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February 27, 2023

俄烏戰爭結束的條件

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已經一年了,現在看和平幾乎是不可能的。兩國之間的和平談判多次啟動又停下來,最近一名烏克蘭高級官員表示,如果烏克蘭不收回俄國在2022年佔領的領土,和平談判是「不可能的」。

然而研究和平與衝突的Andrew Blum教授指出,一切戰爭都會結束。調查發現,幾乎一半的戰爭以某種停戰協議告終,其餘的則以一方得勝告終,或戰鬥因各種原因逐漸平息。

Blum教授20年來致力於幫助人們在衝突後重新建立和維持和平。他在專家資料網站撰文,認為現在有必要考慮戰爭如何結束,以及在俄烏戰爭結束之前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他提出評估戰爭是否可能結束有三個關鍵。第一個問題是交戰雙方是否同意結束戰爭所需要的條件--土地、金錢、或是政治控制。

打仗一般是討價還價過程的一部分。戰場上的勝利會讓侵略者要求得更多,而戰敗可能意味著不得不讓步。一旦雙方對戰鬥的可能結果有了清晰的認識,額外的談判--或更多的戰鬥--就變得不那麼重要了。由於戰爭代價高昂,通常即使是接受和平協議的一部分也比繼續戰鬥要好。

目前,俄國和烏克蘭對戰爭的可能結果似乎持有不同看法。2022年9月,烏克蘭軍隊取得進展,他們奪回了被俄軍佔領的兩個地區--哈爾科夫和赫爾松。 因此烏克蘭很可能認為,如果繼續戰鬥,它可以取得更多進展。然而俄軍成功阻止了更廣泛的潰敗,在進入春季時他們在軍事上似乎比2022年秋季還強大了。

第二個問題是對戰爭代價與和平代價的信念--如果戰爭代價低,傷亡啊金錢啊聲望啊損失不大,一方就可能繼續為自己的目標而戰。這場戰爭的人力和經濟成本對俄國和烏國來說都非常高,不過烏克蘭顯然付出了更高的代價。

在俄烏戰爭的一年中,俄軍砲擊導致至少4萬名烏克蘭平民喪生,超過1300萬烏克蘭人(相當於大約一半人口)逃離家園。超過10萬名烏軍和俄軍士兵在戰鬥中喪生。這些損失可能帶給烏克蘭壓力,同意某種停戰協議,然而和平的代價對雙方來說也很高。請看:

如果俄國總統普京被視為向烏克蘭投降,他可能會失去權力,甚至可能會丧命。而對烏克蘭來說,和平可能需要放棄主權領土的一部分,還要與一個蓄意殘害烏克蘭人民的敵人講和。

第三個問題是兩國之間的和平協議能否得到監督執行。沒有一個大家公認的世界政府,只剩下承諾,一方怎麼能相信另一方會履行停戰承諾呢?如果衝突比較小,聯合國可以監督實施和平協議的執行,好像1999年科索沃戰爭結束時那樣。

但俄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擁有核武器,所以在烏克蘭戰爭的情況下行不通。聯合國任何其它國家都無法迫使俄國履行甚麼協議中承諾的任何部分,所以,俄烏交戰雙方都不會有甚麼動力去達成一個協議。

基於這三個問題的答案,Blum教授認為烏克蘭和俄羅斯之間目前不太可能很快進行富有成效的和平談判。但是,有三個主要因素可能會改變這種局面。

首先,烏克蘭在2022年秋季發動的攻勢暴露出俄羅斯軍隊內部的一系列弱點。如果俄軍繼續停滯不前,可能會激勵俄國談判,達成某種和平協議或停火。

第二,烏克蘭人民在2022年遭受了幾乎難以想像的襲擊和損失,他們的苦難似乎更堅定了他們保衛國家的決心和意願。然而Blum教授認為,如果烏克蘭人最後選擇結束戰鬥——即使達成不受歡迎的和平協議,也不奇怪。

第三,由於一系列因素,俄羅斯的民眾公投很難舉行。普京的聲望在戰爭期間似乎一直居高不下,但如果俄羅斯輸掉這場戰爭,普京可能會立即面臨民眾起義或宮廷政變而被推翻。

Blum教授說他無法預測這些因素中的哪一個會促進和平談判。你說呢?人們如何能夠朝著最終的和平邁進?現在歐美對烏克蘭的支持越來越堅定,在為烏克蘭的得勝與和平禱告時,我禱告普京感受到威慑,俄國的武器彈藥供應缺乏援助不能支撐下去,俄國人民突破國家的虛假宣傳,認清普京威權帶來的禍害。

Saturday, February 25, 2023

轉發:怎樣對待反疫苗態度?

最近遇到一位幾年不見的朋友,聽信「周圍」的小道傳聞,不相信疫苗能防病,反相信接種會損害自身的「自然免疫力」。她還不相信各路媒體的報導和官方數據,真有些不知怎樣說服她回到科學。

今天看見國家醫學圖書館密蘇里州公共醫學雜誌的網站有一篇文章,Christopher A. Swingle醫生寫的。文章題目是How Do We Approach Anti-Vaccination Attitudes? 很多人引用,決定記下來。我只把作者寫的開頭摘要翻成中文,把對內容的評論放在括號內。

Abstract 我們作為醫生,普遍認為很多事情是理所當然的。你不需要醫療統計的背景就可以理解安全帶可以救命和減少汽車事故的傷害。你也不需要流行病學學位才知道吸煙會引起肺癌。你讀本科的時候,幾乎可以肯定是聽過擠奶工人Edward Jenner和天花疫苗的故事。Jonas Salk博士是20世紀真正的英雄,他研發的安全有效疫苗根除了美國的小兒麻痺症,最後一個小兒麻痺症案例發生在1979年。疫苗接種的好處顯然超過了風險,因此我們現在幾乎不知道還有麻疹,腮腺炎,風疹和白喉...呃,真的?

毫無疑問,我們的醫學培訓還學到其他東西,是教科書中所沒有的。從國家到個人,我們還知道人們的價值觀未必相同。國與國之間,在最糟的情況下,不同的價值觀會表現為外交爭端和戰爭。在醫師患者層面上,醫生試圖說服糖尿病患者,快餐解饞的價值沒有注意飲食營養與運動的價值大。我們感到自己花了好幾年功夫學習的醫學知識好像是第二本性,因此使用疫苗的邏輯應該對每個人都很明顯,但其實是未必的。

Anti-Vaccination Movement Is Long-Standing 反疫苗運動由來已久
Even in Edward Jenner’s time, there was an anti-vaccination movement. Sir William Osler醫生 got so fed up with the “anti-vaxxers” of 1910 that he dared them to expose themselves to smallpox and promised to personally pay for the resulting funeral expenses. He did not get any takers. Historically, anti-vaccination sentiment gains momentum once the worst infectious diseases were no longer visible to the public. Now that there is a whole schedule of vaccinations, many of the most dreaded childhood infectious diseases have lost visibility. From this place of comfort and safety made possible by widespread vaccination, we now have to contend with a resurgent anti-vaccination movement. (也許Osler醫生挑戰他們去大膽接觸傳染源,承諾賠償葬禮費用是有用的一招。)

Spend a few minutes on social media, or watch the feel-good daytime television shows ubiquitous in patients’ hospital rooms. Wouldn’t it be nice to have the same reach to millions that charismatic opportunists like Dr. Oz or Jenny McCarthy have? Could a few snarky pro-vaccination Facebook memes go viral and change minds our way for once? Until such time, physicians will have to leverage the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 in a smart and persuasive way.

To know how to intelligently respond, we need to examine where the fabrications are coming from, who the consumers are, why they give it credence and what can be done to convince them otherwise.

