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16, 2025

為何許多人認為川普是好人

David Brooks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自2003年起撰寫政治與文化評論。他最近在《大西洋報》發表了一篇哲學思考文章,談為何許多人認為川普是好人

他問的問題是:為什麼一半的美國人並不覺得川普在道德上令人反感呢?川普說謊、詐騙、偷竊、不忠、行為殘忍腐敗,然而超過7000萬的美國人選他,至少認為他在道德上可以接受。有些人甚至認為他英勇、令人欽佩、傑出。是什麼讓我們陷入了這種道德麻木的境地?

Brooks從20世紀末、21世紀初的英格蘭道德哲學家麥金泰爾(Alasdair MacIntyre)的思想角度,來解釋這件西方文化墮落的事。他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社會角色,價值觀/是非感/衡量優秀的標準,大家都按照社會期待行事,人生目標不那麼能夠自己決定--或許這是一群人願意隨大流,進入道德麻木的基礎。

17世紀宗教戰爭爆發,血流成河,人們對宗教幻滅。啟蒙思想家出來說:我們不要為道德正確而互相殘殺吧,讓我們將道德個人化,人們可以有自己的價值觀,讓我們來學習與多樣性共存。簡言之,啟蒙運動奪了社會首要地位,代之以個體自主--它創造了民主、法律和言論自由等中立的公共體系,為個人提供了一個寬敞的公民秩序,讓他們能夠在秩序中規劃自己的生活。

共同道德,如果真的存在的話,是基於理性,而非宗教教條,而對這種共同秩序的奉獻是自願的。功利主義試圖建立的理性道德是--做能夠給人帶來快樂的事;不做會帶給他人帶來痛苦的事。

Brooks認為,啟蒙運動是向前邁出的一大步,它催生了美國政府體制等許多成果。珍惜我們現在擁有的塑造自身生活的自由,並相信在這種自由中,人們可以堅守既定的道德原則--這挺不錯的,也有不少例子證明,比如馬丁路德金牧師。

有人開玩笑說,看一個人希望回歸到哪一年,就能看出他是個什麼樣的保守派。Brooks認為,共同道德的衰落發生在過去60年裡,伴隨著極端個人主義和道德相對主義的興起。

然而麥金泰爾的想法是,道德失落從啟蒙運動開始,到18世紀就已經根深蒂固。因為個人的理性道德體系太單薄抽象,摧毀了彼此連結的道德生態,讓自主的個人變得孤單無力。此外,它還降低了人們長期以來尋找生活意義的能力。理性和科學擅長告訴你如何做事,卻無法回答一些根本問題:人生的最終目的是什麼?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這些是群體觀念,不是個人觀念。

到19世紀和20世紀,出現了一群試圖填補啟蒙運動所造成的道德真空的人。例如尼采說「上帝已死,我們殺了他」。理性救不了我們,只有英勇的個人能藉大膽的意志行動來尋找意義。我們將成為自己的神!幾十年後,列寧、毛澤東和希特勒出現,他們告訴人們:你想讓生活有意義或解決...問題嗎?跟隨我前進吧。

心理學家說:最難治癒的是試圖自我療癒的患者。人們試圖用自戀、狂熱和威權主義來治癒麥金泰爾所看到的啟蒙運動個人道德真空,而結果卻更糟了。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許多人,甚至大多數人,不再認為宇宙中有永恆的道德秩序。而且許多人開始認為,古代世界觀中至關重要的道德傳統過於束縛--阻礙了個人自由。

正如麥金泰爾在其最著名的著作《追尋美德》中所說的:「如今,每個道德主體的言論都不再受神法、自然目的論或等級權威等外在因素的約束。」每個人可以做許多選擇,但他們缺乏做正確選擇所需的眾人共識標準。

《追尋美德》開卷描述一個思想實驗:有人把所有的科學書籍都銷毀,又把所有科學家都殺害、實驗室都燒毀,只剩下這本或那本教科書中隨機抽取的幾頁--人們仍然能夠接觸到一些科學術語,例如中子、物質或原子重量,卻無法理解它們的關聯。麥金泰爾斷言,我們現在的道德生活有點像這樣,美德和人生目標等等短語無法整合。

沒有一個長遠的道德秩序,人們如何做出正確的決定?他們會做任何自己認為正確的事。麥金泰爾將此稱為「感受主義」,即把所有道德判斷都當作是偏好、態度或情緒表達。感受主義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很自然,因為資本主義是圍繞著個人消費和偏好而建立的經濟體系。

在一個缺乏共同道德秩序的社會中,問題之一是人們無法化解紛爭。我們沒有客觀標準來判斷一種觀點正確與否。因此,公開的爭辯只好無止盡地持續下去,最終導致憤怒和兩極分化加劇。人們用自以為是的話達到自己的目的,實際上不是在辯論道德,而是在用道德語言來強制推行自己的偏好。

如果沒人能夠說服他人辨別是非,那麼解決分歧的方法只有兩種:脅迫或操縱。每個人都將別人視為達到目的的手段,脅迫他們相信我們所相信的東西;或者,像廣告商、煽動分子和有影響力的人那樣操縱情緒,最終迫使人們接受他們想要的東西,或幫助他們得到想要的東西。

