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Science.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Science. Show all posts

Tuesday, November 19, 2024

反對疫苗的衛生部長?

川普競選時就說了,他上台會任命小肯尼迪(RFK)負責公共衛生保健服務。現在他已經當選,很快確認了這個承諾。這一提名是否會在參議院通過我們不知道,但醫學界都很震驚,因為小肯尼迪以散佈關於疫苗的假話、不相信科學出名,他怎麼能領導國家的公共衛生服務部(HHS)呢?

Amanpour & Company的記者(J)訪談了Emory大學的教授Sanjay Gupta醫生,問他衛生部長反對疫苗會怎樣。



J:我們對於小肯尼迪得到川普提名不能說是太驚訝,不過對一般選民來說,恐怕並不知道這件事對他們的日常醫藥保健的影響。您可不可以說說您和您的醫生同事們的反應?

G:嗯,我要說反應是相當強烈的,主要因為他對疫苗的態度不對,看來是不信科學。公共衛生服務工作本來是不該和政治攪在一起的,現在搞得很多政客按黨派站隊--有的共和黨人說這樣的提名很大膽,有的民主黨人說這太危險。當然也有民主黨的州長贊成這個提名,也有共和黨人對此表示擔心的,畢竟,小RFK是不久前才從支持墮胎的民主黨立場轉為共和黨的。在保健系統內,有人支持小RFK,因為他反對有害於健康的精緻處理食品和油炸快餐等等。總的來說,美國政府每年花$4.5兆在醫藥費用上,果效在所有發達國家中列為最差之一,大家都承認需要改革。

J:是的,他本人不是科學家,反對疫苗是個大問題。缺乏多年在這個領域的學識和專長,說自己從來沒有反對過疫苗,然而在社交媒體上散佈過很多關於疫苗的假話,比如稱納粹的猶太人大屠殺是疫苗引起的,把自閉症和打疫苗說成因果關係等等。您能不能為大家解釋一下,有小RFK這樣的人在HHS機構裡管事,將來每年還可以照常帶著孩子去打各種預防針嗎?

G:我不知道,老實說恐怕誰都不知道,因為他的立場和說辭有時改變。不僅今天和昨天可能不同,在同一次訪談中都可能改變。就像您說的,他表示自己從來不反對疫苗,但是過一會兒就說疫苗引起過集中營內猶太人的死亡;一邊說自己不會奪去別人的疫苗接種機會,下一刻就講自己勸一個路人不要給她的小孩子打疫苗。

但我們可以樂觀一點看,奪去眾人打疫苗的機會或使疫苗脫銷會很困難。有很多研究報告、很多數據告訴我們打疫苗的好處。比如你會看到在過去30年(1994-2023)裡,疫苗一共預防了5億病例,3200萬住院,100萬例死亡。小RFK很可能已經看過這些數據,不然他進入HHS權力崗位,一定有人會再次呈現給他看,是他無法辯駁的。

至於他說的疫苗引起自閉症問題,那是1990年代末有一篇論文,關於12名患了自閉症的小孩都打過MMR疫苗(預防兩種麻疹和腮腺炎),作者Andrew Wakefield斷定是疫苗引起了自閉症。這篇論文引發了很多研究,其中一項大型雙盲試驗有幾十萬兒童參與,追蹤十五年,發現他的結論站不住腳--自閉症的發病率沒有受到疫苗影響,於是他撤了稿。

Wednesday, October 9, 2024

為地球降溫的爭議

隨著全球溫度記錄連續數月被打破,以及氣候變遷造成的極端天氣災害越來越嚴重,咱們可能會以為任何能夠阻止全球暖化的技術都會受到全世界的歡迎。但追求地球工程有很大的分歧--試圖扭轉氣候變遷爭議很大。專家資料網站決定在他們的《對話周刊》播客中,用兩集來探討這些爭論。

在第一集,節目主持人與研究不同地球工程技術的科學家進行交談,他們解釋了工程理由。在第二集,他們特別採訪了發起「太陽輻射管理」地球工程的科學家。

Hugh Hunt和他的同事Shuan Fitzgerald是英國劍橋大學氣候修復中心的領頭人,他們把地球工程當作「創可貼」,來為人類贏得時間」。他說大力削減碳排放,同時對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進行大規模(捕獲)清除,能夠在2300年左右將溫度降1.5攝氏度,回到工業革命之前的氣溫水平--這麼慢的速度,北極冰層已經融化,南極冰川會受到不可逆轉的破壞。這些倡導地球工程的人相信,除了減碳除碳之外,還可以同時考慮進行太陽輻射管理。

其它的技術研究項目評估還包括增加北極冰蓋--看看是否可以在北極的冬季「種植」更多的海冰。有一家叫做Real Ice的英國公司,從2024年初開始在加拿大北部進行試點研究。他們將不同體積的海水泵到海冰上,要評估這對冰層增厚有多大幫助,以及冰層增厚的機制。

他們將海水抽到約4,000平方公尺的積雪之上,到五月,他們返回測量那個區域的海冰厚度,對比沒有泵水的海冰。他們發現這樣做的結果使冰層增厚了50厘米。Real Ice打算在即將到來的北極冬季進行更多的實驗,以測試這種製冰技術各種排列方式對海冰生成的影響。

這些積極研究探討的科學家們還辯論地球工程的潛在風險和好處。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地球與大氣科學助理教授Ben Kravitz花費大量時間建立數學模型,模擬各種太陽地球工程的潛在影響。有一種稱為平流層氣溶膠注入的技術,是在平流層高處釋放二氧化硫顆粒,讓陽光遇到這些顆粒時發生反射,離開地球而不是進入大氣層。

所有對地球工程的氣候模擬都發現,自然科學研究也證實,地球工程並不能取代減少排放。然而總的來說,大多數人相信搞一點地球工程是有幫助的。

然而Kravitz說,當你了解地球工程的社會影響時,「事情開始變得複雜糟糕」。他研究太陽能地球工程所涉及的各種國家安全和地緣政治風險,也擔心部署這些技術可能對糧食安全和人民生計有很大影響。

他說:「我們必須記住,氣候變遷會造成很多風險。地球工程完全可能減輕一些風險,而增加另一些風險,甚至引入新的風險。如果人們要我們做出明智決定,那麼我們確實需要仔細算好。」

除了在平流層高處釋放二氧化硫顆粒,另一種方法是嘗試從船尾噴灑鹽水來照亮海上的雲層。這兩樣都屬於太陽輻射修正(SRM)法,是一種太陽地球工程,旨在用陽光反射來減少進入地表的太陽能,幫助扭轉全球暖化。

儘管SRM近年來引起人們的關注和投資,但它仍然是個有爭議的想法,有些人認為這是危險的。《對話周刊》第二集採訪了反對SRM工程的研究人員,讓他們解釋為什麼應該擔心。你可以點擊聽取英文全部內容。

Chukwumerije Okereke是英國Bristol大學全球治理與公共政策的教授,也是西非的奈及利亞Alex Ekwueme聯邦大學氣候變遷與發展中心聯合主任。近年來,他以批評太陽能地球工程技術出名,認為這些工程未經測試,有風險,甚至可能會加劇氣候變遷。

他提出的一大風險是,一旦SRM技術開始使用,然後停止使用,任何冷卻效果都會逆轉。他還擔心企業會試圖利用非洲作SRM的試驗場地。Okereke說,你若想幫助非洲,可以大力投資可再生能源技術,轉移成熟的風能和太陽能,擴大非洲氣候融資等等。

2024年2月,內羅畢聯合國環境大會上提出的一項法案的人,要成立一個工作小組,來研究SRM的好處和風險。Okereke成功推動反對的力量, 一些非洲國家都起來響應,以至於這提案被撤回。Okereke說:人們會說「讓我們研究一下風險和利益吧」,然後慢慢使研究合法化,最終使這項技術的測試和使用合法化。

現在,試圖進行太陽能地球工程實驗的公司和研究人員遇到現實世界的阻力。有家美國新創公司在墨西哥的北下加州進行未經授權的實驗,以至於墨西哥在2023年禁止了太陽能工程。

2021年,瑞典政府在北極圈附近測試太陽能地球工程技術,遭到包括原住民群體在內的反對,而被政府阻止。擬議的測試是在SCoPEx項目旗下進行,由兩位哈佛大學的教授領導。2024年3月,哈佛大學宣布這個項目即將結束,這個SRM技術將用於其它的用途。

2021年一群學者齊聚一堂,推動一項全球不使用太陽能地球工程的協議。荷蘭Wageningen大學的全球環境治理Aarti Gupta教授是其中之一。Gupta認為,現在還沒有一個能夠管理全球規模太陽地球工程所需的複雜管理安排,甚至想像不出來它是甚麼樣子的--必須既合法又有效,而且能夠在幾十年和幾個世紀內保持穩定,且允許民主決策。

Gupta和Okereke一樣,呼籲世界各國都來簽署不使用地球工程技術的公開信,他擔心用太陽能地球工程會很危險。他說:當我們一天到晚談論降低二氧化碳和SRM是個大問題,但我們根本無法承擔那種風險。

Tuesday, August 27, 2024

降低患失智症的危險

本文內容取自專家資訊網站的文章:Dementia Is Preventable

如果我們能夠認真對待患失智症的14種風險因素(包括視力喪失和高膽固醇),那麼將近一半的失智症可以延遲或完全預防。這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Eric B. Larson教授和同事的一項研究發現,發表在《柳葉刀(Lancet)》醫學雜誌上。

失智症的發病在全球迅速增長,估計影響到總共5700萬的人口,預計到2050年,這一數字將增加一倍。儘管高收入國家的失智症發病率正在下降,但在中低收入國家,這病的發病率卻持續上升。

《柳葉刀》失智症委員會的第三次更新報告提供了好消息:政策制定者、臨床醫生、個人和家庭現在可以雄心勃勃地致力於預防和降低失智症風險,並有證據表明可以支持患者及其照護者,提高他們的生活品質。

新報告確認了12種潛在的風險因素,是2017年和2020年發表的兩份報告中所確定的。再加上視力失落,和高水平低密度膽固醇(LDL通常稱為「壞」膽固醇),這兩種新的風險因素。

研究發現,認真改善這14個風險因素可能會將世界失智症的流行率降低45%。鑑於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以及高收入國家的低收入人群的失智症流行率較高、健康差異和風險因素較多,改善這些人群的風險狀況可能會進一步降低失智症發病,甚至延長這些人的壽命。

此外,報告引用的臨床試驗表明,用非藥物方法,例如根據興趣和能力從事活動,可以減少失智症相關症狀,並提高生活品質。Larson教授的研究小組包括一位普通內科醫生、一位應用社會學家和一位治療科學家,他們把工作重點放在老年人的記憶和康寧狀況。在精神病學教授 Gill Livingston 博士的領導下,他們與另外25位國際公認的失智症專家一起仔細審查了證據,得到關於預防、治療和護理的建議。

這很重要,因為全球人口的快速老化關乎人群的每個生命週期,關乎公眾和個人健康狀況,能夠改善就是勝利。鑑於失智症缺乏治癒方案,這份報告強調了預防,以及支持已診斷患者的生活品質。

Larson教授的團隊提出了一項雄心勃勃的預防計劃,可以在個人、社區和政策層面,以及從早年到中年、晚年的各生命週期中實施。預防的要點包括:

  • 年少時,改進一般教育程度。
  • 中年時,重視對喪失聽力、高壞膽固醇、憂鬱、大腦創傷、糖尿病、高血壓、肥胖、酗酒的治療,還要增加活動量和禁煙。
  • 在晚年,減少社會孤立、降低空氣污染、治療視力失喪。

  • 根據《柳葉刀》失智症委員會的估計,這些因素加起來能夠降低45%的失智症風險。大量新研究表明,當風險因素(例如暴露於空氣污染)得到解決時,認知能力也增加,失智風險降低。

