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我大學的同學石金城去年寫的。
曼哈頓是一個由哈得孫河和東河環繞的小島,兩百多年來,這個紐約市最小的區一直是倍受世人矚目的地方。在這個地方過聖誕節,是因為兒子一家選擇了在這裡工作和生活。還記得二十幾年前一部很火的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裡有一句台詞:“如果你愛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裡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裡是地獄”。其實,紐約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獄。兒子長大了,在哪生活是他自己的選擇,我只能“千萬里我追尋著你……”,於是就有了在曼哈頓過聖誕節的走馬觀花。
2017年12月24日的曼哈頓真是熱鬧,大街小巷車流滾滾,人頭攢動。位於第50街和第51街之間第五大道東側的聖派翠克大教堂(St. Patrick's Cathedral)裡燈火璀璨,出出入入的人流把門口一排排追悼故人的小小燭火煽動得跳動不已。坐在教堂裡,看金碧輝煌穹頂下,一臉虔誠的人們,心裡也有幾分感動。想來那些人都應該是上帝的忠實信徒,或者來教堂紀念和慶祝耶穌的誕生,或者來祈禱上帝的保佑,也許是來向上帝懺悔什麼,也許是向上帝述說心中的苦悶或者鬱結,請求上帝指點迷津。
節日放假,人們上街的多,人流大,是各種藝人賺錢的好機會。吹薩克斯的黑人哥們兒,現場做噴漆畫的白人姐妹兒,裝扮成自由女神、聖誕老人、西部警察或其他迪士尼或好萊塢大片中的經典形象的“演員”們各顯神通,收入看上去都不錯。幾個黑人兄弟的街舞表演正在進行中,不知道演出結束後收穫如何。中國東北的春節街頭也有很多大爺大媽組成的秧歌隊在一個個商家門前又唱又跳,除了得到商家的“獎賞”之外,更多的是自己收穫一份快樂。
聖誕節最繁忙的人大概非交通警察莫屬。第5大道與百老匯大街交叉口的一個黑人交通警察一刻不停的擺動著雙臂,力圖使交通不至於太擁堵。雖然他沒有扭動屁股,那姿勢還是很像桑巴舞,這樣執勤一天,估計什麼肩周炎或者網球肘都甩到九霄雲外去了。
聖誕節最快樂的是孩子。紐約市公共圖書館身後的溜冰場人滿為患,冰上的人群像中國冬至日鍋裡的餃子,翻不開花。不論膚色或白、或黑、或黃、或棕,最開心的肯定是推著雪人或者企鵝模型學習溜冰的孩子們,宗教與他們無關,關鍵是我們今天玩得很快樂。瘋玩兒一天,等明天早上起來,聖誕老人還會從煙囪裡鑽進來,把各種好吃的、好玩兒的裝進自己的襪子裡,想想就沒有任何不開心的理由啊。
對聖誕節最熱心、最高興的莫過如商家。商家有本事將各種各樣的節日都整成購物狂歡節。過聖誕節裝飾聖誕樹自然是必須的,商家也會為我所需,添加進自己所需要的元素,樂器店就將吉他和小號擺上了聖誕樹。七個小矮人和白雪公主也進了百貨公司的櫥窗,雖然他們與聖誕沒有一毛錢的關係,主要是為了吸引孩子們的。中國過春節的習俗是給小孩子壓歲錢,美國過聖誕節是要給小孩子買禮物,只不過那禮物名義上是聖誕老人——一個穿紅袍、戴紅色尖頂帽子的白鬍子老爺爺——趕著馴鹿拉的雪橇送來的。商家是應該高興的,因為進商場的人比進教堂的人多得不是一個數量級。市場經濟這個怪獸雖然不能最終戰勝宗教,但它似乎有魔力使宗教的神秘感逐漸淡化,使人們的精神生活物質化。
今天見到的最溫馨的場面,是一場在洛克菲勒廣場前的求婚。一個小夥子突然單膝跪下,拿出戒指向他心愛的姑娘求婚,那姑娘肯定是沒有任何的心裡準備,羞紅了臉。廣場響起熱烈的掌聲,路過的人們為他們祝福。在第六大道的“LOVE”街頭雕塑前,人們排起了長隊,等待在“愛”前留影紀念,大概是在祈禱愛之永恆吧。巧遇的還有美國的“板兒爺”,卻原來世界第一的美國也有人力三輪車,為旅遊服務的,猜想價格低不了,因為有一種說法是,美國的工業品都很便宜,就是人工貴。
