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15, 2014

神的道:與人立約的話語

我喜歡把英文中單數的Word of God翻譯為「神的道」,而不是「神的話語」,就是希臘文中的logos那個字。我們教會傳統上都把Word of God理解為聖經,就是因為把logos翻譯成「話語」,於是和聖經上印的話語搞混了。但賴特博士說得不錯,聖經中明明說道成了肉身,而不是說道成了聖經

聖經中記錄了神的道。這很神奇,因為神的道比希伯來文還古老。歷史考證告訴我們,古體的希伯來文字是公元前10世紀從腓尼基字母發展過來的。在有文字紀錄之前,神的道是靠口傳下來的—神如何與亞伯拉罕立約,把一個民族從埃及帶出來等等。很可能是到了所羅門時代,才有人開始用文字把世世代代口傳的摩西五經內容寫下來:上帝和人怎樣交往、立約、拯救…直到「今日」。

申命記五章3節寫著:「這約不是與我們列祖立的,乃是與我們今日在這裡存活之人立的」。這話可以理解為摩西在40年礦野末了時對年輕一代以色列人講的,更可以被申命記寫作時代(大約主前7世紀)的聽眾理解為對自己講的。所以神的道說來說去不是別的,就是神和人如何立約的話語,表明神給人的應許,先是借著亞伯拉罕,後是摩西,傳下去到大衛和所羅門王,還有後代的詩歌、故事、箴言智慧文學,先知的事蹟以及他們所傳的道,都成為上帝和人溝通的紀錄。

既然立約,所要求於人的只有一樣:相信神是永遠信實的。一切的順從行動都必然是出於這信心。當然,對於很多人來說,信任是要冒險的,他們需要近距離觀察、模仿、學習如何去贏取信任和建立信任的關係。神最初和亞伯拉罕立約,今天因為耶穌基督的關係,我們願意的人都成為立約有份的百姓,我們是聖經故事的繼續,因為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神的道可以表示為下圖。

亞伯拉罕這個名字代表了信心之祖,神應許給他土地,又給他無數的後裔,但我們並沒有關於他的時代資料。摩西五經中寫下了這些,傳統上摩西這名字代表了最初收集所有希伯來信心源頭的符號,除了他不可能寫自己死後的那部份,摩西五經中都是以第三人稱來寫摩西事蹟的。

關於如何介紹聖經的權威,賴特博士說得很好,聖經中都是確立神的權威和基督的權威,而聖經基本上是關於神與人交往的故事,本身必須解釋,才知道其中確立(in all it affirms)的是甚麼真理。單單字句都「無誤」,是不能說明聖經權威的。很多慣用語的含意都是超過字面的,只抓住字面來理解就不可能「無誤」。何況如果不遵行其中的教導,比如饒恕接納人好像主耶穌,空喊聖經權威是沒有意義的。

另外,我們傾向於用現代文化中的精準觀念來考核聖經所記的事件,不顧聖經當時的口傳文化,結果就衡量出很多我們看來是錯的東西,字句「無誤」就不好用來說明聖經的特徵。比如摩西律法,反映出當時的文化環境,你無法用現代某國的律法適用性來說它「無誤」;詩句所表達的細膩情緒或抱怨也不能說是「無誤」;箴言表現出概括的價值觀,只是在一般情況下正確,並不是在所有情況下都對;寓言要說明的問題全看講者意圖,很多時候,聖經故事都未必是想要給人一個完美無瑕的英雄或榜樣來效法。如此等等,詳細可參考「無誤論」的探討一文。

總而言之,聖經講述的是關於上帝的故事:祂如何與各時代的人打交道,祂的性情如何,祂欣賞和提倡甚麼價值觀等等。這些內容比字句的精準重要多了。

1 comment:

  1. 本文有一部份取自Fred Denbeaux的Understanding the Bible一書第4章。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