在1980年代,哲學家Allan Bloom寫了一本書,指出在一個沒有道德標準的世界裡,人們變成道德相對主義者--你做你,我做我自己,都無所謂。正如麥金泰爾所說:「倫理與美學之間的選擇,並非善惡之間的選擇,而是要不要以善惡為標準的選擇。」

這種道德相對主義比現在強多了。最近30年來,人們似乎試圖藉政治認同來尋求正義感,以填補道德空洞。結果,政治就開始滲透到一切事物中,並且演變成一場聖戰,在這場聖戰中,協商討論開始像是背叛。

更糟的是,很多人不知道,誠實、忠誠、同情心和利他等等美德,是能夠引領美好生活的實用工具。人們變得焦慮和脆弱,正如尼采說的,那些知道自己為何生活的人,無論如何都能堅持下去。而不知道生活目標的人,面臨挫折就崩潰。

社會趨於瓦解。密西根大學政治學家Ted Clayton說:「麥金泰爾認為,今天我們的社會很破碎,很多人對共同利益毫無概念、大家無法團結起來追求共同利益、無法彼此說服共同利益是什麼,事實上,大多數人都認為共同利益並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

川普來了,道德的語言他連說都不說。當他赦免那些不知悔改的卑鄙小人時,似乎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做一些削弱我們共同道德規範的事。川普說的是我們現代人能聽懂的語言--偏好的語言:我想要,權力的語言:我有籌碼,自我的語言,利益的語言,佔有的語言。川普不讓自己承當甚麼社會角色,不努力達到甚麼大家認同的卓越標準。他甚至把總統職位當作一件個人財產,用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正如政治理論家Yuval Levin所看到的,許多人(包括川普在內),並不尋求被他們所進入的體制塑造,反倒尋求把這些體制當作表演舞台,展示他們精彩的自我。所以,這些人當然不會覺得川普在道德上令人反感。他只不過是個人主義社會想要塑造的那種人的誇張版而已。民主黨人也別太自以為是,如果川普在你們的團隊裡,喜歡他的人也會有一大堆。

有人或許會否認,那只是自欺欺人。但我們很少人能逃避時代環境的道德氛圍。正如麥金泰爾所說:「野蠻人並非在邊界之外等待;他們已經統治我們很長一段時間了。而我們之所以陷入困境,部分原因是我們對此缺乏認識。」

David Brooks的觀察很對,但我不確定他的結論是否正確--調整文化,加強道德教育。我感覺所有過往的權威似乎都失去了道德教育的權威。推動資本主義發展的個人主義應該用比較完備的法律規章加以遏制,還應該加強族裔之間交流和教育。我感覺美國的大眾教育是否有些落後,令一批人好像井底之蛙,盲目自大,而且他們大膽跳出來,以外行人的強勢去領導專家和內行人。

Monday, July 14, 2025

洪水預警系統與反應

今年7月4日,一場暴雨引起德州Guadalupe河猛漲20多英尺高,引起沿途很多夏令營和村落突然被淹沒或沖走。那個地區剛好沒有建立起充分的預警機制,但即使預警系統運作良好,每次都有一些人不理會。

不消說,任何預警系統的有效性都靠人的反應。德州大學技術信息政策研究所的Keri K. Stephens教授研究緊急通訊,發現僅僅向人們提供技術資訊和數據,往往不足以有效地傳達危險信息並促使他們採取行動。

她的團隊研究洪水危險的警告溝通。他們發現,經歷過洪水的人對危險的認知比較高,而沒有經歷過洪水的人群常常不了解各種洪水危險,例如風暴潮和山洪暴發。雖然緊急救援人員經常組織理論演習和教育--這對人們的緊急準備非常重要--但只有少數社區積極參與預警演習。

用甚麼樣的信息來傳達洪水危險?人們需要收到這些信息。為此,Stephens教授的團隊與德州水資源開發委員會合作開發,幫助當地防洪官員整理和優先處理有關洪災的資料,以便他們能夠與當地社區分享最重要的信息。

NAOO平常用的信息有「Turn Around Don’t Drown」,鼓勵人別趟水、別上橋,立即尋找避洪場所,雖然很有用,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有同樣的反應。新開發測試的信息有「Keep Your Car High and Dry」等等,是特別針對那些通常自覺無所不能、卻又不想自己車子受損的年輕人。雖然還需要更多研究,但這反映出我們瞭解洪水信息傳播的一個重要面向--接收信息者如何做決策--取得了進展。

研究人員進行大眾訪談,經常聽到人的反應:「又是山洪警報。我們經常收到這種警報--它從來都沒在我的地段發生。」這種揭示了洪水預警系統中的一個根本挑戰:當人們聽到「洪水警報」時,他們往往會聯想到其它的事,而且對洪水事件的過往體驗也會影響到人們反應。有些人將洪水警報等同於水位監測所觸發的警報技術基礎設施,另一些人則想到手機警報、特定地區的通知系統、甚至是警車呼叫器。

除了電子通訊之外,許多社區的預警仍然透過普通的人際聯絡發布。應急管理人員會直接與大型企業和機構協調,分享信息說:「嘿,約翰,今晚一定要派人守著國家氣象局的警報和河流。」這種以人為本的方法與日本的社區報警系統類似,可以直接確認是否警報已收到--這是大眾媒體和手機系統無法保證的,尤其是在斷電和手機訊號塔故障期間。