According to a paper by Kata, the origin of misinformation typically starts with valid scientific debate on the risks of vaccination. One would hope that debate would be based on honest data presented after a rigorous peer-review. Unfortunately, the fraudulent Lancet paper by Wakefield from 1998 (finally retracted by that journal in 2010 after 12 years of damage had already been done) calls even that assumption into question. From there, the debate is spun to conform to the anti-vaccination agenda and then reaches the public, typically through social media. (搜索 "Wakefield lancet 1998",有不少關於那篇最初假論文的資料。)

Study Examines Common Traits of Anti-Vaccination Believers 研究他們的共同特徵
One question that needs to be answered is, “What traits do anti-vaccination believers have in common?” Hornsey et al. tackled this question and found some commonalities while dispelling a few stereotypes. Surprisingly, there seems to be no real correlation between vaccine attitudes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or educational level. Much better predictors are a high level of conspiratorial thinking, a low tolerance to infringement on perceived personal freedom, aversion to needles or blood and religious issues. But most importantly, the consumers of misinformation are most commonly concerned parents. (高度的陰謀論思維,重視維護自己的自由,但最大的共同特徵是接受和享用錯誤消息。)

A large part of why people buy into the anti-vaccination mindset is confirmation bias; when presented with evidence opposing existing beliefs, patients and parents will reject the information out of hand. A German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subjects will perceive increased risk to vaccination after only five to ten minutes of time on an anti-vaccination websites. Additionally, a Canadian study suggested that the odds of parents perceiving vaccines as unsafe rose considerably for those who searched for vaccine safety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7 Herein lies the problem: From the skeptical point of view, these websites present valid questions. From our point of view they are absurd and dangerous, but providing evidence for an absence of risk is painfully difficult. How can you expect to find common ground in this scenario, much less be persuasive? (提供疫苗沒有危險的證據挺難,證明沒有某事物永遠比證明有困難。)

Frustratingly, direct pro-vaccination messages may not be simply unhelpful, but can potentially backfire. Nyhan et al. found that not only did none of their four approaches to directly educate concerned parents with CDC-sourced pro-vaccination materials help, but also further reinforced the exaggerated perception of risk.8 The adversarial model that worked so well against the tobacco industry is unlikely to be helpful here. Moreover, nobody likes being lectured or talked down to, no matter how misguided their beliefs might be.

Education on the Consequences of Not Vaccinating 關於不接種後果的教育
Horne et al. tried a different approach; instead of directly taking on vaccine misinformation, experimental parent groups were educated on the consequences of not vaccinating their children. They had success with the group that was shown pictures of children with mumps and rubella, along with a letter from a mother of a measles patient. Disappointingly, a second group that was educated on the nonexistence of a vaccine/autism link remained as unconvinced as ever.

So we have evidence for an approach that potentially works for a select group of patients, but obviously much work remains to be done. On the individual level, I believe it has to come back to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Patients will continue to trust physicians who listen to their concerns. If we do not have that trust, we cannot reasonably hope to persuade on the real risks and benefits of vaccination. On the societal level, we need communicative physician leaders to engage the issue, not the activist. Rather than confrontationally going after anti-vaccination groups, physicians must clearly articulate a message on the consequences of being unvaccinated. (醫生患者之間的互相信賴關係很重要,可信的朋友也許有機會說服他們。)

Thursday, February 23, 2023

民主如何能夠勝過專制

2017年川普上台時,誰都不知道民主制度這麼脆弱。到2021年1月,在少數政客的支持下,國會發生的暴亂差一點得逞,就是防止權力的和平移交。

國外的情況也沒好多少,成熟的民主國家和新生的民主國家都有民粹主義政黨得到勢力,帶著排外心理的群眾把鐵腕人物選上台,有不介意違反民主原則的立法出現。世界上的專制國家似乎有了新的底氣。

我們看到俄國藉著選舉干預、虛假信息宣傳,藉著軍事組織瓦格納集團,在國內打壓異議,在國外鼓勵威權主義。與此同時,中國政府在國內監控得更嚴,在國外更加自信,剝奪了香港的自治權,利用其龐大的雙邊金融投資為槓桿,來確保中國在國際機構中得到支持。去年2月,習近平主席和俄國普京總統宣佈了建立新的戰略夥伴關係,聲稱這種關係「沒有止境」。

但威權主義在2022年初可能已经到了最高潮。由於烏克蘭人民堅定不移的決心和勇氣,普京統治烏克蘭的野心慘遭失敗。他的戰略目標一個又一個失敗,而烏克蘭自由人民成功地動員起來、在反侵略戰鬥中不斷創新和適應。

俄國戰鬥表現這麼差的原因很多,但有幾個帶著威權主義的特徵。俄軍內部出現了士兵在黑市上出售燃料和武器的現象;俄軍指揮官拿士兵生命危險不當回事,他們用欺騙和操縱招聘士兵上前線,而沒有經過適當的訓練;軍方領導人為避免惹惱上級,對軍隊能力和戰況給出過於樂觀的評估。

俄軍在烏克蘭的可怕行徑使莫斯科空前孤立。大多數歐洲國家都競相與俄羅斯在經濟上脫鉤,芬蘭和瑞典申請加入北約組織。世界各國對俄國和普京的輿論一落千丈。俄國的近鄰國家,他們傳統安全和經濟夥伴,現在都尋求保持中立:拒絕舉辦聯合軍事演習,尋求減少對俄國的經濟依賴,並維護國際制裁。幾十萬人用腳投票離開俄國,但真實數字可能遠超100萬,其中包括幾万名寶貴的高科技工作人員。

北京的中央集權模式也顯出缺點。新冠流行頭兩年,中國高級官員聲稱他們的封城鎖戶防疫顯出體制的優越性,而美國和其他民主國家在處理病毒流行方面都犯了錯誤。然而人們看到,防疫失策的民主國家領導人能夠因著選民不滿而下台,北京卻落到向世衛組織隱瞞真實數據,拒絕與其它國家合作開發疫苗,清零封控搞到很晚,嚴重損害經濟活動的尷尬地步。

2020年以來,各國公眾對民粹主義政黨領導人,對反多元主義態度的支持顯著下降,部分原因是民粹主義領導人對流行病處理不當。劍橋大學研究人員分析27個國家/地區對民粹主義領導人的支持率,發現在2020年中期到2022年底之間平均下降了10%。同時,具有獨裁傾向的傑出領導人紛紛落選。事實上,美國的民主還是有彈性的:國會通過了重要的選舉改革,並對推翻2020年選舉結果的圖謀進行了強大的公開調查。

獨裁者現在處於不利地位。美國和世界各國聯手保護和加強國內外民主,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和腐敗等挑戰。川普下台之後,美國和其他民主國家有機會重振勢頭,但我們必須吸取教訓,調整戰略。

在過去的30年中,倡導民主的人關注捍衛權利和自由,卻忽視了經濟不平等帶來的困難和痛苦。我們也未能應對與新技術有關的風險,包括專制政府已經學會利用監視技術。現在是聯合起來的時候了,支持全球的自由民主事業,解決民粹主義者對經濟的不滿,消除電子威權主義等等現代挑戰。

1982年里根總統曾說「民主不是脆弱的花朵,然而需要修煉」。從那時起,促進國外民主在很大程度上意味著資助別人的獨立媒體、建立別人的法律秩序、聲援別人的人權、取締裙帶關係和任人為賢、支持公民社會、多元政黨和自由公正的選舉。

美國這類的民主援助從1990年的$1.06億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5.2億美元,支持被壓制的鐵幕後民主活動,使他們成為自由歐洲的驕傲、繁榮的成員。在勇敢的抗議者打破蘇聯統治之後,美國幫助新獨立的國家建立了從公共廣播公司和獨立司法機構,類似的舉措幫助了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各地改革者鞏固他們的民主制度。

儘管很難用數字衡量這些援助對民主進程的推動,但多項研究確定了美國和其他捐助國家的積極成果。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援助提供機構,對建立公民社會、司法和選舉程序、媒體獨立和社會的總體民主化有明確的影響。他們在1990至2003年期間,每$1000萬美元的民主援助都使全球選舉民主指數躍升7個百分點。

