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ong-Chan Rah博士是坐落在芝加哥的基督教北園大學教授,教的是「教會增長與福音主義」,專門分析教會在大都市多族文化城區中的增長。
Rah教授自己出生在一個貧窮的朝鮮移民家庭,在治安很差、種族關係緊張的城區長大。後來父親離棄了家庭,母親要做兩份工來養家。經過努力學習,Rah教授從長青藤學府畢業,又接受了高度的神學裝備。
在神學院學習的時候,班上的同學全都是白人。他們討論貧困問題,那些同學隨意貶損接受社會補助的人群,影射他們是利用別人的慷慨,白拿福利,那些單親媽媽接受食品補助是剝削政府等等,Rah聽見簡直不知說甚麼好—保守的福音派小康文化,沒有人真正認識和了解其它階層的人。
他很想說說母親每天如何工作20個小時—10個小時在三明治店,接下去在老人院做護理10小時,自己小時候經常飢腸轆轆,空蕩蕩的冰箱裡沒什麼吃的--那些政府補助的食品券,以及學校給低收入家庭孩子提供的免費午餐--當時是多麼重要。
美國雖然有不同族裔共存,生活卻基本上是分開的—白人親密接觸的親朋好友90%都是白人,他們對「別人」存著偏見。其實華人也差不多,外族人很難打進我們的教會圈子吧!
說到教會的傳福音,華人教會基本上是傳給同文化的群體。有個專門名詞叫作「同類原則」即homogenous unit principle,就是鼓勵同族群的人建立教會和發展自己的教會,是廣傳福音的最有效策略。據說馬鞍峰教會就是按同類原則推廣增長的,他們推廣目標主要是教育程度比較高、中上階層的白人--教會發展雖快,信徒並不會了解體諒其他族群。
照說各族群都有基督教會,都信同一位主,就會消除隔閡,促進緩解彼此的緊張關係吧?就美國教會現狀來看,可惜看不出有這樣的果效。Rah教授致力於建立多族裔融合的教會—接納不同地方來的移民,因為福音派教會資源豐富,可以分享,與其它族裔隔離是不必要的。
不是沒有過這方面的努力。Rah教授說,在1880年代,有一位白人牧師與一位黑人牧師合作建立教會,宣告基督徒合一的信息,吸引了很多白人、黑人。Warner牧師帶領了一場Church of God運動,美國各地興起了不少黑白種族融合的教會。
可惜過了20年,黑人白人又開始分開,據說在1912年的Church of God年會上,白人領袖正式鼓勵黑人領袖另外組織年會,因為有些白人不願參加有那麼多黑人出席的大會!
在1990年代的Promise Keepers(PK)運動是另外一次種族和好的嘗試。黑人福音派領袖John Perkins起來號召,與福音派大學校園組織InterVarsity Christian Fellowship,還有「芝加哥都市種族和好CURE」等等機構,一同大力發起種族和好的福音倡議。
從1991年成立到1997年,參與PK的黑人弟兄多達30%。根據今日基督教1996年的報道,PK宣講跨越種族的愛,實現了一個真正的突破:靈恩派的神召會與保守的浸信會和好,來自歐洲的白人族裔與來自非洲的黑人族裔互相擁抱。PK大會上最感人的是,領會者邀請黑人弟兄上前,所有的白人為他們起立歡呼。
可惜,單薄的姿態不能代替嚴正對待歷史上和制度上的不平等。眼淚、擁抱、說「對不起」是良好的開端,但是對於非裔來說,個人心意的轉變並不比制度架構的改造更重要。PK和好的信息很快就不那麼流行了,它的白人領袖Bill McCartney後來承認,40%的人對「和好」主題的反映是負面的,後來的大會參加人數就大幅度減少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