    新的證據支持,在高收入國家,降低失智風險可以意味著比較健康、不失智的歲月,並縮短患者的失智時期。

    目前還不清楚,上述14個風險因素對於失智是否因果關係。降低45%的風險計算是假定所有因素都會引起失智,而解決就可以消除失智。這項報告顯示了預防的重要性,以及這些因素對個人和家庭的影響。

    這個失智研究的委員會強調,我們需要進行更多研究,來確定其它的風險因素,還要測試臨床中風險因素的變化,為公共保健工作提供指導,評估實施和擴大支持失智症患者及其護理人員的策略。這份報告正廣泛傳播開來,對全球公共保健和研究產生影響。它可以作為臨床醫生和政策制定者的指南,並列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Sunday, July 21, 2024

    令人不安的「長新冠」之謎

    我曾介紹過影響大腦的長新冠。自2020年以來,全世界有幾百萬人留下各種「長新冠」症狀,等於是一種殘疾,嚴重影響了健康和生活質量,並導致員工的工作效率降低,勞動力總體下降,經濟損失達到幾十億美元。

    幾年來,大量的科學研究投入長新冠課題,科學文獻出版超過2.4萬份,成為有史以來四年內研究最多的健康問題。

    長新冠(long Covid)一詞描述了感染SARS-CoV-2病毒對人體造成的一系列長期影響,包括持續的呼吸道症狀,比如呼吸急促、軟弱疲勞,以及限制工作能力的腦霧,還有心臟衰竭和糖尿病等,已知一輩子不會痊癒。

    Ziyad Al-Aly博士是一名醫學科學家,從新冠大流行開始,就一直致力於研究長新冠。他作為長新冠專家證人到美國參議院作證,發表過大量相關文章,在這一領域被《時代》雜誌評為2024年健康領域100名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他在專家資訊網站做了介紹,我把內容記在這裡。

    2024年上半年,一系列發表過的有關長新冠的報告和科學論文,讓這一疾病的複雜狀況變得比較清晰。其中特別包括對新冠病毒初次感染後幾年仍對許多器官造成嚴重破壞,以及關於病毒持久性,和初次感染後幾個月或幾年內引起免疫功能障礙。

    Ziyad Al-Aly博士和他的同事剛剛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MJ)上發表一項新的研究報告。他說在新冠大流行期間,感染長新冠病毒的風險是有所下降的。

    2020年,當原始病毒株占主導地位且沒有疫苗時,大約10.4%感染了新冠的成年人成為長新冠。到2022年初,當omicron變種毒株占主導地位時,未接種疫苗的成年患者中有7.7%成為長新冠,而在接種疫苗的成年人中,這一比例下降到3.5%。換句話,未接種疫苗的人患長新冠的機會是別人的兩倍以上。

    由於長新冠病例反映在數據中需要時間,當前前來就診的新患者有多少會成為長新冠,研究人員尚無具體數字,但目前數量似乎與2022年持平。他們發現這種長新冠病例的下降有兩個關鍵驅動因素:

    一是疫苗,二是病毒特徵變化--新冠病毒不大引起嚴重的急性感染,並可能降低了留在體內足夠久從而引發慢性病的能力。

    儘管患長新冠的風險下降,但3.5%的風險還是很大。目前患有長新冠的人數已經很驚人,根據2020年的長新冠評估,全球至少有6500萬人患病。新的和重複的新冠感染將會導致數以百萬計的長新冠新病例。

    Ziyad Al-Aly博士的團隊與其他的頂尖科學家一起,很快將發布全球的長新冠疫情負擔及其對2023年全球經濟影響的最新估算。

    此外,美國國家科學工程與醫學院受到社安管理局委託,發布一項重要新報告,詳細介紹了長新冠病對健康的所有影響,旨在讓人了解長新冠對殘障福利的衝擊。結論是,長新冠是一種複雜的慢性病,可能人體多個系統造成200多種健康問題,包括下列疾病的新發或惡化:
    • 心臟病
    • 神經系統問題,例如認知障礙、中風和自主神經功能障礙(人體自主神經系統調節血壓、心率和體溫等大多數重要機制)
    • 缺乏力量,即使是輕微活動也可能引起嚴重疲憊,甚至幾小時、幾天或幾週無法正常運作
    • 胃腸道疾病
    • 腎臟病
    • 代謝紊亂,例如糖尿病和高血脂,或壞膽固醇升高
    • 免疫功能失調
    從小孩到老人,無論你是哪個種族、民族、基本健康狀況,長新冠可能會影響你。重要的是,超過90%的長新冠患者在感染時症狀並不嚴重!

    美國國家科學院報告也得出結論,長新冠可能會導致無法重返工作或學校、生活品質差、日常生活能力下降、身體和認知功能在初次感染後幾個月或幾年內下降。

    此外,新冠病毒引起的健康問題可能會在初次感染後持續好幾年。2024年初有一項大型研究報告了結果,表明即使是輕度感染,在初次感染後的第三年仍會出現與新冠有關的新問題。

    這些發現與其它研究一致,顯示這個病毒在感染後一段時期內持續存在於體內各種器官系統中。還有研究表明,在輕度感染兩到三年後,免疫反應仍然明顯。總之,這些研究能夠解釋為什麼,幾年前的新冠感染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仍可能引發新的健康問題。

    在了解長新冠對身體造成嚴重破壞的途徑方面,科學研究也取得了重要進展。美國和荷蘭的兩項初步研究表明,將長新冠患者的自抗體轉移到健康小鼠體內時,這些小鼠開始體驗到類似於長新冠的症狀--肌肉軟弱,平衡能力差啊等等。

    自抗體是免疫系統對自身器官產生不正常反應的結果。這些研究表明,新冠引起了自抗體的產生,也許就是那些長新冠症狀的原因,而除去這些自抗體有望成為潛在的治療方法。

    儘管大量證據表明新冠病毒導致多種的疾病風險,但大量傳聞也說它不再對公眾構成威脅。這種錯誤訊息已經滲透到公眾輿論中,然而,數據卻告訴我們一個不同的故事。

    新冠感染人數持續超過流感病例,導致的住院和死亡人數也多於流感,它還會導致更嚴重的長期健康問題。將新冠視為無關緊要的感冒,並不符合現實。

    Tuesday, July 2, 2024

    極端氣候破壞老舊水壩

    世界各地的強降雨連連引發大面積洪水。2024年6月下旬,美國中西部北方發生洪水,至少有一座老化的大壩面臨風險--明尼蘇達州南部的Blue Earth河在Mankato城以南大約15英里處繞過Rapidan水壩,新開擴了水道,以致旁邊有個房屋被沖進河裡--這座水壩現在面臨倒塌的危險(見圖片)。官員警告當地居民,水壩若決堤,河水可能會上升2英尺,但目前還不需要疏散。

    還在一年之前,美國東北部的Vermont州發洪水,導致至少一座水壩倒塌,並威脅到其他水壩。Vanderbilt大學土木環境工程系副教授兼系主任Hiba Baroud為專家資料網站撰文,為讀者解釋了在氣候變化之下,洪水對大壩造成的壓力增加。

    當洪水流過或繞過大壩時,危險有多嚴重?水流可能會引起小小的破損,這些小小的破損會導致大壩潰決,以及所蓄的水會突然無限制地從破口被釋放。這個危險和水壩陳舊、維護不善、以及沒有足夠的溢洪能力直接有關,遇到強降雨事件時,脆弱的水壩無法安全地放水。

    大壩的設計很重要,混凝土的水壩一般比土堤壩承受漫溢的能力強。水流過大壩的時間和流量是決定大壩潰決可能性的重要因素,而漫溢佔了所有潰壩事故的34%。

    大水漫溢的後果取決於幾個因素,比如大壩的用途、規模和位置。如果水壩是為防洪而設計的,並且周圍有住宅、企業或重要基礎設施,那麼大量不受控的洩洪可能會造成災難性的後果。位於農村地區的小型水壩如果漫過或潰堤,造成的損害可能會比較小。

    美國50個州總共有超過91,000座水壩,其設計和用途各不相同。水壩平均年齡為57年,而超過90年的大水壩有8千多座。每四年,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都會為國家基礎設施製作一份報告單,根據道路、橋樑和水壩等結構的狀況及其所需的投資來評判等級。根據最新的成績單,到2030年為止,美國估計將有70%的水壩壽命超過50年。

    總體而言,這份報告給2,300座美國水壩評為「D」級,就是潛在危險比較大,並缺乏緊急行動計劃的水壩。(評估是根據開發水平,一旦潰壩可能會造成人員傷亡或嚴重財產損失的程度。)

    退役或更換水壩可能很複雜且成本高,還可能對周圍社區其它基礎設施產生連鎖效應。有沒有辦法在不完全以新代舊的情況下加強水壩防洪能力?能,那就是定期維護,和將舊水壩升級。增強水壩的強度並使其能夠抵禦自然災害,是經濟效益最高的方法。

    當水壩不再發揮建造目的時,它們可能會逐步破損或被拆除,以恢復河流的自然流動。政府的水壩安全官員協會估計,修復美國所有非聯邦水壩要花費$1,577億美元。2021年通過的基建投資和就業法案,其中有$30億美元指定用於大壩安全項目,主要是修復、改建和拆除。

    氣候變化正在增加暴風雨自然災害的頻率和強度,因而增加了對水壩的威脅。而這些轉變並不符合歷史趨勢,曾被認為是極端少見的氣候將會越來越常見。例如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新英格蘭地區(美國東北六州)一場百年一遇的洪水(目前在任何特定年份發生機率為1%),可能會在幾十年內變成每年一次。

    氣候正在變化還意味著極端天氣變得更加極端。2015年,南卡州發生了千年一遇的降雨,導致47座水壩潰決。

    設計新水壩和將現有基礎設施升級需要基於更新的設計程序,考慮未來的氣候預測,而不僅是歷史上發生過危險事件。雖然老舊的水壩未必不安全,但它們是按照過時的設計標準和施工程序,以及針對不同的環境條件建造的,遇到未來的氣候災難可能就不安全了。

    每次遇到極端氣候事件襲擊,應該會促使政府機構和社區制定緊急行動計劃等等,積極採取措施為將來的災難做好準備和規劃。隨著農村地區的進一步開發,美國潛在高危水壩數量在過去20年中增加了一倍多。制定了緊急行動計劃的水壩比例也有所增加,現在為76%,比幾年前高了很多。

    脆弱和有潰決危險的水壩會影響我們的經濟,也影響許多部門。水壩有多種用途:它們提供飲用水和灌溉用水、產生能源並保護社區免受洪水侵襲。它們也是美國運輸網絡的一部份,為美國提供超過5億噸商品的運輸。

    水壩是關鍵的基礎設施,了解它們發生故障時的直接和間接代價非常重要,幫助美國為未來災難做好準備策略。(說的是美國,其它國家都一樣!)