但研究還發現,在9/11恐怖襲擊後的幾年裡,這些積極的影響開始減弱。從2001年到2014年,每$1000萬美元的投資僅增加了1/3個百分點--影響比往年小了很多。

當然還有其它因素也促成民主制度的掙扎:左右兩極分化、嚴重的不平等和廣泛的經濟不滿、公共領域虛假信息的爆炸式增長、政治僵局、中國崛起成為美國的戰略競爭對手,以及壓制言論自由和擴大政府權力的電子工具出現。許多挑戰只能國內自行解決,但若想致力於全球民主復興,必須解決自己社會中的反民主勢力,這些勢力利用的是人們對經濟問題的不滿。或許該問的是:我們要不要像專制國家那樣搞電子監控來壓制反民主思想呢?這是個新挑戰。

民主理論和實踐的核心是尊重個人尊嚴。但許多民主國家犯下的錯誤,是看重政治自由,但沒有關注腐敗、不平等和有人缺乏經濟機會的問題。早就有推動民主進步的政治人物知道,經濟不平等可能會助長民粹主義領導人和專制政府的崛起,因為無論誰,做出承諾就可能上台。我們需要勞工運動、經濟學家和政策制定者建立聯盟,來解決經濟混亂、財富不平等和工資下降這些縱橫交錯的問題。

民意調查顯示,富國和窮國的人們都開始對民主失去信心,擔心年輕人最終會過得比現在更糟,這給民粹主義者和民族主義者提供了利用不滿的機會 並在各大洲取得政治立足點。看來我們需要搞民主援助--當我們幫助民主領導人為他們的人民提供疫苗、降低通貨膨漲或食品價格、送孩子上學或在自然災害後重新開放市場時,我們展示自由媒體或充滿活力的公民社會的民主帶來希望,讓專制勢力很難利用人們的經濟困難。

現在,在群眾政治抗議成功,或推翻了獨裁統治的社會中,及時的民主援助最為重要。民主是脆弱的,除非改革者能迅速鞏固民主和經濟成果,人們需要看到自己所冒的政治風險產生了實在的好處,不然反民主的統治者--通常在外部獨裁政權的幫助下--可能奪回控制權,逆轉改革並扼殺自由自治的理想。

改革派領導人面臨的任務艱鉅。他們往往繼承了負債累累的預算、被腐敗掏空的經濟。贊比亞總統Hakainde Hichilema2021年以壓倒性優勢擊敗在任總統時,發現國家積累了$300多億美元的債務無法償還,幾乎是該國GDP的一倍半,新建的基礎設施都無法收回成本。在摩爾多瓦,倡導反腐敗的Maia Sandu於2020年當選總統,此前的一次腐敗醜聞吞噬了該國GDP的12%。

為了幫助新興的民主國家克服這些障礙,USAID加大支援力度,確定並增加了對多米尼加、馬拉維、馬爾代夫、摩爾多瓦、尼泊爾、坦桑尼亞和贊比亞等國家的民主援助。這些國家在致力於民主改革方面更加給力,人人都在努力打擊腐敗、尊重法治、為公民社會創造空間。拜登在USAID設立了一項特別基金,來幫助這些國家在追求改革和鞏固民主成果的過程中實現他們重要的經濟優先事項。

不光是增加援助,美國也幫助這些國家成功自立發展。例如美國政府有一個食品安全計劃「餵養未來」,與各地農業綜合企業、零售商和大學研究實驗室合作,幫助提高農業生產和出口。最近這個計劃擴展到馬拉維和贊比亞。USAID還與電訊商Vodafone合作,將一個移動APP m-mama的覆蓋範圍擴大到坦桑尼亞的所有地區。這個APP是服務孕婦的類似於Uber的網約車,幫助孕婦往返醫療機構,顯著降低孕產婦死亡率。在摩爾多瓦,人們在推進反腐敗改革,USAID致力於加強該國與歐洲的貿易一體化。在9月份的聯合國大會上,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召集了許多新興民主國家的國家元首,企業高管和私人慈善機構,鼓勵建立新的伙伴關係。

這說明了一個關鍵點:加強民主改革的力量不能僅靠政府。只要有民主開放,相信透明和問責治理重要性,人人都要動員起來,幫助改革派領袖為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這意味著政府要實施有益的政策改革、降低關稅,或搞高層領導人正式訪問以顯明支持;基金會、慈善機構要提供新的贈款和合作夥伴關係;企業和金融機構要擴大現有投資或探索新的投資,等等。

民主國家需要遵循並尋求促進民主原則--包括人權、反腐敗規章、重視環境和社會弱勢人群的一定保障。與專制政府的做法相反,當我們以公平、透明、包容和參與的方式提供援助時,就展示了民主制度的潛在好處--加強地方機構,僱用當地工人,重視環境保護,公平地提供福利。

在過去四十年裡,北京主要以貸款形式幫助許多發展中國家建設海港、鐵路、機場和電信基礎設施。但這些基建項目很多是開山劈嶺成本高、無法償還風險大因而貸款利率很高的項目,從長遠看很可能會因無法償還而需要出賣其它的國家利益。中國提供融資大多是用不透明協議提供的,負債累累的窮國借款人試圖重組中國債務很困難,因為中國的貸方很少同意降低利率或本金。

由於幾乎沒有公眾監督,北京的貸款經常被挪用以謀取個人或政治利益。《發展經濟學雜誌》2019年發表的一項調查發現,中國對非洲國家的貸款每當選舉臨近就增加,而且資金不成比例地流向政治領導人的家鄉。這些貸款避開當地的勞工和環保規章,幫助中國政府獲得自然資源和戰略資產。

民主捐助國和私營企業必須增加投資,提升經濟和倡導社會包容性並加強民主章程,才能取得比較公平的結果和比較強勁的發展績效。美國打算與七國集團一道,在2027年之前動員$6000億美元的私人和公共投資,建設全球基礎設施。最重要的是促進夥伴國家需求,尊重國際標準,為清潔能源項目和氣候適應性基礎設施提供資金,為金屬和重要礦物開採提供資金;將較多的利潤分配給當地和原住民團體;擴大婦女保健和弱勢群體的清潔用水和衛生服務;擴大安全開放的5G和6G電子網絡,使各國不必單單依賴中國建設的網絡--受到屏蔽和監控。

大多數民主國家都還不夠重視電子技術作為專制政府工具的潛在危險。這些工具為專制政府服務,為種族國家主義運動服務發揮了巨大作用,怎麼強調都不為過。專制政權使用監視系統和面部識別軟件來跟踪和監視批評者、記者和其他公民社會成員,目的是鎮壓他們的抗議活動。這項技術出口到國外,至少80個國家得到了這種監控技術。

部分問題在於反映民主價值觀的法律沒有嵌入技術設計和全球開發的框架。即使在民主國家,程序員也並不常思考職業道德,為強大的技術制定界限。

拜登上任時認識到技術將在塑造未來方面的重要作用,與其它60個政府合作發布了《互聯網的未來宣言》,其中概述了對電子技術的共同積極願景,以及人工智能權利法案的藍圖,要讓人工智能的使用能夠符合民主原則和公民自由。2023年1月,美國是自由在線聯盟(FOC)主席,該聯盟由35個國家政府組成,努力促進互聯網自由和打擊濫用電子技術。

為了增強對電子威權主義的抵禦能力,美國正在啟動一項重要的新倡議,幫助夥伴政府和民間社會評估濫用技術對自由公民構成的威脅。美國與澳大利亞、丹麥、挪威等其他合作夥伴發起了一項新舉措,要讓出口管制與人權政策保持協調,並將公然違規者列入黑名單。比如Positive Technologies和NSO Group,這兩家公司都向專制政府出售黑客工具。接下來白宮將敲定一項行政命令,禁止美國政府使用構成安全威脅的外國商用監視軟件(commercial spyware)。

