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16, 2011

傳歌羅西書中的福音

歌羅西書和以弗所書對福音的描述完全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一個克服黑暗勢力、擴展上帝愛的國度的角度。

我以前常常以爲,傳福音的時候必須要先讓人知道自己有罪,知罪是最重要的福音預工。所以我每次希望把“整全的”福音傳給人的時候,就必須提人有罪這個事實。我自己的孩子小的時候想要信主作基督徒的時候,我就告訴她們,每個人都有“不乖”的時候,去做錯事,耶穌卻愛我們和饒恕我們,要我們接受祂為主,然後教我們作有愛心的人。我兩個女兒那時候一個六嵗,一個四嵗,我忘記給她們擧的“不乖”的例子是什麽了,可是當時她倆正在為爸爸對媽媽大吼大叫地説話、然後跺腳出去感到很害怕,又為我難過。她們看出信耶穌比不信好,希望成爲基督徒,就是因爲我沒有提高嗓門和我先生針鋒相對。

現在想來,我給她們解釋福音的時候實在是避重就輕。人裏面有罪是個看不見、摸不着的抽象概念,卻早已真實具體地展示在我們的人際交往上。我喜歡遠志明的解釋:你如果不知道什麽是“罪”,就去問問你的配偶,他/她一定立即清清楚楚地告訴你。無論我當時給孩子的解釋是如何蒼白無力,反正我很高興看到她們連連點頭,表示明白!我當時主要是給我的大女兒講,問她是不是真要接受耶穌為主,沒有想到我的小女兒爬在我膝蓋上,抱著我的脖子也堅決表示要接受主。---她才不要自己留在後面,與媽媽和姐姐不同!啊,親情的吸引力是多麽大的接受福音的動力!

在歌羅西書中,保羅盡心竭力,想要傳的福音是這樣的:父神叫我們能與眾聖徒在光明中同得基業(神的國度)。祂救了我們脫離黑暗的權勢,把我們遷到祂愛子的國裡;我們在愛子裡得蒙救贖,罪過得以赦免(1章12-14節)。福音爲什麽對人有這樣大的吸引力、到處增長呢?就是人人可以看出來、能體驗的愛心,這愛心是聖靈的工作,保羅稱爲“因聖靈所存的愛心”(1章8節)。我們華人教會每次為人施洗,你聼到的見證絕大多數都含有這個重要因素--我見到了基督徒如此這般的愛心,我也願意像他們一樣,我也要這份信心!

保羅描述他所追求的福音果效是方方面面的,其中包括:體會了神的恩惠就傳遞給周圍其他的人(1章6節);行事爲人對得起主(10節,請注意,罪實在不單單是個人的事);歡歡喜喜地忍耐寬容(11節,人際關係中最大的問題一向是缺乏信任,沒有寬容);因爲愛心而不怕患難勞苦(24節);勸誡、教導各人,要把人在基督裏完完全全地引到父神面前(28節)。

我不知道初期教會傳福音的時候是否都以指出對方的罪開始,從歌羅西書看似乎不是這樣。對於中國人來説,人人有過是不在話下的,但是特別提出來討論彼此的過犯,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很不禮貌的,尤其是對不那麽熟悉的人。對處於羅馬帝國的小亞細亞地區的歌羅西教會來説,他們雖然有諸多希臘文化的影響,有個人獨立自主、為自己行爲負責的觀念,卻難以擺脫亞洲人這種行爲必須受環境制約的感受。

我寫過一篇東方和西方文化的比較,歡迎參考。對於希臘拉丁文化的人來説,福音是能夠解決人的罪帶來的行爲和死亡的問題,雖然這對亞洲人來説也是福音,但是亞洲人看人際關係更加重要。因爲罪得到饒恕是比較抽象的,人得到接納卻是具體實在的。假如說罪得饒恕意思就是可以不判死刑,甚至可以釋放出監獄,那是不是仍然一輩子擡不起頭,顏面無光?那個福音恐怕不能吸引很多亞洲人。從歌羅西書來看,福音的傳法似乎並不是透過關於罪和義的説教,而是透過愛心的傳遞。人們之間彼此接納,因爲我們敬拜的是接納人的主!

總之,假如罪得饒恕意思是被神接納,進入一個嶄新的榮耀地位(愛子的國度),作兒女也好,稱義也好,人有了第二次機會受培育、作新人,還有一份偉大的事業等著你參與,有一個別人不能取代的重要位置,那才是值得大大傳揚的好消息。我們原來不能夠,是因爲有黑暗的權勢轄制,基督使我們脫離了,我想這福音是亞洲人的福音。

4 comments:

  1. I realize that we should trust people already know personal sins, that's not part of Gospel to be convinced... practice love/empathy is the best way to spread God's Word.

    ReplyDelete
  2. “罪”的探索
    http://lightzou8.blogspot.com/p/blog-page_695.html

    ReplyDelete
  3. SIN 的俗称是“罪”,雅称是“偏差”-邹光
    在《唐崇荣牧师自述见证》一文中,唐老师提到:"华人教会一方面受着外界社会文化的冲击,另一方面亦面对内部种种偏差的困扰。”

    阳玛诺在《景教流行中國碑頌正詮〉〉一文中,提到“平生之愁懼淫忿、背公、失信、妄証、邪謀、詐佞、盗竊、妬上、慢下、憎惡同儕、尊己卑人、種種之偏、皆歸愛己。”

    我感觉唐老师此句用的"教会...种种偏差”(SINS WITHIN THE CHURCH)与阳玛诺神父的“平生...种种之偏”有异曲同工之妙,可理解为对"SINS”的一种文雅称呼,雅称"偏”或“偏差”,有别于SINS 的通俗称呼,俗称“罪”或 “罪恶”。
    "偏”或“偏差”一般用于指教会,受人尊敬的教牧长辈,前辈的missing the mark.
    如果说教会的罪(SIN OF THE CHURCH),或唐老师的罪,就显得怪怪的,虽然逻辑上也说的通,但显得不文雅,不够礼貌。

    ReplyDelete
  4. 重新翻譯“罪”可能很難。是的,中國人大多用偏差、過犯、或錯誤來表示聖經中所說的“罪”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