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30, 2021

以關懷為念的牧者

今天開始默想彼得前書第5章,這一部分專門談論教會群體的相處之道。

1-4節:所以,我這同作長老,作基督受苦的證人和分享將來所要顯現的榮耀的人,勉勵在你們中間的長老們:務要牧養在你們當中上帝的羣羊,按着上帝的旨意照顧他們,不是出於勉強,而是出於甘心;也不是因為貪財,而是出於樂意。不要轄制所託付你們的羣羊,而是要作他們的榜樣。到了大牧人顯現的時候,你們必得到那永不衰殘、榮耀的冠冕。

5-7節:同樣,你們年輕的,要順服年長的。你們大家都要以謙卑當衣服穿上,彼此順服,因為「上帝抵擋驕傲的人,但賜恩給謙卑的人」。所以,你們要謙卑服在上帝大能的手下,這樣,到了適當的時候,他必使你們升高。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上帝,因為他顧念你們。

彼得在1-3節用了好幾句話來說明怎樣是「牧養上帝的群羊」:就是按上帝的旨意照顧別人,就是不勉強、很樂意地去照顧需要,不是當做一份差事,不是為了某種工錢或自己的好處,不是圖威風去指手畫腳管轄別人,而是處處帶頭作榜樣。

我不知道初期教會有沒有那種只負責星期天講道的牧師。賴特博士的解釋對我很有啟發:這段話是在描繪領導力,但重點不是告訴你怎樣做個好領袖,而是描述了一股熱忱--發自內心要去關心照顧別人的需要,伸手去幫助他們。你在教會遇見過這樣的人吧?

這種人若沒有一個類似於「關懷同工」之類的官銜會影響他們去牧養群羊嗎?大概不會。但賴特博士說,儘管他們未必意識到自己是在帶領引導,他們才是真正的教會領袖--我挺欣賞這個觀念。忽然我想起保羅的話,吩咐信徒「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

很多基督徒可能會覺得有牧師、長老去關心就好了,自己不用操心別人的事。這的確合乎對牧長職責的描述,不過你若以為先有職位、後有呼召,那你恐怕把次序顛倒了--無心關懷的人放在甚麼職位都不太會關懷。另外請你記住,我們都蒙召效法基督,以基督的心為心--這意味著基督徒都應該學著彼此關懷,超過其他人。

教會裡哪些人需要關照?生病的、闹意見的固然需要,但我感到那些初來乍到、不了解你們教會的「外人」才是最需要照顧的。他們需要有人願意和他們作朋友,給他們介紹場地和「規矩」,明白詩歌、禱告、講道中的很多屬靈名詞,受到邀請參加某個小組聚會等等。哈,你還應該關心他們過去的基督信仰體驗,以及到底是甚麼風把他們吹來你們教會的,以便發現他們的實際需要。

其實,我們何必把關懷對象限制在來過教會的人?在教會牆壁之外,有很多鄰居、同事、甚至常常見面的一些服務人員,你們如果關心自己的社區,就留心了解和聆聽其他人群尚未滿足的需要,或許也可以為他們發聲吧。基督徒何必過分狹窄地只關注可能來參加聚會的人?當彼得說「你們必得到榮耀冠冕」時,他難道只講教會牆壁之內?

在中華文化中,我們用「貴人」這個詞來形容那些有機會幫助、也樂意幫助、並得到他人敬重的人。你若遇到了貴人,即使那人沒有頭銜,你也會樂意支持和聽他/她的。你是別人命中的貴人,以至於別人遇見你就為你感恩嗎?如果是,那麼你一定是一位好的領袖。

Friday, August 27, 2021

阿富汗到底是怎麼回事?

最近美國從阿富汗撤軍的事搞得紛紛揚揚。阿富汗的遜尼派伊斯蘭政治軍事組織塔利班很快從游擊隊變成奪取政權的贏家,截堵通往機場的路,不准許人搭機隨美國人逃跑。阿富汗人民看來需要逃難的很多了,情況一團糟。

美軍是怎樣去到阿富汗的呢?2001年911事件後,塔利班窩藏並拒絕提交阿蓋達組織首腦賓拉登,所以美國率領北約組織發起阿富汗戰爭,推翻了塔利班政權,從此開始栽培訓練阿富汗的新政府和武裝力量。現在看,這些栽培訓練沒有成功。

昨天看見一位曾兩次在海軍陸戰隊服役的人撰文,介紹阿富汗的實際情況,挺驚訝的。他說咱們不該對阿富汗現狀結局感到震驚--你震驚是因為你一直都被咱們的體制蒙騙了。

那麼是否不該撤軍?Lucas Kunce寫道:第一:20年來,政客、精英和華盛頓特區的軍事將領一直在阿富汗問題上向美國人民說謊。二:現在發生的事情是不可避免的,任何說並非如此的人都是在騙人。

他為甚麼能夠這樣說呢?因為他在阿富汗服役作為軍官,學了當地的語言,曾與一切可能接觸的人接觸,包括阿富汗老百姓、他們的精英分子、盟軍、甚至和塔利班對話。Kunce說美國希望栽培起來、最終能夠捍衛自己國家的安全部隊,其實有些像阿富汗人被美國人雇用--由美國納稅人出錢,應召的都是些非軍事人員(紙老虎),來盡量從事軍事工作,同時有人也趁機為自己撈一把。--這些人怎能預備好在美軍撤退那天起來戰鬥呢!

我從來不知道Kunce說的這情況,是否可能屬實呢?可能的。阿富汗屬於東方文化,美國人很可能低估了把它改造為運用個人自由和民主意志、放棄伊斯蘭傳統文化價值、負責擔負起與其他派別的伊斯蘭恐怖組織對抗重任的艱鉅性。即使行得通,也需要先撤軍和改換工作團隊吧?讓軍人去搞文化改造是不在行的。--多年來美國的政客、軍事將領、媒體卻絕口不提這個實質性問題。

Kunce說伊拉克的情形也類似,因為他曾經參與伊拉克的安全武裝部隊的培訓工作。他去的時候已有個圖表,用紅、綠、黃燈表示伊拉克那些培訓任務的完成情況--綠燈表示完成了,黃燈表示需要改進,紅燈表示根本不行。Kunce看見那些綠燈很高興,可是和那些伊拉克人員交往時就知道還不行。他曾試圖改動顏色,讓那張圖表顯示實情,根本不行--以前的評估不可降級--這豈不是為了讓戰爭繼續進行下去而說謊嗎?

