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28, 2021

氣候變化影響大西洋南北環流

世界上五大洋占了地球表面的70%,在全球氣候變暖的情況下,吸收了絕大部分因為大氣層散發不出去而增加的熱量。若沒有海洋,地球早就變成人類無法居住的地方了。不過海洋升溫代價很大,今天從Grist網站讀到海洋升溫有幾個轉折點,一旦越過這些轉折點,地球的氣候改變就成為一個不可逆轉的過程。我在此嘗試用一般有些科學基礎知識的人可以了解的語言記下來。

海洋升溫的轉折點之一是大西洋環流停止。大西洋有個單一的洋流主導:這個洋流從赤道附近的墨西哥灣向北流動,環繞美國東南海岸,繼續向北沖到格陵蘭島和冰島的寒冷前哨。沿著美國東南海岸北上的一段環流叫作「墨西哥灣洋流」,那裡的水夏天是溫暖的,溫度可以達71華氏度。但洋流繼續蜿蜒北上時向大氣中散放大量熱量,水溫就不斷地下降。

The AMOC acts as a massive ocean conveyor belt,
carrying warm water from the tropics north toward Greenland,
where it is cooled and then sent back south along the eastern seaboard of the U.S. 
科學家稱這洋流為「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簡稱AMOC。它使柏林、倫敦和巴黎等城市的天氣保持溫和。在正常情況下,這個洋流一路北上,越來越冰冷和沉重。你知道攝氏4度的水是比重最重的嗎?這個洋流到了格陵蘭島和冰島就沉入海底。

但在全球變暖的情況下,北極冰川溶化,大量淡水流入海洋,就把AMOC洋流稀釋,令洋流的重量減輕,不容易沉入海底。從短期看,是把AMOC的速度降低了,從長期看,AMOC可能會完全停止。(上圖中的紅色箭頭表示溫暖洋流北上到達冰雪的格陵蘭和冰島,藍色箭頭表示低溫洋流從海底沿美國東北海岸南下。)

根據地質研究,大西洋環流停斷現象已經在過往的冰河期重複發生過。根據英國國家氣象局的氣候模型,大西洋環流停止會導致北半球溫度驟降,美國東海岸的海平面上升1.5英尺,歐洲出現更猛烈的冬季風暴。科學家說世界各地的降雨量要改變,引起農耕地區改變。英國和愛爾蘭會變得乾旱寒冷,農作物收成不保。但科學家不知道這種情況何時會發生。

國際氣候變化小組(IPCC)2014年的總結報告說,21世紀以內不太可能發生AMOC停斷,特別是如果我們能保持全球地表升溫不超過2攝氏度,但2100年以後就難說了。有一篇論文計算出全球升溫3到5攝氏度,AMOC就會停流。

冰島大學有位科學家Levke Caesar研究發現,現在的AMOC流量已經比原來減少了15%。還有另外一份研究報告說現在大西洋環流狀態是1000年以來最弱的。在2009-2010年間,AMOC發生了一次洋流顯著減速,那年的西歐特別冷,美國東岸的海平面忽然升高。普林斯頓地球物理流體動力學實驗室有位資深科學家說,AMOC到2100年可能會減弱30-60%。

或許,大西洋AMOC這個南北環流不會明天突然停止,而是用60-100年漸漸停止的過程,但這個漸進過程就要驅動天氣改變、海平面提高,讓歐洲大陸降溫了。德國的一位氣象學家Stefan Rahmstorf博士說,如果說我們有90%的把握在2100年之前AMOC不會發生甚麼嚴重問題,那麼聽起來好像令人放心,但我不放心,因為10%的風險還是太大了。

看來,全球氣候變化並不是一個均勻現象,而是某些地區高溫,另一些地區奇寒。某些地區變乾旱,另一些地區被大水淹沒--海洋和大氣環流真是厲害,迫使我們很多人必須開始考慮移民和群體利害的問題。中美洲目前出現大批移民,有報告說主要驅動力就是因為經濟活動受到氣候變化衝擊。

大西洋南北環流中止只是7個氣候變化轉折點中的一個。其它的轉折點還包括珊瑚礁群因海水升溫而大批死亡;格陵蘭的冰蓋快速融化;南極冰帽出現裂縫,整塊冰山幾乎要栽進海裡;永久凍土開封釋放更多的溫室氣體;北方森林更多更快地被野火燒毀;亞馬遜熱帶雨林因乾旱而消失,逐漸從吸收二氧化碳逐漸變成釋放更多二氧化碳。

這些轉折點令人擔心,但我們可以立即行動,把碳排放降下來,這需要一個消費觀念的轉變。年輕一代已經接受了這個轉變,綠色能源發電已經比煤火發電便宜,經濟活動的轉折點很快就會到來,拜登政府看來有這個決心。請你為氣候變化問題迫切禱告,至於你所能夠參與的行動,願上帝給你亮光。

Saturday, June 26, 2021

允許歧視存在的法律條款

現在一說到性別「歧視」,大多不再是指重男輕女了。雖然在公司裡同工不同酬的現象很普遍,去抱怨的人可能很少。現在一說到性別「歧視」,一般是指跨性人,或者性取向與大多數人不同(LGBTQ)的那些人,在求醫、就業、租房等等時刻遇到歧視的對待。

至於讀書上學,目前聯邦法律有規矩定,不准許高等學府或研究院因為性別或性取向搞歧視偏見。但全美國有大約10萬的LGBTQ學生在基督教學府讀書,是不受這條聯邦法律保護的。因為有個宗教豁免條款,讓許多大學可以根據基於某人的性取向、性別認同或性別表達進行歧視的對待。我估計有的信徒看見被指責「歧視」很不爽,你堅信你的上帝歧視或懲罰他們,你只是遵從上帝。但你如何證明自己了解聖經文化和歷史,沒有誤解祂的教導呢?不如去學習一下歷史背景。

