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ne 30, 2018

洛桑大會報告:作謙卑的信使

本文的介紹取自普世宣教展望課程--《挑戰視野》的文化視野部分,討論宣教士在改變文化中的角色。美國的華人教會有很多都重視宣教,甚至注意「跨文化」的宣教。不過我們很少討論改變文化,也許我們的福音信息受美國白人神學影響,過分強調個人得救—死後進天堂,以致忽略了改變文化、革除黑暗體制、解救困苦邊緣人群的使命。

這個宣教展望課程中提到,基督徒實現文化使命不必去到遠方,本地就有不同的階級和文化上受到歧視的邊緣人群!問題是,我們願意正視自己的盲點,糾正自己的偏見歧視嗎?不願意就談不上跨文化宣教了。

1978年,洛桑大會在百慕大地區主持了一個「福音和文化」專題研討會,大約33位神學家、人類學家、語言學家、宣教士和牧師參與,之後發表了一份Willowbank報告。這份報告的第六部分討論宣教士如何應該作謙卑的福音信使,而不是用「我比你強、你要像我」這樣的態度。

宣教士有自己的文化,從自己的文化視角來看問題是難免的,但他們必須願意了解和學習福音對象的真正需要。西方文化重視個人清白,東方文化重視的卻是在群體中得到接納和讚賞。福音同時滿足這些需要,沒有必要堅持其它文化/階級的人從你自己的文化視角「認罪」或「稱義」

耶穌謙卑自己來到世上,傳上帝接納、醫治人的福音,甚至捨命。我們傳上帝的愛,也需要效法耶穌依靠天父上帝,放下身段,深入到我們所不熟悉、甚至藐視的邊緣人群中去,與他們認同,感受他們的艱難和委屈。我在想,如果耶穌不用審判的態度傳神國福音,我們也不必用。

報告中有一句話說的很扎心,展望課程用大字突出強調了有效傳福音的衡量尺度,就是與傳福音的對象認同:A searching test of identitification is how far we feel that we belong to the people, and still more—how far they feel that we belong to them. 意思宣教士與傳福音對象的認同是可以測量的:我們在多大程度上感覺自己屬於他們?甚至問,他們在多大程度上感覺我們是他們群體的一員?

當然,我們恐怕沒有辦法去和無家可歸的人住在一起,或去參加LGBTQ團體的很多活動,不過報告的結論是:我們試圖見證上帝之愛的人,恐怕也不應該故意去畫清界線,用冷漠、排斥、或懼怕的態度拒絕交往或認識他們(alienate或cut off with them),這樣他們才有機會聽見/看見你的見證。

Thursday, June 28, 2018

關於Aliens的筆記

我在加拿大住13年,加拿大人從來不把外國人稱為aliens,來到美國,每人都得到一個alien號碼!哈哈!從聖經用法來看,alien給人的感覺是遭排斥,作一個alien不是甚麼愉快的經驗。

比如在以弗所書2章12-19節,alien不屬於「我們」的一部份:要記得那時候,你們與基督無關,與以色列選民團體隔絕(alienated from Commonwealth of Israel),在所應許的約上是局外人,而且在世上沒有指望,沒有上帝。...(現在)你們不再是外人或客旅(aliens),是與聖徒同國,是上帝家裏的人了。

你看,上帝接納我們為兒女,不要我們作祂國度的aliens,莫大恩典。在4章18節,我們發覺alienate這個動作有時翻成cut off,而中文常翻成「與...隔絕」:他們心地昏昧,因自己無知,心裏剛硬而與上帝所賜的生命隔絕了。

看來把別人當作alien是與愛心表達相反,一個極其排斥的姿態,把關係隔離了,不該做。那麼我們基督徒應該把自己當作這世界的alien嗎?我看見有的英文版本把中文翻成「客旅」的那個字翻成aliens。

彼得前書2章11節:親愛的,你們是客旅,是寄居的,我勸你們要禁戒肉體的情慾;... 這句話的意思是不是說,我們對這世界不抱任何希望,管它黑暗邪惡到甚麼程度,我們的忍受都是暫時的,等將來死後進天堂就會享安息?如果是這個意思,有投降的味道!這樣的教導不少見,可既然是「暫時」,彼得接下去何必勸聽眾「禁戒肉體情慾」?