研究發現,有效的預警信息需要包含五個關鍵要素:清晰的危險描述、特定位置資訊、可操作的指導、時間提示和可靠的來源。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FEMA)的綜合公共警報和預警系統的信息清楚,叫做IPAWS,可協助當局快速起草有效的預警信息,是個全國性的基礎設施。

IPAWS雖然功能強大,但也有局限性:並非所有緊急管理人員都接受過使用培訓,而且資料可能會送達必要的預警區域以外。此外,許多舊款手機缺乏最新功能,因此可能無法接收很多預警信息。

可以補充IPAWS的有社區的選擇加入系統。這些系統可以由社區或當地機構運營,讓居民註冊接受本區通知。但人們必須知道這些系統的存在,願意分享電話號碼,並記得更新資訊。社交媒體平台增加了溝通管道,緊急管理人員越來越多地使用社交媒體,來分享最新動態。這些社交媒體往往只覆蓋某個族裔,而且並非每個人都會定期查看社交媒體。

關鍵在於多管齊下,多方警告。研究發現,人們需要多次警告才能培養緊迫感。而最有效的策略很簡單:把消息告訴另一個人。人際網絡有助於確保信息傳遞,並能促使人們採取行動。前自然災害中心主任Dennis Mileti說:「無線緊急警報系統很快,媽媽更快。」

國家氣象局(National Weather Service)、FEMA和聯邦通信委員會(FCC)的專業和研究人員越來越擔心的是,人們因收到太多警告而忽略警告。然而,我們在這方面的的經驗數據有限。

這裡有個兩難困境:官員有義務向處於危險中的人們發出警告,但頻繁的警告可能會使接收者變得麻木。我們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確定人們認為警告是否與己無關對行為的影響。當人們會駕車駛入可能被洪水淹沒的區域時,這種區別尤其重要。

總之,有效緊急通訊的關鍵,在於打造能夠引起特定受眾共鳴的訊息,並建構與科技系統相輔相成的社交網路。如何在美國和國際上有效地做到這一點,還在研究之中。將行為洞察應用於各級通訊預警系統的設計也至關重要,此外,不僅要測試技術,還要測試整個端到端系統--從威脅識別到社區回應。

最後,在嘗試覆蓋盡可能多的人群時,在多個溝通管道是一項重要策略。科技能夠支持人類決策,但不能取代人類決策。

Friday, July 11, 2025

發現附近「蓋世太保」的活動

蓋世太保(Gestapo)是1930年代德國納粹時期的希特勒秘密警察,殘酷鎮壓持不同意見的人。現在美國無法無天的部門ICE,不少人說就是川普的蓋世太保。

In recent months, the activities of United States Immigration and Customs Enforcement, better known as ICE, have seen a noticeable uptick. Multiple ICE raids have been conducted across the country as agents arrest large swaths of people suspected of being illegal immigrants. These activities have been met with intense pushback from communities, particularly in the form of protests.
最近美國各地ICE突襲增加,引起很多社區和群眾抗議。

However, one mobile app developer has sought to take a different approach in his stance against ICE, specifically by creating an app called ICEBlock.
有人開發出一個ICEBlock來對付ICE。

說明一下:先不提ICE蒙面劫持人、塞進無標識車輛、不回答問話、不報去向的行為,他們拘捕的對象並非罪犯,乃是辛苦做工、繳稅卻不領福利的無證移民。即使申請避難有合法證件的移民,特別是拉丁裔,也難免無故遭到審核,甚至被取消臨時合法身分。ICE剝奪人的正當法律申述程序,不分青紅皂白,甚至把錯誤拘捕的人也加快遞解到國外。

ICEBlock is a smartphone app available exclusively on the Apple App Store for iPhones that is meant to serve as a warning map for potential ICE raids and activities. Originally released in April 2025, the app has swiftly become popular in the App Store in proportion to rising ICE activities. At the time of writing, it is ranked #1 in the App Store's social networking category, and according to its developer, Joshua Aaron, has amassed over 30,000 users and counting.
這是蘋果智能手機上的一款App,為可能發生的ICE突襲和活動提供預警地圖,目前已有三萬用戶。

ICEBlock encourages community members to report ICE sightings anonymously 鼓勵社區成員匿名舉報ICE目擊事件
ICEBlock is meant to serve as a live warning map and bulletin board of ICE activities and sightings for citizens of a town or city. When you open the app and provide your location, the map automatically populates with user-made reports of potential ICE sightings within a 5-mile radius. For users who believe they've sighting ICE activity, all they need to do is tap an address on the map and, if necessary, add clarifying notes about the situation. 
用戶只要開啟App並提供位置,地圖就會自動填入方圓5英里內最新的ICE目擊事件。舉報者只需點擊地址,也可添加說明。

Once the report is submitted, all nearby ICEBlock users are automatically notified, so long as their phone is not on Do Not Disturb. Users will also receive notifications when a report has been removed, whether due to a false alarm or the end of any ICE activities. Even if the app is closed, users will receive push notifications for newly-submitted or removed reports. ICEBlock has support for 14 different languages, including Arabic, Spanish, Vietnamese, and others.
一位用戶提交報告或移除(誤)報後,所有附近的ICEBlock用戶都會收到通知。ICEBlock能夠支持14種語言。