現在有一個集體訴訟案,對這些基督教學府內的性別歧視做法進行挑戰,指控教育部默許了第九法令的宗教豁免,侵犯了學生的憲法權利,傷害了他們。

有一位教授在這樣一個享有宗教豁免的學府工作,專門審核美國各地向教育部申報宗教豁免的案子,也是他學術研究的一部分。他說提出指控成功的機會並不大,但能夠引起大家注意到LGBTQ權利與享受宗教豁教育機構的衝突。他撰文解釋這件事,我記在這裡。

甚麼是第九號法令呢?就是禁止在辦教育的各種活動中搞「基於性別」的歧視行動,否則就不能夠得到聯邦政府的經濟撥款。這條法令是1960-70年代新一波民權法令中的一條。這條法令適用於所有接受聯邦基金的教育機構,包括接受有聯邦經濟贊助的學生入學的學校,由教育部監督執行。

自從1972年以來,九號法令顯著擴大了女孩子和婦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比如,她們增加了參加田徑運動的機會,更多地進入科技等等傳統上由男人支配的領域。

2010年,奧巴馬政府發佈了一個九號法令也保護LGBTQ(性少數)學生的指南。川普上台把這一指南作廢,然而2021年6月16日,拜登政府恢復了這一法令包容和保護性少數的解釋。解釋歸解釋,它還不是一條學校必須遵守的法律。

第九號法令從一開始就允許教會學校不遵守反歧視的條款,因為這是立法過程中的政治妥協成果。宗教豁免分為兩部分:首先,九號法令「不適用於宗教機構掌控的教育部門」。甚麼是「掌控」?定義很寬。美國大概有將近1000所大專院校隸屬於某個宗教的教派。

其次,宗教教育機構僅在其「宗教信條」與第九號法令相衝突的情況下得到豁免。也就是說,他們必須陳明所堅持的歧視是出於宗教原則。

從1980年代末期到2013年,申報第九號法令宗教豁免的學校沒有多少。但自從有了奧巴馬政府關於LGBTQ學生的指南,從2013年到現在,有120所院校申報了第九號法令的宗教豁免。這些院校尋求在錄取、住房、上課、經濟資助、輔導、田徑、雇用等等方面對性少數學生進行歧視(不同的對待)。

2014年,媒體報導了George Fox大學拒絕讓一個跨性男人住在單身男宿舍,密西根的Spring Arbor大學和加州的Simpson大學懲戒與開除跨性學生,而平等權利辦公室承認這三所大學享有宗教豁免權,轟動一時。

自從第九號法令開始實施50年以來,平等權利辦公室從來沒有拒絕過任何一間申報宗教豁免的院校。結果這些聲稱隸屬宗教信仰的院校都自行決定是否應該享有對九號法令的宗教豁免權。

LGBTQ學生對這種宗教豁免權有甚麼反應呢?他們從平權辦公室得不到幫助,就到聯邦法庭去打官司。

2019年11月,有兩位與同性伴侶結婚的學生起訴Fuller神學院,因為他們違反了學校的一男一女婚姻標準而被開除了。加州的聯邦法庭同意原告,說九號法令保護LGBTQ人士,然而維持了校方的宗教豁免權,駁回了案子--因為Fuller神學院是「由宗教機構掌控」的,其歧視行動也是根據宗教原則的。這是聯邦法院第一次裁定九號法令宗教豁免的範圍,LGBTQ學生輸了。

今年3月,有33位LGBTQ原告,來自美國將近30所不同的院校,一同在Oregon的聯邦法庭對教育部提起集體訴訟,指控同類的歧視。每位原告都描述了自己在校接受教育過程中所面對的歧視行動。比如,有一位學生說她的學校為了她「拒絕否認對LGBTQ權利和關係的支持」,強迫她接受輔導,並且從經濟贊助方面懲罰了她。

對教育部的這次集體訴訟直接挑戰了九號法令宗教豁免條款是否合乎憲法的問題。這些原告指控九號法令的宗教豁免條款違反了憲法第5和第14修正案,也就是剝奪了他們的正當法律程序和享受平等保護的權利。

另外這次指控還辯論說,宗教豁免條款還違反了第一條憲法修正案的設立條款,即禁止政府制定任何「有關宗教信仰」的法律---不光禁止政府設立一個國教,還禁止政府偏向某個宗教,而九號法令的宗教豁免條款正是優待了宗教機構過於其他。

如果Oregon的聯邦法庭同意原告,那麼它可以宣告九號法令的宗教豁免條款違憲--這將會廣泛影響未來的案子。

這次集體訴訟拿出了33個催人淚下的個人經歷患難的故事。有些原告描述了遭到學校排拒之後想要自殺的念頭,另一些回顧了當時的懼怕、羞辱、憂鬱。它到底有多大機會勝訴呢?