別人問Kunce,2021年阿富汗撤軍是否一個正確決定?他總回答說絕對不正確。他說正確的撤軍時間本來應該是2002或2003年:一年不撤,塔利班就多一年游擊反抗世界最強武力之美國的經驗。20年後,美國犧牲了2500性命,花費了$20兆美元,現在撤軍已經為時太晚。

Kunce覺得美國這20年來堅持不撤軍的一些政客並沒有接受這些事實真相,倒裝作阿富汗一直還維持得不錯的模樣,好像上星期撤軍才把事情搞砸。開甚麼國際玩笑!美國不如把這錢拿回來,在本土建設自己的國家。

Kunce最近看見華盛頓的有些政客,對於拿出幾兆來投資在國家基礎設施的提案斤斤計較,很不以為然。他說最嚴重的問題還不在於阿富汗損失了金錢和丧失了生命,最重要的是這些政客代表了從裡到外徹底的系統性不誠實。

另外,美國政客喜歡鼓吹說經濟恢復了,其實沒有恢復。Kunce是密蘇里人,那裡的經濟自從大蕭條以來是恢復得最慢的一個州,到處都有木板擋起來的商店和空蕩的停車場。精英們喜歡講論他們如何解決了金融危機,房地產如何蓬勃興旺起來,可Kunce家作為小老百姓,房子放到市場上兩年才終於賣掉。房子賣了4萬3千美元,而他父親的房貸欠款7萬8千。

還是和普通美國人平起平坐想一下吧。Kunce強調的還是那兩句話作開端:20年來,政治家、精英和華盛頓特區的軍事將領在阿富汗問題上向我們撒謊;而現在的結局是無法避免的,誰說不是如此都是在騙人。

我相信Kunce的話。說來說去,拜登總統算是很有勇氣了,這種進退不得、吃力擔責又不會得到讚美的事...長痛不如短痛。教訓是甚麼?報喜不報憂讓人面子好看,長遠來看卻必有一天叫你吃不了兜著走。

(順帶說明一下,從阿富汗撤軍並不是拜登總統的決定,而是川普總統早已和塔利班組織達成了協議:只要你不把阿富汗變成襲擊美國人的恐怖主義活動大本營,我們就在14個月以內撤軍--且不談塔利班組織的承諾是否可信,據說這個協議中沒有現任阿富汗政府的任何角色,也不限制塔利班對其它目標搞恐怖襲擊--你說這會有好的收場嗎?哈,塔利班之外還有其他與它做對的伊斯蘭恐怖主義組織...)

Thursday, August 26, 2021

新冠:上帝恩待了黑非洲?

非洲大陸7月中旬以來的Covid死亡人數增加了。不過比起美洲、歐洲、亞洲來,黑非洲的新冠感染數目相當低,原因還不太清楚。有公共衛生部門團隊去研究這個問題,審核了一些科學文獻和報告,試圖得到一些借鑒,發現好幾個因素都可能影響到他們的抗疫成果,我列在這裡給你參考。

可能的原因包括人口年齡、沒有長期病患/老年護理設施、因先前接觸過類似病毒而有產生了潛在的交叉免疫力、因測試有限而少記了死亡數目、非洲各國政府採取了有效的抗疫應對措施等等。(本文提到的「黑非洲」是指除去北非阿拉伯世界的幾個國家後,非洲大陸的其餘國家。)

第一個原因很可能是黑非洲的人口年齡比較年輕。我們都知道新冠肺炎死亡的人口大多在65歲以上,北美、南美、歐洲、亞洲人口的平均年齡中位數在32歲到42.5歲之間,而黑非洲的人口的平均中位年齡只有18歲。

就拿加拿大和烏干達比較,兩國人口差不多。加拿大的平均中位年齡是41.1歲,其中18%的人口是65歲以上。相比之下,烏干達的平均中位年齡是16.7歲,其中只有2%是65歲以上的老人。結果加拿大的covid感染總數是150萬,死了2萬7千人,而烏干達的感染總數不到10萬,死亡人數是3000。顯然,一個國家的老年人口越多,受covid大流行的衝擊越大。

第二個原因是黑非洲沒有長期病患或老年護理的機構設施。住在這些護理場所之內常常有很大的新冠感染風險,加拿大的第一波死亡人口有81%發生在這些地方。而在黑非洲,老人的照顧一般靠家庭,這就減少了正式的護理人員在防護不足時帶來的感染。南非是黑非洲國家中新冠感染最嚴重的國家,他們在第一波時有33%d的感染發生在這種長期護理機構。

先前的研究表明,人若接觸過地方性的死亡率不高、病症也不嚴重的冠狀病毒,就比沒接觸過的人抵抗力強。在非洲鄉村地區,人與蝙蝠互動的機會還是滿平常的,這情形可能會使人產生「交叉免疫力」--這可能是黑非洲受covid-19衝擊較小的第三個原因。

第四個原因與測試能力有關:黑非洲的新冠測試有限,數據收集得不如世界上其他地區充分,所以新冠引起的死亡可能有一些沒有記錄下來。

第五個原因可能是黑非洲各國政府的公共衛生部門的抗疫有效。有好幾個國家對疫情的反應很快,從一開始就採取了普查、建立專門的工作組來協調抗疫、切斷中國航班的往來,40個非洲國家關閉了邊境。他們還在黑非洲國家之間分享關於Covid的資訊。

高收入國家把醫療重點放在非傳染性疾病的治療上,而黑非洲的公共衛生研究機構把力量集中在傳染病治理上。他們以監測、診斷、和儘快抑制疾病在非洲傳播方面的工作為重點。

但嚴格封鎖給整個黑非洲造成了嚴重的經濟和社會損失。封鎖導致吃飯沒有保障、性暴力和少女懷孕增多、以及瘧疾、結核病和艾滋病的治療中斷等等。非洲的54個國家情況不盡相同,各國應該根據當地健康、社會和經濟現實採取相應的措施。

南非這次經歷了比其它黑非洲國家格外嚴重的疫情,很多人住院、死亡。其中除了她的老年人口比較多,擁有一個長期護理行業,還因為他們有較高比率的愛滋病和肺結核患者,加重了新冠肺炎的重症和死亡風險。他們也有比較好的測試確診能力,疫情紀錄和報告比較完整。

那麼美國可以從黑非洲的新冠應對策略得到甚麼借鑑呢?美國的人口年齡結構當然不能改,封鎖交通和城市的代價太重,也不值得強調。有幾位衛生保健專家研究分析的結果報告說:

