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是同一部新約,東方教會和西方教會對於各卷內容的理解,對於「救恩」的認知是很不相同的,其中恐怕主要是社會文化思想的因素。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傾向於個人化:看得救是個人的,勝過罪和價值感都是個人的等等。而東方人的思維則把焦點放在環境和關係上:接納和歸屬感,榮辱和面子至上等等,都是得救必須解決的問題。猶太人的文化雖然在新約時代受到西方希臘文化的影響,總的來說還是屬於東方思維。
教會對於聖經思想的解釋難免受到自己文化傳統的影響。她是世界中的燈臺,把上帝的光照耀出來,但她本身不是光。她若要救自己面子,必失去生命力;若為耶穌和福音失掉面子,必保持生命力。教會的認識有限,基督教的神學是可以調整完善的,不能以為這是自己宗派的面子而不肯。我們已經有不少歷史的教訓,沒有無誤的主教或無誤的教理理解。我們信的是一位謙卑的彌賽亞王,必須學會謙卑。
也許我們可以把眾教會分為三大類:注重禮儀傳統的東正教和天主教;注重聖經的新教和改革宗;以及不屬於以上兩類,卻注重聖靈工作和某些生活應用的宗派,比如13世紀興起的方濟會和17世紀興起的阿米什人(Amish)。
天主教會很注重傳統,他們每星期天敬拜時一定領受感恩的聖餐(Holy Eucharist),稱為領「聖體」,用很多象徵性的姿態,來表達靈魂得到上主的恩典餵養,以及得到教導如何去生活,全部包括在聖禮中。天主教最強調的是常住在神百姓的群體中,這百姓是從亞伯拉罕之盟約來的,恩典已經臨到了外邦人。除了聖餐禮,還有洗禮、懺悔禮、堅振禮、抹油醫病的禮、聖職按立的禮,婚禮也是聖禮。
比較之下,新教對於神在歷史上透過以色列和羅馬大公教會所做的工作很輕忽,我們只注重耶穌道成肉身的事件,還有現在自己的基督徒生活見證。當然我們反對把教宗放在至高權威的地位,免得他太驕傲,這也是對的。
新教的信仰以聖經為中心,對傳統和歷史興趣不大。研究聖經字句本身,發現話語可以和教會的傳統解釋相當不同。眾教會宗派不同的解經提醒我們,神的道未必等於人的解釋,但聖經應該是所有教會傳統的根源。新教就是因為看到天主教中的時幣,致力於尋找最初的教會傳統而誕生。
在神學上,天主教和新教最大的爭議恐怕就是因信稱義的問題。我上週寫了一篇文章,提到新教和天主教在這個問題上彼此誤解很大。福音派的Beckwith說,天主教把基督徒生活放在一個必須有美德、行善的框架內,並不是因為美德能讓你得救,而是為了彰顯神的恩典。新教本來是同意這一點的,但用了「成聖」來描述行善。新教強調因信稱義,只是把稱義與得救有點混為一談,天主教也同意要有信心,但用的詞彙是歸屬/加入,立約有份就是得救!這也沒有甚麼不對。
Life of Amish Community |
歸納起來,若想全面了解聖經,就不能用傳統至上的態度,只用聖經來解釋傳統;也不應該拋棄傳統和實際歷史,只管按現代思維方式去研究字句;重視聖經帶給我們的生活挑戰,努力去找到和應用聖經的價值觀,同心建造神百姓的群體,也是全面了解聖經不可缺的。
雖然藉著E時代,各式各樣的資訊,是輕而易舉,但在海外能用中文認識學道人(同學們)的團體,這說出了「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讓我在個人的學道(修行)中,頗有得益。謝謝。
ReplyDelete姊妹熱心學道,上帝賜福給你!
DeleteWe should work on having Jesus' vision--to be one just like Father, Son, and the Spirit are one. The unity doesn't come automatically. Historically and presently, we have used to stick with one branch of church and consider other branches as non-Christian, even 大淫婦 haha! Western Church departed Eastern Church for the very reason of culture and language differences. What a shame. Hopefully we all become an agent to eliminate misunderstandings.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