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總統卡特國家葬禮上,兩位著名歌手Garth Brooks和Trisha Yearwood唱了「想像」那首歌,據說是卡特夫婦早年間所喜愛的一首歌,去年在卡特夫人的葬禮上也唱了。
「想像」是一首意境很美、節奏有力的歌--想像沒有天堂很容易,想像沒有國家也不難,想像一個沒有私有財產的世界恐怕就不容易了--這些想像令人深思。
Imagine there's no heaven, it's easy if you try
No hell below us, above us only sky
Imagine all the people living for today...
Imagine there's no countries, it isn't hard to do
Nothing to kill or die for, and no religion too
Imagine all the people living in peace...
You may say I'm a dreamer, but I'm not the only one
I hope someday you'll join us, and the world will be as one
Imagine no possessions, I wonder if you can
No need for greed or hunger, a brotherhood of man
imagine all the people sharing all the world...
You may say I'm a dreamer, but I'm not the only one
I hope someday you'll join us, and the world will live as one
(歌手Brooks和Yearwood都是卡特的多年老友,是他著名慈善項目Habitat for Humanity的義工,號召人們都來貢獻工時,免費為低收入家庭蓋造房屋。)
令人驚訝的是,聽說有些基督徒對卡特家的教會居然允許演唱這樣的歌很生氣--聽聽那些歌詞(想像沒有天堂、沒有宗教等等),怎麼可以在神聖的教會、在基督徒的葬禮上唱呢?有個人說,你看拜登還在悼文中還說卡特是一位好基督徒,他要求唱這樣的歌說明他的信得不好。
英國音樂家John Lennon在1971年作這首歌時,他在想像一個沒有紛爭隔閡的世界,沒有那些讓人彼此懷疑、互相生氣或懼怕的因素,在沒有可爭鬥的世界裡,大家有團結和平。
Ed Trevors牧師評論說,他沒有與卡特談過話,不知道他對這歌的喜好,但這歌的確很美,因為作者有個美好的理想。美,不是因為世界上沒有基督教,而是人們沒有理由再互相殘殺或去坑害別人--這位首歌手的美好願望,是一個只有愛、沒有恨的世界。卡特夫婦喜歡這首歌,一定是因為這個對世界的美好願望,
主耶穌豈不是要我們努力建造這樣一個世界嗎?一個效法上帝國度、每個人都受到公平對待的世界,一個沒有無休止貪婪、以至於你死我活的世界,一個大家都樂意與周遭所有的人分享、而不是個個為自己的末後收藏保留的世界。Trevors牧師說這個美好的夢想可以說是耶穌的夢想,因此應該也是基督徒的夢想。
不奇怪,這歌提醒卡特夫婦,也提醒我們所有人,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把我們的天堂地獄觀和宗教觀看作危險有害。不是因為我們有個危險有害的信仰,而是我們作為有宗教信仰的人,我們的做法很危險很有害。有人奉天堂和他們上帝的名做出你能想得出來最醜惡的事。有人希望宗教不存在,因為我們都看見濫用宗教的事。
濫用宗教的人傷害周遭的人,這首歌對我們有提醒不是壞事。Trevors牧師說,處在教會領袖地位的人受到提醒,不要帶領人使他們會去傷害他人,讓人看見就不要你的宗教信仰、且需要寫歌定罪你教會中所發生的可惡事件。
不是所有人都有和我們同樣的信念,不是所有人都經歷到我們有幸經歷到的教會,我們受到提醒不是一件壞事。我們有責任行事為人更像主耶穌,而不像歷史上那些奉上帝的名去殺戮、爭鬥的人。
這首歌在葬禮上唱很美。我們向往這樣一個沒有產生紛爭隔閡因素的世界。我們談論需要和願望哲學,但保羅如果說「為我同胞骨肉之親,就算自己受咒詛,與基督隔絕也甘心」,那我們也可以說,為了全世界的弟兄姊妹能夠體驗到和平與團結,能夠結束貧困,我們放棄自己的宗教感沒有甚麼。
Everybody Has A Theology
Biblical or not, everybody has his/her own ideas/views of God. Even you have never entered a seminary, you have had your theology. This is a site for anybody who is interested in reading and sharing their evangelical theology understandings. Christianity is not just about what you do, or what you know, it is about what you FEEL! For God's love is to be felt.
Thursday, January 16, 2025
Monday, January 13, 2025
億萬富翁階層與氣候危機
Peter Kalmus是NASA的一位氣候科學家,著有《Being the Change: Live Well and Spark a Climate Revolution》一書,積極倡導減少碳排放。最近他在《衛報》撰文,指出那些億萬富翁為甚麼阻擋政府的氣候治理政策。我在此介紹一下他這篇文章,很有鬧革命的精神呢。
Kalmus開門見山:化石燃料正在導致全球不可逆轉的過熱,這種過熱幾乎威脅著地上的所有生命。石油和天然氣行業的高層知道這一點,但他們選擇系統性地說謊,並阻止能源轉型和掌控大地升溫速度的努力。他們不斷地做出這種選擇。
Kalmus決定把精力集中在氣候危機上,因為他說一個適宜居住的星球是值得為之奮鬥的,而失去這個星球的前景讓他感到一種難言的恐懼和悲傷。Kalmus說全球過熱其實只是掠奪性殖民資本主義,即「億萬富翁主義」,最明顯的地球物理症狀,其它症狀還有住房危機、種族滅絕、種族主義和父權制等制度。
人類已經擁有快速擺脫化石燃料的技術--五年來,太陽能一直是最便宜的發電方式,然而超級富豪們阻礙這一能源轉變。或許他們並沒有想要毀滅地球,但他們致力於維護一個賦予自己特權並正在毀滅地球的採掘系統。
幾個世紀以來,超級富豪完善了一個體系,他們在這個體系中積累財富,甚至跨越幾代。他們有計劃地取消對其囤積能力的限制,收買政客和法律,使體係有利於自己發展和鞏固其權力。
馬斯克剛剛花了$2.77億美元選舉川普和其他共和黨人,但這僅佔他淨資產的$0.06%。有個Mountain Valley項目,修建水力壓裂天然氣輸送管道,是這個過熱的星球最不需要的,它基本上被環保活動分子扼殺了,但在一家公司捐贈大筆金錢給兩位民主黨參議員之後,這個項目得以恢復!