首先,與民眾比較好地進行溝通和教育,可以幫助抑制疫情的傳播。其次,政府應該對受衝擊比較大的行業進行經濟上的補助--黑非洲可能需要從國外機構尋求援助。

第三,政府保健部門應該確保,在疾病流行時能夠提供醫療系統的調配機制。比如在印度,氧氣短缺時需要快速通暢的調配和運輸。第四,國際抗疫援助需要優先開發疫苗,並有一定的協調,確保需要的地區都有機會得到疫苗。

現在,新的病毒變異在比較年輕的人口當中引起重症和死亡,讓非洲更容易受到嚴重的Covid地方流行病衝擊。人們需要嚴密監測這些病毒分子的流行變異,進一步研究了解潛在的非洲重症傳播機制。

Tuesday, August 24, 2021

人體所需的礦物質:鈣和鎂

人體必不可少的礦物質主要有7種:鈣、磷、鉀、硫、鈉、氯和鎂,其中鈣和鎂特別重要。另外人體還需要14種微量元素:鐵、硒、碘、鉻、鋅、氟化物、銅、錳、鉬、硼、矽、釩、鎳和鍶。

各種維生素能夠催化體內的各種化學反應,而不會生成副產品。有些礦物質卻會成為身體結構的一部分,與食物中的礦物質互相作用,影響食物中營養的吸收。這裡記下鈣和鎂和其它營養素有哪些主要的互相反應,以致會影響到身體吸收。

人體內最豐富的礦物質是鈣。它是骨骼的主要建材,在激素和酶的分泌和調節上也發揮不少作用。很多食物中都含不少鈣,人體每天大概需要攝入1000-1200毫克左右的鈣。不過你無法一次吸收那麼多,你的身體每次從食物中最多能吸收500毫克的鈣。如果你同時還要吸收其它礦物質,那就要少吸收一些鈣,因為你身體的吸收能力一時有限。

如果你的食物是高蛋白質和高鹽,那麼會影響你從食物中吸收鈣的能力。長期缺鈣會引起高血壓、骨質疏鬆,可能還會引起結腸癌。缺乏維生素D也會引起鈣吸收不良。

鎂是另一種人體必不可缺少的礦物質,來幫助身體的能量代謝,以及肌肉和神經的成長建造。任何含有葉綠素的食物,還有杏仁、無糖的巧克力和全穀物都提供鎂。人體每天需要攝入320-420毫克的鎂。鎂補充片劑可以用來治療、管理和預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但每天用量不可超過350毫克,免得給腎增加負擔。補充太多的鎂會從腎臟排出,除非腎臟有問題,服用鎂片一般還是安全的。

酗酒或腎臟有病,以及有些抗生素、利尿劑和抗腫瘤藥物都會引起體內鎂的缺乏,蛋白質攝入太低或太高也會影響,可以考慮適當地補充鎂。當然,你最好不要酗酒,並適當調整蛋白質的攝入量。注意,補充鎂片過量會發生噁心、嘔吐、拉肚和低血壓等症狀。還有,空腹吃鎂片可能會引起胃不舒服。

鈣和鎂最好從食物中吸收,而不要靠補充保健藥片。高鈣食品包括菠菜、芥藍、秋葵、甘藍(kale和callard),大多是有些發苦的綠葉菜。還有柑橘、杏仁、沙丁魚罐頭、奶製品和豆類。

富含鎂的食品包括黑豆、西蘭花、青豆、葡萄/葡萄乾、豆腐、花生、無花果、李子、杏、棗、各種瓜籽和堅果、燕麥、麩皮麥片等等,都是高纖維食品。不少水果你如果連皮吃掉都富含鎂。你看,除非你太挑食,一般健康人的食物中都提供了足夠的鎂。

總之,我們的身體同時倚賴鈣和鎂,缺少了鎂,體內的鈣也不能好好地發揮正常功用。鈣片吃多了會引起身體的其它問題,但多吃高鈣食品十分安全。還有,蛋白質吃多了可能會耗用體內比較多的鎂營養素,以至於引起鎂的缺乏,要注意補充。

本文內容取自Baylor大學臨床營養學家Roberta H. Anding關於營養的普及課程講演,Nutrition Made Clear。我自己聽了覺得有幫助,要讚美主的精確設計和恩賜,分享給你,祝你健康!

Saturday, August 21, 2021

美國政治:試走極端?

前天有個人開車到國會圖書館(離最高法院和國會大廈很近),說他車上有炸彈,要求所有的民主黨人下台,害得國會山莊關閉了大半天。

這事說明自從1月6日暴亂事件以後,國會安全問題仍然很大吧?不過有個人居然表示理解,就是那位1月6日在Stop the Steal大會上煽動眾人闖國會的阿拉巴馬眾議員Mo Brooks。那天他說「Today is the day American patriots start taking down names and kicking a**」,現在他說「I understand citizenry anger directed at dictatorial Socialism and its threat to liberty, freedom and the very fabric of society」,意思那個發出炸彈威脅的人是在反對社會主義「獨裁」和倡導自由(註:很多美國人把富人納稅辦公益事業叫作「社會主義」,他們的「社會主義」並不是我們所知道的集體所有制或計劃經濟)。

國會成員表這種態,豈不是公開邀請其他人發出類似的武力威脅嗎?本來大家應該一致聲討這類事件才對--因為美國政治不鼓勵暴力。

噢,你對政府有怒氣,你以為上次大選被你所不支持的黨派「偷」去了,你相信美國正在走上「社會主義」道路,...這位眾議員說用炸彈威脅是合理反應--這太危險了。

Brooks議員之所以敢這麼煽動,並且我們還沒看見其他共和黨人出來譴責這種極端主義,當然是因為有一批民眾支持,就是那些川普的鐵桿粉絲--那些人到現在還在相信川普「實際勝選」的謊言。說不定Brooks這麼極端還增加了自己的「名望」,讓他下次競選參議員成功呢!共和黨越走越反民主、越來越極端了吧?

當然,他們把走「社會主義」道路--搞全民醫保啦,倡導各族裔群組都得到均等公平機會啦等等--叫作「極端」,而保留白人至上主義傳統,無論用甚麼手段都不會是「極端」的。你說呢?美國人的意見分歧比任何時候都大,遺憾。

本文參考了CNN的一篇分析文章This Mo Brooks Statement

Thursday, August 19, 2021

美國的人口變化

美國每10年統計一次人口。去年統計的結果終於出來了,發現了甚麼呢?