希伯來書11章13-16節:這些(信心偉)人都是存着信心死的,並沒有得着所應許的,卻從遠處觀望,且歡喜迎接。他們承認自己在地上是客旅(strangers),是寄居(exiles/foreigners)的。...其實他們所羨慕的是一個更美的,就是在天上的家鄉。

是的我們都該從那些信心偉人身上學習信靠神,學習羨慕天上的家鄉。不過,亞伯拉罕、摩西曾經承認自己對這世界不抱任何希望嗎?我們現在是基督王要帶領我們在地上傳播培育神愛的時代,而改造社會、革除和戰勝黑暗,怎知不是耶穌拯救的一個部分?

雖然我們的生命都有限,神卻可以用我們傳播祂的永恆的愛。至於alienate別人,絕對不是愛心表達,乃是出於懷疑、討厭--如同看見那些想像中的aliens,又害怕、又要作自我保護。...

Monday, June 25, 2018

愛的兩個要素:慈善與公義

做慈善事業當然是出於愛,然而有些主流教會似乎把做慈善當作宣教,和福音教會比較有反差,因為很多福音教會是不關心社會公義問題、也不怎麼做慈善的。我想要知道的是:做慈善與從事社會公義事業,兩者與傳福音到底是甚麼關係?

今天偶然從網找到一家長老會的神學院Felicia Howell LaBoy教授的講演資料。她的回答是:做慈善與從事社會公義,兩樣都是神的「愛心」所要求的行動。

這是很棒的答案,我沒有聽見講演,但這組幻燈片演示文稿列出綱要。其中談到早期的宣教(mission)是在宣教士所到之處搞社會改革、建立民主制度、以社會公義為本的。可惜這種做法有個缺點,就是支持/不批判殖民體系,不怎麼向他們伸手所幫助的人(傳教對象)學習。

我所看到的長老會做慈善,當作宣教,從吸引人來教會的層面看,果效不大。看了LaBoy教授的講解,原來我們做的慈善與社會公義還有些距離。從事社會公義事業比較「危險」,會有人因為不贊成而抵擋你,甚至毀謗你。

耶穌給我們甚麼榜樣?祂兩樣都做了--供應需要,和抨擊時弊!教會只做個人的慈善捐款是不夠的,很多教會連慈善也不做。換句話,你相信傳福音不必呈現神的愛嗎?或是你覺得呈現神的愛只不過是傳福音的「預工」?

Thursday, June 21, 2018

默想:愛就是伸手援救

路加福音5章12-13節:有一回,耶穌在一個城裏,有人滿身長了痲瘋,看見他,就俯伏在地,求他說:主啊,你若肯,你能使我潔淨。耶穌伸手摸他,說:「我肯,你潔淨了吧!」痲瘋病立刻離開了他。

我今天翻譯這篇Moen博士的原文默想,「我肯」這個字希臘原文是thelo,意思是「我選擇」。從傳統的加爾文神學角度來看,這當然是我們基督徒最希望聽見的重要字眼--沒有神的選擇,我們都失落了。而且,神能夠救和神願意救,這大不一樣。如果你讚美神,就讚美祂願意拯救。神的恩典,並且只有祂的恩典,把能和願意聯在一起。

我們都習慣了從個人角度看耶穌的拯救:無論我的病有多麼髒,耶穌選擇我,他願意抓住我,砍斷我的鎖鏈,醫治我一切的病態,潔淨我。總之,耶穌起來為我行動,我怎能不深受感動!你想要知道神的愛是怎樣的嗎?愛就是神對我的需要說「我肯」。

得到神的愛很重要,然後呢?等著死後進天堂而已?當然不是!我們接下來要效法神的愛,傳揚神的愛。我們如果缺乏神的憐憫,就要學習神的憐憫。耶穌遇見滿身長了痲瘋的人,就肯伸手摸他,潔淨了他。我們呢?

我前幾天記下一篇以弗所書的默想心得,保羅說我們得救的目的,按照神的計劃,不是為了讓我將來能進天堂而已,乃是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裏面「同歸於一」,意思是讓神的公平公義來治理社會、國家,是「唯願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

這樣看來,基督徒對很多社會弊病、不公平制度和法律、黑暗邪惡的欺壓和歧視無動於衷,認為沒有將來進天堂那麼重要,是很有問題的。我們不可以對社會底層的人說:比起將來顯在天堂的榮耀,你這些苦楚都算不得甚麼。我的資源有限,不能幫你。我為你禱告,主耶穌豐豐富富,祂能幫助你。...

