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6, 2011

中國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思維方式

我曾經讀過一本書《The Geography of Thought – How Asians and Westerners Think Differently, and Why》,是社會心理學教授Richard Nisbett寫的,很有意思。我覺得和大家分享是有益的。

有人把東西方的世界觀差別簡化描述成:東方人認爲世界是圓的,西方人認爲世界是一條綫。爲什麽呢?中國人認爲世界是不斷變化的,從一個極端發展到另外一個極端,然後又矯正、歸回到起點,循環進步,各種歷史事件總是顯示出這個循環發展的特徵。我們的思維方式傾向于留意考察事件之間的聯係,避免孤立地看某個事件。(孤立地審察各人的罪性並不是中國人的文化習慣。)而西方人則把注意力的焦點放在主要的人或事上,不怎麽看環境因素。他們似乎以爲掌握了一些個體行爲規律就能用推理的方式掌握事物的發展趨勢了。

人類的思維特徵竟然不是普世一致?可能大家都以爲別人的認知過程和自己一樣:從古到今大家都用同樣的方式察看、記憶、作因果分析、歸類、推理,所以全人類都應該能彼此理解,得到同樣的結論。可惜事情不那麽簡單。在亞洲人看來,個體的規律和推論總是還要參考各種其它的關係和因素,一概而論總是難免出錯,而且正確的邏輯推理未必解決實際問題。(很遺憾,接受福音與生命改變並非一個綫性的必然。)

因爲東方人和西方人看世界有如此不同的基本信念,人們對於自己在社會架構中的位置和人格的體驗和認識也就徹底不同了。亞洲人首先看自己屬於一個群體,在一個複雜的大環境裏面,而西方人首先看到自己個體的獨特性、能動性、權利、責任。(現在國内報紙上所描述/批評的有些人的有些行爲,西方人是怎麽想都想不明白的。)作貢獻也好,鑽空子也好,自我觀決定行爲,被踩扁的人自然也有他/她自己適應環境的招法。

有一次我告訴Eckman博士,中國人認識和記住一個人,不是透過此人的姓名、性別等等資料,而是透過這人在一件事中的角色,或者與某人的關係來認記的,比如誰誰的孩子,誰誰的秘書,那個講了什麽話的幹部,等等,而且我們換個場合就不認識此人的可能性很大。艾博士對於我們不關心別人的姓名、甚至也不把性別描述出來這件事覺得很稀奇。哈哈!反正我們中國人看一個人不是看他為孤立地存在於世,而主要是看這人與環境的互動和聯係。其實,我們認識上帝何嘗不是如此?首先看上帝與我所知道的世界現在有什麽聯係和互動,單單說祂曾經創造了宇宙,或者介紹祂的“屬性”恐怕是未必引起興趣的。

Nisbett教授帶領學生在密西根大學生中、與東京大學、漢城國立大學、北京大學、中華心理研究所的同事合作,作了大量的調查問卷和訪談的研究,發現東西方人看同樣的圖案,的確傾向于領會不同的東西,很有趣。這些區別是怎麽來的?生理不同?語言不同?經濟不同?社會習俗不同?教育不同?Nisbett教授說幾千年來,東西方不同的社會關係、對世界的本質的理解、和思維方式就是不同的。東西方的哲學系統各自都能自圓其説、保持自身平衡、完整地承傳下來。(誰也不能說:不用我的方法,你就是錯誤的。)Nisbett教授得出結論,鑒于認知過程的不同,爲了能夠把同樣的知識傳遞給不同的人明白,或許應該採取不同的教育策略。他這本書意在提醒西方人,另外全然不同的一套思維方式是存在的,而且是valid!--對照一下人家的信念和思維方式,挑戰自己的思維習慣有好處。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比較東方和西方的文化,其中提到西方人對任何事物都研究其“屬性”,連神都敢研究。除了個人自由的意識在東西方有不同的理解之外,西方人看為是非對立的事情,東方人可以認爲兩者都是對的,看成事物的不同方面就好了嘛,何必非要看得那麽絕對不可?再不就是好事可以變壞事、壞事可以變好事,中庸辯證的哲學,以和諧為貴,哈哈!當然,中國人都明白,我們所維持的和諧是很表面的,不是骨子裏的真誠可靠聯結。

西方人擅長把事情做抽象的描述,東方人則必須把抽象名詞變成具體圖畫才有意義。擧個例子,英文名詞sonship,很抽象。兒子加上ship,sonship就代表了成爲神兒子這件事的方方面面,中文翻譯則必須加上動詞,“成爲”神的兒女,令你不由自主地具體揣測,被神收納爲兒女以後是什麽感受。傳道人必需解釋中國人腦子裏收養兒女的那幅畵,與古希臘成年男子為繼承產業而過繼的法律習俗比較起來有何不同,不然就很可能領會錯。詞彙本身必須伴隨正確的聖經圖畫才能傳真理。

對於一個人的不良行爲,西方人傾向於認爲是本人的品格不好,而東方人則傾向於看到環境原因。大家在一起的時候,東方人比西方人更加留意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和行爲。Nisbett教授說美國小孩子比起中國小孩子,在回顧前一天的事情時提說自己的喜好和情緒的次數多了一倍。美國人愛得意忘形,中國人則愛左顧右盼。美國人的公司喜歡明確地分工合作,以完成任務為目標,而中國人則喜歡靠公司裏的人際關係而運作。總的來説,東方人進入新的環境(比如課堂)大多盡力適應,而西方人進入新的環境則主動站出來發揮能力和掌控環境。如此等等,很有意思,你若有興趣可以自己看那本書,我不知道有沒有人把它翻譯成中文。

1 comment:

  1. 西方人认识和记得一个人的名字、才干能力、品行等等,而东方人则首先记得这人的角色和认识此人的场合情景,以及他/她现在的有关境况。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