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基督徒中有一大批的人腦海中對於三一的神都有這個印象:父神嚴厲,而耶穌基督慈愛、體諒、饒恕、拯救。這個印象是經不起擺在桌面上檢查的,因爲明顯不符合神學上的三一論。三一論中的“父子同質同榮”是個很抽象的説法,好多人不大明白它究竟是什麽意思,咱們可能都和耶穌的門徒腓力差不多。
約翰福音十四章8-10節:腓力對(耶穌)說:求主將父顯給我們看,我們就知足了。耶穌對他說:腓力,我與你們同在這樣長久,你還不認識我麼?人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你怎麼說將父顯給我們看呢?我在父裡面,父在我裡面,你不信嗎?我對你們所說的話,不是憑著自己說的,乃是住在我裡面的父做他自己的事。
耶穌在這裡解釋的就是父子同質同榮。我們必須把對父神錯誤印象糾正過來:你相信耶穌對你有多麽慈愛體諒,那實際上是聖父的意思,祂透過祂兒子做事。不是神子耶穌凴著自己來愛你,乃是他把天父愛你彰顯出來。聖靈也作工希望你能夠信服天父那忠實可靠的愛。我們之所以有這個錯誤印象,原因恐怕是不自覺地把自己父親的形象投射到天父啦。父親與自己疏遠,或者心目中最良好的男性尊長對自己如何,天父對自己恐怕就是那樣啦。--這個解釋是根據輔導學的家庭系統理論(family system theory)。
十八世紀的美國神學家愛德華玆(Jonathan Edwards 1703-1758)對於父神有非常矛盾的認識。在Sinners in the Hands of an Angry God那篇講章裏,他寫道:“上帝忿怒的弓已經張起,箭在弦上待發,公義將箭頭對準你的心,上帝拉弓不為別的,純屬祂樂意。一位忿怒的上帝,根本沒有義務答應你此刻不射出那支箭來,讓那箭飲你的血”。在他的另外一篇講章Christian Graces Concatenated Together裏,愛德華玆卻寫道:“使徒(約翰)告訴我們神是愛。由於神是無限的,所以祂是愛的無限源頭。又由於祂是充分的,所以祂愛的源頭豐富洋溢出來,永不枯竭。而神的愛是是永遠不變的,祂是永恒愛的源頭”。(這兩段話的英文原文見Boxter’s On Going Thoughts。)
愛德華玆極大地推動了美國的第一次基督教大覺醒運動。但你看得出他用哲學推理的語言來解釋神的愛,遠遠沒有他解釋神的忿怒時用的圖畫語言來的強烈有力。你相信一個人會對你又愛又恨(恨鉄不成鋼)?從比較健康的家庭環境出來的人大概都不會買這個賬,他們聽説“打是親、罵是愛”這類話都會以爲是開無奈的玩笑,寧願不要這種“愛”。我曾寫過一篇“何以維持不健康的人際關係”,談到心理學研究發現,不健康的家庭關係培養出低落的自我價值感,什麽委屈都能忍。你恨我?我不能介意,一家人嘛。但是在健康的家庭人際關係中,怨恨是必須透過溝通或行動姿態來消除的,否則就把愛排斥掉啦。
話説回來,相信上帝又愛我、又恨我的人都知道自己有罪,他們對上帝的愛體驗很有限,稍微遇到困難就會猜疑上帝了。從牧養照顧的角度看,這種缺乏安全感的羊是很難真正長得肥壯的。好像驚弓之鳥,他們需要愛的安慰和醫治,而不是恐嚇。這就是我希望這個錯誤神觀能夠得到糾正的原因。
你可能常听人说“上帝是慈爱的,可是他又是公义的”。问题出在那个“可是”,说明我们内心把这两面对立起来。事实上,上帝的公义主要表现在他的信实、慈爱、饶恕、拯救上。详细可以参阅神的公义不仅仅是赏善罚恶一文,或点击“Righteousness” label。
ReplyDelete上帝对罪很忿怒?all right,那个行淫差一点被打死的妇人,还有彼得,还有多马,没见耶稣忿怒啊...
ReplyDelete今天我注意到神“公义”的护心鏡是他给信徒遮胸的(弗6:14)。假如我们却以为神的公义就是要求我们行为完美,那我们都不完美,怎么能够在撒旦攻击控告的时候用来遮胸呢?被恶者的火箭一击而中!
ReplyDelete-->他們對上帝的愛體驗很有限,稍微遇到困難就會猜疑上帝了。
ReplyDelete我不希望這樣,但我的確是,在我的印象中,上帝真的很嚴厲...在我心中,祂公義的一面經常蓋於慈愛的部份。
解決的辦法是:逐漸糾正錯誤的神觀。
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