Both the sighting reporting process and receiving notifications are designed to be completely anonymous. Using ICEBlock does not require an account or password; it can be used immediately as soon as the app is opened. Additionally, no data from users is captured or stored by the app, providing an extra layer of anonymity. This, unfortunately, is the reason that the app is exclusive to the Apple App Store, as an Android version would require a device ID registration in order to send push notifications. Attempting to maintain the app's anonymous approach would cause a problem with Android notifications.
不必開戶頭和設密碼,報告目擊和收警告完全匿名,但不能在安卓手機運行。

The app's intent is to help prevent ICE interactions, according to its developer
本App目的是防止與ICE見面互動
The popularity of the ICEBlock app has naturally caused some friction with ICE itself. In a statement to TIME Magazine, ICE acting director Todd Lyons said that the app could be used to incite violence against ICE agents and "paints a target on federal law enforcement officers' backs."
ICE自然不喜歡人使用這款App,負責人說有人會用它對ICE人員煽動暴力。

In a separate interview with TIME, ICEBlock developer Joshua Aarons clarified that the purpose of ICEBlock is not to incite violence, but to help keep communities connected and avoid interactions with ICE altogether. "The app is to inform, not obstruct. This is to have people avoid having that confrontation in the first place," he said. 開發ICEBlock的是Joshua Aarons,他說ICEBlock旨在幫助社區聯結,完全避免與ICE進行任何互動,而不是煽動暴力。

When making a report on the app, a warning is displayed to users at the bottom of the screen that reads,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this app is for information and notification purposes only. It is not to be used for the purposes of inciting violence or interfering with law enforcement." 用ICEBlock舉報時,屏幕下端顯示:「請注意,此App僅用於提供資訊和通知,不得用於煽動暴力或干擾執法。」

Wednesday, July 9, 2025

法庭不再相信政府

美國法庭歷來比較相信政府律師,而現在變了。舉臭名昭著的Abrego Garcia一案為例--您也許早已聽說了,連維基百科上都有紀錄,內容歸納如下。

薩爾瓦多人Garcia從2011年起就住在美國馬里蘭州,妻子是美國公民,生了孩子(是美國公民)。2019年移民法官曾經裁定,Garcia在他本國會面臨幫派迫害風險,不可遣返。然而2025年3月,川普政府違反法庭命令,把他遣返至薩爾瓦多臭名昭著的CECOT監獄,並剝奪了他的正當法律申述機會。他妻子隨後在馬里蘭州聯邦法院起訴,控告政府非法遣返。法官Paula Xinis批評政府行為「令人髮指」,下令將他帶回美國。政府一度聲稱法院無權干預,最高法院也曾允許繼續羈押一時。幾經斡旋波折,他終於回到美國。然而聯邦政府開始指控,(不再說他是M-13幫派成員),改說他在2022年曾在田納西州搞人口走私。Garcia否認所有的指控,質疑政府有政治目的。在6月初的過庭聽證中,田納西那位法官對檢方提出的「證據」和驅逐理由(對社會有危險)表示懷疑。

Xinis法官說,她不相信川普司法部關於遞解Garcia出境真實意圖的任何說詞,要求司法部(DOJ)在本週四的聽證會上出庭,宣誓作證,陳述實際計劃。Popok律師匯集和報告這些資訊,預測川普政府下一步會如何攻擊和挑戰Xinis法官。



當Xinis法官看到DOJ的律師對所有問話都含糊躲閃、不合邏輯時,就發令在7月10日再舉行一次聽證,政府必須派人作證,親口說說遞解Garcia的理由,是根據某條移民政策呢?還是故意藐視法庭命令?政府根據甚麼何時做了甚麼計劃?法官必須了解這一切細節才做裁決。

目前,沒有任何犯罪紀錄的Garcia關押在田納西監獄中,面對那些荒唐的指控。Xinis法官能不能把他帶回馬里蘭,在那裡等候上訴最高法院的裁決?她不休息,因為關乎一個人的自由和憲法人權問題。

在前一天的聽證中,她駁回了一個DOJ請求撤銷案件的動議,因為Garcia已經回到美國。Xinis法官四月份就命令DOJ把Garcia帶回美國,最高法院也在四月說DOJ應該把他帶回美國,結果他們拖延了兩個月才執行,而且不把他帶回馬里蘭,倒是送到田納西,打算在那裡控告Garcia(兩年前)一個莫須有的罪。

田納西的過庭法官Barbara Holmes認為DOJ控告「人口走私」依據不足,即使必須走法律程序,也應該釋放待審。然而Garcia的律師提出留在監牢,因為釋放後的Garcia會立即被ICE拘捕,遞解出境到另外一個國家--蘇丹?利比亞?由於DOJ的律師確認他們會這樣做,法官同意將Garcia繼續留監--目前他正在申請將案子轉回馬里蘭州。

請注意,Garcia是半夜在馬里蘭家裡被ICE綁架走的,特別是他們知道有個「不得遣返」令,仍在沒有正當法律程序的情況下故意把他送回薩爾瓦多--這是Garcia的律師要求不釋放出獄的原因。他已被扔進薩爾瓦多的一個牢房受過了折磨。