Let justice roll on like rivers, And righteousness like a mighty stream. -- Amos 5:24

Sunday, June 17, 2018

聖經不支持Zero-Tolerance政策

美國有個棘手的非法移民問題,政策亟待改革。根據新聞,從中美洲的犯罪流行和貧困地區,總是有人跋山涉水,克服被海盜土匪搶劫、婦女遭強暴的諸多危險,跨越墨西哥來到美國邊境,非法越境。川普總統總是埋怨墨西哥政府的阻止不得力,我懷疑貿易懲罰或修牆能否更有效地阻止這些非法移民。

近來,川普政府在墨西哥邊境對非法移民實行zero-tolerance政策,就是不管他們是否有資格申請難民庇護,先把他們全部逮捕關押起來,作為罪犯來起訴。只是他們所攜帶的兒童,美國法律上不容作為起訴對象或關押。於是,這些孩子就必須和父母分開,由專門的機構協調照顧生活。據說僅6周時間就有將近2000孩子與父母分開,住在另外不是監獄的地方。

把孩子和父母拆散的作法是很殘酷的,至少弊病多端。上星期有十幾個州的人上街遊行,抗議這種不人道的做法,兩黨政客都紛紛起來敦促川普停止這樣搞下去。可總統法務部的的首席法務官Jeff Sessions,竟然引用聖經來為川普的政策辯護:羅馬書13章說,人人都要順服掌權的,因為掌權的人都是神所設立的,要為大家維持秩序嘛。

今早的查經班有人為這樣的濫用聖經很氣憤。我們剛好查的是羅馬書,於是打開羅馬書13章,看了Sessions所引經文的上下文,斷定他是斷章取義了。

從第12章開始,保羅勸勉眾人獻上自己作活祭,用神所給的恩賜彼此用愛心服事,不要自大,要俯就卑微(的中美洲難民)等等。順服掌權者和納稅也是出於良心,為的是凡事不虧欠,用光明的行為來成全律法,成為好見證。到第14章還特別討論了具體關於食物與守日的愛心原則。在15章,保羅繼續吩咐各人務必要叫鄰舍喜悅,使他們得益處,這就是效法基督耶穌了!

你看,從12章到15章13節,保羅的主題是出於信心的愛心生活。我覺得Sessions引用15章1-2節倒是更能代表整段的主題脈絡,也更適合用在難民身上:「我們堅強的人應該分擔不堅強的人的軟弱,不求自己的喜悅。我們各人務必要讓鄰人喜悅,使他得益處,得造就。」

或者引用15章10節:「外邦人(中美洲難民)哪,你們要與主的子民一同歡樂。」可惜像Sessions這樣的美國基督徒顯然不感覺自己是主的子民,也不願獻上自己的一點甚麼來效法主的慈悲。

Friday, June 15, 2018

默想:得救的目的與生活

以弗所書1章8-10節:上帝以諸般的智慧聰明,照自己在基督裏所立定的美意,使我們知道祂旨意的奧祕,要照着所安排的,在時機成熟的時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裏面同歸於一。

這段話明顯在講神的計劃:祂救贖我們的目的,主要不是為了讓我們將來死後可以到天上去,而是使祂所創造的萬有,包括地上的一切,都在基督我們的王的國度裡合一。

「同歸於一」的意思也許還不夠明確,希臘文字面是「加在一起」,英文翻譯有的寫gather together in one all things,有的寫to unite all things,有的寫bring everything together,有的寫bring unity to all things。當然,也有的按字面直譯為the summing up of all things。總之「同歸於一」就是達到那種團結一統、歸屬基督王的和諧一致境地。

看來,一心想要擺脫地上的掙扎,逃到天上的世外桃源,並不是耶穌的福音想要幫助人達到的目的。我們必須思考,耶穌王的國度,如果是在已在地上開始,尚待全然實現的情形,那我們跟隨祂的人該做甚麼,才算是為「同歸於一」的目標盡力?願上帝幫助祂的兒女!

