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15, 2013

談談全然敗壞的教義

什麽是聖經真理呢?是教義嗎? “人人都犯了罪”必須發揮成“全然敗壞論”才是聖經真理嗎?今天我要來討論一下全然敗壞論的聖經根據,特別要您看看幾處不支持全然敗壞的內容。哈哈,哪壺不開提哪壺!

先看這句,保羅有一句稱贊弟兄的話:弟兄們,我自己也深信你們是滿有良善,充足了諸般的知識,也能彼此勸戒(羅十五14)。這可與偉大的西敏斯特信條6章5點抵觸:這種人性的敗壞,亦留在重生之人身上,直到今生的終結。可是您認為保羅會支持這全然敗壞論?

希西家在生病的時候對主痛哭說:耶和華啊,求你記念我在你面前怎樣存完全的心,按誠實行事,又做你眼中所看為善的(王下廿3)。他顯然不認為自己全然敗壞,也不認為生病是因罪受到懲罰等等。

詩篇中歌唱,且不說大衛唱“論到世上的聖民(屬神的民),他們又美又善,是我最喜悅的”(十六3),他也聲稱自己追求良善(卅八20),並且無論誰唱那詩,都受到鼓勵,在任何環境中都追求良善。這和咱們西敏斯特信條所念的形成鮮明對照:“由於本源腐敗,我們完全不願意行善,不能行善,並且被改造成為一切良善的反面,又全心傾向一切邪惡的事,就不斷行惡犯錯”(第6章4點)。

大家認為這合乎事實嗎?聖經根據我看了,羅五6、七18、八7和西一21等等。無非提到人的軟弱、身不由己、體貼肉體、不能服神的律法、有許多惡行等等,其實用“人人都犯了罪”就可以概括。我的感覺不是這樣糟,有很多人都很善良,包括不信的人。盡管罪孽壓頭,仍然努力追求向善,互相勉勵。大衛有詩篇唱:我們的兒子從幼年好像樹栽子長大;我們的女兒如同殿角石,是按建宮的樣式鑿成的(一四四篇12節)。這哪裡有全然敗壞論的影子呢?

亞伯拉罕向上帝為所多瑪求情的對話很有意思:無論善惡,你都要剿滅嗎?假若那城裡有五十個義人,你還剿滅那地方嗎?不為城裡這五十個義人饒恕其中的人嗎?將義人與惡人同殺,將義人與惡人一樣看待,這斷不是你所行的。審判全地的主豈不行公義嗎?…

我很佩服亞伯拉罕的信心,他相信上帝的良善!他相信上帝行公義,也就是說祂不會不分青紅皂白,把所有人都當作全然敗壞而剿滅。這可與西敏斯特信條沖突!其中15章4點寫著:任何小罪都不會因為小而不被定罪,同樣,任何大罪都不會因為大而使誠心悔改的人不獲赦免。(“定罪”的意思被加爾文主義者解釋為上帝要判人下地獄。)只是,聖經中明明說有不致於死的罪

現在談談亞伯拉罕所提到的“義人”,其中我們後來知道是包括了亞伯拉罕的侄兒羅得。他為什麽會被稱為義?也許我們可以猜測,亞伯拉罕每次獻祭敬拜的時候,羅得都跟著一起獻一份。不過聖經上沒有寫。聖經只寫了主的使者去拜訪所多瑪時,他主動接待他們,並且不容鎮上的人對客人胡作非為。

加爾文主義者怎麽解釋羅得的稱義呢?他們說他當然是認罪悔改和表示願意信靠上帝了,也叫做重生了。亞伯拉罕,希西家王,詩篇作者都是“重生”的,因為一個未重生的人是與神為敵的,由於上述聖經人物沒有與上帝為敵,所以可以確定是重生了。也許您會覺得有些好笑,這不是環形推理嗎?到底是根據行為斷定一個人有沒有重生,還是根據他是否已重生來知道他能否行善?可是重生據說必須建立在悔改認罪的基礎之上,只有重生的人才能信主,所以咱們的加爾文主義者就必須證明,羅得和亞伯拉罕都曾經認罪請求過上帝赦免。這很難吧?不怕,只要有信心,從經文中自然領會這個意思,不用聖經作者明文說。哈哈!

