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ugust 30, 2014

亞當服侍土地:Work the Soil

創世記二章5節:原野上還沒有樹木,田間的蔬菜還沒有長起來,因為耶和華神還沒有降雨在地上,也沒有人耕種土地。

這是創造亞當夏娃的故事序言。創造的故事不是從亞當獨自一人開始的,而是從「神還沒有降雨」開始。在這個序言中,有一個動詞將adam (男人)和ha’adamah(土地)連接起來,這動詞就是 ‘avad,中文翻譯為「耕種」。’avad的意思其實並不是「耕種」,乃是工作或服侍。

在土地上工作當然是「耕種」,但這樣的翻譯卻沒有反映出希伯來文中服侍土地的意思。 創世的故事告訴我們,有兩個原因造成地還沒有果實:首先,神還沒有降下雨水,直接說明至高的神掌管生命養分,祂降下雨水就供應地上生活的需要。這樣的陳述再次宣告–-生命屬於神。即使創造工程已經結束,但除非神賜下雨水給大地,任何受造物不能夠生存。

第二個原因,是亞當還沒有服侍或耕種土地。如同神用生命所需的水來服侍土地,亞當也必須要照管服侍土地。神給予,人管理,兩者之間的聯繫很重要。

替神服侍/管理一切受造物是人的首要義務。使用’avad這字是要指明工作的神聖特質,並且投入工作含有神聖的目的。藉著人勤勞的工作,土地得到了服侍,地才會成為豐產,這完全取決於人是否實行了神的托付呼召。

除此以外,還有在希伯來原文中,有兩個不同的「土地」:「因為耶和華神還沒有降雨在地(‘erets)上,也沒有人work/‘avad地(‘adamah)」。

我們看到人(亞當)服侍自己的生命源頭,因為他就是用塵土 (‘adamah) 所造的。換句話說,「服侍土地」將會滋潤我們的生命。當我們替神服侍這些受造物時,其實是在滋潤自己。神賜給我們大地‘erets,而人服侍土地‘adamah。

因此我們知道,工作或服侍都是蒙神呼召的行動。我們做神要我們做的工作就是敬拜。我們成為神在地上的代表,展示祂豐盛的旨意。

在伊甸園墮落以先,神在我們的靈性和身體之建立了一份相互滋潤的聯繫,叫人受益。 今天讓我們問問自己:「你的工作有滋潤你嗎?這工作是否有服侍到神的創造,同時又供應你所需的呢?你是否視工作為一個服事及敬拜神的機會?還是認為工作只是為了賺錢而已?an (本文取自Moen博士原文默想日誌2009年11月10日。)

Friday, August 29, 2014

觀看的學習何其有效

由於拆掉後院一個舊棚子,我們需要重新安裝一個落水管(downspout)。需要買甚麼部件來自己安裝呢?我從網上找一個視頻,是給人看如何安裝的。看起來似乎很容易,我只要把自家需要的尺寸量一量,到裝修百貨店去找這些部件就行了。



不管你想要教人甚麼道理,比如饒恕人怎麼給人下台階,或協談不同意見的方法,如果能親自示範show給人看,你就成功了一半。不僅別人可以增加信心,也挑戰了自己以身作則。教學成功的另外一半在於總結,失敗的部份更要總結出來,好像聖經中的許多例子,把最真實的情況公布給學員思考!

Tuesday, August 26, 2014

研究聖經所發現的問題

Peter Enns教授寫了一篇幽默短文,說按照某些基要派基督徒的觀點,不按字面相信某句話,就是不尊重聖經的權威。可是你若嚴格按字面相信某些話,除非你忽略另外一些話,就只好宣布聖經有些自相矛盾的地方。我們讀聖經必須了解作者當時不同處境下的不同用意,才不至於拿聖經的字句來取代聖經的精意。

Enns教授舉了幾個例子。你若比較列王記和歷代誌,所羅門登基作王的故事,一處描寫得充滿權力鬥爭和打擊政治陰謀,另一處甚麼都不提,只寫「大衛年紀老邁,日子滿足,就立他兒子所羅門作以色列王」。這不是誤導人嗎?歷代誌是後寫的,作者不尊重聖經權威?但上帝允許這樣不同的書卷收集在同一本聖經中,祂不介意從不同的視角給人不同的啟示。