    Sunday, June 30, 2024

    微塑料減緩海洋碳封存

    本文是根據環保網站The Cool Down的報導文章:Scientists sound alarm over threat altering ocean's ability to absorb carbon

    有新的研究報告,警告海洋中的塑料微粒問題,說那些塑料不僅僅是汪洋大海中的一滴水,它們正在破壞重要的氣候環境平衡過程,令人擔心。

    我們早已知道,微塑料危害海洋生物,現在又發現它影響海洋的碳封存能力。我曾經介紹過人工碳封存,作為清理大氣、降低排碳的方法。它有些像地球的二氧化碳的天然吸塵器,將大氣中二氧化碳捕獲儲存在海洋、森林或地下,以幫助維持環境中的溫室氣體平衡。

    根據Earth.com報導,Northeastern大學和New Hampshire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微塑膠正在干擾「海洋雪」的形成和下沉,而「海洋雪」是海洋自然碳封存的關鍵過程。海洋雪是指深海中像雪花一樣不斷沉降的生物碎屑,然而微小的塑料顆粒增加了海洋雪的浮力,減緩了它們下降到海底的速度,從而降低了海洋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的效率。

    帶領團隊的研究員Aron Stubbins告訴《Northeastern Global News》:「我們發現這可能對全球過程構成威脅,例如對碳循環,影響所有生物。」

    海洋中的微塑料是一個大問題,因為這些塑料微粒干擾了一個自然的碳循環過程,這個過程幫助調節地球氣候。海洋吸收了生物所產生的大量二氧化碳,其中一部分是藉著海洋雪沉入海底,就帶走了二氧化碳。

    根據Earth.com的報導,含有微塑料的海洋雪比起不含微塑料的海洋雪,研究發現其下沉速度慢了20%--這說明微塑料降低了海洋清除碳的效率。這種幹擾會使空氣中保留比較多的二氧化碳,加快了地球加熱過程。

    大氣中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會讓地球因大氣層散熱不良而氣溫升高,從而使云中可以包含更多的水才落雨,海上颱風和陸上暴風雨更加強烈和頻繁,熱浪和其它極端天氣事件增加。溫度和降雨模式的改變化還會影響植物生長和農業生產力,導致乾旱、洪水和生物多樣性的破壞。

    應對海洋中微塑料的挑戰很艱難,但最近有一些新的進展,為人帶來希望。

    在韓國,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突破性的過濾系統,使用一種稱為共價三氮烯框架(CTF)的材料,據稱能夠在無需電力的情況下,在短短10秒內除去超過99.9%的微塑料。這項創新顯示了提供清潔水的前景,特別是在缺乏電力基礎設施的地區。

    同時,中國的研究人員推出了一種由澱粉和明膠組成的可生物降解的合成海綿,能夠吸收高達90%的微塑料。據說這種海綿可以用於許多環境,從廢水處理設施,到洗衣機,並能夠從水源頭解決微塑料污染。

    這些創新,輔以過濾器和磁粉等技術,標誌著維護海洋健康的重要步驟。不過,這些新技術發明的時候,並沒有考慮水中大量的納米級塑料微塵,因為當時還看不見。現在這些技術恐怕需要更新,才能除掉那些起初看不見的東西。

    Sunday, June 23, 2024

    新冠病毒可能影響大腦功能

    華盛頓大學St. Louis分校臨床流行病學家Ziyad Al-Aly研究新冠病毒對大腦的影響,在專家資訊網站The Conversation撰文,解釋報告了這個領域的研究結果。我把內容翻成中文,供你參考。

    從疫情的早期,腦霧就成為許多人在感染COVID-19後的一種重要的健康問題。「腦霧」是一個描述精神遲緩或大腦缺乏清晰狀態的口語,形容大腦難以集中注意力、難以記住事物和清晰思考。

    四年過去了,現在有大量證據表明,感染新冠的病毒會以多種方式影響大腦健康。除了腦霧之外,新冠還可能導致一系列問題,包括頭痛、癲癇發作、中風、睡眠問題、神經刺痛和麻痺等等多種精神健康問題。這些證據詳細說明了這種病毒在大腦留下各種印記,但是病毒傳播的具體途徑尚不清楚,也沒有治療方案。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最近發表了兩項新的研究報告,進一步揭示出COVID-19對認知健康的深遠影響。Al-Aly教授自從早期患者報告以來,--甚至在「長新冠」一詞出現之前,就一直致力於研究長新冠。他在參議院就這個主題作證,並發表過大量文章。他為讀者介紹了這方面最重要的研究成果:
    • 大型流行病學分析表明,患過新冠的人出現認知缺陷(例如記憶問題)的風險增加。
    • 影像研究顯示,比較患者新冠感染之前和之後,感染後的大腦體積縮小,大腦結構發生變化。
    • 一項針對輕度至中度新冠患者的研究顯示,大腦出現明顯的持續炎症,並發生相當於大腦老化7年的變化。
    • 需要住院或重症監護的新冠患者,則發生大腦老化20年的變化,並可能引起認知缺陷和其他腦損傷。
    • 小鼠大腦器官的實驗旨在模擬人腦變化,實驗發現新冠感染會觸發小鼠腦細胞的融合,這就有效地將腦電活動短路,並損害小鼠的大腦功能。
    • 對患過重症而在幾個月後因其它原因死亡的人進行屍檢,發現病毒仍然存在於腦組織中。這證明新冠不僅是一種呼吸道病毒,而且還能進入某些人的大腦。但病毒在腦組織中的持續存在是否會引起大腦問題,目前尚不清楚。
    • 研究表明,即使病毒很溫和,並且僅影響肺部,它仍會引起大腦發炎,還會損害腦細胞的再生能力。
    • COVID-19還會破壞血腦屏障(即保護人體神經系統的屏障),使這層屏障「滲漏」。用影像技術評估新冠住院患者大腦,發現有腦霧體驗的患者,他們的血腦屏障破壞或滲漏了。
    • 有一項大型初步數據分析,匯集了11項研究的數據,涵蓋將近100萬新冠感染者和超過600萬未感染者,結果表明,新冠增加了60歲以上人群患新發性失智的風險。
    最近,NEJM發表了一項新的研究報告,評估將近113,000名曾感染過新冠者的認知能力,比如記憶、計劃和空間推斷能力。研究人員發現,那些被感染過的人在記憶力和計劃管理的表現上有明顯缺陷。

    這種能力下降主要表現在大流行早期感染者、delta和omicron變種感染者中,說明病毒從原始毒株進化到omicron,使人認知能力下降的風險都沒有減弱。

    在同一項研究中,那些患有輕度並已痊癒的新冠患者的認知能力下降,相當於智商下降3分。相比之下,那些症狀持久不去的人,例如持續的呼吸短促或疲勞,智商下降了6分。而那些入住重症監護室的人智商則下降了9分。與沒有再次感染的人相比,再次感染病毒導致智商額外下降2分。

    人的智商一般來說,平均大約為100。智商高於130表示非常有天賦,而智商低於70通常表示智力有障礙,需要相當的社會支持。Al-Aly教授根據NEJM的報告做了估算,美國智商低於70、需要相當社會支持的成年人數量,從470萬增加到大約750萬。也就是說,認知障礙比較嚴重的人多了280萬。

    同一期NEJM上的另一項研究報告,是關乎2020年3月至2023年4月期間超過10萬名的挪威人。那項報告記錄了自新冠測試呈陽性後長達36個月內、多個時間點的記憶功能退化。

    總而言之,這些研究表明,即使是症狀輕微,新冠也會對大腦健康構成嚴重風險,而且現在反映在人口層面上。最近有一項對美國當前人口的調查分析,顯示在新冠大流行開始後,有100萬工作年齡的美國人表示有記憶力、注意力集中、或做決定方面的「嚴重困難」,比過去15年中的任何時候都多。最令人不安的是,這些人主要是18歲至44歲之間的年輕人。

    以上是美國數據,來自歐盟的數據顯示了類似的趨勢。2022年,有15%的歐盟人口報告記憶力和注意力存在問題。

    展望未來,至關重要的是確定誰面臨最大的風險。我們還需要更好地了解這些趨勢如何影響兒童和年輕人的教育程度,以及工作年齡人口的經濟生產能力。我們現在還不清楚,這些變化將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大腦失智症和阿茲海默症的發病。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COVID-19應被視為一種對大腦有重大影響的病毒,其影響是深遠的。無論是個人的認知能力掙扎,還是整個人口和經濟的受到的影響,我們需要要揭開這些認知障礙背後的真正原因。這需要全世界研究人員數年(甚至數十年)的共同努力。不幸的是,幾乎每個人都要在這項史無前例的事業中經受考驗。

    Tuesday, June 18, 2024

    關於新冠疫苗的誤導文章

    偶爾,學術雜誌也會發表誤導人的文章,但他們在同行審核發現錯誤之後,會很快更正或撤回文章。這篇關於新冠疫苗的「研究報告」是一個例子,現已從BMJ公共衛生雜誌上被撤下。

    我把Snopes發表的有關內容翻成中文放在這裡,作為學習筆記。

    2024年6月3日,《英國醫學雜誌》(BMJ Public Health)發表了荷蘭四位研究人員的一篇論文,題為「自COVID-19大流行以來西方世界各國死亡率過高」。

    這項研究得到One America News(OAN)、《紐約郵報》和Telegraph等政治保守派媒體的報導,然後傳播到了X等社交媒體平台,被反疫苗的人群分享開來。

    根據報導,這份報告對COVID-19大流行期間的死亡率進行模糊的人口統計分析,似乎將過量死亡與COVID-19疫苗聯繫起來。OAN和Telegraph都在標題中使用了「可能」一詞,例如「新冠疫苗可能助長了過度死亡人數的上升」。

    「可能」作為一種修辭,能夠讓不同的讀者得到不同的解讀--用微妙的方式在已經相信新冠疫苗不安全的人群當中暗示了疫苗/死亡聯繫,以致他們以為自己已有的信念可能得到證實,而不太引起其他人的注意。

    許多科學家在社交媒體上譴責《英國醫學雜誌》,說它根本不該發表這項研究。於是BMJ在X上貼了聲明,解釋說這份研究並未以任何方式將過量死亡與疫苗接種聯繫起來。後來《紐約郵報》也對自己的報導做了更正,指出這項研究報告「沒有分析疫苗接種的影響,也沒有建立死亡和疫苗接種之間的聯繫」。

    Snopes對這項研究報告做了獨立查核,首先注意到,報告僅僅檢查超額死亡人數,並與世界死亡率數據集的「預期死亡人數」進行比較。2020年至2022年,超額死亡人數超過300萬人。要想證明這些超額死亡與新冠疫苗接種有關,就要排除其中因新冠本身引起的死亡。然而,研究人員並沒有這麼做。實際上,幾乎所有這些「超額死亡」都是由新冠造成的,甚至不歸因於新冠的死亡也在同時達到峰值。

    超額死亡數目的研究有不少,大家結論大致相同:2020年全世界超額死亡人數略高於100萬人,2021年超額死亡120萬,2022年超額死亡80萬。疫苗在2021年陸續推出,這意味著儘管取消了許多安全預防措施(例如戴口罩),但接種疫苗的人數仍然比較少。常識告訴我們,超額死亡人數會因這種情況增加。

    最重要的是,儘管2022年也是報告新冠病例數目最高的一年,但2022年的死亡人數比2021年少了40萬,因為此時許多人都接種了疫苗。隨著傳染性很強的Omicron變異體在世界各地傳播,疫苗挽救了他們的性命,而不是造成更多死亡。

    教授們也開始使用 X,使用完全相同的資料集來證明這一點。Karlinsky博士是創建世界死亡率數據庫的人,其數據被這篇BMJ論文引用。他在X上說那篇論文「很糟糕,標題誤導人」,並指責其作者抄襲他的一些工作成果,但卻得出不同結論。

    Snopes在報導這件事的過程中試圖聯繫這篇BMJ論文的作者,以及另外幾位研究人員,據說沒有收到任何人的回覆。

    Tuesday, May 21, 2024

    大腦退化/失智的例子

    John Gartner博士是心理學家、心理治療師,寫過一些大眾書籍,所以在他的領域很出名。他現在每個星期做一次視頻節目,記錄和解釋前總統川普的大腦退化發展狀況,因為他現在每天公開提供大量的例證。

    我聆聽川普講話總是感到很費勁,抓不住他要說的重點,或者看出他是繞彎不想直截回答記者問題。我對那些為他歡呼的群眾挺納悶,也許我的英文不夠好?最近我注意到Gartner博士的註解節目--川普說話時思路的確是跳躍式的,因為他大腦退化的症狀最近越來越明顯了。



    下面一段話取自上周三川普在新澤西Wildwood海灘公園的群眾聚會講話,我翻不過來,請您自己看看他在說些甚麼。(媒體對他的講話內容完全沒有報道,只報告他不知為何半中僵在那裡30秒,以及群眾紛紛提前離開的場面。)

    ...They are emptying out their mental institutions into the United States our beautiful country, and now the prison population all over the world are down, they don't want to report that the mentional institution is down, because they are taking people from insane asylum, and from mental institution. You know what the difference is, right, an insane asylum is a mental institution on steroids, ...Silence of the Lamb, has anyone seen a Silence of the late great handbal lector is a wonderful man, he often times would have a friend for dinner, remember the last scene...excuse me, I am about to have a friend for dinner, is this poor doctor walk by, I am about to have a friend for dinner, but Hannibal leer... Congratulations the late great Hannibal leer... We have people that are released into our country that we don't want in our country and they're coming in totally unchecked, totallt unvetted and we can't let this happen...

