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6, 2025

到教會搜捕無證移民?



川普總統是個沒有信仰的人。現在,他讓他的國土安全部(DHS)/移民及海關執法局(ICE)人員常常到宗教場所或附近搞突然搜查。他們持步槍破門而入,把正在做禮拜的人找出來問話,拘捕帶走。

教會不只是一個做禮拜的地方,它可能還是個服務社區的地方--舉辦英語學習班、提供公民權利常識課、婚姻諮詢等等活動。ICE上述行徑引起民憤,他們聯合起來提起訴訟,由美國法律機構Democracy Forward領頭。

參與的原告包括路德會、浸信會、貴格會Society of Friends(現在是跨宗派機構)等等,在麻州一個聯邦法庭,要求法官立即發令,在舉行聽證之前暫時禁止這種非法行為。

訴狀開門見山:三十幾年來,聯邦政府限制ICE進入敬拜場所和其它敏感地方,認識到ICE可以在不剝奪人們敬拜/禱告權利的情況下執法。...然而這次川普政府突然放棄這一長久以來的原則,從1月20日他宣誓就職那天就開始...攻擊教會,讓ICE人員自行決定是否到敬拜場所去執行任務,結果...越來越多的「執法」行動發生在教會或附近。

訴狀第6段舉例:上個月,ICE人員在洛杉磯一間教會前面抓獲一個人,其間對一位牧師揮舞步槍;在同一城市,他們拘捕一位送小孫女去教會學校的爺爺;在俄立根州一間教會的院子裡拘捕一個人;在加州兩處天主教的樓內分別進行拘捕...

教會的反應--這是侵犯第一修正案賦予人們的憲法權利,違反宗教自由的法律...這些既定的規章制度,怎麼可以用一個行政命令,隨便說改就改呢?

Popok律師說,這種事不僅在地區法院會很快被禁止,在第一巡迴上訴法院也幾乎肯定是勝訴的。然後可能會在10月份上訴到偏向右翼的最高法院,那時大法官們會怎樣裁決?我們就要拭目以待了。

Monday, August 4, 2025

打擊西半球犯罪團夥

Vanda Felbab-Brown博士是布魯金斯學會的高級研究員,負責「非政府武裝分子」倡議和布魯金斯研究系列、「北美芬太尼災情」和「合成鴉片類藥物的全球蔓延」等項目,並參與負責「非洲安全倡議」。她的研究領域是非法經濟對美國及世界各地安全問題的影響,例如毒品貿易和野生動物販運、犯罪團夥、腐敗等等。她撰寫的多部有關著作,曾在拉丁美洲、亞洲、非洲和中東地區就這些問題進行實地考察。

她最近在國會作證。本文是她在聽證會的開場聲明內容,發表在Brookings網站The Conversation

跨國犯罪組織(TCO)對美國和西半球各國政府和社會構成重大威脅。日益猖獗的致命合成毒品販運到美國和世界各地、拉丁美洲犯罪集團的暴力活動、以及TCO活動拓展到許多其它合法與非法經濟領域,使這些威脅達到新高度。

TCO不斷演變和調整,以應對執法策略,同時利用政治環境。在法治薄弱、腐敗猖獗、治安力量不負責任、社會大眾缺乏合法社會經濟機會的地區,危險的犯罪集團尤其有機會作案。Felbab-Brown博士首先概述了西半球犯罪團夥的三個主要趨勢,然後描述了一些在那裡活動的主要犯罪集團,最後提出核心政策建議。

第一個主要趨勢,是犯罪集團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展,現在的影響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大。例如,摩西哥的Sinaloa販毒集團和JNG販毒集團(CJNG),他們是一些非法毒品的主要批發供應商,不僅在墨西哥和美國活動,業務範圍還擴大到拉丁美洲,甚至到加拿大、歐洲、非洲、亞洲、澳洲。他們引發兇殺案,經常煽動地方的犯罪集團,為販毒路線和樞紐、毒品生產、獲取其他非法商品的管道、以及貪腐網絡而發生暴力衝突。