也許電子技術對民主的最大威脅是虛假信息和其他形式的信息操縱。仇恨言論和宣傳不新鮮,但手機和社交媒體平台使虛假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傳播,甚至在世界上偏遠和相對孤立的地區也一樣。根據牛津互聯網研究所的數據,81國的政府利用社交媒體開展惡意活動和傳播虛假信息,有時與莫斯科和北京相呼應。這兩國都花費了大量資金來操縱信息環境,用散佈虛假敘事、淹沒引擎搜索中對他們不利的結果,攻擊和阻撓批評者等手段。

美國可採取的打擊外國影響力和虛假信息的最重要步驟,是幫助合作夥伴增加媒體知識,與公眾進行及時有效溝通,並預先教他們常見的思想操控手段,來防止虛假信息傳播。比如在印尼,USAID與當地合作夥伴合作開發網上課程和遊戲,幫助新的社交媒體用戶識別虛假信息並減少對誤導性帖子和文章的分享。

美國還幫助烏克蘭打擊俄國宣傳和虛假信息。USAID幾十年來一直努力改善烏克蘭的媒體環境,鼓勵改革以允許更多人能夠獲取公共信息,支持地方媒體,包括Suspilne公共廣播電台。自從2014年俄國首次入侵烏克蘭,USAID的工作範圍就擴大到幫助當地記者製作可以深入俄軍佔領區的俄語節目,在油管頻道與烏克蘭人坦誠對話俄國後方生活啦,製作喜劇節目Newspalm,幽默戳穿普京謊言啦,還用小視頻、社交媒體帖子去挖苦俄軍的宣傳漏洞。

雖然有這些成功,全球反電子威權主義的鬥爭仍面臨很多挑戰,必須應對記者、選舉監督員、反腐敗人士面臨的新困難。美國受到活動家、民間社會和非政府組織的啟發,2021年公佈了幾項「總統民主復興」倡議,支持新聞業。比如記者除了面臨恐嚇,他們工作的一個主要障礙之一是面臨無謂的訴訟,所以USAID設立一個Reporters Shield保險基金,還幫傳統媒體組織開發收入來源、降低業務成本,使獨立新聞機構在經濟壓力下不至於破產。

美國還與同盟國合作,支持世界各地的自由和公平選舉。獨裁者現在會花好幾年時間操控和壓制選民,和政府內外支持民主的力量共同組成選舉誠信聯盟(Coalition for Securing Election Integrity),為自由和公正的選舉建立一套規範很重要,還協助確定哪些重要的選舉需要監督。

最後是積極廣泛地打擊腐敗,免得治標不治本。例如2021年底,拜登政府宣布了美國第一個反腐敗戰略,將腐敗視為對國家安全的威脅,提出應對腐敗的新方法。USAID與合作夥伴政府合作,以發現並根除國際範圍的腐敗。例如在摩爾多瓦,我們鼓勵該國的選舉委員會提高財務透明度,希望外來勢力對選舉的影響無法隱藏。

與此同時,USAID還揭露隱藏非法收益的大規模跨國計劃,讓腐敗行為更難得逞。我們支持法務會計師和調查記者揭露非法交易。隨著腐敗變得更加複雜和全球化,我們正在幫助聯繫包括拉丁美洲在內的跨境調查記者,現在已經揭露了近$3億美元管理不善的公共資金。

民主並沒有衰落,而是受到攻擊--來自內部分裂、種族國家主義和鎮壓力量的攻擊,還有來自外國專制政府和領導人的攻擊,他們試圖藉著破壞選舉、搞腐敗和散佈虛假信息來加強對那些地區權力的操控,從而利用開放社會固有的脆弱性。更糟糕的是,這些獨裁越政府來越多地合作,分享技巧和技術,來鎮壓國內人民和削弱國外民主。

為了抵禦這種協作攻擊,民主國家也必須共同努力。拜登政府將於3月份舉辦第二屆民主峰會,這次是在哥斯達黎加、荷蘭、韓國、美國和贊比亞同時舉行——民主國家要評估自己的努力和提出新的改進方案。

民主倒退多年之後,世界上的威權主義統治者終於開始處於守勢。但要抓住機會讓歷史的鐘擺重回民主治理,我們必須打破民主宣傳與經濟發展工作之間的隔閡,證明民主可以造福人民。我們還必須加倍努力打擊電子監控和虛假信息,同時維護言論自由。我們需要更新傳統的民主援助方式,幫助合作夥伴應對他們的日益複雜的問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擊退反民主勢力,擴大自由世界。

本文內容取自《外交事務》雜誌文章How Democracy Can Win一文。作者對拜登的外交成績很是贊許。

Monday, February 20, 2023

化工廠如何繞過環保規章

本文內容是根據休士頓報刊Chron商務欄報導How a chemical plant gamed the Clean Air Act。請記住,美國有環保法律,很多國家沒有,環保鬥爭的故事不會從那些國家出來,不等於那些地方環境好。

Oxbow Calcining(OC)是美國億萬富翁William Koch所擁有的一家專門提純石油焦的工廠。石油焦是一種石油副產品,可以用來為鋼鐵和鋁製造提供能源動力。問題是煉焦動不動就釋放出過多的二氧化硫,即使短期吸入,也會增加人們中風、哮喘和需要住院護理的風險。在中國多個城市的研究發現,空氣中的二氧化硫濃度每增加4個ppb,中風、肺病和死亡就增加1-2%。美國規定的空氣質量標準是二氧化硫濃度不超過75ppb(每個ppb是10億分之一)。

2017年1月10日凌晨,坐落在德州Port Arthur的Oxbow煉焦廠所安裝的實時監測儀忽然顯示大大超標,幾個小時內二氧化硫達到147.8ppb。這個監測儀所測到的數據說起來是向公眾開放的,但佛州只有OC一家煉焦廠尋求這些數據。每次風往監測器的方向吹,讀數呈上升趨勢時,Holtham經理和其他Oxbow員工都會在手機上收到電子郵件通知。然後,他們就要設法減少煙囪中溢出的棕黃色團團硫煙,比如關掉一個窯爐,防止經營時空氣質量超標。

Arthur港這座工廠建於1930年代,擁有四個不斷旋轉的洞穴狀圓柱形窯爐,每個窯爐的長度大約是半個足球場。生石油焦送入窯爐,加熱到高達2,400華氏度的高溫,把重金屬、硫和其他雜質燒掉。這一過程所排放的二氧化硫量是美國普通燃煤電廠的兩倍多。

如何能夠不觸發監測顯示呢?Holtham那天下午2點決定增加其中一個窯爐的空氣,希望能將排放物分散,降低二氧化硫讀數。發現降不下來,於是他考慮關閉四個窯爐中的一個。到晚上6點,他終於關掉了一個窯爐。但損害已經造成:一年後,當德州環境質量委員會(TCEQ)審查和認證監測器數據時,發現OC設施超過聯邦標準20%。排放量如此之高,以至於在2英里外就觸發了一個監測器。

根據聯邦數據,工廠周圍的Port Arthur西區哮喘發病率比全國平均水平高70%。由於OC所在的Jeferson郡居民超過90%是黑人,他們與德州的平均水平相比,,患癌症的機率增加了15%,死於癌症的機率增加了40%。

在2017年和2018年上半年,OC的硫排放量經常超過聯邦標準,有時超過47ppb--比限定的75高出62%。在那段時間裡,Holtham和他的同事怎樣設法降低讀數呢?他們關閉排放風扇,增加通過窯爐的空氣量,甚至嘗試化學處理。每次監測器上的硫讀數過高時,就定期關閉某些窯爐。OC廠方辯稱,這些運營變化是公司為了合規而採取的「實驗」。OC律師們說這樣做的目標是建立一組運營環境,希望監管機構能夠放他們一碼。

OC在法庭記錄中承認,這些「實驗」至少進行了一年。其實不止,OC的窯爐操控繼續做下去,風向監測器的方向吹來時就關閉窯爐。這不是故意違反《清潔空氣法》嗎?記者採訪了40多位公共衛生和環境研究人員、前OC的員工和環境律師,並查看了數千頁法律文件和記錄,發現空氣監測器方向的強風可靠預測了OC關閉窯爐的決定,這就確保監測器記錄的二氧化硫水平比較低。