    如果你有一位家人說話是這樣囉哩囉嗦、廢話連篇、不知道他要說甚麼,你大概會很不安,不希望他發表任何演講,但我估計沒有人敢對川普說長說短。

    川普這段短短的廢話中,不知為何忽然提到Silence of the Lambs那部電影(1991年的一部心理恐怖片),和他正在講的移民問題似乎毫無聯繫,然後他開始說瘋人院(insane asylum)。Gartner博士分析說,也許他想說的是,人們讓所有的人從瘋人院放出來並移民到美國--所以他聯想到那部和瘋人院有關的電影。但我懷疑他是不是把尋求庇護的難民(asylum seeker)和住在精神病院的人搞混了,asylum是雙義詞。

    Hannibal Lecter是影片中一個精通心理學的系列殺人犯,且把受害者吃掉,川普顯然總是說不清楚他的名字,卻把他稱為「已故了不起的」Lecter--好像他曾是個真實人物而不是個小說虛構的角色,混淆了真實世界與故事虛構。

    Gartner博士說里根最後的日子也有一些失智,講一個戰爭電影故事時當作真實的往事,其實他只是在劇中當過演員。現在川普把虛擬人物當作已故的真人,而且認為這人與自己有某種聯繫或依附關係,說明他失智的情況是很嚴重的。

    川普挑了這麼一個系列殺人犯作為想像中的朋友,稱讚一個惡魔,只是反映出他的人格--因為他自己就是這麼一個「碰甚麼、甚麼就死」的傢伙。

    川普還認為自己是個永遠不敗的角色--他引用影片的最後一刻鏡頭,把那位會把他投入監獄的醫生吃掉--如此永遠不會被抓獲,永遠能夠得勝和報復。川普的確就是明說他重新上台後要搞報復的。

    Gartner博士說,川普競選不是要作個全國人民的好總統,而是非常病態,要得到權力摧毀他所不喜歡的美國人,用謀殺、毀壞、邪惡來「救贖」美國。在這個意義上他是「已故的」偉大Hannibal Lecter,一真正理想的自我實現。

    再看川普的另一段莫名其妙的插話:...he is doing quite a good job, what do you think Lawrence Taylor? Yes, doing a great job. Ha, look at those two guys OJ Lawrence my golfing friends, we don't have to agree in everything, but we...

    這裡川普忽然提到一個Lawrence Taylor和一個「我們一起玩高爾夫球的」OJ,好像在詢問他們的看法。聽眾一定搞糊塗了,因為他們大多不知道川普有個高爾夫球玩伴也簡稱OJ,還以為他說的是前不久過世的那位著名謀殺逃罪的OJ Simpson。Gartner博士開玩笑說,Hannibal我們尊敬的心理學家同行不幸已故,還好OJ還活著--另一位成功逃罪(又和他是玩伴)的人。

    川普的下一段話把前總統卡特的名字與另一個人Jimmy Connors搞混了:

    ...we are going to evict this man, the worst president by far. Jimmy Connors is good, he's also happy, Jimmy is a very happy man, both of them, because you know what, they want him out. Jimmy Carter had a bad reputation, right now he is a totally brilliant by comparison to Joe Biden. Joe Biden...

    好了,美國的第39屆總統變成了Jimmy Connors--另一個想像中的角色,還不錯他很快發覺自己搞錯了--很多時候他都還能發覺--不過Gartner博士說,你不得不承認川普很善於順水推舟,趕快說卡特和Connors兩個人其實都...很開心,然後繼續發揮--心理學家管這叫做recovered(他恢復過來),但有時他也將錯就錯繼續胡說。

    Cornell大學心理學教授Harry Segal指出:任何時候川普提到一位前總統的名字,對於他來說都是很刺激的,讓他走嘴。記住,這些走嘴說錯都不是偶然的--那些作過總統的人使他氣憤,思路立刻變得雜亂,於是就開始說錯。隨便一個中立的話題都會讓他搞混誰是誰、做過甚麼事--他們統統是壞蛋,而他比所有那些總統都強(包括那些和他對立過的婦女,Nikki Haley或Nancy Pelosi),那些人在他頭腦中都混在一起好像一個剋星。

    再看他這段話:If you take a look at Xi, president Xi of China, talking about Beijing. Now they got ship circling, they have planes for...they had never were doing anything, president Xi of China with ...

    如果你沒抓住他在說甚麼,川普又在不知所云。Gartner解釋說北京是個內陸城市,所以不會有船隻圍繞航行,他很可能是在談論台灣,只是對錯了號。他也沒有認識到自己說錯了,就是把北京當做台灣。這是個挺大的錯誤--他是在談論大陸中國呢?還是在談那塊自由的中國?這是另外一個失智的例子。

    最後一個Wildwood講話片段的例子:...and they don't speak English, they're sitting in chairs listening to a teacher talking English and they don't speak English, and it will mean Biden's bord...his border invasion.

    他在說誰不講英文?川普的英文很糟糕,bord...(聽不清)是甚麼字。Gartner博士說川普越來越多地失語,然後常常用另一個字代替,或杜撰一些名詞動詞,有時乾脆發出某種音響來代替說話。(昨天網民笑他自吹,說比起奧巴馬他是個"better physical specimen",變成標本啦。)

    Segal博士形容川普:這好像開車進入了一個錯誤的單行道,你必須向後退,然後走另一條路,而川普似乎知道自己需要糾正,卻做不來。他解釋說,一個語音是一個字的一部份,比如一個音節或一個聲音。一個開始失智的人有時只發出一個語音,而無法說出一個完整的字來。

    這個情況在川普身上越來越嚴重了,有時他好像話沒有說完就不說了。把Christmas說成chrous,至少在發音上還好像完成了一個句子,現在有時候連發音都無法完成,一個字說到一半(bord...呃嗚)就胡亂放棄了。

    Friday, April 19, 2024

    氣候變化與珊瑚群死亡

    美國政府科學家證實,氣候暖化已導致全世界的珊瑚礁第四次發生大規模白化事件,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白化事件。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的珊瑚群觀測機構(CRW)說,大約54%的帶有珊瑚群的海水經受到足以導致白化的熱壓力。

    當12個月內有12%以上的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等主要海洋經受到引起白化的熱壓力時,就宣告發生了全球(珊瑚礁)白化事件。這種宣告要求有確認的白化報告。CRW確認,世界最大的珊瑚礁群--澳大利亞的大堡礁--已在2024年經受了最廣泛的熱壓力。

    第一次全球珊瑚白化事件發生在1998年,當時20%的海洋珊瑚群暴露在足以導致白化的熱壓力水平下。第二次發生在2010年,有35%的珊瑚群達到了這個白化閾值。而2014年至2017年的第三次事件中,有56%的珊瑚群遭受到這個等級的熱壓力。

    CRW主任Derek Manzello博士告訴《衛報》,當前的白化現象可能很快就會超過上次的程度,因為「經受白化熱壓力的珊瑚礁區域每周增加大約1%」。

    NOAA設定的白化開始閾值與珊瑚與給定時間內所積累的熱量有關,用加熱週(DHW)來量度。如果珊瑚連續7天比平常最高值還高了1°C,就算累積了1個DHW--CRW把4個DHW視為白化閾值。

    珊瑚群棲息了海洋四分之一的生物種類,豐富多樣,但其覆蓋面積不到海洋的1%。珊瑚為好幾百萬人提供糧食和旅遊收入,也保護海岸線,但珊瑚礁是最容易受到全球暖化影響的生態系統之一。

    目前的全球珊瑚白化事件是2023年上半年從北半球開始的,美洲各地的珊瑚因創紀錄的熱壓力而白化。根據NOAA,整個熱帶地區都已確認大規模的白化現象,包括佛州、加勒比海地區、巴西、南太平洋、中東和印度洋部分地區(從印尼西海岸到東非附近海域)。

    長期且嚴重的白化會殺死珊瑚,但溫度若下降得夠快,生物種類就能恢復。研究發現,先前白化過的珊瑚比較難以再生,也比較容易感染疾病。Manzello博士說,全球暖化與El Nino現象結合,推高了海面溫度。他說科學家幾十年前對全球暖化中珊瑚的命運預測目前正在變成現實。

    他說,「說到底,隨著珊瑚礁經受更加頻繁和嚴重的白化事件,越來越沒有時間讓它們恢復。目前的氣候模型表明,地球上的每一個珊瑚群都會在2040年至2050年之間的某個時間經受嚴重的、每年一次的白化。」

    Ove Hoegh-Guldberg教授是最早研究珊瑚的人,他是最先把珊瑚白化與全球暖化聯繫起來的人之一。他說「我們顯然必須阻止政府投資化石燃料,否則我們將沒有機會(拯救珊瑚礁)」。

    今年早些時候,CRW不得不在全球珊瑚白化預警系統中增加了三個新的警報級別,以應對不斷加劇的極端情況。國際珊瑚群協會副主席Tracy Ainsworth教授說,現在白化已經擴展到地球上一些最偏遠的地方:「我們沒能保護世界上的珊瑚群以及靠它們養生的社區,這種疏忽是全球範圍的。」

    大堡礁目前正遭受八年來的第五次大規模白化。CRW的數據顯示,2024年有80%的珊瑚礁遭受白化的熱壓力,高於2017年創下的歷史高點。

    澳洲政府大堡礁海洋公園管理局首席科學家Roger Beeden博士說,全球針對氣候變遷採取行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了:「據我們所知,珊瑚群的預後並不好,大堡礁也不能倖免。我們當然不會放棄,但這些珊瑚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本文內容取自《衛報》氣候危機專欄的介紹文章:Global heating pushes coral reefs towards worst mass bleaching

    Friday, April 12, 2024

    LGBTQ+的人口調查

    LGBTQ+代表了女同性戀(Lesbian)、男同性戀(Gay)、雙性戀(B)、跨性人(T)、懷疑自己不屬上列也不屬男或女的其他人(Q+)總稱。自認屬於這個群體的人數在過去十年中翻了一倍,然而無論是性取向還是性別角色(SOGI),人們對這方面的調查研究非常有限。

    幾年前我介紹過一次跨性人口的狀況。本文內容取自Brookings研究所去年發表的報告「LGBTQ+ Data Availability」。科學家研究SOGI,是想了解這些人的經濟康寧狀況。由於很多時候人們填各種表格時沒有詳細問SOGI,而這部分人口似乎在年輕人中增加了,所以分析他們面對的社會問題越來越重要。

    本文歸納分析的是四組公開的美國數據:行為風險因素監測系統(BRFSS)、全國健康訪問調查(NHIS)、美國社區調查(ACS)和人口普查家庭脈搏調查(Pulse)。這四組數據從不同層面收集到一些SOGI數據。

    SOGI資訊收集方式的差異會影響LGBTQ+發生率的估計。雖然估算不同資料集的差異相當大,但每項調查都記錄了隨著時間的推移,非異性戀身分的人數大幅增加。在過去的近十年裡,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地認定自己為LGBT中的一員。NHIS的數據告訴我們,在2013年,大約4%的18-24歲青少年被診斷為LGB,這一比率到2021年則增加到9.5%。

