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變遷,世世代代的信徒對於基督代贖、滿足上帝心意的理解是有所不同的。忘記是誰介紹我買這本書看,本文内容來自Robert Webber牧師寫的Ancient-Future Faith第四章,算是對各種哲學解釋那篇文章的補充。
基督的救贖工作主要有三個方面的解釋:一、他是一個贖罪祭,二、他勝過了死亡和邪惡的勢力,三、他為我們留下一個榜樣。這三方面本來應該是同時並進的,Webber 牧師說,可惜各個世代的教會都傾向于強調其中某一方面,很少全面地報告這三方面。他的觀點和天主教現在的觀點很類似。
在最初一千年中教會對基督救贖的主要解釋:基督的死和復活是一個勝利,勝過了罪惡的勢力。聖經作者們顯然很敏感地意識到空中那些“有能的”、“掌權的”,初期和古代教會的敬拜禮儀和教導中都反映出這份對邪惡勢力的強烈意識。每一個版本的信經Creed都提到相信耶穌為我們下到陰間,然後升天,意思就是基督為我們戰勝死亡和邪惡勢力,將我們贖買回來。
到了黑暗的中世紀,基督是一個救贖祭的解釋取代了他得勝魔鬼權勢的解釋。中世紀的人對魔鬼勢力根本不敏感,大家都生活在封建社會的體系裏,理解基督的拯救也透過這些鏡片。封建社會裏有許多不同的莊園領地,由不同的領主來治理,包括掌管司法的事。假如有人膽敢違反一條或多條規矩,領主的榮譽就被冒犯。這家人若要繼續在莊園裏居住,就必須滿足領主的某種要求才能被寬恕,領主要求滿足的條件從打一頓到將人打死不等。條件滿足以後領主的榮譽得到恢復。在這種封建的文化習俗下,安瑟倫寫了一本著名的書,Why the God-man?他論證說,人的罪冒犯了上帝的榮耀,所以一個補償的要求必須得到滿足。耶穌用他的死提供了這個使上帝滿足的條件。於是滿足說代替了耶穌得勝的贖買說。
在宗教改革時期,改革家們繼續強調基督之死是犧牲祭,但是稍有修改。人的罪所冒犯的不是上帝的榮耀,而是上帝的聖潔。由於上帝的“公義”必須得到滿足,耶穌就替所有相信他的人死,而基督的義則透過我們的信心歸算到我們頭上,使我們可以蒙父神的悅納,得到寬恕。除了路德拾起了基督得勝的贖買說,其他的改革家對最早的救贖論仍然忽略。
第三種關於基督十字架的解釋是阿貝拉Abelard道德榜樣說。阿貝拉和安瑟倫其實差不多是同一代人,只是他的論調很長時期不受接納。他強調耶穌的死主要是為感化世人。到了啓蒙時代以後和現代時期,道德榜樣說成了自由派基督徒的口號。他們把基督願意謙卑捨己上十字架,為人留下效法榜樣這件事,從基督得勝將人從魔鬼權勢下贖回,與基督贖罪使上帝滿意這兩件事抽離開來,好像基督既沒有得勝,又沒有復活,只是給社會帶來了積極的影響而已,鼓勵人們由自私轉變為服務他人。在現代時期,這個榜樣說特別符合社會不斷進步的理念,是社會福音運動的神學。人們相信世界不斷進步,逐漸進入一個烏托邦的境界,人人遵守教會的道德和扎根在耶穌的愛裏,達到全世界被神治理。
現在是後現代的時期。後現代否認社會逐漸進步的説法,因爲工業和科技革命沒有把世界帶到更加文明道德的境地。歷史不僅沒有越來越進步,進入烏托邦,反而站在自我崩潰的邊緣。當前的世界不穩定局勢很需要教會傳來的決定性的道:基督的十字架犧牲已經勝過了邪惡勢力!如此就回到了初期教會的基督得勝的贖買說。
Webber 牧師認爲從啓蒙時代承傳下來的神學研究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關於聖經的基本性質的認識。教會從一開始就認定基督耶穌是信仰的基石:“那已經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穌基督,此外沒有人能立別的根基”(林前3:11)。所以,基督信仰的基礎是上帝道成肉身,成爲人的樣式,來做我們不能為自己做的事情:戰勝邪惡勢力,重新創造一個新天新地。可是何曾幾時,也許從啓蒙運動時期,基督信仰的基礎轉移了:焦點由基督耶穌的名(他的位格和工作)轉移到聖經;神學由研究神的行動轉移到研究神的話語;最糟糕的是由信基督轉移為信聖經。Webber 牧師舉例說現代時期聖經學者滿心關注摩西五經的底本來源,反倒不研究其中神的作爲。現在到了後現代時期,我們福音派的信徒也好,學者也好,必須問自己:我們到底是信一本書、研究一本書呢,還是信一位基督、要認識祂的心意?
