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ne 16, 2010

思考題可以引起解經的誤導

我現在所使用作靈修默想的聖經是串珠註釋本的聖經,我常常參考各章節中的註釋部份。其中除了註釋還有編者出的思考題,來引發一些問題的探討。今天我讀到這樣一個思考題:“本章似乎說人的行義和神的施恩有因與果的關係(見4、8、10節),那麽不如意的遭遇是否代表人必定是犯了罪,因而惹神發怒所致?參11-12節。你的善行和敬虔若是只為了博取神的福氣,有何不妥”?我不清楚問這個問題期盼大家得到什麽答案,可是我很生氣。不論讀者得到什麽想法,他/她不必參考所閲讀的經文,因爲這個問題本身就是個先入爲主的問題,沒有小心地參考“本章”的經文主旨,乃是斷章取義地給人出題目。這章經文就是箴言第3章!

我閲讀箴言第3章,沒有看到人若行義、神就施恩的因果關係。我讀到的是,一個人的内心是否信靠耶和華神,決定這人是否蒙神賜恩。讓我們先來仔細看看編者所要我們讀的經文4、8、10節。

第4節你必在神眼前蒙恩寵的話,是必須和第3節聯起來理解的:“不可使慈愛誠實離開你,要係在你頸項上,刻在你心版上。這樣,你必在神和世人眼前蒙恩寵(find favor)、有聰明(新譯本“得著美名”)。也許編者把慈愛誠實當作好行爲,可是能夠拴在脖子上,刻在心版上的能是行爲嗎?我認爲慈愛誠實是内心的價值觀,是符合神心意的價值觀,是最能反映神的形象的人之品質,因此神以爲美。(詳見我的前面一篇博文:神是慈愛誠實還是絕對完全?)不錯這些人生態度會給人帶來好行爲,使持有這態度的人不僅得到神的喜悅,也得到世人的喜悅(4節),但這句話遠遠不是說好行爲就換來神的施恩。

我看出從第4節到第8節是個交叉對偶結構。交叉對偶結構是希伯來文學和希臘文學的中的一個體裁,作者把最重要的思想命題放在結構的中央,而起首的引介和結尾的定論都是層層對稱的:

A. 4:你必在神和世人眼前蒙恩寵、得美名(對你有益)
   B. 5: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吩咐仰賴神)
      C. 6: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祂,祂必指引你的路(要認定神的指引)
   B’ 7:不要自以為有智慧;要敬畏耶和華,遠離惡事(遠離惡事是仰賴神的結果)
A’ 8:這便醫治你的肚臍、滋潤你的百骨(對你心身有益)

所以你可以清楚看到,這幾節經文教導勉勵的重點是與神建立一個依靠引導的關係,來説明如何把慈愛誠實牢牢抓住。經文結構突出的重點非但不是說人可以依靠自己的好行爲來博取神的施恩,反而要求人生在世凡事都要尋求耶和華。

第10節經文必須和第9節連起來讀:你要以財物和一切初熟的土產尊榮耶和華。這樣,你的倉房必充滿有餘;你的酒醡有新酒盈溢。在讀了4-8節的勸勉之後,第9節要求的是敬拜行動:到聖殿去!把財物和土產獻上!榮耀祂、感謝讚美祂。第10節是隨之而來神的賜福。你固然可以把敬拜的行爲當作是個好行爲或義行,讓主賜福你的物質生活,可是比起本章聖經對“心思”和“智慧”的強調,行爲方面的吩咐並不是重點。事實上11-32節是另外一個交叉對偶結構:

11-12:我兒,你心不可輕看耶和華的管教責備,因祂對你如父親對兒子(得智慧和聰明的途徑)
   13-18:得智慧的福勝過金銀,有喜樂、平安、生命樹等等(智慧福祉的珍貴)
      19-20:耶和華以智慧立地定天(智慧屬於耶和華)
         21-22:我兒,要謹守真智慧和謀略,這樣,智慧必作你的生命(本章重點)
         23-25:你就坦然、不懼怕、安心,對禍患無恐懼(詳述謹守智慧的賞賜)
      26:因爲耶和華是你所倚靠的,祂必保守你(人要倚靠神的智慧)
   27-31:不可推辭行善,不可延遲幫助,不可…(真智慧的勸誡和表現)
32:乖僻人(the wrong-hearted man)為耶和華所憎惡;正直人為他所親密(因智慧與正直屬乎神)

從這個文學結構的中心,我們看到本部份箴言所要突出的勸誡是:心裏倚靠神得到做人處事的智慧。得智慧的賞賜主要描述為情緒方面的益處,即23至25節:坦然、不擔心、不失眠、不為意外的事驚恐、不為惡人遭罰恐懼。這些固然是耶和華施恩的結果,卻與人的行義不算有直接聯係。在27-31節吩咐了一系列智慧的“不可”以後,所羅門並沒有宣佈神的賞賜來暗示有因果的邏輯啊!所以編者這個因果命題並不成立。或許接下去的兩節經文讓人誤以爲神賜福給行義的人?但是34節完全是33節的平行語句,所以33節的義人有註腳説明:義人就是那些謙卑倚靠神的人。

33:耶和華咒詛惡人的家庭,賜福與義人的居所。
34:祂譏誚那好譏誚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

串珠註釋版的編者用一個不恰當的問題對11-12節作了錯誤的解讀:耶和華愛的管教等於犯了罪惹神發怒。把不如意的遭遇和神的管教/懲治聯係起來,這樣的簡單因果報應神學已在約伯記中駁斥過了。引導查經討論的時候只宜為人解開這個疙瘩,不應主動提出困擾。父親管教兒女在健康的家庭裏是用愛心引導作後盾的,並不留下日後的痛苦,或日後的懼怕。把不如意的遭遇和父親管教聯係起來,顯出與父親關係不佳的人所受過的創傷,不能促進對父神的認識和信任。總之,“犯罪惹神發怒”僅僅可以用來描述不信靠神、拒絕聼祂話的人,不能用來描述尋求認識神的心意、接受祂管教、倚靠祂智慧的人!

3 comments:

  1. 帶領查經的人絕對有機會把自己的錯誤理解介紹給大家,只要帶著錯誤的前設問不恰當的問題就可以了。想必我以前也做過這樣的事情,哈哈!

    ReplyDelete
  2. 箴言的前面9章中心思想就是頌揚智慧、高舉智慧、尋求智慧、謹守智慧。心裏的智慧是一切行爲的根源。箴言作者非但沒有把行爲作爲神賜福的側重點,反倒說“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當然包括保守行爲),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4:23)。

    ReplyDelete
  3. 今天看到另外一个思考题,很荒唐地把勤劳和忧虑联系在一起:主耶稣吩咐门徒不要为生活所需而忧虑(太5:25-34),为什么智者在此却嘉许蚂蚁的勤劳(箴言6章6-8节)呢?你怎样协调这两方面的教训呢?

    提出这个问题让人思考的人也许是个忧虑的人?不然勤劳怎会是忧虑的结果。这是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感受。人的勤劳可以有其它动力吧,比如爱?我费功夫为我的孩子包饺子,或我先生精心为家人熬一锅汤品来享用,都不是必须做的事情,仅仅是为大家高兴喜欢。

    我起大早读圣经和祷告,我先生利用业余时间参与他的同乡会,也不是因为担心忧虑什么,人的勤劳可以有很多其它动力。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