聖誕節在西方應該算是一個普天同慶的節日吧?但是肯定也有人不快樂,同慶還是不能普天的,起碼川普就不會太快樂。川普大廈的門前有人在豎著中指、舉著標語牌罵川普,這種“行為藝術”看上去很“美國”。大過節的,居然公開拿國家總統開涮,看來美國人民真是太自由了。在第5大道和第42大街邊,遇到了七八個“無家可歸”的人,有男也有女,有老也有少,有單身也有情侶,還有人帶著狗。由於各種能夠解釋明白或者說不清楚的原因,流浪的人總是有的,可能,這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也許是沒有選擇的選擇。
與時代廣場的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形成強烈反差的是位於第42大街最東端的聯合國總部,往日車水馬龍的門前,已經無“雀”可羅。平日裡五彩繽紛的萬國旗都不知道了去向,只剩下聯合國自己的旗幟在冷風中孤零零地飄著。一個聲音在腦際迴蕩:“平安無事嘍!平安無事嘍!”這是電影《平原游擊隊》裡的一句台詞。是啊,平安無事,無事就是平安。聯合國總部如此冷清應該是好事,沒有大國小國的首腦或高官在這裡開緊急或者不緊急的、特別或者不特別的會議,就是天下太平的標誌。如果聖誕節能讓世界太平,我願一年365天天天都是聖誕節。
走馬觀花看到的肯定都是皮毛。兒子告訴我:聖誕節對美國人來說,除了宗教意義外跟中國的春節差不多,是全家人團聚的節日,美國人也像中國人一樣非常重視家人的團聚。聖誕節前日除了上街為孩子購買禮物,更多的人是留在家裡準備平安夜(相當於中國的大年三十)的大餐。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家人的團聚就顯得越來越難得,越來越珍貴。如果真有普世價值的話,那一定是親情無價。
第一次過聖誕節,而且是和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兒子一家在美國紐約的曼哈頓過節,想想心裡就特別高興。兒子、兒媳和孫女一起在家裡佈置了聖誕樹——一棵寶塔一樣的杉樹,看著他們在上面掛上紅蘋果、黃橙子、灰松鼠、代表禮物的各色小盒子、聖誕老爺爺布偶,最後掛上纏繞著星星般的小綵燈……最動人的是孫女眼睛裡閃動的快樂,點燃了家裡的喜慶。孫女在客廳裡用玩具廚具為全家人做著極其豐盛的“聖誕大餐”——炸茄子、烤苦瓜、紅燒香蕉、清蒸楊桃……兒子在廚房里程序嚴謹地做著西式煎牛排,兒媳打開精心挑選的上好紅酒,溫馨的香氣在屋子裡瀰漫,伴著孫女婎聲嫩氣:“爸爸,我愛你”“媽媽,我愛你”“奶奶,我愛你”“爺爺,我不愛你!””爺爺,我是逗你玩的!哈哈哈……”有一種叫幸福的東西,就藏在家人團聚的分分秒秒裡。突然記起兒子博士畢業時駕車帶我和他媽媽去尼亞加拉瀑布路途中跟我說過的一句話:“爸,你當年帶著爺爺奶奶坐飛機游海南,今天我帶著你們自駕游美國”。一家人舉起酒杯,還沒喝,我就已經醉了!
據傳,國內有部門發文件禁止過聖誕節,其實這大可不必。擔憂西方文化的侵略,是對中國文化不自信的一種表現。中國文化,尤其是漢民族文化具有極其強大的同化能力。滿清的時候有“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民國的時候有“拿來主義”,現代有“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其實,西方的東西並不一定都是洪水猛獸,就算是洪水猛獸,中國人也有本事最終將其同化——無論是東方的什麼“日”,還是西方的什麼“節”,最終都會被中國人異化或演化為聚餐大狂歡,一個“吃”字就全部解決了。坊間流傳的一句話就很能說明問題:“沒有什麼事情是一頓飯不能解決的,如果一頓不行,就再來一頓”。如果聖誕節你在北京的簋街吃飯,有幾個戴小紅帽兒的服務員為你點單傳菜,是不是也挺喜興的?一個小紅帽兒就能把中國的文化給侵略了?我不相信它有這麼大的魔性。君不見,滿清統治了中國200多年,如今還剩下了什麼?是不是只有滿漢全席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