下級聯邦法院裁決案件時必須遵循最高法院的裁決。最近的最高法院有關裁決顯然重視宗教豁免權過於其他權利;它還沒有就LGBTQ人士如何享有全面正當法律程序、如何得到其它平等權利的問題做出裁決。

這些原告在聯邦法院面臨著一場艱苦的戰鬥,不過這項訴訟總算是讓公眾關注到了第九號法令宗教豁免條款所允許的歧視,所以原告可能會得到比較大的勝訴機會。

基督徒弟兄姊妹們,你們感受如何?基督教大學應該特別享有權利歧視偏待LGBTQ人士嗎?有人可能會說,誰讓那些人那麼奇怪、令我搞不懂呢!我禱告你有機會親自認識瞭解一位有血肉、有情感的「奇怪」人士,以及他們如何在生活中掙扎。退一萬步,你對不瞭解的事情應該去瞭解,而不是自以為已經瞭解、討厭和咒罵。

Thursday, June 24, 2021

像基督一樣不怕受苦

論到受苦,人肯定是不怕的,關鍵在於值得不值得。比如生養一個孩子,經過一把屎一把尿的日子,為她失眠和焦慮,這類受苦我們不怕,因為相信是值得。

今天繼續默想彼得前書2章。這段經文總是被人截取其中兩句,去證明那個「代罰」神學。但你如果看前後文,彼得講基督受苦是我們的榜樣,不怕受苦和忍受痛苦,而不是說基督替我們受過苦,我們就不再受苦。

18-20節:你們作奴僕的,凡事要存敬畏的心順服主人;不但順服善良溫和的,就是乖僻的也要順服。倘若你們為使良心對得起上帝,忍受冤屈的痛苦,這是可讚許的。你們若因犯罪受責打而忍耐,有甚麼可稱讚的呢?但你們若因行善受苦而忍耐,這在上帝看來是可讚許的。

21-25節:你們蒙召就是為此,
因為基督也為你們受過苦,給你們留下榜樣,為要使你們跟隨他的腳蹤。
他並沒有犯罪,口裏也沒有詭詐。
他被辱罵不還口,受害也不說威嚇的話,只將自己交託給公義的審判者。
他被掛在木頭上,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
使我們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義上活。因他受的鞭傷,你們得了醫治。
你們從前好像迷路的羊,如今卻歸回你們靈魂的牧人和監督了。

毫無疑問,第18節立即把讀者帶回奴隸社會,而且顯然不少基督徒是奴隸。有的譯本翻成「僕人」,現代人會立刻聯想到有時教會領袖被稱為僕人領袖,能夠領會一份光榮,卻恐怕忘記了其中的受苦成分。

彼得在前面一段話裡說過你們「為主的緣故要順服人的一切制度」,現在補充提到「為良心對得起上帝」的理由。我猜想在奴隸制度下,人一般沒有圖謀暴力推翻制度的想法。只要奴隸主不是太殘酷,服事主人還是比逃跑或暴力反抗符合良心--雖然常常要忍受冤屈,主與你同在,擔當你的憂傷!

論到當今時代的美國基督徒,受苦受難大概是遭受了自然災害,生了病,遇到停水停電或其它意外,一般所受的冤屈大多不屬於階級壓迫,特別如果你是白人或屬於小康階級。但使徒彼得的話仍然有效:不因受苦而作惡,反倒忍耐堅持,上帝會讚許,基督耶穌留下了榜樣,受苦就是跟隨他的腳蹤,值得。--請記住,這是這段經文的重點。

除了主耶穌是榜樣,彼得還詳細解釋了主耶穌捨己作我們的贖罪祭,讓我們得以潔淨,得到治療,迷路羔羊歸回到上帝面前的大恩典--這是個很多人搞不清的神學問題,下面我要把自己過去的研經筆記找出來再看看,你可以仔細看看以賽亞筆下的偉大僕人如何為義受苦。

耶穌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翻成「擔當」的那個字,希臘文字面是「他拿去了」。長話短說,我們的代罰神學眼鏡讓我們把「他被我們的過犯傷害」讀成了「他替我們的過犯被神傷害」,又把「他被我們的罪孽壓傷」讀成「他替我們的罪孽被神壓傷」。如此,偉大僕人所受到的鞭傷讓我們在罪上死了。

別忘了,當時很多信徒是奴隸,是非猶太人,在歸信之前好像迷路的羊,和我們一樣。現在則要效法基督,為義受苦。朋友,如果你正在受苦,希望你得到安慰和鼓勵,因為我們有一位「牧人」基督眷顧。

Monday, June 21, 2021

經濟不健康的四個跡象

女經濟學家耶倫現在是財政部長。她在參議院的財政委員會作證,談美國經濟的「毀滅性力量」,一共展現在四個方面。這四方面的問題都屬於經濟架構的基本問題,耶倫顯然主張進行改良。本文內容取自《商務內幕》的報道--4 Unhealty Aspects of the Current US Economics。 第一方面的問題是薪資不平等的問題。美國人的工資在最近50年以來是下降的。你如果看經濟數字,現在的工人薪資增長是1980年以來最快的。但是領最低時薪的人只領到總體平均工資的一半。這很可能是很多人棄工的原因--高薪工作的薪資的確增長了,底層薪資卻停滯不前--貧富距離加大。 第二方面的問題是與其它發達國家相比,人們退出就業市場,尤其是婦女。一年多來的新冠大流行致使2.4%的婦女退出,未來一年這個數字會慢慢改善,但遠遠談不上增長。

第三方面的問題是氣候變化對經濟的衝擊。耶倫博士說,你可以預計救災費用每5年增加一倍,因為我們目前的基礎設施承受極端氣候的能力很差。有些政客反對將應對氣候變化所需的設施改建當作國家基礎設施預算的一部份,實屬短視。

第四方面的問題是種族不平等問題。為甚麼這是經濟問題呢?耶倫博士說,1963年黑人家庭平均所擁有的財富大約是白人家庭的15%。這對當時來說並不奇怪,因為Jim Crow法仍在生效,可現在過了差不多60年,這個財富比率幾乎未變,這就是個令人震驚的問題。

新冠大流行對黑人家庭的衝擊特別大,他們有更多的人失業,有更多的人放棄尋找工作。即使在新冠流行之前,根據2019年的消費者調查數據,美國白人家庭財富中線水平是$18萬8千美元,而美國黑人家庭是$2萬4千美元。

資本主義經濟有一個基本信念,是說富人生活好了,自然會給窮人提供就業機會,窮人生活於是就跟著改善了。這叫做trickle down理論,可惜美國多年來的經濟數據證明這一套不真。

從個人生活角度來說,即使你的生活還過得去,你也絕不希望有人在你們門口乞討。對嗎?社會照顧窮人是應該的,不要讓人走投無路、淪落街頭、或走上犯罪才好。照顧窮人是一項公益事業,繳稅給政府去做也好,慈善捐贈給特別的機構也好,基督徒尤其應該關心!