億萬富翁主義的所有其他症狀,包括醫療保健危機,美國的體制必須從億萬富翁受益為主,轉移到所有人都得福祉。隨著地球迅速過熱,我們其他人已經迫不及待地希望那些人主動放棄權力。然而因為化石燃料企業高層故意散佈的謊言,大多數人仍不知自己已處於多麼嚴重的危險之中。
所以,我們首先要對抗真正的敵人:投資現狀的富人。具體來說,對於氣候問題,我們要警惕那些傳假訊息、繼續從地球毀滅中獲利的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產業高層。奪走他們的權力並不容易--他們利用對媒體的影響力,讓人陷入分裂和無知,從而延緩了可能導致他們垮台的公眾憤怒。但人們正在覺醒,我們為地球保持可居住而奮鬥的人必須團結起來互相支持,並盡力用真相煽動這種合理憤怒的火焰。
隨著全球暖化不斷加速,億萬富翁階層將試圖利用氣候災難進一步搞分裂,將恐懼轉移到替罪羔羊身上,並利用法西斯主義國家暴力,進一步鞏固自己的權力。
Kalmus博士號召利用氣候災害來團結兩黨。他說儘管政治和宗教領袖不斷欺騙保守的工人階級,告訴他們氣候危機是一個騙局,但人們已經從自己的生活經驗意識到,地球實際上正在過熱,居住環境正在崩潰。知識階層必須歡迎工人階級加入制止氣候快速變暖的運動。
不同的黨派能否找到彼此的共同點?我們能否擺脫令人分裂的恐懼?有些人會覺得Kalmus博士這樣的悲傷是個威脅。然而,真正的希望來自於接受悲傷,因為那種膚淺的、旨在否認事實的希望,比如相信塑料回收和碳捕獲就可以維持溫室氣體排放和現代化進程,無濟於事。
Kalmus博士說,抵抗碳排放運動需要形成一個黨派,大家都來出謀獻策。我們需要學習彼此聆聽,一起尋找解決方案。這需要社區內的互助互信,用實際行動來關心鄰舍。
我們還需要有擔當風險的勇氣。那些石油巨頭知曉並撒謊,那些大型製藥公司知曉並撒謊,各種採礦業富有的領導人都知曉並撒謊,因為這是體系的運作原則。但他們所造成的傷害成為改變的槓桿,成為公民抗命背後的力量--全世界數十億人面臨生存危險,而美國的制度、法律和社會文化尚未充分意識到。
Kalmus博士說,當億萬富翁階層及他們的公司藉著他們所創建的法律網絡對我們構成嚴重威脅時,當他們把這些法律當作規範框架時,該抗議了。你沒有必要投降。讓我們盡一切努力削弱億萬富翁階級和化石燃料產業所拼命依賴的社會許可。社會不許可是他們的致命弱點。
他說:「抵抗是一種選擇,是承諾戰鬥,是拒絕提前屈服。對氣候而言,每多燃燒一點化石燃料,每增加一度的氣溫升高都很重要。現在為時已晚,我們已損失慘重,但繼續戰鬥永遠不嫌晚。發揮創造力,充滿活力,在各條戰線上奮勇拼搏。」
是甚麼讓Kalmus感到有盼望?是他已接受,這種利潤第一的現代化必須終結。掠奪性殖民資本主義數百年來一直是一種「死亡崇拜」,現在它的面具已被揭開。他相信人類可以做得更好。但在新事物出現之前,我們必須放棄現在這種創造億萬富翁、容許地球過熱、醫療保健受限制、物種遭到滅絕的事物。他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一個以全民福祉為目標的社會,即使這個星球變得更加炎熱。
Kalmus開門見山:化石燃料正在導致全球不可逆轉的過熱,這種過熱幾乎威脅著地上的所有生命。石油和天然氣行業的高層知道這一點,但他們選擇系統性地說謊,並阻止能源轉型和掌控大地升溫速度的努力。他們不斷地做出這種選擇。
Kalmus決定把精力集中在氣候危機上,因為他說一個適宜居住的星球是值得為之奮鬥的,而失去這個星球的前景讓他感到一種難言的恐懼和悲傷。Kalmus說全球過熱其實只是掠奪性殖民資本主義,即「億萬富翁主義」,最明顯的地球物理症狀,其它症狀還有住房危機、種族滅絕、種族主義和父權制等制度。
人類已經擁有快速擺脫化石燃料的技術--五年來,太陽能一直是最便宜的發電方式,然而超級富豪們阻礙這一能源轉變。或許他們並沒有想要毀滅地球,但他們致力於維護一個賦予自己特權並正在毀滅地球的採掘系統。
幾個世紀以來,超級富豪完善了一個體系,他們在這個體系中積累財富,甚至跨越幾代。他們有計劃地取消對其囤積能力的限制,收買政客和法律,使體係有利於自己發展和鞏固其權力。
馬斯克剛剛花了$2.77億美元選舉川普和其他共和黨人,但這僅佔他淨資產的$0.06%。有個Mountain Valley項目,修建水力壓裂天然氣輸送管道,是這個過熱的星球最不需要的,它基本上被環保活動分子扼殺了,但在一家公司捐贈大筆金錢給兩位民主黨參議員之後,這個項目得以恢復!
億萬富翁主義的所有其他症狀,包括醫療保健危機,美國的體制必須從億萬富翁受益為主,轉移到所有人都得福祉。隨著地球迅速過熱,我們其他人已經迫不及待地希望那些人主動放棄權力。然而因為化石燃料企業高層故意散佈的謊言,大多數人仍不知自己已處於多麼嚴重的危險之中。
所以,我們首先要對抗真正的敵人:投資現狀的富人。具體來說,對於氣候問題,我們要警惕那些傳假訊息、繼續從地球毀滅中獲利的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產業高層。奪走他們的權力並不容易--他們利用對媒體的影響力,讓人陷入分裂和無知,從而延緩了可能導致他們垮台的公眾憤怒。但人們正在覺醒,我們為地球保持可居住而奮鬥的人必須團結起來互相支持,並盡力用真相煽動這種合理憤怒的火焰。
隨著全球暖化不斷加速,億萬富翁階層將試圖利用氣候災難進一步搞分裂,將恐懼轉移到替罪羔羊身上,並利用法西斯主義國家暴力,進一步鞏固自己的權力。
Kalmus博士號召利用氣候災害來團結兩黨。他說儘管政治和宗教領袖不斷欺騙保守的工人階級,告訴他們氣候危機是一個騙局,但人們已經從自己的生活經驗意識到,地球實際上正在過熱,居住環境正在崩潰。知識階層必須歡迎工人階級加入制止氣候快速變暖的運動。
不同的黨派能否找到彼此的共同點?我們能否擺脫令人分裂的恐懼?有些人會覺得Kalmus博士這樣的悲傷是個威脅。然而,真正的希望來自於接受悲傷,因為那種膚淺的、旨在否認事實的希望,比如相信塑料回收和碳捕獲就可以維持溫室氣體排放和現代化進程,無濟於事。
Kalmus博士說,抵抗碳排放運動需要形成一個黨派,大家都來出謀獻策。我們需要學習彼此聆聽,一起尋找解決方案。這需要社區內的互助互信,用實際行動來關心鄰舍。
我們還需要有擔當風險的勇氣。那些石油巨頭知曉並撒謊,那些大型製藥公司知曉並撒謊,各種採礦業富有的領導人都知曉並撒謊,因為這是體系的運作原則。但他們所造成的傷害成為改變的槓桿,成為公民抗命背後的力量--全世界數十億人面臨生存危險,而美國的制度、法律和社會文化尚未充分意識到。
Kalmus博士說,當億萬富翁階層及他們的公司藉著他們所創建的法律網絡對我們構成嚴重威脅時,當他們把這些法律當作規範框架時,該抗議了。你沒有必要投降。讓我們盡一切努力削弱億萬富翁階級和化石燃料產業所拼命依賴的社會許可。社會不許可是他們的致命弱點。
他說:「抵抗是一種選擇,是承諾戰鬥,是拒絕提前屈服。對氣候而言,每多燃燒一點化石燃料,每增加一度的氣溫升高都很重要。現在為時已晚,我們已損失慘重,但繼續戰鬥永遠不嫌晚。發揮創造力,充滿活力,在各條戰線上奮勇拼搏。」