DOJ的一個律師先對Xinis法官說,我們要先審理他在田納西的移民走私案,不容他妻子孩子去探望。然後另一個律師說,不,我們要儘快把他遞解出境,不想等候--我們要放棄對他的刑事指控,把他遞解到一個不是薩爾瓦多的國家,或回到移民法庭,要求撤銷那個「不可遣返」令。Garcia的律師對Xinis法官說:看哪,川普政府在Garcia的憲法權利問題上翻來覆去,我們不相信。

Xinis法官對大家說,「不能隨意放棄刑事指控完事。你們雖然把人帶回美國了,卻沒有帶到我這裡。你們把他帶回國的原因是為要在田納西起訴他嗎?」答曰「不是的」。法官:「那我就不明白了,幾天前你告訴我,你們無法把他弄回來,幾天後你們把他弄回來了...你們告訴我的事沒有道理。」

現在Xinis法官要搞清楚的,一是最高法院指示她(一個聯邦法官),必須確保Garcia恢復到政府違憲之前的地位--他之前沒有在田納西受拘捕面對刑事指控。二是關於他所面對的刑事指控,DOJ的律師對案情含糊其辭,對於將人儘快遞解出境的意圖倒是直截了當說「是」。所以,她允准Garcia按Holmes的決定,7月16日之前留在田納西監獄。

一天之後Xinis法官下達命令:「(政府)被告必須指定至少一位親自了解情況、或能夠合理了解情況的人來代表DOJ,來說明他們拘捕原告(Abrego Garcia)的意圖,以及打算一旦他從田納西得到釋放,就遞解他到第三國或中止「不得遣返」令的努力。」他們做見證的話題包括,所斷言的拘捕法律依據、所提供原告及律師任何通知的時間和內涵、所計劃的任何拘捕監護/轉移的地點方式步驟,法官要看看DOJ藏了甚麼秘訣,手中有甚麼牌。

聽證時間定在7月10日下午1點,政府代表必須出席作宣誓的證人,讓原告直接問話。當天早晨9點鐘之前,被告必須將證人名單交給法官和原告--這是被告的義務,讓被告準備問題。

Popok律師覺得川普的DOJ恐怕不會配合法官,因為他們一貫善於躲貓貓,他們會反對和挑戰法官的要求,而不會派任何代表出席作證。他們可能會提出動議要求重新考慮,或說法官沒有權力強迫政府披露執法依據,或稱那些都是不必批露的律師-客戶行政特權,或某種關乎外交政策的總統特權。最後,我們恐怕還是要看最高法院怎樣判。

Monday, July 7, 2025

轉發:「美國黨」能解決債務?

本文內容來自英國媒體BBC昨天發表的時事報導分析

億萬富翁馬斯克為「美麗大預算法案」與川普發生了激烈決裂,幾周後他表示正著手成立一個新政黨。他在自己所擁有的社交媒體平台X上宣佈,美國黨(America Party)已成立,將挑戰共和黨和民主黨的兩黨制。

新的黨是否已在選舉機構正式註冊現在還不清楚,馬斯克也未透露這個黨由誰領導或具體形式如何。最初提出組建新黨的想法,是他離開了政府職位之後,與昔日盟友爆發了激烈的公開罵戰時刻。當時馬斯克在X上發起投票,詢問用戶美國是否需要一個新政黨。

7月6日,馬斯克引用他這項民調結果:「你們以2比1的比例希望有個新政黨,這個政黨現在有了!...當我們的國家因浪費和腐敗而走向破產時,我們實際上生活在一黨制下,而非民主。今天,美國黨成立,目的是讓你們重獲自由。」--(我不懂他說的「實際生活在一黨制下」是甚麼意思,猜想「重獲自由」是指MAGA共和黨上台剝奪了不少人權。)

馬斯克曾在2024年為川普重返白宮投入了$2.5億美元。大選後他被任命為一個新的政府效率部(DOGE)負責人,負責尋找大幅削減聯邦預算的方案。短短幾個月後,馬斯克離開這個「臨時政府雇員」職位,並開始公開批評川普的稅收和支出計劃(即所謂的「美麗大預算法案」)。

這項法案在上週以微弱多數在國會通過,並由總統簽署成為法律。其中包含巨額支出和減稅措施,預計未來十年將使美國赤字增加逾$3兆。很多人批評這個法案,馬斯克稱其為「令人作嘔的怪獸」。BBC商業事務編輯Simon Jack對這一宏大預算計劃的償還前景、 以及其對美元及美債的衝擊進行了分析。

他說,美國債務現在已經高達$37兆美元,當川普在白宮慶祝他的「美麗大預算法案」在國會通過時,外界預計美國政府債務總額至少再添$3兆。這種債務膨脹讓人開始質疑,世界其他國家到底會願意借錢給美國到甚麼程度。

這種疑慮最近已體現在美元對英鎊貶值10%,對歐元貶值15%。投資者要求美國支付更高借貸利率上。美國需要借貸,以彌補每年收入與支出之間的缺口。

雖然美國整體借款成本相對穩定,但長期貸款和短期貸款的利差(即「收益率曲線」)已擴大,這表明市場對美國長期借款可持續性的擔憂加劇。美國降息步伐比歐盟和英國慢,理論上這應該令美元比較強,因為投資者在美國存款的利息比較高。

全球最大對衝基金創始人Ray Dalio認為,美國借貸規模已來到十字路口。按目前趨勢,要不了多久,美國將每年花$10兆美元在貸款和利息償還上:「我確信美國政府的財政狀況正處於轉折點,如果現在不解決,債務將積累到無法不帶來巨大痛苦才能夠管理的程度。」

