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特(N.T. Wright)所寫的《The New Testament and the People of God》一書已經翻譯成中文了!陳濟民院長和曾思瀚博士都為中文版寫了序言。陳院長表揚了賴特在新約神學和歷史研究中的貢獻,特別提到Wright本人所說的話:我告訴學生們,我教他們的起碼有20%是錯的,但我並不知道那20%是什麽。這話聽來可能有點怪,但陳院長指出,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有20%是錯的,應該求神幫助我們謙卑,並帶著分辨的心不斷學習。我舉雙手贊成這話。
下面內容是從曾教授為本書寫的序言取出:重新認識教會在上帝故事中的位置。
賴特大概是21世紀最重要的神學家之一,他的貢獻不單在新約聖經神學的領域,還有對歷史耶穌與保羅的探索。他對教會一般信徒的影響也非常深遠,他一直活躍在教會圈子,在英國聖公會的講臺上擔任主教,因此能夠平衡學術研究和廣大非學術世界。本書是賴特眾多作品和寫作中迄今最具影響的著作,我想向華人世界引介。
《新約與神的子民》一書寫於1992年,是賴特其他所有著作(包括對耶穌和保羅的研究)的基礎。雖然本書如此晚才出現在華人世界,我們還是必須好好消化此書,這樣才能享受賴特營養均衡的豐富筵席,不會只是去吃一些七零八碎的零食。華人世界對賴特的誤解,多半源自不認識(或不夠努力去認識)他的理論和神學基礎。那些批評賴特的人士,未經消化、理解、反省,就對賴特大肆攻擊,他們整整落後了二十幾年。結果,喧嚷的多是些毫無根據、錯誤、誤導的訊息。
認真閱讀本書,才能全面認識賴特,而不是用他作品的一些零碎片段來支撐我們的議論。更重要的是,賴特這本書影響了神學。他的聖經神學創造出一個符合歷史的大框架(metanarrative),使我們在詮釋新約的時候,可以把新舊約放在適當的位置上。
賴特如何引導讀者追尋故事與世界觀的真理?他乃是借著故事,以敘事的方法來建構聖經神學。當賴特這樣做的時候,他是盡其所能地避免以過度的命題方式來建構聖經神學。為了建立他的基礎,他使用眾多的資料來源,重新建構第一世紀上帝百姓的世界觀。他得到的圖畫是一幅包含了許多分岔的豐富拼圖,而不是堅持某種劃一的看法。
賴特的描繪是始於對世界觀的討論。要建立這個必要的整體故事,先得闡釋“基督信仰”的世界觀。賴特一方面拒絕無神論的世界觀,另一方面拒絕自然神論的世界觀。賴特把這個故事類比為五幕戲劇:創造、墮落、以色列、耶穌、以及新約作為第五幕戲的起頭部分。
賴特講述這個故事,是把猶太教安插在希臘羅馬世界裏。這一步驟對於追溯基督教如何從被擄之後的猶太教演化出來很重要。他所描繪的猶太世界,不是一團和氣的某種理想世界,而是多元的猶太教、各種黨派之間關系緊張的世界。第二聖殿時期的研究並不常被華人世界註意,其中的黨派之爭可能相當激烈。與此同時,他們的宗教信仰又常常使他們與羅馬人起沖突。這幅畫面可不是我們一般以為的無憂無慮的世界,這種不安不快的狀態爆發了公元70年的猶太革命。猶太人的信仰基礎是在聖殿敬拜獨一的真神,這位神呼召他們與外邦人分別出來,生活在亞伯拉罕之約的應許下。神掌管歷史,會讓以色列復興,這是大有盼望的。
根據賴特,基督教的故事建構在上述基礎之上。這幅重建的畫面不是把猶太教和基督教截然分開,而是使教會緊緊地連結於以色列救恩歷史。故事的重構,顯示在新約故事與其它猶太故事有許多相似之處。基督教是猶太教的再生。
對華人教會許多較少思考的讀者來說,賴特的著作似乎就是回到歷史上遙遠的地方,但實際上復雜得多。傳統上神學都是化為命題處理,現今采取故事進路卻剛好可以補充。其實故事也具有命題的成分。賴特指出整體性的架構,有助於澄清本來難以解釋的細節,只是需要大量的歷史資料來支撐。這樣的努力幫助讀者超越“確定”與“懷疑”的張力。華人教會傾向於追尋並宣告絕對的“確定”答案,不喜歡發問或被問,並且認為有標準答案是理所當然,這是因為西方宣教士創立華人教會的時候,把西方基要主義對抗世俗現代主義的模式也帶來了。我們全盤接受了基要主義,深信不疑,發展成今日的華人教會。賴特在這方面,不論是在牧養上還是在知識上真是幫了我們大忙。從靈命塑造的角度看,過於確定或過於懷疑對信心都沒有幫助。擺脫確定論,信心使信徒一步步走向對神的信靠。擺脫了懷疑論,信心使信徒忠實地尋求神。
重要的是,賴特的聖經故事框架蘊含基督教的倫理:我們在世上的身份,應該是這故事的體現。本書是講述《新約與神的子民》的故事,很多人不理會這些嚴肅的主題,但假如上帝的故事是從創造、墮落、以色列、到基督,這就是我們的故事,那麽世人應該能從我們的生活看見這故事以不同的形式重新演繹出來。教會(特別是華人教會)是否在世上具有能見度?當教會為世人有目共睹時,究竟是否為好的見證,能夠領人歸主,把原本不在上帝故事中的那些人帶進來?這些都是我們必須處理的重要議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