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pril 5, 2011

教會與心理輔導/治療

基督徒所傳揚的福音和所教導的真理信息必須和心理輔導、心理治療的各種方法劃清界限嗎?我對心理咨商輔導專業了解得有限。雖然這幾年盡量學習,到處取經,還是沒有機會靜下來對比總結一下。前兩天檢查了一下書架,決定把已經知道的幾類方法,從華人文化的角度比較歸納一下,看看哪些心理輔導方法最容易被信徒採納。

從目的上來看,心理輔導/治療和基督信仰有個相通的地方:都希望促使人改變。心理輔導是針對比較明顯的病態行爲,而基督信仰則針對一般人視爲正常的不良行爲。我曾寫過一篇“福音與心理治療”,歡迎參閲。

根據對美國心理咨詢師的調查問卷,羅哲思是最近25年來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羅哲思首創“非指導性”心理治療,即人本主義的治療,原則上強調人人都具備自我調整以恢復心理健康的能力。他對教育心理學有很大的貢獻,主張“全人教育”,意思引導人學習領悟過往的錯誤,相信人明白以後就能夠用自由意志做出行爲方面的適當抉擇。

西方文化注重個人,為自己行爲負責的人格意識很強,加上大多數人都有基督教信仰的背景,是非感極強。基於這種社會環境和這個族群的價值觀特點,人本主義的療法一定會比較有效。幫助心理有問題的人發展他的自我人格,他的成長的過程就是自我實現的過程,這種療法能夠充分利用當事人的主觀能動性。老早以前曾有人告訴我,心理咨詢師是用問問題的辦法來引導你理清楚自己的思路,幫你找到問題癥結的,他們不大給你什麽忠告。

亞洲文化相比之下不怎麽注重個人的人格。我們注重的是群體:看自己能夠被一個群體接納是最重要的價值觀。很多時候人同意看心理醫生接受輔導,大多是因爲人際關係出了問題,想看看醫生是否能給自己點撥點撥,知道怎麽下手解決問題。所以,亞洲人--尤其是國内來的--來到一個以顧客為中心的心理治療師的診所,被問了一大堆事情的前因後果之後,一般是不大會自動得出結論,意識到問題出在哪裏,或知道下一步有何選擇的。中國人普遍有種本能意識,就是身不由己的意識。因爲我們的文化中“自由”的觀念自古以來就很薄弱,從封建王朝到現在的改革開放,我們的主人翁責任感大大地缺乏。不少人被人指手畫腳慣啦,在無人指揮的“自由”忽然來到時,就變得不知所措。無論是在教會還是在心理輔導中,主動看到自己下一步可做的事情似乎總是比較困難。

有位朋友一次告訴我她去看心理醫生的失望:講了自己的問題前前後後,爲什麽憤怒和希望離婚等等,那位咨詢師最後問道,“你把這些都說出來以後,心裏會不會覺得好一些啊”?那位朋友氣死了,告訴我說,花錢講了一個鐘頭,最後就是這句問話而已,再也不會去了。現在想來,那位醫生的錯誤之一是不了解中國人的價值觀。花錢看醫生的目的單純是為自己找地方傾訴?不值,因爲個人的感覺在華人文化中一般是視爲不重要的。錯誤之二是太客氣。中國人對輔導人士的期望的是:勞駕您直接告知我有何誤區盲點,別讓我轉圈子自己摸索答案。羅哲思的人本主義輔導模式雖然在教育心理學上做出很大貢獻,對尋求心理治療的華人當事人卻很可能幫助不大。

那麽勸誡式的聖經輔導呢?這種方法(努直達方法)號稱“神本主義”的方法,是1970年代亞當斯博士創立的。不少教會的牧師都曾受訓用這種方法輔導基督徒。勸誡式的輔導基本上認爲,無論人遇到的是什麽問題,大都是罪引起的問題。輔導的時候不僅不以當事人為中心,給忠告的時候當事人連說“我不能”都不可。(《聖靈的勸誡》145-150頁。)你不許說你的問題是獨一無二的,因爲所有的試探和試煉都一樣,不會超過你在基督裏所能忍受的,神一定給人開一條出路叫你能忍受得住。由於是“神本”,當事人必須在輔導開始時認罪悔改成爲基督徒,然後透過學習和相信聖經中的話來解決問題。勸誡式的輔導同人本主義的輔導一樣,假定一個人出問題的根源是在於本人,解決之道就是幫助當事人作出正確的行爲抉擇。