第二個主要趨勢,是TCO的經濟活動日益多元化,除了販毒以外,還涉及多種合法經濟活動。墨西哥販毒集團已經控制了墨西哥的合法和非法漁業、農業、採礦業、酒類和香菸零售業等等經濟體。他們日益參與漁業、盜獵和野生動物販運,為他們從亞洲購買生產芬太尼的化學原料提供便利。每年,這兩個國家有數萬人死於芬太尼過量。隨著合成鴉片類藥物在世界其他地區(例如歐洲,甚至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反毒品市場不斷擴張,這項威脅正在蔓延。

第三個主要趨勢,是全球毒品市場正在經歷一場「合成革命」,改變了犯罪模式,也增加了執法部門和公共衛生部門面臨的挑戰。這在美國和加拿大尤為顯著,每年有幾萬人死於芬太尼過量。2023年5月以來,用於逆轉藥物過量和治療鴉片問題的藥物增加,美國因藥物過量死亡的人數大幅下降。但此類藥物的保險覆蓋範圍縮小,可能會使死亡人數再次飆升。除了合成鴉片,合成的其它毒品也被犯罪集團散播到世界各地,包括歐洲、拉丁美洲、非洲。這些致命毒品在(當地)合成之前,一般都是廣泛使用、合法貿易的化學品。

許多犯罪集團在西半球活動。犯罪集團在各國正發生顯著的分化。然而在拉丁美洲,這種分化很少削弱犯罪團夥的勢力,倒是常常加劇犯罪暴力。拉丁美洲的兇殺率、強迫失蹤和其他掠奪性暴力事件比其它地區高出一到兩個數量級。

Felbab-Brown博士提出打擊西半球各TCO的全面多層面的策略:

1. 集中目標,打擊和起訴犯罪集團的中間運作層行動--他們的金融贊助人、洗錢者、重要的後勤運輸人員以及保安副手。在法治框架內嚴格運作的有效執法政策是這一策略的核心要素。犯罪集團更換這些重要的中層推手,尤其是在大多數人一次性逮捕,比更換一名高層頭目難得多。

2. 認識到大規模監禁吸毒和販毒者是不解決問題的,其效果甚至適得其反。大量低層罪犯湧入監獄,往往使監獄變成罪犯大學。事實上,許多毒販本人就吸毒,他們透過販賣或分享毒品來維持毒癮並建立社交網。

3. 打擊販運毒品以外的非法活動。當今勢力強大的TCO活動已經多元化,涉足各種非法和合法經濟領域。執法部門和司法部門同時需要大力打擊這些TCO的非法伐木、採礦、野生動物販運、人口走私和販運,不讓他們接管合法經濟的營運。培養一支能力強、資源充足的執法隊伍,專門從事反盜獵、反野生動物販運等等非法經濟活動,將為摧毀犯罪團夥帶來多方益處。

4. 減少政治貪腐和裙帶關係,建立非黨派的獨立司法體系。系統性地起訴各級政府中犯罪集團的政治和商業支持者及庇護者,是成功打擊犯罪集團的根本。這反過來又需要建立有效、非黨派化的檢察和司法體制,免得受政治干預和犯罪集團的滲透。建立強大的獨立監督機制,加強透明問責制度,鼓勵新聞調查和發表的自由,對反腐敗會很有效。

5. 追究執法人員的責任。他們的執法活動都必須嚴格遵守法治、正當程序、公民自由和人權的原則。打擊犯罪有時會淪為對某些群體搞政治壓迫的手段,根據站不住腳的指控實施法治,淪為威權主義的工具,攻擊所有公民。在許多國家,這種無法無天的警察力量已成為頭號罪犯,重新瓜分犯罪地盤。

6. 精心設計和實施全面、可持續的社會經濟政策,讓這些政策幫助解決犯罪根源問題。加強政府與本地邊緣化群體的連結,這能削弱當地居民與犯罪集團之間聯繫,並增強國家能力。

7. 警惕與犯罪集團談判的陷阱。談判可能減少犯罪暴力,但Felbab-Brown博士有一篇報告詳細說過,除非這類談判能夠藉法庭認罪協議等方法瓦解犯罪集團,這種談判充滿風險,甚至會壯大犯罪集團。

