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4, 2016

「大衛的詩」未必是大衛所寫

詩篇大多是人直接向神表達心靈深處感受的話語,祈求幫助或饒恕啦,就所得到的幫助表示感謝啦等等,其中將近一半詩的開頭都有大衛的名字。

英文翻譯為Psalms of David,中文翻為「大衛的詩」的那個希伯來字LeDavid,固然可以理解為大衛自己寫的詩,但學者們發現它也可以理解為獻給大衛的詩(to David),關於大衛的詩(About David),或是為大衛寫的詩(for David)。

Kugel博士指出,有些「大衛的詩」提到在耶路撒冷或錫安或神的「聖山」敬拜神,這恐怕不是大衛本人寫的,因為在大衛的時代,耶路撒冷的聖殿山根本還沒有建造起來呢。「大衛的城」稱為「錫安」的保障是大衛死後的事,擴建的耶路撒冷稱為「聖山/神的山」至少是兩百年以後的事,但在詩篇第三篇中,作者/編者說,大衛逃避他兒子時,「耶和華從祂的聖山」聽允他在急難中的祈禱。我覺得這可理解為簡練寫意的筆法,讓大衛的經歷來激勵需要如此祈禱的人。

所以,聖經的語言是隨著時代變化的,從書卷中的詞彙,你可以辨認出哪些書卷或詩篇是早寫的,哪些是晚寫的。詩篇第一篇或第一一九篇或第一四五篇,都使用了早期書卷中沒有、但晚期書卷中比較常用的字眼,其中第一四五篇標為LeDavid。即使大衛是先知,大概也不會用他同代人從未聽聞的字彙用法來表達。

比如我的搜索發現,咱們通常翻為「威嚴」的hadar,早期一般都不用來形容神。利未記廿三章用它來形容樹,申命記卅三章用它形容公牛,列王各書卷中一次都沒有用過hadar。但在詩篇廿九篇,還有一四五篇,大衛說「耶和華的聲音滿有威嚴」等等。又比如「聖民」,可能也是描述神百姓的晚期用語,卻多次出現在大衛的詩篇中。

大衛詩篇中有不少描述聖殿敬拜的話,在「你的殿中」啦,「你的壇」啦,向你的聖殿「下拜」啦等等,這些是否大衛本人寫的?學者們提出疑問是因為根據列王記,聖殿似乎是大衛王死後他兒子所羅門建的。或許大衛能夠在沒有聖殿的時代,頭腦中構思出聖殿敬拜的情形,在帳幕中或祭壇上獻祭等等,從而寫下詩篇,但學者們考察歷史,認為古時的文學作品不像現代--作者為表達自己思想而寫。

我猜想在一個紙筆昂貴、抄傳費時和麻煩的時代,那些詩若不是某些生活場合中有用,不會被收集成冊或流傳下來。所以,Kugel博士說,至少有一部份詩篇是為聖殿敬拜禮儀寫的,指示人前來獻祭的時候說甚麼話,或求神幫忙與向神謝恩時說甚麼,正如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文化中留下來的一些禱告和詩詞。你可以想像,祭司會根據前來獻祭人的情境,選一首或幾首詩篇來詠唱。事實上,Kugel博士說,撒母耳的母親哈拿在會幕所禱告的詩詞就是一篇現成的詩篇,先知約拿在魚腹中的禱告也是。

所以,詩篇是否大衛王本人所寫,對於詠唱的獻祭人和祭司來說會很重要嗎?可能不重要。但若大衛王可能也遇到過類似的處境,對於祈求或謝恩的人來說,一定很受鼓勵。特別是涉及到「我的仇敵」或所遇到的「惡人」,獻祭時哪能指名道姓講述細節?很籠統地簡單描述一下就可以了。這正是詩篇的特點,詩人談論「救我」脫離陰間權柄等等,卻不講他到底遇到了甚麼問題。如此,很多人都能夠作同樣的禱告,不是嗎?

--這算是詩篇寫作的一個合理推測,而大衛、所羅門、摩西、亞薩、或可拉後裔,都是靈感和啟示的來源,也不排除他們自己真寫過詩。順便提一句,著名的詩篇廿三篇似乎提到「走過死蔭幽谷」和「永遠」與主同在,但按照字面只是走在最暗的谷中也不怕遭害,且要住在耶和華的聖殿中很久的意思,不可能包括死後住在那裡。我想,不同時代的人對這詩有不同的領會和體驗,各人從不同的角度去讚美主,這沒有甚麼問題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