我以前曾經仔細看過耶穌的教導,相信耶穌會比較贊成美國人所謂的「社會主義」式做法,就是加拿大和丹麥、挪威的做法,因為比較照顧窮人。

Saturday, June 19, 2021

塑料雨取代了酸雨

本文內容取自《連線》雜誌科學專欄的文章,Plastic Rain Is the New Acid Rain

在美國西部的國家公園——約書亞樹、大峽谷、布萊斯峽谷——你能夠深深地呼吸原始空氣,因為這些是從未受到污染的地方,構成了一個偉大的美國保護區。 然而有一種無形的威脅正在空中飄散,就是這些微塑料顆粒、細小塑料塊(5毫米以內),破碎的塑料瓶、衣服上磨損失落的超細纖維等等,所有的塑料污染物都被大氣層捕獲,並藉著雨滴帶來存放在荒野中。

今天研究人員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驚人的報告:在收集了14個月的雨水和空氣樣本後,他們算出每年有超過1,000噸的微塑料顆粒落入美國西部的11個自然保護區,相當於超過1.2億個塑料水瓶。猶他州立大學環境科學家Janice Brahney說,「我們只是在看西部保護區,這些地方僅占美國總面積的6%。數字太大了,令人震驚。」

這進一步證實了一種越來越可怕的情景:微塑料正在世界各地蔓延,降落在據稱是純淨的棲息地,比如北極,或偏遠的法國Pyrenees山脈。微塑料通過廢水和污染的海洋,流入深海的生態系統,隨浪噴出並由海風吹到陸地上。鑑於基本的大氣環流過程,塑料隨著雨水出現在美國西部,可能也在世界其它地方,好像新的酸雨。

塑料雨可能比酸雨更糟糕,因為酸雨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的結果,現在可以藉著在發電廠裝備清潔器,以及在汽車中裝備催化轉換器來控制,美國和其它國家在過去幾十年中減少了酸雨問題。但微塑料已經侵蝕了最偏遠的環境,並且無法清除。水、土地或空氣中的塑料顆粒絕對無處不在,並且不像你可以在海洋中拖曳某種塑料吸附器件除掉。

塑料如此有用是因為它的堅韌,但也成為一種令人擔憂的污染物--塑料永遠不會真正消失,而是分解成越來越小的碎片,滲透到地球上越來越小的角落。更糟糕的是,根據麥肯錫諮詢公司的數據,塑料垃圾到2030年將預計從每年2.6億噸猛增至4.6億噸。在發展中國家,更多的人加入中產階級,意味著更多的消費和更多的塑料包裝。

為了測量美國西部塑料微塵問題的嚴重程度,研究人員在11個國家公園和保護區使用收集器,採集雨水和空氣樣本。 每個收集器都有一個「濕」桶來收集雨水,還有一個「幹」桶來收集空氣。傳感器檢測到降雨就打開「濕」桶,同時關閉幹桶。反過來當天氣晴朗時,幹桶會收集風中攜帶的微塑料顆粒,而濕桶則保持關閉。研究人員還模擬了他們所收集的雨水風暴從哪裡起源,觀察雨水和微塑料傾到濕桶中之前所經過的城市大小。
Exceedingly small bits of plastic collected
in remote areas of the western US.

他們從一年多收集的樣本中,發現有98%的樣本含有微塑料顆粒。平均有4%的顆粒是合成聚合物,而雨中落下的顆粒常比風颳來的顆粒大,因為較輕的顆粒更容易被氣流帶動。來自滌綸之類合成衣物的超細纖維佔了濕樣品的66%和幹樣品的70%。Brahney博士說:「幾乎每個樣品中都有顏色鮮豔的小塑料碎片,太令人驚訝了。」 還有,研究團隊用他們的設備無法分辨透明和白色的顆粒纖維,因此他們的計數可能趨向於保守。

對於帶來沉積微塑料濕樣本的風暴,研究人員觀測其路徑,能夠繪製出地圖,標示天氣系統如何傳輸那些顆粒。例如風可能會將城市地區的微塑料顆粒吹離地面,並將它們帶到下風向某地,然後再迫使它們揚起來。Brahney博士說:「雨水非常有效地洗淨一切空氣...因此大氣中可能攜帶了相當的灰塵和塑料,而暴雨會將它們沖走。」 微塑料顆粒甚至可以起到凝結核的作用,即吸引水蒸氣形成雲。

另一方面,乾燥的沉降物似乎漂流得更遠。那些較小的顆粒更容易被風攜帶數百英里,甚至數千英里,——想想來自Sahara沙漠的塵埃,輕而易舉吹過大西洋和落入亞馬遜雨林,而不是被本地的風暴捲起。微塑料大概比土壤顆粒傳播得更遠,因為它們的密度小得多。

Brahney博士說:「我們知道噴氣飛機射流與地理位置的關係(在美國,快速移動的噴氣機從西向東穿過整個大陸),這意味著攜帶塑料沉積物的氣團在大氣中位置很高。」這與國際上其它學科的科學家看到的情況相吻合:微小的塑料碎片——主要是來自衣服的合成纖維——隨風飄散,污染了原始的棲息地。例如,歐洲城市似乎正在將微塑料播撒到北極。