是甚麼讓Kalmus感到有盼望?是他已接受,這種利潤第一的現代化必須終結。掠奪性殖民資本主義數百年來一直是一種「死亡崇拜」,現在它的面具已被揭開。他相信人類可以做得更好。但在新事物出現之前,我們必須放棄現在這種創造億萬富翁、容許地球過熱、醫療保健受限制、物種遭到滅絕的事物。他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一個以全民福祉為目標的社會,即使這個星球變得更加炎熱。
Saturday, January 11, 2025
被判「無條件釋放」的總統
2025年1月10日,主審川普偽造商業記錄的紐約州大法官Juan Merchan判刑了:「無條件釋放」川普。他是已被定罪的重罪犯,並將成為美國第一位罪犯總統。
當然,川普得到機會遠程出庭,在視頻中堅持自己的觀點,宣稱自己完全無辜,而整個庭審是一場「政治迫害」。很多人可能覺得川普不受任何懲罰,不是等於讓他逃罪嗎?沒有辦法,他已當選下屆總統。
法官Merchan說,他深刻意識到自己和國家所面臨的特殊情況。他認為這次庭審本身是再普通不過的,但此案的背景相當特殊:「此前,法庭從未面臨過如此獨特和不同尋常的情況。」
宣佈判決,標誌著此案件告一段落--川普可以開始上訴了,他有權利上訴。川普的律師Todd Blanche也明確表示打算上訴--但只好等川普就職後了。
紐約這個陪審團裁定川普的34項一級偽造商業紀錄罪名成立是在2024年5月30日。在紐約州,如果偽造資料的目的是詐騙、實施其它犯罪,或協助或隱瞞其它罪行,則構成E級重罪。E級重罪最高可判處四年監禁,每項罪名最高可處以$5,000美元罰款,但法院可以考慮其它因素,保留酌情判刑的權力,例如被告的犯罪歷史。(川普這是第一次被定罪。)
川普律師在最近提交的法庭文件中,試圖推翻陪審團對他的有罪判決,稱美國最高法院(其中三名黨派味十足的大法官是川普所任命的)最近裁決了,總統在刑事訴訟中享有特別的豁免權,這說明他不可被判為有罪。美國最高法院在2024年7月1日的那項裁決,說總統「在憲法權力範圍內採取的行動,絕對免於刑事起訴」,並且總統所有的「官方行為」都享有「假定豁免權」,只有「非官方行為」不免於起訴。
顯然,川普的34項偽造商業紀錄罪(目的是蒙騙選票),屬於「非官方行為」。今年1月3日,Merchan法官駁回了川普律師關於總統豁免權的辯護。
1月9日,紐約州最高法院拒絕阻止川普的宣判。當天晚一點,美國最高法院也駁回了川普提出的暫停宣判緊急請求,駁回理由是「初審法院明確表示...最終判處是無條件釋放」。Merchan法官真的不怎麼想要關押已當選的總統。他說「在這個節骨眼上,表明...不打算判處任何監禁似乎是適當的」。
即使Merchan判處川普監禁,許多憲法學者都認為,他的刑期至少會延後到他的總統任期結束後。相反,「無條件釋放」作為刑罰,意味著川普不會受到任何監禁,也沒有假釋條件。
紐約法律允許法院判處「無條件釋放」,...如果法院...認為監禁或緩刑監督不符合公眾利益,或不符合司法目的。Merchan在判決書中寫到:「無條件釋放的判決看來是確保判決,並允許(川普)上訴的最可行解決方案。」
簡而言之,看來法官在考慮了所有情況之後,得出結論,不監禁川普才符合公眾的最大利益,這也是他作為庭審法官的權利。立法機關可以(而且經常)制定量刑指南,規定庭審法官可以施加的懲罰。這個案子清楚給我們看到,紐約州立法機構允許法官自行做出「無條件釋放」的判決。
獨特的是,川普在宣判之前就尋求撤銷判決。在通常情況下,刑事被告在最終判決作出之前不能夠合法提出上訴,而最終判決必須包括被告的刑罰。當然,這不是普通的刑事案件。正如Merchan法官所暗示的,推進最終宣判對川普有利,因為這將導致他可以進行適當的上訴。
當然,川普得到機會遠程出庭,在視頻中堅持自己的觀點,宣稱自己完全無辜,而整個庭審是一場「政治迫害」。很多人可能覺得川普不受任何懲罰,不是等於讓他逃罪嗎?沒有辦法,他已當選下屆總統。
法官Merchan說,他深刻意識到自己和國家所面臨的特殊情況。他認為這次庭審本身是再普通不過的,但此案的背景相當特殊:「此前,法庭從未面臨過如此獨特和不同尋常的情況。」
宣佈判決,標誌著此案件告一段落--川普可以開始上訴了,他有權利上訴。川普的律師Todd Blanche也明確表示打算上訴--但只好等川普就職後了。
紐約這個陪審團裁定川普的34項一級偽造商業紀錄罪名成立是在2024年5月30日。在紐約州,如果偽造資料的目的是詐騙、實施其它犯罪,或協助或隱瞞其它罪行,則構成E級重罪。E級重罪最高可判處四年監禁,每項罪名最高可處以$5,000美元罰款,但法院可以考慮其它因素,保留酌情判刑的權力,例如被告的犯罪歷史。(川普這是第一次被定罪。)
川普律師在最近提交的法庭文件中,試圖推翻陪審團對他的有罪判決,稱美國最高法院(其中三名黨派味十足的大法官是川普所任命的)最近裁決了,總統在刑事訴訟中享有特別的豁免權,這說明他不可被判為有罪。美國最高法院在2024年7月1日的那項裁決,說總統「在憲法權力範圍內採取的行動,絕對免於刑事起訴」,並且總統所有的「官方行為」都享有「假定豁免權」,只有「非官方行為」不免於起訴。
顯然,川普的34項偽造商業紀錄罪(目的是蒙騙選票),屬於「非官方行為」。今年1月3日,Merchan法官駁回了川普律師關於總統豁免權的辯護。
1月9日,紐約州最高法院拒絕阻止川普的宣判。當天晚一點,美國最高法院也駁回了川普提出的暫停宣判緊急請求,駁回理由是「初審法院明確表示...最終判處是無條件釋放」。Merchan法官真的不怎麼想要關押已當選的總統。他說「在這個節骨眼上,表明...不打算判處任何監禁似乎是適當的」。
即使Merchan判處川普監禁,許多憲法學者都認為,他的刑期至少會延後到他的總統任期結束後。相反,「無條件釋放」作為刑罰,意味著川普不會受到任何監禁,也沒有假釋條件。
紐約法律允許法院判處「無條件釋放」,...如果法院...認為監禁或緩刑監督不符合公眾利益,或不符合司法目的。Merchan在判決書中寫到:「無條件釋放的判決看來是確保判決,並允許(川普)上訴的最可行解決方案。」
簡而言之,看來法官在考慮了所有情況之後,得出結論,不監禁川普才符合公眾的最大利益,這也是他作為庭審法官的權利。立法機關可以(而且經常)制定量刑指南,規定庭審法官可以施加的懲罰。這個案子清楚給我們看到,紐約州立法機構允許法官自行做出「無條件釋放」的判決。
獨特的是,川普在宣判之前就尋求撤銷判決。在通常情況下,刑事被告在最終判決作出之前不能夠合法提出上訴,而最終判決必須包括被告的刑罰。當然,這不是普通的刑事案件。正如Merchan法官所暗示的,推進最終宣判對川普有利,因為這將導致他可以進行適當的上訴。
Wednesday, January 8, 2025
鍛鍊身體對大腦有益
Everyday physical activity, like going for a short walk or playing with the kids, may provide short-term benefits for cognitive health, equivalent to reversing four years of cognitive aging. That was a key finding for my colleagues and me in our new study, which was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Annals of Behavioral Medicine.