    由於這些調查的時間跨度還比較短,目前還不知道當前的年輕人群會如何發展。但一個重要的結論:既然LGB很大一部分比較年輕,將他們納入經濟分析非常重要。

    ACS不收集性取向資料,也不問一個完整的性別角色認同問題,他們只根據同居情況對家庭進行同性家庭(SSH)和異性家庭(DSH)的分類。所以,很大一部分LGBT群體未被ACS識別,包括青少年和沒有談戀愛的LGBT個體。為了估計ACS在調查中遺漏的LGBT人口數量,研究人員將年齡組與另外幾個數據進行比較,因為那些數據包含了比較詳細的SOGI資訊。

    Pulse和BRFSS的數據資料比較多,分別顯示出18-24歲年輕人中的LGBT人口比率大約為22%和17%;NHIS不問跨性與否,同一年齡組中的LGB人群佔了將近10%;如果只問同居狀況,那麼ACS和NHIS的數據差不多,18-24歲年輕人確定同居關係的少於1%。事實上,在所有的年齡組中,同性同居的人都只佔LGBT人口的一小部分。

    根據研究人員的估算,在2021年,ACS統計到的同性同居人口可能僅佔LGBT全國總數的12-26%。而在年輕人中,這個比率更少,可能只佔LGBT青少年總數的3-5%。也就是說,在ACS數據中沒有得到識別的1730萬LGBT人口中,有450萬是年輕人,值得關注。

    有同居關係的LGBT個體可能在多方面與LGBT整體有所不同。研究人員使用新的Pulse調查數據來研究LGBT群體當前的經濟狀況,發現他們的平均經濟成果比非LGBT群體差,這種差異能夠部分地由年齡等特徵來解釋。藉著比較Pulse和ACS中類似的結果參數,他們發現ACS誇大了LGBT族群的經濟福祉,因為有同居關係的LGBT個體往往年齡較大,並具有其它方面的優勢。

    制定政策的人應敦促聯邦機構改進調查問卷設計,以填補重要的知識空白,來制定比較合適LGBT群體的政策。除了ACS需要改進SOGI數據收集,NHIS也應該詢問跨性和性別角色認同方面的問題。

    最近的立法已經開始把認真收集LGBTQ+數據納入優先事項,這是更好地分析這部分人口狀況的必要步驟。

    Monday, March 25, 2024

    這兩年的高溫紀錄連創

    本文最初發表於《今日美國》:2024年的高溫記錄令人困惑,科學家們感到震驚

    進入2024年不到三個月,眼看2023年的地球創紀錄高溫軌跡正在延續,一系列新的天氣記錄被打破,包括氣溫升高、海洋變暖和潮汐升高。連續九個月,每個月都創下新的高溫紀錄,這讓世界氣象組織(WMO)和科學家對氣溫感到擔憂,他們尋找原因來解釋為什麼會這樣。

    WMO上星期二發布了2023年度報告,秘書長Celeste Saulo說他們正在「向世界拉響紅色警報」:「儘管目前狀況只是暫時的,我們從未如此接近《巴黎協定》關於氣候變遷的1.5°C下限。」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報告稱,今年一月和二月分別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月份。根據歐盟的哥白尼氣候變遷服務中心數據,2月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的平均氣溫已經高出3.186華氏度(1.77攝氏度)。截至2月的12個月內,全球平均氣溫也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比1991-2020年的30年平均氣溫高出1.2度以上,比工業化前平均氣溫高出1.56攝氏度。

    《巴黎協定》所設定的1.5攝氏度全球升溫閾值是針對長期、一貫的平均值,不是某月份或某年份的測量結果,然而目前狀況仍然值得警惕。聯合國秘書長António Guterres說:「所有主要指標都拉響了警笛,不僅是有些紀錄名列榜首,而且變化正在加速。」

    有些天氣記錄被打破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氣溫升高的比例,或新記錄大幅打破先前記錄的程度。例如西雅圖國家氣象局的數據顯示,上週末華盛頓州的一個氣象站每日最高氣溫達到80華氏度,比之前的記錄高出16度。

    海水溫度也創新高,氣候中心科學副總裁Andrew Pershing說「我們只是被動跟蹤,現在還不太清楚到底是什麼原因推動了這情形,海洋中出現這麼大的信號,令人擔憂。...我們預計海洋會變暖,但這實在太重大了。」

    緬因州氣候Reanalyzer用NOAA數據分析計算,得到3月10日,全球日平均海面溫度短暫躍升至70.16華氏度的新紀錄高點。邁阿密大學一個海洋、大氣和地球研究院的高級研究員Brain McNoldy說:「我們持續打破海洋熱量記錄已經一年多了。」根據氣候模型預測,未來幾個月北大西洋的海洋溫度「看起來可能」會持續高於正常水平。

    大西洋海域是大多數主要颶風生發的地區,今年溫度異常高。根據NOAA的數據,今年前兩個月該區的水溫比上個世紀的平均水溫高了將近3度,比2010年創下的紀錄高出整整1度。鑑於太平洋地區今年可能出現La Nina現象以及海水溫度升高,這對於6月1日開始的大西洋颶風季來說不是個好兆頭。

    今年中西北部的暖冬引人注目,主要是暖化的程度巨大。Puershing博士說:「如果你在五大湖周圍長大,或在威斯康辛州和明尼蘇達州那種冰天雪地環境中長大,那麼今年無論是在心理上還是經濟上,情形完全改變。」

    根據NOAA的報告,到2月底結束的三個月冬季氣象,是全球和美國本土有史以來最溫暖的冬天;八個州(愛荷華、密西根、明尼蘇達、新罕州、紐約州、北達科他、佛蒙特和威斯康辛州)經歷了有史以來最溫暖的冬天;在2月11日,五大湖的冰覆蓋率達到2.7%的歷史最低點;另外26個州也經歷了十大最暖冬季以及最暖的二月之一。

    哥白尼中心主任Carlo Buontempo說:「儘管連年創紀錄的二月高溫看起來引人注目,但實際上並不令人驚訝。」美國48個州迎來了有史以來第三個最暖的2月,平均氣溫41.1度,比20世紀平均氣溫高出7.2度(美國2月平均氣溫本來是37.6華氏度)。根據NOAA,2月全球平均海洋溫度比上世紀高了1.8度,比2016年創下的2月高溫異常記錄還高出近0.4度。

    科學家們仍然不完全理解為什麼氣溫比預期的要高那麼多。NASA氣候科學家Gavin Schmidt本週在《自然》雜誌上的一篇評論文章中寫道:「沒有哪一年比2023年更讓氣候科學家的預測能力顯得更糟,讓人羞愧和擔憂。」

    Schmidt說,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是造成溫度增長的一部分原因。去年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持續增加,天文台觀測到一年平均CO2濃度達到百萬分之 421.08。2月份,今年這個數字是424.55ppm,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個ppm還多。

    另外一些因素可能也起了作用,包括El Niño(東太平洋升溫階段)、2022年1月Tonga海底火山爆發的持續影響、太陽活動增加等。但Schmidt說這些並不能完全解釋氣溫飆升,他呼籲加快和改善數據收集,來幫助回答全球升溫超預期的問題。

    總的說來,自從衛星開始提供地球氣候系統的全面觀測以來,2023年的溫度異常突然出現,揭示了前所未有的知識差距。...如果這種異常現像到八月(基於之前El Nino事件的合理預期)還沒有穩定下來,那麼世界將進入未知領域。Schmidt寫道:「我們需要儘快找到答案,為什麼2023年可能是過去 10萬年來最熱的一年?」他說NASA新的衛星觀測系統PACE Mission預計將於今年稍後開始提供數據,這些數據將會非常寶貴。

    地球冰川和海冰的數量驟減,在過去四年裡,北美西部的冰川嚴重融化,速度比2000年至2019年期間測到的速度高出五倍,估計損失了2020年冰川總量的9%,科學家們很擔憂。WMO秘書長Saulo說,「氣候變遷不僅涉及氣溫。2023年我們目睹前所未有的海洋變暖、冰川退縮和南極海冰消失,值得特別關注。」

    Monday, March 4, 2024

    人造衛星留下的金屬微塵

    當一顆人造衛星作廢之後,它一定會掉回地面。一般來說,這些太空飛行物在殞落時會燒得一干二淨,不會對地面上、海洋中的任何設施造成危險。

    但根據《商務內幕》報道,最近科學家發現,這些太空飛行物在大氣層中燃燒時,在平流層留下了金屬顆粒。這些顆粒是否影響了氣候?它們引發的彩色雲會否破壞了臭氧層?答案是危險和令人焦慮。

    現在平流層附近漂浮的顆粒物中,大約有10%來自航空航天工業。專家告訴《商業內幕》,一個風險是這些新粒子可能會形成極地平流層雲--一種壯觀的彩色雲,會破壞臭氧層。

    負責監測粒子的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化學實驗室的科學家Daniel Murphy告訴BI記者:「這很好地展示了對平流層進行基礎研究的重要性。...我們完全沒有預料到這種現象出現,也不完全理解這種現象及其含意。」

    現在發現,平流層中的這些顆粒會改變臭氧層。還記得臭氧層嗎?在1980年代左右,科學家了解到「臭氧層」的存在。包含在平流層中的臭氧層能夠保護地球上的人免受太陽紫外線的輻射,很重要。當科學家發現氯氟烴(CFC制冷劑)不受控地進入大氣層,造成兩極上的臭氧層大洞,發出警報時,新聞經常報導。

    1987年有個全球協議,規定各工業國都要設立計劃,逐步淘汰那些有害的制冷劑。於是臭氧層漸漸恢復,但是至今並未完全消失。2023年9月,南極上空的臭氧層洞忽然擴大,然後又迅速恢復。科學家確定那是2022年Hunga Tonga火山噴發,許多金屬顆粒進入大氣層的緣故。

    所以密切注意平流層中的粒子很重要。這些奈米顆粒一般是從隕石撞擊地球來的,能夠大幅改變平流層的化學成分。因為小顆粒把金屬等等元素帶入平流層,能夠與其中自然存在的硫酸結合,產生能夠吸收水蒸氣的化學反應物,形成冰晶,又引發連鎖反應,生成彩色的極地平流層雲。

    這些令人驚嘆的平流層雲,並非我們平時所知的在對流層中行成、會帶來降雨的雲,因為平流層比對流層乾燥得多。但這些雲與人造氣體混合時很可怕。雲層邊緣提供完美的條件,將有害的氯和溴化物轉化為活躍、能夠破壞臭氧層的形式。

    Murphy和同事最近使用NASA WB-57高空研究飛機,攜帶靈敏的探測儀器,對阿拉斯加上空的平流層粒子狀況進行測量。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2023年10月刊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報告顯示,他們拾取的平流層硫酸顆粒中,大約有10%無法用自然原因解釋,也就是顯然不可能來自隕石。

    他說,這些粒子含有「太多的鋁、太多的鋰、太多的其他元素」,其中尤其是鈮和鉿的存在令人驚訝。「我們並不是直接看到太空船,但是鋁和銅的組合,加上鈮和鉿,用於耐熱的高性能的合金,是我們航空航天工業的特色。」--這些金屬在落回到地面的過程中「蒸發」進入了平流層。

    現在我們根本不知道這些新粒子會怎樣,但科學家們希望搞清楚這件事。它們或許會引發極地平流層雲。英國利茲大學大氣科學教授Martin Chipperfield告訴記者,「如果是這樣,短期內這可能會成為一個大問題。...目前預計臭氧空洞消失的時間大約在2060年,因為大氣中氯含量下降得非常非常緩慢。」

    他說如果我們在未來幾十年內大幅增加空間碎片的燃燒量(每顆發射的衛星最終都要掉下來),那麼短期內臭氧層漏洞問題不會好轉,只會更糟。這些新粒子可能遷移到對流層,在那裡形成羽狀卷雲(這些羽狀卷雲保留大氣中的熱量),加劇氣候危機。

    這些粒子也有可能造成其它的新現象,或是甚麼影響都不會有--科學家必須在實驗室裡做模擬實驗來驗證。Chipperfield教授說:「航太工業發展如此迅速,如果有甚麼不良影響,你寧願在工業增長之前就了解,而不是在已經出現問題之後才認識它。」科學家們現在意識到,我們知之甚少。