研究帶來了另一個令人不安的驚人現象:30%的樣本顆粒是微珠,即美國在2015年禁止在美容產品中使用的微小合成球。不過,樣本中的微珠通常比您在美容產品看見的更小。Brahney博士說,「我們真的看到許多顏色鮮豔的微珠,所有的顏色都在,其中有一些我們可以確定為腈綸。」

這些顏色讓研究人員推測,微珠是來自工業油漆和塗料,因為噴灑這些塗料會很容易讓微珠進入大氣,並被風捲起和帶到遠處。若果真如此,那麼塗料行業可能會陷入美容行業的同一命運,被微珠污染限制。然而若一個國家禁止在油漆中使用微珠,那麼這些東西還是會從鄰國吹進來。

更加令人不安的是,微塑料最終會分解成納米塑料--它們很小,若沒有合適的設備,研究人員可能無法檢測到。你看不到任何小於4微米的東西,但這並不等於它們不存在,也並不等於我們不會吸入它們。

科學家還不知道吸入微珠會對人類健康有什麼影響,但你可以合理假設它沒有好處。 隨著時間的推移,塑料碎片中的化學物質往往最終會濾出來,並已知會傳播病毒和細菌等微生物。研究人員剛剛開始探索這些微塑料會如何影響其它生物:今年早些時候有一項研究發現,接觸了微塑料的寄居蟹在生長過程中難以選擇新的殼,它們需要換殼才能生存。

在國家公園的土壤中,塑料的到來可能會產生連鎖反應。這些塑料顆粒不僅會堵塞蠕蟲的消化道,還會影響土壤。比如微塑料可能會改變土壤吸收和儲存熱量的特性,還可能影響那裡通常的微生物,改變水在這些土壤中的移動方式等等。

撇開這些許多未知數不談,Brahney博士的這項研究提出了關於微塑料生命週期的關鍵難題。隨著每項新研究的發展,它變得越來越複雜。科學家們一直想弄清楚,世界上的塑料污染到底會引起什麼事件,幾乎所有問題似乎都「消失」在環境中。但像這項研究表明,這些塑料永遠不會真正消失,只是變成更小的碎片,散佈在世界各地,也許要花很多年時間,在空氣、陸地和海洋中循環。

有兩位科學家研究發現,海洋正在泛出微塑料顆粒,然後隨著海風漂浮到岸上。以前人們認為當微塑料通過廢水流入大海時,它們會留在海裡。同樣,降落在土壤上的微塑料也可能不會留在原地。這些微塑料可能不是靜態的,其中一些最終會通過我們的地下水位下降,有一些會因侵蝕而移動,或者重新釋放回大氣中。

關於這種微塑料循環,還有很多科學需要了解的地方,但有一點很清楚:這些塑料不會重新製作成瓶子。

Thursday, June 17, 2021

支持立法「擺脫塑料污染」

以下你可以簽署關於支持關於Break Free from Plastic Pollution Act的立法請願。我從Earth Day的宣傳網站看見解釋得很明白,就簽署了。我在這裡翻譯成中文,或許你也受到激勵,就點擊這個鏈接簽署

氣候變化和塑料污染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兩個環境危機。這兩個問題無疑需要立時的創新和行動,以盡量減少對人類後代的影響。

塑料污染和氣候變化以多種方式密切相關。根據國際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研究人員,2019年的塑料生產和丟棄導致8.5億噸溫室氣體排放,到2050年數目可能會達到28億噸。面對這樣的天文數字,很多解決塑料問題的方案都與解決氣候危機的方案有密切聯繫。

一種方案是探討如何管理被消費者丟棄的塑料。大多數塑料在丟棄後最終會進入垃圾填埋場,或留在自然環境中。然而隨著塑料污染逐年增加,存放這些廢物的空間會變得越來越有限。

各國對此問題的解決方案之一是燃燒廢物。但是燃燒不僅會產生有毒氣體,將污染物質擴散到我們所呼吸的空氣中,而且燃燒帶來的碳排放佔了全部塑料污染的38%。如果我們能夠改用其他塑料處理方法而不是焚燒,就可以將塑料污染造成的碳排放量減少三分之一。

先進的廢物處理需要比較方便的裝置、可攜式的廢物收集系統、以及投資在回收利用。回收有很多局限,無論如何都不是萬能。更重要的是關注問題根源--那些製造塑料的行業。

另一種方案是支持立法,讓生產和消費塑料的商家對其產品的留下的廢物負責。顧客通常除了放入回收桶別無選擇,說明讓他們解決塑料廢物問題的效率很低。然而大公司其實有能力和資源來管理廢物,所以他們應該負責承擔塑料給消費者帶來的負擔。生產商做到這一點的一個例子,是藉著國家贊助的回購計劃,用金錢獎勵塑料回收和適當處理,並要求廠家在產品包裝中使用最少量的可回收塑料。

這些做法的轉變在像美國這樣的人均塑料包裝垃圾比任何其他國家都多的地方尤為重要。你在三月份有機會簽署請願書支持《擺脫塑料污染法案》,這法案通過要求塑料生產消費商對其產品承擔責任,在解決塑料問題上取得進展。現在這個法案已經在民主黨居多數的國會重新提出。

簡述這項聯邦政府《擺脫塑料污染法案》的內容:
  • 要求公司對自己造成的污染負責,要求塑料產品生產商設計、管理和資助廢物回收計劃。
  • 在關鍵的環境和健康保護措施到位之前暫停新建/擴建塑料生產設施。
  • 金錢獎勵企業生產實際可回收、可重複使用的產品。
  • 減少或禁止某些不可回收的一次性塑料產品。
  • 建立一個全國性的飲料容器退款計劃,製定容器、包裝、和食品服務包裝回收的要求。
  • 大量投資在國內進行回收和堆肥的基礎設施。