德州大約有40%的時間風朝北吹,這時至少有一部分窯爐被關閉。專家說,OC確保監測器不能全面記錄硫排放情況,這違反了環境法--本質上是繞過檢測,繼續惡化當地的空氣質量。佛州Nova東南大學名譽法學教授、環境保護署(EPA)前執法律師Joel Mintz說,這種違法行為相當惡劣,EPA應該與司法部展開調查,追究刑事責任。

根據最新數據,不算五個燃煤和燃氣發電廠,OC的二氧化硫排放量比德州的任何設施都多。有一個簡單但昂貴的解決方案,就是安裝二氧化硫洗除器,讓窯爐排放的廢氣通過化學漿液。但至少三十年來,OC在四個不同的州一直努力避免這一環境法規所要求的昂貴步驟。

住在工廠附近的人對持續污染的代價最為敏感。OC目前在德州、州和俄克拉荷馬州運營三個工廠,是各地最大的二氧化硫污染源--這三個當地的郡加起來有超過75萬居民--每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總計超過3.8萬噸。

非營利的環保項目Colin Cox律師說,「現在我們知道了OC營運對健康有害空氣質量的影響,我們要求EPA調查向OC頒發許可證的問題。我們的投訴已被接受。」OC公司的發言人試圖維護公司的聲譽,否認污染環境的指控,而Holtham經理多次拒絕了記者採訪。

65歲的Ronald Wayne和許多人一樣,長期住在Port Arthur西區。對他來說,OC和鎮上其他行業的綜合排放的硫磺「臭雞蛋」惡臭,永遠無法適應。他早晨醒來時看見車上覆蓋著一層薄薄的黃色或黑色灰塵,每月要更換空調過濾器三、四次。最糟糕的是,他已經習慣了半夜醒來大口喘氣。「你必須大力吸入空氣,因為感覺肺部要關閉了。你永遠不會習慣它,但你沒辦法。」

Saturday, February 18, 2023

建設淨零排放的基礎設施

拜登政府設定的環保目標,是2030年將美國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到2005年水平的一半,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為實現這些目標,美國必須迅速建設大量清潔能源的基礎設施,用風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取代以化石燃料的能源。

此外,直接消耗化石燃料的車輛和供暖能源必須換成新的清潔電網,實現電氣化。這就意味著,電網需要在2030年至少擴大60%,電力需求到2050年可能要翻一倍。

可再生電力系統的如此快速擴張,需要快速規劃、快速批准和開始建設太陽能發電廠和風電場等等可再生能源。還需要長距離輸電線路,將清潔能源從人口稀少但資源豐富的地區輸送到城市中心。

快速部署可再生能源的基礎設施有許多障礙,處於眾多爭論重點的一個關鍵,是聯邦的審批程序。這個過程現在是多層次的,通常需要漫長的時間,其中包括野生動物(連同魚類和鳥類)保護、空氣和水質保護、聯邦土地使用的各類評估和許可。

環境和當地利益保護措施很重要,實施這些措施需要公眾參與和採取行政次序,不能迴避。但國會應該設法縮短監管批准的時間,最大限度地提高政府決策效率,這就是聯邦頒發許可證改革。改革必須針對當前延誤的主要根源解決問題。

實現建設與環保的平衡是可能的。這裡分析現有政策,列出六項改革,可以顯著加快聯邦對清潔能源基礎設施的批准過程,同時不至於損害環境保護的目的。

首先是擴大聯邦對基礎設施建設的規劃、總體批准、以及進行一連串的環境保護審查。這樣,國會可以指導聯邦土地管理部門提供環保敏感地帶的信息,在環保低敏感地區搞建設,並且復審、製圖、提供基礎建設對環境衝擊的報告。美國陸軍工程兵團可以擴大《清潔水法令》第404條款的一般許可範圍,納入海上風電輸電線路建設項目。

其次是聯邦能源監管委員會(FERC)可以統一管理所有的州際輸電線路選址權。州際輸電線路對於美國的脫碳努力至關重要,是國家利益,但對地方來說成本很高,經常被州政府拒絕。天然氣管道有類似的成本效益權衡,受FERC監管,得到批准的速度要快得多。因此,擴大FERC到對輸電線路的管理、利用先存的權限來完成選址可以預期高收益。FERC還可以確保州際輸電線路將相當一部分容量分配給所經過的州和社區,從而增加地方對輸電事業的支持,比較公平地分配利益。

第三是拜登政府可以對涉及清潔能源關鍵許可批准的機構進行人員能力、資金和技術需求的評估。如果發現存在重大差距,國會可以撥款增加這些機構的可用資源,指定它們用於許可證頒發工作。

第四是國會可以把海上風電的《清潔空氣法令》管理授權從環境保護局(EPA)轉移到內政部內的海洋能源管理局(BOEM)。這會有助於縮短批准海上風電許可證的時間,比較公平地處理產海上石油生產的污染問題。國會還可以根據《大陸架土地法》(OCSLA)為海上風電制定單獨的立法頭銜,改進規劃、批准和營運租賃流程。

第五是國會能夠支持多部門協調,向聯邦許可證改進指導委員會(FPISC)增加撥款,並擴大其工作範圍以涵蓋中型和大型清潔能源項目。

最後,國會可以對《國家環境政策法》(NEPA)進行狹義的改革:縮小NEPA的分類排除範圍,以加快批准速度;參照歐盟做法,對預先設定的低環境敏感度區域實行嚴格且自動執行的NEPA時間限制;讓國會能夠把對環境報告的任何法律挑戰直接提交哥倫比亞特區的聯邦巡迴上訴法院,以加快項目的批准。

(本文是Brookings研究所三位經濟和環境政策院士和法律教授所寫,How to reform federal permitting to accelerate clean energy infrastructure,詳細請點擊鏈接閱讀。)

Thursday, February 16, 2023

抗藥的超級病菌來了



科學家說,現在世界各大洲都有河流中的耐藥細菌(antibiotic resistance)達到不安全的水平,這是全球最大的人類健康危險之一,因為一般的生物抗菌藥物對於侵入體內的這類超級細菌失靈。這些耐藥性極強的細菌是哪裡來的呢?科學家分析了全世界72條河流的樣本,發現到處都突破了安全標準。有些河流的超級細菌類濃度達到了安全標準的300倍,毒菌水平最高的地區是非洲和亞洲。

解決這個問題將是一項巨大的任務。政府必須建設污水處理的基礎設施、嚴格的規章制度、清理污染了的水資源場地。如果甚麼也不做,損失會更加重大。現在全世界每年死於超級抗藥細菌的人數大約是70萬,到2050年,這個數字會達到每年1000萬,連新冠大流行都遠遠比不上了。

抗生素在有些地區不需要醫生處方就可以買到,這些地區的細菌抗藥性增長特別快。想想看,一切抗生素都無法抵擋的病菌出現,傳播起來所向披靡,環境污染物質越來越多,這很可怕是吧?