    隨著發射成本的下降,到2030年,繞地球運行的衛星數量預計將從現在的大約8千顆增加到5萬顆以上,其中許多衛星的壽命預計很短。這樣算來,平均每小時就會有一顆衛星重新進入大氣層,估計在幾十年內,航天碎片金屬就可能佔平流層中顆粒的50%,這使得了解金屬顆粒作用的任務變得更緊迫。

    Chipperfield教授說,太空船退役只是考量的一部分:「越來越多的小型衛星和旅遊業的火箭發射,這些火箭燒煤油或其它燃料,比如碘,排放進入大氣層,然後不久就從太空返回大氣層,燃燒而消亡。...我認為衛星的整個生命週期絕對值得關注,在大氣層中燒毀只是其中一部分。」

    科學家們在認真考慮地球工程,對大氣進行修復,比如透過向平流層發送數十億硫酸顆粒,來幫助保護地球免受過多的太陽熱量。對Murphy來說,這表明,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類嘗試進入太空,我們不了解自己如何影響平流層,也不了解平流層的粒子成分,急需增加這方面的討論。

    Thursday, February 8, 2024

    驗血報告上那些數值

    血液在維持人體健康方面起到多種作用。為了執行各種功能,血液含有多種成分,包括運送氧氣、營養物質和荷爾蒙的紅血球;清除廢物並支持免疫系統的白血球;調節溫度的等離子體;和幫助凝血的血小板。

    血液中還含有許多正常生化功能的副產品分子。當這些分子顯示細胞如何應對疾病、損傷或壓力時,科學家通常稱它們為生物標記物。因此,血液樣本中的生物標記可以代表您身體當前生化狀態的一個快照,分析這些生物標記可以提供人體健康狀況的各方面資訊。

    Brad Reisfeld教授是毒理學家,研究藥物和環境污染物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他工作的一部分,就是分析各種與健康有關的生物標記物,主要是靠驗血來測量的。了解常見血液檢查可以幫助人比較好地解釋結果。如果您手邊有最近的驗血報告單,請仔細看看。

    驗血報告的結果可能會分為很多單獨項目,以及稱為「面板」的相關項目組合。這些組合結果可以讓醫療保健人員建議預防性護理、檢測潛在疾病並監測持續的健康狀況。

    報告中的每一項,通常都會有個數字代表測試結果,旁邊列給你作參考的一個正常範圍。大多數健康人的測試結果都會落在這個範圍之內。

    有一些生物標誌物的正常水平在不同人群中會有所不同,取決於人的年齡、性別、種族等等屬性(比如所有婦女或所有兒童)。患者的驗血結果值要與最適合他們的參考群體正常值作比較。

    有時候,列給你的某些數值正常範圍因實驗室而異,因為各個實驗室可能使用不同的測試方法或參考群體。這就是說你在不同實驗室的驗血結果值未必能互相比較,所有數值必須參考自己實驗室的正常範圍。

    驗血能夠測試健康狀況包括檢查血液細胞成分、腎功能、肝功能生物標記等等面板。下面是一個假設的案例研究,來說明使用多個面板診斷疾病。

    一位患者因連續幾個月的疲勞去看醫生。許多因素和疾病都會導致這種長期或慢性疲勞。根據身體檢查、其他症狀和病歷,醫生懷疑患者可能患有:貧血、甲狀腺功能低下或糖尿病。其中任何一種都會引起長期慢性疲勞,驗血可以幫助確定原因。

    貧血是一種血液輸氧能力下降的疾病。紅血球水平(RBC)低於正常水平或輸氧的血紅蛋白(Hb)數量或質量下降,都會造成貧血,醫生還會看看患者的RBC百分比(HCT)。

    甲狀腺功能低下就是甲狀腺無法產生足夠的甲狀腺激素(TSH),TSH刺激甲狀腺釋放另外兩種激素: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3)和甲狀腺素(T4)。醫生從這組甲狀腺功能面板能夠看出甲狀腺的健康狀況。

    糖尿病就是血糖水平過高,血液中過量的葡萄糖分子與血紅素結合,形成所謂的糖化血紅素(HbA1c)。測試HbA1c測量它相對於血紅素總量的百分比, 這個數值提供三個月內血液中葡萄糖水平的歷史記錄。

    基本代謝面板(BMP)測量血液中各種物質的含量,提供額外的人體健康資訊。BMP包括葡萄糖--一種為身體細胞和大腦提供能量的糖;鈣--一種神經、肌肉、心臟正常運作所必須的礦物質;肌酸酐(Creatinine)--是肌肉活動的副產品;血尿素氮(BUN)--指示腎臟從血液中清除的廢物尿素含量,讓醫生能夠評估一個人的新陳代謝、腎臟健康、電解質平衡狀況。

    醫生根據每組面板的結果,來評估患者相對於正常參考範圍數值,確定他們最有可能患有哪種病症。希望你了解各項驗血項目及其解釋之後,能夠更加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並與醫生合作治療。

    祝你越來越健康!

    Thursday, January 25, 2024

    預防下一場疾病大流行

    看到這個題目,我假設自身免疫系統必須強健。不過我還是要聽聽國際專家怎麼說。MedCram好像是為醫療從業人員設計的夜校。

    每年在瑞典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現在討論這個問題,顯然是因為疾病流行會大大影響到世界經濟。我們現在還不知道下一次傳染流行的是甚麼病,暫且稱它為X病,而X病的致死率很可能會比剛剛過去的新冠病毒高20倍,引起世界衛生組織的高度重視--到時千萬不要像2020年那樣,很多地方發生醫療系統崩潰!

    Roger Seheult醫生這個講座的重點是如何做個人預防。英國專家認為現在有了新冠疫苗技術突破,新的疫苗可以在檢測到之後100天之內開發出來,很多人不太相信。牛津大學研究人員宣布,他們正在檢查把mRNA技術用於對付X病的疫苗開發各環節。

    參考新冠病毒的突發和傳播過程,我們對於下一次病毒流行得到很多經驗教訓。首先是在醫藥和預防方法全缺的情況下,暫時切斷公共交通,關閉營業,全體居家隔離的做法,下次還要這麼做嗎?恐怕不必。

    因為現在我們知道,人群去到公園野外,或任何彼此不那麼密切接觸的地方,曬曬太陽其實不危險,大家保持一定距離就可以降低病毒傳播速度。況且,很多人對於嚴格限制交往的行政命令已經很反感了,所以下次病毒大流行一定是每一波的感染人數都更多更快,特別是那些疫苗接種率比較低的地區。

    我們看到,這些地區的醫院很快就開始放棄救治某些人群,因為在大流行期間,不僅某些醫療物資缺乏,能夠照顧病人的醫護人員也病倒很多,比如那些必須由專業人員操控的血液透析儀不得不停,好像新冠流行期間,引起原本可避免的死傷。

    另一個可以預期的X病大流行事件,是人們對某些暫缺物資的囤積和買賣--只要是聽說某藥可能對X病有效,那藥立刻就買不到了等等。還有國內和國際供應鏈受到干擾的問題--那些負責交通運輸的人員可能感染其它人、隔離、甚至死亡,所以藥店現有的存貨(比如一些常用的救命藥物)變得稀貴起來。

    即使100天疫苗能夠研製出來,分發也可能是個難題,因為疾病傳播太快,疫苗和測試的需要量已經非常大,交通運輸卻可能已斷斷續續。疫苗研發生產越緩慢,這種情形越可能發生。

    在困難的情形下,執法需要可能需要增強,防止人在醫院動用武力或搶劫等等,而到處施行安全檢查會讓人更不自由。

    所以綜上所述,在理想的情況下,我們希望即使還沒有疫苗和藥物,標準的醫療服務不依賴供應鏈,不依賴檢測,不依賴某個藥房來分發藥物,無法囤積,需要的物資到處都有而且不昂貴,並且能夠有效阻斷某些疾病傳播方式。

    我們稱此為瑞士奶酪模型--到處有孔--依靠不同的渠道、容易用後備措施填補和替換缺失。如何能夠達到這樣的目標呢?

    首先是陽光。陽光對健康的影響非常廣泛,不只是提供維生素D而已。你如果看美國每周的流感死亡人數,就會注意到每年日照最短的時段是死亡人數最高的時期。不僅是流感和呼吸道疾病,除了意外死亡,幾乎所有的疾病,包括心臟病、癌症、腎病、憂鬱自殺的死亡數目都在這些日照最短的時段增加。

    科學家查看新冠在歐洲的流行死亡數據,想要知道到底是甚麼因素影響最大。氣溫?濕度?緯度?他們發現第一波新冠死亡出現在北部的芬蘭,然後隨著時令,希臘是歐洲大陸南端最後一個迎接死亡潮的國家--顯然緯度高的地區日照比較短,首當其衝。科學家還比較了美國、義大利、英國各地的新冠死亡率,這些國家人口的維生素D攝入量差不多,但都發現緯度越高(日照越短)的地區,死亡率越高。

    結論是甚麼?很可能未來的疾病預防治療和增加自然光接觸有關。病毒的活性氧反應使人生病,而陽光幫助身體產生抗擊這種反應的線粒體,這方面有很多研究。(注意:不是要你直接曬太陽,近紅外線屬不可見光。) 2022年底有一份雙盲試驗的報告,醫生給住院的新冠患者穿LED背心,打開了近紅外線的患者平均提前4天出院--他們的血象、淋巴、氧合、肺功能都比對照組好。

    科學家觀察到,人在戶外綠色空間接觸到的近紅外線劑量大大增加。這些近紅外線除了有助於新冠症狀恢復,可能對從其它一些疾病康復也有幫助,這是第21世紀以來比較新的發現,但是人們老早就觀察到,多在戶外綠蔭地區呼吸新鮮空氣能夠加速疾病康復。有一份研究報告說它還能夠預防感冒

    所以,陽光療法符合我們所說的瑞士奶酪模式。另一個符合這模的療法叫做水療,旨在激發人體的天然免疫反應,也就是生成抗體。

    人除了天生的免疫系統,還有適應性的免疫系統,就是藉著疫苗接種,讓天生的免疫系統認識入侵的病原體,起來抵抗(天生的免疫系統必須「見過」一種病原,才會建立起某種中和機制來抵抗它)。天生免疫系統分泌出干擾素去中和各種病毒,是很廣譜的強大抗體。這種干擾素可以製成藥劑,比如治療(病毒引起的)丙型肝炎藥。

    科學家對SARS和MERS傳染病的研究發現,病人的干擾素反應在遇到病毒時延遲了,而在病重的患者血液中,一型和二型干擾素的數量比輕症患者低。人體干擾素的分泌由天然免疫系統掌控。有人研究能不能藉著注射干擾素來治療新冠或改善症狀,結果發表在NEJM雜誌。真的,結果發現無論患者是否接種過,住院或進急診室的數目減少了一半。

    這個辦法依賴供應商和供應鏈,有沒有辦法能夠自然激發干擾素而不用給藥呢?科學家發現人體在39C溫度時,有10倍的干擾素被激發出來。所以泡熱水澡(或叫做水療)顯然有效。

    事實上,100年前就有美國醫生這麼做,他們只是不知道人體有干擾素這個機制--還記得1918年爆發一場流感,世界上死很多人嗎?水療是他們的一個研究項目,有當時的論文為證。

    Thursday, December 28, 2023

    阿拉斯加的河流變色

    靠近北極的阿拉斯加河流轉變驚人,過去清澈的河水變成了混濁的橙色,引起了科學家的注意。這種現像在綿延700英里的Brooks山脈尤其明顯,從阿拉斯加北部一直延伸到加拿大Yukon地區,偏遠的荒原地區看上去好像露天採礦好幾十年留下的廢墟。