你的日常活動強度無須劇烈,就能夠逆轉好幾年的認知力老化(《Annals of Behavioral Medicine》文章)。
Prior to enrollment into a study of diet and dementia risk, we asked a diverse sample of 204 middle-aged adults to check in five times per day for a period of nine days, via a smartphone application.
204位中年人9天內用智能手機App每天5次登記自己狀況。
Each check-in involved completing a brief survey that asked about their mood, dietary choices and whether they engaged in any physical activity in the roughly three and a half hours leading up to the survey. In addition, participants completed a few brief brain games – meaning performance-based cognitive assessments that lasted about one minute each – to assess mental speed and short-term memory. 調查內容包括情緒、飲食、活動,另外參加幾次認知評估。
My team found that performance on our measure of cognitive processing speed improved during check-ins when participants reported being physically active in the time leading up to the survey. While we didn’t see improvements in our measure of working memory, the time taken to complete the memory task mirrored what we saw for the measure of processing speed. Jonathan G. Hakun教授的研究團隊發現,身體鍛鍊對於改善大腦反應速度有幫助,而對改善記憶沒有幫助。
We observed these improvements in speed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 activity was lighter intensity or moderate-to-vigorous intensity. This led us to conclude that movement, whether it took the form of intentional exercise or part of a daily routine, was the essential ingredient for achieving this benefit.
這些改善與身體鍛鍊的強度無關。
As a rule, we get slower, both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as we age. While research on exercise and living a healthy lifestyle has demonstrated the long-term cognitive and brain health benefits of remaining physically active, much of this work has focused on the moderate- to vigorous-intensity physical activity – or what most of us think of as exercise – recommended by the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 人的身體和智力會越老越遲鈍。過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中、高強度的身體鍛鍊,認識到是對大腦健康有益。
Still, these guidelines and other experts recommend that adults move more and sit less. 《美國人身體活動指南》建議成年人多運動,少坐。
My colleagues and I are interested in understanding how moving more can improve our cognitive health or reduce our risk of dementia as we age, at what timescale these benefits show up, and what types of movement qualify. 為何多運動能改善大腦健康?需要鍛鍊多久才會看到好處?哪些類型的運動比較好?
Our study relied on participants to report whether they had been physically active during the time between each check-in. Even though participants were provided training on how to think about the intensity levels, it’s possible that each participant had a slightly different perception of their activities.
這項研究依賴自我報告,而參與者對自己活動強度的看法可能有所不同。
For example, a participant may not have believed their recent walk actually qualified as a moderate-intensity activity. Physical activity monitors that can dissociate time and intensity might help future research unravel these associations more clearly. 比如把中等強度活動當作輕度活動。以後研究可用體徵監測儀。
It isn’t yet clear whether these short-term benefits accumulate over time to result in long-term improvements in brain health and dementia risk reduction. Research efforts are underway by our team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se associations over broader timescales. 目前觀測到的運動對大腦健康的短期好處,尚不知對降低失智是否有長遠效果。Hakun教授的團隊正在研究。
My research involves data collection via smartphones and wearable devices to help us better understand how health-promoting behaviors and cognitive health interact as we age. This type of digital approach allows my team to pursue questions about how everyday behavior and experience influence cognition in daily life and represents a significant methodological advancement in the dementia risk and prevention research space.
用智能手機收集數據,了解促進老年健康的行為。
Using these tools, we aim to better identify individuals at risk for negative cognitive outcomes and new targets for dementia prevention. 識別失智風險,預防失智。
你的日常活動強度無須劇烈,就能夠逆轉好幾年的認知力老化(《Annals of Behavioral Medicine》文章)。
Prior to enrollment into a study of diet and dementia risk, we asked a diverse sample of 204 middle-aged adults to check in five times per day for a period of nine days, via a smartphone application.
204位中年人9天內用智能手機App每天5次登記自己狀況。
Each check-in involved completing a brief survey that asked about their mood, dietary choices and whether they engaged in any physical activity in the roughly three and a half hours leading up to the survey. In addition, participants completed a few brief brain games – meaning performance-based cognitive assessments that lasted about one minute each – to assess mental speed and short-term memory. 調查內容包括情緒、飲食、活動,另外參加幾次認知評估。
My team found that performance on our measure of cognitive processing speed improved during check-ins when participants reported being physically active in the time leading up to the survey. While we didn’t see improvements in our measure of working memory, the time taken to complete the memory task mirrored what we saw for the measure of processing speed. Jonathan G. Hakun教授的研究團隊發現,身體鍛鍊對於改善大腦反應速度有幫助,而對改善記憶沒有幫助。
We observed these improvements in speed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 activity was lighter intensity or moderate-to-vigorous intensity. This led us to conclude that movement, whether it took the form of intentional exercise or part of a daily routine, was the essential ingredient for achieving this benefit.
這些改善與身體鍛鍊的強度無關。
As a rule, we get slower, both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as we age. While research on exercise and living a healthy lifestyle has demonstrated the long-term cognitive and brain health benefits of remaining physically active, much of this work has focused on the moderate- to vigorous-intensity physical activity – or what most of us think of as exercise – recommended by the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 人的身體和智力會越老越遲鈍。過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中、高強度的身體鍛鍊,認識到是對大腦健康有益。
Still, these guidelines and other experts recommend that adults move more and sit less. 《美國人身體活動指南》建議成年人多運動,少坐。
My colleagues and I are interested in understanding how moving more can improve our cognitive health or reduce our risk of dementia as we age, at what timescale these benefits show up, and what types of movement qualify. 為何多運動能改善大腦健康?需要鍛鍊多久才會看到好處?哪些類型的運動比較好?
Our study relied on participants to report whether they had been physically active during the time between each check-in. Even though participants were provided training on how to think about the intensity levels, it’s possible that each participant had a slightly different perception of their activities.
這項研究依賴自我報告,而參與者對自己活動強度的看法可能有所不同。
For example, a participant may not have believed their recent walk actually qualified as a moderate-intensity activity. Physical activity monitors that can dissociate time and intensity might help future research unravel these associations more clearly. 比如把中等強度活動當作輕度活動。以後研究可用體徵監測儀。
It isn’t yet clear whether these short-term benefits accumulate over time to result in long-term improvements in brain health and dementia risk reduction. Research efforts are underway by our team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se associations over broader timescales. 目前觀測到的運動對大腦健康的短期好處,尚不知對降低失智是否有長遠效果。Hakun教授的團隊正在研究。
My research involves data collection via smartphones and wearable devices to help us better understand how health-promoting behaviors and cognitive health interact as we age. This type of digital approach allows my team to pursue questions about how everyday behavior and experience influence cognition in daily life and represents a significant methodological advancement in the dementia risk and prevention research space.