很好,羅得的行為證明他已經重生,如果重生就標誌著被上帝接納,那羅得被上帝接納的事別的宗派不用重生的教義也可以同意。咱們不必繞一大圈來證明人的全然敗壞。人的全然敗壞論不是福音的必要部分,我們完全可以從修復關係的角度談福音。我不是說重生的教義錯,但它決不是得到救恩的全部途徑。

有人認為不提人的全然敗壞就不能傳真正的福音,這人應該提出聖經的例子,比如使徒和耶穌使用了全然敗壞論來佈道等等,您恐怕找不到。我看了兩處聖經:一處天使告訴尚未信主的哥尼流,你的禱告和你的賙濟達到神面前,已蒙記念了。後來彼得也確認,各國中那敬畏主、行義的人都為主所悅納。你想哥尼流在信主前是向誰禱告呢?反正主聽見了!第二處是保羅在雅典的佈道信息,沒有告訴人他們拜偶像是罪,勸人認罪,反倒說世人蒙昧無知的時候,神並不監察那罪。這和咱們很多人心目中的“正統做法”形成鮮明對照--告訴他們神不會白白饒恕過犯!

其實使徒傳福音的例子中是找不到從談論罪來切入話題的樣本的,更不要說全然敗壞論。偏偏我們現在有人喜歡攻擊別人,認為不認罪就不算信,信了也是信的假福音。他們為什麼要堅持那麼狹隘的神學呢!他們高舉教義,不看聖經。但人人都犯了罪,需要上帝的饒恕,也需要他人的饒恕,這就可以介紹耶穌的福音了,並不需要多說。

15 comments:

  1. 在使徒和初代教會時,盛行希臘哲學,其中有個諾斯底思想,很類似現在我們所知道的全然敗壞論。使徒們不讚同!

    ReplyDelete
  2. 其实恐怕不少新教的神学家都不接受西敏斯特信条中的某些观念。我手上陈若愚牧师写的系统神学精要就写着:“全然败坏”的意思并非说人性坏透、毫无良善,也不是说每个人都同样的败坏...他不把西敏斯特6章列给大家看,哈哈!可是这权威的信条印在新译本的研读版圣经后面,大家可以自己去看。

    ReplyDelete
  3. 「你想哥尼流在信主前是向誰禱告呢?他當然以為是向自己的神。可是真正的主也聽見了!」

    根據使徒行傳,哥尼流的神是紀念施與的神,是差派天使的神,也是差派耶穌來到世上的神。並非他自以為的神,因為猶太人稱讚這個人,「百夫長哥尼流是個又正直又敬畏神的人,為猶太全民族所稱讚。」,這神的確是猶太人的神。

    ReplyDelete
  4. 谢谢!可他是外邦人,彼得本来不会到他家去的。犹太人称赞这个外邦人,未必是因为他来到犹太会堂敬拜同一位神,只要这个百夫长常用权为犹太人做些好事就行。但您提出的也有可能,就是他已经在每个安息日来到犹太人的会堂,只是还没有入犹太教?即使如此,我们只知道那是不够的,所以上帝拣选他,要他相信复活的主耶稣。

    ReplyDelete
  5. 彼得是當時的「正統猶太人」(猶大地人),有很多散居猶太人也是散居住在猶大地以外的地方,猶太人之所以叫猶太人是因為他們祖先在被擄後有回去重建聖殿(但有一大部分沒有回去),重建聖殿的這群人形成了封閉社群,後來也把撒馬利亞人當外族人看待。他們有非常根深蒂固的「正統觀念」。

    耶穌走到撒馬利亞教導了這件事,也帶門徒去凱撒利亞。使徒行傳彼得又再次被神找去凱撒利亞教導一次,所以彼得說,「我現在真的明白了,神是不偏待人的;無論在哪國,那敬畏神又行義的人,都蒙他接納。」

    但彼得與其他猶太人還是有根深蒂固的封閉觀念,所以他又被外族人使徒保羅罵了一次。

    今天基督徒需要想一下自己是不是有類似的封閉觀念。

    ReplyDelete
  6. I totally agree that human is sinful and in need of savior. "Everybody sinned" and need forgiveness both from God and from fellow human beings, there is no doubt about it. However the "total depravity" as stated in Westminster confession article 6 is a nonsense and not biblical. People may feel proclaiming it show off some sort of humbleness.