    據《科學美國人》報道,在過去5到10年裡,這個地區至少有75條河流和小溪呈現出鮮明的橙色,這是因為氣候變遷引起了永久凍土融化。鐵鏽色現在可以確定是由氧化鐵和硫酸造成,顯示水中重金屬濃度升高。土壤中礦物質的氧化還降低水的pH值,讓水質呈酸性。不過直到最近,污染的具體原因仍不太清楚--這些變色的水流出現在幾個最原始的野生動物保護區和國家公園。

    pH值變化對河流生態系統的影響我們現在還不十分了解,科學家對有毒金屬的可能滲出很擔心。阿拉斯加的原住民靠這些河水維持生計,下遊社區的人和水生物也依賴這些河流來生存,污染的水會給他們造成威脅。

    參與調查這一現象的有Amherst學院環境研究教授Becky Hewitt。根據《大眾科學》報導,她對pH值問題很擔憂,強調這件事的性質恐怕很嚴重。

    一項仍在進行的研究尋求透過分析水流化學,測試各種水流變色起源的假設,來記錄變色、發生時間、以及促成的因素。美國地質調查局監督這項研究,要探索凍土暖化和融化鐵鏽水之間的聯繫,以及對下游水質和生態系統的潛在影響。

    國家公園管理局(NPS)強調北極暖化加快,其速度超過了全球其它地區,對陸地和水文生態系統產生了重大影響。阿拉斯加Pacific大學生物數學研究員Roman Dial教授強調了問題的嚴重性,說受影響的溪流不僅被污染,而且酸性很強,甚至到了能夠「凝固奶粉」的程度。他曾帶領6位研究生花一個月時間在那裡,找不到一處可飲用的水。

    儘管最初懷疑是酸性礦山廢料,但研究人員最後確定,鐵鏽色來源於土地本身。一種理論將這種現象歸因於酸性岩石滲水,認為是永久凍土融化暴露了基岩,釋放出硫酸和鐵。另一種假說叫做「濕地假說」,相信解凍激活的土壤細菌會產生可溶性鐵,因而導致鐵鏽色。

    我記得起初聽見永久凍土開始融化的消息時,人們還以為可耕種土地的面積會擴大。現在看看這些可怕的變色河流,我希望沒有某地群體中毒/患病的事件發生。我是從微軟新聞網看見的報導,《連線》科技新聞雜誌去年就報告了:Alaska’s Arctic Waterways Are Turning a Foreboding Orange

    Tuesday, December 26, 2023

    關於環境氣候的假消息

    本文內容取自Grist環保網站的文章:Why people still fall for fake news

    1995年,聯合國一個前沿科學家小組宣布,他們發現「人類活動」對全球氣溫影響很大,帶來了「實際上不可逆轉」的後果。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99.9%的科學家都同意,燃燒化石燃料已破壞了地球的氣候。

    然而30年後,在地球125,000年來最熱的一年裡,仍有人認為科學不可靠,或存在任何實際的威脅,因而不該對氣候變遷採取任何行動。有個反對氣候假資訊行動聯盟,上個月在杜拜的聯合國氣候會議(COP28)召開前發布報告,說網路陰謀論正在猖獗。在過去的一年裡,#climatescam標籤的帖子在X平台上,比#climatecrisis或#climateemergency等等標籤的帖子得到更多的點讚和轉發。

    現在任何人都可以看到花開得更早,湖水結冰得更晚。為什麼這麼久了,仍然有15%的美國人相信全球暖化沒有發生?新的研究表明,了解假新聞為何對人有吸引力,可以告訴我們如何防範假新聞。

    作家兼哲學家Andy Norman是「心理免疫計劃」的共創人,想要保護人們免受假訊息操縱,買不良資訊的帳。人的心理怪癖會讓人忽略某些不方便的事實,而放大那些支持自己信念的論點。他說「你越是依賴對自己有用的信念,而放棄事實真相,你的思維變得就越瘋狂。人們受陰謀論吸引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們感覺自己正處於一個巨大改變的世界秘密中。比如有些人相信地球是平的,他們堅信自己看見了別人所沒看見的幻想。

    每年聯合國COP往往伴隨著社交媒體上的誤導訊息激增。今年COP28在11月舉行,陰謀論開始流傳,聲稱政府試圖以氣候變遷為藉口,從農民手中奪取土地,想要引起糧食短缺。《打擊假訊息氣候行動》報告指出,傳播此類謊言會進一步加劇社會分歧,並削弱公眾對減少溫室氣體排的政治支持。在媒體知名的氣候科學家中,約有73%的人從網上遭到攻擊虐待。

    假新聞真的很有吸引力。《自然人類行為》最近發表一項研究,說氣候變遷的假訊息比科學事實更會說服人。瑞士日內瓦大學的研究人員最初打算看看是否能幫助人們抵抗虛假訊息,他們對美國、印度和奈及利亞等12個國家的近7,000人用不同的策略測試:

    參與者先閱讀一段文字,旨在加強他們的心理防禦,比如提醒人們關於氣候變遷的科學共識、科學家的可信度、採取行動的道義責任等等。然後,送給他們20條推文,把變暖歸咎於太陽和「波浪形」急流,宣揚「聯合國設計的氣候騙局」,警告說精英們「希望我們吃蟲子」。這個辦法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研究報告的作者之一、日內瓦大學神經科學研究員Tobia Spampatti說,他們是模擬人們在社交媒體回音室裡遇到的情形,假消息產生的影響巨大。 閱讀有關虛假陰謀的推文會降低人們的氣候變遷意識,也降低他們對減排行動的支持,和他們親自採取行動的意願。他說,這些假訊息更引人注目,部分原因是它會煽動人的情緒,諸如對那些希望你吃蟲子的精英們的憤怒。

    促請人們評估自己所見資訊的準確性有幫助,能讓一些人回到現實。他們還使用「預先揭謊」的策略,類似於疫苗「接種」(我去年介紹過一次),來預防人們受到假新聞的侵害。研究人員努力加強人們的心理防禦,使用一種新的、更廣泛的方法,來防範一系列的虛假訊息,但經過驗證,效果仍然不如「接種」法。

    Norman說,幫助人們理解為什麼有人可能會從說謊中受益非常重要。例如2021年底,拜登政府得知俄國總統普京計劃即將入侵烏克蘭,立刻開始警告世界,俄國會散佈虛假說法來為入侵辯護,包括製作一段關於烏克蘭人殘酷進犯俄國的虛假影片。結果俄國假影片一出,很快就被斥為假新聞。Norman說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嘗試,讓世界大部分地區免受普京所喜歡的烏克蘭宣傳的影響。

    至於氣候變化,這種警告可能不那麼成功,因為幾十年來由石油公司贊助的虛假宣傳早已影響了公眾。內華達大學傳播學教授Emma Frances Bloomfield說:「氣候懷疑論或化石燃料行業派人到處在新聞節目上發言,在社交媒體上發表,在互聯網上氾濫,他們付錢給政治遊說者。」她說假訊息的存在是有原因的,光告訴那些相信假消息的人「科學家有共識」還不夠,因為他們懷疑科學權威--他們決定對環境的認知,不是基於事實或科學,乃基於自己的價值觀或其它「更重要的」事。」

    雖然你可以用政治來解釋人們抵擋氣候事實的部分理由,但正如Bloomfield在她即將出版的Science v. Story一書中所概述的:在氣候變遷故事中,人是壞的,或者至少對環境污染負有部分責任,這需要我們做出很多犧牲,來接受事實帶來的內心衝突,來採取更多措施來降低自己的碳足跡,比如少吃肉類、拒絕飛行、或穿舊衣服等等。相比之下,否認氣候變遷能讓人覺得自己是英雄--不需要做任何不同的事,甚至會把駕駛一輛耗油的卡車視為上帝計劃的一部分--令人欣慰,比在道義或恐懼兩難中掙扎容易多了。

    Bloomfield還指出,那些散佈懷疑科學論調的化石燃料公司、社交媒體巨頭、以及俄國和中國等國家,都會從這類宣傳中得到很大的回報,因為散佈懷疑比推動確定性要容易得多,成本也低得多。」根據「打擊氣候假訊息行動」的報告,Shell, ExxonMobil, BP等等石油公司今年在臉書廣告上花了約$400-500萬美元,講論社會和政治議題。

    Spampatti博士說,打擊假訊息最直接的方法是阻止其發生。而即使監管機構能令社交媒體公司阻止陰謀論和謊言傳播,清除它們還是很難。「深度遊說」是支持LGBTQ的群體所發明,通過不帶偏見的一對一談話來說服別人,包括聆聽擔心,幫助他們克服矛盾感受(接受氣候變遷意味著承認自己可能是問題的一部分)。

    深度遊說不僅能成功減少對跨性的恐懼,而且其效果比較持續。根據在BC省一個鄉村小鎮搞的一項實驗,這一策略也適用於解決其他兩極化問題。在說服地區的幾個地方政府部門轉向100%可再生能源後,非營利組織Neighbors United的義工遇到困難--他們遇到了環保人士的不信任。他們與數百名居民交談,傾聽他們對失業的擔憂,尋找共同點,像朋友一樣講述有關氣候變遷的個人故事,而不是像對手一樣辯論事實,結果40%的居民改變了信念!最後市議會於2022年底投票,決定2050年之前轉向100%的再生能源。

    Bloomfield說,講事實和講故事都有用。對於保守派聽眾,她建議不要談論世界組織和科學家的工作,因為那是「一群沒有名字和面孔的人」,而要轉向當地辦事機構和他們實際認識的人--朋友、家人和其他值得信賴的人給你的資訊確實比較有幫助。「這些人未必像國際IPCC那麼權威,但能夠幫助你了解這些重要信息」,因為信任。

    Tuesday, December 12, 2023

    關於塑料的回收與編號

    我們常在塑料製品表面看見一個表示回收的三角形和一個號碼,不清楚意思是甚麼。

    總的說來,那些號碼並不代表塑料的可回收性,好像1和2號可以回收,幾號以上不能回收等等。不,那些號碼只告訴我們塑料的材料成分是甚麼。我列在這裡:

    #1 – PA/PET/PETE (nylon 尼龍) 回收可製作地毯、家具、新容器等等
    #2 – HDPE (high density polyethylene 高密度聚乙烯) 回收可製作洗滌劑容器、籬笆、地磚等等
    #3 – PVC (polyvinyl chloride 聚氯乙烯) 回收可製電纜、擋泥板、面板、排水溝等
    #4 – LDPE (low density polyethylene 低密度聚乙烯) 回收可製地磚等各種建築材料
    #5 – PP (polypropylene 聚丙烯) 回收可製作電瓶電纜、掃帚、刮冰刀、耙子等等
    #6 – PS (polystyrene 聚苯乙烯/保麗龍) 回收可製泡沫包裝填充材料、絕緣材料等等
    #7 – 其它塑料

    第1、2、4、5號塑料屬於比較安全的塑料,包裝和存放食物一般沒有問題。第3號和第6號塑料不安全,因為會有毒素「滲漏」出來,不應該用來包裝食品。注意:我們一度用6號(泡沫)塑料大量製造一次性使用的杯子,後來發現它會干擾人體雌性激素的數量,就改用紙杯來盛裝熱飲料了。

    7號塑料種類繁多,有的安全,有的不那麼安全。比較常見的有PLA塑料(屬於生物塑料,能夠生物降解,因此比較環保和安全)。

    另一種7號塑料是堅硬透明的聚碳酸酯(PC),不能回收,且含有BPA(它有時仍然出現在嬰兒產品中,如果產品上沒有編號,那麼一般都是PC #7號塑料,不安全。

    還有Tritan(萃特),一種堅韌、透明的共聚酯塑料,屬於有爭議。有人起訴製造商,說Tritan含有雌激素化學物質,又發現某些說它安全的研究報告,其財務來源是製造商和營銷商...為安全起見,不要用這種7號塑料材料去盛載熱液體,或放入微波爐。

    7號塑料還包括ABS、AS/SAN塑料,這些塑料很穩定且不會濾出毒素。ABS不透明,且容易回收。你如果無法判斷一個7號塑料製品是否安全,那麼不透明的也許比透明的安全--這個判斷方法僅作參考。

    還有一類7號塑料是各種TPE(熱塑彈性)混合塑料,有的非常安全,一般比PVC 3號塑料安全,但生產過程使用大量氯,不環保。判斷TPE是否安全的最佳方法是查看製造商的安全測試結果表(MSDS)

    至於哪些塑料可回收,哪些不能,各地方的回收管理政策不同,你需要查詢當地的規定。目前,大多數回收公司能夠處理1號和2號塑料,7號塑料由於成分標示不清楚,一般無法回收。3、4、5、6號塑料的回收技術難度比較大,很多地方現在沒有搞。也許再過幾年情況就不一樣了?