這種「巨大痛苦」會是什麼?第一種選擇是大幅削減政府支出、大幅增稅,或兩者都有。Dalio建議,將預算赤字(即支出超過稅收)從當前的6%盡快降至3%,可避免未來的麻煩。川普的新預算案削減了一些支出,但減稅幅度太大,因此目前的政治走向正在朝相反方向發展。

第二種可能,如以往危機時期,美國央行可以印更多錢,用於購買政府債務(正如2008年金融危機所見)。但這可能推高通漲和不平等,比較有利於擁有房產和股票等資產的人,而不利於依賴勞動收入的人。

第三種就是美國直接違約,付不起就不付。鑒於「美國財政部的全部信用」支撐著全球金融體系,這種違約將令2008年金融危機相形見絀。

無論人們喜不喜歡,世界對美元幾乎沒有替代選擇。經濟學家、前債券大佬Mohamed El-Erian對BBC說,許多國家正試圖減少美元持有,「美元比重過高,全球都知道,所以我們看到黃金、歐元和英鎊上漲,但想大規模轉移很難,幾乎沒有其他選擇。...美元就像你最乾淨的髒襯衫,你不得不繼續穿著它。」

儘管如此,美元和美國國債作為全球基準資產的未來,已在最高層成為討論題。英格蘭銀行行長最近告訴BBC,美國債務水平和美元地位「令美國財政部長Bessent非常關注。我認為目前美元尚未受到根本性威脅,但他非常清楚這些問題,也絕不會低估。」

$37兆美元的債務是個難以想象的數字。如果你每天存100萬,也要10萬年才能存夠。理性看待債務,應該以國家收入的百分比來衡量。美國經濟年產值大約$25兆美元。雖然其債務收入比高於許多國家,但還不及日本或意大利,而且美國擁有全球最具創新力和財富創造力的經濟作為支撐。

1968年有一本《美元的終結》出版,警告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地位的風險。作者早已去世,但美元依然存在--但這並不意味著美元的地位和價值是理所當然的。您認為馬斯克的美國黨會如何解決債務問題?

Friday, July 4, 2025

保健:不要聽小肯尼迪的

川普重新上台後任命的公共衛生部長是著名的反科學、反疫苗小肯尼迪。幾個月來,他發表了一些關於疫苗的聲明,引起人們對疫苗安全有效性評估的懷疑。可他的不少說法是錯的!

比如在6月12日,小肯尼迪在Fox新聞網上告訴觀眾,說97%的聯邦疫苗顧問都從中獲益,又說兒童被要求打92種預防針。他還到處聲稱只有新冠疫苗(沒有其它疫苗),既用於大人也用於小孩,而且從來沒有做過雙盲試驗(即與安慰劑比較),「根本無人知道」新冠作為常規接種的(長期)安全性如何。

Jake Scott是斯坦福大學的傳染病醫生,負責管理一個開放的數據庫,有幾百項疫苗對照試驗的資料,參與實驗的患者超過600萬,對幾十年來的疫苗安全性研究非常熟悉。他認為糾正肯尼迪的話以正視聽至關重要,尤其是這些言論出自一位當今負責監管美國人口健康的官員之口。本文是他在專家資訊網站文章的內容

哪裡有92針!1986年制定的兒童接種計劃,包含11劑疫苗,可預防7種疾病。現在這個計劃包括50劑疫苗,預防16種疾病。公立學校入學法通常要求孩子們接種30至32劑疫苗,預防10至12種疾病。目前還沒有哪個州強制要求接種新冠疫苗。我們不知道小肯尼迪的「92劑疫苗強制接種」從哪裡來,但實際數目少得多。

從安全角度來看,比較重要的問題是,如今增加疫苗接種的計劃是否會對兒童的免疫系統造成過重的負擔?沒有過重,因為隨著幾十年來疫苗技術的進步,每劑疫苗中的抗原數量比以前少得多。

抗原就是疫苗中能夠觸發免疫系統反應的分子,訓練免疫系統辨識特定的病原體。有些疫苗含有微量的鋁鹽作為佐劑,可以提高免疫反應的品質和持久力,所以每劑疫苗只需比較少的抗原就可以提供保護。

1986年的11劑疫苗,在18年的時間裡產生3千多種抗原和1.5毫克鋁,而如今的完整接種方案在相同的時間段內產生大約165種抗原(減少了95%),和5-6毫克的鋁。在1900年代,單次天花接種使兒童接觸到的抗原比今天的全部接種方案還多。

1986年以後,美國推出針對乙型流感嗜血桿菌、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水痘、肺炎球菌病、輪狀病毒和人類乳突病毒的疫苗。每一種新疫苗都代表一項拯救生命的進步。乙型流感嗜血桿菌可導致肺炎、腦膜炎和其他嚴重疾病,廣泛接種使其在嬰兒中的發病率下降了99%,兒童肝炎感染率下降了90%以上,水痘住院率下降了大約90%。