上帝揀選亞伯拉罕,要藉著與他立約的百姓來賜福萬民。

創世記12章1-3節: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使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使你的名為大;你要使別人得福。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給他;詛咒你的,我必詛咒他。地上的萬族都必因你得福。

你有沒有注意到,亞伯拉罕的「大國」得到上帝賜福,並不分青紅皂白?不同於我們傳統的救贖觀念呢--審判、饒恕、稱義、不是應該在得到賜福之前嗎?哈,我剛好讀到羅馬書8章,「誰能控告上帝所揀選的人呢?有上帝稱他們為義了。誰能定他們的罪呢?有基督耶穌已經死了,而且復活了...」。 保羅說的與亞伯拉罕之約一脈相承!因信稱義不是別的,就是被以色列的上帝接納為自己的兒女!賴特博士贊成這樣理解。 現在給你出一個思考題目:上帝承諾亞伯拉罕的「大國」和基督王的國度有甚麼關係?你如果跟隨基督王,現在上帝是否能夠藉著你賜福別人?祂如何能夠藉著你帶「上帝愛世人」的好消息給需要的人,向實現團結合一與和平邁出一步?

Tuesday, June 12, 2018

從聖經移民故事和教導看當今

移民走到遠離家園的任何地方,都帶有一種特別的視角來對照反思世界。只有在一個地方住久了,才會開始對很多事想當然。我6年前從一個城市搬遷到不遠的另一個城市,都有不少靈感啟發呢,因為這兩個城市文化環境不同。

聖經給我們的是上帝百姓的移民故事。在創世記第三章,亞當和夏娃被趕出伊甸園時開始,人類就開始了離開家園、在全地遊蕩的生活。在第十二章,上帝特別呼喚亞伯拉罕離開本地、本族、父家,移民往祂所要指示的地方去。神揀選人成為移民!祂怎麼不指示亞伯拉罕在自己的老家搞改革呢?

亞伯拉罕一家人在迦南是「寄居的」移民,有一次亞伯拉罕所住的地方遇到飢荒,就只好跑去埃及,再次作了「寄居的」移民。亞伯拉罕的孫子雅各(後來改名以色列),帶領全家從迦南移民到埃及,也是為了逃避饑荒。到以色列的後代離開埃及,經過曠野,再次進入迦南地,他們又一次成為移民。

耶和華藉摩西向以色列百姓頒授律法典章時,特別交代,以色列土生的人和寄居在他們中間的外族人要守同一套條例,都要公平和彼此善待,照顧貧窮和孤兒寡婦等等。上帝明說「不可虧待寄居的,也不可欺壓他,因為你們在埃及地也作過寄居的(出22:21)。」

美國是個移民國家,大家不是自己選擇移民來,就是祖上移民來的。偏偏有些族裔的基督徒認為必須嚴嚴對待某些移民:歷史上日本移民和中華移民都曾被白人列為不受美國歡迎的族裔,立法迫害他們。

對待外來的難民呢?上帝為孤兒寡婦伸冤,愛護寄居的,賜給他衣食,所以祂吩咐以色列百姓要同樣以仁慈對待這些人(申10:18-19)。詩篇中多次頌讚耶和華為保護寄居的。在這方面,民主黨似乎比共和黨對在美國寄居的那些難民孤兒寡婦仁慈。

移民政策是可討論的,美國的法律是大家協商的結果,立法委員如果不同情,是不會通過幫助窮人生活、幫助外來移民的法律的。事實上,但凡歡迎移民開業的州,經濟都比較好。而那些拒絕移民,為他們開業設立各種法律障礙的州,城鄉才漸漸衰敗。對於移民來說,那些荒廢的樓房是不可思議的,為甚麼不能利用起來做別的事?

Friday, June 8, 2018

穆斯林所認識的耶穌

本文內容取自Christian Century雜誌社對《伊斯蘭教的耶穌》一書作者Zeki教授的訪談。Zeki說,穆斯林相信耶穌(爾撒)總是講真理,只是基督徒對耶穌所講話的有不同理解。

在伊斯蘭教裡,耶穌帶著平安與祝福,是五位最偉大的先知之一。有些知識是我們已經知道的,穆斯林和基督徒信的大致一樣、有所不同:他是歷史上的一位真實人物,由童女所生,生活在第一世紀羅馬帝國的猶大省,一生帶來很多神蹟。但他既不是神,也不是神的兒子,只是一位先知,帶來福音的信息。