比較列王記和歷代誌,你可以看到不少這樣的例子。因為歷代誌的作者編寫時,目的是要用國度觀鼓勵被擄歸回的猶太人,強調「忠心並順服主便帶來祝福,國泰民安,強盛過列國,而且富足,而背道則引致相反結果」的主題信息。大衛和所羅門是作者所舉的最重要的例子,很多無關主題的其它細節都沒有提。

關於律法典章,聖經各處的細節也有出入。出埃及記明文規定逾越節的羔羊必須用火烤了吃,不可吃水煮的(12章)。可是申命記卻規定,進了迦南地之後不可在各城獻逾越節的祭,必須到耶和華選擇的聖殿之地去獻祭,而且要把肉煮了吃。翻譯的人可能意識到有矛盾,又猜測「煮」可以擴展為「烹調」,所以大概也包括了「烤」,於是很多譯本都稍微調和一下,寫「烤」。歷代誌記載約西亞王的時代,民眾「按常例」向耶和華守逾越節一次,希伯來文是「用火煮」逾越節的羊羔(35章)。幾乎所有的中英版本都翻譯成「用火烤」,只有少數版本忠實翻譯成cooked over fire(在火上煮)。

關於奴隸制度,出埃及記(21章)和申命記(15章)的規定是,你如果買希伯來人作奴隸,第七年必須放他自由。可是若按照利未記(25章),你根本不可以用自己同胞作奴隸。窮乏的弟兄若把自己的勞動力賣給你,他給你做工就要付工錢給他,直到禧年。神為甚麼不指示摩西在各卷寫同樣的規定呢?我們不知道。但各卷的重點不同,利未記教導作為神的子民如何過屬神的生活,可能摩西在寫利未記時意識到,最高的原則是不作奴隸。

有時在同一卷書裡的規定也有衝突。比如利未記在15章規定男人如果和來了月經的女人同房,就要七天算為禮儀上的不潔淨。到了20章,又說女人來了月經就根本不可以和她同房,否則就是「二人必從民中剪除」的罪,很奇怪。到底甚麼是「露了血源」的罪?要查考一下作者的時代文化才可能明白,但是摩西寫到第15章時肯定沒有考慮到「露了血源」的罪。

Enns教授挖苦創世博物館的Ken Ham,他堅信地球年齡只有六千多年,是按照創世記的家譜算出來的。他認為凡相信古老地球理論的解經都不合乎聖經的教導。也許Ham在指責上帝寫出這樣不嚴謹、不合乎他所信的聖經?凡沒有仔細研究的人恐怕都不知道,聖經中竟有上述這類「自相矛盾」的地方,除了新教基要派的「聖經無誤」受到衝擊,倒不影響別的甚麼教義。神的道是無誤的,不等於某些人對祂的認識無誤。聖經是可信的,不等於某個抄本或譯本無誤。古代人認為無誤的,不等於現代人認為精準無誤。

聖經是寫給古代某個族群能聽明白和接受的故事、詩歌、講道等等,不是寫給我們來按現代科學標準衡量「錯誤」與否的歷史或預言,請不要用莫須有的尺度來設立標籤,或攻擊神所默示、借著人所寫出的聖經。

Sunday, August 24, 2014

抉擇、挑戰、與人生果效

我們有一僮房子最近想要賣掉,三個臥室兩個廁所,居住面積不大,但是佔了一個優等學區。賣的過程涉及很多策略性的決定,頭一個決定就是 sell as is,只把實在太明顯破舊損壞的部份換掉,不作很多翻新裝修呢?還是想趁機作很多款式更換升級,賣個比較高級的房價?