首先是白人人口減少了,從2010年的1.96億變成了2020年的1.91億,少了500萬人。如果看人口比率,2010年白人佔了總人口的63.7%,到2020年,他們只佔了57.8%。雖然仍然是白人的人數最多,但在加州他們已經不是最多了,那裡的拉丁裔人數超過了白人。

不過有些人口統計學家指出,其實白人人口不是減少了,而是由於混血,現在更多人轉而認同自己為「多種族」。2010年只有900萬人說自己是多種族,2020年這個數目增加到3380萬,相當於美國人口的10%。

填寫人口統計的時候,你可以選擇的族裔包括白人、黑人、亞裔、美國土著、夏威夷原住民、太平洋島民、拉丁裔等等。這次統計的結果發現拉丁裔陡增到4990萬,超過了黑人人口(4690萬),成為美國第二大族裔。然而人口統計學家說,有些填拉丁裔的人恐怕本來應該填太平洋島民,尤其是那些從拉丁美洲來、操西班牙語的移民,他們可能不確定應該如何填寫,就選了Hispanic。

其次是美國更加城市化了。幾乎所有的人口增長都發生在都市地區,人們從較小的郡搬遷到較大的郡。80%的大都市人口增加,而將近一半的小城市人口也增加。其中鳳凰城的人口增長最快,超過了費城,從第六大城市變為第五大城市。

第三是由於出生率下降,兒童數目的比率縮小了,成人相對增多--超過四分之三的人口在18歲以上,比10年前增加了10%。1950-60年代的一大批「嬰兒潮」現在全都進入退休,18歲以內的人口數目卻從7420萬減少到7310萬,其中住在美國東北地區的最少,只佔當地人口的20%,而南方地區最多,大約佔了22.5%。

第四,全美國10年來人口增長了7.4%,是大蕭條以來增長最少的。其中增長最多的是拉丁裔,2020年達到6210萬。他們大多去到佛州、德州、紐約、加州和伊利諾伊。同時,亞裔在這10年中增長超過三分之一,在美國的人口一躍達到2400萬。

最後,人口在某些意料外的地區大增,比如退休人口大批湧到佛州原來的養牛草場,到新建造的社區住下來。又比如北達科他州搞能源開發,有一個郡的人口10年來增長了131%,附近另一個郡也增長了83%。

人口減少最明顯的地區是西弗吉尼亞,以及遙遠太平洋島上的波多黎各。

本文內容取自美聯社的解說文章:5 takeaways from the release of 2020 census data

Tuesday, August 17, 2021

與基督一同受苦是榮幸

使徒彼得不斷地提說「受苦」,尤其是作奴隸的信徒,需要知道怎樣對待生活中的受苦。在第2章彼得說「你們看,基督也為有價值的事情受苦難,他是我們的榜樣」;第3章他說不要怕受苦,因為基督我們的王已得勝;在本章,彼得說為基督的名受苦或被辱罵不是隨便誰都有資格的,乃是一份特別的榮幸。

彼得前書4章12-19節:

親愛的,有火一般的考驗臨到你們,不要奇怪,似乎是遭遇非常的事;倒要歡喜,因為你們是與基督一同受苦,使你們在他榮耀顯現的時候也可以歡喜快樂。你們若為基督的名受辱罵是有福的,因為榮耀的靈,就是上帝的靈,在你們身上。你們中間,不可有人因為殺人、偷竊、作惡、好管閒事而受苦。若有人因是基督徒而受苦,不要引以為恥,倒要因這名而歸榮耀給上帝。因為時候到了,審判要從上帝的家開始;若是先從我們開始,那麼,不信從上帝福音的人將有何等的結局呢?「若是義人還僅僅得救,不虔敬和犯罪的人將有何地可站呢?」所以,照上帝旨意受苦的人要一心為善,將自己的靈魂交給那信實的造物主。

有火一般的考驗臨到,理論上人人都會問「為甚麼這件事臨到我」,對嗎?不問就不會知道所受的苦是不是因為作惡或管閒事,因而汲取必要的教訓;或者是為爭取公益的事得到眾人支持是不是有價值。

很多基督徒從來沒有想到為基督的名爭取公益,尋求許多人的好處--我這幾年發現基督徒失去美好見證的機會,是因為錯誤的神學--以為廣傳福音不必發展公益事業,不用理會別人呼籲社會中有不公義。

但教會如果把傳福音和爭取社會大眾公益聯繫起來,信徒在其中所受的苦和所吃的虧就是名副其實為基督的名了!其中一個爭取公益的例子就是擺脫房主階級的心態,為在社區內增加低端住房發聲。

「你們若為基督的名受辱罵是有福的,因為榮耀的靈,就是上帝的靈,在你們身上。」彼得說的「福」未必是多得金錢,而是上帝的靈在身上,可以彰顯榮耀上帝的公義。--你受苦、受冤枉、吃虧如果是為了基督的名,不要引以為恥,倒要歸榮耀給上帝,因為你不再是自己一人,乃沾了上帝的榮光。

並非所有基督徒受苦都是為基督的名。有時遇到意外或自然災害,有時不知是甚麼原因生病,傳統上人們都傾向於懷疑是不是受到上帝懲罰,未必。但彼得在這裡提醒我們,殺人(害人)、偷竊、作惡、好管閒事等等都可能會引起受苦,基督徒要避免因為做這些事受苦。

朋友,你看見過基督徒因為行事不義而受苦嗎?我知道有些基督徒相信和宣傳關於Covid和疫苗的陰謀論,最後染病死亡的。還有些基督徒盲目崇拜政治偶像,被煽動去闖國會試圖推翻民主選舉結果而定罪的。這些事情是否說明「審判要從上帝的家開始」?你似乎無法證明不是。

你如果相信自己因為是上帝的兒女,就可以奉主的名作惡而不受懲罰,那就錯了。上帝的恩典被你浪費和忽視了,然後你出於恐懼和憤怒參與那些不義的事情,好像沒有得過任何上帝恩惠一樣。不是說你不會得救,但你沒有必要再談論不敬虔的人將會如何了,因為你不是審判者,不是高高在上。

很多基督徒相信各種陰謀論,被引誘做有害無益的事--這些陰謀論有個共同特點,就是慫恿人不要相信正式媒體的報導。你不必只看一、兩家的報導啊,而是最好多看幾家的報道標題來做比較,包括看你比較信任的媒體。你如果拒絕看「所有的」正式新聞報道,「真相大白」謊言揭穿的那日到來你怎麼會知道呢!我禱告主早日除掉你那片不看新聞、只看社交媒體匿名小道的認知障礙,轉而相信造物主的公義信實。

Saturday, August 14, 2021

關於美國國歌的爭議

美國國歌的歌詞取自1812年一位美國律師、業餘詩人Francis Scott Key寫的詩。這詩內容顯然是歌頌不知哪個軍事戰役和殺戮(有些像是美國殖民地從英國獨立出來時的戰爭,那時南北戰爭還沒發生)。據說他看見一面星條旗(那時只有15顆星)就得到靈感寫下這首詩--這旗修復後擺在博物館裡。

這首歌有四段歌詞,但現今幾乎只唱第一段歌詞,不唱其它歌詞。尤其不唱第三段,裡面提到殺敗奴隸和傭兵,搞不清詩人憎惡咒罵的是誰。

壹:哦,你可看見,透過一線曙光,我們對著什麼,發出歡呼的聲浪?
誰的闊條明星,冒著炮火險象,依然迎風招展,在我軍碉堡上?
火箭閃閃紅光,炸彈空中作響,它們徹夜見證,我旗安然無恙。
你看那星光燦爛之旗是否仍在飄揚?在這自由國土,勇士的家鄉?