8. 認定外國恐怖組織(FTO)是一把雙面刃,既會帶來額外工具,也存在陷阱。它並不會自動擴大美國軍事行動的權限,也不會增加額外的經濟制裁、反洗錢和金融情報工具。但能夠提高情報收集的優先級,還可以促使對惡性和危險犯罪集團採取優先起訴行動。認定FTO還會限制美國外交政策選擇(例如把哈瑪斯指定為FTO),使得美國難以支持當地的民眾,也難以提供所需要的培訓。

Friday, August 1, 2025

上帝的形象在AI時代

上帝的形象在AI時代與過往有甚麼不同嗎?《今日基督教》的主編Russell Moore在本期有篇文章挺有趣,我把主要內容記在這裡。

他說自己在20年前(2000年代),帶了一個人工智能機器人到暑期聖經班去。他當時在美南浸信會神學院教基督徒倫理課,期末考試時給學生出題,要他們面對人工智能時代的問題。

他請學生想像一名未來的曾孫Joshua,是參加美南浸信(未來改了名稱)大會的一名牧師。在這個想像的未來中,Joshua牧師與一個名叫Aiden的小男孩坐下來談話--他夏天來到教會參加營會,想要知道如何成為一名基督徒--他願意改過信耶穌,死後上天堂。

這裡有個陷阱:Aiden完全是製造出來的怪人--身體是複製出來的,思想是生成式的人工智能模型。學生們要回答的問題是,你會勸Joshua牧師怎樣做?和他一起探討古老的「如何得救」問題嗎?神愛世人,叫「一切信的人」不致滅亡反得永生,包括了Aiden嗎?

那次期末考題的目的是要引起學生之間的對話,他們傾向於把倫理難題當作其它有標準答案的問題一樣對待。Moore教授對他們給出答案的理由不怎麼感興趣,而特別注意他們如何把聖經和福音整合到一個沒有既往口號的場合。

現在,那些學生離抱曾孫的時候還遠著呢,然而我們已經來到一個歷史轉折時代,人工智能(AI)的進步可能引起一場社會變革,類似於人類識字掃盲所引起的世界變化。Joshua牧師尚未出生,Aiden卻已到來。

Moore教授說,認真探討AI恐怕會引起類似於很多面對期末考題他的學生的反應--當作未來主義的科學幻想。我們沒有預備好迎接AI的根源,不是對AI聊天機器人了解得不充分,而是對「人是甚麼」了解得不充分。

我們時代的危機,是把人的生命降格為一股信息數據流。甚至有些科技先鋒認為,把人的思維上傳到一個數字雲端儲存,就可以實現永生。有個Douglas Rushkoff是媒體理論家,他把這種思想叫做「相信我們可以靠編碼把自己從亂局中引出來」。他是假定在編碼世界中,任何尚未編碼的東西都最後都能編存為數字光盤那麼容易的格式,並轉成影視媒體文檔。

基督徒對於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受造,當然有獨特的看法。問題是現代基督徒談起這種獨特性,無意中也好像和世人一樣,在談論機器。

比如我們討論,人的哪一部分帶有上帝的形象?或說我們人在道德上和其它生物不同,要有問責--不錯,但聖經告訴我們,宇宙中還有天使,也有問責。或者我們講建立人際關係的能力是獨特的,那也對,但假如人愛上了自己的聊天機器人呢?

也許最大的問題是,我們把理性思考和推論能力當作上帝形象的最重要部分。然而,智能並不是人類所獨有的,伊甸園中的蛇也被描述為「狡猾」或「詭詐」,保羅還提過魔鬼的「詭計」。

在創世記之後,希伯來聖經中沒有進一步界定甚麼是「上帝的形象」。這個觀念直到新約才又出現,保羅說,基督是那看不見的上帝的形象。耶穌道成肉身,像我們一樣有血有肉--他加入我們的受造和苦難中,為的是讓我們從死亡的綑綁下得釋放(希伯來書2章)。

