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洗約翰說:看哪,神的羔羊,除去(或譯:背負)世人罪孽的!
這裡的罪是單數,所以應該是指罪的狀態---不宜進到神面前的狀態,詳細請讀罪的行爲、罪性、與罪的狀態一文。我曾經詳細解釋過αιρω那個字,是個多義字,既可以當作“除去”的意思,又可以當作“提起來”或“擧起來”的意思,詳細可以看“天父怎樣辦理不結果子的枝子”一文。我認爲在約翰福音1章29節,無論這個字理解為“除去”還是“拿起來/擔當”,都離不開舊約獻羔羊為祭的預表。施洗約翰不是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的不良行爲,恐怕也不是說除去世人的“罪性”,只能說除去一個不潔的狀態。
祭物可以除罪,意思是除去世人的一個不潔狀態,讓人可以被神悅納。那個不潔的狀態並非一定是犯了道德方面的罪過,一個人摸了不潔的物,無論是不潔的死獸,是不潔的死畜,是不潔的死蟲,或摸了別人的污穢,他卻不知道,就成了不潔,就有了罪。這樣的罪連同其它的大小過犯,獻了贖罪祭之後就除去了(利未記5章)。
按照利未記的典章,一年一度的贖罪日那天與平時的獻祭有所不同。那天以色列的會衆要取兩只公山羊,一只羊為大家獻為贖罪祭,把羊的血帶入幔子內,行贖罪之禮儀,另一只羊祭司要兩手按在羊頭上,承認以色列人諸般的罪孽過犯,把罪都歸在那羊的頭上,然後送到曠野去。這羊要“擔當”他們一切的罪孽,帶到無人之地(利未記16章)。
總的說來,神的羔羊意思是神自己為子民所預備的,要除去人的罪。後來的神學家把上帝對罪的忿怒加進來,可是從利未記的典章中我們是看不見上帝的忿怒的。所有的獻祭典章都沒有提到獻祭目的是消除上帝的忿怒。只有亞倫兩個兒子因爲獻凡火而死在耶和華面前的事件,可以解釋為上帝對他們的罪很忿怒,但聖經裏並沒有明確這樣說。“我在親近我的人中要顯為聖(I will be sanctified);在眾民面前,我要得榮耀”(利10章3節),摩西所傳耶和華就那件事所說的這話,應該理解為上帝必須被尊為聖,he is to be honored,or to be treated as sacred。換句話説,人不可隨意進到祂的面前,必須按照典章禮儀所規定的。
人不可隨意進到所拜之神的面前,這一點在摩西時代的中東文化和宗教中是很常見的要求。從埃及到迦南,人們朝拜各神要求不甚一樣,各有一套規矩禁忌,違反者招致禍患咒詛。以色列的百姓所敬拜的是真正的造物主,犯禁忌被擊殺幾乎可以説是許多百姓内心所預期的---他們只是在自己的文化處境之内,將自己所拜的神與其他的神相比較而已。試想,假如我對神的認識是祂越尊大和真實,我冒犯祂就越危險,對耶和華豈能隨意冒犯而不受罰呢?這和祂是不是個喜歡發怒的神一點都沒有關係。事實上摩西反復説明神不輕易發怒,祂重視救贖和挽回,要守約施慈愛直到千代。亞倫的兒子不幸干犯上帝致死,明確解釋了分別為聖的原則,是當時的百姓所能夠明白的,上帝忿怒反倒沒有說。可惜好多人不信上帝的寬厚仁慈。
所以,從中東的文化歷史來看,早先“罪”的概念和“惡”的概念是分開的,後來恐怕是到了希臘文化流行的時期這兩樣才合併起來,到了新約時代,人的罪大都指不良行爲,而且用眾數的罪(sins)來表達,中文是翻譯不出來的。但是我們看到羅馬書裏許多單數的罪(sin)最好理解為一個狀態,即利未記中所顯示出來的不宜來到神面前的那個狀態,耶穌為我們除去的就是那個罪的狀態,讓我們可以蒙上帝悅納。神的羔羊來到世上除去世人罪而不潔的狀態,宣告上帝悅納人的禧年到來。請看下列單數“罪”的用法,都表明不是行爲,而理解為狀態比較好。(人心裏面的狀態可以稱爲罪性。)
羅馬書3章9節:猶太人和希臘人都在罪惡之下。(大家都在一個狀態之下,不宜到神面前)
羅馬書3章20節:律法本是叫人知罪。(不是知道各種行爲,而是知道觸犯了上帝的規定這件事)
羅馬書5章12節:罪是從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從罪來的。(罪是單數,還帶了定冠詞,當然不是某個特定的罪行入了世界,恐怕也不是指罪性開始在人間遺傳下來,乃特指罪的狀態進入世界,即與神隔絕的狀態。)
羅馬書5章12節:沒有律法之先,罪已經在世上;但沒有律法,罪也不算罪。(單數的罪,沒有律法就不算罪的狀態。7章8節沒有律法罪是死的也相同)
羅馬書6章1-2節:我們可以仍在罪中、叫恩典顯多麼?斷乎不可!我們在罪上死了(過去式)的人豈可仍在罪中活著呢?(凡是人能夠在其中的只能理解為狀態;在罪上死也不是行爲,最好理解為已看自己向罪的狀態死了,10-11、18、22節同)
羅馬書6章7節:已死的人是脫離了罪。(死人是脫離了the sin,那個罪的狀態)
羅馬書6章12節:不要容罪在你們必死的身上作王。(擬人化的單數罪,不應理解為行爲,也可以理解為罪性。14、16、17、20節同)
羅馬書6章13節:肢體獻給罪作不義的器具。(肯定不是獻給罪的行爲作器具,此處也可理解為罪性)