貳:透過稠密的霧,隱約望見對岸,頑敵正在酣睡,四周沉寂闌珊。
微風斷斷續續,吹過峻崖之巔,你說那是什麼,風中半隱半現?
現在它的身上,映著朝霞爛漫,凌空照在水面,霎時紅光一片。
星光燦爛之旗,願它長久飄揚。在這自由國土,勇士的家鄉。

叄:都到哪裡去了,信誓旦旦的人們?他們嚮往的是能在戰爭中倖存,
家鄉和祖國,不要拋棄我們。他們自己用血,洗清骯髒的腳印。
那些奴隸、傭兵,沒有地方藏身,逃脫不了失敗和死亡的命運。
而星光燦爛之旗正在勝利中飄揚,在這自由國土,勇士的家鄉。

肆:玉碎還是瓦全,擺在我們面前,自由人將奮起保衛國旗長招展。
祖國自有天相,勝利和平在望;建國家,保家鄉,讚美上帝的力量。
我們一定得勝,正義屬於我方,「我們信仰上帝」,此語永矢不忘。
而星光燦爛之旗定將在勝利中飄揚。在這自由國土,勇士的家鄉。

那些逃脫不了失敗和死亡命運的奴隸和傭兵是指誰呢?第一種解釋說是泛泛指生活中軟弱失敗的人,大概不是。第二種解釋說是指那些英國軍隊所徵募的黑人,他們為了得到自由而參戰,為大不列顛打仗,他們的主人也得了贖金。第三種解釋說,是指被英國軍隊抓壯丁去打仗的黑人。第四種解釋是污衊所有的英國人--他們都在這詩裡被形容為君主制的奴隸,好像不對。

第二種和第三種解釋比較合理,但詩人自己沒說,我們不知道。無論是說那些為自己的自由而參戰的黑人還是說誰該死,這裡讀不到什麼善意或正義。任何一場戰爭,戰後都需強調團結,沒必要讓曾經參戰的人繼續(代表英國?)受咒詛。

那些兵雖然戰敗,英國人沒有把他們歸還主人去做奴隸,他們從此自由了,有些人跑到加拿大去住,這些人恐怕都會感到被這首歌的詞所冒犯。美國到1930年代才正式認定這首歌為國歌(迄今不到100年),可以說是知道注定要冒犯一批人的。雖然歌中有信仰和讚美上帝的話,但「自由」顯然不是所有人的,上帝只幫助某些人,的確有種族主義味道--難怪運動比賽中的美國黑人運動員常在奏響國歌時表示抗議

查看這位詩人,自己蓄奴,也有種族主義言論,恐怕詩詞原意就是要咒詛黑人。--贊成美國人把這首國歌換掉!

本文資料參考了臉書上Beau of The Fifth Column的一段視頻評論。(Beau其實是位評論記者,他評論時總是穿各種宣傳圖案的T恤衫,戴一頂卡其色的棒球帽,用個地下室雜貨架子作背景,是典型的南方州漢子模樣。)

Thursday, August 12, 2021

對付社交媒體上的疫苗謠言

傳染性特別強的Covid的D變種現在橫行美國,但有很多人相信社交媒體上的謠言,不肯打疫苗。昨天衛生部部長發出警告,說謠言是對公共健康的緊急威脅,社交媒體公司對於清除謠言做得遠遠不夠。

有一項在英國和美國進行的調查發現,接觸線上關於新冠疫苗的謠言會影響人對打疫苗的態度--他們中間表示要接種的人比較少,說不想打疫苗的人比較多。

Anjana Susarla教授研究社交媒體。她建議社交媒體公司與研究人員合作,開發有效的謠言干預方法,幫助公眾建立對疫苗的信任。單靠政府立法來制止謠言在社交媒體上傳播是很難的--讓政客來確定甚麼是謠言?算了,人們沒有那麼相信政客。

在線上,假消息的傳播總是比證實和闢謠快多了。那些把疫苗和死亡聯上關係的文章特別容易引起情緒反應和轉發。每個社交平台都有一套算法,無論是按讚還是表示驚訝,這些算法鼓勵互動。那些點擊反疫苗內容鏈接的人,會得到更多的類似內容提示。

散佈醫藥謠言的人或群都很有組織,他們利用社交媒體平台的上述弱點來做大規模操控,比如俄國推行關於Covid疫苗的謠言。研究人員發現,那些依賴臉書作為主要Covid新聞來源的人,接種的數目比看其它消息來源的人少。--我估計依賴微信消息的人也一樣。

雖然社交媒體公司一般都很認真地為COVID-19錯誤信息貼標籤和刪除,但有關疫苗副作用的故事更陰險,因為陰謀論者不必刻意選擇歪曲疫苗接種風險,只要藉著互動來張揚信息就行。這是社交媒體平台上完善的信息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可以擴展到線下的反疫苗活動。

社交媒體上的謠言還為種族不平等加了油。比如,西班牙語臉書上有許多關於保健知識的謠言,而Covid接種的人傾向於不把臉書當作唯一消息來源。

社交媒體公司應該怎樣對付關於疫苗的謠言呢?有兩個重要步驟。一是封禁已知的傳謠帳戶,二是披露更多關於醫藥謠言帳戶的消息。

有個流行的反疫苗標籤#vaccineskill,兩年前在Instagram上被禁,而在臉書上卻一直橫行到2021年7月。那些謠言除了說疫苗有害無效,還有不少關乎新冠的預防和治療,包括戴口罩沒有益處等等。

