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October 13, 2013

耶穌:房角石和絆腳石的隱喻

耶穌是講故事的高手。他講了不少故事給那些不信他的法利賽人與文士聽,然後影射他們說:“經上記著:匠人所棄的石頭已作了房角的頭塊石頭。這是甚麼意思呢?凡掉在那石頭上的,必要跌碎;那石頭掉在誰的身上,就要把誰砸得稀爛”(路廿17-18)。昨天遇到一個人看不懂耶穌說的這句話,於是決心查考一番,在這裡作一個報告。

首先談談場合,耶穌講的故事涉及信不信神兒子的問題。葡萄園的園主不被園戶接待,園戶不僅不把應當給的奉上,反而狂妄地殺了園主的兒子。馬可、馬太、路加都引用了詩篇一一八篇22-23節,“匠人所棄的石頭已成了房角的頭塊石頭,這是主所做的,在我們眼中看為希奇”,然後各自用不同的筆觸來加以說明解釋。除了三位福音書作者,彼得和保羅也一字不差地引用了這兩節經文,應用在耶穌身上,請看 彼前二6-8和羅九33。這說明這首著名的彌賽亞詩從基督信仰的初期就為廣大信徒所熟悉,相信是應驗在耶穌身上的一首詩歌。

羅馬書大概是這幾卷新約書卷中最早寫成的一卷,保羅並沒有提房角的頭塊石頭,只提到絆腳的石頭。九章31-33節:以色列人追求律法的義,反得不著律法的義。這是甚麼緣故呢?他們正跌在那絆腳石上。就如經上所記:我在錫安放一塊絆腳的石頭,跌人的磐石;信靠他的人必不至於羞愧。這裏保羅混合引用了以賽亞書八14-15與廿八16,但他引用的不是MT版本,乃是LXX版本。我把LXX版本的經文列在下面。

賽八14-15的英文翻譯:if anyone trusts in him, he shall be to thee for a sanctuary; and ye shall not come against him as against a stumbling-stone, neither as against the falling of a rock: but the houses of Jacob are in a snare, and the dwellers in Jerusalem in a pit. 中文意思即“凡信靠他的人,祂(萬軍之耶和華)必成為你們的聖所,你們必不致於抵擋祂如同抵擋一塊絆腳石,或如同抵擋一塊掉下的石頭。但雅各家卻在圈套中,耶路撒冷的居民卻住在坑中”。比較就知道,LXX這句話的寫法和MT是相反的:MT是寫主必然向以色列兩家作絆腳石,把他們絆倒,而LXX是寫信靠主的人必不致於如此。兩個版本所要表達的意思其實大致一樣:拒絕信靠的人,或抵擋的人,必要絆倒、跌碎或被砸爛。

賽廿八16的英文翻譯:Therefore thus says the Lord, even the Lord, Behold, I lay for the foundations of Zion a costly stone, a choice, a corner-stone, a precious stone, for its foundations; and he that believes on him shal,l by no means be ashamed. 意即,“我為錫安安放一塊所選擇、所寶貴的房角石,信靠他的人必不至於羞愧”。所以你查看以賽亞書這句話,主耶和華在這裏說他為錫安安放的是寶貴的房角基石,而不是絆腳石啊,保羅怎麽可以把房角石改成絆腳石呢?--因為他在論證以色列人的不信。對於拒絕相信倚靠耶穌的以色列人來說,按照另一段經文賽八15,就是抵擋絆腳石。

彼得也引用了賽廿八16,說不定是受到保羅話的影響,他開始把房角石和絆腳石放在一起談論,或是試圖解釋保羅的話。彼前二6:經上說,看哪,我把所揀選、所寶貴的房角石安放在錫安;信靠他的人必不至於羞愧。接著解釋道,“所以,他(指主耶穌)在你們信的人就為寶貴,在那不信的人有話說:匠人所棄的石頭已作了房角的頭塊石頭,又是絆腳的石頭,跌人的磐石,他們既不順從,就在道理上絆跌”。意思耶穌對信的人是房角基石,對不信的人就成了絆腳石。

根據馬可記載,耶穌引用了詩一一八之後就問聽者“這經你們沒有念過嗎”(可十二10-11)?馬可指出,祭司長和文士們看出這比喻是指著他們說的,意思他們聽懂,知道耶穌對這經文的應用:他含蓄地宣告了自己的彌賽亞角色,以及暗示他們抵擋了上帝的兒子,日後要受到審判。

馬太的記錄和馬可大致一樣,但中間多了兩句耶穌說的話。廿一章42-45節:“…這經你們沒有念過嗎?所以我告訴你們,神的國必從你們奪去,賜給那能結果子的百姓。誰掉在這石頭上,必要跌碎;這石頭掉在誰的身上,就要把誰砸得稀爛。祭司長和法利賽人聽見他的比喻,就看出他是指著他們說的”。除了43節是進一步將所引的經文直接應用在不信的聽者身上,44節還引用了以賽亞書八章15節。路加也一樣,他記下耶穌的反問,“匠人所棄的石頭已成了房角的頭塊石頭”是甚麼意思呢?然後解釋:“凡掉在那石頭上的,必要跌碎;那石頭掉在誰的身上,就要把誰砸得稀爛”(廿16-18)。馬太和路加所引用的賽八15都是LXX,因為只有LXX提到抵擋落下的石頭,結果當然是砸得稀爛。

馬太和路加所提“掉在那石頭上”跌碎卻有點蹊蹺,因為賽八15寫的是在石頭上絆倒,不是掉在石頭上。我仔細看了希臘原文,原來是中文翻譯的問題。Pipto的確有從高處落下的意思,但從直立忽然倒下也是這個字,雖然英文都是fall on something,中文對前者要翻譯成掉在某處,對後者卻要翻譯成被某物絆一倒。我想路加和馬太的中文都應翻譯成:凡絆在那石頭上的必要跌碎…。

從我們今天的情形來看,對於信的人來說,耶穌是教會群體的房角石/基石,但對於不信的人來說,由於我們不是猶太人,所以恐怕談不上“絆倒”。耶穌被大祭司、文士、法利賽人棄絕,是他們所丟棄的石頭,也成了他們和一切拒信的猶太人的絆腳石。我相信馬太、馬可、路加都是這個意思,保羅在論證以色列人的不信時也是這個意思。只有彼得前書的作者是泛泛地談論信與不信,可能將保羅的話應用到不信的外邦人身上。不過考慮到早期的宣教並非到外邦人中間去開布道會,乃是在猶太人會堂傳復活的耶穌是彌賽亞,彼得書信中“不信”的人恐怕還是指猶太教徒--他們不信耶穌是彌賽亞。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