這使我想到,基督徒決定跟隨主耶穌也有些類似。你是決定要把生活中太過舊損破壞的地方修換一下,其它還過得去的地方就保留 as is 呢?還是願意來個全面翻新,把舊的價值觀徹底更新,成為高貴的新檔次的人?但凡涉及很多功夫去學習操練的事,有些人是不感興趣的。他們或者認為自己已經定型,好壞就這樣了,或者從來不相信自己會有甚麼實質性的改變。

從心理素質層面看,健康的人相信自己會改進,別人也會改進,所以會致力於促進那些轉變;而不健康的人,因在不健康的人際關係環境長大,或經歷過人際關係方面的沉重打擊而受傷,不相信生命素質的提高和轉變這種事的存在。他們聽見別人的見證總有天方夜譚的感覺,不相信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或者他們覺得改變是很危險的事情。

我們相信的福音是甚麼呢?自己將來不會去地獄而已?還是可以和其他人操練同心合作,一起去促進一點點社會的進步和轉變?我們如果相信神的國已經降臨,我們在其中有個重要角色,來促進新天地的早日到來,就和單單指望神為我們成就一切,我們只要謹慎自己道德行為,就可以坐享其成讚美祂,是完全不同的生活理念。

神給我們一個福音是很寬廣的,我們把祂縮小到單單救我們脫離一個「地獄」是很可惜的。今天聽見牧師講道,說跟隨耶穌本來應該是讓人很興奮的經歷,可好多人卻不指望見到甚麼神奇的事,那麼認耶穌為永生神的兒子,說祂是基督又有甚麼大不了的呢?

我們的理念決定我們的人生果效。世界宣明會的美國總部的首席執行官Richard Stearns說,很多基督徒只關注個人得救,忽略了神對社會公義的重視,好像把聖經中的許多有關教導的段落都剪掉,福音的書頁上就出現了許多洞,變成不完整的福音。你可以找他寫的The Hole in Our Gospel一書來看,是他自己面對挑戰的見證,說不定你也會受到激勵,活出一個不同的人生果效。

Friday, August 22, 2014

牧師兒子的心聲

約翰派博(John Piper)牧師的兒子巴拿巴寫了一本書:The Pastor’s Kid,轟動一時,很多人買來看。有些人可能純粹是好奇,要看看名牧家事如何—他講道很棒,是不是一位好父親呢?等等。另一些人可能因為自己是牧師級別的人物,要看看自己有甚麼借鑑沒有。Christianity Today登載了一篇訪談錄,本文內容取自那裡。

總的說來,牧師的孩子感受到別人所沒有的壓力。據說不管你爸爸是100個人的牧師,還是10,000人的牧師,情況都差不太多—無論你說甚麼、做甚麼,表現如何,人家要看看你爸爸的反應。還有,你自己和神的真實關係如何?--這個壓力是自己的,不是別人給的。

巴拿巴說牧師的孩子可能比別人更難相信,主要是因為不容易分清甚麼是知道,甚麼是相信。派博牧師其實還算是一位不錯的父親,不是心思不在家、全心只撲在教會的那種牧師。記者問巴拿巴,牧師們可以如何改進他們的日常親子關係和生活?回答有好幾條:

一、做你孩子的父親,不要做他們的牧師。你的孩子不需要聽說教和勸誡式的輔導,他們需要對話和信任的關係。

二、允許你的孩子們自己找到耶穌和認識祂、與祂交往。神學上,允許你的孩子找到和你有所不同的神學,生活上,允許你的孩子選擇不同的生活方式,教會生活上,允許你的孩子去不同宗派的教會。如此你就對孩子們體現出上帝的恩典!

三、和你的孩子們談談做牧師孩子的困難。你可能認為他們沒有甚麼困難,那不對,他們有很多困難,也許連應該如何準確表達出來都不知道,可他們多少感受到壓力和痛苦。

也許巴拿巴的書能夠為你提供一把鑰匙,打開話匣,恢復親子關係,從而幫助他們恢復與神的關係?

Wednesday, August 20, 2014

祂使我們的靈魂蘇醒

Moen博士曾經介紹過希伯來式的解經方法,即猶太拉比的解經。本文是一個例子,內容取自他2009年10月的一些原文默想日誌。

路得記四章13-15節和合本的翻譯:於是,波阿斯娶了路得為妻,與她同房。耶和華使她懷孕生了一個兒子。婦人們對拿俄米說:「耶和華是應當稱頌的!因為今日沒有撇下你,使你無至近的親屬。願這孩子在以色列中得名聲。他必提起你的精神,奉養你的老…」

這裡所謂「至近的親屬」就是有權並願意贖買淪落窮苦親屬的人。波阿斯就是拿俄米的這樣一個至近的親屬,他願意把已故同族兄弟的產業和家人都贖買回來,並且娶路得為妻,好在死人的產業上存留他的名。詳細故事情節請參考路得記。