    關於這方面資料,美國年鑑網站有清楚明瞭的列表,你可以參考。

    Tuesday, October 31, 2023

    白令海雪蟹的忽然失蹤

    https://www.popularmechanics.com/science/animals/a45616518/why-billions-of-crabs-vanished-from-bering-sea/ 白令海地處北太平洋的邊緣,它和白令海峽把歐亞大陸與美洲大陸分開來。當科學家發現2018年至2021年間這裡將近100億隻雪蟹忽然不見時,他們不確定這些螃蟹去了哪裡。然而,在尋找它們可能的遷徙地之後,他們得出一個相當不幸的結論。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的研究人員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一項新的研究報告,幾十億隻雪蟹沒有找到新家,它們正遭受已知物種的恐怕是最嚴重的大批死亡。研究人員意識到這些螃蟹失蹤有一段時間了,但災難的嚴重程度及其背後的確切原因先前是不清楚的。

    報告的主要作者、NOAA的漁業生物學家Cody Szuwalski告訴CNN廣播電台:「當我第一次得到2021年調查數據時,我大吃一驚。每個人都希望並祈禱這是測量調查中的一個錯誤,希望明年會看到比較多的螃蟹。然而到了2022年,測量結果讓人很無奈,因為螃蟹生態的恢復之路會很漫長。」

    NOAA團隊起初向北、向西甚至深海尋找,因為沒有看到螃蟹遷移的證據,研究人員確定這些生物是大規模死亡而消失。「這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漁業災難」,Szuwalski告訴《科學新聞》。

    研究小組很快就得出結論,水溫升高是導致螃蟹死亡的根本原因。儘管雪蟹通常生存水溫是2°C以內,但應對12°C以上的溫度沒有問題。然而氣溫升高使螃蟹的熱量需求增加,它們需要攝取四倍於正常的熱量才能生存,並且水溫升高吸引了其它魚類,來爭奪螃蟹的食物供應。溫暖的海水甚至吸引了捕食雪蟹的太平洋鱈魚等物種來到。

    因此,NOAA漁業研究生物學家Kerim Aydin說,2018年開始為期兩年的海洋熱浪引發了雪蟹的食物供應缺乏,並大大增加了雪蟹的天敵攻擊。

    Aydin對CNN記者說:「這是一次巨大的熱浪效應。每次當熱浪襲來時都會造成雪蟹的大飢餓,其他物種會來攻,等熱浪過去時,情況會稍微恢復正常。儘管即使在正常情況下,螃蟹數量恢復也有很長的路要走。」

    2018年,螃蟹數量已經激增達到歷史新高,導致這一物種在白令海東部大陸架過度擁擠,高溫引起加速的新陳代謝,使這些螃蟹面臨嚴重的食物短缺、較小的空間有較多的飢餓螃蟹,加上其它物種的競爭,對雪蟹來說等於一場大災難。

    報告寫道:「這次雪蟹死亡事件似乎是全世界所報道的最大型的生物損失事件之一,原因是海洋熱浪。...氣候變化是漁業的下一個生存危機,雪蟹是個很好的例子,說明物種數量的變化能有多快。」

    白令海暖化尤其嚴重,那裡的暖化速度比全球平均暖化速度快四倍。在2018年和2019年,白令海的冰覆蓋率有時僅為正常年份的4%。Szuwalksi告訴CNN說:「那裡的雪蟹數量發生了一種意想不到、斷斷續續的變化。但從長遠來看,隨著冰層消退,雪蟹種群將向北遷移,而在白令海東部,我們可能再也不會看到那麼多雪蟹了。我們希望雪蟹的數量能夠在另一個地區恢復,並且不至於很快再看到數十億動物死亡。」

    Thursday, September 14, 2023

    清除家中的有害塑料

    我曾介紹過Shanna Swan博士《Count Down》一書中,關於人體精敏的內分泌系統受環境干擾,影響所分泌的睾酮水平,因而影響胚胎和兒童性別發育表徵的問題。(註:男女體內都有睾酮和雌激素,只是水平比例不同而已。)本文是她書中的另外一個部份,怎樣著手清除這些有害物質。

    廚房:你可能不知道,廚房中藏有phthalates、BPA和其它各種干擾人體內分泌的化學物質(EDCs)。它們可能在生產中、包裝運輸中藏進我們的食物和飲料中,甚至可能在你吃的時候,從塑料餐具中混進身體。有人做過實驗,一個人只要24小時不用塑料杯子,只用玻璃杯或瓷缸喝水,尿樣中有害的DEHP化學物質就立即下降10-20%,DEHP會降低體內的睾酮水平。

  • 儘量買有機農產品。有時會昂貴一些,算是對於健康的投資吧。你不想讓沒有清洗乾淨的絲毫殺蟲劑吃進肚裡,殺蟲劑中含有phthalates,有些作物的種植過程必須使用較多的殺蟲劑,另一些作物不太用殺蟲劑,比如牛油果、玉米、菠蘿、洋蔥、豌豆等等,你選購時最好心裏有數。
  • 多吃新鮮地產,少買處理過的食物,因為處理食品大多在包裝時接觸了保鮮或防腐劑。有時你看到BPA-free的標籤很高興,但取代BPA的BPS、BPF等等化學物質恐怕也是一樣害人。
  • 眾所周知,人工養殖的牛和羊大多在飼料中加了不同的荷爾蒙與抗生素,目的是要牠們長得快和不生病。這些荷爾蒙與抗生素或其它藥物很可能使得肉品和奶製品都不安全,帶有Organic標記的商品表明動物畜養過程沒有使用合成的荷爾蒙或抗生素,飼料中沒有添加非自然的成分。
  • 食品或飲料儲藏儘量不使用塑料製品,理由如上所述。
  • 微波爐中決不放入塑料薄膜或塑料杯盤,要把食物倒在玻璃或瓷具中加熱。
  • 儘量在家裡自己燒煮食品預備飯食,餐廳食物和外賣難免有塑料和泡沫包裝,或者炊事人員使用塑膠手套。研究發現,經常外出吃飯的青少年與在家吃飯的孩子相比,尿樣內的EDCs高了55%。
  • 你如果使用不粘鍋炒菜,建議更換炊具,因為鍋內那一層PFOA或Teflon塗料在高溫下會釋放出有害的EDC。鑄鐵或不鏽鋼或瓷底鍋比較好。
  • 過濾飲用水,不使用塑料過濾壺,儘量不買塑料瓶裝水,而使用自己的不鏽鋼或玻璃水瓶。即使你的自來水公司淨化處理得很好,仍然難免有工業、農業廢水中的殘餘物質,能夠安裝一個自家的碳過濾器最好。
  • 檢查一下家裡的各種清潔劑,它們大多含有各種不同的EDC。丟掉那些標籤上帶有danger, warning, poison, fatal等等字樣的產品,去買那些成分你能夠識別的產品,醋啦,橘酸啦,小蘇打啦,基本植物油等等。

  • 浴室:收藏在浴室的化學內分泌干擾物質也不少,主要在化妝品和其它個人防護用品內。化妝美容行業產品的監管很差勁,很多公司喜歡在產品標籤上寫pure, natural, fresh, wholesome等等,並不表示在法律上或監管標準上有甚麼特別意義。美國的食品藥物監管局並不負責這一攤,顧客必須自己看。

  • 留意看商品標籤。USDA Organic標記表示成分中至少有95%生產過程是有機的,也就是說,種植過程不用殺蟲劑、除草劑、化肥、或基因改造過的作物。任何洗滌和護膚品都要避免買標籤上帶有antibacterial字樣的商品,因為普通肥皂和水就可以解決殺菌問題。有的護膚膏標有BPA-free字樣,可是裝在塑料瓶罐中賣,真實性立即打折扣。
  • 仔細查看商品標籤上列出的成分,很多東西我們不知道是甚麼,但了解一下有好處,學著識別和不買帶有某些化學成分的商品:triclosan(在液體肥皂和牙膏中)、dibutyl phthalate(DBP在髮膠和指甲油中)、各種parabens(在洗髮膏和護髮素、洗面奶和皮膚清潔劑、保濕霜、除臭劑、防曬油、化妝品中的防腐劑)。據說有試驗報告,避免使用含有這些有害化學物質的女孩子,短短幾天內尿樣中的EDC就下降了27-44%!
  • 丟掉維尼龍塑料浴簾--任何時候你嗅出塑料氣味,都說明有塑料分子進入你所呼吸的空氣,會干擾人精緻的內分泌系統--去購買棉布或麻布浴簾來用。
  • 禁絕一切空氣清新劑,無論是插電還是噴灑式的散發香氣,都有化學物質進入空氣,不如打開一盒小蘇打,或者打開排風扇和窗子。任何洗刷池子的商品都要注意是否有EDC成分。

  • 家中其它地方:你的臥室、客廳、衣櫃等等地方都可能積存著有害化學物質,主要是phthalates、防火材料(PBDEs)、PCBs(在1979年之前蓋造的老房屋內)。

  • 房間地毯如果是合成材料(特別是維尼龍或聚丙烯),會散發有害化學分子許多年,最好更換。選不太積累灰塵和有毒化學分子的木板或瓷磚。小塊地毯要選自然羊毛或麻布材料;不要用那些做過防水或防污處理的產品。
  • 防止灰塵聚集,因為灰塵中經常吸收和積存家中在使用的一些有毒化學物質。2017年有一項灰塵研究項目,發現美國各地90%的家庭灰塵樣本含有各種PFASs。
  • 購買新的電子產品要選沒有使用PBDEs或其它溴化阻燃劑的產品;買沙發椅子或床墊要儘量選沒有阻燃劑、粘和劑或塑料的產品;買木製家具以沒有合成板或刨花板材料的為好。
  • 不穿鞋進屋是個好習慣,因為鞋底經常沾染土壤中的重金屬、草地的殺蟲劑殘餘(你的寵物進屋也最好幫牠擦一下腳爪)。
  • 你的衣櫃中如果放了樟腦丸,拿出來扔掉,因為樟腦丸中含有有毒化學物質。你可以用雪松(cedar)木或薰衣草香袋來代替樟腦丸。衣物乾洗後要從塑料罩中拿出來,放在車庫或其它地方一天以後才收進衣櫃,除非乾洗店用的是「綠色」技術。
  • 盡量避免從商店帶回新的大大小小的塑料購物袋。你可以重新使用塑料袋,或者乾脆不用塑料袋(有些蔬菜水果,比如香蕉,購買時不需要裝在塑料袋裡帶回家)
  • 你如果給小孩子買玩具或其它兒童用品,小心塑料製品,尋找PVC-free和BPA-free標籤。雖然歐美產品不允許塑料中的phthalates超過一定濃度,有些玩具部件是從其它地方進口就難免了。請盡量選購棉布、木製產品。
  • 儘量避免購買化學合成的殺蟲劑、除草劑、肥料,這些東西在草地上、園子裡會加害於兒童、寵物。草用手拔掉,或者灑醋或鹽;你家的PBC舊水管可能含有鉛或BPA,尋找BPC-free或phthalate-free標籤的產品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