用智能手機收集數據,了解促進老年健康的行為。
Using these tools, we aim to better identify individuals at risk for negative cognitive outcomes and new targets for dementia prevention. 識別失智風險,預防失智。
Sunday, January 5, 2025
「藍」州為何比「紅」州繁榮
到底是甚麼東西讓許多紅州那麼貧窮?讓我們深入探討一下經濟架構,紅州不光是經濟差,基礎設施、醫療保健都很落後。用David Pakman的話來說,藍州從事了翻天覆地的現代化變革,而紅州完全錯過了。這裡「藍」州表示民選的主政官員中,多數派是民主黨人,而「紅」州表示主政官員多數是共和黨人。
看社交媒體上的報導,右翼總是說紅州正在蓬勃發展,而藍州正在崩潰--比如眾人紛紛離開加州、紐約等等藍州,而遷去德州和佛州等紅州。(比如犯罪率,他們喜歡宣傳加州治安多麼差,但FBI數據展示的完全不是那麼回事。)
Pakman指出近年來紅州,比如佛州、田納西、南卡州,各種類型技術工人流失去到藍州的問題,那裏有較好的工作機會。一定專業領域的醫務人員,特別是婦產科醫生,因為紅州內的一些反墮胎法律太令人糟心而離開。
(墮胎手術是孕產科保健護理的重要工具之一,禁止這個手術有時就必然眼睜睜看著一些孕婦的性命受危及,聽說有的紅州不敢發表他們這兩年的孕產死亡數字。)
藍州不僅經濟發展繁榮,他們所納的聯邦稅常常補貼了紅州。為甚麼會如此?藍州有一些優勝的法律和經濟政策,是紅州所望塵莫及的。
論到經濟增長和發明創造,保守派常以德州和佛州為傲。然而,加州是美國真正獨一無二的動力源頭。它是美國最大的清潔能源經濟基地,幾十萬份太陽能、風能、電動車就業機會。麻州幾十年來投資科學研究,生物技術世界領先。
比較起來,紅州削減辦學資金,以廉價勞工為傲。發明創造從來都不便宜,乃需要花錢和投資,藍州搞這種投資。
在公共衛生方面也是,藍州治病救人,而紅州玩弄政治。奧巴馬總統的平價醫療法案(ACA)已經14年,各州可以利用它來擴展對最窮困人群的醫療補助計劃。數據告訴我們,藍州取得很不錯的效果,科羅拉多用ACA減少了20%的民眾健保費用,加州為一些救命藥物設了付費上限,而利用ACA來擴展Medicaid的紅州也比不利用的大有改進。
紅州的公共衛生政策?容許人自生自滅,美其名「自由選擇」。(CDC網站列出各州的出生和死亡數據,你可以比較各種疾患的數據。)
再比較一下勞動力的教育程度。紅州花了不少精力和資源,號召家長參加校董會,禁止書籍--不准青少年接觸與LGBTQ相關的性知識、或涉及美國奴隸制的歷史等等內容。藍州則大力加強教育,其實教育對促進經濟,非常重要。(藍州)俄立岡和羅德島設立免費的社區大學,紐約和伊利諾普及學前班,這些公益政策提升全體社區民眾素質,絕不是為富人減稅(涓滴經濟)能夠自動帶給下層民眾的。
而在紅州,人們為要不要為公立學校提供更多資金,要不要允許更多學生從公立學校轉去私立基督教學校這類事情而爭辯。你可以猜得到,紅州中小學教育不以推動未來社會進步為念:現在他們對打擊跨性孩子最起勁,規定他們不許上某些廁所,又根據保守派的錯誤解經,指責同性相戀傾向為不道德,甚至希望重新剝奪他們的各種權利等等。
藍州的政策轉變大多幫助年輕打工階層:華盛頓州和加州提高最低時薪到$15美元,雖然這使得那裏的快餐服務就業機會稍有減少,這兩個州的經濟發展很好,總體就業並未受到甚麼影響。藍州的反歧視法讓很多人能夠放心地工作和生活,沒有住在紅州的那些擔心。平等的確建造繁榮,人們對就業環境感到安全,他們的生產和工作效率就高。
在氣候變化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藍州為將來做準備,而紅州忙著否認氣候正在變化。紐約通過法律,誓在2050年以前誓現零排放。他們投資在開發可再生能源,投資在洪水預防。華盛頓州擴建公共交通設施,削減交通運輸帶來的碳排放。然而紅州修造高速公路,則滿心希望走運,既不考慮海平面將會升高,也不打算號召把交通運輸轉換成電動。
好了,無論是公共教育還是公共衛生,幾十年下來,藍州成積普遍顯著。他們提高工人薪資、保護環境...不管是哪方面,他們的結果比較好,而紅州卻從意識形態上積極反對這些經濟政策。
不光反對,共和黨的政客還花大量時間打文化戰,(從基督教國家主義出發)搞反對平等、反對文化和生活多樣性的宣傳,為的是(販賣某些商品給信從的人)賺錢。他們說紅州政策如何好過藍州政策,其實都不如藍州。藍州(從法律上)努力營造一種歡迎各種人參與貢獻的工作環境,為所有人在社會中感受到包容接納設立了指路牌,這是有利於經濟建設的。
Pakman說,下次若有人告訴你紅州的政策多麼好,你就要告訴他/她,是藍州政策比較受人民歡迎。而且你可以反問,為甚麼紅州財務要靠藍州納稅來幫補?如上所述,藍州政府運作的所有方面都比較好,因而國民總產值(GDP)比較高,結果繳納比較多的稅錢到聯邦政府。
你如果看人類發展指數(HDI)(我兩年前介紹過一次),紅州無法作為獨立國家來運作,因為美國的紅州現在依賴藍州所納的聯邦稅,(越落後越依賴補助,)變成了惡性循環。當然,德州是個例外--他們繳聯邦稅,卻不像藍州那樣大搞民眾福利。
現在川普準備上台,即將受他的減稅政策影響最大的人群--低收入和中等收入人群--不成比例地住在紅州,因他們常接受各種補助。當川普口氣強硬,果真開始向墨西哥、加拿大徵收關稅時,富人和中上階層不成比例地住在藍州,他們將商品提價,使川普關稅引起的問題雪上加霜,讓紅州百姓更加吃不消,需要藍州更多的補貼...