基督是透過這本書啓示給我們。聖靈幫助我們認識基督卻不僅僅透過書上的字句,也透過歷史教訓,教會傳統。聖靈不僅透過改革宗的傳統,也透過其它宗派和天主教、東正教的傳統給以我們啓發,祂更透過我們今天的個人生活體驗隨時指點那虛心向祂討教的人。撇開初期教會傳統太遠、沒有參照係的聖經理解是危險的,怪不得神學院要求未來的傳道人了解歷史和其他宗派的傳統。
討論這個題目的是在于理解上帝的忿怒。我相信神对于拒绝相信的人有愤怒,不是对人达不到标准有愤怒,今后读圣经我会仔细注意这一点。我發現“罪的工價乃是死”,以及“罪作王叫人死”,其中的“罪”都不是眾數的行爲sins,而是單數的,單數的罪應該理解為罪的狀態(或稱爲不潔),而死也應該理解為與神隔絕、關係的死。我寫過一篇罪的行爲、罪性、和罪的狀態,是研經筆記,歡迎指教。
Webber對滿足說顯然最不以爲然。基督使父神滿足,你說到底是滿足他的絕對道德律要求,還是滿足他帶人囘家的心意計劃?I don't see myself have to stick to the assumption of God's universal moral order.
ReplyDelete從舊約獻贖罪祭的禮儀解釋裏,我們其實並沒有看到關於上帝向罪忿怒的描述,只看到上帝滿意悅納,因爲人沾染不潔的狀態(罪)很多都和道德無關。在新約裏耶穌就是那獻上的祭,借著他人可以進到父的面前。
同意论点。我以前听过一位牧师讲圣经和圣灵的关系很认同。“有灵无经则狂,有经无灵则死。” 圣经和圣灵应是和的关系,而非或。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幸的是我们人有较理性或较感性的,造成了两者间的主观矛盾。
ReplyDelete我觉得神大于或包括神的话,而神的话大于或包括圣经。
罗5:21罪作王叫人死--其中的罪也是单数,不是众数的罪行或过犯。单数的罪应该理解为罪的状态,详见罪的行为、罪性、和罪的状态一文。
ReplyDeleteXiwei 老師,
ReplyDelete拜讀了你的大作。
Webber所匯總的三個方面,我覺得還是缺少了什麼。如果對天主教的領受不排斥的話,我推薦教宗的著作:
Jesus of Nazareth: From the Baptism in the Jordan to the Transfiguration (http://www.amazon.com/Jesus-Nazareth-Baptism-Jordan-Transfiguration/dp/1586171984/ref=pd_sim_b_1)
Jesus of Nazareth: Holy Week: From the Entrance Into Jerusalem To The Resurrection (http://www.amazon.com/Jesus-Nazareth-Entrance-Jerusalem-Resurrection/dp/1586175009/ref=pd_sim_b_1)
這是教宗個人的言論,並不是天主教官方的主張。
拙文下沉.卑賤【就是】上升,榮耀 也是東施效顰,受他的觀點的影響的小小習作。
除了Webber所列的贖罪祭,勝過惡者,榜樣三者中,或許榜樣說比較接近教宗所想要表達的,但與其說是榜樣,還不如說是啟示,也就是耶穌不僅死在十字架上這一件事,而是祂整個服事的過程都在豐富十字架的內涵,也都是在把神的本性一切的豐盛啟示出來。榜樣的提法很容易流於浮面,因為耶穌的言行有許多是不能直接效法的。至於榜樣說是新派的主張,我覺得只要是有助於我們更認識耶穌,不必視為禁忌。
我說不清楚,建議讀教宗的書。他極富層次的講述讓道成肉身成為真正有機的啟示過程,而一層之外又一層的深意真是一生的功夫只能觸及皮毛而已。