大大減少塑料污染的最後一種方案,是讓顧客有選擇,能夠用行動支持各級政府這些解決塑料問題的政策。對於一般顧客來說,塑料包裝幾乎無法避免,因為很多日用品和食品沒有其它的行銷方式,也找不到可生物降解的包裝。若有鼓勵少用塑料的政策,很多顧客都會選擇減少塑料消費。

另外,我們可以用能反復使用的購物袋或玻璃瓶,了解商品品牌的成分。比如EarthDay網站有篇博客文章,教你如何讓廁所裡沒有塑料製品--你無須購買昂貴的重新裝修部件。如果每人都採用這類小步驟調整,消費者可以為將來的健康環境做出不小的貢獻呢。

Monday, June 14, 2021

歌曲分享:祈禱(The Prayer)

有位歌唱家 Kesha 自己作歌,唱出以祈禱戰勝那艱難和令人憂鬱的日子。這首二重唱歌曲非常優美,夾帶了一部份義大利文。


歌詞:
I pray you’ll be our eyes, and watch us where we go
And help us to be wise in times when we don’t know
Let this be our prayer, when we lose our way
Lead us to the place, guide us with your grace
To a place where we’ll be safe 求你施恩帶領和引導我們去到安全穩妥之地

I pray we’ll find your light, and hold it in our hearts
When stars go out each night, remind us where you are
Let this be our prayer, when shadows fill our day
Help us find a place, guide us with your grace
Give us faith so we’ll be safe 求你施恩幫我們,給我們信心使我們安穩

A world where pain and sorrow will be ended 一個結束傷痛憂慮的世界
And every heart that’s broken will be mended 每個破碎心靈都得到修補
And we’ll remember we are all God’s children 記住我們都是神的兒女
Reaching out to touch you Reaching to the sky 向天尋求、向你伸手

We ask that life be kind, and watch us from above
We hope each soul will find another soul to love
Let this be our prayer, just like every child 讓我們像孩子一樣祈禱
Who needs to find a place, guide us with your grace
Give us faith so we’ll be safe

Needs to find a place, guide us with your grace
Give us faith so we’ll be safe 我們需要找到一個安穩之地,求你施恩給我們信心

Saturday, June 12, 2021

醫學院畢業生見證基督

今天參加我女婿的博士畢業禮拜(Baccalaureate似乎沒有人翻成中文)。Loma Linda大學是基督复臨安息日會(一個神學上很保守的宗派)所創辦的醫療保健高等學府,致力於以基督為中心,藉著將衛生保健、科學、信仰結合為一,來裝備學生進入神所給的大使命。

我仔細看了程序單,同時舉行禮拜的有四個專業的學生:行為保健(心理學科)、護士、宗教關懷、和一個SMGC證書課程。

SMGC是San Manuel Gateway College的縮減寫法。女兒告訴我說,這是一個2016年新成立的專科學校,專門培養低收入群體的人,為他們能夠回到自己的社區提供初級的醫療輔助服務。有一名畢業生代表發言,流淚述說自己學習遇到的挑戰和得到的無數勉勵,因為這間學校設立很高的培養標準。

我上網查看一下,果然SMGC是這個基督教宗派大學為了擴展大使命、決心為「大洛杉磯」當地提供醫學領域的入門級工作培訓和教育機會所設立。Inland Empire在「大洛杉磯」中主要是原住民地區,醫療服務欠缺。這些不同的證書課程大多是一年半完成。有一家專門致力於改善原住民生活條件的慈善機構San Manuel Tribe of Mission Indians贊助了絕大部分學生。這家機構視公共衛生醫療和教育為改善落後社區生活品質的渠道。

今天發言的還有一位黑人博士畢業生,用幽默的口吻稱讚母親多年的迫切禱告,使自己有今日的光景。他的個人見證也充滿了激勵自己和他人的話語,贏得聽眾長久熱烈的掌聲。



我要為這所美國第一流的醫學院點讚。看它的畢業生,有許多拉丁裔面孔,反映出加州的人口成分,特別是他們關切和幫助附近那些有需要的社區族裔。我的女婿剛剛獲得的博士學位在兒童心理研究領域,特別是自閉症兒童。我的女兒也在這裡從事四年的婦產科「住院醫」專科臨床實習,校園有不少基督徒團契,感覺這所學府給每個學生滿有歸家的體驗。

Thursday, June 10, 2021

氣候變化:我能做甚麼?

有一家提倡環保的機構Sierra Club為了募款,常常寄來各種宣傳資料和小禮物。這些資料告訴你美國哪些地區有哪些野生動物瀕臨滅絕啦,怎樣在職場、在家裡從事環保的活動啦,你的戶外急救包裏應該存放哪些物資啦,等等。

為鼓勵人人都參與阻止氣候變化,也就是減少生活中的碳排放,我把他們小冊子中列出的一些你我可以從事的活動用中文寫在這裡。

第一,在自家院子裡種植一個園子或樹木,不光讓你的生活空間有點綠色植物,還可以吃到自己種植的有機水果或蔬菜。植物是吸收和存儲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最有效工具。

第二,關心自己所使用的電源,查詢你的電力供應公司,致電問他們的能源有多少是清潔、綠色、可在生的能源,順便也詢問你們住區安裝太陽能板的公司有哪些。

第三,將燈泡都換成節能的。在提供同樣照明度的情況下,節能燈每小時耗電比普通燈少了75%以上。

第四,購買新電器時選擇帶有「Energy Star」標籤的品牌,洗碗、洗衣、乾衣時,不同的品牌能量消耗差了很多。你如果能夠利用冷水洗滌,並儘量利用晴天晾曬衣服就更好了。太陽曬過的衣服還特別有一股清香氣味

第五,季節更換時,早早將門窗安上保溫絕緣。比如你的窗子如果只有一層玻璃,貼上一層塑料薄膜並擋住縫隙,立即會有格外的保溫效果。

第六,當你夏天打開冷氣,或冬天打開暖氣時,不要把溫差設置得太大。冬天在家裡多穿一些,把溫度控制調低,夏天則儘量少開冷氣,把溫度調高一點,在不需要時關掉。

第七,了解行政候選人對環境保護的態度和行動,投票選舉那些關心城市環境的人來治理國家。

第八,減少消費、重新使用包裝材料、將用過的物資送到回收站。

第九,計劃每天的行車路線,儘量縮短駕駛里程。如果有機會和需要,考慮購買電動車輛。Sierra Club的網站提供各種電動車品牌的介紹

Monday, June 7, 2021

基督徒應持怎樣的政治態度?