那麼甚麼是「他必提起你的精神」呢?新譯本說「他必甦醒你的生命」,恢復本說「他必使你的精神復甦」。到底是甚麼意思呢?讓我們做一些猶太拉比式的解經。 首先,「他揚名」到底在說誰?那些婦女在字面上好像是要告訴拿俄米:「你的孫子俄備得將是那位蘇醒你的生命,並在年老時照顧你的那一位」,一些譯本都認為是這孩子得名聲,這是簡單的字面解讀pashat。但是猶太拉比看這節經文的方式會深入一步。

拉比很自然地會問:「聖經內還有哪些其它的「蘇醒生命」的片語,來能告訴我關於這經文的意義呢」?結果找到這片語出現在詩篇廿三篇:「祂使我的靈魂蘇醒」。希伯來文靈魂nephesh, 正好就是我們在路得記用的字,翻譯成精神或生命的那個字。動詞shuv(蘇醒)則與路得記的動詞字根(meshiv)相同。所以根據這節經文,誰使人(nephesh)蘇醒呢?當然是神!不是孫子俄備得!

我們在約伯記卅三章26節找到另外一處「人蘇醒」。那裡提到的是神使人恢復他的義,因為蘇醒的動作shuv就是恢復精神。在那裏動作的主體又是神。還有耶利米哀歌一章11節,也出現生命復原得救的經文,只有神可以做。

這些的經文清楚向我們顯示生命是神來管理,祂賜生命,給路得懷孕生子,祂也使生命蘇醒。所以婦女們跟拿俄米說的話,不是要拿俄米專倚靠她的孫子來養老,而是頌揚耶和華。祂再次讓人看見,耶和華是眷顧生命的神。祂的名字在以色列人中頌揚,因為祂回應了一位老婦人的哀求,給了她一個家。

神會使拿俄米蘇醒,賜給她一個孫子,好為她養老。實際上,拿俄米的朋友們的宣告也有預言性,因為真正的至近親屬救贖者是神自己,祂出生為嬰孩,降在人間,為要叫我們蘇醒。

這些經文不只是關於養老的評論。我們若是看看提示層面(remez)的解經,就會看見它與以色列的聖者之間的聯繫。我們需要看見神在舞臺背後的那雙手,如何引導這些女人說的話,來成就祂作為真正救贖者的目的。

神賜給路得的兒子,可以看是另一個兒子的預告,就是賜給馬利亞的。還有,希伯來字shuv(回復)的字母拼寫可以代表一個非常有趣的畫面,Shin-Vav-Bet三個字母可以意味著「保護消費的房屋」,即神保護祂自己百姓的家。我們跟隨耶和華的人,是消費的人,而我們的神,就是以色列的聖者,通過保護來使我們復蘇。祂怎麽做呢?當然就是在生活中賜給我們祂的兒子。

Saturday, August 16, 2014

信仰不能代替抗憂鬱藥

本文來自一個年輕人Brandan Robertson的見證。

Brandan從12歲就患了憂鬱症,經常有焦慮、憂鬱、和自殺念頭。在大學一年級他患了嚴重的恐慌症,開始吃藥,否則就無法正常運作。那時有人傳福音給他,說信了耶穌就會得到醫治,最後找到喜樂和長久得平安。不錯,信主後頭幾個月很好,恐慌症一次都沒有發作,自殺念頭消失,憂鬱症也不見了,真是經歷到神跡!

可是慢慢地,他那些症狀開始再現。幾乎每天都發恐慌症,還有嚴重的憂鬱。起初Brandan想是不是自己犯了甚麼錯,因為耶穌是平安的主啊。有人告訴他,只要把所有焦慮「放在十字架腳下」,重擔就會得到釋放,所以他就拚命按著所給的處方做--每天讀聖經、禱告、去教會等等,結果怎麼都不靈,反而引起更多的焦慮和憂鬱。 Brandan在臥室牆上掛十字架,專聽基督教音樂,不讀聖經就不上床睡覺等等。當這一切都不管用的時候,他還覺得有必要把自己的掙扎掩藏起來,因為他已經是青年團的領袖了,他想要作牧師,這樣讓別人知道怎麼好呢?