美國CDC估計,為1994年至2023年出生的兒童接種疫苗,將避免5.08億人患病,以及112.9萬人夭折。

小肯尼迪聲稱,除了新冠疫苗經過嚴格的安全性試驗,並與安慰劑進行過雙盲對比,其它疫苗都沒有--這完全是錯誤的。

在斯坦福大學公開資料庫中的378項雙盲對照試驗(現已增加到400多項試驗),195項比較了志願者對疫苗和對安慰劑的不同反應,其中159項試驗使用鹽水或其他惰性物質作為對照,另外36項試驗用的是無任何病毒或細菌物質的佐劑,以觀察抗原本身或注射劑是否會產生任何副作用。每種定為常規兒童疫苗的制劑都有這類的抗原對照研究。

1954年進行過一次Salk小兒麻痺疫苗試驗,是醫學史上規模最大的臨床試驗之一,招募了超過60萬名兒童,透過與鹽水對照進行比較。類似的試驗測試乙型流感嗜血桿菌疫苗、肺炎球菌疫苗、輪狀病毒疫苗、流感疫苗和HPV疫苗,用的是一種沒有生物效應的物質作對照。

一旦發現有效的疫苗,倫理董事會就要求把新疫苗與已獲批准的標準做比較,因為向兒童提供未證實有效保護的疫苗是不道德的。

目前廣泛使用的疫苗安全性「沒人知道」嗎?小肯尼迪多次堅稱如此。但在斯坦福大學的資料庫中,378項試驗絕大多數都公佈了詳細的安全試驗結果。除了試驗之外,美國還經營一個疫苗不良事件的通報系統、疫苗安全性Datalink和一個PRISM網,以監測數億劑疫苗中是否出現罕見問題。

疫苗不良事件報告系統好像一個開放的郵箱,任何患者、家長、臨床醫生都可以報告接種後出現的問題;疫苗安全數據鏈分析來自大型醫療系統的匿名電子健康記錄,以發現其中規律;PRISM實時掃描幾十億份保險索賠數據,以確認或排除一些很少發生的安全信號。

1999年,一種幼兒輪狀病毒腸胃炎疫苗與腸梗阻發現關聯,這些系統促使衛生官員將疫苗撤下。2021年,強生公司新冠疫苗使用後出現罕見的凝血事件,於是限制了使用。很少有其它藥物類別能夠有如此長期的監控,並在真正的風險發現時迅速採取糾正措施。

小肯尼迪在6月9日做了一件事,前所未有。他解散了免疫實踐諮詢委員會(是為美國CDC提供國家疫苗政策的專家顧問機構),其成員都是經過審查的。他多次聲稱,這個委員會絕大多數現任成員(97%)與製藥業有糾葛,所以都有利益衝突。

然而,小肯尼迪的97%是根據2009年聯邦政府對利益衝突文件的審計,當時審查的是CDC的17個諮詢委員會,而非只查疫苗委員會。而且,該報告並未發現不當行為多麼普遍--97%的表格包含常規的文書錯誤,例如資訊填錯格子或缺少了負責人的字首簽名,而非隱藏了財務關係。

路透社調查了「公開支付」(Open Payments)的政府網站,披露醫生與製藥行業的關係,數據涵蓋所有17名被解職的委員會成員。其中有六人在七年內從藥廠獲得的「報酬」未超過$80美元,還有四人根本沒有收到任何報酬。其餘七名成員在七年內接受了$4,000至$55,000美元不等的資助,主要用於小額諮詢或差旅費。

換句話,只有41%的委員會成員從製藥公司獲得超過了零用的報酬。按照規定,所有的疫苗委員會成員必須從疫苗公司撤離股份,並迴避涉及利益的投票。小肯尼迪卻煞有介事地誤導人,讓人以為他們都從疫苗審查過程中獲得了甚麼巨大利益。

小肯尼迪警告說,疫苗會導致免疫deregulation--這個詞是他自己發明的,並沒有免疫學根據。疫苗訓練免疫系統,而它們所要預防的疾病才是免疫功能的真正威脅。患麻疹會消除免疫記憶,使兒童多年比較容易感染其它已經接種預防的疾病;新冠病毒(COVID-19)會引發兒童多系統發炎綜合症;慢性乙型肝炎可導致因自體免疫疾病引起的器官損傷。預防上述這些疾病可以保護人們免受免疫系統傷害。

如今的疫苗接種要求不僅能夠預防感染,還能減少就診次數,減少不必要的「萬一好用」抗生素處方。這是醫學界為數不多的領域之一,現在能夠用比較少的生物負擔帶來比較多的健康益處--證據是明確且公開的:疫苗在歷史範圍內大幅減少了兒童疾病、殘廢和死亡。

Wednesday, July 2, 2025

氣候科學:今年的熱穹頂

一個巨大的熱穹頂(Heat Dome理解為「熱蓋」就好)正在為歐洲帶來創紀錄高溫,天氣預報警告,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將有更極端的熱浪來襲。西班牙和葡萄牙剛剛創下六月份氣溫的最高紀錄,義大利有超過20個城市得到紅色的高溫預警,土耳其有五萬多人因快速蔓延的野火而撤離家園,法國也看到今年火季爆發的第一場大火,而北美剛剛過去的六月異常悶熱,氣溫至少可以說是高於平均。

科學家說,人類燃燒化石燃料是引起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參議院這幾天辯論所謂的「美麗大預算法案」,包括保護化石燃料的開採利用,同時砍掉上千億鼓勵清潔能源開發利用、甚至增稅的措施。