還有一點我們許多人可能不知道:穆斯林和基督徒一樣,相信耶穌要回到世界上,按照公義審判世界—他們稱為「耶穌的降臨」,即the descent of Jesus。當然,穆斯林和基督徒一樣,對於耶穌將要再來的理解各有不同。有些人說耶穌會以人的身體從天而降,帶領眾人與敵基督(ad-Dajjal)進行一場大爭戰,而有些人認為這說法只是某種象徵性的寓言。

Zeki 認為第二種說法比較符合可蘭經的精神和穆罕默德的話,也許基督徒和穆斯林談談末世耶穌再來,是個不錯的切入話題。只是伊斯蘭神學和比起基督教神學中的末世論,是一樣的複雜多樣,不容易談出甚麼結論。

馬利亞是可蘭經中唯一提名道姓的婦女。根據可蘭經19章,馬利亞的父母都是賢德的義人,她母親每天敬拜神,求神給她一個兒子,好讓她能夠奉獻到聖殿服事神。但是神沒有給她一個兒子,倒是給了她馬利亞,後來成為耶穌母親。

伊斯蘭教認為耶穌的出生是人類歷史上神奇和獨特的。可蘭經上有話說,神把祂的信息啟示給馬利亞,但是吩咐她在別人問到嬰孩耶穌時,不要說話。因為這一獨特啟示,有些穆斯林神學家認為馬利亞也是神的先知。穆罕默德把她描述為天堂中最高貴的女人。

在伊斯蘭教所有的上帝先知和信使中,只有耶穌得到彌賽亞的頭銜(al-Masih)。彌賽亞可以翻成受膏者,字根中有個mash,所以彌賽亞和觸摸有些關係—耶穌醫治患各樣病症的人就是用觸摸。但al-Masih也指耶穌在末後再來時的目的—為世界帶來公義,那些不在可蘭經內,而在伊斯蘭教的聖訓(Hadith)文學之內。

基督徒了解與穆斯林信仰的共同點很重要,比如對耶穌母親馬利亞的尊敬等等。兩年前我曾記下穆斯林和基督徒之間的誤解:耶穌曾說「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賜給你們一位parakletos(保惠師)」,穆斯林卻說基督徒篡改了經文,耶穌本來是預言穆罕默德要來,你們怎麼說要來的「是真理的聖靈」呢?原來,他們以為基督徒把periplutos(值得讚美者—「穆罕默德」名字的意思)改成了parakletos。哈,我們的新約古抄本有5000多份,有些是在伊斯蘭教出現之前的抄本,每份都寫著parakletos,歡迎考證!

古蘭經裡提了好幾次聖靈,比如第2章說神以聖靈支持耶穌。但他們的學者對聖靈的理解各有不同,有的說那是指天使加百列,有的說那是福音的能力,於是可蘭經和福音都是ruh Allah(上帝的靈)。曾有一派學者把聖靈理解為神的大名,耶穌藉著這名能夠將死人復活,還有人說聖靈是「神的純潔的靈」,或是某種神臨在的感受。總而言之聖靈這個概念在可蘭經裡很重要。

論到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最大差別,一個說耶穌不是神,另一個說耶穌是神。基督徒說耶穌的死是他們信仰的柱石,而穆斯林說耶穌沒有死。怎麼辦呢?我們最好是從共同點切入話題。

其實,基督徒何必非強調基督的死(贖罪/潔淨)是使人得救的最重要部分呢?基督的復活作王才是我們信仰的柱石!耶穌若沒有復活作王,我們怎麼談得上得救進入神國度?

基督徒相信神的兒子就是神,穆斯林相信神的兒子不是神,然而大家都同意,耶穌說的沒有假話,祂只講真理。只是我們對「神的兒子」理解不同。其實我猜如果請穆斯林跟隨要再來的彌賽亞「神的兒子」,他們未曾不願意呢。他們尊崇耶穌,只不過他們以為是基督徒把耶穌信歪了。

Tuesday, June 5, 2018

關於賣淫現象的法律和政策

昨天看見一位朋友在社交網傳一件聳人聽聞的中文小道消息:加州民主黨今年1月份通過了一項法律,18歲以下的孩子可以自己決定出賣肉體去作皮條客或者妓女,不算犯法…。明天趕快投票支持某人,反對這樣的法律!