好幾年的時間,他都因為「接受了耶穌進入心中」仍然焦慮,不得不靠藥片來過正常生活而感到很失敗。有人告訴他說,依靠抗憂鬱藥不是神的心意,問題根源在於罪,他只要對付了自己的敗壞,耶穌就會醫治他。...

後來Brandan學習心理學和神學,他的信心逐漸寬闊,他發現主耶穌不會拿走他的藥物,也沒有一個人能在這世界找到長久滿意的生活。也許耶穌給我們的使命不是改進自己的生活品質,而是裝備我們來應付內心的各種神經官能症?也許成為基督徒主要不在於改進自己的心理素質,而成聖主要是關乎生活在破碎中仍然有愛?

你的答案是甚麼?能夠鼓勵其他患憂鬱症的基督徒嗎?英文全文請看時代週刊Brandan自己的見證

Wednesday, August 13, 2014

基督徒與思想變革

思想變革其實是好事情!有人說,30歲以前你都是不斷地改變想法和觀念,而到了30歲以後你就開始固守城池,墨守自己的成規。在機構建制中,資深的管理人物自然大多是年長的,他們似乎常是改革的阻力?其實是不一定的,有的人很年輕就拒絕一切改變,而有的人年過60還精力十足地試圖開創新局。

基督徒理論上都贊成「心意更新而變化」,我們尤其喜歡如此鼓勵初信的人。可是當人讀了許多聖經研究和神學研究的書以後,這人的心意更新和變化就要重新審查了。哈!原來,很多基督徒只不過是拿自己先已接受的神學思想去衡量別人的變化而已。

時代變化,環境變化,技術發展,人類思想和傳統變更,只是耶穌的道不變。那麼祂給人的信息是否在側重點上有變化呢?耶穌的天國闖入世界,新酒無法裝在舊皮囊中,天國的已然—未然情形對我們是很大的挑戰。現在是否有更多的新酒出現,要求新的思想架構來承載呢?

巴特是二十世紀初最有名的基督教神學家,改革宗的。他寫了厚厚一部系統神學。他的神學對於中世紀的一些教義有許多補充和改進。我在讀神學的時候對巴特了解不多,只聽說這位「新正統」的神學家甚麼都好,就是不堅持聖經的字句無誤論。現在想起來,堅持聖經字句無誤的人並沒有抄本證據,何必堅持一個難以證明的教義呢?把抄本/底本無誤與上帝的無誤混為一談是很荒唐的。

當基督徒自以為已經找到了所有的絕對真理,任何新的神學發展都不再可能是真理、只能是異端時,我們就必然淪為抵擋進步、捍衛教條的人。新興的聖經研究學科蓬勃發展,新的研究工具和資料也越來越多,結果發現一個教條站不住腳時,我們該怎麼辦?目前我知道代罰的救贖論就是一個經不住推敲的理論,你如果把它當作唯一正確的救贖論,你就鑽進了一個死胡同,既無法用理性或感性方法勸別人相信,自己也無法藉著默想得到更多的激勵和造就。

Philip Clayton教授講過一個故事:一個實習傳道人被派到醫院去,關懷某個正在臨終的病人。當她走進房間的時候,這位病人示意所有親友離開房間,只剩下傳道人。這個女孩子明確地告訴她說,自己不想作基督徒,現在快要死去,或死後仍不想作基督徒。她問這位實習傳道,能不能幫忙勸說家人,讓她作她自己?這位傳道人非常為難,她拚命禱告,最後來到家屬那裏,他們也在拚命禱告,希望病人能在去世前接受主。結果這位傳道人勸他們與孩子和好,按她的本相接納,在最後的時段能夠好好地彼此珍惜和相愛。

沒有一個神學教科書教導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如何做,但是神的恩典夠我們用,神的能力在軟弱的人身上顯得更完全。我們無須堅持用自己從前得到的一把尺,來衡量判斷將來所有的人和事。現代的教會面臨空前的挑戰,我們不知道如何回應許多新的政治問題、倫理問題等等,應該誠實面對,承認摸索學習的過程。虛心一些,敞開心懷學習、對話和溝通比較好。

