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6, 2010

牧養關懷的有力工具:認識家庭背景

成爲合神心意事工團是為幫助眾教會,滿足在牧養關懷事工方面的需要而成立,其創建人是大衛艾克曼博士(Dr. David Eckman)。

大衛17嵗信主。那時他遇到一些親切友好的基督徒朋友,特別是其中有一位周末請他到家裏,和自己的全家人一起,圍坐在桌旁吃pizza。那個基督徒家庭裏的和睦友好氣氛深深吸引了年輕的大衛,因爲相比之下,大衛自己家裏是很不快樂的:父親每個周末都酗酒和對家人肆虐;可是從周一到周五,他安靜斯文,也許和普通的上班族看上去一模一樣,問題是他好像從來都不記得周末發生過的惡劣事情。不消說,弟兄幾個從小就感到家是個不安全的地方,他們不喜歡和父母在一起,每個周末都盡量找藉口離開家。

大衛毫不猶豫地決定相信和接受這些友善和睦的人所信的神,和他們在一起實在開心。他去修讀神學、作牧師、講道、決心用自己所有的恩賜來服事神。大衛遇到他太太凱若的時候,一見鍾情,交往幾年,後來就向她求婚。可是他很驚訝地發現,從凱若答應嫁給他的那天開始,他對她的一切熱情和喜悅都忽然不見了。爲什麽會這樣?大衛想不出原因,也不敢問任何人。他把疑問藏在心裏,去盡一切作丈夫的義務。如此15年之久,艾牧師牧養教會、攻讀聖經原文的博士學位,但夫婦二人其實沒有多少感情。

那一年,艾牧師的父親心臟病發作,過世了。他去幫助母親辦理後事,内心卻並不怎麽悲哀。那個多年讓母親心酸的人終于離去,現在他打算把母親接來和自己同住,讓她好好享受一下被體恤、被關照的生活。沒有想到,母親不到幾個月也發心臟病過世了!這下子艾牧師受不住了,他悲哀和發怒,多年壓抑的情感都爆發出來。原以爲自己已經沒有剩下多少情感,現在所有不知何時藏在潛意識裏的憂鬱、傷痛、憤怒都發洩出來。

那時艾牧師第一次告訴太太從前父親酗酒肆虐的事情,你知道嗎?前面15年艾牧師從未和太太談過那些童年的往事!他同時告訴凱若,15年來自己對她其實什麽感情也沒有。艾牧師以爲這個感想一說出來,婚姻一定砸鍋了,沒想到太太淡淡地回答說:我早就知道,可是我還是愛你。艾牧師心想,她早就知道?令人驚奇。女人常常有這個本事,她們會細心體察。那時凱若遞給艾牧師一本關於輔導和幫助酗酒家庭的書,--畢竟她有個心理輔導的碩士學位,資料很多。

到此艾牧師已經牧養教會多年,而且正在寫聖經研究的博士論文,竟然從來沒有人詢問過他的家庭成長環境。他發現自己從來沒有面對和處理過去的創傷!艾博士說,在教會裏,我們很少彼此關顧到一個程度,表示“我對你童年生活的故事有興趣”。我們彼此的關係多麽膚淺,實在不應該。

那時候,艾博士就下定決心,要好好研究探討人的早年家庭生活對個人成長和轉變的影響。在接下來的二十幾年裏,艾博士在神學院任教,甚至做過幾年的教務主任,但他最大的目標在於研究聖經,看聖經原文裏對於人的情感、本能意識、自我觀、心理醫治、得救等等話題是怎樣講的。艾博士在聖經裏發現很多寶貴的真理財富,是很多牧者還不懂得利用的,因爲從神學院畢業的時候沒有得到這份裝備。成爲合神心意事工團的建立,目的就在於裝備教會領袖,用合乎聖經的方式來親身經歷神,也知道如何幫助和輔導信徒。

艾博士找到了原因,爲什麽熱戀的女朋友一旦成爲家人就沒有了情趣呢?原來在他自己的潛意識圖畫中,家人是沒有情趣可言的。家人只有義務,有盲目的忠誠,這是他從自己原生家庭不自覺帶來的觀念模式。也許你會覺得家裏有盲目的忠誠就不錯啦,可那並不是真正的愛。愛裏面是包含著欣賞和喜悅的。艾博士在講演説明的時候常會找一個女孩子問:假如有個年輕人,他並不喜歡你,但他會對你很忠誠,你願意嫁給他嗎?一般來説女孩子都回答不要。艾博士寫了好幾本書,對於信徒的靈命成長都很有幫助,其中包括Becoming Who God Intended,Knowing the Heart of the Father,等等。

教會中有無數的信徒受成長家庭環境和文化背景的影響,卻沒有面對和處理過去的傷痛。他們的婚姻出現問題、精神和情緒出現問題、人際關係出現問題、成癮,教會所用的經典方法卻只是愛心的批評責備,無法滿足安慰醫治的真正需要。結果,許多人沒有經歷到福音那轉變生命的大能。成爲合神心意事工團旨在與你分享靈命成長的一般障礙,有效地除去過往經歷帶來的負面影響,幫助你深深認識愛你的聖父、聖子、聖靈,達到醫治。

2 comments:

  1. Regarding communication between family members, if your youth express an anger, that's a chance for you to talk and understand him/her. Don't assume you already know. It is unhealthy to assume too much, and not try to communicate or comfort. (I still remeber that somebody punished her 18 year old son for expressing an anger, that is not a good example.)

    ReplyDelete
  2. Next time when somebody had a wrongdoing, talk with that person and ask,

    你看起來很着急/擔心/有壓力...給我講講你小時候家裏情況,你爸爸對你怎樣?你媽媽對你怎樣?講講他們的故事好嗎?

    After carefully listen all the stories, ask one more question: 你覺得你現在的問題和那些經歷有關係嗎?

    Don't worry what his/her answer is. It'll give that person a new insight.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