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pril 3, 2018

聖週禮儀的反思

聖週是從棕枝主日開始,到復活節主日結束。我過去參加的華人教會都不怎麼記念聖週,所以沒有機會近距離觀察這些禮儀。現在的長老會讓我有機會參加這些傳統禮儀,並且反思。

我現在因為發現經典的代罰理論並不成立,所以對不少經典的救贖說詞都有新的理解。比如「耶穌為我的罪死了」,我不會想成是我本來該死,耶穌替我死,就免了我非去地獄不可。我會理解為耶穌為我流血,潔淨了我,使我可以近前敬拜主--潔淨和贖罪是同一個字。

聖週四是記念耶穌在最後的晚餐與門徒一起,先為門徒洗腳,再設立聖餐的日子。我們在餐桌上吃了簡單晚餐,然後開始閱讀有關經文,大多採用對話的形式,夾帶簡短的敘事解釋,唱Taize的禱告詩歌和聖詩,記念主耶穌。

關於代罰理論,只有一首聖詩中提到主耶穌to bear the dreadful curse for my soul,顯然不是來自聖經。上帝在伊甸園咒詛人「必死」或「歸回塵土」,理解成咒詛靈魂下地獄多可怕,但上帝並沒有對亞當、該隱、摩西、大衛等人提過地獄。舊約中的「陰間」是個人人死後都去的地方,亞伯拉罕也去。

星期五的受難節崇拜沒有晚餐,而是從室外的一堆火盆那裡開始,讀經、吟唱、認罪的詩詞、禱告等等交替,和聖週四類似。不過一開始有一個環節,是把從聖灰星期三開始,四旬期間每個星期天邀請大家在禱告中交給主的的字條,整個小木箱放在火上燒了。那些字條上寫著各種罪過、干擾、障礙、疾病的名稱。

幾個教會合辦的十字架苦路默想我沒有去參加,幾年前參加過一次。耶穌釘十字架的故事比較長,我們晚上從頭讀了。代罰理論透露在詩詞中,表示我們大家都因為各自罪的緣故,參與把耶穌釘了十字架。或者我們都好像彼得,都有不認耶穌為主的時刻。

最勉強的部分是說,耶穌自己沒有十字架,祂背的是我們每個人的十字架,也就是全世界的罪,靜靜走到各各他。--主啊我寧願與十字架爭鬥,不願意背負它等等。這些象徵性語言意思不是很明顯,你想它在說甚麼,它就在說甚麼吧。就我個人的信仰體驗來看,從來沒有感覺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我和許多人一樣,是歡喜找到主的人。後來的屬靈掙扎也是,體驗感恩大大多於罪咎感。

對我來說,英文不是我的母語,我讀那詩的時候是不琢磨意思的。過後來琢磨,還是不太明白。比如描述這世界的罪惡,說十字架在我肩上很沉重,這是說我的罪惡很大呢?還是說我們都支撐著社會的罪惡體系,沒有去改革?

1 comment:

  1. 您好 关注你的博客很久了 你对圣经和信仰的许多观点都帮助到了我 谢谢你

    在我个人对圣经和神学的学习中 也发现在新教或者福音派中占统治地位的代罚理论有很大问题 当我更多学习了天主教 东正教的神学 我发现他们对赎罪 十字架的解读可能更符合圣经和早期教会的教导

    https://blogs.ancientfaith.com/glory2godforallthings/
    我推荐一个东正教神父的博客,里面有许多篇文章都是以东正教和早期教会角度去理解赎罪和十字架以及复活的意义 有许多理解都是在福音派对圣经的教导中被完全忽视的 对我更好的理解我们信仰的根基有极大的帮助 也许你也可以从里面获益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