推特最近中止一位眾議員的發帖功能幾天,因為她有個帖子散佈關於新冠的謠言。但社交媒體在止息謠言上還可以發揮更大作用。有個報告說絕大多數關於新冠疫苗的謠言都是從那麼12個用戶傳出來的,其中包括一個做生意的醫生Joseph Mercola,和一個出名的反疫苗活動分子小Robert F. Kennedy,這些用戶至今還在臉書上很活躍,互相合作分享類似的有害內容。臉書可以標示和限制他們的帖子傳播。

臉書說他們刪除了180萬新冠謠言帖子,但沒有分享這些謠言的傳播平台/群組。研究人員不知道有多少謠言在傳播,以及多少人看見和分享了謠言。有些人只是關注這些問題,他們在油管上看見標題就點進去看看。另一些人評論所看的內容,他們看見符合自己懷疑或見解的謠言就相信,在網上暴露自己關於疫苗的意見而已。

第三是建議社交媒體公司與醫療保健機構、醫學雜誌、及科研人員合作,更徹底可靠地辨認出醫學謠言。Susarla教授說,研究謠言傳播要靠社交媒體提供用戶行為的數據。比如臉書上反疫苗的謠言要用數據工具CrowdTangle來分析他們平台上的公眾信息。臉書需要告訴研究人員,他們是如何從技術上分辨出俄羅斯針對美國黑人選民發佈假信息的。

社交媒體的數據可以幫助研究人員更好地了解謠言傳播的規律,然後能夠開發出對付社交媒體謠言的更好方法。

Tuesday, August 10, 2021

Manufactured landscapes



上面這段視頻是2005年一位加拿大攝影藝術家Edward Burtynsky領取TED獎,說出他的心願。他希望他的作品展現出人類對自然世界的衝擊,幫助人們參與關於大地資源可持續性的世界性對話。工業發展留下堆積成山的廢舊輪胎,鎳礦附近的河流裡是金黃色的廢水,這些形象既美麗、又可怕,擺在加拿大、紐約、加州洛杉磯的博物館裡,發人深省。

Burtynsky先生的家鄉是GM工廠的重鎮。他說一般人很少看見廢品回收的場地、露天礦、採石場、冶煉廠這些形象,然而我們每天參與他們的出產和排泄。我們應該看看人類生活系統如何改變自然景色,最終要影響自己的生活。

《Manufactured landscapes》(製造的景色): In the spirit of environmentally enlightening sleeper-hits, this film powerfully shifts our consciousness about the world and the way we live in it. 建議你去找這部令人震撼的記錄片來看,有不少中國的現代大型工廠的鏡頭,在流水線上手工把那些零件熟練裝配起來,成為斷路器等等產品,行銷國際。

當然,這些鏡頭還記下了煤礦開採,城市拆遷和高樓興建,以及三門峽大壩和水庫包括拆遷在內的建造等等情景,...看了令我惆悵和遺憾,而不是驕傲人類工程的成就。

Saturday, August 7, 2021

恢復美國製造業?

技術產品評論媒體CNET發表一篇文章,評論為甚麼製造商紛紛把工廠遷到亞洲以後,美國很難再恢復那些生產線了。很多公司依賴在國外生產的零件,甚至整個產品都 在境外生產。新冠大流行暴露出這種工商架構的問題:中國的工廠一停產,水陸空運輸全都打亂,美國商店的貨架很快就開始空了,而美國的工廠完全無法填補這些外來商品的空缺。

為此,拜登一上台就簽署行政令,鼓勵美國政府購買美國產品,至少75%的產品部件由美國製造。他希望那些公司重新投資在美國生產線,不過沒有那麼容易。

蘋果公司總裁Tim Cook四月份承諾5年內投資$4300億美金在美國,增加2萬個工作崗位,專開發5G無線網、人工智能和硅芯片。不過他們最賺錢的產品--智能手機--還是會繼續在中國裝配出來,不然他們就得花好幾年功夫投資在新的裝配技術,補償失去的海外廉價勞工和費用。美國還要重建學徒培訓制度,以改善製造業工人的穩定來源。還要說服人相信做個製造工人是值得加入的職業。

不過,美國人喜歡使用國外供應鏈製造的產品。無論是移動電話、車輛、電腦、冰箱,還是銀器、庭院家具,國外生產的比較便宜,美國人喜歡買便宜貨。「買美國貨」這個口號很受歡迎,不過掏腰包時沒有人計較貨物從哪裡來。

幾十年前,車輛啊藥品啊都在美國生產出來。現在很多商品,比如衣物,都至少有一部分是越南、孟加拉、哥倫比亞製造的,而玩具大多是中國、印尼、墨西哥製造的。

科技產品更複雜,那些小小電動工具的供應鏈簡直是遍佈世界。礦物質從非洲、澳大利亞、南美洲和美國的礦山中開採出來,運到世界各地方去熔煉、處理、擠壓成形,製成微芯片、傳感器、電池、甚至特殊類型的玻璃再送回來,若沒有COVID-19這個運作還不錯。

新冠病毒大流行一到,亞洲工廠關閉引起車輛製造和各種藥品甚至大蒜短缺(因為中國生產世界需求80%的大蒜)。美國缺乏供應鏈製造能力意味著在緊急狀況下被卡住脖子,連號稱世界上具有最多供應鏈廠家的蘋果公司,都警告由於零件短缺,它的平板和電腦主機生產數量都會受到限制。

拜登總統希望政府大量資金的購買力能夠換來廠家重新投資在美國,把「美國製造」的定義從55%的部件在美國生產改為75%,因為很多零件都不是美國生產的。前屆川普總統也有同樣願望,但沒那麼容易,那頂MAGA帽子的布料還是中國產品。

拜登指定專人負責敦促「美國製造」,與中小公司簽訂製造合同,即使不是製造iPhone,美國現在仍然製造一些重要的高質量機械部件和其它生活電器。不過,你仍然很難買到完全是美國製造的產品。並且,很少的產品是從一個城鎮或一家工廠生產出來,大多是世界各地生產、美國組裝的,特別是含有電池或微芯片的產品。

如果你的生產動力總是謀求利潤,你永遠無法改變這套體制,你無法把「美國製造」恢復到原來的樣子。你要花上10年讓人們具備一定的必要技巧或學位來建立美國製造能力,還要花好幾年把現在的亞洲零件供應鏈轉移回來。我們需要更多的人進入製造業崗位,才會得到所有需要的專長。

投資在學徒培訓中心,幫助人們改行從事製造,同時小心徵收關稅,抗衡中國政府補貼帶來的不公平競爭等等,若想把製造業帶回美國,這些方面缺一不可。蘋果公司的Cook在2012年接受NBC訪談,說與製造有關的專業技術人才的確離開了美國,不光是別處的生產線勞工便宜,更是因為美國沒有培養出足夠的具備生產線複雜技巧的工人。當問到該怎麼辦時,Cook說需要各方協力,回答算不錯了,蘋果公司的創始人Jobs曾覺得這些工作崗位不會回到美國了。