聯合國為此發出一篇報告,Bracing for Superbug,解釋了醫院和製藥生產設施的廢水,農業和蓄牧業的廢水,如何通過下水道進入環境,造成現在這種情況。

美國人常常批評企業如何能夠不理會有關的政府規章制度,為的是降低生產成本,看來他們不僅是引發了大氣成分改變和氣候變化,還創造了一個有害微生物猖狂繁殖的環境,讓很多人生病死亡。

接下來人類必須對付糧食短缺問題、污染的水資源問題,有些地區已經小規模體驗到了,但我們忽視又忽視。現在已經到了必須對企業進行嚴格規範的時候了,企業早就知道這個問題,現在資本家或許可以利用治理的機會再賺一筆。

美國政府似乎拿這些資本家沒有甚麼太有效的辦法,然後有的媒體做反宣傳,掀起文化戰。說起搶資源,有些階級永遠搶不過另一些階級,到時你如果拒絕喝污水是否就太Woke了呢?哈。

Monday, February 13, 2023

既得利益:阻撓綠色政策的主力

本文內容取自澳大利亞國立大學Christian Downie教授和美國Brown大學Robert Brulle教授合作撰寫的文章:Big Oils Trade Group Outspent Clean Energy Groups

也許你見過油氣公司做的廣告,鼓吹他們在尋求解決氣候改變的問題了,要為你帶來綠色清潔的未來。或許你受到感動就忘記大氣升溫的問題,決定再買一輛燃油汽車或爐灶。但你要知道,他們還花幾億美金支持政治活動,試圖挫敗那些減緩氣候改變的政策法令出台。

例如,紐約時報最近有個報導,紐約州計畫淘汰家庭和建築物的煤氣使用,努力實現全部電氣化。「丙烷教育和研究委員會」是個煤氣公司的專門宣傳機構,在社交媒體上傳播很多關於節能熱泵的誤導性信息,向紐約州的煤氣管理協會承諾提供近$90萬美元資金,試圖破壞實現全部電氣化的計畫。

‌「美國燃油和石化製造商」是一家代表了煉油和石油化工公司的機構,花幾百萬美金做宣傳,提倡把聯邦去年規定的車輛燃油效率標準重新降低。當然這家機構幾十年來一直這麼搞,在阻撓州和聯邦氣候政策上起了重要作用。他們不光花費巨額款項,還是個政治指揮部,專門扼殺可能出台的環境保護政策。

這兩位教授深入研究了美國的稅務申報,以追踪從事氣候變化問題的貿易協會的資金花費,以及他們為製定聯邦政策所花費的幾十億美元。他們發現,在1988年美國宇航局科學家James Hansen敲響了氣候變化的警鐘之後,全美製造商協會、愛迪生電氣研究院和美國石油協會,與幾家電力公司聯合成立了一個「全球氣候聯盟」GCC。

GCC專門反對任何溫室氣體排放的國際監管,成功地阻止了美國通過那個國際京都議定--一個1997年國際削減溫室氣體排放的協議--這是行業團體共同阻撓政府的第一個例子。類似的努力今天仍在繼續進行。

那麼,這類行業團體在公共關係和政治活動上到底花費了多少?他們必須報告收入和支出,因為他們是國稅局所規定的非營利組。結果發現,歷來反對氣候政策的行業團體在2008年至2018年的十年間花了$20億美元用於政治活動,廣告啊、遊說啊和政治捐款等等。這些加在一起,是減碳團體所花的27倍。

廣告和促銷是他們的第一大支出。這可以包括主流媒體廣告和僱用公關公司,以及在國會面前遊說等等。例如,Heated新聞網站的記者發現,全球最大的公關公司Edelman從美國燃料和石化製造商(AFPM)一家機構就獲得$3000萬,來推廣化石燃料。

研究發現,2008至2018年間,反對處理氣候變化問題的各種燃料使用行業團體在廣告和促銷方面的支出總額$22億美元,而用於遊說的支出是$7.29 億美元。2022年的數據顯示,他們的支出仍在繼續。雖然並非所有那些支出都直接抵抗氣候政策,但氣候變化是能源部門許多行業的首要政治問題之一。

雖然昂貴,他們要保護自己的聲譽和賺錢。正如本文兩位作者採訪業內人士所證實的,像美國石油研究會(API)這樣的團體要保護自己的成員公司(比如BP和Shell)不被指責為「污染環境」。然而,許多公司現在面臨著退出反對氣候政策的這類行業團體的壓力。比如石油巨頭Total在2021 年退出了API,理由是氣候立場上的分歧。

美國去年的中期選舉之前和11月份的聯合國氣候會議上,我們了解到這些利益集團怎樣運作。有個氣候行動倡導機構組織調查研究,發現在會議召開前的12周和會議期間,87個與化石燃料有關的團體僅通過Facebook的母公司花費了大約$300到400萬美元,投放了3,700多條廣告。最大的份額來自API的公共關係小組,他們主要側重於倡導天然氣和石油,討論能源安全。在聯合國氣候會議的兩週內,美國的塑料製造商花了大約$110萬美元投放與氣候相關的廣告。

在2008到2018的十年間,這些生產和銷售化石燃料的行業團體還向其他機構撥款$3.94億美元。比如向智囊團、大學、慈善基金會和市長和州長協會等政治組織捐款。雖然其中一些贈款本質上可能是慈善性質的,但採訪證實大多數都有政治目的。例如,向當地社區團體贈款可以幫助提高聲譽,並因此獲得社會經營許可。

化石燃料公司在2022年報告了創紀錄的利潤,仍然在政治活動上多多支出。研究表明,歷來反對氣候政策的行業團體也是大手筆的支出者。他們比起那些支持減緩氣候變化的太陽能和風能行業,10年總共多花費了高達$20億美元。難怪從首次警告氣候變化的危險支後,國會花了將近35年的時間才通過一項主要的氣候法案,即2022年通貨膨漲減少法案。

Saturday, February 11, 2023

終於要實施環境保護了

Ali Zaidi是美國國家氣候顧問,領導白宮氣候政策辦公室。他接受採訪,介紹了《降低通貨膨漲法案》中所有的積極氣候舉措(Inflation Reduction Act)。這項法案是去年通過的,讓美國的除碳環保向前邁出不是一步,而是十步大跨越。它不僅對地球有益,對我們的經濟也有好處。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以為選擇環保和選擇經濟發展是有衝突的,但事實並非如此。保護環境,保證人類生活的未來,也絕對有利於我們國家的財政健康,能夠使美國再次走上創新和機會的世界領先道路。氣候的故事未必是厄運和令人憂鬱的故事,而可以是希望和可能性的故事。正如Zaidi所說,「這不僅僅是理論和政策,這是我們國家的未來。」



現在電動車的價格降下來了,不到$3萬美金。政府再給你一些稅務優惠,並且回收你的舊燃油車,你可能只要花$2萬多就可以購買一部新的。國家現在到處建設快速充電設施,充電一次跑的路程費用相當於燃油汽車每加侖的油只需要$1美元。(不過你家恐怕還需要再買一部快速充電器。)除了電動車以外,我們還在為開發製造氫燃料,爭取能夠取代汽油燃料,這樣就把交通運輸的碳排放降為零。

IRA法案會創造很多薪資不錯的綠色能源行業就業機會,我們會優先讓那些即將淘汰的能源行業員工參與。下面10年是向太陽能和風能轉換的關鍵,家用和工業的安裝使用需要大量的專業人員。政府的長期計劃和決心讓許多投資人能夠放心。

美國有很多發明和技術,但是不少工廠設在國外。電池啦,太陽能板啦,回收利用行業啦,我們為甚麼不能在美國制造?...有了IRA法案,美國這些企業要發展起來了。東海岸的風能發電設施已經開始佈局,西海岸也會很快跟上的。

目前共和黨人領導人沒有在環保項目上做出甚麼承諾,但希望國會和基層還是有很多人很快看見參與這些項目的利益,即使更換總統,也願意把工作繼續下去。目前的新舊能源轉換期間的工作特別重要,我們希望公共部門和私營企業合作,各盡其能,不受干擾。

了解更多資料可以看聯邦政府的能源部網頁www.energy.gov/clean-energy(網頁是新的)。

Thursday, February 9, 2023

你希望選一位鐵腕領袖嗎?