Moore教授解釋說,一切受造物,按羅馬書8章,都承認人類象徵了上帝作王:「被造之物都熱切盼望、熱切等待著神的兒女顯現出來」...而藉著有血有肉的耶穌,這事成就了:他能夠吩咐五餅二魚的分子結構聽從倍增,令眾人吃飽,還能夠吩咐風浪平靜,事情就這樣成了...這些神蹟證明基督已(代表神的兒女)為王。

保羅還提過受造之物顯出上帝那看不見的屬性,也就是「上帝形象」的鏡子。羅馬書1章說的,不是從宇宙秩序得到哲學推論,而是說藉著所造之物「明明可知」,因為上帝已經向人顯明了。我們人的本性,會感讚世界之謎,這些受造之物激發我們認識到,在可見之物的背後,一定有我們所看不見的臨在或勢力或奧秘。

AI時代的教會必須認識到,做人不是一些表面可見的現象而已。那些可秤可量、可以上傳下載、可用技術編排操控的東西背後,有生命的奧秘。在一個智能機器的時代,僅僅認識到這一點,就是個良好開端。

世人總喜歡問,人生的意義是甚麼?這其實是開始詢問:作為「人」到底是甚麼意思?這是我們所有人的期末考試題。聊天機器人或許能給一個答案,但那是不夠的,我們恐怕還是要問創造我們的上帝。

在一個人工智能的時代,詢問上帝夠奇怪的。(我懷疑很快會有人培訓出一個冒充上帝的聊天機器人。)

Wednesday, July 30, 2025

關於AI的普及教育

川普總統第二次上台後,有一條行政命令標題《推動美國青少年人工智慧教育》,to promote AI literacy and proficiency among Americans,意思要促進美國人學習/掌握/提升使用AI的能力--這成了國家的優先事項。

這引出了一系列的重要問題:AI literacy究竟是什麼?誰需要它?如何周全且負責地在民眾中實現AI掃盲?(台灣話常把literacy說成素養,--增加某方面素養就是增加那方面的知識。)

大眾對AI的了解有多少,或AI素養,影響深遠,遠超國家「在這場技術革命中保持全球領先地位」的雄心,甚至遠超行政命令中所說的培養「有AI技能的勞動力」目標。缺乏基本的AI常識,民眾就無法充分理解許多生活領域的平台算法和決策:政府服務、隱私、貸款、醫療保健、新聞推介等等,甚至會將社會未來的重要方面拱手讓給少數幾個跨國公司。

那麼,教育機構如何能夠幫助個人、工作人員、家長、創新者、求職者、學生、雇主和公民,來了解和使用/抵制AI呢?普渡大學公共政策科學家Daniel S. Schiff教授,和兩名慕尼黑工業大學的AI掃盲教育研究人員一起,探討發掘這個課題

按照一個大家都承認的定義,AI素養是指「一系列的能力,讓人能夠比較、鑑別、評估AI技術;有效地與AI溝通和協作;並在線上、家庭和職場一AI為工具」。這不是某種編程能力--為聊天機器人寫提示之類的技巧。用AI寫軟件編碼雖然可能有趣和重要,但從長遠看,AI素養不能限於滿足雇主的最新需要。

或許,制定一個AI素養的全面定義沒有必要,甚至並不是個好主意,因為變數太多,對決定組織性、教育性、政策考量沒有幫助。

需要AI掃盲的是誰?Schiff教授說每個人都需要,包括使用AI的員工和學生,以及正在努力應對AI影響的公民。如今,社會各行各業都與AI息息相關,但人們並不總是能察覺。

每個人究竟需要了解多少,以及如何去了解AI,是個更棘手的問題。辦幾次快速的人力資源培訓班就夠了嗎?或是我們需要將AI融入中小學課程,並提供大學課程證書和實作研習班?研究人員還有很多東西未知,因此需要衡量工具,來比較不同訓練方法的有效性。

儘管兩黨都越來越同意,AI素養至關重要,但對於如何真正了解人們的AI素養(相當於衡量AI知識水平),卻很少共識。研究人員關注的領域各不相同,例如技術或道德技能,或關注不同群體(例如企業經理和學生),甚至專注於某個子領域,比如生成式AI領域--大家用不同的尺度去衡量自己所關注的領域。

最近有一項綜述報告,找到十幾份旨在衡量一個人AI素養的問卷,其中絕大多數靠受訪者的自我報告式回答,諸如「我對使用AI充滿信心」等等。此外,目前還缺乏測試來檢驗這些問卷是否適用於不同文化背景的族群。

此外,生成式AI的興起還暴露出一些差距和挑戰:在AI本身如此活躍的情況下,建立某個穩定的方法來衡量AI素養是否可能?