到底是誰造成了這種局面?兩黨互相指責走極端。Pakman提出長期打壓教育工作、奪去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造成認識論缺陷(不會區分合理信念與個人觀點)、缺乏媒體素養(不會分析確定所讀文字的準確性和可信性),是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源,而現在有社交媒體幫著鼓譟謬誤,把莫須有的虛假敘事說成是另一種觀點而已,居然不少人接受。
不奇怪,你也許常聽見經濟獨立的州嚷嚷要離開美國聯邦的聲音。沒有那麼簡單,因為當初加入聯邦時是有條件的。爭取共同的繁榮?也沒有那麼簡單,50個州相當於50個國家,政治協商達成一致不容易搞。
看社交媒體上的報導,右翼總是說紅州正在蓬勃發展,而藍州正在崩潰--比如眾人紛紛離開加州、紐約等等藍州,而遷去德州和佛州等紅州。(比如犯罪率,他們喜歡宣傳加州治安多麼差,但FBI數據展示的完全不是那麼回事。)
Pakman指出近年來紅州,比如佛州、田納西、南卡州,各種類型技術工人流失去到藍州的問題,那裏有較好的工作機會。一定專業領域的醫務人員,特別是婦產科醫生,因為紅州內的一些反墮胎法律太令人糟心而離開。
(墮胎手術是孕產科保健護理的重要工具之一,禁止這個手術有時就必然眼睜睜看著一些孕婦的性命受危及,聽說有的紅州不敢發表他們這兩年的孕產死亡數字。)
藍州不僅經濟發展繁榮,他們所納的聯邦稅常常補貼了紅州。為甚麼會如此?藍州有一些優勝的法律和經濟政策,是紅州所望塵莫及的。
論到經濟增長和發明創造,保守派常以德州和佛州為傲。然而,加州是美國真正獨一無二的動力源頭。它是美國最大的清潔能源經濟基地,幾十萬份太陽能、風能、電動車就業機會。麻州幾十年來投資科學研究,生物技術世界領先。
比較起來,紅州削減辦學資金,以廉價勞工為傲。發明創造從來都不便宜,乃需要花錢和投資,藍州搞這種投資。
在公共衛生方面也是,藍州治病救人,而紅州玩弄政治。奧巴馬總統的平價醫療法案(ACA)已經14年,各州可以利用它來擴展對最窮困人群的醫療補助計劃。數據告訴我們,藍州取得很不錯的效果,科羅拉多用ACA減少了20%的民眾健保費用,加州為一些救命藥物設了付費上限,而利用ACA來擴展Medicaid的紅州也比不利用的大有改進。
紅州的公共衛生政策?容許人自生自滅,美其名「自由選擇」。(CDC網站列出各州的出生和死亡數據,你可以比較各種疾患的數據。)
再比較一下勞動力的教育程度。紅州花了不少精力和資源,號召家長參加校董會,禁止書籍--不准青少年接觸與LGBTQ相關的性知識、或涉及美國奴隸制的歷史等等內容。藍州則大力加強教育,其實教育對促進經濟,非常重要。(藍州)俄立岡和羅德島設立免費的社區大學,紐約和伊利諾普及學前班,這些公益政策提升全體社區民眾素質,絕不是為富人減稅(涓滴經濟)能夠自動帶給下層民眾的。
而在紅州,人們為要不要為公立學校提供更多資金,要不要允許更多學生從公立學校轉去私立基督教學校這類事情而爭辯。你可以猜得到,紅州中小學教育不以推動未來社會進步為念:現在他們對打擊跨性孩子最起勁,規定他們不許上某些廁所,又根據保守派的錯誤解經,指責同性相戀傾向為不道德,甚至希望重新剝奪他們的各種權利等等。
藍州的政策轉變大多幫助年輕打工階層:華盛頓州和加州提高最低時薪到$15美元,雖然這使得那裏的快餐服務就業機會稍有減少,這兩個州的經濟發展很好,總體就業並未受到甚麼影響。藍州的反歧視法讓很多人能夠放心地工作和生活,沒有住在紅州的那些擔心。平等的確建造繁榮,人們對就業環境感到安全,他們的生產和工作效率就高。
在氣候變化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藍州為將來做準備,而紅州忙著否認氣候正在變化。紐約通過法律,誓在2050年以前誓現零排放。他們投資在開發可再生能源,投資在洪水預防。華盛頓州擴建公共交通設施,削減交通運輸帶來的碳排放。然而紅州修造高速公路,則滿心希望走運,既不考慮海平面將會升高,也不打算號召把交通運輸轉換成電動。
好了,無論是公共教育還是公共衛生,幾十年下來,藍州成積普遍顯著。他們提高工人薪資、保護環境...不管是哪方面,他們的結果比較好,而紅州卻從意識形態上積極反對這些經濟政策。
不光反對,共和黨的政客還花大量時間打文化戰,(從基督教國家主義出發)搞反對平等、反對文化和生活多樣性的宣傳,為的是(販賣某些商品給信從的人)賺錢。他們說紅州政策如何好過藍州政策,其實都不如藍州。藍州(從法律上)努力營造一種歡迎各種人參與貢獻的工作環境,為所有人在社會中感受到包容接納設立了指路牌,這是有利於經濟建設的。
Pakman說,下次若有人告訴你紅州的政策多麼好,你就要告訴他/她,是藍州政策比較受人民歡迎。而且你可以反問,為甚麼紅州財務要靠藍州納稅來幫補?如上所述,藍州政府運作的所有方面都比較好,因而國民總產值(GDP)比較高,結果繳納比較多的稅錢到聯邦政府。
你如果看人類發展指數(HDI)(我兩年前介紹過一次),紅州無法作為獨立國家來運作,因為美國的紅州現在依賴藍州所納的聯邦稅,(越落後越依賴補助,)變成了惡性循環。當然,德州是個例外--他們繳聯邦稅,卻不像藍州那樣大搞民眾福利。
現在川普準備上台,即將受他的減稅政策影響最大的人群--低收入和中等收入人群--不成比例地住在紅州,因他們常接受各種補助。當川普口氣強硬,果真開始向墨西哥、加拿大徵收關稅時,富人和中上階層不成比例地住在藍州,他們將商品提價,使川普關稅引起的問題雪上加霜,讓紅州百姓更加吃不消,需要藍州更多的補貼...