今天看見一位牧師撰文,寫美國基督徒的有些政治態度,和基督信仰其實是格格不入的。他說是這些態度引起教會的敗落(年輕人離開,信徒不參加教會活動等等)。

第一種是作個壞蛋的態度:沒有人能夠告訴我做甚麼,信甚麼,等等。人們不想被任何教導、要求、指示束縛住。可惜,這樣的話門徒培訓怎麼做?或許這些日子教會已經不搞門徒培訓了。反過來看,要求門徒支持哪位候選人,或哪項政策立法,的確很危險。

耶穌說,「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薄荷、大茴香、小茴香獻上十分之一,那律法上更重要的事,就是公義、憐憫、信實,你們反倒不做了(太23:23)。...」牧師應該不怕得罪哪位政客,詳細講解做甚麼樣的事情是或不是行「公義、憐憫、信實」,以及教會的活動預算應該如何反映出行「公義、憐憫、信實」。

第二種是只聽我想要聽的話,離開講刺耳道理的教會。我有這個偏見又怎樣?我有權利堅持,別要求我「政治正確」。或者,你再提窮人我就要吐槽了。這使我忽然想到,聖經中所有的先知講道恐怕都不受歡迎,你看看那些先知書的內容就知道,得罪君王,得罪聽眾,只報憂患、不報平安。現在牧師講道得罪會友,尤其是那些有經濟影響力的會友,沒有好處。

第三種是批評牧師或神職人員的講道不合乎聖經,作為上面第二種態度的理由。特別是如果他沒有甚麼名氣,帶領你做主門徒就很困難。政客最喜歡利用這種態度,叫你不敢直截了當說出甚麼對他不利的話,或者最好宣傳他是上帝的僕人,不然總可以批你不合聖經。

那麼,基督徒應該持怎樣的政治態度?Jones牧師提出現在所需要的是開放的心懷與和好的態度。換句話,提倡互相尊重與互相聆聽。他指出「異端」那個字heresy就是來自分裂、爭端和破壞。凡是引起分裂、爭端和破壞的辯論,會陷人於異端,不如仔細聆聽,尋求認識。

保羅在羅馬書14章談論教會、弟兄之間的事務。19節:我們務要追求和睦的事,彼此建立。如果大家的觀點意見都一致,就不必「追求」和睦了。正因為不一樣,才需要彼此敞開心懷,而不是隨便否定別人的信仰。尤其當今的時代是全球各族移民到處遊走的時代,遷移的原因很多,住在世界上的一個角落仍有很多機會「愛鄰如己」,對嗎?

弟兄姊妹們,「不談政治」的態度是不對的,或者可以說是虛偽的,因為本來就沒有人生活在一個政治真空里。你如果對任何公益事業掛心--教育、公共衛生環境、醫療保健服務、住房等等--你必然已經有個政治態度。

Saturday, June 5, 2021

關於品行端正與行善

默想(新譯本)彼得前書2章。

11-12節:親愛的,我勸你們作客旅和寄居的人,要禁戒肉體的私慾,這私慾是與靈魂爭戰的。你們在教外人中,應當品行端正,使那些人,雖然毀謗你們是作惡的,但因為看見你們的好行為,就要在鑒察的日子頌讚神。

13-17節:你們為主的緣故,要順服人的一切制度,無論是至尊的君王,或是君王所派賞善罰惡的官員;因為這是神的旨意,要藉著你們的善行,塞住糊塗無知人的口。你們是自由的人,但不要用自由來掩飾邪惡,總要像神的僕人。要尊重眾人,愛護弟兄,敬畏神,尊敬君王。

這幾句話的前文是在講論新出生的嬰孩,現在已經屬於神了,但眼下住在外邦人中間。於是,作為活在主的名下的百姓,行為見證成為人人可以看得見的東西。不知道你心目中的禁戒私慾、品行端正是怎樣的,但你可以稍微假定,或站在局外人的角度觀察一下,比如作一個月的穆斯林去體驗一下?

我記得自己第一次出國的時候來到加拿大,在機場聽不懂英語...最後到達目的地城市時遲了幾個小時,沒有人接應。在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我能夠看出誰對我友好、表示關心、幫我出主意,誰嘲笑我。我很幸運,在加拿大遇見很多品行端正、認真熱情的人,沒有遇見趁機詐騙謀害的人。但我在臨時住宿的地方,也遇到不理睬我的詢問、嗤嗤笑著對旁人說我所聽不懂的英語的人。

基督徒對於來到教會的「外人」態度如何?我意思是那些不同族裔、不同社會地位的人。比如一個黑人?一個看上去搞不清楚是男還是女的跨性人?一個無家可歸、身邊總是隨時拖著一包東西的人?