推動「買美國貨」也不容易。首先有如何定義「美國製造」的問題。Cars.com每年發表一個列單,告訴人們哪那些車子使用了北美製造的零件,但是現在越來越難追蹤零件來源了。去年在美國市場上出售的344種乘用車中,121種至少在美國組裝的,其中特斯拉3型和Y型的產量最高,在加州Fremont組裝,離蘋果公司的生產舊址不遠。

在完美的情況下,你希望產品所有的研製開發、生產都在同一個地方完成。不過車輛製造商擴展他們的市場,為其他州或為中國重慶生產,美國在本地製造的崗位和專業技巧需求已經減弱。

麻州理工學院的副教務長Van Vliet說,下一步,美國需要投資在開發新型的製造業技術,要利用回收的廢舊物資作為原料,來生產下一個重大產品。這對美國來說是個巨大的勞動力增長機會,要投資,要有技術。如果哪個公司能搞得好,這是有巨大回報的。但是目前美國的公司、學校、家庭還沒有把注意力放在廢物利用上。

其實廠家與其把產品運到國外賣,在國外建立工廠提供當地貨源是沒問題的。但有意照顧美國經濟,保留美國人需用部分的生產很必要,不能只考慮利潤。現在比較年輕的一代環保意識強,不少人願意購買本地出產的貨物。為此,行銷時說是「美國製造」有好處。

當然,細看沒有哪家美國公司生產電源變換器、電動機、控制器板、或某些特別的電池,這些都是海外製作進口的。

2013年有一個問卷調查,80%的美國人願意出高價購買美國製造的產品,比如多花20%的價錢買個美國造的煤氣爐。但現在只有30%的人願意只多花10%的價錢買美國貨。零售商說如果顧客真要買的話,他們會從美國國內進貨的,質量優,但價格競爭不過進口的。

新冠大流行使更多人在網上購買,有些美國產品因為不用付錢給零售商,價格競爭力反倒提高了。所以,並不是所有的美國產品都一定要特別昂貴。你的意見如何?要不要為了愛國而買美國產品?

Thursday, August 5, 2021

你把精力花在哪些事上?

你大概會同意,浪費時間是非常容易的。你在業餘(無論你的工作是否賺錢)當然需要休息和閒懶一下,但有些事情絕對坑人害己,不值得浪費時間和精力,我們需要注意。今天我繼續默想彼得前書第4章,講論的就是這方面。

1-6節:既然基督在肉身受苦,你們也該將這樣的心志作為兵器,因為在肉身受過苦的已經與罪斷絕了,使你們從今以後不再隨從人的情慾,只順從上帝的旨意,在世度餘下的光陰。因為你們從前隨從外邦人的心意,生活在淫蕩、情慾、醉酒、荒宴、狂飲和可憎的偶像崇拜中,時候已經夠了。在這些事上,他們見你們不與他們同奔放蕩無度的路就以為怪,毀謗你們。他們必須在那位將要審判活人死人的主面前交賬。為此,死人也曾有福音傳給他們,要使他們的肉體按着人受審判,他們的靈卻靠上帝活着。

7-11節:萬物的結局近了。所以你們要謹慎自守,要警醒禱告。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你們要互相款待,不發怨言。人人要照自己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上帝各種恩賜的好管家。若有人講道,他要按着上帝的聖言講;若有人服事,他要按着上帝所賜的力量服事,好讓上帝在凡事上因耶穌基督得榮耀。願榮耀和權能都歸給他,直到永永遠遠。阿們!

這段經文我們習慣了從個人安排的角度去解讀,但是彼得的聽眾是教會群體,他的發言是針對「你們」。基督徒需要記得,我們歸屬於上帝立約百姓這個特殊的群體,而不只是許多個體而已。你的一切見證、一切主張和聲音,是在於你所歸屬的教會。遺憾的是,現在許多教會在社會上不是沒有聲音,就是發出錯誤和莫名其妙的聲音--去年我聽見很多牧師在講道中或查經小組會上表示相信陰謀論,甚至鼓動信徒盲目崇拜某個政治偶像,發出世界末日將臨的怪論。

前天我看見有人撰文,講論人成為「房主階級」的一員以後,就傾向於花時間參與各種反對幫助其他人搬來自己社區的政治活動。是的,華人信徒中有一大批人現在屬於房主階級,甚至屬於房地產經紀人這類既得利益集團,其中很多還在擔心自己的社會安全網不夠安全。今天默想基督在肉身吃苦,我們應該有甚麼心志的問題,感到特別扎心。

彼得所說「人的情慾」難道不包括利用自己的權利排斥他人得到與自己有所衝突的利益嗎?甚麼是「只順從上帝的旨意」呢?我們是否忘記自己餘生能夠吃喝的部分很有限?華人文化注重把財富留給兒女,可這真的值得社區內很多人住不上房,以致有人在你的街頭流浪的代價嗎?或者你所能想到的解決辦法僅僅是把他們趕到別的社區?你的教會發甚麼聲音?我的教會的確有不少人意識到和關心無家人士的問題,可長執會正忙著募款裝修教會。...

No,我們沒有隨從「外邦人」的心意(我把「外邦人」解讀成「非信徒」),在從前或現在追求荒淫奢侈的生活(不算單為自己享用而活)。但我們有沒有因為不與他們同奔這條路就被他們以為怪,甚至遭到毀謗呢?好像也沒有。但我很容易想得到,假如一個教會為當下各族群、各階級的平等機會和公義發聲,就必遭到毀謗。

第5、6節中的「他們」是誰呢?他們必須在...主面前交帳,死人曾有福音傳給他們,要使他們的肉體...受審判,他們的靈卻靠上帝活著。--這裡曾經聽過福音的死人,顯然不是前面一章所提到的關在「監獄」中的墮落天使,耶穌的靈已向他們宣告得勝。這段話裡的「死人」我想應該是指一些已經過世的信徒--他們要為自己生平的行為被問責。這對今天的信徒是個嚴肅警告。

關於第7、8節中的「結局」和「彼此切實相愛」,不要太快聯想到末日大災難和信徒「被提」的時代論神學--那是美國教會的獨特信仰,其實不符合慈愛上帝的作為模式。我們的頭腦中或許很容易想像教會或小組中弟兄姊妹彼此相愛的形象,大概沒有自動想到相愛對象可能包括教會內外的不同族裔、或具有不同宗派信仰的鄰居。有一次我在小組中提到美國黑人信仰基督的比例特別高這個事實,有人表示很驚訝。

讓所有的人都能夠有機會發揮上帝所賦予的恩賜,做到這一點絕對需要存人人平等的觀念。偏見會蒙蔽和妨礙你我,讓我們不允許別人有機會。假如你相信自己的族裔天生比另一個族裔優秀,而無視自己天生有比較好的條件和機會,你大概就會為了很自私的原因,勁頭十足地花時間反對給別人平等機會的一些政策立法,不容上帝在你所歧視的人身上得甚麼榮耀。是不是呢?