「鐵腕」一詞明顯帶有獨裁統治的貶意。如果「民主」代表了允許不同意見的發表和協商,少數必須服從多數制定的法律,領導人和平移交權力的原則,那麼希望領導能夠直接採取強硬甚至暴力鎮壓手段就是反民主。也許很多共和黨人並沒有把反民主的鐵腕人物和獨裁暴政聯繫起來,對流浪人士、不懂英文和法律的移民、吸毒成癮人士、小偷啊,他們也許不太思考和用協商去嘗試解決根本問題,而贊成簡單粗暴對待,所以有人說共和黨領導了一場反民主運動

Tarah Williams和Andrew Bloeser是賓州一所大學Allegheny College的政治學教授,他們在專家資料網站撰文,說很多美國人現在願意選一位強硬領袖上台,甚至他違反民主原則也無妨,這是一個現實。

自從2020年川普落選不認輸,反而煽動國會暴亂失敗以後,很多人看出那是很驚險的一幕,美國差一點失去民主制度。但你如果看看民意,雖然很多參與暴亂的人士在法律之下被定罪,不少否認選舉結果的候選人在2022年落選,還是有至少7名參與J6事件的人當選為州裡的立法委員,兩名選進國會。別忘了,暴亂結束時有100多名眾議員投票表示反對選舉結果--他們沒有佔多數而已。今年新的眾議院成立了調查委員會,反過來調查聯邦法務部門那些執法和調查川普和J6暴亂罪行的人。

為了研究美國公民對民主傳統的態度,去年這兩位教授搞全國的隨機抽樣調查,把結果製成圖表。每句政治陳述都按照問卷回應者的黨派歸納。比如下面這個圖表,就「我們國家解決當前問題的唯一方法是支持強硬的領導人,他們會打擊那些破壞美國價值觀的人」這句話表態。



你看,無論你認為自己屬於甚麼黨派,你對自己黨派的支持有多堅決,都有可能以為支持強硬不妥協的領袖是唯一的解決辦法,共和黨人贊成或強烈贊成這句話的比率多一些而已。強硬不妥協代表了不願協商的反民主態度,強硬怎麼可能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呢?但這句話預示了民主衰落的早期想法。還有諸如同意必要時關閉新聞機構等等違反民主原則做法。

大約20年前,有一項重要調查研究發現,四分之一的美國人支持強硬不妥協的領導決定。他們還願意接受非選舉的專家做決定。現在這兩位教授是根據反民主官員爭取公眾支持的策略設計出來的問卷。甚麼策略呢?比如承諾用任何必要方式來保護他們利益--必要時包括暴力。

以委內瑞拉為例,民主是逐漸衰落的。一開始是委內瑞拉前總統Hugo Chavez使用民族主義語言,把政治對手稱為「腐臭寡頭」和「尖叫的豬」等等,然後他把那些在民主公投中要求把他免職的人列入黑名單,最後他逮捕和驅逐政治對手到國外去。其他國家諸如土耳其和匈牙利,也是領導人藉著民主選舉上台,然後採用類似策略不再下台的。

有些問題可以設計成允許公民自己來解釋,比如甚麼是crackdown或bending the rules?因為某些修辭通常是明確違反民主制度的先兆。比如委內瑞拉、土耳其和匈牙利的例子所示,了解選民是否傾向於要求候選人承諾對某些群體進行報復,或為某些(不是所有)群體謀取利益,可了解民主的脆弱程度。

同樣,讓受訪者根據自己的想法來描述「美國價值觀」,以及「我們/他們」是甚麼意思。研究人員想知道,人們會希望領導人做什麼來保護美國以及他們所認同的美國人?結果發現,希望領導人提供這種保護性而又不介意反民主的人,最傾向於採用不妥協和果敢行動的領導人。這些人不僅僅希望自己一派爭得政治權力,還非常願意「改變規定”來實現目標,這明顯違反了一個重要的民主理念,就是人人需要遵守同樣的規定。你願意給政治對手增加阻力,必須自己願意受到同樣阻力。

對於每一條微妙或明顯的反民主現象規範陳述句,研究人員都發現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同意或強烈同意。例如,大約90%的共和黨人會支持領導人嚴厲打擊「破壞美國價值觀」的群體,而持同樣態度的民主黨人也超過了一半。

更值得注意的是,強烈支持共和黨的人有將近一半的人支持為自己的黨派改變規矩,而強烈支持民主的人中也有超過三分之一這麼想呃。這與另外的調查發現類似,就是無論哪一黨,自己的政黨若勝選,就不惜放棄民主原則設法連任。

這兩位政治學教授認為問題出在渴望受保護。許多美國人將對方黨派視為對國家的威脅,而且是一些思想封閉、不誠實、不道德和愚蠢的人。結果他們總能找到越來越多的證據支持自己的看法,以至於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在某些情況下支持政治暴力。

如果領導人能夠保護自己一派能夠免收威脅,或讓自己的價值觀或勢力地位能夠不改變,許多人更喜歡不介意破壞民主的候選人。儘管大多數美國人不認同這些信念,但相當一部分人都這麼想。這種尋求保護的胃口可能是民主的持續威脅,願意積極承諾採取反民主行動的人一定會出現。

另外幾個支持反民主行為的例句還有:政治領導人有時必須使用粗暴語言來批評對國家不努力做貢獻的群體;為了保護自己所代表的選民,政治領導人有時必須攻擊競選對手的聲譽;如果領導人相信某個新聞機構企圖破壞美國價值觀,他們應該採取行動取締。

也許很多基督徒都相信基督是我們復活的王。但你若相信祂會在美國揀選一人來做代理,那就受騙離開了聖經的啟示,自己找到一個偶像拜了。鐵腕人物行使權力永遠不可能代表上帝,因為他對眾生萬族缺乏仁慈。

Monday, February 6, 2023

佛州教育:知識「隔離」?

佛州州長Ron DeSantis現在大力干預教育工作,相信學校把孩子都教得Woke起來,意思是讓孩子醒悟到社會不公平不好。噢,某段時期的歷史是黑暗的,所以就不准講了?

Kimberlé Crenshaw教授是一位歷史學者,帶給人一種「綜合交叉性」的領悟。她接受記者訪談,討論大專教育董事會最近決定縮減非裔美國人的AP研究選修課程這件事。她認為大專教育董事會淡化美國黑人的歷史研究,這本身就證明種族差異理論(CRT)為真實。不准教導真實歷史,免得歷史的神話受到挑戰,這也是威權主義的標誌。



訪談內容大意如下:

Q:謝謝您來接受採訪...最近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大專教育董事會做這類決定,背後是教材公司吧?佛州的新政策一出台,這些AP課程讓他們無法再賺錢?

C:很榮幸今天在這裡...是的,我們不必只看州長的言論影響。大專教育董事會修改教材內容,除了刪除種族主義,還減去各種關於存在多樣性的教導。教材編寫印刷公司決定開始切割、改動、縮減和替換內容,因為改裝的產品會有銷路。他們了解美國的系統架構大環境需求,看到有些州立法反對教導某些內容,那麼他們必然需要另外的教材,而不只是回應DeSantis州長的新法令--州長故意說黑人歷史研究沒有教育價值。

Q:在改動的教材中,取締和禁止的關鍵詞彙包括:黑人性命運動、制度性的種族主義、架構性的種族主義、系統性的種族主義、酷兒(性別多樣)理論、牢獄工業綜合體、大規模監禁等等。很多人並不知道CRT到底是甚麼,但您深入了解每一個概念,能夠實際證明CRT為真。有意不讓人了解甚麼是不平等,就等於縱容不平等,對嗎?

C:是的,人們會說提種族不平等的問題引起意見分裂,但我們是通過打南北戰爭達到團結的,再分裂不過了。現在你如果因為怕傷某些人的感情就不教真實歷史,就是否認某些人有特權。但種族是實際存在的,不平等現象和偏見是存在的,而法律是這其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所以我們有CRT。用CRT視角來看社會學、政治科學、心理學、住房管理,所有的不平等統統由法律來支撐,結果你就有了居民的種族隔離政策等等。

回到大專教育董事會的意見,他們等於說,那些州不想要談論種族?好吧他們不必談。正如種族隔離政策,黑人白人在北方混乘公車沒問題,一來到南方區域就要更換座位分開。現在教育也要這樣隔離了,有些州接受真實的歷史和現實,那裡的學生一旦來到南方,教育就要不同。教育部現在似乎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Q:CRT、紀念1619等等信息似乎都歸結成短語口號,要讓人醒悟歷史,但很多人並不了解這些短語到底是甚麼。有人說那是要讓年輕的白人討厭自己或增加罪咎感,好像他們應該為奴隸制負責似的。為甚麼這說法不對?