我覺得勸誡式的輔導在當事人的問題不甚嚴重時還是挺有效的,只要他/她能夠、也願意信靠神。畢竟兩千年來世世代代的教會都用勸誡法來説服信眾改變生命,接受勸誡沒有什麽特別地丟人,生命不改變也不至於有太嚴重的問題。可是現代人,特別是華人,覺得看心理醫生等於承認自己精神有問題,已經沒有面子了,非萬不得已是不會去的,不是被家人逼著,就是偷偷摸摸。當事人如果相信牧師能夠幫助恐怕早就去找牧師了,何必花錢看醫生?只是牧師常常還是轉介人去看醫生。

鮑文的家庭系統理論目前為許多基督徒心理醫生和心理咨詢師採納。它是另外一類精神治療方法,假定人的問題常常由困難的生活環境和不健康的家庭人際關係引起。受到傷害的人認識到問題的來源以後,就可以從認知上決定行爲和心態的調整和改變,有意識地換一個新的關係環境,重新培養信任的能力。艾克曼博士把得家庭系統的理論與神學整合起來,認爲福音是家庭治療的最佳途徑。當事人的種種行爲固然是有罪,但他/她更是受傷害者,得醫治的途徑是受邀進入聖父、聖子、聖靈的嶄新關係環境,重新被一個新的父親培育,就是天父。這需要信心,所以帶來很多傳福音的切入點,溝通啦,人的價值啦,情誼啦等等,在基督信仰中都有現成的答案。家庭系統/治療帶來全面醫治的盼望,不僅僅是當事人,更涉及他/她的人際關係關係環境,挑戰原來的行爲模式。人際關係和溝通方面的普及教育機構就採納家庭系統的治療理念,受到許多教會的歡迎。

盲目排斥一切的“世俗心理學”是不明智的,我們應該吸納心理/行爲科學研究發現的規律,根據人群的當代實際需要來思考如何用福音醫治人心。對於華人社區和教會來説,我發現普及教育的方式似乎是最受接納的方式。需要幫助的人可以在演講會/研習班結束時進一步探討學習。對於華人來説,人們往往認爲問題不是一個人能夠掌控的,必須各方面一起努力,所以衆人一起學習好處多多。

在福音派的教會中,“靈恩派”的弟兄姐妹最注重情緒感受,注重“内在醫治”,這是很大的優點。我翻閲關於内在醫治的書籍,他們主要的方法是求聖靈幫助,把成長過程中經歷過的創傷拿出來看看,求神醫治那個雖然好像已經忘卻、但顯然在自己生活中留下了很多負面影響的記憶。内在醫治有個關鍵步驟,就是在那幅不堪回首的圖畫中看見神。我相信這是很有道理的。人的大腦(海馬體)中存貯著成千上萬的圖畫,你無法抹除你的記憶,但你需要對付那些為你帶來消極情緒的東西(請你參考“行爲是受情感支配的”一文)。

内在醫治的輔導模式有一位尼爾安德森牧師總結得很好,他是“在基督裏自由事工團”創辦人。安德森寫的書籍《勝過黑暗》和《擊開捆鎖》幫助了無數的基督徒,尤其是《勝過黑暗》一書,連非靈恩派的信徒都感到是非常切合實際的屬靈書籍。不過我覺得他似乎把所有運作不良家庭帶來的創傷和生命匱乏問題,統統歸類于屬靈爭戰。人會問,已經信主的人也會被邪靈轄制?有什麽聖經根據啊?好在安德森要求接受輔導者用認知法來自己宣告得勝,他不是用趕鬼的辦法來幫助別人得自由。被人趕鬼的華人信徒日後恐怕都會感到很難作見證,面子只是一個方面,我們的文化不接納。

以上零零散散記了一些過往的學習感想,不是全面的心理學派別總結報告,若有描述不準確的地方歡迎指正。

4 comments:

  1. 有的心理問題的確來自邪靈干擾,但絕非所有的都是。舉例來説,一個人從小感到自己沒有價值,所以心裏面有重要的話也不和有關的人講,認爲講了是沒有用的。這種溝通不良的習慣情形遲早要遇到嚴重的人際關係問題。

    ReplyDelete
  2. I think the heavy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needs in modern population should be met by Gospel. The Church should answer this call, to meet the needs. Can't Gospel message be translated into psycological terms? It sure can. I am just surprised that some Christians strongly oppose this. 《心理學不合聖經》was so ignorant that I wonder how it got published!

    ReplyDelete
  3. 内在医治的辅导方法结合了神本主义指导和家庭系统理念。

    ReplyDelete
  4. 如果考虑世俗心理学里有各种邪术和新世纪价值思想,我会一刀切!丢掉!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