    ReplyDelete
  7. 太十八3: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耶穌好像不認為小孩子全然敗壞?

    ReplyDelete
  8.  我看了只能苦笑(冏),版主一開始就誤解了[全然敗壞]的定義,所以後面的整串文章,就成了變相的打稻草人(扭曲對方的論點並加以打倒,就以為自己駁倒了對方)

    全然的敗壞,是專指人在救恩上的完全無能為力,以及無法靠己力行善(行善的動能來自二者,一是被造時即被賜與的良心,二是聖靈的感動)。這點威斯敏特斯信條第四章第二條也提到,[按祂自己的形像赋予知识、公义和真圣洁]

    以亞伯拉罕的求情舉例,也令人感到困惑不解,不知為何板主會做出這樣奇怪的解經。因為就那故事的結局,其實反倒是證實了全然敗壞的論點。畢竟所多瑪可是全城都被毀滅了,而存活下來的羅得和他的兩個女兒,也很快就犯了亂倫的罪

    我在想,版主可能讀的不是第一手的加爾文神學書籍,而是其他宗派的評論書刊。因為改革宗神學通常會強調:人在墮落後,神所賜與的良心和良知仍然存在,但已受到罪的影響而嚴重受損。

    如果用比喻來正確形容全然敗壞的定義,可以改寫孟子的一段話:[人性之惡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惡, 水無有不下]。水的本性就是往下流,一如人的本性是傾向為惡,這是全然敗壞的核心。但是,改革宗神學並不否認[水有時會往高處流]的現象。

    版主的立論讓我苦笑的地方,就好比舉出一大堆水往高處流的例子,然後結論說這代表[水的本性即是往低處流]的論點是錯的。



    ReplyDelete
    Replies
    1. 為甚麼說"版主可能讀的不是第一手的加爾文神學書籍,而是其他宗派的評論書刊"?歡迎介紹其它書刊。我讀的是西敏斯特信條中文版,不夠經典嗎?

      Delete
  9. 全然败坏,亳无能力本身是人造的定义和词汇,人的教训,没什么看的必要,看多了反而会影响圣经的正确理解。关键是圣经怎么说。出生的人没有败坏,有的只是有所不能的软弱而非罪性。罪不是透过遗传乃是后天的知识和影响。肉体的死不是因为罪乃是定命,犯罪有可能影响人死的时间和方式,并且招致审判。耶稣,司提反都不是因犯罪而死。信耶稣基督的人,同样会经历肉体死亡,但是会复活得永生(小部分人除外)

    ReplyDelete
  10. 版主在打假想敵喔。“全然敗壞”不是講我們人壞透了。全然敗壞的人仍然會有良善的行為,因為我們雖然是罪人,仍有上帝的形象在我們裡面。“全然敗壞”是指我們在得救的事上完全無能為力,以及我們全人已經被罪污染了。Total Depravity is not utter Depravity. ”被玷污“不等於“壞透了。”

    ReplyDelete
    Replies
    1. 我引用了西敏斯特信條喔,那是假想敵?我引用了聖經喔,我對聖經理解得不對?

      Delete
    2. 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the author.

      Delete
  11. 保羅說:「弟兄們,我自己也深信你們是滿有良善,充足了諸般的知識,也能彼此勸戒。」(羅十五14)。跟西敏斯特信條6章5節:「這種人性的敗壞,亦留在重生之人身上,直到今生的終結。」這兩者並不牴觸啊!保羅所說話的對象是「已得救」的弟兄們,換句話說他們是已有聖靈在心裡面做工的信徒,在聖靈的做工下,因此他們可以「滿有善良,充足了諸般知識」。但罪仍然殘留在他們身上,這不矛盾啊!是版主解經不小心落入了「二分法」的陷阱。比如說:我銀行戶頭裡有 100 萬,但我有沒有可能仍是一個欠債的人?有可能啊!但是版主你把銀行戶頭裡有錢跟欠債當作是完全互斥、不相容的事,因此才會做出錯誤的解經推論。
    基本上,版主你整篇文章的引用和推論,都是犯了同樣的這種「二分法」的謬誤,因而做出錯誤的推論。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