到底是誰造成了這種局面?兩黨互相指責走極端。Pakman提出長期打壓教育工作、奪去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造成認識論缺陷(不會區分合理信念與個人觀點)、缺乏媒體素養(不會分析確定所讀文字的準確性和可信性),是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源,而現在有社交媒體幫著鼓譟謬誤,把莫須有的虛假敘事說成是另一種觀點而已,居然不少人接受。
不奇怪,你也許常聽見經濟獨立的州嚷嚷要離開美國聯邦的聲音。沒有那麼簡單,因為當初加入聯邦時是有條件的。爭取共同的繁榮?也沒有那麼簡單,50個州相當於50個國家,政治協商達成一致不容易搞。
Friday, January 3, 2025
司法獨立現在面臨威脅
川普的2025項目是改變美國三權分立體制的。很多人不注意這件事,或不相信會這樣發生,以為是左翼聳人聽聞的宣傳。現在川普當選了,你終於有機會觀察到這一歷史發展--所有的獨裁國家都類似,使用暴力威嚇,首先是控制新聞與論,其次就是不允許司法部門獨立運作,監獄只關押敬愛領袖希望關押的人。
本文是《商務內幕》對美國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John Roberts的2024年終回顧文章的報道:Chief Justice John Roberts Warns of Threats to Judicial Independence。大法官說,一些受到起訴並對庭審結果不滿意的立法委員,現在對法官發出威脅。他沒有提名是誰這樣做了,乃泛泛暗指兩黨的民選官員都有這種情況--不誠實吧,我沒有看見任何媒體報道受起訴的民主黨官員對法官發過這類威脅。
Roberts首席大法官在2024年年終回顧中說,針對法官的虛假指控和攻擊性言論對司法獨立構成了威脅。文章深入探討了心懷不滿的政治人物被告,他們對法官及司法系統構成危險。他說有些司法判決「極其錯誤」,值得反駁,但現在「並非所有威脅的聲音都是因為了解情況」。
我以為Roberts大法官在年終回顧時會談把總統權力置於國會之上的重要(錯誤)判決,或提說近來揭露的最高法院兩名大法官連連受賄的醜聞問題,沒有。美國的司法獨立面臨威脅,現在他顯然意識到這是個更大的問題。他寫了四個方面的非法威脅:(1)暴力,(2)威嚇,(3)假信息,(4)揚言要藐視合法作出的判決。
川普將於1月20日就職。儘管Roberts援引了被告對裁決不滿的事,但他沒有提川普的名字。他寫道:「如今電腦時代,恐嚇可以採取不同的形式。失望的被告在互聯網上對司法判決表示憤怒,敦促讀者向法官發送信息。」又說這些政客「錯誤地聲稱,法官因其種族、性別或民族,或者因任命他/她的總統所屬的政黨,因而對被告懷恨在心」。
川普多次攻擊審他案件的法官是出名的了。他在紐約州女星封口案件庭審時,不斷地因為違反禁言令而受到罰款。4月份他在一家電視台接受電話採訪時,指責紐約最高法院的主審法官Juan Merchan:「這位法官說我不能逃避審判。你知道他正在瘋狂地催促庭審。沒人見過這樣的事情。陪審團選拔得如此之快--95% 都是民主黨人...」結果法庭判他「藐視法庭」。
另外一個眾所周知的案例是E. Jean Carroll控告川普誹謗罪,庭審法官Lewis Kaplan反覆受到他的攻擊。Roberts寫道:「政府官員當然有權批評司法工作,但他們應該注意,當涉及法官時,他們的不當言論可能會引發其他人的危險反應。」
這位首席大法官還批評了那些試圖無視最高法院裁決的立法委員。他寫道:「各個政治派別的民選官員都提出了公然無視聯邦法院裁決的想法。」--這該怪誰呢?美國最高法院的公信力,因著這兩年來他們自己一系列的黨派式裁決,諸如判2020年發動叛亂的川普,違法可以在絕大部份情況下免罪,或仍有資格參加總統競選,公信力已經大打折扣。
2023年4月,有一位聯邦法官決定阻止銷售一種胎藥。國會中的民主黨人敦促白宮不去理會這項裁決,但拜登政府拒絕了。還好,美國最高法院後來在六月發布的一項裁決中維持了使用這藥的權利。《商務內幕》舉這個例子,大概是要說明民主黨政客也有威脅不遵守法官裁決的行為,避免單單指責川普黨吧。
本文是《商務內幕》對美國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John Roberts的2024年終回顧文章的報道:Chief Justice John Roberts Warns of Threats to Judicial Independence。大法官說,一些受到起訴並對庭審結果不滿意的立法委員,現在對法官發出威脅。他沒有提名是誰這樣做了,乃泛泛暗指兩黨的民選官員都有這種情況--不誠實吧,我沒有看見任何媒體報道受起訴的民主黨官員對法官發過這類威脅。
Roberts首席大法官在2024年年終回顧中說,針對法官的虛假指控和攻擊性言論對司法獨立構成了威脅。文章深入探討了心懷不滿的政治人物被告,他們對法官及司法系統構成危險。他說有些司法判決「極其錯誤」,值得反駁,但現在「並非所有威脅的聲音都是因為了解情況」。
我以為Roberts大法官在年終回顧時會談把總統權力置於國會之上的重要(錯誤)判決,或提說近來揭露的最高法院兩名大法官連連受賄的醜聞問題,沒有。美國的司法獨立面臨威脅,現在他顯然意識到這是個更大的問題。他寫了四個方面的非法威脅:(1)暴力,(2)威嚇,(3)假信息,(4)揚言要藐視合法作出的判決。
川普將於1月20日就職。儘管Roberts援引了被告對裁決不滿的事,但他沒有提川普的名字。他寫道:「如今電腦時代,恐嚇可以採取不同的形式。失望的被告在互聯網上對司法判決表示憤怒,敦促讀者向法官發送信息。」又說這些政客「錯誤地聲稱,法官因其種族、性別或民族,或者因任命他/她的總統所屬的政黨,因而對被告懷恨在心」。
川普多次攻擊審他案件的法官是出名的了。他在紐約州女星封口案件庭審時,不斷地因為違反禁言令而受到罰款。4月份他在一家電視台接受電話採訪時,指責紐約最高法院的主審法官Juan Merchan:「這位法官說我不能逃避審判。你知道他正在瘋狂地催促庭審。沒人見過這樣的事情。陪審團選拔得如此之快--95% 都是民主黨人...」結果法庭判他「藐視法庭」。
另外一個眾所周知的案例是E. Jean Carroll控告川普誹謗罪,庭審法官Lewis Kaplan反覆受到他的攻擊。Roberts寫道:「政府官員當然有權批評司法工作,但他們應該注意,當涉及法官時,他們的不當言論可能會引發其他人的危險反應。」
這位首席大法官還批評了那些試圖無視最高法院裁決的立法委員。他寫道:「各個政治派別的民選官員都提出了公然無視聯邦法院裁決的想法。」--這該怪誰呢?美國最高法院的公信力,因著這兩年來他們自己一系列的黨派式裁決,諸如判2020年發動叛亂的川普,違法可以在絕大部份情況下免罪,或仍有資格參加總統競選,公信力已經大打折扣。
2023年4月,有一位聯邦法官決定阻止銷售一種胎藥。國會中的民主黨人敦促白宮不去理會這項裁決,但拜登政府拒絕了。還好,美國最高法院後來在六月發布的一項裁決中維持了使用這藥的權利。《商務內幕》舉這個例子,大概是要說明民主黨政客也有威脅不遵守法官裁決的行為,避免單單指責川普黨吧。
Tuesday, December 31, 2024
年終再看美國經濟前景
本文內容取自雅虎財務專欄資深新聞評論員Rick Newman的時評文章:This week in Bidenomics,談論總統換屆對美國經濟的影響。
美國人顯然不喜歡拜登治理下的經濟狀況。而他們對即將到來的川普經濟,現在感覺也不怎麼樣。
根據大型企業聯合會最新的月度調查,消費者信心從11月到12月大幅下降了。最大的變化是對經濟前景的看法--預計經濟狀況會改善的受訪者,從24.7%下降到21.7%;而預計情況會惡化的人從15.9%上升到18.3%--他們的總體預期指數比起經濟衰退時的水平只高了一點。
美國2022年通漲率達到9%的峰值。從那時起,對經濟預期的指數就一直徘徊在衰退水平附近,也就是說,大家對經濟前景的信心不大。今年11月,美國經濟達到35個月以來的最高水準,經濟前景看起來似乎要突破幾年的徘徊,進入歷史新高了。
這份調查包括川普贏得總統大選後收集的回應。由於許多選民投票川普是指望他能比賀錦麗更好地促進經濟,因此一旦知道川普將成為下一任總統,他們就信心增加。然而,現在他們的信心沒有增加,他們對經濟前景的預期已回到7月的水平。
7月份拜登剛退出總統競選,由賀錦麗接替。當時基礎經濟已經好轉,通漲率降低,美聯儲開始降低短期利率,雇主們創造了60萬個新的就業崗位,股市也不斷走高。可惜多數美國人沒有感受到這些良好趨勢帶來的盼望。
拜登治下的美國經濟是發達國家中最強勁的,但他的選民卻不滿意,最顯而易見的原因是食品、房租和汽油價格已上漲。
川普本應該能夠乘東風進一步開拓新的經濟發展--通漲率已降,這幾年所有問題都是拜登的,1月20日上台的川普有個堅實的經濟基礎--不對嗎?