在Schiff教授的研究合作中,他們嘗試解決其中一些問題,特別是建立客觀的AI知識評估。比如用全面統計分析測試過的多項選擇問卷,來確保衡量AI素養的準確性。迄今,他們已經在美國、英國和德國測試過,發現這種問卷在三個國家都有一致性且公平。

創建可靠可行的測試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但展望未來,僅僅要人做自我報告恐怕不足以了解不同群體的現狀,以及了解他們需要哪些支持。

各國政府、大學和業界怎樣努力提升人們的AI素養呢?芬蘭於2018年推出「Elements of AI」系列叢書,希望能普及AI知識。愛沙尼亞有個「AI飛躍」計劃。與Anthropic和OpenAI合作,為幾萬名學生和幾千名教師提供AI工具。中國目前要求從小學開始每年至少接受8小時的AI教育,比美國新頒布的總統令更進一步。在大學層面,普渡大學和賓州大學開設新的AI碩士課程,旨在培養未來的AI領導人。

雖有這些努力,但這些舉措仍有對AI素養的理解模糊和認識不斷發展的問題。它們還面臨如何衡量有效性的挑戰,以及不太知道哪些教學方法真正有效。此外,在教育的公平性方面也存在問題。例如,如何讓教育惠及學校、社區、特定人群和資源緊張或不足的企業。

下一步,Schiff教授的研究實驗團隊根據一些初步經驗,提出採取一些謹慎措施,因為AI素養關乎掌握這項技術的社會和倫理層面。

研究人員和教育工作者應該使用清晰可靠的測試,來追蹤不同年齡層和不同社區的進展。大學和公司可以先嘗試新的教學,然後透過獨立的組織去分享比較有效的方法。同時,教育工作者需要適當的培訓和資源,而不僅僅是要他們額外授課,才能將AI引入課堂。由於機會分配不均,資源匱乏的學校和社區特別需要建立合作,才能讓每個人都受益。

至關重要的是,實現廣泛的AI普及教育恐怕比普及數字和媒體教育更難。因此,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對教育和研究投入大量資金,而不是削減開支。

人們普遍認為,AI素養很重要,無論是為了提升對AI的信任和採用,還是為了讓公民能夠接受AI挑戰,或塑造AI未來。Schiff教授的研究團隊認為,謹慎對待AI素養與對待AI本身一樣,特別重要,一定要避免炒作,或過度關注在技術層面。正確的方法能夠讓學生準備好,成為「未來勞動大軍中積極負責的參與者」,並讓美國人能夠「在日益數字化的社會中蓬勃發展」,正如總統行政令所呼籲的。

Monday, July 28, 2025

投資人談世界經濟趨勢

Ruchir Sharma是Rockefeller國際投資公司的主席,著有《What Went Wrong with Capitalism》一書。他本周在金融時報上發表關於2025年經濟發展趨勢的文章,現在接受CNN記者Fareed Zakaria的採訪,介紹了文章內容。

Fareed:歡迎Ruchir!您預測世界經濟趨勢,這很大膽又很有智力,因為人們很容易證明您說錯了。您開列一個清單,頭三條是關於美國MAGA運動的結束。現在美國股市的情形很不尋常,連續多年,美國股市比世界上其它國家的股市好。您說「有上必有下」,這是甚麼意思?