Tuesday, August 3, 2021

說說買房子、做房主

一個家庭能買上一所住房是挺大一件事,你的經濟需要有一定保障才能買。美國政府一向鼓勵人買房,我們家一搬來美國,我先生的公司就鼓勵他在一年之內買房,貸款時幫我們付1%的利率!回顧起來,這是個吸引技術人才留在公司繼續工作的好辦法--當時的高級工程師不斷跳槽尋找更高薪資崗位的現象挺普遍。

買房可能是實現美國夢的一個重要部分。有家政策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Rachel Bogardus Drew找到1916年《Hutchinson新聞》的一篇文章,告訴讀者擁有房屋多麼提高社會地位,在社區中說話也增加影響力等等--這報的讀者當然是白人,很多白人社區其實並不歡迎黑人家庭來購房。

不過想想就知道,隨著移民增加,人口密度變大,建房的區域有限,大家最終會發覺,許多人需要低價房屋。肯定有人無法購買裝備高級設施的房屋,甚至租不起。而先前那些有機會買了房的人,可能會改變心態,從追求平等機會,變成維護現狀和反對改變的保守勢力。Drew的團隊調查研究擁有房產帶給人的負面影響,他們的評論挺有意思。

人成為房主之後有了某種既得利益,都會傾向於反對在家附近興建無家人士的臨時接待處啦,修蓋地鐵公交車站啦,...據說這和你屬於哪個政黨,政治主張是社會進步還是保守沒有直接關係。

怎樣解釋這種房主階級的跨黨派團結現象呢?當然是保護住區的房屋價值。這有些像保護你家的未來--在經濟不好的時期,在你需要借貸支付孩子學費的時候,甚至在生病的時候,理論上你至少可以用賣房的辦法取款解決困難。

Drew寫道:本來買房意味著增加安全感和機會,給你一種投資在社區的自豪。但這同時也給你一種經濟壓力,激勵你為自己著想,去反對一些有重要公益價值的土木工程項目。Drew 認為這是因為美國的社會安全網不夠安全,人們感到必須為自己安排額外的消費需要,包括為物業價值擔心。

有一項可靠的分析報告說,2020年美國的住房比人口需求短少了380萬,結果人們都擠在一起住,付越來越高的租金,無法買到比較小、比較便宜實用的住房。換句話,美國亟需蓋造一大批非奢侈型的新住宅。這種住房不夠的情形使人添加了經濟上的「稀缺心態」。

經濟學家Noah Smith說,在經濟稀缺心態下生活,傾向於讓使人產生種種不正當的求生慾望,包括種族中心主義、排外心理、懼怕、以及希望用威權主義治理等等。這聽起來有些像川普主義,但在各種左派意識形態中你也能看到回聲。美國的住房治理就是這種現象的一個例子。

影響房價的最大因素其實是學區辦教育的質量、犯罪率、以及居民藝術感之類的問題。那些問題解決起來比較複雜,各位房主難得出力。但他們手中有個最大的槓桿,就是反對任何土木工程的建設。我們把反對在住家附近興建任何公益項目的態度叫作NIMBYism(NIMBY=Not In My Back Yard--不反對在別處建造,只是不要在我家附近)。

NIMBY可能會提高自家房價--倒不是因為有甚麼證據表明公益項目會降低房價,而是別人搬來的機會減少,你這區的房屋逐漸變成稀缺,買房時競爭提高價格,你家現有的房屋就提高價值了。

斯坦福大學有一位研究人員發現買房會促使人參與地方的投票選舉--人們選那些會保護自己利益的人當政--於是他們就會有意識地反對那些興建公益事業的主張--特別是反對為低收入群體興建簡易便宜的公寓式住房。

波士頓大學有位研究人員發現,麻州那些來參加城區規劃會議的人,房主數目不成比例地高--他們一般都是去反對而不是去支持興建新的房屋或設施。也難怪,那些受益於公益事業的人都是分散和未知的,而房主們卻是一個特殊的利益階層,能夠團結發言。

照說富人並不依靠更不缺乏社會福利,但那些大富人住區的房主卻展現同樣的NIMBY主義心態,反對照顧窮人的建設,為甚麼?從他們的開會發言內容你不難看到,無非是擔心批准了那些項目會帶來一些多種族同居共享資源的問題。

我們這裡的本地報紙報導了那些富足的房主如何肆無忌憚地大發種族主義狂言。有個人說建造那些簡易的公寓樓會把城區變成「貧民窟」,還有人把那叫作「貧民高樓」。一位反對建設的市長說要「防止成群的非裔青少年把城區變成結幫打鬥的地方」。他們還用「鄰里品格」和「保護歷史」這類暗語來指珍重白人價值的意圖。

當然,並非所有的房主都這麼伸張種族主義和階級主義。據說主要是那些年齡比較大(快退休),和經濟上比一般人強的房主--他們特別害怕自己的經濟環境有所改變。這批人恰恰在政治體系中有最多的代表。

這是個警告:不是買房不好,但它可能會影響你的思維方式和政治態度。

經濟學家計算測量由於住房稀缺所帶來的經濟總增長損失,結果大概是36%。也就是說,若沒有蓋造房屋方面的政策限制,美國人均就業工資會增加36%。類似地,在人口密集地區限制建造公交設施,使總經濟增長減少了10%。

至於這些反對社區建設的房主想要保護的經濟利益呢?VOX媒體評論說,或許房屋的價值在他們退休的時候可以保值,但那只是人生財富中的一個部分。不說解決附近無家流浪問題很複雜,他們可能會發現由於住房太昂貴,他們長大的兒女因而選擇搬遷別處;社區內的公司不興旺,因為打工族選擇長途駕車通勤上班,最終還是離開公司;甚至可能由於地產稅太高、他們手上的流動資金不敷繳稅。

華人弟兄姊妹們,在建設低端住房的問題上,你處在甚麼社會地位和經濟立場?你如何運用你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