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25, 2011

古希臘哲學對基督教神學的影響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古時候神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回答神是否存在、以及祂是怎樣一位神的問題。哲學所關注的是生命的意義、道德倫理、和自由意志等等問題。本文參考的是維基百科資料。

蘇格拉底是主前5世紀的希臘哲學家,他是第一位把哲学引進人民日常生活的人,從道德、善惡來影響社會和政治的人。他假定人做了壞事一定是出於無知,所以道德來源於知識。比如,不知道什麽是勇氣的人當然就沒有勇氣,而知道自己沒有勇氣的人就進了一步。

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記錄了很多與蘇格拉底的哲學談話。他認爲一個社會除非有個哲學家來作王,是不可能有公義(justice)的,然而哲學家往往會拒絕作王。所有執法的人應被教導行善,社會若能由明智的人來治理,好過由法律來治理。但由於明智的人不可避免地要受不明智者的統治,所以實際上法治很必要。您看出柏拉圖的政治哲學是為迎接基督公義王的理想而鋪路嗎?呵呵。

亞理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不過他感到柏拉圖的政治哲學太空泛,所以他研究真實宇宙原因,除了研究政治和政府以外,還探討倫理學、美學、心理學、神學、和形而上學。所謂形而上學就是通過理性推理和邏輯去研究不能直接感知的問題,包括本體存在問題、自然神學、和哲學邏輯。亞理士多德透過研究這些來研究宇宙。亞里士多德將人類按照追求理性心靈的程度,劃分為四種等級:道德的、自制的、不自制的、以及邪惡的。他研究神學可不是從研究希伯來聖經着手,那時還是公元前好幾個世紀,基督尚未降世為人哩。

亞里士多德留下的著作成為最完整而又最具影響力的哲學系統之一。後來主後13世紀興起的經院哲學思想家阿奎那,將亞里士多德的哲學與基督教思想混合,建立了經典的基督教的神學。後來的德國哲學家尼采曾表示他的哲學思想幾乎完全來自於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和道德原則也被一些現代哲學家所吸收和發揚。

哲学家阿奎那用自然法則來論證神的本體存在,算是自然神學的最早提倡者。他認爲信仰和理性互相關聯,兩者的交叉是研究基督教神學所必要的。他論證出上帝存在的五個證據,又提出上帝的五大屬性:上帝是靈;祂是完美無瑕的;又是無限的;上帝永遠不變;以及上帝是獨一的(God is one, without diversification within God's self),沒有多樣性存在。阿奎那提出的這五項神的本質屬性,是先排除那些哲學家認爲不可能是上帝的東西而得來:神沒有身體或物質形式,得出第一個屬性;我們眼見的所有破綻和缺陷不可能來自上帝;祂的智慧不會有限,祂也不可能受到情緒的限制好像人,此乃第三屬性;上帝如果是完美的,祂就不可能需要改變自己的計劃、旨意等等。

這些哲理邏輯完美、無懈可擊。不過上帝的第五個屬性顯然與聖經所啓示的父、子、聖靈三一性互相矛盾,阿奎那說完美完整的上帝可以用三位一體概念完整地解釋出來,這讓人特別困惑。阿奎那寫了一本書On the Triune God,專門研究聖經中神的三一性,可惜那本書不像他的另外一本書On the One God對西方神學的影響那麽浩大。許多學習神學的人還是放棄了瞭解三位一體概念,甘心把它當作一個謎。

不少人已經知道我們不能用純哲學理性來研究神學,可是他們很可能把基督教的神學當作從哲學泥潭生出來的荷花,以爲我們現在一切的神學知識都絕沒有受到任何錯誤的哲學前設的影響。可是,你看那個上帝不受任何情緒限制的假設,這個知識帶給人們什麽感受呢?說得好聽一點叫做沒有人情味,難聽一點叫做嚴厲無情。你告訴我祂是“愛”?那幅上帝第三屬性的圖畫和我們被情緒牽挂的那種愛合不起來嘛。您相信聖經還是相信哲學?

如果上帝自己是完全的,那麽祂肯定要求人也完全。這個邏輯不用通過聖經就能推出來了,是另外一個叫信徒感到懼怕不自在的哲學前設。阿奎那把這個和基督教混合起來,誰也不敢質疑。其實聖經中有無數上帝不計較過犯、也不問罪的例子,可惜在這個哲學前設之下,那些故事所帶出的關於上帝本質的啓示都變得模糊不清。

“罪的工價乃是死”,我仔細看了羅馬書6章的這節經文的希臘原文,是單數的罪,有定冠詞,the sin,不是眾數的罪行/過失。單數的罪可以理解為人裏面的“罪性”,也可以理解為人的一個不宜來到上帝面前的狀態(詳見罪行、罪性、和罪的狀態一文)。人的這個不潔淨狀態導致人永遠和上帝隔絕,這幅圖畫與上帝因爲人的不完全而憤怒懲罰,還是很不相同的,可惜對很多人來説,後者通常都輕而易舉地代替了聖經直接的教導,因爲頭腦中已有那個未經證實的哲學前設。

聖經中有不少關於上帝忿怒的描述,可以用來證明是因爲上帝對於人們的道德不完全的不滿。可若不是我們腦子中的那個哲學前設,怎知上帝的忿怒不是因爲人們拒絕信祂、服祂呢?惡劣的關係難道不足以得罪上帝,非要加上行爲的因素?認爲上帝計較義人的行爲過犯是沒有聖經根據的。我寫這篇是希望指出,西方哲學可能對基督教的神學恐怕有太多的影響,以致我們讀經時不知不覺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鏡!

1 comment:

  1. 我要大家面对的是这样一种错误的哲学前设:天父是严厉的,而基督和圣灵 somehow 是仁慈的,因为天父有个绝对的道德律 moral order 无人能够满足。

    基督替我们献上令父神满意的祭物,从近东文化历史看,人不可随意进到所拜之神的面前,否则招致祸患的观念,并非摩西时代的新发明,也不是耶稣时代的新道德要求,因为邻国所拜诸多的神也很类似。圣经学者主张把圣经放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中看,的确帮助理解圣经关于“洁净”的教导。把“洁净”的观念灵意化、道德化很可能是受了希腊哲学的影响。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