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非常實際地比較了由於中西文化的不同,在中國作心理咨詢輔導和有關培訓的人士應該注意的問題。一句話,你根本不能原樣照搬西方的心理學教育内容。英文原文請讀華源協作網,我加了一點註解:
面子問題:面子在聖經中比比皆是。例如大衛王的兒子押沙龍囘來後大衛不見他,人人都知道押沙龍的地位有問題。在詩篇中,高貴榮耀的君王對小人、惡人如何懲罰呢?“他們不得進到我面前來”!面子問題影響中國人接受福音的方式、對罪的理解(關係不好纔是罪)、彼此説話和相處的方式、以及處理衝突和溝通的方式。縂的來説,面子使人更加注重外在的表現,過於注重内在的平安。
對精神和心理疾患的看法:西方人把精神和心理問題當作一般的問題,找醫生或尋求幫助同對待其它疾患大致一樣,而中國人則把“神經”病患當作特別可鄙視。要麽是這人自己不對、要麼是祖上作孽、要麽是鬼靈作怪、要麽是運氣不好,反正同情的人少一些。家庭出問題,我們看到的是某人行爲不好,做了可恥不道德的事,而不像西方人看這人内心的掙扎,錯誤的自我形象啦,不良的溝通模式啦,與人相處時缺乏合理界限啦等等。所以婚姻出問題,我們認爲是夫婦或雙方沒有盡到某些責任、義務,而不是從不理解對方情緒感受、缺乏溝通技巧來看。
以家庭單元為重:西方人凡事從個人著眼去看,彼此關心問候“你好嗎”,中國人從家庭著眼,問候時常常會說“家裏都好嗎”。有個華裔大學生在學生咨詢處,人家問他“你希望將來做什麽”?他回答說要先徵求父母意見。北美的輔導人士會把這看作是不成熟、過分依賴父母的表現,但是中國人卻認爲尊重父母的意見纔是懂事,獨立地自作主張是不懂事。
等級關係:西方以平等自由為最高的價值,好多美國人在家裏作出重大決定之前會徵求兒女的意見。如果一個父親虐待了他的兒女,當著孩子的面談論虐待的事沒有什麽不妥,甚至政府有權把兒女帶走。可是對虐待兒女的中國父親,輔導咨詢人士必須在兒女的背後和他面質。
溝通方式:西方人喜歡直接了當地說出來,中國人卻感到很多時候,特別是對地位比較高的人,直接地說太唐突了。一個大學生想要和父母談自己的不同想法,常常都會被指責為“你光想著你自己”。中國人特別感激有第三個人幫忙勸説一下,西方的輔導人士卻會認爲這是不健康的三角溝通。去看心理輔導的人如果對咨詢師不滿意,他們很少直接地告知原因,而是下次就不來了。
不談論自己的情緒感受:西方輔導的核心在於情緒感受。確認原委validate,發現問題uncover、仔細想通、接納自己與合理表達出情感--西方人認爲了解自己的情緒感受導致比較好的心理健康。而中國人的文化傳統恰恰相反,控制情緒表達纔是心理健康的關鍵,表達出來的情緒讓大家都感到不自在。控制言行、暗暗保留意見,好過失態地暴露出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中國人尋求心理咨詢師的時候,很多時候描述簡短,甚至好久不作聲。
大家以爲如何?西方人的價值觀有其優點,但我們不能說中國人的價值觀統統錯誤,都要悔改對嗎?對照聖經教導,反省如何更新我們的文化觀念是個大課題,基督徒應該晝夜思想這事。
So far our concept of salvation is largely based on individual sinful nature solution, but we could also understand it as God simply wants to solve our relational problems with Him and with one another.
ReplyDeleteThe points are worthy and objective. They can serve as wake-up calls for many of our fellow Chinese, particular those have not been in this country for long. Everyone should keep their minds open for learning new cultures and ways of dealing with others in a new environment!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