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爲什麽,維基百科上的 Textual Criticism這個英文詞條沒有中文翻譯。也許華人教會無人認爲這有什麽重要?也許不合我們頭腦中所想的“聖經無誤”?容我暫且把它翻譯成聖經的文本比較。有人把此處的Criticism隨意翻譯成批判,讓人誤以爲聖經的真理内容是批判的對象,怪不得無人問津。Criticism意思一般是批評,但也有含有比較鑒別的意思。
聖經的文學鑒別(Literary Criticism)把聖經當作古代流傳下來的文學作品,來研究、評估,以解釋這些特別的“文學作品”的發展。聼來叫做“文學批判”,讓人想起嚴肅的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攻擊詩歌作品是多麽的虛假,其實沒有那麽嚴重的政治味道啦。而聖經的文本比較,又稱爲低等批判,是文學鑒別的一個分支,把不同的抄本、譯本互相比較,目的是努力辨認和去除那些抄寫/翻譯錯誤,找出或建構一份最可能的正確原稿。
到十六世紀初印刷朮發明以前,聖經的傳播都是靠文士們用手工抄寫的。他們用了最嚴謹的辦法來判斷和保留聖經的正確文本,然而世界上幾百個抄本,沒有一本和另外一本完全一致,因爲還是有抄寫的錯誤。假如你抄寫一卷經文,發現面前的抄本中有漏掉的字母或寫錯的字,你會不會自行糾正呢?假如你認爲你所抄寫的譯本翻譯不準確呢?It can be very tempting right?這就是猶太人、基督徒一直都努力在抄寫的時候進行文本比較的原因。可惜最初印製聖經的時候,所印的版本並沒有經過篩選比較,得了新技術的基督徒一定很興奮,立即將手邊正使用的抄本付印。
抄寫或印刷聖經時盡可能地恢復聖經原先的正確文本,這是一個很艱難的任務。某句話在兩個版本中寫法不同時,你未必能夠判斷出哪一個版本是較早的正確版本。這裡有個例子,是從一本介紹“七十士譯本”的書中看到的,我試圖把它從英文翻譯過來,目的是介紹聖經文本比較的概念。
申命記卅一章1節,中文和合本的翻譯是“摩西去告訴以色列衆人”,說我現在120嵗了云云,這是從9世紀的馬索拉文本(加了元音的希伯來版本)直接翻譯過來的。可是在希臘文的七十士譯本中,這句話的意思卻翻譯成了“摩西對衆人說完了話”,似乎是翻譯的人把希伯來文這句話的第一個字halak(他去)讀成了非常接近的另一個字kalah(他完成)。為了確認,文本比較的過程要檢查好幾樣東西。
第一,要確定申命記的其它希臘文譯本是否有正確的翻譯。結果發現有另外譯本也和七十士譯本同樣,句子翻譯稍有差別,卻不見“他去”的希臘文蹤影。第二,看看這句話的意思變化是否希臘文翻譯的方法造成的,比如有什麽解經方面的考慮?或是文字風格上的原因?不明顯。於是學者們初步確定,七十士譯本的翻譯們所讀的希伯來文本與馬索拉的希伯來文本不同!第三,看看希伯來文到希臘文翻譯的其它可能性,結果從七十士譯本的經文彙編看到,kalah一般都會翻譯成συντελεω(完成),很標準,特別是摩西五經中的文字風格。
第四,檢查書卷内部其它字句,找到申命記卅二45有一句類似的短語“摩西說完了這一切的話”,而“摩西去說”在摩西五經中反而找不到其它的出處。如果看字詞變動,文士抄寫的時候固然有可能把卅一1改成和卅二45協調,不過若說加以改動,似乎從kalah改成halak倒更有可能,因爲後者是特別常見的字。學者找到令人信服的證據,文士們顯然把約書亞記十九章49節和51節中原來的“分完了地”誤讀,將kalah按照halak來翻譯,有其它譯本為証。
第五,尋找七十士譯本之外的其它譯本,看是否有同樣的kalah翻譯。在沒有發現死海古卷以前,七十士譯本是唯一有這個字變化的版本,所以人們合理地猜想,並沒有其它的希伯來版本在此有kalah。可是從昆蘭的希伯來文本殘片中,卻發現了七十士譯本所翻譯的申卅一1:清清楚楚的希伯來文kalah,即“摩西對衆人說完了話”。
第六,這兩個希伯來文本,到底“去說”還是“說完了”是正確的原文呢?經文的内證似乎支持kalah是原來的,如上所述,而昆蘭古卷的外證也支持。儘管昆蘭的殘片太零碎,讓人無法評估那個抄本本身的抄寫質量,但畢竟它是古老的七十士所翻譯的原文以外的獨立資源。專家指出,馬索拉文本的質量一般來説超過七十士譯本,也就是說錯誤較少,但是有了昆蘭文本作證,本處字的變化反映出七十士譯本所用的原文版本應該是更早。
有時整句話在希臘譯本中有,而在馬索拉文本中沒有,也應該作同樣的分析,以確定哪個版本更早。比如撒母耳記下十四章30節,馬索拉文本說“押沙龍的僕人去放火燒了那田”就結束了。而七十士譯本卻接下去寫了一句話,“於是約押的僕人們撕裂了衣服來找他,說押沙龍的僕人放火燒了那田”。學者們把這句希臘文按照翻譯慣例還原成希伯來文,說文士抄寫的時候一定是讀跳行了。有時兩句話的結尾相似,抄寫時就容易讀錯行,不小心把第一個結尾當作第二個結尾,漏掉了中間那些字。--這很有可能,但只是一個推測。但是在後來發現的死海古卷中,的確從一個希伯來文本殘片上找到了七十士譯本所翻譯的多出來的那句話。
拿馬索拉文本與從七十士譯本還原/建構的希伯來原文相比,也許由於七十士譯本是從希伯來文原文翻譯,算是第二手資料,不少學者以爲它不那麽權威,但由於死海古卷的證據,上面兩個例子增加了七十士譯本在文本比較時的分量。從時間來看,其實七十士譯本比馬索拉文本古老。我們現在找到的七十士譯本的古抄本有第三、第四世紀的東西,而馬索拉的希伯來文本是主後十世紀的抄本,由馬索拉的學士設計和加插了音標系統。
Reference from Invitation to the Septuagint by Karen H. Jobes and Moises Silva.
ReplyDelete更多聖經文本比較的資料請察看我的另外一個網站http://bibletextualcriticism.blogspot.com/.
ReplyDelete林荣华教授建议把criticism翻成“考证”,我觉得很恰当。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