羅馬書6章23節:罪(the sin)的工價乃是死。惟有神的恩賜,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裡,乃是永生。(此處罪是帶定冠詞的單數名詞,應理解為那個罪的狀態,而不是許多錯誤行爲。
羅馬書7章8節:罪(the sin)乘著機會…發動。(此處最好理解為罪性,不可能是指行爲)
羅馬書8章2節:(聖靈的律)使我脫離罪(the sin)和死的律。(不是脫離罪的行爲sins,乃是脫離罪性或罪態的律)
我們平時把“罪”定義為行爲過犯,那個定義是是不完全的。眾數的sins是行爲,單數的sin不是行爲,而是罪的狀態或是罪性,但中文看不出來數量。希臘文很明顯。
ReplyDelete人有罪可以指狀態、行爲、或不信,但耶穌為我們的“罪”而死大概是單數的sin(你最好察看原文),應理解為罪的狀態,即行爲過犯引起的一個後果---與神隔絕。耶穌死後我們信徒就潔淨了(除去了一個不潔的狀態)。
My assumption is that God's anger always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man's bad relation with Him. Every sin is forgivable, except those that refuse to believe and reconcile through Jesus.
ReplyDeleteBut if this is incorrect, I'd like to study further and willing to change the assumption.
The broken relationship with God is the cause of all sins.
ReplyDelete羅1:18原來,神的忿怒從天上顯明在一切不虔不義的人身上,就是那些行不義阻擋真理的人。That 不義 is parallel with 不虔 ungodliness, and 行不義has阻擋真理explained it(in Greek it literally is...in unrighteousness supressing truth). So you know不義isn't just any imperfection.
羅2:5你竟任著你剛硬不悔改的心,為自己積蓄忿怒,以致神震怒,顯他公義審判的日子來到。The reason of God's anger is the hardness of heart, refuting to believe and repent. It is not just any other sins, but a choice to be against Him.
羅4:15因為律法是惹動忿怒的;哪裏沒有律法,那裏就沒有過犯。The context is about being the heir is through faith, not through obeying the law. Paul basically says please forget about counting on your behaviors. Because if we insist, it means we don't count faith as important as behaviors, that would be irratating to God, let alone we won't measure up all the rules.
羅5:9我們既靠著他的血稱義,就更要藉著他免去神的忿怒。This might be the strongest argument, favor Jesus is to remove God's anger towards humanity's sins. Yet the context reads that the very God who sent Jesus to save/clean/reconcile us in our worst moment. The only right response is to believe in Jesus, who was sent by God to reach out to us. Any other response is to refuse, will deserve His anger. In short, the anger can be understood as towards a refutation of God's offer. 基督在我們還軟弱的時候/作罪人的時候/作仇敵的時候為我們死, is pretty much unconditional. The whole passage says God overlooks our behaviors trying to establish a relation, and the only thing angers Him has to be a refu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