Ruchir:我是美國的大「粉絲」,不光是看經濟週期,更是看市場。現在我們有個很不尋常的情形,美國經濟佔全球經濟不到30%,但你若看世界各地主要證券交易指數,美國證券現在佔了將近70%!我沒有不同意,美國從很多方面是資本主義大本營,是資本市場金融化的大本營。但你如果看過去100年,美國股市表現多半不如世界其它地方的股市。所以美國股市表現好並不是一條直線,我們經過2000年代、1970年代、甚至在那之前的階段,都是世界其它地方的股市比美國強得多的時期。

然而今天,我們處在一個地步,巨大資本流入一個國家,結果在這裡形成一個斷層,我認為主要是債務狀況問題。當今的美國債務,沒有一個國家(至少主要經濟體)趕得上。美國的預算赤字超過國民總產值的6%,在失業率並不高的情況下,美國人以為這種經濟週期高峰期能夠擔當得起高債務--擁有世界上最穩定的儲備貨幣,又有出色的經濟,但我認為在2025年,這種局面會被證明為不可持續。

F:如果美國和美國市場會開始下行,您認為哪些國家會有新起色?

R:2024年最有趣的消息和爭議話題之一,恐怕是阿根廷。他們的經濟,配上一位有爭議的領導人,市場的美元價值在過去一年來恐怕是全世界表現最好的。其它一些發展中國家比如印度,也引起了注意。除了印度,還有一些國家也令人意外地也還好,比如斯里蘭卡和肯尼亞。一些新興市場甚至中國,我以前不看好,認為是往下走,現在我估計是已經走過(最低點)了。人們一直認為沒有辦法在中國投資,然而他們的市場中也是藏了寶的,因為有些產品實在太便宜了。

F:您談到有兩種現象是過度炒作了。一種現象這些日子說起來簡直就像褻瀆神明,就是人工智能(AI)。每個人都說AI正在蓬勃發展,所以大型科技公司肯定獲利,而您說沒那麼快下結論,AI發展的效應對於科技公司來說恐怕很複雜。

R:是的,如果您看過去技術改革的歷史,無論是互聯網,或頁岩油開採,已有的大公司從來不是大贏家。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公司興起,成為贏家。我倒不是說AI不好,時間久了AI會使很多人得益。但是誰會從AI發展中賺很多錢?AI現在引起了一股淘金熱,特別是在美國公司當中,他們發瘋似的願意出本錢。

我們對於這些大型科技公司總有一個問題:這些投資可能會帶來甚麼樣的優異表現,才配得上如此巨額的資本呢?他們的業績很好,不斷地牟利,但令人諷刺的是,AI可能撤銷他們的利潤。因為他們花太多本錢在AI開發上。投資人很快就開始詢問,回報在哪裡?如果歷史是我們的借鑑,從中獲得最大利益的人不是他們。

Friday, July 25, 2025

操練愛鄰「如己」

Cindy Bunch是Intervasity出版社的副主席,出版過一本書《Be Kind to Yourself》。她在Christianity Today雜誌上寫一篇短文,我把大意翻成中文:

在聖經中,耶穌教導我們要「愛鄰如己」。這是一項很基本的教導,你也許聽過,牧師會說,耶穌告訴我們在關照他人時不要忽略自己。

不過,很多時候我們並沒有注意自我忽略的問題,我們從「愛鄰如己」的教導中往往只注意到服事世人的吩咐。仔細想想,愛護自己豈不是很自私嗎?

(我認識幾位做心理/家庭輔導的朋友。他們曾告訴我,不懂得照顧自己的人往往不知道如何愛護和體恤別人。我聽見時有些驚訝,不過發現它符合我的觀察。我記住了--那些對別人缺乏憐憫的人,往往是在成長過程中被訓練成不關照自己的人,他們或許有別人照顧,或許是習慣了受忽略和藐視。)

耶穌有關照自己和休息嗎?有。他帶領門徒從繁忙的傳道事工中,離開眾人,退到曠野去,或退到上山去。(也許我們會以為,開禱告會要算是休息。但耶穌和他的門徒不是搞美國教會現在舉辦的這種禱告退休會--把牧師和同工忙得半死的屬靈加油特會。)