Sunday, August 10, 2014

基督徒的希望之歌

我所在的教會這幾個月來每次在崇拜結束、離開之前總要唱這首歡快的詩歌,May the God of Hope go with us everyday,反映出神的兒女決心把積極進取的奉獻精神帶到世界的觀感。甚願基督徒唱的時候能體會到這首歌的境界,而不只是唱唱而已。



May the God of hope go with us every day, 願賜盼望的神每天和我們同在
filling all our lives with love and joy and peace. 使我們的生活充滿仁愛喜樂平安
May the God of justice speed us on our way, 願公義的神使我們快馬加鞭
bringing light and hope to every land and race. 把希望之光帶到每片土地和每個族群

Refrain 副歌:
Praying, let us work for peace; singing, share our joy with all;
禱告,讓我們為和平;歌唱,和所有人分享我們的喜樂;
working for a world that's new, faithful when we hear Christ's call.
工作,為一個新世界;忠心,當我們聽見基督的呼召。

我們福音派的基督徒是否多少忽略了這是福音信息的一個重要方面?基督的國已降臨在地上,或只是將來在天上見?

Friday, August 8, 2014

聽從和遵行的信心

申命記四章1節:以色列人哪,現在我所教訓你們的律例典章,你們要聽從遵行,好叫你們存活,得以進入耶和華─你們列祖之神所賜給你們的地,承受為業。(申四1)

妥拉不是寫給天使的,而是用人的語言寫給人的,這是當然的話。但是我們很少仔細想想這事的含意:神的教導是用人的語言寫的,但不是用你的語言寫的。即使你說希伯來話,聖經也不是用現代的希伯來話寫的,乃是用摩西時代的希伯來話寫的。所以我們若想明白神的教導,就要知道摩西的語言。

翻譯有個最大的問題,就是翻譯的結果不是原來的語境。無論翻譯得有多好,有些微妙的意思會失落。有些人問,哪本聖經翻譯得最好?其實隨便哪一本都好各有好處,都有些地方沒有辦法翻得完全。讀聖經需要一輩子好好研究,不簡單。

「聽從遵行」’asot是摩西給百姓的指示,從動詞 ’asa來的,經常用來描述道德的行動。換句話說,因為在希伯來思想中,做事總是要照神的心意。摩西所要宣告的律例典章關乎生命存活,因為神要百姓遵行。

猶太人遵守神的食物禁忌,不是因為要講衛生,也不是為了某種維護健康的原因,乃是純粹要聽從神,現在我們外邦的信徒倒不大欣賞。無論神給這指示的理由是甚麼,或許我們永遠都不會明白。總的來說,這些典章是用人的語言寫的,卻不是按照人的邏輯寫的。

Moen博士認為外邦信徒也應該遵守摩西律法。而我覺得我們至少應該認識到,基督教的道德傳統,憐憫、愛心、謙虛、舍己為群體等等價值觀,恐怕很大一部份是來自猶太教的傳統。猶太教是基督教的根基。

Monday, August 4, 2014

愛是凡事相信

一切的人際關係都要建立在信任之上。信任多,關係就牢固,起初的信任越少,關係就容易破裂。當然有些人不值得信任,因為他們首先懷疑人家,不相信別人會信任自己、把自己當個人物等等,所以,他們感到必須證明自己,「對付」別人,那就自然地容易把起初的脆弱關係搞壞。

首先選擇信任的人不同。他們先假定自己是值得信任的,相信別人如果認識了解,就自然會信任自己。他們會很大方地首先拿出信任姿態,然後觀察對方與自己的交往方式,在發現不值得信任的跡象之後才作調整。最能顯露一個人是否值得信任的事情,就是看他如何對待不同的意見一他會聽取意見和調整自己嗎?他仍然保持交往嗎?(他甚至不必向我口頭認錯。)在這一點上,無庸諱言,許多福音派的基督徒都沒能證明自己比別人更值得信任。

我有哥林多前書十三章4-8節那段話支持: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doesn't behave itself inappropriately/rude,不求自己的益處does not insist on its own way,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is not resentful,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看見「凡事信任」那句話了吧?愛心的表現包括了凡事相信你,並且在遇到不同意見的時候會忍耐、不粗暴、不堅持己見,不心懷怨氣等等。我發現參照不同版本的聖經很有益處,我對照了English Standard Version(ESV)和World English Bible(WEB)。我最喜歡不求自己的益處那句,ESV讓我想到,堅持自己的正確性也是求自己的益處,哈哈!和我們頭腦中的挺身捍衛真理有衝突哩。另外,做害羞的事包括了對人粗魯,挺有意思。下面這段讀經視頻就是ESV版本。



