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理克(Rick Warren)牧師的«標竿人生»一書我認為寫得很好,鼓勵信徒思考聖經話語和應用。有一年我所在的教會投入不少精力來籌備和推動40天的小組運動,真的吸引了不少人來到教會,用的就是這本書。可惜教會並沒有預備好突然吸納那麼多人來加入常規的團契活動。不少新人滿腔熱情從小組來到教會,恐怕都有些掃興的感覺,40天結束後,很多人很快就決定不再來了。不過經過那次運動後,至少兩年之久,每次施洗都有人在見證中提到,是那次「標竿人生」運動的小組使他們首次跨入教會。
40天結束後1個月開始,我就注意到星期日來作禮拜的人數比原來只淨增了50人左右,一定是因為個別的團契決定增加了一、兩個小組的緣故。當時阮長老雄心勃勃,很希望能把這樣的運動繼續搞下去,每年來一回,教會不就逐漸增長了嗎?他詢問核心同工小組的每個成員的意見,可惜我們都一致地搖頭。沒錯很辛苦,想要休息一下,但是真正重要的原因恐怕都沒有說出來。我記得當時試圖總結回顧,記下了眾說紛紜的意見,可當時還是有點不了了之的感覺。
10年以後我把個人的回顧寫在這裡,或許給有心擴展的教會領袖有所借鑑。雞毛蒜皮的事就不寫了,我主要的挫敗感是從第5周開始出現的,那周的主題是了解自己被造的特色,目的是按照神給各人的恩賜都來參與服事神。我們預備了調查問卷給眾人填寫,那時收集了一大堆熱情的義工資料,很多人樂意、也有能力參與這樣那樣的服事,包括關心和招呼新人這種平時受忽略的事。
我這個人注意細節,教會要怎樣處理這些資料呢?誰應該負責組織,和所有填表的弟兄姊妹至少談談他所關心、願意參與的服事工作呢?嗨,沒有下文啦。我以為所有願意發揮恩賜服事教會的人都應該有機會,至少有機會了解情況吧,太天真,據說這類表格以前也填過,沒辦法處理。這裏面有個大問題,能否隨便誰自告奮勇都信任他/她?這是我後來才意識到的。當時我只發覺,這個教會還沒有真正預備好要擴大...
華牧師寫得很好:你的才能是你天生的能力,我們所有的才能都是從神而來。每種才能都可以用來榮耀神,神要我做我有能力做的事:神不會要求你獻身於你沒有天分的工作,而你擁有的才能正是神要你去做的有力指標和線索。…神賜給你才能並不僅讓你藉以維生,更是為了你的事工。彼得說:「既然神賜每個人獨特的才能,我們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將神的賜福傳與眾人。」(彼前四10)
從Living Bible翻譯成中文的句子聽來很新鮮,因為LB稍微作了解釋:「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這句話,把「管家」解釋得滿恰當,容易懂,就是將神的賜福傳與眾人,人人都可以參與來做神的家務事,不需要頭銜和組織架構。
保羅吩咐得很明確,可到了實行應用的時候就有了問題:有人不放心、怕出錯、或別的原因,無法讓「各人」都發揮他/她的獨特才能都來插一手。對很多教會領袖來說,改變教會現有的運作狀況似乎很危險,是不是呢?因為教會的現狀實際上是個組織架構,有等級、有資格要求!去看看你們教會的規章吧。
不怪他們,確實有故意破壞的,確實有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怕失敗、怕被指責、怕有不同意見處理不好...所以不敢放手。
只怪保羅給我們挑戰和難題!突破自己的框架真是不容易啊。
I think the bottom of the problem lies on "Disciple Training"--not an empty one or just by taking a Sunday School course. It takes determination, time and work for church leadership to undertake such an effort. Building up trust can not be achieved in a short time, such as service in a specific event etc.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