我曾經在一個以華人工程師/白領為主的巨大團契服事多年,主要是歡迎新來的人。我深知一些餐飲服務生或作保姆的人來訪時,一定聽不懂我們這些開口閉口難免夾雜英語的信仰術語。我們也難得有人主動去和他們搭訕、或希望結識他們。甚麼樣的肉體私慾讓我們看人下菜碟,拒人千里之外?自我中心、自以為義、驕傲面子、冷漠、懶惰、內心的偏見論斷,恐怕都有。

換個角度,教外的人毀謗基督徒的恐怕不少,但是否因為他們難得看見基督徒的好行為?我們福音派信徒參加救災援助(顯示好行為)的時候,總想趁機讓人接受我們所傳的「福音」,也就是一個人逃避將來死後下地獄的那種「得救」。名曰愛他/她,其實呢,是因為多一個人跟著我做「決志禱告」,我就多一分可誇讚的榮耀。--當然不是所有人都存心這樣,但事實已演變成用好行為滿足私慾。

後面幾句經文提到為了主的名不受毀謗,「要順服人的一切制度」。美國白人神學家曾經拿這樣的經文證明上帝贊成保留奴隸制度,黑人神學家自然不同意,湧現一大批基於聖經提倡和論證廢除奴役的黑人基督徒。今天我們應該怎樣理解這些經文呢?後面的經文給了我們亮光--要準備因行善而受苦。

彼得在這裡似乎假定羅馬皇帝指派的官員都是為賞善罰惡,這是他要我們服從的理由,而我們現在都曉得國王以專制霸道出名(或許也有聽取民意的,至少剛上台的時候聽,但這是現在的眼光),有時欺人太甚,一味服從怎能「塞住糊塗無知人的口」呢?

我的回答是:不要把現代民主觀念代入聖經時代的君主制社會,也不要把君主制當作神的旨意,強加在當今社會。讀聖經權當閱讀歷史鏡子,記取其中的功課--行善包括了委屈和犧牲自己利益,行善是神的旨意。彼得列出的基督徒人際關係次序是1.做神的僕人,2.尊重眾人,3.愛護弟兄,4.尊敬君王。你看,尊敬君王並沒有列在尊重眾人和愛護弟兄的前面。

你注意到「自由」字樣了嗎?彼得後面18-20節是給那些做奴隸的基督徒,而這裡16-17節是給自由基督徒的--不要用自由來掩飾邪惡,中標譯本說你們不可拿自由當做惡事的藉口,意思說不要濫用自由來欺壓人,你們要講公道。--當你留意當時的社會結構和教會聚會情形,才意識到會眾當中不同的階層有不同的需要,需要不同的指導。

Thursday, June 3, 2021

投資失敗的風險究竟在哪裡?

2014年我和我先生賣掉一套住房,拿了其中一部分錢投資,從中學了不少關於投資的第一手知識。我的投資目標是建立一個得到穩定收入的投資組合。我成功了,並得到很不錯的回報率。凡事都是一個學習過程,但你不必親自跌跤--你只要領受別人的經驗教訓就好。這方面的課程資料很多,我在此介紹的內容取自The Great Courses Plus網站Connel Fullenkamp教授的課程,Understanding Investments

甚麼是「投資」?就是花費金錢、時間、精力、心思,要取得財富(asset),特別是那種能夠長期保值的財富。注意,很多財富或許能夠長期使用,但未必能夠長期保值,也就是說,你無法在10年、20年之後某個需要的時候把保存在其中的價值取出來。比如購買房屋、土地是一種投資;購買金融資產是另一種投資;教育增加知識、技巧、創造財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稱知識產業--更是一種重要投資。

財富的價值在於它可以達到生產貨物或提供服務的目的。但我們每人每天所能夠消費使用或享受的服務是有限的,我們需要能夠存儲財富的價值到下星期或明年或多年以後使用,比如存錢給孩子將來讀大學時的學費或生活費等等。

金融資產是一個文件,或一堆電子收據,證明你實際上擁有一筆金錢,只不過你把錢長期或短期借給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了。對於銀行或金融財團來說,他們借到你的錢,有人就可以生產貨物或提供服務。

對於投資(存儲)的人來說,我們大多不關心銀行或金融機構如何貸款或給甚麼人,我們最關心的是把錢拿出去會不會虧損。Fullenkamp教授列出下面幾種風險,你可以參考。

第一種風險是市場跌落,讓你投入的錢受到虧損。很多人看見市場跌落就趕快賣掉,其實你如果不賣,以後總有一天要上漲回到原來水平。這種風險要求你有耐心,等上幾個月、甚至一、兩年,經濟環境總有改善的時候。

第二種風險是恰巧你所投資的公司營運不良甚至破產。你如果買的是破產公司債券,那麼你可能多少拿回一部份錢,如果你買的是股權,那很可能就血本無歸。所有的損失是你自己的。這種情況發生大多是因為你對所投資的公司營運不太了解,沒有注意到其經濟實力疲軟的種種跡象。克服這種風險的辦法之一是diversify--不要把所有的「蛋」存放在一個「籃子」裡。

第三種風險是通貨膨脹,就是生活物價普遍上漲太快,你所儲蓄的金錢購買力大大下降。在美國,通脹率最高的是高等教育費用和醫療保健費用。15年前算好的儲蓄款項,到時根本不敷用。克服這一風險需要把錢投資在回報率高於通脹率的地方。

第四種風險其實最大,就是人本性中有貪婪和懼怕。你一但被這些情緒支配,投資風險必然大大增加。Fullenkamp教授說,人如果持有某些成見,就很容易看見支持自己成見的證據,而傾向於忽略不支持自己成見的證據,這會影響你的投資決定。不少人會在輸掉以後下更大的賭注。

怎麼樣?這裡面有很多學問是嗎?你如果了解克服貪婪和懼怕的重要性,就不至於過分地自以為是,而要認真學習別人研究出來的規律。聖經上說,上帝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

我個人的投資體驗:只要目標明確不貪心、策略清楚、耐心堅持,投資沒有多大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