Bunch的靈命塑造指南書籍正確地指出,更多地善待自己,好處是能夠培養對其他人的同理心與溫和態度。於是我們可以說,知道如何對別人有良善和同情,是對自己寬厚照料的果子。她說很多嚴格要求自己的人,都會感到對施恩給自己、饒恕自己比給別人恩惠還難。她建議人(在心裡)對自己說話,要和對朋友說話一樣,有恩典、有仁慈。

假如我告訴一個朋友,今天很糟糕,丟失了鑰匙,她不會說:「誰叫你不把鑰匙放在固定地方?」她可能會說:「你最近壓力很大,難怪找不到鑰匙。」

同樣,當我意識到自己有過錯時,我可以選擇仁慈對待。有一位加拿大心理學家David Benner說,「自我轉變之前總是先有自我接納。」與其不住地自責,或與其他做得比較好的人相比,或乾脆放棄,我可以對自己說:上帝我感謝你,讓我看到這一點。請饒恕我,並幫助我在這方面繼續成長。

這樣對自己說仁慈的話,就會比較容易放棄自責,允許自己不斷學習,更完全地服事上帝和服事周圍的人。

當然,只照顧自己(利益),從來不會自責的人也有,他們未必知道如何愛鄰舍。我懷疑這樣的人未必在沒有別人時知道如何照顧自己,比如自己打掃清潔或注意飲食健康?自己不會的人,恐怕不知道鄰舍也需要有清潔的生活環境和安全、健康的食品,或知道如何幫助他人取得這些基本生活條件。一句話,看到自己的利益不等於會照顧自己。

Wednesday, July 23, 2025

讀啟示錄的恐怖沉悶篇章

讀啟示錄,尤其是中間那十幾章(6-19章),充滿暴力和恐怖描述。這裡列幾個「竅門」給你參考,取自美國長老會2010年的一本查經資料。

1. 繼續讀下去,不要因為難懂就停下來,想要去追究每個象徵符號和形象語言背後的含意。

2. 留意經文內的詩歌和間奏--那些穿插出現的天上稱頌和敬拜--讚美上帝的拯救。

3. 記住,這些圖像是警告,不是讓你按字面理解的預言。那些揭開的「印」和「災」,並非預言將要發生的事(未來主義解經),乃是警告世界上的人--上帝要人悔改,以免這類災害發生。

4. 出埃及故事幫助我們了解15-16章--上帝聽見百姓呼求,用10災展示祂的大能,說服法老放以色列百姓自由。啟示錄也類似,上帝聽見百姓呼求,威脅要降災給羅馬帝國,是上帝解救祂百姓計劃的一部份。若說啟示錄是新的出埃及,那麼耶穌就是新的摩西,帶領跟隨祂的人離開死亡進入應許之地。啟示錄用很多《出埃及記》的形象,把基督徒的生命旅程與以色列離開埃及聯繫起來。那些威脅會降的災是為勸服人,盼望上帝帶來解放。

5. 有個希臘字ouai,在啟示錄中常翻成「有禍了」,讓人覺得天使在咒詛世上的人。但那個字還可以翻成「哀哉」,一個表達哀嘆或痛苦的字。

6. 這卷書中的另外一個字「哈米吉多頓」,只出現過一次,16章16節與前後文似乎沒有甚麼關係:「於是,那三個鬼魔把眾王聚集在希伯來話叫作哈米吉多頓的地方。」一個意思本來不清楚的字(或許是個地名),成了不少做生意、小說家、流行文化的本錢。以色列有個地方叫「米吉多」,有一派解經聲稱在耶穌再來前,上帝要在米吉多打一場血淋淋的世界大戰,可是這部分經文沒提上帝要我們參加甚麼災難性的戰爭,也沒人知道米吉多與哈米吉多頓有甚麼聯繫。

7. 第19、20章提到「上帝之道」的降臨--祂騎著白馬,穿著浸過血的衣服,踹上帝烈怒的醡酒池,來擊敗撒旦等等。這個形象是從以賽亞書63章來的,但那時描寫濺在救贖主衣服上的血是敵人的,現在尚未最後擊敗撒旦之前,祂已經穿了浸過血的衣服。有的解經認為,這說明最重要爭戰是耶穌釘十字架戰勝死亡,不是未來的某個哈米吉多頓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