這是發生在聯合國剛剛發布特別報告員,倡導保護人權、呼籲各國經濟在氣候變化中緊急去除對化石燃料的依賴(defusilization),就是把淘汰化石燃料放在經濟發展的優先次序,認識到使用化石燃料,以及生產和使用塑料,是打擊人類健康的最大危害。聯合國還建議各國政府禁止化石燃料公司遊說官員和做廣告,並對那些傳播氣候變化方面謠言的人進行刑事起訴。

DemocracyNow!新聞頻道Amy Goodman對此做了報導,並採訪了賓州大學環境科學家Michael Mann。他警告說,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熱浪和洪水氾濫的次數增加到幾乎三倍。Mann教授即將出版一本新書,是他與疫苗專家Peter Hotez博士合著,標題為《科學受困--如何對抗威脅我們世界的五大最強勢力》。他先前的著書還包括《Fragile Moment: How Lessons from Earth's Past Can Help Us Survive the Climate Crisis》。

問:Mann教授您好!昨天我剛好在瑞士的日內瓦,熱穹頂好強烈。我們知道歐洲根本沒有多少冷氣設備,聽說這幾年歐洲總共熱死了幾萬人,您是否可以談談歐美以及全球增強的熱穹頂?

答:謝謝!這件事不複雜,我們把星球搞熱了,極端天氣事件自然就要更頻繁、更強烈。我們的氣候模擬告訴我們,溫室氣體照此排放,問題會越來越糟。同時,全球變暖的程度是不均勻的,北半球的氣候變化速度比較快--卡在一個巨大的高壓和低壓系統交替循環中,一個地區是高溫乾旱、野火蔓延,另一地區是洪水氾濫,有些是氣候模型未能模擬出來的。反對的人批評說,既然如此不確定,怎麼好採取行動?然而,不行動恰恰是這些要命天氣的破壞越來越大的原因。

熱穹頂就是一個氣壓比較高的地區,又乾又熱,近年來我們看到好幾個。剛剛在費城,人們被扣在一個熱穹頂之下,氣溫高達100多華氏度,而且這一地區很潮溼。高溫加濕度是很要命的,因為費城很多人口屬於「服務不足」,也就是生活條件較差,特別容易中暑。這是個現在已經影響到我們的大問題,不是未來的問題。

問:更糟的是我們現在有個川普政府,在預算法案中不僅宣布煤炭是美國的重要能源需要補貼,還減少對太陽能與風能發電的補貼。您對此有甚麼看法?

答:很悲哀,在一個需要加速脫離化石燃料、轉向清潔能源的時刻,他們走相反的方向,歷史會對他們很嚴厲的。即使你不關心氣候變化,也不關心人口健康,你若關心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力,這也是再糟不過的選擇,因為世界已經認識到未來方向是清潔能源。

問:請教一件事,US Global Change研究計劃的網站globalchange.gov,與全球變暖如何影響美國的信息一起,被撤除了。這件事要緊嗎?

答:我昨天才聽說,去找那些國會要求的國家氣候評估報告,簡直不能相信我的眼睛!你無法從線上閱讀它們了。政府的態度似乎是,如果我們假裝氣候沒有改變,停止測量那些改變,不讓科學家談論和發表它,問題就會蒸發不見了似的。這種看問題的方式很危險。

問:有一名搞網絡廣播的Joe Rogan訪談Bernie Sanders參議員,當Sanders說「過去10年是地球最暖的時期,我們可以創造幾百萬薪資優厚的就業機會,來轉化石燃料能源為清潔可再生能源」,他不同意,他認為氣溫本來就是上下波動,我們剛剛走出一個比較涼快的時期。您的回應?

答:一知半解很危險。他可能讀到《華盛頓郵報》的一篇文章標題,沒有讀懂那個標題的意思,更不要說讀全文了。那篇文章介紹的是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份研究報告,當時是我審查的,還發表過意見。Rogan把那篇文章的意思搞反了。

那篇文章講論幾千萬年地球歷史中的氣候變化,用氣候模型來模擬大氣層中二氧化碳增加--主要是火山爆發引起。計算發現氣候對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增減很敏感,所以現在人類活動引起的碳排放活動對於氣候影響恐怕比已知還大。Rogan沒有抓住這個重點,他恐怕只是聽見一些保守派電台/電視的談話要點,就開始以訛傳訛誤導大眾。錯誤信息是我們現在面臨的最大危險。

問:說說您即將出版的《科學受困》一書。為氣候變化而鬥爭只是川普當局反科學的一部分,可不可以談談您和您的科學家同事,以及未來的美國科學研究工作受到的影響?

答:這本書可惜變成了對未來的先知預言。我和疫苗專家Peter Hotez一年前開始寫這本書,那時完全不知道美國會變成今天這樣。疫苗背後的科學和人民健康對於打敗Covid-19非常重要,然而現在的政府為了意識形態的理由來攻擊反對,如此對科學研究工作撤資,如此對科學家進行人身威脅,前所未見。那些堅持維持化石燃料業的人都買帳,相信疫苗很危險的陰謀論等等,很要命。諷刺的是,美國的現代生活是建立在科學技術之上的,因為這個國家重視科學家,幾十年來大力支持他們。現在他們忽然不符合某些意識形態理念了,有些人想要回到1900年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