共和黨選民顯然比較樂觀。川普獲勝後,密西根大學一項調查顯示,共和黨對經濟的樂觀情緒飆升,而民主黨的情緒則下降,獨立人士的觀點倒沒有太大改變。整體來看,這項調查告訴我們,11月至12月的信心指數是略有提升的。然而,正如大型企業聯合會的調查結果,人們感到經濟前景可能會惡化。
也許是因為擔心川普會實施他的進口關稅政策。一旦實施,消費者立刻會面臨價格上漲。大型企業聯合會的調查中有個關稅的問題,46%的受訪者表示,他們預計川普的貿易關稅會提高生活成本。在密西根州的那項調查中,預計家用大件採購價格會上漲的受訪者,從11月的10%躍升至12月的22%,創下2008年以來最高水平。
關稅是個神祕概念,選民們對它不太清楚,部分原因是川普謊稱外國公司要支付關稅,而事實上支付關稅的是美國進口商,而且他們往往把增加的進口成本轉嫁給消費者。選民似乎開始了解到這一點,可能是因為川普競選獲勝,讓新關稅從假設變成了可能的現實。
川普已經宣佈,他上任後的首批舉措之一,就是對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進口產品徵收25%的新關稅,並對中國商品的關稅增加10%。這會導致許多日常用品的成本上升。媒體報導目前正在報導可能漲價的具體商品類型,包括食品、服裝、鞋子、玩具、電子產品和工業機械,而消費者也在準備很多東西漲價。
削弱川普經濟前景的可能還有另一個因素:有些美國人認為,無論經濟數據看起來有多強勁,繁榮正在消失。持這種看法的人包括許多在技術信息為基礎的經濟中無法找到滿意職業的非大學畢業生。
這是個長期困擾每個發達國家的問題,與哪位美國總統上台無關。川普比其他政客更善於利用這種沮喪情緒,然而在一個製造業僅佔總產值10%的經濟體中,他無法讓每一位沮喪的工人都獲得一份薪水豐厚的製造業工作。
也許川普上任後,這種悲觀情緒就會消散。比如他最終可能會讓步於所有那些反對的聲音,他所揚言的關稅(或驅逐移民)就成了只叫不咬的狗,對價格沒多少影響。假如食品和汽油價格繼續下跌,最終可能會打破他所承諾的通漲魔咒。或許川普只是比笨手笨腳的拜登更令人振奮?雖然品牌不同,川普管理的經濟說不定與拜登所管理的差不多。
美國人顯然不喜歡拜登治理下的經濟狀況。而他們對即將到來的川普經濟,現在感覺也不怎麼樣。
根據大型企業聯合會最新的月度調查,消費者信心從11月到12月大幅下降了。最大的變化是對經濟前景的看法--預計經濟狀況會改善的受訪者,從24.7%下降到21.7%;而預計情況會惡化的人從15.9%上升到18.3%--他們的總體預期指數比起經濟衰退時的水平只高了一點。
美國2022年通漲率達到9%的峰值。從那時起,對經濟預期的指數就一直徘徊在衰退水平附近,也就是說,大家對經濟前景的信心不大。今年11月,美國經濟達到35個月以來的最高水準,經濟前景看起來似乎要突破幾年的徘徊,進入歷史新高了。
這份調查包括川普贏得總統大選後收集的回應。由於許多選民投票川普是指望他能比賀錦麗更好地促進經濟,因此一旦知道川普將成為下一任總統,他們就信心增加。然而,現在他們的信心沒有增加,他們對經濟前景的預期已回到7月的水平。
7月份拜登剛退出總統競選,由賀錦麗接替。當時基礎經濟已經好轉,通漲率降低,美聯儲開始降低短期利率,雇主們創造了60萬個新的就業崗位,股市也不斷走高。可惜多數美國人沒有感受到這些良好趨勢帶來的盼望。
拜登治下的美國經濟是發達國家中最強勁的,但他的選民卻不滿意,最顯而易見的原因是食品、房租和汽油價格已上漲。
川普本應該能夠乘東風進一步開拓新的經濟發展--通漲率已降,這幾年所有問題都是拜登的,1月20日上台的川普有個堅實的經濟基礎--不對嗎?
共和黨選民顯然比較樂觀。川普獲勝後,密西根大學一項調查顯示,共和黨對經濟的樂觀情緒飆升,而民主黨的情緒則下降,獨立人士的觀點倒沒有太大改變。整體來看,這項調查告訴我們,11月至12月的信心指數是略有提升的。然而,正如大型企業聯合會的調查結果,人們感到經濟前景可能會惡化。
也許是因為擔心川普會實施他的進口關稅政策。一旦實施,消費者立刻會面臨價格上漲。大型企業聯合會的調查中有個關稅的問題,46%的受訪者表示,他們預計川普的貿易關稅會提高生活成本。在密西根州的那項調查中,預計家用大件採購價格會上漲的受訪者,從11月的10%躍升至12月的22%,創下2008年以來最高水平。
關稅是個神祕概念,選民們對它不太清楚,部分原因是川普謊稱外國公司要支付關稅,而事實上支付關稅的是美國進口商,而且他們往往把增加的進口成本轉嫁給消費者。選民似乎開始了解到這一點,可能是因為川普競選獲勝,讓新關稅從假設變成了可能的現實。
川普已經宣佈,他上任後的首批舉措之一,就是對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進口產品徵收25%的新關稅,並對中國商品的關稅增加10%。這會導致許多日常用品的成本上升。媒體報導目前正在報導可能漲價的具體商品類型,包括食品、服裝、鞋子、玩具、電子產品和工業機械,而消費者也在準備很多東西漲價。
削弱川普經濟前景的可能還有另一個因素:有些美國人認為,無論經濟數據看起來有多強勁,繁榮正在消失。持這種看法的人包括許多在技術信息為基礎的經濟中無法找到滿意職業的非大學畢業生。
這是個長期困擾每個發達國家的問題,與哪位美國總統上台無關。川普比其他政客更善於利用這種沮喪情緒,然而在一個製造業僅佔總產值10%的經濟體中,他無法讓每一位沮喪的工人都獲得一份薪水豐厚的製造業工作。
也許川普上任後,這種悲觀情緒就會消散。比如他最終可能會讓步於所有那些反對的聲音,他所揚言的關稅(或驅逐移民)就成了只叫不咬的狗,對價格沒多少影響。假如食品和汽油價格繼續下跌,最終可能會打破他所承諾的通漲魔咒。或許川普只是比笨手笨腳的拜登更令人振奮?雖然品牌不同,川普管理的經濟說不定與拜登所管理的差不多。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