C:那是不對的,因為CRT並不教導說這些是個人的責任。其實它剛好相反,因為那些不平等的環境架構是承傳來的。經濟條件啊、住房買房規矩啊、警察治安啊,你看到這些不平等架構,或許沒有意識到是系統問題,還以為是人的問題。但年輕白人特別希望能夠了解這些問題的根源和著手改進,他們在抗議遊行的時候有意站在黑人和警察之間,因為知道有些事情不對頭。這些必須在學校裡學。所有的威權主義政府都了解,禁書禁教師是他們掌控的必要條件。所以只要奪過高等教育的話語權,他們就可以繼續講他們有關過往的神話故事,現在美國的公共教育機構正是這樣成為威權主義者的目標。

Q:AP課程其實是區分甚麼是事實,甚麼是意識形態理念的,而且那是選修課。他們把CRT歸類到意識形態理念其實是不對的吧?

C:您說得對。看看大專教育董事會的說法,他們說AP應該教歷史事實,不要教意識形態理念。然後他們把黑人生活從事實範疇挪到理念範疇,讓很多人十分吃驚。是了,乘坐知識隔離的列車比無車可乘好。誰會喜歡回到種族隔離的時代?我們總要考慮現在和未來。

Q:謝謝您的知識見解!

今天看見佛州一位小學三年級教師在電視節目上表示非常不滿,因為州長的監控和威脅,她的郡裡有幾百萬冊兒童書籍等候審查,現在人手不足只審查了不到20萬冊,孩子們天天詢問能不能開始借書。

Saturday, February 4, 2023

「失敗的」大衛讚哈利路亞


這首哈利路亞頌歌是Lucy Thomas唱的。歌曲的意境是:當大衛做歌讚美主的時候,他不是沒有遇見過試探和失敗。聖經中的其他英雄人物也一樣,但是人們讚美主,因為你從失敗中學到的功課是最重要的。

Now I've heard there was a secret chord
That David played, and it pleased the Lord
But you dont really care for music, do you?
It goes like this, the fourth, the fifth
The minor falls, the major lifts
The baffled king composing Hallelujah
Hallelujah, Hallelujah, Hallelujah, Hallelujah

Your faith was strong but you needed proof
You saw her bathing on the roof
Her beauty and the moonlight overthrew her
She tied you to a kitchen chair
She broke your throne, and she cut your hair
And from your lips she drew the Hallelujah
Hallelujah, Hallelujah, Hallelujah, Hallelujah

Well, maybe there's a God above
As for me all I've ever learned from love
Is how to shoot somebody who outdrew you
But it's not a crime that you're hear tonight
It's not some pilgrim who claims to have seen the Light
No, it's a cold and it's a very broken Hallelujah
Hallelujah, Hallelujah, Hallelujah, Hallelujah

Well people I've been here before
I know this room and I've walked this floor
You see I used to live alone before I knew ya
And I've seen your flag on the marble arch
But listen love, love is not some kind of victory march, no
It's a cold and it's a broken Hallelujah
Hallelujah, Hallelujah, Hallelujah, Hallelujah

There was a time you let me know
What's really going on below
But now you never show it to me, do you?
And I remember when I moved in you
And the holy dove she was moving too
And every single breath we drew was Hallelujah
Hallelujah, Hallelujah, Hallelujah, Hallelujah

Now I've done my best, I know it wasn't much
I couldn't feel, so I tried to touch
I've told the truth, I didnt come here to London just to fool you
And even though it all went wrong
I'll stand right here before the Lord of song
With nothing, nothing on my tongue but Hallelujah
Hallelujah, Hallelujah, Hallelujah, Hallelujah

我看見有人把這支優美的旋律改為幽默諷刺,主題也是用失敗,然而是關於競選失敗。因為川普總統一點都不介意道德失敗,只介意選票不夠無法連任,而許多人對他敗選實在高興,願意高唱哈利路亞。

Thursday, February 2, 2023

減少赤字:追討逃稅富翁

法利賽人曾經問耶穌納稅給羅馬皇帝應該不應該。他如果回答要納稅,可能會得罪視己為上帝選民、反對羅馬帝國的猶太人,他如果回答不用納稅,就可能被告發為反政府分子。結果耶穌回答:「凱撒的應當歸給凱撒,上帝的應當歸給上帝」(太22章),意思錢是政府發行使用的,應當納稅。

在發達國家中美國有個奇特現象,就是最富有的人經常能找到機會逃稅,有時合法,有時不合法。共和黨似乎比較多地代表了富人利益,這不是嗎?今年他們在眾議院剛剛成為多數派,就立即提出法案,試圖削減國稅局(IRS)的資金。

這是因為民主黨拜登上台後,去年利用國會兩院的多數席位通過了巨額的《降低通漲法案》,其中包括撥款$800億美元給IRS,以便有效地為納稅人服務,並確保百萬富翁們像其他人一樣遵守稅法,按時納稅。這是從事良好治理的一項重要投資。共和黨人似乎很不滿意,急於把那筆撥款撤銷,免得稅務局真的有了人力物力去追討富人所欠的稅務。其實能夠追討回來的款項恐怕大大超過這筆撥款。

IRS幾十年來一直資金不足,尤其是自2010年以來特別困難。稅法專家Chye-Ching Huang指出,IRS的追討稅務預算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減少了將近四分之一。2017年,IRS僱用了不到1萬名稅務代理人。上一次出現這種人手不足的情況是1953年:IRS那年處理的個人所得稅減少了$1億多美元。

現在,IRS還「過度依賴」過時的技術。美國稅務系統現在已經用了至少25年,還使用COBOL這樣的編程語言,缺乏供應商的技術支持、培訓和資源維護。雖然資金如此不足,IRS還是成績赫然。例如當COVID來襲時,只有IRS有能力發送幾百萬張緊急支票到美國家庭,支持生計。稅務政策中心的Howard Gleckman說了,IRS「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出色完成了發送支票的工作。」值得表揚!

但持續資金不足的損失是顯而易見的。對於普通納稅人來說,後果是客戶服務緩慢和處理延遲。IRS迫切需要處理退稅和接聽報稅人電話的人員。2021年,IRS接到2.82億個電話,其中只有11%或3200萬個電話得到實際接聽。你報稅時嘗試過給IRS打電話嗎?一般都打不通。

新撥的$800億資金將有近一半用在納稅人服務現代化,使IRS對納稅人的回應更快,效率更高,而$450億要用在追討欠款。對於最富有、最老練的報稅人來說,IRS資金短缺就意味著他們可以逃稅。

目前,欠繳而未繳納的稅款(叫做稅收差距),在十年內已經累積達到近$7萬億美元。其中60%是因為10%的納稅人少報了收入,而超過25%的欠款是1%的人所拖欠的。但是,IRS一直沒有資金來聘請和支持稅務專家,去追討這些富有的逃稅和欺騙的人。

最近,前總統川普的審計工作只配備了一名稅務代理人,凸顯了人員短缺的問題。而川普並不是唯一稅務需要徹查的人。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對百萬富翁的審計一共下降了61%,而對於收入超過$500萬的人,審計率下降了87%。可見國家的稅務損失,恐怕超過$7萬億好幾倍,是徒然增加的赤字。我不知道共和黨人好像很重視赤字問題,反對撥款追討稅務對他們有甚麼好處?2022年的美國政府赤字一共只有$1.4萬億,他們到底介意不介意?

回到耶穌對這件事的可能態度,我猜他會說,政府的錢應當歸給政府。因為貨幣是政府發行的,經濟和信用環境是政府設置管理的,這些富人從中獲得利益,就應該認帳,誠實付稅才公道。

(本文內容取自Brookings學院資深院士,稅務政策專家Vanessa Williamson的文章Cutting IRS funding is a gift to America’s wealthiest tax eva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