搜索一下英文消息,原來這位政客是2016年底就在那裡煽風點火了,NBC新聞對SB1322有詳細解釋,專從事謠傳核實的網站也證實,加州並沒有將童妓合法化!事實上,SB1322的確禁止執法人員逮捕那些賣淫的青少年,把他們當作罪犯。但是原因並不是因為童妓合法,而是要把那些孩子當作受害者來對待,幫助他們脫離。

Law Street網站有一份這方面的法律介紹:各國有三種不同的方式來對待賣淫—把所有從事賣淫行業的人當作刑事犯罪來打擊(crimininalize);不把妓女當作刑事犯罪,只打擊妓院老闆和嫖客(decriminalize);或者將賣淫合法化,用各種政策進行正式的嚴格管理(legalize)。

我們看到的是中文報導,翻譯時把decriminalize不是翻成「除罪化」,而是錯翻成了「合法化」,變成了難以置信的新聞—加州童妓合法化!這幾個英文名詞到底有甚麼區別?

Criminalization是基於賣淫的不道德性和傷風敗俗,法律上被嚴格禁止,美國的政策屬於這一類。由於一切的賣淫活動都屬犯法,都是地下運行,美國現在並不清楚到底有多少人從事賣淫業,有人估計有23萬到35萬,有人估計將近100萬。

無可否認,雖然有人是自願,但大多妓女都來自邊緣化和貧困環境的家庭。很多人是被脅迫進入這一行的,包括童妓,據說每年都有幾千人暗地被拐賣來到美國從事賣淫。

Decriminalize就是不把成人自願作的性交易當作犯罪。它的好處是妓女受到暴力,或被妓院老闆苛扣了工資等等,可以像別人一樣報警或起訴。據說相當大比率的妓女遇到強暴、甚至謀殺。然而,除去賣淫者的罪過並不等於賣淫合法化。警察仍然會逮捕和懲罰賣淫業的老闆和嫖客,因為他們奴役和剝削利用妓女的困難處境,但會把賣淫案件放在較低的優先次序。

加州三年前有三位妓女起訴,爭取她們的合法「工作」權利,法官們大致都同意她們--私人性行為是自由的,為甚麼不准人家付錢?妓女除罪化有利於警察對人口拐賣奴役罪案的調查,因為妓女可以放心配合調查。同時,警方也省下人力物力,不必一天到晚追蹤賣淫和關押妓女。但美國警察抓住童妓時,一律懲罰嫖客和妓院老闆,不會把青少年當作自願賣淫。

瑞典是率先試行將妓女除罪化的國家,卻專門打擊嫖客和妓院老闆。後來挪威、冰島、加拿大、甚至一些東南亞國家都紛紛採納瑞典模式,因為瑞典試驗的結果,據說賣淫者的數量確實減少了一半。

Legalization 就是讓賣淫完全合法化,然後借助法律系統和政策來管理賣淫業的營運。不按法律辦理的受到嚴懲,妓女必須註冊和付稅,必須在特別指定的地帶,必須定期檢查身體、獲得營業執照等等。Legalization 側重的是個人自由,不考慮很多婦女是受害者,賣淫導致她們遭受暴力等等。

Sunday, June 3, 2018

Theology of Doing Church

Time really flies! Yesterday was the second time I attended San Jose Presbytery Meeting. For the first meeting notes and a theology comments on reformed faith, please refer to my previous articles.

This meeting was held at Watsonville United Presbyterian church. When I arrived, parked, signed-in, got my dockage, the worship before the meeting just started. On the stage there were 6 or 7 people, singing mostly modern worship songs -- big screen, guitars, strong beat rhythms, lead-singers etc – young people’s worship style. I guess they are reaching out to young believers.

I noticed the songs includes “In Christ Alone”, replaced “The wrath of God was satisfied” with “The love of God was satisfied”, which would be very important for young people’s faith growth.

Rev. Robby Olson of the host church shared his own calling to Watsonville from 5 years ago, aimed to transform a small church of elderly into an energetic church reaching out to community. He only preaches two messages: one is “God loves you”, the other is “Let’s be the church to serve the world”. God open ways for them to serve the Watsonville community – prayer vigil, basketball, high-school students, snapchat social network, and homelessness – brothers and sister simply moved into social actions, Pastor Robby’s wife was even invited to run for a city council seat. Turn out they were called to the city rather than just called to a small church.

