或說這原始的過犯,是實實在在的罪,叫凡沒有借聖洗和聖靈重生的人(嬰孩)都被定罪,永遠滅亡”。

加爾文認爲詩篇51篇5節就是在論説原罪:“我是在罪孽裡生的,在我母親懷胎的時候就有了罪”。約伯也說從不潔淨中不能生出潔淨的來(14章4節),表明原罪的存在。原罪的教義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加爾文確立“全然敗壞說”的基礎。

看來路德的宗教改革並未改變原罪說,但是為原罪說找到了一些聖經根據。

Thursday, September 15, 2011

福音是上帝的詔令

前些日子被人慫恿買了一本天主教教宗(本駕16世)寫的書《拿撒勒的耶穌》來看。教宗是德國人,這本書是翻譯的英文,今天拿起來看看,挺有趣。有一點很重要的發現,趕緊記錄下來,就是evangelism這個字的來歷。以下基本上是從教宗的書第三章翻譯而來。

我們都知道,耶穌傳的叫作“神的福音”。根據馬可:約翰下監以後,耶穌來到加利利,宣傳神的福音說:“日期滿了,神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可1:14-15)!馬太則說是“耶穌走遍加利利,在各會堂裡教訓人,傳天國的福音”。那個福音就是evangelion,有的時候翻譯為好消息。可是這個evangelion到底是什麽意思呢?是從羅馬皇帝的詞彙庫裏挑出來的形象語言。

那時候的羅馬皇帝都認爲自己是個主宰,是個救主,是個救贖世界的角色。但凡皇帝發出來的詔令拉丁文就叫作evangelium,不管那個詔令的内容是不是令人高興的好消息。意思就是,皇帝發來詔令,是拯救的信息,是要把世界變得更好。當耶穌的門徒和傳福音的人採用這個字來代表耶穌所傳的信息時,就把這個字從皇帝詔令延展為一般意義的拯救信息。羅馬皇帝冒充神所非法宣告的詔令,耶穌纔是實際的真正權威,他所傳的信息不僅僅號稱爲evangelium,而且還實際地實行拯救,轉變世界。所以福音(the Gospel),不單單是個帶給人信息的言語,還是個述諸行動的言語,不僅把信息、也把行動挑戰帶給人,是一股進入世界、拯救和轉變世界的有效力量。

馬可提說“神的福音”,意思是羅馬皇帝不能拯救世界,而神能夠。神的道出現來到了。皇帝所宣告而實際上不能施行的,現在真正發生,因爲是世界的主宰、又真又活的神起來行動。

福音的核心内容是:神的國到來了。一個時間上的里程碑樹立起來,新的事物發生,人必須對這個上帝的禮物有個回應:皈依和信。所宣告的重點就是,神的國到來了。這個信息是耶穌所傳信息和他工作的實際核心。“神的國”或“天國”在新約一共出現122次,99次出現在符類福音(馬太、馬可、路加福音),而其中90次出於耶穌之口。在約翰福音和新約其餘部分,“神的國”角色不多。

你可以說耶穌所傳的福音就是神國的福音,而五旬節以後使徒們所傳的福音是基督論---耶穌是主。順便自問一句,咱們現在所傳的呢?僅僅是罪得赦免?上帝的詔令現在是什麽?整全的福音還得是拯救、醫治、和改變世界上的人吧?

爲什麽耶穌所傳的和使徒所傳的不同呢?有各種解釋,關鍵是怎麽理解“神的國”。如果使徒所傳的耶穌基督本身就是神國的信息,我們就需要搞清楚神的國和基督到底是什麽關係,才能知道福音的内涵到底是什麽。早期教父對於國度kingdom的理解有三個方面:神的國就是耶穌基督,不是地理上某個位置;神的國在人的内心,祂的治理是在屬靈層面;教會多少反映出神的國,是基督在地上的代表或什麽的,讓人看出基督的拯救、醫治實施在一個群體。

教宗寫得挺好是不是?他沒有提三一論,其實神的國度那三方面的理解最好透過父、子、聖靈來看:神的國就是三一神的家;父子聖靈在人的内心來治理/工作;教會是神國度在地上的擴展。現在英文的Evangelism是指教會傳福音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