很多青少年不覺得他們的父母對他們有足夠的信任,結果他們感受不到父母的愛。我那時告訴我女兒,我信任她到80%,包括信任她明白我的要求,信任她會成長、會進步等等,剩下20%她需要證明給我看。現在已經平安過了青少年期,我信任她到98%了,算是很滿意的關係。建議你也給你旁邊每個人打分,他們在你眼中值得信任的程度有多大?也猜測一下你在他們眼中受到信任的程度。一般你對他們的猜測恐怕很難超過你對他們的信任度。

發現自己沒有信任家裡人其實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可以立下目標,參考保羅的這段話,從家人開始,建立信任和愛的關係。

Friday, August 1, 2014

耶穌傳揚以賽亞所說的好消息

有人說耶穌所傳的福音和保羅所傳的福音不同。真的嗎?那我們就要小心看,耶穌傳的是甚麼福音?保羅傳的果真不一樣嗎?或是我們所理解的保羅福音並不太正確?耶穌所傳的福音是以賽亞所應許過的,因他讀了以賽亞書61章1-2節,告訴眾人那經「應驗」了。所以我要搜索一下那節經文中的barsar。

聖經中Barsar(報信)這個字多數時候是用Piel加強語態。在撒母耳記和列王記中,barsar大多是指報打了勝仗的大好消息。在詩篇中,barsar都翻譯為「傳揚」(一個好消息),查考前後文的平行對列語句,就知道好消息是指甚麼內容。我們看到,傳揚的內容集中描述為神對祂百姓出於慈愛和誠實的拯救,這拯救也叫作祂的公義(作為)。特別是詩篇四十篇,其中9-10節是個交叉對偶結構,層層對稱地把重點「宣揚」放在中間:

上面詩篇96篇是另一個交叉對偶結構,我們可以從中看出,神的榮耀作為就是祂拯救百姓,所傳揚的好消息就是偉大榮耀的神對自己的百姓施恩,這個值得天天說!

在先知書裡,以賽亞五次提說傳好消息,都是在40章以後,即所謂的「第二」或「第三」以賽亞時期。耶穌讀的是61章1-2節:主耶和華的靈在我身上;因為耶和華用膏膏我,叫我傳好信息給謙卑的人,差遣我醫好傷心的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被囚的出監牢;報告耶和華的恩年…

你如果讀路加福音四章18-19節就知道,耶穌念的不完全是我們所知道的希伯來文MT版本,似乎也不是希臘文LXX譯本。但是這段話清楚描述了耶穌傳的是甚麼好消息: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祂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

禧年簡單說來就是自由和歡樂的年份。以賽亞40章是安慰的預言詩,宣告救主要來:報好信息(barsar)給錫安的啊,你要登高山;報好信息(barsar)給耶路撒冷的啊,你要極力揚聲。揚聲不要懼怕,對猶大的城邑說:看哪,你們的神!--這好信息不是別的,乃是主耶和華來拯救祂的百姓了。

41章、52章都提到報好信息的人,他們的好信息不是別的,就是:你的神作王了!朋友,這是主耶穌所傳的福音,從廣義來看,和我們每人都有關係。雖然我們沒有被囚在一個監牢中,可是我們有其它種類的綑綁,堪稱失去了自由。我們所擔心掛慮的一切,比如健康和相貌,都是綑綁;我們如果為了貪心或者面子而當牛做馬,那更是綑綁。我們擔心自己活著沒有價值、沒有用,感到不得不極力證明自己等等,這都說明了我們的貧窮和受壓制情形,被某些錯誤的價值觀擄去了,不對嗎?

耶穌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沒錯祂是講給當時有被擄心態的猶太人,但從祂死而復活的那天起,我們外邦人就有份了,因為我們是藉著亞伯拉罕的後裔得福的人。哈利路亞!得釋放當然包括了赦罪在內,因為人人都犯了罪,但是得釋放的稱義遠遠不止於赦罪而已。希望你能夠真正經歷到主耶穌帶來的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