I open the dockage, looking for any comments on the reformed faith, because I myself had sent some comments. I found none. I guess that is because my comments were not made during the meeting time. I hope someone started to ponder about it though. Also I don’t believe anybody else raised any other comments on the theology and faith issue. – Most people consider theology has nothing to do with how they do church.

But no Christian can escape theology. For example when pastors proclaim "Jesus' saving death" during a communion, which is not from Bible, doesn't anybody wonder what it is? They meant penal substitution atonement theory of personal salvation, that no one wants to ask/explain it, for it boils down to the idea of Jesus saving you from Father, which does not make any sense!

Now, when later people shared “joys and concerns”, a newly commissioned youth minister Jeremiah asked prayers for young people, for many of them struggle with faith in their college years. I cannot help but thinking of the role of “individual and personal salvation” faith, as we all taught and learnt gospel, is simply too thin and too narrow to hold on as a worthwhile goal of life; or things like "Jesus' saving death" problem, wouldn't they cause careful young examiners losing faith?

This meeting has many committee reports, updates, motions, approvals, , mostly had nothing to do with Calvinism. The one caught my attention was that of Puerto Rico mission trip, to help hurricane recovery, since our Foothill church has 5 , people planning to join the mission team. Another was sponsored by San Jose Presbytery Peace and Justice Task Force, learning how even a small group of dedicated individuals can support our immigrant neighbors.

In the last Presbytery meeting, I learnt that our Presbytery is a sanctuary Presbytery; we have decided to join faith communities to act together in solidarity, to stand with, speak up, and take action to protect members of our community, named undocumented immigrants, who are targeted with hate and fear. By now there are 70 congregations in Bay area formed a network.

I don’t know how many of our church members at FPC know and befriend undocumented immigrants, or if we can actually reach out and help them. Won’t that be an expansion of our church and ministries? Our church don’t have a Spanish ministry at this point though. Maybe we should at least do some educational time in our congregation, then see if the Spirit would raise or move people.

Friday, June 1, 2018

在教會中防範兒童性侵

在表面太平的環境裏,多數人的家裏恐怕都不會想到訓練女兒逃避性侵者。可惜實際上世界並不太平,即使在教會裏,伺機性侵者也大有人在。上周我們教會進行了壹次這方面的教育,不光做兒童工作的人必須參加,所有的長老執事,因爲有法律責任報告性侵,也必須參加。

今天我看見一篇文章,介紹如何在教會中防範性侵事件發生,壹共六條原則,記在這裏。我在華人教會中從來沒有見過防範性侵的普及教育,因爲我們都假設,每個聲稱是基督徒的人都是真的,都不會去做性侵這樣的事。可惜,伺機性侵者據說專門尋找教會的兒童事工部門參加服侍,據說他們都特別地喜愛兒童。

第壹條原則,不要天真。家長們大多對于教會的兒童或青少年事工人員特別信任,相信教會是安全的地方。但我們看見壹個性侵者是不知道的,教會中各種雜人都來,老基督徒和初信者者都有心懷叵測的人。如果大家都有知識,壞人就無機會下手,可惜我們大多到了出現問題時才大吃一驚。

第二條原則,注意花言巧語。教會各級都有伺機性侵的人,普通會友、同工會、服侍青少年和兒童的人,甚至牧師。他們特別會使用教會中的屬靈的術語來賺取信任,利用自己的平臺來影響教會的風氣,遇到有人指責還會裝成受害者。

第三條原則,性侵者經常特別愛強調姐妹要順服弟兄,弟兄是領袖,這樣的風氣讓他們容易培養作案機會。如果教會沒有這樣的教導,性侵者常常就會轉移到別間教會去。

第四條原則,不要制造機會,讓性侵者假裝不知道規矩。教會喜歡強調彼此恩待,喜歡強調大家都是罪人,結果讓壞人藏在我們中間也不追究。

第五條原則,教會需要進行壹些普及教育,幫助人糾正性侵問題。會友中確實有人回家打老婆孩子的,甚至在教會裏也會操縱年輕人和孩子們,他們都是在運作不良的家庭裏長大,不知怎樣脫離一種惡性循環。他們常需要壹些專業的幫助,上教會不能夠自動改變行爲。

第六條原則,安全第一。不要太過信任人,假定別人無過失有時是會出問題的。牧師特別要知道,性侵者是很會裝像的,妳把孩子們交給他們,壹定要先作背景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